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条件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山东农业大学考研分数线、山东农业大学报录比、山东农业大学考研群、山东农业大学学姐微信、山东农业大学考研真题、山东农业大学专业目录、山东农业大学排名、山东农业大学保研、山东农业大学公众号、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山东农业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条件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获取相应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试大纲、招考专业、招考目录等等基本信息,这些内容是进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准备。考生可以从各院校的研招网进行查询,每年的9月左右就会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考生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考生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考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招生信息汇总,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条件信息内总结了各大院校的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考研派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Add 山东农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相比于考研,了解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条件更加苛刻,成绩要求是最基本的,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条件基本筛掉了90%的人,然后10%的优秀同学开始竞争,每年保研项目开启,大家都比较关心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条件有没有变化,一般来说,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条件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7-8月的夏令营,9月份的预推免以及10月份的正式推免都有自己的保研条件,但是通过往年的信息都能做一个大概的猜测,每当一个保研项目开启后,同学们第一个关注的就是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条件,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自己够不够资格保研,如果不行,那就换一所或者选择考研,而获取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条件最准确的方法就是从各院校的研究生信息网或公众号中进行查询,大致每年的4月-9月就会公布本年的招生计划。同学们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同学们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保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保研招生信息汇总,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条件可能会刷掉一些想要保研的同学,但是也不要灰心,自己仍有选择的余地。最后,小编预祝各位想要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被目标院校录取。

想要快速了解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条件,可以通过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信息网查询,该网站会提供各种有关保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保研推免招生计划、保研政策、保研渠道、保研真题、保研经验等等内容,想要稳上岸,就一定要准确查询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条件,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信息网的小编提醒各位同学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小编会在第一时间公布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条件,考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信息网的小编预祝各位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上岸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林学保研条件


  杨克强,男,汉族,1965年11月生于甘肃张家川县。农学博士,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硕士点导师组组长。
   
