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数理学院研究生招生

苏州科技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苏州科技大学数理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苏州科技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苏州科技大学学姐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苏州科技大学数理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数理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苏州科技大学数理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苏州科技大学数理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苏州科技大学数理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苏州科技大学数理学院研究生招生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
专业代码:045104
 
一、学科简介
教师教育是我们学校三大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设师范本科专业,先后开设了14个师范专业,招生专业覆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阶段除体育外的所有学科。学校于2018年获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在学科教学(语文、数学、英语)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招生。学校依托5所附属中学、45个师范专业实习基地,构建优质实践教育平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为具有扎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中学数学教学技能、有较高的数学教师素养,并能进行一定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硕士。导师队伍的学术方向配备齐全、年龄梯度合理,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能力。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覆盖的数学教育研究方向主要有: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师教育、数学教育国际比较、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育、数学方法论、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等等。作为数理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的基础课程设置全面,学位课程深入,选修课程灵活;既有学分制的课程学习,也有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研究环节。能在质量上满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研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需求。
 
二、培养目标
培养专业功底扎实、教学技能出色、注重人格修养、擅长教育研究、具有跨学科和国际化视野、拥有教育理想和情怀、负责任、有担当的高素质中学数学老师。具体要求为: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为人师表,包容博爱,兢兢业业。
(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建立完整的数学课程专业知识体系,了解数学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与知识,准确把握数学教育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博采众长,追求卓越。
(四)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熟悉数学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及时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了解国外数学学科课程教学与改革以及教育教学研究的现状。
 
三、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四、学习年限
本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学制为2年,学习年限(自入学到毕业、授予学位的年限)不超过3年。休学期计入学习年限。
原则上不受理提前毕业申请。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为学位课与非学位课两大模块:其中学位课(30学分)包含有公共课12学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10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包含有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具体见表1。
表1 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
时 学
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 2 3 4
课 公
课 10332101 基础英语(一) 64 2 √ 考试 12学分
1033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 考试
04510001 教育原理 32 2 √ 考试
04510002 课程与教学论 32 2 √ 考试
04510003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 2 √ 考试
04510004 教育研究方法 32 2 √ 考试
基础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 04510401 数学课程与教材研究 32 2 √ 考试 10学分
04510402 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32 2 √ 考试
04510403 数学学习理论与方法 32 2 √ 考试
04510404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32 2 √ 考试
04510405 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32 2 √ 考试
实践
教学 10332021 专业实践 6 考查 包含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计6学分
04510412 微格教学 8 0.5 √ 考查 2学分
04510413 课例分析 8 0.5 √ 考查
04510414 教学技能训练 16 1 √ 考查
非学位课 选
课 04510406 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 32 2 √ 考查 不少于2学分
04510407 初等数学建模 32 2 √ 考查
04510408 数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 32 2 √ 考查
04510409 数学史与数学教学 32 2 √ 考查 不少于2学分
04510410 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写作 32 2 √ 考查
04510411 中外数学教育比较研究 32 2 √ 考查
04510005 班级与课堂管理 32 2 √ 考查 不少于2学分
04510006 学校教育管理 32 2 √ 考查
必修
环节 10332018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1 √ 考查 1学分
10332012 学术活动 1 考查 1学分
补修课程 1ED61002 学校教育发展 32 √ 考试 不计
学分
1ED61003 学习心理学 32 √ 考试
1MP21021 数学分析(一) 96 √ 考试
1MP21024 高等代数(一) 80 √ 考试
1MP21026 解析几何 64 √ 考试
备注:
1. 必修环节:必修环节中的“学术活动”,要求学生参加不少于10次相当规格的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完成一个评述报告并由指导教师评定。
2. 补修课程:本科为数学(非师范)专业学生,须补修《学习心理学》、《学校教育发展》两门课程;跨专业师范类学生须补修《数学分析》(一)、《高等代数》(一)、《解析几何》三门课程;跨专业非师范类学生须补修《学习心理学》、《学校教育发展》、《数学分析》(一)、《高等代数》(一)、《解析几何》五门课程。其中,《数学分析》(一)、《高等代数》(一)、《解析几何》课程应随相应本科专业学生听课,由导师负责考核;如遇三门课程与研究生课程时间安排相冲突,则课程学习应在导师指导下采取自学方式完成,考核也有导师负责。相应课程不计学分。
 
