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研QQ群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云南中医药大学考研分数线、云南中医药大学报录比、云南中医药大学考研群、云南中医药大学学姐微信、云南中医药大学考研真题、云南中医药大学专业目录、云南中医药大学排名、云南中医药大学保研、云南中医药大学公众号、云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云南中医药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报考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在复习阶段会意识到自己的基础薄弱,时间不够用,寄期望于可以通过参加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研QQ群的方式帮自己快速的掌握考试的重点。点击查看微信QQ群 http://m.okaoyan.com/qun.html手机访问

Add 云南中医药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云南中医药大学

但是,让很多同学都比较纠结的是,要不要在备考过程中报一个辅导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辅导机构呢?针对这些问题,考研派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条建议:

1. 考研是一项几百万人长跑,最终只有少部分可以到达终点的运动,我们不能选择本科院校、不能选择好的导师授课、不能让自己聪明到看一遍就会,那么,就需要利用一切该利用的资源,在起跑阶段,就超越很多人。

2. 考研辅导班和考研培训班也并非救世主,同学们在选择辅导班的时候,授课导师一定要是报考院校对应专业比较优秀的研究生,或者名师。自己也要足够努力,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关于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研辅培训班,目前包括考研机构开设的辅导班以及考研学校自行开设的辅导班。2007年前有很多学校的研究生录取考试,学校会开办一些考研专业课的辅导班,并有辅导班,这些辅导辅导非常好,因为都是参与出题或改卷老师们开的课,但后来国家不在允许研究生招生单位做任何相关的培训辅导,所以专业课考研辅导基本不在会更新,当然一些全国统考的科目还是会有些考研辅导机构会开设一些考研辅导班的培训课程,比如西医综合等等。 目前我国的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研培训以考研机构为主,时间上包括长期和短期,形式上有大班授课、小班授课以及一对一授课等不同形式,公共课和专业课均有课程(专业课限于热门专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进行选择上不上辅导班以及选择辅导班的何种方式。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研QQ群
中医基础理论 [1005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云南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18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基础医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中医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中医文化学研究
02中医治则与治法研究
03中医基础理论多学科研究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
一③707中医综合④--无
备  注:
年份 地区 学校 学院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报名人数 录取人数 报录比 推免人数
2006 云南 云南中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 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 14 6 42.86% /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阴阳的两分法(太少阴阳)与三分法(三阴三阳)。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说明中药的性能。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生克五行: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母子相及; 中土五行:五行之间存在中土调控四方四行的主次关系。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时。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1.气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气化”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5)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2.血
(1)血的概念及生成。
(2)血的功能及运行。3.津液
(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4.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经络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体质
1.体质的概念、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3.体质的分类。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的体质特征。

(七)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八)发病
1.发病的基本原理: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2.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类型: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复发。

(九)病机1.基本病机
(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2)邪正盛衰病机
①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虚实病机;虚实变化。
②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 
(3)阴阳失调病机
① 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② 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阻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
①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②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
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 血虚、血瘀、血热;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2.疾病传变
(1)疾病传变的形式
①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等。
②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
(2)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等。

(十)防治原则1.预防
(1)概说:预防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关系
(2)未病先防:养生以增强正气;防止病邪侵害。
(3)既病防变:早期诊治;防止传变。2.治则
(1)概说:
①治则的基本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与联系。

②治病求本:是治病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清病因病机和确立证候。
③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治病求本;治则;治法(治疗大法,具体治法,治疗措施)。
(2)正治与反治
①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②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3)治标与治本
①缓则治本
②急则治标
③标本兼治
(3)扶正与祛邪
①扶正祛邪的概念
②扶正祛邪的运用:单独运用,同时运用,先后运用。
(4)调整阴阳
①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②补其不足: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阴。
(5)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 [1005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云南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18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基础医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中医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中医文化学研究
02中医治则与治法研究
03中医基础理论多学科研究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
一③707中医综合④--无
备  注:
中医基础理论 [1005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云南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基础医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中医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中医治则与治法研究
招生人数: 1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7)中医综合
④(--)无
备  注: 面向全日制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傣医学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招生。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代码:100501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中医学

