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音乐学院考研经验:中国音乐史笔记

发布时间:2019-07-31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考研经验
四川音乐学院考研经验:中国音乐史笔记

四川音乐学院考研经验:中国音乐史笔记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四川音乐学院考研经验:中国音乐史笔记 正文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一、秦汉音乐
1、音乐机构——乐府1)乐府:设立于秦王朝,西汉统治者将秦朝的理念和制度上得以继承的音乐机构。
2)职能:①编写各种宫廷仪式音乐,包括祭祀、宴飨等;②采集、整理、改编曲调和歌词;③编配乐器;④编写军乐;⑤训练军乐队;⑥研究音乐理论;
⑦组织演唱或演奏活动
3)规模:与周朝大司乐人数相当,也有上千人。
4)代表人物:李延年,协律都尉的领导职位;创作《乐府新诗》
5)意义:汉乐府对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和促进汉族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汉乐府撤消之后,许多专业的音乐家流落到民间,对我国各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提高起到一定影响。
秦汉时期音乐是以歌舞伎乐为主流形态的历史时期,歌舞伎乐与乐舞不同之处在于,他已脱离了乐舞阶段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早期形式,而在歌舞器乐独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歌舞艺术,更为生动细腻的艺术表现力,是音乐艺术进入更高层次的一种形态。
2、宫廷音乐
洛庄汉墓乐器群:1999年7月在济南章丘市枣园镇洛庄村发掘汉墓乐器138件,连同腐烂的乐器共149件,是继曾侯乙墓之后又一次重大发现。
3、民间音乐
1)相和歌:原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既有原始的民间歌曲,又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艺术歌曲。它有三个发展过程:
①徒歌——只有清唱,无伴奏;②但歌——清唱+帮腔③“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成熟形态的相和歌)——清唱+帮腔+伴奏
成熟形态的相和歌有三种调式“平调”“清调”“瑟调”称为相和三调。
常用节、笙、笛、琴等伴奏。
2)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大型歌舞曲,其艺术结构由三部分构成:①艳—引子;②多节歌曲—主体部分;③乱—结尾部分;并对唐代相和大曲产生重要影响,唐代的相和大曲分为艳、解、趋、乱四部分。相合大曲的流行和形成是中国音乐进入以歌舞乐伎为主流形态的新历史阶段的标志。
3)鼓吹乐:汉代采自民间,又供奉官府,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最初由李延年根据西域的音乐特点创作,后来充当了军乐。[包括横吹(马上演奏);鼓吹(排箫、笳);骑吹、铙歌]因而鼓吹又称“短箫铙歌”,主要演奏乐器是排箫、笳。
4)百   戏:汉代中国戏曲最早的源头,对后来宋、元戏曲有重要影响。百戏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杂技、角抵、幻术、武术、杂戏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表演中一般都有音乐伴奏或伴唱,还有带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的表演,可以看出已具有初期戏剧的某些因素。百戏从汉代到宋代一直都很盛行。
4、古琴曲
1)《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该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表现了战国时期铸剑工匠的儿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杀汉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小标题。此曲是我国现存的琴曲中唯一的一首具有戈矛杀伐的乐曲。嵇康;汉魏时期
2)《胡笳十八拍》;蔡文姬;东汉;琴歌    
3)《酒狂》;阮籍;魏末
5、乐律
1)声曲折:汉代歌曲演唱所使用的一种弯弯曲曲的表示声音高低的记谱法。
2)“京房六十律”:京房是我国第一个从理论上发现“仲吕不能还生黄钟”的律学家,实际上是用三分损益律从第十三律起继续往下推算直至第六十律。
3)京房准:京房采用弦律,制造了十三弦律准。准是弦律的正律器。
二、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文化
1、民间音乐——清商乐(华夏正声)清商乐: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和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总称,但主要成分是南方音乐,它承袭了汉代的相和歌,又吸收了南方的歌曲—吴歌、西曲。包括三类:1)中原旧曲;2)吴歌(江苏一带);3)西曲(湖北一带)沿用平、清、瑟三调,用钟、磬、瑟等伴奏。
2、音乐家