六、培养方式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将实践训练嵌入理论教学的过程之中;通过在中学建立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切实提高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一)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研讨式授课、模拟授课、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二)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实践和课程教学与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构建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学科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的双导师指导体系,共同承担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
 
七、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践与实践类课程两部分。实践教学时间上不少于1学年,其中校外集中实践不少于1学期。学院成立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管理小组,依据《苏州科技大学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对实践教学进行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有关实践教学的详细安排见表2。
(一)专业实践
1. 教育见习(1学分):去中学参加教学观摩和研讨,时间为8学时,分散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内完成。主要内容:本科为师范专业的学生听课不少于4节,本科为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听课不少于6节。所有学生公开课听课不少于2次,参加市级或区级教研活动不少于1次,参加主题班会不少于1次,参加专题报告或讲座不少于2次。
2. 教育实习(4学分):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时间为16周。主要内容:学生平均每周听课4节,独立新授课至少6节,新授课课后讲评不少于2次;参与集体或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至少组织2次班级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报告会、团会、中队会等;结合教育实习内容或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收集相关实践案例、调研材料和参考素材等,为撰写调查报告或学位论文做好准备。     
3. 教育研习(1学分):教育研习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时间为8周。主要内容:基于实习经历,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英语教育教学问题反思,撰写一篇教育实习总结报告(不少于3000字)。
表2 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一览表
学期 实践教学内容 学时数/周数 学分 校内/校外
1 微格教学 8学时 0.5 校内
教育见习(一) 分散在一学期内完成 0.5 校外
2 课例分析 8学时 0.5 校内
教学技能训练 16学时 1 校内
教育见习(二) 分散在一学期内完成 0.5 校外
3 教育实习 16周 4 校外
4 教育研习 8周 1 校外
(二)实践类课程
1. 微格教学(0.5学分):依附于专业必修课《数学课程与教材研究》,时间为8学时,在第一学期完成。主要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进行模拟训练。
2. 课例分析(0.5学分):依附于专业必修课《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时间为8学时,在第二学期完成。主要以课程本身为研究对象,指导学生改进、优化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 教学技能训练(1学分):独立开设课程,时间为16学时,在第二学期完成,主要训练“三字一话”以及相关数学教学技能。
 
八、学术成果要求
具体要求参照《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对学术成果的基本要求的规定》。
 
九、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一)学位论文是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包括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答辩等环节。论文工作中各环节须分别按照《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管理规定》、《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管理规定》、《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管理规定》等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学位论文选题要与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来源于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研究数学学科教育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切实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在具备相当理论水平和研究价值的同时,要凸显实践性与应用性。 
(三)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等。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应符合规范,学生可以采用观察、访谈、问卷、文献记录分析、视频采集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运用定量分析和质性分析方法对有关资料进行处理,据此提炼研究结论。学位论文应该有完整、合理的结构,一般包括绪论(或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或资料与数据分析)、结论与启示等章节。论文书写必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及相关要求》,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
(四)在研究生参加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对其课程修读、专业实践、学分完成情况及论文开题情况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论文答辩程序。论文通过检测和评审之后,研究生方可参加答辩。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五)研究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学校学籍管理规定者,准予毕业并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评定小组审核、学校专业学位评定分委会审议通过,并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颁发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相关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物理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物理学(070200) 
二级学科名称(代码):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硕士点是201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学科硕士点。该学科结合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立足江苏、服务全国,形成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光学三个明确的研究方向。理论物理方向主要研究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低维材料物性等,对新一代量子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器件设计等有重要指导意义。凝聚态物理方向以钙钛矿氧化物、二维非晶碳材料和磁制冷材料等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优化、光电输运机理等前沿课题。光学方向以低维光电功能材料以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为研究方向,研发高效率光电探测器、光伏器件和传感器等新型光学器件。学科以理论模型研究为先导,新型材料制备和功能器件研制为目标,注重三个方向的有机融合。 
学科队伍现有17名高级职称老师,其中省“333人才工程” 4 人,省高校“青蓝工程”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3 人,省“六大人才高峰” 1 人,海外经历教师 13 人。近五年学科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学科研究成果丰硕。
学科拥有“江苏省微纳热流技术与能源应用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生化传感与芯片技术工程实验室”。拥有高性能计算集群、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物性测量系统、离子束辅助磁控溅射系统、激光分子束外延系统、X-射线仪和单细胞纳米生化检测仪等大型设备,价值8000多万。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物理理论基础,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进展及前沿,具有一定物理学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很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高尚的科研道德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扎实掌握物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必要的实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了解物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动向,具有严谨自律的科学作风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3. 熟练掌握英语知识,能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并能撰写论文和开展学术交流。
4. 身心健康。
5. 将来能够从事教育部门、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
 