  工作与学习经历 1982年9月-1985年7月考入甘肃省清水农业学校,果树蔬菜专业学习; 1985年8月-1985年9月在甘肃农业科学院果树所工作; 1985年9月-1989年6月在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9年7月-1990年12月在甘肃省张家川县工作。 1991年1月-2003年8月在甘肃天水农校任教,1997年起任教务科副科长。1995年9月-1998年7月在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完成了“早实核桃引种及其RAPD分析”硕士论文,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0年9月-2003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完成了“葡萄无核基因的定位与作图”博士论文,本论文为王跃进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970524)和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01AA241172)的主要内容。2003年7月获农学博士学位。 2001年5月聘为高级讲师。 2003年9月至今在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系任教,副教授。 2005年7月-2009年12月在山东农业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完成了“核桃早花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的博士后工作。  
  主要教授课程
  林学专业基础课“林木遗传学”;
  林学专业课“林木育种学”
  “现代生物技术基础与应用”选修课;
  “现代生物学导论”选修课;
  “林木育种新技术”选修课:
  “高级林木育种学”研究生必修课;
  “高级林木育种专题”研究生必修课;
  “木本发育生物学”研究生选修课;
  “林木种质资源学”研究生选修课。  
  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 1.林木种质资源 2.林木生物技术 3.林木发育生物学  
  近年承担的主要研究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632)(2012-2015)。
  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ZRB01554)(2007-2010)
  主持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2009KF02)(2009-2011)。
  主持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10LC19)(2010-2013)。
  参与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2008LZ010)(2008-2012)。
  参与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点项目【鲁农良种字(2011)157】(2011-2014)。
  参与林业公益专项“黑松、赤松等北方沿海防护林植物材料遗传改良与新种质创新研究”(2010-2013)。  
  发表的主要论文
  Yongtao Li, Sanmei Ma, Yongfei Wang, Xiaoli Xuan, Liqun Hou, Qingrong Sun and Keqiang Yang. The dynamics of fat, protein and sugar metabolism during walnut (Juglans regiaL.) fruit development.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2,11(5): 1267-1276
  曲文文,刘霞,杨克强,刘会香,侯立群.山东省危害核桃的链格孢属真菌鉴定及其系统发育.植物保护学报, 2012,39(2):121-128
  李萍萍,李菡,杨克强,郭起荣.观赏海棠抗寒品种(系)的选择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43(2):211-219
  YANG KQ,Qu WW,Liu Xia,Liu HX,Hou LQ. First Report of Pantoea agglomerans Causing Brown Apical Necrosis of Walnut in . Plant Disease. 2011, 95(6): 773
  李永涛,赵勇刚,杨克强,房瑶瑶,侯立群.早实核桃花器官发育的解剖学研究.园艺学报,2011,38(3):434-440
  孙翠,李永涛,王明林,韩笑,侯立群,杨克强.核桃(Juglans)仁维生素E含量分析研究.中国粮油学报,2011,26(6):45-51
  曲文文,杨克强,刘会香,王钧毅.山东省核桃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植物保护,2011,37(2):136-140
  房瑶瑶,陈兴彬,杨克强.核桃实生群体物候的观测.经济林研究,2011,29(3):97-101
  安海山,孟亚楠,杨克强,侯立群.核桃杂交后代群体及优选单株种仁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的遗传特性.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1, 20(4): 24-28
  陈兴彬,吴德军,杨克强.油松苗期生长性状分析及选择因子的确定.山东林业科技,2011(6):5-9
  侯立群,王钧毅,赵登超,杨克强,韩传明.材果兼用型核桃新品种‘青林’.园艺学报,2010,37(2):333-334
  侯立群,赵登超,王钧毅,杨克强,韩传明,崔淑英.鲜食核桃新品种‘绿香’.园艺学报,2010,37(7):1193-1194
  孟亚楠,杨克强,常瑞琪,叶永明,周引平,杨世勇.甘肃麦积山景区核桃坚果品质比较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3):134-139
  孙翠,李永涛,曲文文,陈兴彬,杨克强.核桃胚营养代谢盛期总RNA提取方法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2):175-180
  李伟波,马明,孙翠,侯立群,杨克强.核桃(Juglans regia L.)早实基因的SCAR标记.林业科学,2010,46(3):56-61
  杨克强.核桃早实特性研究进展,赵志荣,晏麦杏,王根宪.第二届中国核桃大会暨首届商洛核桃节论文集.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40-45
  李敏,刘媛,赵永刚,孙明高,张宪省,杨克强,王钧毅,郭起荣.核桃(Juglans regiaL)花器官变异研究.园艺学报,2009,36(1):21-26
  李敏,刘媛,孙翠,孟亚楠,杨克强,侯立群,王钧毅.核桃(Juglans regia L.)营养价值研究进展.中国粮油学报,2009,24(06):167-170
  刘媛,夏阳,杨克强,李双云,李丽,庞彩红,燕丽萍.渗透胁迫下转BADH基因苜蓿组培苗的抗性响应.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4):133-136
  刘晓菊,洪海波,李敏,刘媛,杨克强.改良CTAB法提取核桃总RNA试验.山东农业科学,2008,200(1):97-99
  赵勇刚,杨克强,侯立群,王钧毅.“青林”核桃实生后代速生性状遗传特性及其选择效果研究.山东林业科技,2008,176(3):17-18
  杨克强,马明,孙彩玲,孙明高,郭起荣.核桃(Juglans regiaL.)早实基因的RAPD标记及其序列分析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7,40(9):2021-2027
  马明,杨克强,郭起荣.改良CTAB法提取林木树种基因组DNA的研究.生物技术,2007,(3):36-38
  马明,杨克强,刘晓菊,孙明高,郭起荣.核桃(Juglans regia)SRAP标记反应体系建立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07, 38(2): 189-192
  马明,杨克强,孙彩玲,王钧毅.核桃优良品种(系)在清水地区的引种评价.经济林研究,2006,24(3):21-24
  杨克强,王跃进, 张今今,王西平,万怡整,张剑侠.葡萄无核基因定位与作图的研究.遗传学报,2005,32(3):297-302
  27. 杨克强,王跃进, 张今今,王西平,万怡整,张剑侠.用限制性酶切和Southern杂交对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标记的分析.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13(3):294-298
  Yang Keqiang, Wang Yuejin, Zhang Jinjin, Wang Xiping, Wang Yizheng, Zhang Jianxia. Analysis of Restriction Sites and Southern Blotting of Two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Grape Seedless Gene .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2006,3(1):13–17
  杨克强,王跃进,张银东,郑学勤.与核桃早实性状相关的RAPD标记分析.园艺学报,2002,29(6):573-574
  杨克强,王跃进,张今今,王西平,张剑侠,万怡震.基于表达序列标签(EST)的基因克隆和基因表达分析研究进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4):141-145
  WANG Li,XING Shi-Yan, YANG Ke-Qiang, WANG Zheng-Hua, GUO Yan-Yan,SHU Huairui. An analysis on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Ginkgo biloba Ornamental Cultivars by AFLP Techniques. Acta Genetica Sinica.2006,33(11):1020-1026
  张今今,王跃进,王西平,杨克强,杨进孝.葡萄总RNA提取方法的研究.果树学报,2003,20(3):178-181
  杨克强,程三虎,牛亚胜,孙彩玲.不同核桃品种抗越冬“抽条”特性观察.中国果树,1998,(2):31-32 (FAO《Plant Breeding Abstract》收录)
  杨克强,程三虎,牛亚胜,孙彩玲.若干个核桃品种(系)对白粉病的抗性.果树科学,1998,15(2):154-157 (FAO《Plant Breeding Abstract》收录)  
  科研成果 周俊国,杨英军,杨克强,遆卫国. 园艺植物育种技术(高等学校教材)(ISBN7-109-11058-3).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006  
  科研成果
  侯立群,王钧毅,赵登超,杨克强,韩传明,崔淑英,张文越,王露琴,王清华.”绿香”核桃新品种选育研究【鲁林科鉴字[2009]第01号】
  侯立群,王钧毅,赵登超,杨克强,王迎,赵萍,李际华,王露琴.林果兼用型核桃新品种“林青”选育研究【鲁新成鉴字[2007]第965号】
  杨克强.《早实核桃品种引进选优及集约化栽培研究(1996-1998)》获甘肃省天水市2000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联系方式 Email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丰震,教授,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木遗传育种硕士生导师。本科、硕士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进修,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留学,美国农业部农林中心及内布拉斯加大学访问学者。山东遗传学会会员、 离体生物学学会(The Society For In Vitro Biology美国)会员,参加2001在密苏里圣路易斯召开的离体生物学大会(2001 Congress on In Vitro Biology, St. Louis, Missouri, USA),《Scientia Horticulturae》杂志(荷兰)审稿人。
  现从事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花卉基因工程和花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林业部948和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5项,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参编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课程教材《园林植物育种学》,副主编《中国牡丹栽培与鉴赏》和《商品花卉生产与经营》等5部专著,在《Tree Physiology》(加拿大)、《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Plant》(美国)、《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林业科学》和《植物学通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教学工作
  本科生教学
  开设园林植物遗传学、园林植物育种学、名花鉴赏与化文化等课程的理论课与实验课。
  研究生教学
  开设硕士生课程高级园林植物育种学、园林英文摘要阅读与写作、植物育种的分子与细胞学原理、现代林业生物技术、专业英语、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博士生课程园林资源学等。
  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与特长
  园林植物的花色、花香分子及数量遗传机理、彩叶树良种培育、观赏植物基因工程与抗逆育种、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园林植物生殖生物学等。
  近年科研项目
  仙客来杂交品种选育,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
  仙客来盆花质量标准制定,山东省林业厅项目
  球根花卉优良品种引种选及相关技术研究,山东农业良种工程项目
  月季种质资源收集及新品种选育,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
  杜鹃盆花质量标准制定,山东省林业厅项目
  常绿半常绿阔叶树种良种选育
  玫瑰种质资源创新,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
  槭属树种观赏类型选育,泰安市科技项目
  紫薇杂交育种,泰安市科技项目
  近年代表性论文
  用AMMI模型分析玫瑰品种产花量的稳定性,李艳艳; 丰震; 赵兰勇; 中国农业科学,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8年 06期
  The Grey Analysis, Kriging and Selection Index of Flower Yield in Rugosa Rose. Li YY, Feng Z, Zhao L.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7, 6(12)
  玫瑰切花产量性状遗传参数和选择效率的初步研究,李艳艳; 丰震; 赵兰勇; 戴庆敏; 张宝; 张照坤; 园艺学报,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7年 04期
  玫瑰组培苗多酚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其生根的关系,卢绪娟; 丰震; 赵兰勇; 冯立国; 于守超; 园艺学报,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7年 03期
  元宝枫叶片花色素苷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杨科家; 丰震; 朱红梅; 张红磊; 刘芳,中国农学通报,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9年 24期
  采石废弃地景观与生态恢复规划——以山东淄博高新区玉皇山生态恢复工程为例,彭娟; 丰震; 刘姗姗; 陆敏; 于洁; 西南林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09年 06期
  22份国产玫瑰资源的自交亲和性,于晓艳; 赵兰勇; 丰震; 齐海鹰; 徐宗大; 朱秀芹; 中国农业科学,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9年 09期
  野生玫瑰抗旱性地理变异的初步研究,朱红梅; 丰震; 杨科家; 莫镇华; 尹海燕; 中国农学通报,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9年 12期
  菊花玻璃化苗与正常苗的生理特性比较,孙庆春; 郑成淑; 丰震; 山东农业科学, 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年 05期
  雪松雌雄株的核型分析,尹海燕; 丰震; 莫镇华; 孙庆春; 杨科家; 朱红梅; 北方园艺, Northern Horticulture, 2009年 05期
  3种槭树幼苗抗旱性研究,莫镇华; 丰震; 尹海燕; 朱红梅; 杨科家; 中国农学通报,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9年 03期
  玫瑰花产量灰色分析、Kriging插值及选择指数研究,李艳艳; 丰震; 赵兰勇; 莫镇华; 张宝; 中国农业科学,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8年 05期
  盆栽矮紫薇花期调节试验初报,戴庆敏; 丰震; 王长宪; 张照坤; 李艳艳; 北方园艺, Northern Horticulture, 2007年 12期
  槭树种质资源的翅果数量性状研究,张宝; 丰震; 王长宪;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2007年 01期
  野生玫瑰与玫瑰栽培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冯立国; 丰震; 赵兰勇; 生利霞; 林业科学,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7年 02期
  平阴玫瑰品种数量分类研究的探讨,于守超; 丰震; 赵兰勇; 园艺学报,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5年 02期
  平阴玫瑰花粉亚显微形态及品种分类研究,王文莉; 赵兰勇; 丰震; 朱西存; 张友朋; 王延龄; 园艺学报,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5年 03期
  外源DNA导入花粉管通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孔青; 丰震; 刘林; 孔雨光; 张颖; 分子植物育种,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2005年 01期
  月季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韩进; 丰震; 赵兰勇; 曹永富; 杨传强; 孔雨光; 孔青;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4年 04期
  菊花叶盘片转基因再生体系的优化选择,刘军; 赵兰勇; 丰震; 张美蓉; 吴银凤; 植物学通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04年 05期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王延玲,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水果创新团队成员。1992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林学师范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山东农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农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山东农业大学果树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园林植物与观赏植物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育种。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3项,山东省林业厅项目1项,在Planta,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山东农大学报,北方园艺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教学工作
  为本科生开设园林树木学、观赏树木学、观赏植物学与观赏树木栽培学等理论课程,并开设其实验课程,指导本科生专业课综合实习;课程论文;以及指导毕业生毕业(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
  科研工作
  一、研究领域与特长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育种。
  二、近年来的有关科研项目
  苹果果实质地品质形成机理的研究 (编号:311719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种下居群遗传结构及核心种质构建的研究,(编号:3087167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果产业创新团队建设任务协议书,山东省农业厅、财政厅项目。
  木瓜属Chaenomeles种质资源的SRAP标记与评价(编号:309724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仙客来盆花质量标准制定,山东省林业厅项目。
  新型测高器研制 山东省林业厅一等奖
  另外,还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2011CB100606)、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三、近年来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王延玲;张艳敏;冯守千;宋杨;徐玉亭;张友朋; 陈学森.新疆红肉苹果果皮果肉呈色差异机理.中国农业科学.2012