专业介绍

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981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是我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1999年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9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为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中医学一级学科的主干二级学科,安徽省首批博士后岗位学科,学科建设经费达700余万元。学科为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新安医学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主干,拥有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脑病)实验室。2008年学科所在的中医学专业成为第一批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被遴选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教学团队被遴选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中医基础理论被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科先后承担省教学研究项目5项,主编、副主编与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学术专著30余部,为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主编与副主编单位,国家级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专论》副主编单位,获全国中医药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优秀图书一等奖各1项、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3项,获国家三类新药批号1项、发明专利1项、科研成果转让1项,直接经济效益120万元。
学科在探索中医基础理论认识规律的过程中,注重方法学的改进,注重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在继承名老中医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实验技术与方法研究中医理论,主要围绕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及其应用、中医藏象理论与实质、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体质学说、内经研究等方向开展一系列研究。首创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首次系统提出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提出“肾精-脑髓”相关理论,采用中医治法、病证和方药的不同角度互补研究,不同治法比较研究,首次开展了益气活血法、补肾生髓法对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影响较为系统的研究,对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和体外培养胚胎神经干细胞缺氧诱导模型增殖分化及其信号转导途径与调控影响的研究,查新表明相关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对该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提出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是防治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治法,鉴于化湿法在中医临床中特色地位,开展化湿法研究。在中医藏象理论与实质研究中,着重对中医藏象学说进行深入探索挖掘,并注意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揭示藏象本质、内在规律及将其指导临床应用,同时注意挖掘新安医家对藏象学说的阐发和创新。运用文献学、临床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中医体质理论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学科重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源流中探讨理论实质,同时注重中医传统文化发掘与研究,使中医学理论有一个坚实人文基础,以利于引导其正确发展。
学位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学科带头人王键教授为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专家银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与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省首批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999年被聘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学科拥有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安徽中医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两人破格晋升教授。目前学科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7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5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已经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与科研梯队。
主要研究方向:1.中医治则治法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2.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研究;3.中医藏象理论与实质研究;4.《内经》养生学说研究;5.新安医学学术经验研究;6.中医体质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专业点分布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医科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皖南医学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药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民族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贵阳中医学院 云南中医学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 甘肃中医药大学

专业学院排名

1005 中医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0 所,本次参评20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37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26 北京中医药大学 A+
2 10268 上海中医药大学 A+
3 10315 南京中医药大学 A-
4 10063 天津中医药大学 B+
5 10228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B+
6 10572 广州中医药大学 B+
7 10633 成都中医药大学 B+
8 10162 辽宁中医药大学 B
9 10344 浙江中医药大学 B
10 10441 山东中医药大学 B
11 10541 湖南中医药大学 B
12 10199 长春中医药大学 B-
13 10369 安徽中医药大学 B-
14 10393 福建中医药大学 B-
15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C+
16 10412 江西中医药大学 C+
17 10471 河南中医药大学 C+
18 10507 湖北中医药大学 C+
19 10600 广西中医药大学 C+
20 10662 贵阳中医学院 C
21 10716 陕西中医药大学 C
22 10735 甘肃中医药大学 C
23 10384 厦门大学 C-
24 10680 云南中医学院 C-
25 14432 河北中医学院 C-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7中医综合

中医基础理论考研参考书:
考试科目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7中医综合
④--无
复试科目:
中医基础理论(含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高思华、王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年 6 月出版
《内经讲义》,贺娟、苏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年 6 月出
307中医综合:300分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就业方向:
就业前景:
作为中医学的最基础的学科,中医基础理论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优势,但不能作为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建议广大学生能在学好该学科的基础上,多拓展其他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知识,将对就业大有好处。
就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所等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以及在一线医药卫生事业机构从事建设、管理、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