三、研究方向
01理论物理:主要对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低维材料物理特性、拓扑量子态等领域开展深入理论研究,为新一代量子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器件设计、材料新奇物性研究等提供理论指导。
02凝聚态物理:以太阳能电池材料、 二维非晶碳材料和磁制冷材料等为研究对象,以新型材料制备和功能器件研制为目标,系统研究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优化、光电输运机理等前沿课题。
03光学:以低维光电功能材料以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为研究方向,研发高效率光电探测器、光伏器件和传感器等新型光学器件。
 
四、学习年限
本学科学制为三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且成绩优异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并被SCI或EI收录,或在物理类TOP1区杂志发表论文1篇,可申请提前答辩;如遇特殊情况,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分管领导审核、研究生部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1-3年。
 
五、培养方式
1. 按照分类培养、创新模式的原则,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学科团队合作培养模式。
2. 培养采用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课程、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要使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创新气氛,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六、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本学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34学分,且总学分原则上不超过36学分,同时满足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 
 
七、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 2 3
学位课 公共课 10332004 基础英语(一) 64 2 √ 考试 7学分
10332005 基础英语(二) 64 2 √ 考试
1033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 考试
10332015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 考试
学科
基础课 07020001 高等量子力学 48 3 √ 考试 7学分
07020002 高等统计物理 48 3 √ 考试
07030003 科技论文写作 16 1 √ 考试
专业
基础课 07020004 量子场论 48 3 √ 考试 01
方向 9学分
07020005 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 48 3 √ 考试
07020006 量子多体理论 48 3 √ 考试
07020007 固体理论 48 3 √ 考试 02
方向
07020008 现代物理实验 48 3 √ 考试
07020009 凝聚态物理导论 48 3 √ 考试
07020010 高等光学 48 3 √ 考试 03
方向
07020011 光电子器件与技术 48 3 √ 考试
07020012 非线性光学 48 3 √ 考试
非学位课 选
课 公选课:详见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目录 32 2 √ 考试 2学分
07020013 材料制备与表征 48 3 √ 考试 至少
7学分
07020014 物理学前沿讲座 16 1 √ 考查
07020015 群论 48 3 √ 考试
07020016 高等电动力学 48 3 √ 考试
07020017 半导体器件物理 48 3 √ 考试
07020018 计算物理 48 3 √ 考试
07020019 介观物理 48 3 √ 考试
必修
环节 10332012 学术活动 1 考查 2学分
10332013 实践活动 1 考查
(二)课程要求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报告、实践活动共2学分。
学术报告: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学术报告计1学分。 
实践活动:研究生应至少承担一个学期的助教工作及安排的其它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计1学分。
(三)教学安排
第一、二、三学期主要是基础课及专业课等的学习,第四学期经中期考核(具体按照《苏州科技大学中期考核办法(试行)》执行)合格后,开展学位论文相关工作。第四、五、六学期主要用于完成学位论文,必修环节(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原则上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八、学术成果要求
(一)研究生在提出学位申请时,其相关学术论文成果须达到如下要求之一:
1.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至少1篇; 
2.以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为导师),同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至少1篇。
发表的学术论文均须以苏州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核心期刊是指CSCD核心期刊目录、CSSCI核心期刊目录、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补充期刊;被SCI、SCIE、SSCI、EI、A&HCI期刊收录的论文视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视同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级别的认定以论文录用当年的适用目录为准;在增刊、专刊、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不能作为申请学位的成果材料。
(二)申请学位时,支撑材料要求如下:
1.研究生以学术论文形式提出学位申请时,须提交相关学术论文成果的期刊原件(审核后返还)和复印件(包括封面、目录、论文全文、封底),或录用通知单原件和论文稿;对于持“录用通知单”的学术论文,应在该学术论文发表后,补充成果支撑材料,由学院及时汇总归档;
2.学术成果存在弄虚作假,或仅以“录用通知单”作为申请学位条件但两年内论文仍未发表的,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撤销其已授学位。
(三)申请提前毕业的基本要求
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需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当年中科院分区一区或二区)两篇及以上,或在物理学TOP一区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完成,经导师同意,可向数理学院学位委员会申请提前毕业,数理学院学位委员会将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初步审核,并报送研究生部审批。
 