  王延玲;张艳敏;冯守千;田长平;王海波;刘遵春;宋杨;陈学森. 新疆红肉苹果转录因子MsMYB10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3):2735-2743.
  王延玲.新疆红肉苹果红色发育机理的初步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1
  Shouqian feng,Yanling Wang,Song yang,Yuting and Xuesen Chen.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pears is regulated by a R2R3-MYB transcription factor PyMYB10.Planta, 2010, 232(1),245-255.
  Shouqian feng, yanlingwang, yangsong, xuesenchen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proteins in red pear following fruit bagging treatment.the protein journal,2011, 2 30(3):194-200
  田长平,王延玲,刘遵春,王传增,孙家正,王娜,陈学森. 1-MCP和NO处理对黄金梨主要贮藏品质指标及脂肪酸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4):2962-2972
  张春雨,陈学森,张艳敏,苑兆和,刘遵春,王延玲,林 群.采用分子标记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597-604
  张艳敏;冯涛;张春雨;何天明;张小燕;刘遵春;王延玲;束怀瑞;陈学森.新疆野苹果研究进展.园艺学报,2009, 36 (3): 447-45
  冯守千;陈学森;张春雨;刘晓静;刘遵春;王海波;王延玲;周朝华.砂梨品种‘满天红’及其芽变品系‘奥冠’花青苷合成与相关酶活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184-3190
  王延玲.仙客来花药培养研究,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王延玲;丰震;赵兰勇.植物花药培养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37 (1) : 149~151
  王延玲;丰震;赵兰勇;陈云英;刁兴才.基因型、低温预处理对仙客来花药培养的影响,北方园艺,2006,(3) :123
  王延玲;张志国;王文莉;陈云英.仙客来特性及生产栽培技术.北方园艺,2005 (5) :38~39
  王延玲;丰震;赵兰勇;吴祥春;王文莉.仙客来花药培养外植体消毒研究.山东林业科技,2004(4)
  王延玲.仙客来花药培养研究.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王延玲,颜卫东.猥实及其应用价值和栽培技术.山东林业科技,2002(2)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山东农业大学
生态学一级学科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1300)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方向坚定,业务基础扎实,具有开拓创新能力,能适应多种岗位需求的生态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是:
1、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求实创新、严谨的科学作风、献身科学的精神。
2、掌握生态学及相关学科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解决该领域和相关的农林业领域中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适应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多种工作岗位的需求。
3、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书刊,较顺利地进行中、外文互译和撰写研究论文,做到文理通顺,语法正确;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能基本听懂用外语所作的本专业学术报告,进行初步的国际学术交流。
4、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能在较高水平杂志上发表。
5、身心健康。
二、学科方向
1、 植物生态学
2、 修复生态学
3、 微生物生态学
4、 分子生态学
三、培养方式
本学位点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一)政治思想工作
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以院为主的管理体制。各学院党委分管书记负责研究生政治思想和教育工作,分管院长负责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研究生辅导员(秘书)具体做好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对研究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负责,从思想、作风、治学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导师要积极指导、帮助研究生就业或创业。
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和研究生会的作用,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研究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指导方式
对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指导教师负责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督促检查计划的实施;讲授必修课程或其它专业课程;指导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指定阅读文献,检查阅读情况;确定论文选题,指导与审查开题报告、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切实把好培养质量关。
硕士生指导教师的确定采取参照研究生本人志愿和导师组统筹相结合的办法。原则上每名硕士生确定导师一名;特殊情况下,由第一导师提名,导师组确认,可增列一名第二导师。第一导师可根据需要,针对其所指导的研究生成立由2-3位有关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负责对该研究生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
研究生在读期间,指导教师如有不超过一年的长期外出任务时,应妥善安排第二导师全面指导;凡导师外出时间超过一年,或因其它原因而不能继续指导时,则应由导师提出申请,导师组研究同意,学院批准,变更研究生的指导关系,并报学校处备案。
(三)培养计划的制定
研究生入学并确定指导教师后,导师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研究需要,与指导小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后制定出所分管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包括课程学习计划(计划一)和论文工作计划(计划二)两部分。课程学习计划要根据其研究方向,参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确定;论文工作一般应结合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进行。此外,培养计划还应对文献阅读、专题讨论、教学实践及其它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和进度做出具体安排。计划一和计划二应分别于新生入学后两周内和入学当年年末提交导师组讨论通过,院长审查签字,报研究生处审核同意后实施。
(四)科研工作和学位论文
从事科研工作并撰写研究论文,是培养硕士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独立承担研究任务,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硕士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前景,一般应为导师研究课题的一部分。论文的准备工作自第二学期开始,研究生首先在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进行调查研究,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找出本学科领域中或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生产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论文选题,写出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方法、各阶段的工作计划、预期结果、主要创新点等。工作计划经导师修改后,由研究生在导师组或本学科范围内举行开题报告会,进行论证,同时通过其它途径广泛征求意见,对计划再次进行修改完善,最后经导师审阅、院长签署意见后填写《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计划表》,送研究生处备案并开始实施。
鉴于生态学和农林科学研究周期较长的特点,论文工作的实施不得迟于第二学年初。
在研究工作过程中,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及指导小组汇报研究进展,及时取得导师及有关教师的帮助;导师则应随时查看研究生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以少走弯路。
研究生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应有严格的科学态度,进行周密的试验设计和细致的观察、测定、记载,取得准确的试验数据,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可靠的结论;反对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敷衍应付;对于投机取巧、拼凑数据、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败坏科学道德的不良行为,一经查出,将严肃处理。
论文工作完成后,最迟应于毕业前2个月拟就论文初稿,交导师仔细审阅,认真修改,经导师和指导小组认定合格后,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五)专题讨论与实践教育
为培养研究生有目的地结合论文和教学工作查阅中、外文文献,掌握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学科发展动态,提高其论文综述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活跃学术气氛,建立研究生专题讨论制度,要求研究生从第三学期开始,根据论文进度,至少完成2次文献综述或读书报告。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教学、生产或社会实践。
(六)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的目的是了解研究生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其思想与业务水平、检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便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培养质量。
中期考核一般在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包括三部分,即平时表现、课程成绩、开题报告与科研能力。
平时表现考核,成绩占20分。其中,基本分15分,在基本分基础上按平时表现进行加或减分。
课程成绩考核,占40分。课程成绩得分 = [∑(课程成绩×学分)/总学分]×0.4。
开题报告与科研能力考核占40分。考核包括开题报告、对学科方向和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研究技能、课题研究进展、表达能力、发表论文情况等。
考核小组不少于5位专家,并有相关学科专家参加,导师不参加自己指导研究生的考核。研究生向考核小组汇报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课程学习、论文开题报告及研究进展等情况。每人考核时间不少于25分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德、智、体诸方面做出评价。
中期考核成绩70分为合格;60-69分者给予预警,并视具体情况经导师同意后参加下一年的中期考核;低于60分者淘汰。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至五年。五年不毕业者作结业处理。凡提前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并撰写硕士论文者,可提前半年举行论文答辩,通过后提前毕业。但须由本人申请,经导师组及院行政同意,研究生处审核,报主管校长批准。
五、课程学习与必修环节
1.课程学分
①课程总学分共30学分。
②学位课程不低于 16 学分。其中学位课、选修课程成绩分别以70、60分为及格标准。
2.必修环节、校外实践研究
必修环节和校外实践研究 1 学分,完成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课程设置见附件一。
六、毕业与学位要求
答辩资格审核: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实践环节,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经导师同意后方可申请预答辩。学院对硕士研究生的答辩资格和科研原始资料(资料存档地点由学院和导师协商)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报学校核准,准予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学位点组织硕士研究生论文预答辩。通过预答辩发现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并决定是否进行正式论文答辩。预答辩不通过者,则延期毕业,参加下次的预答辩。
论文答辩:答辩工作由学位点统一组织;答辩委员会由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专家组成,外单位专家至少1人。
学位授予:研究生在校期间须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或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至少1篇体现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的研究论文(署名单位为山东农业大学),方可申请硕士学位。
未达到学位点申请硕士学位所必需发表论文要求的硕士研究生,经个人申请,导师和导师组推荐,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可申请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论文盲评和预答辩,通过者参加论文答辩,并建议缓授学位,符合要求的论文发表表后再推荐到学校授予学位。
对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按照《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要求,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推荐,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学院院长(签字: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
         学院(公章)                                         日期:
   林业   类别(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类别(领域)代码: 095400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林业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善于运用现代林业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创造性地承担林业及生态建设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献身林业及生态建设事业的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
2、具有扎实的林业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基础理论与知识应能支撑各服务领域技术创新;专业知识应能适应林业服务领域和地区特点,以及新的行业方向和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需求,并与国家行业职业资格相衔接。
3、具备获取知识、实践研究、沟通协调与执行、专业写作等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团队合作或协作等途径,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4、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勇于探索创新,维护科学诚信。
二、学科方向
不区分培养方向
三、培养方式
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为2-3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五、课程学习与必修环节
1.课程学分
①课程总学分共24学分。
②学位课程不低于20学分(含专业实践6学分)。
2.必修环节、校外实践研究
研究生要结合基本知识教学和毕业实践环节,利用相对稳定、特色突出、针对性强的实践基地条件,采用具有符合职业需求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实践训练方法,通过林业生态环境理论和专业技术方法的综合运用与探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全日制研究生专业实践的累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专业实践结束后需撰写实践报告,考核通过可取得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表1)
六、毕业与学位要求
(一)毕业论文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选题紧密联系林业和生态建设实际。具体选题范围与方向应与林业硕士服务领域相对应,鼓励与行业最新发展密切相关领域的选题,可以来自生产实践、管理实践或研究实践,尽量做到与专业实践训练环节相结合。无论哪种选题,必须能够较好地解决生产、管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在科学技术观点、试验材料和方法上有一定特色或新意。
(二)毕业论文内容与规范
1、学位论文内容
学位论文可将试验研究、规划设计、产品与技术研发、调研报告、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作为主要内容,须以论文形式表现。
2、学位论文规范
学位论文必须体现出研究生在掌握选题领域国内外现状和进展的基础上,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应做到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文字顺畅、数据翔实、图表规范、结论可靠,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万字。
学位论文必须建立在作者本人的调查、观察或试验分析数据和事实基础上,论文中的数据和事实信息必须有可靠的来源依据,引用他人的研究结果和资料必须加以明确标注。学位论文结构一般包括中英文题目、目录、中英文摘要、前言、实(试)验或调查研究方法、结果分析、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必要的附录等。
(三)毕业论文评审与答辩
答辩资格审核: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实践环节,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经导师同意后方可申请预答辩。学院对硕士研究生的答辩资格和科研原始资料(资料存档地点由学院和导师协商)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报学校核准,准予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各学位点组织硕士研究生论文预答辩。学校抽取部分研究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预答辩。通过预答辩发现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并决定是否进行正式论文答辩。预答辩不通过者延期毕业。
论文评阅:毕业论文需经2名本专业在职的高级职称专家对论文的学术水平进行评阅(校外专家至少1人),同意进行论文答辩者,方可进行答辩。
论文答辩:答辩工作由学位点统一组织;答辩委员会由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专家组成,外单位专家至少1人。
    (四)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专业实践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林业硕士专业学位。
 