1)嵇康: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在政治上正义感和反抗性,他反对晋代统治者司马氏的统治,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他弹奏的《广陵散》最富盛名,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之为 “嵇氏四弄”。
  《声无哀乐论》是他所著的一本美学著作,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是声讨儒家思想的檄文,他提出“心与声明为而无”的著名论断,他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哀乐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有关系,否定音乐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但他肯定音乐的娱乐作用,美感作用,否定音乐的教化作用、道德作用。
2)阮籍: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代表作《乐论》,《酒狂》记载于《神奇秘谱》。《乐论》表面上继承了儒家音乐的观点,实际上是借批判“郑卫之声” 来鞭挞马氏家族的骄奢淫逸。
3)萧衍:南北朝梁朝的皇帝——梁武帝,是中国佛教音乐史上第一位杰出的佛教音乐作曲家。
4)沈约:南朝梁文学家,代表作《梦溪笔谈》
5)曹妙达:北齐宫廷中的西域乐人,著名琵琶演奏家。
6)苏祗婆:北周一位龟兹乐人。
3、乐律
1)“荀勖的笛律”:晋代,制作出十二支笛,每笛适合吹一律,运用这种方法找到了“管口校正”的差数。并运用于清商乐三种音阶(古、新、俗音阶)
2)“何承天的新律”:东晋时期,一种十二平均律早期阶段的律制,比朱载堉早1100年。消除了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缺憾。
3)钱乐之三百六十律:南朝宋太史钱乐之提出。是在京房六十律的基础上继续用“三分损益法”往下生律,生出三十组不同率高的十二律。
4、乐曲
1)《碣石调幽兰》;丘明;梁代;已经发现的古琴记谱年代最早的手抄文字谱。“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幽兰”是乐曲所表现的风格内容。
2)《梅花三弄》;我国最早的一首笛曲,作者东晋桓伊,此曲分两大部分,前六段为第一部分,由同一主题在不同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
也是乐曲“三弄”的由来。
三、 隋唐的音乐文化
1、宫廷音乐——多部伎
1)隋七部伎和九部伎
①国伎②清商伎③高丽伎④天竺伎⑤安国伎⑥龟兹伎⑦文康伎
又增设⑧康国伎⑨疏勒伎扩充为九部伎。
2)唐九部伎和十部伎
在随九部伎的基础上废除“文康伎”和“天竺伎”,加入 “燕乐”和“抚南伎”成为唐九部伎,加入“高昌伎”变成十部伎。
3)坐部伎和立部伎:是唐朝宫廷燕乐发展的第二阶段,多为唐朝的创作歌舞,两者共有14部乐舞,以其各自的表现特色、规模和人数作为区分的标准,有西域音乐和中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乐和西凉乐占有较重的比重。
坐部伎:唐代乐伎分部之一,与立部伎相对而言。在堂上表演,表演人数为3-12人,其音乐伴奏为丝竹细乐;风格细腻娴雅、幽静抒情,注重个人技巧,艺术水平高。
立部伎:唐代乐伎分部之一,与坐部伎相对而言,在堂下表演,表演人数少则60人,多则180人,其规模场面宏伟,气势磅礴,伴以擂鼓。
4)开皇乐议:隋文帝征求音乐人士专门讨论制定雅乐之事,开展一场关于音乐制度的争议,实质上是音乐领域内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场历史性大辩论。
5)王建墓歌舞乐伎石刻:1942年在四川成都发现的一座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墓,发现里面由22人组成的宫廷乐队石刻,3件弹拨、8件吹奏、12件打击,是唐代最为流行的龟兹音乐编制。
2、音乐机构和音乐制度 
1)音乐机构
①属于政府机构太常寺管辖的大乐署、鼓吹署;
A:大乐署:掌管雅乐与燕乐,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是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合一的机构,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严格的训练标准,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具质量和规模的音乐教育机构,属于政府统治管辖,是我国古代 “燕乐”教育模式与观念的体现。
B:鼓吹署:卤薄与军乐的官署。卤薄是古代皇帝、皇后、太子等出巡时在其前后的仪仗队,规模在百人至千人不等。鼓吹署专门掌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演奏音乐以“鼓吹乐”为主。
②属于宫廷管辖的梨园与教坊;
A:梨园:是唐玄宗在廷内设立的音乐机构,专门演习法曲。
B:教坊:是专门培训管理乐工与领导艺人的机构。
2)唐代乐藉制度
从北魏开始将犯人家属没入乐籍成为专门乐人的一种管理制度。
3、音乐作品形式
1)燕乐大曲:又称唐大曲,是隋唐年间一种综合的器乐、歌唱、舞蹈的多段的大型歌舞音乐,也是各类音乐形式中发展程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之上的产物。分为三部分:散序—(以器乐为主)、中序—(以歌唱为主)、破—(以舞蹈为主)。歌词唐代时采用诗体,宋代时采用词体。
2)法    曲:又叫法乐,属于唐大曲中的一个品种,脱胎于佛教、道教法会而
得名。唐代时被纳入宫廷音乐中,得以更集中的发展,保存了汉族的传统音乐,