九、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包括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撰写、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答辩等具体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应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是有创新点、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能反映作者对本学科方向的理论知识掌握的全面性;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论文要求表达准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格式与图标规范、数据准确可靠、论证周详严谨、结论正确可信,书写必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及相关要求》。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其中创新成果和研究过程的规范性是衡量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标志,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与研究计划:考察该生能否及时确定其研究课题以及研究计划的可行性;
开题报告:考察研究生的文献收集与查阅、整理、综述和研究设计能力,以及对相关研究水平的了解程度;
论文答辩:主要考察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与成果、论文写作的逻辑性、规范性、创新性、完整性和工作量的饱和性等;
发表成果:结合已发表成果的质量与数量,考察研究生研究成果的价值与被认可度,用以佐证该生课题研究的质量。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   
二级学科名称(代码):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 
 
一、学科简介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是在苏州科技大学物理学(始建于1987年)、应用物理学和功能材料等本科专业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多功能氧化物薄膜与器件、磁性材料、材料电化学等研究方向。本学科现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先后4次获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建项目资助,实验室总投入达3300多万元。本学科拥有江苏省微纳热流技术与能源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化传感与芯片技术工程实验室、省市共建传感与芯片医疗诊断研究院、苏州市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校固态物理与材料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研究经历。中科院院士1人、入选国家“QR”1人、国家“青年QR”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1人、江苏省“333工程”1人、苏州市高层次紧缺人才2人。多人担任《Materials Report: Energy》主编和副主编、《RSC Advances》副主编、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编委、《Nanoscale》编委、《Nanoscale Horizons》编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理事等学术职务。近五年,承担科技部“97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13项。在Nature Mater.、Nature Energy、Chem. Soc. Rev.、Phys. Rev. Lett、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0余篇,总引用超过30000余次,2人被ESI数据库列为“世界顶尖百分之一的科学家”。授权发明专利230多项,获得省部级的科技进步/技术发明奖3项,出版教材及学术专著10余部。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一)基本知识培养目标: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包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理论知识。
(二)基本素质培养目标:具备较高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学风;具有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研究成果。
(三)基本能力培养目标:具备获取知识能力,包括良好的信息查询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价值具有判断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客观地分析问题、具备解决工程实践的能力;具备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技能等。
 