 
学院院长(签字: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
         学院(公章)                                         日期:
       
附表1            
  林 学院  林业 领域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学院 备注
公共课 GZ011003 英语(专硕) 2 32 1 外语  
GZ012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硕) 2 32 1 马克思主义  
QZ009010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与应用 2 32 1 林学院  
GS017001 科技论文写作 2 32 2 文法  
领域主干课 QZ009011 森林资源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2 32 1 林学院  
QZ009012 林木研究法 1 16 1 林学院  
QZ009013 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 3 48 1 林学院  
选修课 QZ009020 林木资源监测与评价 2 32 1 林学院  
QZ009018 林木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 2 32 1 林学院  
S009063 森林防火学 1 16 2 林学院  
S009184 生物入侵与防控 2 32 1 林学院  
S009066 风景林经营与管理 1 16 2 林学院  
S009185 经济林栽培专题 1 16 1 林学院  
S009065 SAS统计分析系统与实验数据处理 2 32 1 林学院  
QZ009014 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 2 32 1 林学院  
QZ009015 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 2 32 1 林学院  
校外实践研究   6   3  
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     1
中期考核   3
实践报告   4
跨专业学生补修
本科生主要课程
森林培育学  BX009009 不计学分 参照本科生课程设置,网上不选课,考试完后,教师书面上报成绩 林学院
森林生态学 BX009010 林学院
树木学 BX009011 林学院
 
 

一、学科概况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学科创建于1906年设立的山东高等农林学堂,迄今已有百年办学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淀,在林业科研和人才培养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林学专业涵盖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层次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森林培育博士点、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生态学一级硕士点、森林培育硕士点、林木遗传育种硕士点、森林经理硕士点和国家林业局山东泰山森林定位研究站、森林培育山东省重点学科。
本专业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3人。其中有14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硕士学位。另外聘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寒旱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知名专家教授为兼职教授6人,遴选校外兼职研究生导师4人。
森林培育学和林木遗传育种学是本专业的优势学科。经过老一代林学家梁玉堂教授、龙庄如教授、许慕农教授、庞金萱教授等人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近10年来在学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办学优势,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良好声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和新品种认定20余个。近年来,本专业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林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拓宽基础平台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1988年进行了实验室管理改革,将原来以教研室为单元的实验室调整到以系为单位的实验室,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1998年和1999年,结合学校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根据林学专业的特点,创立了2+2人才培养模式,即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与课程教学实习和综合专业教学实习相结合。2000年,进一步加强了对本科生教育的力度,从3年级开始实行指导教师制,做到每一个学生升入3年级以后都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制定科研方向,指导完成专业调查和科研工作,林学专业成为我校第一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专业,本科生毕业一次性考研率50%以上,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95%以上。

二、师资队伍规划

姓 名 学位 技术职务 研究方向
邢世岩 博士  教授,博导  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培育学
王华田 博士  教授,博导  森林培育学、经济林栽培学
曹帮华 博士  教授,博导  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学
鲁法典 博士  教授,博导  森林经理、林业经济管理
李传荣 博士  教授,博导  生态学
白世红 硕士  教授  生物统计
杨克强 博士、硕导  副教授  林木遗传育种学、林木生物技术
马风云 博士、硕导  副教授  生态学
李际红 博士、硕导  副教授  林木遗传育种学、林木生物技术
路则光 博士  副教授、硕导  家居设计与制造、装饰木制品、建筑用农作物秸秆纤维保温材料
孙居文 本科  副教授  树木学
李建华 博士  副教授、硕导  森林经理学、测树学
时鑫 本科  副教授  森林培育学
王延平 博士  副教授、硕导  植物学、生态学
李永峰 博士、硕导  副教授  木材保护与改性、新型木质纳米复合材料
桑亚林 博士  讲师  林木分子生物学
席恩华 博士  讲师  木材解剖学
董晓英 硕士  讲师  家具与室内设计、木材保护与改性

三、已形成的研究方向

1. 人工林培育与植被重建

本方向长期以来注重分析造林地立地因子与林木生长发育生物学、生态生理学特性的关系,开展了造林树种选择、人工林群体结构和混交林种间关系的研究和困难造林地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揭示了植被自然恢复规律和人工重建机理。本方向是林学学科传统的研究领域,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强大的生命力。在老一代林学家梁玉堂、龙庄如教授的带领下,经过近20年的科研积累和一批具有高学历年轻教授的科研探索与实践,在人工林定向培育理论与技术、困难造林地植被重建两个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处于国内研究的领先水平,形成了北方农区林业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十五”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博士后基金、山东省重点科技攻关、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项目等70余个科学研究项目,在研经费1000余万元。“刺槐建筑与矿柱材林优化栽培模式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2. 林木遗传育种与良种壮苗繁育技术

本方向经过近30年来的科学研究积累,形成了以林木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苗木繁育理论与技术、林木良种开发与推广三大模块为主体的产学研体系。运用树种改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收集了国内外杨树、银杏、刺槐等树种种质资源350余份,建立了固定的种质资源基因库;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生物技术手段,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创造和选育了一批新种质,经过区域化试验,筛选出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研究了主要树种种子后熟生理和苗木活力,建立了主要木本植物微体快速繁殖、全光自动喷雾扦插育苗技术体系,实现了林木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采用多种途径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良种推广和技术辐射面积多达20余个省区,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山东省科技厅等部门攻关项目和重点项目20余项,累计经费760余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进步二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3. 经济林栽培理论与技术

以华北地区主要经济树种为研究对象,以经济林丰产、优质、高效栽培为研究目标,深入研究了主要经济树种的生物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特性,揭示了集约栽培条件下经济林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增长进程和质量形成机制,掌握了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林地环境调控、土壤培肥、节水灌溉和树体管理技术,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华北农区林业发展和经济林开发技术模式。“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山东省科技厅等部门攻关项目和重点项目20余项,累计经费5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4. 人工林经营理论与技术

50年代以来,我国营造了大量的人工林,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随着这些人工林的生长演替,健康科学的经营问题日趋重要。本方向以区域内人工生态公益林和用材林为对象,探索健康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通过对现有人工林健康状况评价,研究适宜的林分结构、科学的抚育经营措施、可行的更新方式;同时考虑各种经营风险因素,研究风险状态下适应性经营决策技术,指导人工林经营生产实践。拥有林学博士后流动站,森林培育博士点,林学一级硕士授予点,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硕士学位授予点。“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局、山东省科技厅等部门攻关项目和重点项目18项,累计经费43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5. 生态学方向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调节和控制全球生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强化森林生态学方向的建设与发展是林学专业今后建设的重点。本方向重点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生态脆弱区域的演替规律与生态重建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拥有生态学一级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局、山东省科技厅等部门攻关项目和重点项目20项,累计经费5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6. 木材科学与工程方向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工学学科,其服务的木材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学科教师均具有研究生学历,主要骨干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1人,是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已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6篇,授权和公开国家专利20余项,主编和参编专著2部(章),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纵向课题10项,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3项。基于山东省庞大的木材工业产能和迫切的科技需求,山东省林业厅成立了山东省木材科学研究所,挂靠在本学科,暂设木材解剖研究室、木材保护与改性研究室、家具设计与工程研究室、人才培养培训和技术服务部。


  王洪涛,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园林系副主任。
  先后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取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曾经在同济大学和德国卡塞尔大学(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规划系)进修和访问研究。 主要从事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完成“平邑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7-2020)”、“德州城区人工湿地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详细规划”和“淄博高新区玉皇山生态恢复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数十余项园林规划设工程项目。还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景观道路模型验证系统”一项和多项校级教学科研课题。参加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城市绿地规划》和《景观设计(风景园林)专业英语》两部。在《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设计》等杂志发表文章十多篇。 近几年,指导本科生在2009年第七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等大型竞赛活动中,取得了多项奖励。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风景园林学 [0834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山东农业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林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34]风景园林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园林与景观设计(02)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03)特色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招生人数: 7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44)风景园林基础
④(806)风景园林设计(3小时快题)
备  注:
风景园林学 [0834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山东农业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林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34]风景园林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园林与景观设计(02)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03)特色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招生人数: 11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44)风景园林基础
④(806)风景园林设计(3小时快题)
备  注:
联系人:杨老师
电话:0538-8249164
邮箱:yanglcc@126.com

一、学科概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起步于1989年,1990年经山东省教委批准创建了水土保持专业,1991年开始招收水土保持专科,199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招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2000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同时,于2004年开始与森林培育学科合作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是多学科结合的交叉性学科,与生态环境安全和国土资源保护密切相关,对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直接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复合农林业的发展服务。该学科学科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1、学科具有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密切结合、国家对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剧增的特色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三个环境生态类专业之一,我国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是头号生态环境问题”,以防治水土流失为核心的“水土保持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党和政府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中心任务和目标,与水土保持工作有关的机构不断增加,水土保持人才需求大量增加。

