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高原反应待得时间长自然就习惯了,刚上高原的时候如果不适的话可以喝葡萄糖水缓解。只是头晕脑胀的话你可以先去药店买红景天来喝,刚到西藏不要剧烈运动一段时间差不多就没了。学校位置不偏,兼职的话多得很,整个八一还是比较缺人的。
感觉学校就那么点地啊,不过环境是不错的,百年老树、林间小路啥的,算上后山,老虎山还是挺大的,在西藏算是比较大的了。
专业
农牧是比较有优势的专业,但是学校位置比较偏僻,比较好的老师都很少,科研能力一般,每个省份的单位,除了名校会比较认可自己省或周边省份的学校,你选择的地域太偏远,即便是211用人单位心里可能也会有所顾忌。
住宿
宿舍就是八人间,有厕所洗漱台,阳台,好像电气院的宿舍差点没阳台。每天上下午各有30分钟打水时间,过期不候,电压400,除了充电,其他电器一插上就断电,有洗衣机,不能用而已,被发现就是通报加处罚。
宿舍8人间,宿舍不许贴墙纸啊什么的,所以就是几张床,加桌子板凳,宿舍里不能用大功率电器。
八人间的宿舍,四个凳子,凳子根本不够用,自己买的凳子不让宿舍放,(学校好像没有这个规定),这是我们水土学院领导的规定,我们水土学院的领导不让放就不能放,放了就通报宿舍。没有你自己专属的桌子,所以你拥有的只是你的床和柜子。
宿舍限电,300w左右的样子,每月三十度,超了要去买电,自从林芝地震后,宿舍晚上就不断电了,之后会怎么样不知道。冬天没暖气,也就冻一两周就放假回去了,这边寒假从元旦开始。
八人间,部分有阳台独卫,刚换了新柜子,部分换了新床,夏天苍蝇什么的比较少,在宿舍夏天不热,冬天不是很冷,不需要空调风扇,也没有。
寝室是八人间,和一般高中是一样的,有些寝室有阳台和厕所,有些没得。现在农院每天24小时都不断电了,以后会不会又改成晚上断电就不知道了。上网,可以办理联通有线网,还不错,或者用免费校园有线网,其他的都是付费wifi。
吃饭
学校食堂能改善改善不,现在那么多人就一个食堂还封校,又贵又难吃量还少,食堂价格都不比外面便宜,最骚的是你还买不上,毕竟农院的人(那部分人)都不排队。学校外面的饭馆跟食堂一个价格,但比食堂好吃还能吃饱。
学习
教育质量太次,导师也不行,而且学校不抓学习,不抓科研,只要你有时间就会有很多强制参加的红歌呀,体育比赛啊,实验室器材不先进,药品短缺,内地买的话也不行,两个月能到就不错了,就不要说运费了,物价也很高。
美好的一天从清晨开始,出早操、夏季九点至十二点半/冬季九点半至一点上课(满课情况下),肚子饿得呱呱叫。下午统一三点至六点上课(满课情况下),有的晚上还有自习。晚上十一点半以后查夜,大功率电器不能使用,每逢节假日,院校强制安排班集体出表演节目,强制当观众。特殊时期封校,不得随意进出。
学习看自己吧,有人毕业了能考研上武大,浙大,有些人就只能混个毕业证,老师水平总体不怎么样,但也有不错的,宿舍条件不怎么样,但是是免费的而且给补助,有些让人很烦的娱乐活动,比如唱歌跳舞捡垃圾当观众,习惯了也就那样,会遇到一些素质很低的人,但你在其他学校也是有可能遇到。
官方介绍
西藏农牧学院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集农、工、理、管学科于一体的高等农业院校。学院创建于1972年,其前身是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西藏农牧学院”,2001年9月与原西藏大学合并组建新西藏大学,2016年6月教育部批准单独设置为西藏农牧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317亩,总建筑面积188294㎡,固定资产达39616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377万元;现有纸质藏书46.8万册,电子图书资源总量(含远程)超过201万册(种)。
学院现有教职工556人(含援藏干部人才12人,博士服务团2人),其中专任教师335人(不含援藏干部人才),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副研究员156人,占46.5%;博士27人、硕士195人,占66.3%。有特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区首席专家3人(藏药材、藏猪、生态学领域)。现有全日制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6000人,成人教育学生1364人。
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学科11个。生态学于2013年获全区首个理学博士学位授权,有生物学、生态学、作物学、林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36个本科专业、22个专科专业,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自治区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全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4个,自治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4个,自治区精品课程38门,自治区教学团队3个。学科及专业广泛涉及农、牧、林、水、电、生态、环境、食品、工程等领域,与全区经济建设紧密相关。设有教学科研实验室73个、校内教学实习基地8个,其中国家级野外定位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科技厅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17个,校外实训基地、毕业生实训基地40个。建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西藏自治区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等多个基地。
“十二五”以来,523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级、自治区级立项,到位经费2.15亿元,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区的44%,承担4项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和多项专题,位居西藏科研机构和高校前列;荣获自治区级科学技术奖13项,其它类科技奖13项,“青藏高原牦牛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青藏高原青稞与牧草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及应用”两个项目分别于2010年、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公开发表论文近1800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690篇,被SCI收录33篇、EI收录22篇、CPCI收录1篇;出版学术专著20部,获专利授权25项。“西藏特色农牧资源2011协同创新中心”作用开始显现。先后承担各类科技培训、技术指导、规划设计、建材检测、科技示范等社会服务200多项,研制生产了“牦牛瘦死病疫苗”,推广6个玉米新品种及双低饲料油菜饲油1号、藏鸡鸡苗、藏猪繁育技术,产生了十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院四十多年来,学院始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紧紧围绕高原科学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充分发扬“老西藏精神”和学院“筹建精神”,立足自身地处高原的特点和优势,面向西藏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面向“三农”,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西藏农、牧、林、水利、水电、生态等行业培养和输送了2万余名全日制专业技术人才,成为西藏各级领导骨干、科研骨干、管理骨干的摇篮,形成了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务“三农”的鲜明办学特色。一是高原特色。针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保护工程,围绕青藏高原农田、矿区、草地、河谷、湿地等脆弱的生态类型,研发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恢复、土地沙化治理、矿区植被建设、干旱河谷造林、农田复壮措施等技术与模式,在局部区域得到应用推广。2015年9月国务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白皮书中指出,“藏学、高原生态、藏医药等学科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学术成果”。二是西藏特色。围绕西藏产业发展,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用人单位需要为依据,以学院“筹建”精神为主线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形成了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三是“三农”特色。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急“三农”之所急,想“三农”之所想,在油菜、藏猪、藏鸡、藏药材、林业工程、林下资源、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等领域,构建西藏特色资源数据库,研发主要农作物高效种植、特色畜牧健康养殖、藏药材资源利用、传统及现代产品加工、高原河谷植被建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等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办学定位
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坚持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人才促发展、以学科显特色、以管理增效益的治校方略;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大力开展科技服务,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办学定位: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务 “三农”。
办学使命:致力于西藏农牧业发展、高原生态文明传承、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所需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
发展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将学院建设成为专业结构合理、教学质量优良、管理服务完善、社会效益显著的地方农业院校。建校六十年之际(2030年),把学院建设成为高原特色鲜明、优势学科一流的应用研究型农牧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拓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面向西藏经济积极拓展急需学科专业,面向高原特色稳固发展优势学科专业,实现农、工、理、管多学科协调发展。
(资料截止日期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