三、研究方向
01多功能氧化物薄膜与器件
(1)以多功能氧化物薄膜为研究对象,设计与构造人工复合体系、外延薄膜及低维结构,通过对薄膜表面和界面的电荷分布、自旋极化、轨道耦合等量子态的调制,精准操控体系的新奇物性。(2)利用氧化物界面独特的量子效应,发展新颖的氧化物微电子场效应器件和各类高敏传感器。
02磁性材料
(1)以稀土磁性材料为主体,依据结构-化学键-性能的关系进行材料设计,开展稀土-过渡族金属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新相探索和性能研究。(2)永磁材料、磁致冷材料、磁相变材料等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03材料电化学
(1)纳米生物电子学: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可穿戴材料与器件、单细胞及单分子分析、生物医药、生物分子介导材料合成。(2)电催化及储能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电催化、工业催化、生物燃料电池、二次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四、学制与在校年限
1.本学科学制为3年。如遇特殊情况,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分管领导审核、研究生部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1-3年
2.少数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优秀研究生,经学校批准可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
 
五、培养方式
按照分类培养、创新模式的原则,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学科团队合作培养、校—校联合培养等模式。
 
六、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研究生学分的基本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且不超过37学分,同时满足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并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
 
七、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 2 3
学位课 公
课 10332004 基础英语(一) 64 2 √ 考试 7学分
10332005 基础英语(二) 64 2 √ 考试
1033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 考试
10332015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 考试
学科基础课 08050201 现代材料分析方法 32 2 √ 考试 7学分
08050202 材料科学基础 32 2 √ 考试
08050203 材料物理化学 32 2 √ 考试
08030018 科技论文写作 16 1 √ 考试
专业基础课 08050107 固体物理基础 32 2 √ 考试 至少
8学分
08050101 电分析化学 32 2 √ 考试
08050102 功能材料进展 32 2 √ 考试
08050108 光电催化反应及材料 32 2 √ 考试
08050109 材料表征与应用 32 2 √ 考试
非学位课 选
课 公选课:详见
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目录 32 2 √ 考试 2学分
08050204 纳米材料结构与性能 32 2 √ 考查 至少
8学分
08050208 材料电化学 32 2 √ 考查
08050210 薄膜技术 32 2 √ 考查
08050106 纳米电子学 32 2 √ 考查
08050110 催化科学与工程 32 2 √ 考查
08050111 生物芯片技术 32 2 √ 考查
08050112 纳米科学与技术 32 2 √ 考查
08050113 生物医用纳米材料与器件 32 2 √ 考查
08050114 纳米生物传感器 32 2 √ 考查
08050115 电化学原理与方法 32 2 √ 考查
08050116 计算材料学 32 2 √ 考查
必修环节 10332012 学术活动 1 考查 2学分
10332013 实践活动 1 考查
(二)课程要求
1. 学术活动(1学分):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以了解、掌握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拓宽学术视野。具体按照《苏州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管理规定(试行)》执行。
2. 实践活动(1学分):研究生应承担一个学期的助教工作及安排的其它实践活动。具体按照《苏州科技大学研究生实践活动管理规定(试行)》执行。
(三)教学安排
课程学习除必修环节外,原则上在1年内完成。第四学期经中期考核(具体按照《苏州科技大学中期考核办法(试行)》执行)合格后,开展学位论文相关工作。第四、五、六学期主要用于完成学位论文,必修环节(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原则上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八、学术成果要求
(一)研究生在提出学位申请时,其相关学术论文成果须达到如下要求之一:
1.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至少1篇; 
2.以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为导师),同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至少1篇。
发表的学术论文均须以苏州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核心期刊是指CSCD核心期刊目录、CSSCI核心期刊目录、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补充期刊;被SCI、SCIE、SSCI、EI、A&HCI期刊收录的论文视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视同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级别的认定以论文录用当年的适用目录为准;在增刊、专刊、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不能作为申请学位的成果材料。
(二)申请学位时,支撑材料要求如下:
1. 研究生以学术论文形式提出学位申请时,须提交相关学术论文成果的期刊原件(审核后返还)和复印件(包括封面、目录、论文全文、封底),或录用通知单原件和论文稿;对于持“录用通知单”的学术论文,应在该学术论文发表后,补充成果支撑材料,由学院及时汇总归档;
2. 学术成果存在弄虚作假,或仅以“录用通知单”作为申请学位条件但两年内论文仍未发表的,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撤销其已授学位。
(三)申请提前毕业的基本要求
申请提前毕业的的硕士研究生,需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当年中科院分区一区)两篇及以上,硕士学位论文完成,经导师同意,可向数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申请提前毕业,数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将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初步审核,并报送研究生部审批。
 