2、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和融合性、鲜明的广基础和宽口径性、突出的生物学和工程学结合性的特色

水土保持学科是(植物)生物学科、(水利)工程学科、(生态)环境学科、(地理)信息学科相交叉的综合型较强学科,具有鲜明的宽口径与广基础性,符合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为人才就业提供了保证;我校已经设有相关的专业与学科,很容易与本学科形成交叉、融合优势,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同时具有突出的生物学与工程学相融合的专业特色,符合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对生态学与工程学知识与技能兼容人才的需求。

3、学科具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本学科是我国华东地区和淮河流域唯一一个具有培养水土保持专业高等人才的学科。学科已形成本科、硕士两个层次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至2009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3人,本科生520余人;历届本科生考研率在55%以上,位居全国同类学科的领先水平;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本学科于2004年和2005年成功申请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乙级资质证书》和《水土保持监测国家乙级资格证书》。国家新兴的开发建设(城镇建设)水土保持已经纳入本专业的科研和教学之中。

4、学科具有学历高、年青化、活力强、潜力大的师资队伍优势

水土保持学科现有教师8人,博士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其中45岁以下且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75%以上;教授占25%,副教授63%,讲师12%。高学历和年轻化的师资队伍,在教学、科研和开发方面充满活力,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方面有极大地潜力。同时,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宽广、涉及(水土保持学、林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为宽口径、广基础、高水平、强素质的水土保持人才培养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5、学科具有紧密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需求设立科学研究方向的特色

目前本学科已经形成了已形成植被重建与生态修复、流域治理与信息技术、流域水文与水资源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都是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领域。

6、丰厚的研究成果

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领域开展研究,现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部、水利部、省科技厅、中国博士后基金、校博士基金、市科技局及横向研究课题项目20余项,总经费380余万元。已形成植被重建与生态修复、流域治理与信息技术、流域水文与水资源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近10余年来,该专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3项;在PLANT SOIL ENVIRON.》、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水土保持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水利学报》、《山地学报》、《植物生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6部。在北方土石山区的植被重建与生态修复、库区水源林和旱地水保林的水文与生态生理特性、旱地水文水资源循环规律与集蓄利用以及黄河故道沙地治理等领域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7、优越的设施条件建设

通过本科、硕士点建设及校级重点学科投资,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的重点实验室。本学科设有水土保持林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实验室和省土壤侵蚀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所;具有莱芜市栖龙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泰安黄前流域、淄博市淄川区峨庄流域、肥城市潮泉镇、泰安下港乡马蹄峪小流域等实习与科研基地。为学科科研、人才培养、梯队建设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学科师资队伍现状

通过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资助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措施,本学科已初步形成一支由博士后和博士为主要成员组成的年轻化、高学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科梯队群体。师资基本概况见下表: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导师基本概况
姓 名 性别 学位 技术职务 研究方向
张光灿 博士  教授,博导  植被重建与生态修复
杨吉华 大学  教授,硕导  流域治理与资源开发
刘 霞 博士  教授,博导  生态修复与信息技术
张永涛 博士  副教授,硕导  森林水文生态功能与评价
李红丽 博士  副教授,硕导  风沙区治理与生态修复
高 鹏 博士  副教授,硕导  复合农林生态与工程设计
董 智 博士  副教授,硕导  风沙区治理与生态修复

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植被重建与生态修复

本研究方向针对北方石质山地的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问题,在调查分析水土流失特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了森林植被水土保持与涵养水源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与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揭示了北方石质山地小流域森林植被与水量、水质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以结构稳定和功能高效为目标,提出了北方石质山地小流域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的优化配置模式。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国家自然基金、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山东省科技攻关专题、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专题、山东省中青年优秀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林业厅与水利厅小流域植被重建生态修复研究专题等10余个科学研究项目。本方向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森林植被水分生理生态规律与机制、石质山区和矿山废弃地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两个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处于国内研究的先进水平,在北方石质山区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2、流域治理与信息技术

本研究方向针对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流失和黄河下游土地的荒漠化问题,在广泛进行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水土保持理论与信息技术,开展了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规律、综合防治技术和土地整治与合理利用技术的研究。揭示了土壤侵蚀的发生机制、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以生物、农艺措施为主的土壤侵蚀防治与土地整治技术,构建了以“3S”技术为平台的小流域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与水土保持信息系统。本方向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攻关、水利部、博士后基金、省重点科技攻关、山东省林业厅、重点项目10余项。本方向将传统的水土保持研究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经过10多年的科研积累和潜心研究,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土壤侵蚀发生规律与机制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保持研究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3、流域水文与水资源

本方向针对北方土石山区典型区域的鲁中南地区和黄河下游平原区的水资源短缺与高效利用问题,以提高流域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促进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开展了流域水文水循环过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揭示了小流域降雨地表产流特征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了小流域雨水集蓄储存与高效利用、小流域生态环境用水量调控和农业节水集成技术;建立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流域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模式与示范基地;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节水高效可持续农林业发展模式与示范工程。本方向先后主持和合作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节水农业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与节水技术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果园渗灌补水效应与节水增产机理”水利部和山东省政府项目“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对水环境调控机制研究”、“石质山区植被恢复的水分环境容量研究”、“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及生态环境用水量研究”等课题项目。对促进山东乃至我国整个北方旱区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复合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风景园林学  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 083400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可以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风景园林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前沿发展动态,具有较好的理论研究能力、扎实的规划设计基础、全面综合的知识结构,能够进行城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绿地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以及园林植物研究与应用等。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言。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方向
1、特色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重点研究内容有:山东省特色花卉牡丹、芍药、玫瑰、月季等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新品种培育、重要观赏性状形成机理解析;山东省特有树种和珍稀树种资源调查、保存与评价;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园林植物造景与景观评价。
2、园林与景观设计
重点研究内容有:生态园林城市设计与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总体规划与各类专项设计、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工矿废弃地景观恢复设计、湿地景观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各种类型绿地的园林植物选择、配置、生态和景观效益分析等。
3、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重点研究内容有: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形态、意境结构、理景手法;西方现代园林的产生及演变过程;泰山建筑、景观空间结构分析;当今园林设计、景观评价理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等。
三、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组负责学位点建设规划及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阅卷及复试,组织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论证、专题讨论、中期考核、论文预答辩与答辩,研究决定与研究生培养有关的其它重要事项。导师负责指导制定培养计划、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生产或社会实践、论文选题、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等。研究生与导师指导关系的确定采取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的办法。导师调离学校或外出时间超过一年,或因其它原因不能继续指导时,学院负责变更研究生的指导关系,并报学校备案。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学习年限三至五年,五年不毕业者作结业处理。
五、课程学习与必修环节
1.课程学分
①本学科基本学分要求为30学分。
②学位课程不低于13学分(园林与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两个方向)或14分(特色园林植物种质资源方向)。
2.必修环节、校外实践研究
专题讨论与实践教育1学分
3、跨学科或同等学历者,须在导师指导下补修2-3门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计成绩,不计学分。补修课程不及格者,不进行中期考核。
4、每位学生需修满31学分,其中课程(含学位课与非学位课)30学分,必修环节(专题讨论与实践教育)1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表1,2)
六、毕业与学位要求
答辩资格审核: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实践环节,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且查重符合要求,在规定的国内外正式学术刊物(其中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与景观设计方向为学科指定刊物)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研究论文,经导师同意后方可申请预答辩。学院对硕士研究生的答辩资格和科研原始资料(资料存档地点由学院和导师协商)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报学校核准,准予预答辩。
论文评阅:由学校统一组织盲评,盲评通过者,参加学位论文预答辩,不通过者,不能进入下一程序。   
论文预答辩:学位点统一组织本学位点学位论文全员预答辩,学校抽取部分学位论文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是否通过预答辩,通过预答辩的论文经修改后参加正式答辩;未通过预答辩者,不能参加正式答辩,延期毕业。  
论文答辩:答辩工作由学位点统一组织;答辩委员会由至少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关专业专家组成,外单位专家至少1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校外专家担任。   
学位授予: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须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至少1篇体现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的研究论文(署名单位为山东农业大学),方可申请硕士学位。  
对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按照《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要求,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推荐,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学院院长(签字: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
         学院(公章)                                         日期:
       