曲式结构与燕乐大曲无异,风格淡雅、声音委婉,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一种歌舞
俗乐。著名的唐代法曲代表作是《霓裳羽衣曲》。
3)曲   子:隋唐时新兴的艺术歌曲,是城镇集市当中广泛用于填词的民间常用曲调,是一种反映当时市民生活的新艺术形式。与相和歌、清商乐一脉相承,有两种创作形式:一是由乐定词;一是依词配乐
4)诗   声:唐诗中有许多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5)变   文:在唐代佛教寺院中用于宗教宣讲的一种宗教形式,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佛教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把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形式进行宣讲,叫俗讲。所用讲唱的的本子叫变文。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来叙述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形式进行演唱。变文有两种:A:佛教教义性变文,代表作《目莲变文》、《地狱变文》B:世俗性变文。代表作《孟姜女变文》
6)《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相传由唐玄宗根据西凉(甘肃)《婆罗门曲》改编的一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都洋溢着仙境般的情调。南宋词人姜夔收入自己的作品《白石道人歌曲集〈霓裳中序第一〉》中。
7)健舞和软舞音乐唐小型娱乐型舞蹈,爽朗、快捷、刚健叫健舞。舒缓、安详、表情细腻叫软舞
8)《阳关三叠》
又名《送官二使安西》作者王维,由于演唱时将其中某些诗句再三叠唱
9)《离骚》晚唐陈康士所作,最早载于《神奇秘谱》
4、唐代的歌舞与歌舞戏
唐代的民间歌舞分为两大类:
1)无故事情节:踏歌(汉)—妇女在月下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五方狮子舞(龟兹)—民间舞蹈;胡旋舞(康国)—民间歌舞(学圆转);柘(zhe)枝舞(石国)—健舞
2)有故事情节:参军戏—一种以讽刺、滑稽为主的民间歌曲戏;踏摇娘—男扮女装;
5、法曲与大曲有什么区别? 
答:二者的区别主要是音乐风格上不同:法曲追求的是声音清雅,而歌舞大曲则借助于鼓声渲染气氛,声音比较强烈。
6、论隋唐宫廷燕乐的发展? 
  答:1)“燕乐”又称“宴乐”,即“饮宴之乐”。是专指天子与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隋唐时期的燕乐以其宏大的体制和取得的高度成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放射出异彩。标志着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艺术水平。
2)燕乐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发展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上的。
①多部伎的建立可追溯到隋朝,当时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的燕乐体制,最初只有“七部伎”。隋炀帝时增至“九部伎”,唐代的“九部伎”是在隋朝的九部伎基础上废除了“文康伎”和“天竺伎”,加入了“燕乐”和“扶南伎”形成的。“十部伎”是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统一高昌后,将“高昌伎”列为其中一部形成的。至此,唐代的十部伎既由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高昌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组成。唐代多部伎内容丰富,是各族人民所共同创作的新风格和民族形式的音乐,为隋唐音乐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坐、立部伎是晚于多部伎的唐代宫廷燕乐,两者共有十四部乐舞,是以其各自的表演特色、规模和人数作为区分的标准,有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乐与西凉乐在其中占有较多的比重。坐部伎一般有6-12人,在堂上表演,其六部乐舞以抒情、优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演奏技巧。立部伎通常有60-180人,在堂下表演,其八部乐舞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宏伟,并伴有擂鼓。
③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的大规模输入。因此继承性和兼容性是其突出的特点,燕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是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7、西域乐器
  1)扎筝:由筝演变的拨弦乐器。
2)奚琴:二胡的前身。
3)篪(Chi):唐代竹管乐器,像笛子。
4)筑:战国时期的击弦乐器,像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敲打。
5)箜篌:卧箜篌—朝鲜传入中国;竖箜篌—波斯传入中国;
          凤首箜篌—天竺传入中国;
6)琵琶:汉魏时期怀抱弹拨乐器的总称。弦鼗—秦琵琶;曲项琵琶—古波斯
