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浙江大学4位教授、8位校友增选为两院院士

更新时间:2022-05-21 11:56:42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浙江大学
Add 研究生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2015浙江大学4位教授、8位校友增选为两院院士

12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官网分别发布公告,宣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今年两院共增选131名院士,其中中国工程院新增70人,中国科学院新增61名。本次院士增选浙大收获颇丰,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罗民兴、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树锋、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陈云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纯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除此之外,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中还有8位浙大校友。物理系1984届本科景益鹏,物理系1989届硕士陈仙辉,浙江大学化学系1994届博士张锁江,浙江大学生物学系1985届本科徐国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化工系1986届本科、1996届硕士、2004届博士陈学东,浙江大学机械系1993届博士罗安,浙江大学化工系1986届本科、1992届博士陈建峰,浙江大学农生学院2011届博士张新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越考考研根据两院公布的名单信息及浙江大学官网的校友信息,整理出本次新增院士中浙大4位教授、8位校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感受杰出校友的风采吧!

  

罗民兴院士

罗民兴,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罗民兴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理论的研究。

他在标准模型与弱电实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粒子物理学近25年来的重要进展之一。通过分析标准模型与相关实验结果,他与合作者确定了物理学基本常数弱电混合角和基本粒子顶夸克的质量上限,奠定了精确检验标准模型与探索新物理的基础,并为费米实验室发现顶夸克提供了理论准备。罗民兴教授所发表的论文迄今共被引用超过2500次,引文作者包括六位诺贝尔奖得主,六位狄拉克奖得主(来自//inspirehep.net的统计),五篇论文长期被国际粒子物理数据组(PDG)引用。

罗民兴教授曾开设《普通物理学-光学》、《数学物理方法》、《广义相对论引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宇宙学概论》等本科生课程和《粒子物理学》、《量子场论(III)》等研究生课程。共培养博士11名,硕士5名,其中2人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

杨树锋院士

杨树锋,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高校地质学报》和《Frontierof Earth Science》杂志副主编。19759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岩矿专业,19819月获南京大学地质系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19851月获南京大学地质系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2008年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

杨树锋教授长期从事造山带与盆地构造研究,发表论文15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3篇,EI收录论文33篇。论文和著作共被引用2112次,他引1629次,其中被SCI论文引用1010次,他引736次。

杨树锋教授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和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杨树锋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在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先后开设课程《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学》、《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实习》、《区域地质测量实习》、《地球科学进展》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2004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011年获浙江大学最高教师荣誉奖竺可桢奖2013年获浙江省功勋教师荣誉称号。

陈云敏院士

陈云敏,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兼任国际期刊《Transportation Geotechnics-Elsevier主编、《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编委。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1986年获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学位,1989年获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1993-1995年在荷兰Institute of Foundation Verification, IFCO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

陈云敏长期从事软弱土静动力固结、降解固结理论和灾害防控技术的研究。陈云敏教授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34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9篇、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会刊论文18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CJJ176-2012)。

曾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概论》、《高等基础工程学》、《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等课程。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博士36人、硕士50余人,其中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0)和提名论文(2004)。

陈纯院士

陈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专家,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2012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21月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控制理论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19905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博士学位。

陈纯教授非常重视教育教学工作,一直坚持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先后担任了《计算理论》、《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编译原理》课程的主讲,其中本科生课程《编译原理》的教学质量评价近四年连续获得优秀,共培养了50多位博士研究生和60多位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陈纯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60多篇,其中在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6篇;获第26AAAI最佳论文奖(2012年),担任海量数据处理领域顶级国际会议VLDB大会主席(2014年);出版著作3部,授权发明专利51项。曾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景益鹏院士

景益鹏,研究员,现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宇宙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形成与演化”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星系形成和星系活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星系形成和星系活动”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负责人、上海天文台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天文台星系宇宙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198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物理系。1989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210月获意大利高等研究生院博士学位。

从事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天文观测性质、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星系形成、星系与黑洞的共同演化、宇宙引力透镜等宇宙学基础前沿问题的研究。

陈仙辉院士

陈仙辉,中国物理学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低温物理学报》副主编;《物理》杂志编委;第九届安徽省政协委员。

19799月—19827宜春师专(现宜春学院)物理系学习。1986年—1992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物理系硕士研究生。19945月-1995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新材料的探索和研究,发现了新超导体及一系列的新材料。合成了两个新型铜氧化合物超导体系列。此外,从事了强关联电子体系的输运特性和磁性质及在磁场下的行为和电磁关联的实验研究。

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96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1998年);中央七部委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入选者(1999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特聘教授(2002年)。

2014110日,鉴于在“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陈仙辉教授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王楠林研究员、闻海虎研究员、方忠教授研究团队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张锁江院士

张锁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绿色化学工程与技术”创新课题组组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99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北京化工大学做博士后。1995年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在日本留学,与小岛和夫教授合作开展研究。2001年作为“百人计划”回国,到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

在离子液体的基础、应用及绿色集成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致力于发展离子液体的DPPAI平台,包括离子液体的分子设计(Design)、结构-性质(Property)、规模化制备(Preparation)、工业应用(Application)及绿色过程集成(Integration)。主要从事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研究,包括离子液体的分子设计、规模制备和清洁工艺。

徐国良院士

徐国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德国马普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博士后,2002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主要从事动物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

1981.9-1985.7:浙江大学生物系,学士;1985.9-1989.8: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硕士1989.9-1993.3:德国马普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博士;1993.3-1994.7:德国马普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博士后;1994.8-1995.9:新加坡国立大学生命科学中心,实验室主任;1995.1-2000.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遗传发育系,博士后;2000.4-2001.7: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系,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2001.8-至今任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国际合作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

陈学东院士

陈学东,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867月浙江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毕业,19932月~199512月与20012月~20046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化工工程机械专业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研究工程部主任,高级工程师,所长助理(),教授级高工,副所()长,院长,研究员,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压力容器学会亚大地区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压力容器》、《流体机械》、《Journal of Pressure Equipment and Systems》等杂志编委。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发表论文60余篇。200611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罗安院士

罗安,电气工程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5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湖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IEEE高级会员。兼任湖南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湖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计算技术与自动化》杂志主编。

1978-1982年湖南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本科;1983-1986年湖南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1990-1993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的学科专业领域包括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要从事柔性交流输配电系统、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应用、工业自动化技术及装置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EISCI检索30余篇;有多项科研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铁路、化工等行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发表200余篇,被EISCI检索160余篇。

陈建峰院士

陈建峰,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和超重力反应分离工程。

1986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1992年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6月从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19946月至北京化工大学工作,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纳米材料与器件主题专家组召集人,国家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兼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学会青年委员会高级理事;加拿大《The Canadian Journal ofChemical Engineering》副主编、美国《Ind. Eng. Chem. Res.》、欧洲《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ProcessIntensification》、《Chemical & EngineeringTechnology》、《Particuology》、《化工学报》、《功能材料》等十种刊物编委。

张新友院士

张新友,在职研究生学历,在职农学博士,浙江大学农生学院2011届博士。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他带领团队培育花生新品种23个,在全国名列前茅。建立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育成国际领先的“远杂9102”等种间杂交品种,建立了花生转基因技术体系并获得油酸含量明显提高的转基因品系。在分子育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推广花生新品种9500多万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7部。(文章来源:ok考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