附表1                  
林学  学院  风景园林学 专业 硕士 生课程设置
研究方向:(1)特色园林植物种质资源;(2)园林与景观设计;(3)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课程
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开课学院
学位课程 GS012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GS011002 硕士公共英语 4 72 2 外语学院
GS001001 高级植物生理(培养方向1必修) 3 54 1 生命科学学院
GS015001F 高级生物统计(培养方向1必修) 2 36 1 信息学院
S009162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培养方向1必修) 3 54 3 林学院
S009180 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专题(培养方向2、3必修) 3 54 1 林学院
S009181 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培养方向2、3必修) 2 36 2 林学院
S009163 中国风景园林艺术之源流(培养方向2、3必修) 2 36 2 林学院
选修课程 GS017001 科技论文写作 2 36 2 文法学院
GS001008F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 2 36 1 生命科学学院
GS013002 仪器分析 3 54 1 化学院
GS001004 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 2 36 2 生命科学学院
GS017002 中国传统文化 2 36 1 文法学院
GS017003 求职面试礼仪 1 18 2 文法学院
S005020 花卉组织培养技术 1 18 2 园艺学院
S009049 高级园林植物育种学 1 18 2 林学院
S009068 花卉装饰艺术 1 18 3 林学院
S009164 花卉分子生物学 2 36 1 林学院
S009165 植物分类研究法 1 18 1 林学院
S009166 园林植物新品种专题 1 18 1 林学院
S009167 野生花卉资源 1 18 2 林学院
S009146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思潮 2 36 2 林学院
S009145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 36 1 林学院
S009144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2 36 2 林学院
S014156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 2 36 3 水土学院
S009148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法规 1 18 2 林学院
S009183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 2 36 2 林学院
S009054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1 18 3 林学院
GS016001 文献检索 1 18 1 图书馆
S006130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2 36 1 资环学院
S009168 城市规划方法与实践 2 36 2 林学院
S009169 风景园林高级表达 2 36 2 林学院
必修环节 BXHJ009001 专题讨论与实践教育 1 18 3 林学院
补修课程 BX009012 花卉学(培养方向1) 不计学分 36 1 林学院
BX009013 园林树木学(培养方向1) 36 1 林学院
BX009014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培养方向1) 36 1 林学院
BX0091041 园林史(培养方向2,3) 36 1 林学院
BX0091042 园林艺术原理(培养方向2,3) 36 1 林学院
BX0091043 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培养方向2,3) 36 1 林学院
 
风景园林学科概况
一、学科简介
山东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是国家一级学科,本学科设立于2011年,是一个年轻而又有活力的新学科。现有风景园林学硕士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两个学位授权点。本学科有园林与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风景园林工程、数字景观及其技术、园林植物等研究方向。学科目前拥有一支成果丰硕、年富力强的学科团队。近今年连续在国际设计大赛中获奖多次。依托风景园林学科,建有城乡风景园林技术创新中心省级科研平台,为教学和科研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二、师资队伍
目前,风景园林学科共有导师2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硕士学位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2人。年龄均在45岁以下,师资队伍年富力强,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
规划设计方向
规划设计方现有导师8人。
姓名 技术职务 学位 研究方向
王洪涛 教授,硕导 硕士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逯海勇 教授,硕导 硕士 建筑设计及理论,乡土建筑保护
于东明 副教授,硕导 博士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陈东田 副教授,硕导 硕士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赵春仙 副教授,硕导 硕士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技术
马 琳 讲师,硕导(专硕) 博士 数字景观及其技术
赵  武 副教授,硕导 硕士 建筑设计与理论,景观建筑设计
刘 兵 副教授,硕导 博士 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植物方向
植物方向现有导师12人。
姓名 技术职务 学位 研究方向
赵兰勇 教授,博导 硕士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栽培生理
臧德奎 教授,博导 博士 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郭先锋 教授,硕导 博士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
丰 震 教授,硕导 硕士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
徐宗大 副教授,硕导 博士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于晓艳 副教授,硕导 博士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樊金会 副教授,硕导 博士 分子生物学
李存华 副教授、硕导 学士 园林花卉学
马 燕 副教授,硕导 博士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国 静 副教授,硕导 博士 分子生物学,园林植物学
王延玲 副教授,硕导 博士 园林树木学
亓  帅 讲师,硕导(专硕) 博士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李际红,女,副教授,博士。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硕士生导师。先后于西北林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园艺与工程学院、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攻读林学专业学士、果树学硕士及森林培育博士学位。中国林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国家科技部推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基金、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研究;现主持厅级项目两项;中科院沙坡头国家站开放课题一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两项,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及省自然基金各一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编写教材五本,其中主编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两部,主编副主编校内教材二部,参编一部;在林业科学、园艺学报、分子植物育种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余篇。
  教学工作
  一、教授课程
  林学本科专业基础课“林木遗传学”
  林学本科专业课“林木育种学”
  林学本科必修课“植物组织培养”、“树木组织培养”
  林学本科限选课“树木组织培养与良种繁育”
  生物技术本科选修课“植物良种繁育”
  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
  赵嘉、刘叶、张杰、潘映旭 窄冠黑白杨组培快繁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山东农业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项目 2008.2-2009.2
  王聪聪、高丽霞、刘叶、潘映旭 猥实成熟种子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引导计划 2007D2010(2007.6-2008.6)
  王辉、张振、马群 珍稀濒危树种青檀繁育技术研究与开发 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引导计划 2008D1002(2008.6-2009.6)
  张玉凤、夏艳红 常绿地被开花植物—欧石楠引种及繁育技术研究 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引导计划 2008D2010(2008.3-2009.3)
  赵嘉、潘应旭 欧石楠组织培养过程中的甲基化研究 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引导计划 2009D1009(2009.7-2010.7)
  董威、谭起航、高玉明、王海林 欧石楠体细胞胚胎发育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项目2010.2-2011.2
  谭起航、王海林欧石楠体细胞胚胎发育过程中多胺作用机理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项目2011.2-2012.6
  王锦楠、赵全法高档红掌新品种繁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一项2011D2001(2012.3-2013.3)
  赵岩秋、刘同祥 黑杨派杨树品种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山东农业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项目2012.2-2013.6
  赵路路、田传恒 红枫优良无性系快繁技术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项目2012.2-2013.6
  三、教学成果
  获山东农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第三位 获奖文号为2009-2-3-3,获奖时间2009.3.10;
  “白皮松成熟胚不定芽诱导分化技术的优化”一文 被评为2009年度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优秀论文
  科研工作
  一、研究方向
  林木遗传育种
  生物技术
  表观遗传学
  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
  二、现主持和承担的有关科研项目
  国家科技部推广项目(2003EC000219)(2003-2008)(第3位)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872040)(2009-2011)(第4位)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1070589)(2011-2013)(第2位)
  中科院沙坡头国家站开放课题(2009-2011)(第1位)
  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2009ZRB01182)(2010-2011)(第2位)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93702110009)(2010-2011)第2位
  山东省东营地区科技开发项目(2008-2011)(第1位)
  山东省泰安地区科技局项目(2010-2013)(第1位)
  山东省东营地区科技开发项目(2012-2015)(第1位)
  三、近年来取得的有关科研成果和奖励
  (一)科研成果
  窄冠黑杨、窄冠黑白杨的选育  2009年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第2位)
  窄冠黑杨、窄冠黑白杨的选育  2004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4位)
  耐盐碱杨树新品种选育  1998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5位)
  (二)奖励和表彰
  李际红等,白皮松成熟胚不定芽诱导分化技术的优化, 被评为2009年度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优秀论文
  邢世岩,王京梅,李际红,姚林梅.叶籽银杏GbMADS5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中国林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2009
  李际红,付茵茵,王聪聪,张 倩,邢世岩*.叶籽银杏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位点的分析.全国第十九次银杏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获一等奖,2011.10
  王聪聪,李际红,邢世岩,付茵茵.不同单株叶籽银杏DNA甲基化的MSAP分析.全国第十九次银杏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获二等奖,2011.10
  张倩 邢世岩 桑亚林 李际红.叶籽银杏叶生胚珠着生叶片与正常叶片中的microRNAs表达差异的分析*.全国第十九次银杏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获二等奖,2011.10
  获山东农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第三位 获奖文号为2009-2-3-3,获奖时间2009.3.10;
  《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国家规划教材 高教出版社,李际红,副主编,该教材获2008年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张玉凤.外源物质对欧石楠诱导分化的影响.山东农业大学2011届优秀学士论文二等奖,导师 李际红,2011
  董威.窄冠黑白杨及欧美杨108号杂交后代胚挽救的初步研究.山东农业大学2012届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导师 李际红, 2012
  四、近年来编写的教材和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一)教材
  《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国家规划教材 高教出版社 2005.1出版 副主编
  《园艺植物育种学》 21世纪农林类本科规划教材 2008.3出版 主编(1)
  《园林植物育种学》(大专教材) 校内教材 2003.9主编(1)
  《遗传学》(大专教材)校内教材 2002.9副主编(1)
  《林木育种学实验实习指导书》(大专教材)校内教材 2002.9 副主编(1)
  《林木育种学实验实习指导书》(大专教材)校内教材 2001.9 主编(1)
  (二)代表性论文
  李际红、孟凡志、刘海燕、张义群.稀土及多胺对欧石楠瓶苗生根的效应.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2)169-173
  李际红,邢世岩*,王聪聪,张 倩,付茵茵.银杏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位点的MSAP分析.园艺学报,2011,38(8):1429-1436
  邢世岩,李际红,邢浩,张芳,韩晨静,唐海霞.叶籽银杏种实形态解剖特征比较.林业科学,2011,41(1):56-61
  韩晨静,邢世岩*,董章凯,张芳,李际红.叶籽银杏叶生胚珠的发育组织化学研究.园艺学报,2011,38(5):817-824
  李际红,邢世岩,孟凡志.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李际红、邢世岩、周继磊、李建华、唐海霞 黑赤松成熟胚诱导不定芽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27-31
  李际红、邢世岩、孟凡志、王京梅.白皮松成熟胚不定芽诱导分化技术的优化.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4)641-646
  王京梅、李际红、邢世岩、姚林梅.叶籽银杏GbMAD5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分子植物育种,2009,7(5):1015-1020
  邢世岩、李际红、王京梅等.植物表观遗传变异.分子植物育种,2009,7(5):996-1003
  董雷雷、邢世岩、李际红、王京梅.叶籽银杏trnS-trnG序列测定与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168-171
  李际红、邢世岩、刘国兴、张有朋.窄冠白杨组培快繁与再生体系的建立.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7):60-64
  李际红、李玲等.北美红花槭实生苗多样性的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8(2):169-172
  李际红、韩晓娇、卢胜西、孙仲序.红叶石楠生根培养与根系活力的研究.园艺学报,2006,33(5):1129-1132
  李际红、张有朋、庞金宣、孙仲序.窄冠黑青杨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1)132-136
  李际红、周庆和、谢会成.驱蚊香草组培技术的研究.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25(5)92-96
  李际红、谢会成、许建农、韩晓娇、孙仲序.穿山薯蓣不定芽的诱导与植株再生.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1):82-86
  李际红、庞金宣、刘国兴、张有朋.窄冠黑杨、窄冠黑白杨在农林复合经营中的应用.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5)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李卫国,男,1955年生于山东省章丘县,蚕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获得获山东省硕士研究生优秀论文导师奖己山东省硕士研究生论文科技创新导师奖。