九、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包括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撰写、中期检查、预答辩、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论文工作中的各环节须分别按照《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规定(试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规定(试行)》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等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在导师的指导下,硕士研究生有计划的阅读文献、调研和选题论证报告和前期实验工作,经导师和学科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所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拟解决的问题、拟采用的主要理论或实验方法、工作进度安排、预期成果等(以供专家组和导师评议审核);
硕士学位论文应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学位论文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正文、参考文献等。论文书写必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及相关要求》;
学位论文所研究的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在实验技术、新材料制备、新工艺、理论模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新见解,以反映出研究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上述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光学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光学工程(080300) 
二级学科名称(代码):                  
 
一、学科简介
光学工程一级学科涵盖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量子光学及非线性光学,揭示了光的产生和传播的规律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技术等技术等学科紧密交叉和相互渗透。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新兴学科分支,如激光技术、光通信、光存储与记录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全息和三维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学、光电子和光子技术、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弱光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光电测量、光纤光学、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以及综合光学工程技术等。
苏州科技大学光学工程学科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本学科于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本学科涉及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机制及调控技术、光信息处理与光电测量技术、光学遥感技术、光通信与光电传感技术、新型光电材料与显示技术,研制新型光学仪器与光电器件,解决科学基础研究与生产实践中与光学工程相关的问题。本学科依托省级实验示范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苏州市光学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平台,以立足苏南地区,面向华东,服务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核心理念,将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紧密结合。本学科已经在光学仪器与技术、量子光学与微结构光子学、光电材料与器件、光电信息与处理等四个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特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果颇丰,经济效益显著,在苏南地区具有较高的社会反响度。
学科师资力量充足,学术梯队合理,特别是具有一批潜力大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团队的中坚力量。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讲师10人,硕士生导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81%,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的教师占60%。拥有全国知名专家1人,江苏省科技厅“双创人才”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4人,江苏省组织部“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5人,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苏州科技大学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有2名海内外著名的本学科专家被聘为学科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学科着力开拓光学工程学科的新兴领域,注重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23项、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它科学基金22项,科研总经费3000多万元,年平均科研经费400多万元;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65余篇,其中189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部,申请专利101件,授权发明专利14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二等奖4项 。
学科建设有高水平的公共科研平台和学科特色研究平台,入选江苏省信息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科现已建设江苏省物理实验示范中心和电子信息实验中心,江苏省苏州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建筑智慧节能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光学精密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另外,学科还与苏州一光仪器有限公司、苏州苏大明世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苏州新阳升电气有限公司、苏州市计量测试研究所、苏州德创测控科技有限公司、张家港市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等省研究生工作站;与昆山双桥传感器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事微纳传感器研发,共建苏州市动态力敏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苏州市微机电薄膜技术重点实验室。学科现拥有实验设备资产1400余万元,为本学科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充分条件。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学术型硕士点着重培养科研创新型、技术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光学工程坚实的基础理论及系统的专门知识、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熟念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和至少一门外语;能独立承担解决光学工程领域及其相关技术中的工程实际问题,具备从事光学设计、光学测试、光电材料、光电物理器件、光电信息处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程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为省内外光电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行业发展服务,为企业输送光学工程专业高级人才。学科与企业紧密合作,合作培养高级工程师和工程管理人才;努力将研究生培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积极探索校企共建的培养模式;建立合理和完善的制度,推动硕士研究生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能力。
 