           五弦琵琶—天竺传入;体形比曲项琵琶略小,呈梨形,多为直颈。
7)阮咸—汉琵琶;
8)羌笛:羌族吹奏乐器,汉代传入内地。是现今箫的前身。
9)笳:汉代流行的塞外的吹奏乐器。
10)角:可能是用牛、羊角制成的吹奏乐器。
11)筚篥:龟兹传入的吹奏乐器。
8、记谱法和宫调理论 
1)减字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基础上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即用减笔字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手在古琴音位上及弹奏手法上的标记,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
2)管色谱:属于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种用于笛子、筚篥、笙等吹管乐器的记谱法。
3)弦索谱:属于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种用于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等弦乐器的记谱法。
4)律吕记谱法:是一种用十二律律名记写乐音音高的记谱法,谱字记在歌词右边。
5)旋宫转调:我国宫调理论的基本概念,“宫”指调高, “调”指调式。
旋宫即十二律中的每一律,都可以做宫音,用以明确宫音的高度。旋宫是指调高的转换,转调是指调式的变化。
   6)六十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的宫调理论体系。即在十二个调高中,每个调都可以有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五声音阶中的每一个音名都可以在十二律上旋转,便得出六十律。
   7)八十四调: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二个宫调理论体系。隋代音乐家郑译、万宝常在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的龟兹宫调理论“五旦七调” 的基础上提出八十四调的主张。即在十二个调高中,每个调高可以有七种调式(加入变宫或变徵),是十二律和七声“旋相为宫”。
   8)五旦七调: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的龟兹宫调理论。即在五种不同调高上,按照七声音阶构成七种调式。每旦七调,五旦共三十五调。
9)二十八调:渊源于苏祗婆所述的古代印度乐调体系。又称“俗乐二十八调”或“燕乐二十八调”,分别为七宫、七商、七角、七羽。有两种解释A:“七宫四调”指七种调高,每个调有宫商角羽四种调式。B:“四宫七调”指四种调高,每个调有七种调式。
9、音乐思想和音乐理论著作
1)唐太宗的音乐思想:注重音乐本体美感作用的音乐思想,反对儒家音乐的政治作用强调到不切合实际的地步,明确提出音乐与国家兴亡无关的音乐思想,对唐代开放性音乐文化政策的建立具有开创性意义。
2)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崇雅爱俗,A:青年时音乐思想并未超出儒家思想的限制,认为音乐是“名教”的工具,统治的手段。他崇尚雅乐,否定郑卫之声,提倡华夏正声,轻视胡乐的保守观念。B:晚年重视音乐自身美感特征,不再认识音乐是政治的工具,而是表达人生情感的一种艺术。
3)《乐书要录》:唐代元万顷奉武则天敕撰写,成熟于公元700年左右,书中附有十二律相生图等内容,对了解唐代乐律宫调有重要价值。
4)《教坊记》:唐代音乐理论著作,崔令钦著,以散记形式记载唐代教坊制度和疑问的著作,特别记录了开元天宝年间的轶闻轶事。
5)《乐府杂录》:一部有关唐代音乐的见闻录,作者是唐代的段安节,成熟于907年,书中列举了很多唐代音乐史实,具有很高的历料价值。
6)《羯鼓录》南卓著,叙述了羯鼓的历史由来、演奏技术、羯鼓名手等,并举出了130首羯鼓曲名,是具有乐器专史的著作。
7)《太乐令壁记》唐代刘  所作
8)《通典 乐典》唐代杜佑所作
10、唐代的音乐家 
1)许和子(永新)—著名女歌唱家;
2)何满—歌唱家与作曲家;
3)李龟年—歌唱家、作曲家;筚篥(bi li)、羯鼓演奏家
4)李鹤年—歌唱家、歌词作家
5)段善本—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6)康昆仑—唐代琵琶第一手,作曲家
7)曹妙达—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8)贺怀智—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9)白明达—作曲家(龟兹人)
10)张野狐—箜篌演奏家、作曲家
11)万宝常—隋代音乐家,并撰《乐谱》提出八十四调理论。
12)祖孝孙—隋代律学家作曲家,精通京房律法,代表作《大唐雅乐》
13)张文收—唐代作曲家、律学家
14)念奴—唐代宫廷歌手。
四川音乐学院

添加四川音乐学院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四川音乐学院考研分数线、四川音乐学院报录比、四川音乐学院考研群、四川音乐学院学姐微信、四川音乐学院考研真题、四川音乐学院专业目录、四川音乐学院排名、四川音乐学院保研、四川音乐学院公众号、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四川音乐学院考研信息或资源

四川音乐学院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scylxy/kyjy_212236.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