  教学工作
  主要从事《家蚕良种繁育及遗传育种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担任研究生《高级蚕桑学》、《家蚕遗传育种专题》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
  2000年以来,主持及参与完成省科委、省教委等研究课题10余项,参加国家教委教学研究子课题及校教育研究课题3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省教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二、三等奖2项。知道现主要进行家蚕摄食性遗传、人工饲料育适应性蚕品种及抗病性蚕品种培育等研究工作。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林学 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  0907  
 
一、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求实创新、严谨的科学作风、献身科学的精神。
2、具有本学科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具有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多种工作岗位的需求。
3、具有良好的外语读、写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能力。
4、身心健康。
二、学科方向
分为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森林保护六个学科方向。
三、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组负责学位点建设规划及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阅卷及复试,组织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论证、专题讨论、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研究决定与研究生培养有关的其它重要事项。导师负责指导制定培养计划、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生产或社会实践、论文选题、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等。研究生与导师指导关系的确定采取研究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办法。导师调离学校或外出时间超过一年,或因其它原因不能继续指导时,学院负责变更研究生的指导关系,并报学校备案。
2、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以院为主的管理体制。各学院党委分管书记负责研究生政治思想和教育工作,分管院长负责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研究生辅导员(秘书)具体做好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对研究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负责,从思想、作风、治学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导师要积极指导、帮助研究生就业或创业。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和研究生会的作用,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研究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5年。5年不毕业者作结业处理。
优秀硕士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本人申请经批准可提前半年答辩和提前毕业。
五、课程学习与必修环节
1、课程学分
①课程总学分共30学分。
②学位课程不低于13学分。
2、必修环节、校外实践研究
专题讨论与实践教育1学分
3、跨学科或同等分学历研究生,须在导师指导下补修2~3门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计成绩,不计学分。补修课程不及格者,不进行中期考核。
4、课程设置(附表)
六、毕业与学位要求
1、答辩资格审核: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实践环节,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经导师同意后方可申请预答辩。
2、论文评阅:毕业论文需经2名校外本专业在职的高级职称专家对论文的学术水平进行盲评评阅,同意进行论文答辩者,方可进行答辩。
3、论文答辩:答辩工作由学位点统一组织;答辩委员会由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专家组成,外单位专家至少1人。
4、学位授予: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须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至少1篇体现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的研究论文(署名单位为山东农业大学),方可申请硕士学位。未达到申请硕士学位所必需发表论文要求的硕士研究生,经个人申请,导师和导师组推荐,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可申请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论文盲评和预答辩,通过者参加论文答辩。
以上环节全部合格和通过,经过学院和学校教授委员会或学位委员会审查同意,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学院院长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
学院(公章)                                       日期:

附表
 林 学院  林学 一级学科  硕士 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开课学院
学位课程 GS012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GS011002 硕士公共英语 4 72 2 外语学院
GS001001 高级植物生理 3 54 1 生命科学学院
S009170 林业研究进展 2 36 1 林学院
S009171 高级生态学 2 36 2 林学院
选修课程 S009172 高级森林经理学 2 36 2 林学院
S009121 木材科学研究进展 2 36 1 林学院
S015055 生物数学 2 36 2 信息学院
GS001002 分子生物学 3 54 2 生命科学学院
S009173 高级森林培育学 3 54 3 林学院
S009062 林木栽培生理 1 18 2 林学院
GS001008F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 2 36 1 生命科学学院
S001049F 高级生化实验技术 3 54 2 生命科学学院
GS015001F 高级生物统计 2 36 1 信息学院
S009174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原理 3 54 1 林学院
S009175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与方案编制 3 54 3 林学院
S009176 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技术 3 54 3 林学院
GS001002F 分子生物学 3 54 2 生命科学学院
S009177 高级林木遗传育种学 2 36 1 林学院
G001001F 植物生化实验技术 3 60 2 生命科学学院
S009178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3 54 3 林学院
S009164 花卉分子生物学 2 36 1 林学院
S009179 植物分类研究法 2 36 1 林学院
S007124 森林昆虫研究进展 2 36 2 植保学院
S007125 森林病理研究进展 2 36 2 植保学院
S007126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2 36 2 植保学院
GS001003F 高级生物化学 3 54 1 生科学院
S009059 科技论文写作 1 18 3 林学院
GS017001 科技论文写作 2 36 2 文法学院
必修环节 BXHJ009901 专题讨论与实践教育 1   3 林学院
补修课程 BX009018 测树学 不计学分
 
40 1 林学院
BX009020 森林经理学 40 1 林学院
BX009009 森林培育学 40 1 林学院
BX009010 森林生态学 40 1 林学院
BX009011 树木学 40 1 林学院
BX009015 水土保持规划学 40 1 林学院
BX009033 水土保持林学 不计学分 40 1 林学院
BX009024 水土保持工程学 40 1 林学院
BX009017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40 1 林学院
BX009007 林木遗传学 不计学分 40 1 林学院
BX009008 林木育种学 40 1 林学院
BX009012 花卉学 40 1 林学院
BX007012 植物病理学通论 100  0 植保学院
BX007013 昆虫学通论 100 0 植保学院
 
 
 
林学 [0907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山东农业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林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9]农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7]林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林木遗传育种(02)森林培育(03)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4)森林经理学(05)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06)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招生人数: 20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1)化学(自命题)
④(901)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自命题)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4)数学(自命题)
④(901)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自命题)
备  注:

  
  林全业,男,1955年生,山东青岛人。

  教授,林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森林培育学科硕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和山东林学会理事。 1982年本校林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1984年赴南京林业大学进修学习,长期从事森林培育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本科生讲授森林经营学、造林学、林木研究法及植物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讲授高级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研究进展等课程。指导本科生60余人,硕士生2人。
  2003年7月受聘任林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实验技术研究课题1项,参加省厅级科研课题8项。获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实验技术研究论文8篇,获省教育技术与装备协会优秀论文奖2等奖(首位)2项。获省气象局优秀论文奖3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
  现主要从事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技术研究工作。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马风云,副教授,森林培育硕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森林培育与生态恢复种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参加过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科技论文多篇。
  教学工作
  为本科生开设普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城市林业、森林防火学、测树学、生物多样性利用、药用植物栽培与利用及相关的实验课等课程。
  为研究生开设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专题、高级生态学等课程。
  指导硕士研究生5届8人。
  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和特长:主要从事恢复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生物质能源研究。
  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枣树引种栽培试验研究》,1990年获甘肃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建立枣树品种园的研究》,1996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甘肃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果树品种园研究》1998年获武威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研究经济林的同时,主持了《灌木花卉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1999至2000年,由于自己丰富的治沙造林实践经验,被借调到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协助搞该所承担的UNDP项目,该项目具体在内蒙古毛乌素沙漠实施,经过两年努力,该项目获得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好评。
  2000年直接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原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2000年7月至2003年7月在该所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在该所野外生态站沙坡头沙漠实验研究站完成,该站治沙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现在每年有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到该站参观参观学习。在读期间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G2000048704)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创新项目(CACX210031,CACX210048)的研究,完成了题为《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稳定性研究》的博士论文,并获得优秀博士奖学金。
  2003年到山东农业大学工作后,科研研究方向主要为恢复生态学。申请到《黄河三角洲刺槐林稳定性研究》(博士基金)。2005年进入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进行《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生态系统特植被和土壤特征研究》的研究。
  2005年承担了山东农业大学下达的“三农”课题《山东省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省建设追踪研究》。
  2006年申请到了山东省科技厅下达的项目《生物能源对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影响》。
  2009年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2010~2013年)。
  发表及参与发表的主要论文
  《生态系统稳定性若干问题的研究评述》(中国沙漠,2002,22[4])
  《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油蒿种群结构与更新的研究》(中国沙漠,2002[6])
  《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区柠条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征》(兰州大学学报,38专集)
  《沙坡头地区固沙植被土壤水分动态研究》(中国沙漠,2002[1]、
  《水分梯度对沙地柏幼苗荧光特征和气体交换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2001[2])
  《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若干土壤因子空间异质性研究》(中国沙漠,2005 25[2])、207-215
  《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若干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应用生态学报,2006 17[5])、789-795
  《Long-term Effects of Revegetation on Soil Water Content of Sand Dunes in Arid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4[1])
  《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的适应对策及植物稳定性机理研究》(海洋出版社2004)
  《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湿地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与养分通径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29)3.  479~483
  《不同树种的刺槐混交林对土壤化学性质及土壤酶活性影响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7(38)第1期,52~57
  《黄河三角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和酶活性及其相关性分析》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 ,22(4)66~69
  《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湿地土壤脲酶活性与养分相关性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26)第3期,327~329
  《黄河三角洲不同演替阶段湿地群落的土壤和植被特征》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7,24(3)313~318
  《典型相关分析在湿地土壤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5(6)47-52
  《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湿地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相关性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第1期。59~61
  《黄河三角洲不同演替阶段湿地土壤线虫的群落特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 14(2):202~206
  完成的项目
  黄河三角洲植被恢复与生态体系构建技术的研究(JB2007-1-4)
  主要完成单位: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 邢尚军,张建锋,宋玉民,郗金标,马丙尧,马风云,马海林,刘德玺,赵云朝,杜振宇,常立华,李 萍
  该项目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王彦文,男,1962年7月生于辽宁省康平县。1984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蚕学专业,同年分配至山东农业大学林学系工作至今。期间于1992年获沈阳农业大学昆虫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四川农业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蚕学专业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森林培育博士研究生导师,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蚕学会理事,入选校“1512工程”第三层次。曾多次获山东农业大学十佳师德先进个人、校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教学工作
  主要从事《家蚕病理学》(省级精品课程)、《蚕业经济管理学》、《野蚕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本科生课程,《家蚕病理学专题》、《专业英语》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参加教育研究课题7项,获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3项,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发表教研论文6篇。
  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蚕业生产技术、家蚕病理与蚕桑生物技术,先后主持参加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项。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历时15年研究完成的“桑蚕主要传染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的“家蚕真菌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家蚕微孢子虫病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专著5部。
  获得的教学奖励和荣誉称号
  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2008.10。
  蚕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二等奖,首位,山东省教学成果评委会,2009。
  十佳师德先进个人,山东农业大学第一届、第四届,2002、2008.
  《蚕病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山东省教育厅,2005。
  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度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山东农业大学,2009。
  蚕学专业主干专业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位,2004。
  蚕学专业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位,2001。
  优秀教学质量三等奖,山东农业大学第四届,2003。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家蚕病理学国家教学团队建设,教育部,2009-2012。
  蚕学本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教育部,2009-2011。
  蚕学本科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山东省教育厅,2008-2010。
  蚕学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山东省教育厅,2008-2011。
  《蚕病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山东省教育厅,2005-2007。
  蚕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山东农业大学,2005-2008。
  蚕学专业主干专业课教学改革与实践,山东农业大学,2004-2006。
  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
  基于专业拓展的蚕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国农业教育,2011,5
  建设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河北农大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6(2)
  蚕学专业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现代教育论坛,2002,131-133
  近年来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桑蚕主要传染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务院,第2位,2004.2
  家蚕微孢子虫病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厅,第2位,2002.9
  桑蚕真菌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厅,第2位,2000.10
  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商务部优秀项目,商务部,第2位,2006.10
  山东蚕学会优秀科技会员,山东省蚕学会,个人,2005.3
  近年来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课题
  国家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泰安综合试验站建设,农业部,2011-2015,主持。
  优质桑蚕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茧丝绸风险基金,2007-2009,主持。
  优质桑树品种选育研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项,2008-2010,主持。
  家蚕溶茧酶分离纯化及基因克隆表达,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2009,主持。
  高效优质蚕茧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省攻关项目,2008-2010,主持。
  以首位或通讯作者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
  山东省泰安市28个桑园的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蚕业科学,2012,38(4)
  防控美国白蛾对家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河北林果研究,2012,26(4)
  SO2对家蚕血淋巴中谷胱甘肽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蚕业科学,2011,37(1)
  噻二唑苯基脲(TDZ)对离体培养桑树叶片的抗老化能力影响,蚕业科学,2010,36(3)
  Optimization of the conditions for RAPD analysis of Enterococci isolated from Silkworm Bombyx mori. Current Biotic, 2009,3(2)
  桑树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蚕业科学,2009,35(4)
  培养基成分对桑树试管苗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蚕业科学,2008,34(2)
  LaCl3对桑树组培苗生长与分化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2)
  桑树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及不定芽分化,蚕业科学,2006,32(2)
  噻二唑苯基脲对桑树愈伤组织的影响,蚕业科学,2006,32(1)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林学     专业代码:090700     门类/类别:农学     学科/类别:林学
 

专业介绍

张登山研究员简介
个人信息:张登山,男,1961年1月出生,博士,研究员。现为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985科技平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个人工作简历:1983.7~1990.12 青海省治沙试验站,任副站长;1991.1~现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从事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1999年01月,聘为副研究员;1999年12月,研究员;2009年10月,青海大学聘用为二级研究员。其间:2005.6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攻读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5.10~2007.12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做博士后。
科研项目:主要从事防治治沙领域的研究试验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成果转化项目、林业公益行业专项以及省重大项目等30余项,在《中国沙漠》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7部。教学课程:博士、硕士生《治沙造林学》。
通信地址: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  0971-5311156;13997144583
邮箱地址: dshzhang2008@sina.com
杨占武副研究员简介
个人信息:杨占武,男,1969年12月出生,副研究员,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现为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的研究。
个人工作简历:1994年毕业到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室主任。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高寒干旱区的景观生态学及荒漠化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研项目:先后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取得科技成果7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三等奖1项(排名第四),梁希林业科技奖1项(排名第二),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
通信地址: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  0971-5310047
邮箱地址:yangzhanw90@126.com
沈硕副研究员简介
个人信息:沈硕,女,1981年12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员,中共党员。现任职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获福建农林大学农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天然产物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近年来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及青藏高原地区盐湖嗜盐菌系统发育多样性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
个人工作简历:2004年9月-2009年12月就读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专业,从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及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方面的研究,获得农学博士学位。2010年至今,任职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盐湖地区微生物资源的系统发育学多样性及其次级代谢产物抑制植物病原菌方面的研究。
科研项目:到目前为止,共主持科研项目3项,其中省级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农科院项目1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2篇,并作为Natural Product Resesrch的审稿人。
通信地址: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  0971-5310129
邮箱地址:fjfzss@126.com
 

专业点分布

北京农学院 山西农业大学 北华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青海大学

专业大学排名

0907 林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18 所,本次参评1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3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A+
2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A+
3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
4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B+
5 10341 浙江农林大学 B+
6 10389 福建农林大学 B+
7 1053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B
8 10626 四川农业大学 B
9 10677 西南林业大学 B
10 10086 河北农业大学 B-
11 10410 江西农业大学 B-
12 10434 山东农业大学 B-
13 10129 内蒙古农业大学 C+
14 10201 北华大学 C+
15 10564 华南农业大学 C+
16 10364 安徽农业大学 C
17 10466 河南农业大学 C
18 10657 贵州大学 C
19 10157 沈阳农业大学 C-
20 10504 华中农业大学 C-
21 10733 甘肃农业大学 C-

林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硕士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或203日语
344风景园林基础
802园林设计
注:以南林为例
 
林学考研参考书: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参考书与指定教材为:344风景园林基础:
(园林史、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工程各占50分)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
《西方造园变迁史》,针之谷、钟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园林规划设计》,王浩,东南大学出版社
《园林工程》,赵兵,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以及园林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的标准和规范
802园林设计:
《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钟训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制图》,钟训正,东南大学出版社
 
林学专业研究生就业:
林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林学专业就业前景之一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林业工作。近年来,我县林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林业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林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与森林经营等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和林区维稳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林业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实践。
林学专业就业前景之二
现代林业发展要为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林业发展观,涉及到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发展战略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林业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林业工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坚持从林业实际出发,把生态效益放在林业工作的第一位,建立体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效机制,推进林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章来源于吉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http://www.ccutu.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林学专业就业前景之三
第一在提高造林质量上求突破。要抓好生态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退耕还林、天保、生态公益林、三北等林业重点工程,确保实现我县森林覆盖率每年稳定递增的目标。不断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加强造林施工的质量监督,建立健全造林施工质量管理机制。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合理选择造林方式、植被搭配方式,提高造林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第二在扩大社会造林上求突破。大力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和资金参与林业建设,以政策为引导,以法律作保障,鼓励和扶持社团、企业、个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造林,不断扩大非公有制造林的数量和规模。充分运用宣传发动、表彰带动、检查促动等手段,采取植纪念树、造生态模范林等形式,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发展。三是在提升林地生产力上求突破。探索不同条件下的森林经营模式,解决营造林工作中的过密、过疏、过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