三、研究方向
01 光电材料与器件
光电材料与器件方向以半导体发光材料、光伏材料、新型激光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的结构与性质、光电转换机理与特性,研制高效率的发光器件、光电显示器件及太阳能电池等新型器件,同时,兼顾研究二维尺度上的奇异量子效应、强关联电子体系和其它电子材料表现出的优异光电特性,并构建新型功能器件。
02 量子光学与微结构光子学
以量子光学和电磁场理论为基础,研究光场与复杂材料(如:金属材料、手性材料和超颖材料等)或受限量子系统(如:光晶格、量子点、稀土原子等)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电磁场散射和能量传输的物理特性;通过光学调控手段,揭示系统微结构与物性间的内在关系,推广并应用于电磁波调控技术、量子信息和光子通讯等领域研究。
03 光学仪器及检测
光学仪器与技术方向主要从事光学仪器、光电检测技术、光学系统设计、光学元件加工、空间光学和环境光学等领域的研究。围绕先进光学元件的设计、加工、检测和应用、智能检测仪器的研制及产业化等相关方向展开。兼顾智能仪器的研究与土建及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需求。
 
四、学习年限
本学科学制为3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且成绩优异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并被SCI或EI收录,可申请提前答辩;如遇特殊情况,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分管领导审核、研究生部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1-3年。
 
五、培养方式
1. 按照分类培养、创新模式的原则,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学科团队合作培养、校—校和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
2. 培养采用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课程、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要使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创新气氛,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六、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本学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33学分,且总学分原则上不超过37学分,同时满足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 
 
七、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 2 3
学位课 公共课 10332004 基础英语(一) 64 2 √ 考试 7学分
10332005 基础英语(二) 64 2 √ 考试
1033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 考试
10332015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 考试
学科
基础课 08030001 科学工程计算 48 3 √ 考试 7学分
08030002 光学原理 48 3 √ 考试
08030018 科技论文写作 16 1 √ 考试
专业
基础课 08030003 应用光学 48 3 √ 考试 8学分
08030004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48 3 √ 考试
08030005 导波光学 32 2 √ 考试
非学位课 选
课 公选课:详见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目录 32 2 √ 考试 2学分
08030006 现代光学测试技术 48 3 √ 考试 至少
7学分
08030008 信息光学 48 3 √ 考试
08030009 光电技术 48 3 √ 考试
08030010 光学系统设计 32 2 √ 考试
08030011 非线性光学 48 3 √ 考试
08030012 光学材料 48 3 √ 考试
08030013 图像处理技术 48 3 √ 考试
08030014 光子晶体 32 2 √ 考试
08030015 光学精密制造 32 2 √ 考试
08030016 高等激光技术 32 2 √ 考试
08030017 量子光学 32 2 √ 考试
必修
环节 10332012 学术活动 1 考查 2学分
10332013 实践活动 1 考查
(二)课程要求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报告、实践活动共2学分。
学术报告: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学术报告计1学分。 
2. 实践活动:研究生应承担一个学期的助教工作及安排的其它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计1学分。
(三)教学安排
第一、二、三学期主要是基础课及专业课等的学习,第四学期经中期考核(具体按照《苏州科技大学中期考核办法(试行)》执行)合格后,开展学位论文相关工作。第四、五、六学期主要用于完成学位论文,必修环节(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原则上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八、学术成果要求
(一)研究生在提出学位申请时,其相关学术论文成果须达到如下要求:
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至少1篇,发表的学术论文均须以苏州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核心期刊是指CSCD核心期刊目录、CSSCI核心期刊目录、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补充期刊被SCI、SCIE、SSCI、EI、A&HCI期刊收录的论文视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级别的认定以论文录用当年的适用目录为准;在增刊、专刊、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不能作为申请学位的成果材料。
(二) 申请学位时,支撑材料要求如下:
1. 研究生以学术论文形式提出学位申请时,须提交相关学术论文成果的期刊原件(审核后返还)和复印件(包括封面、目录、论文全文、封底),或录用通知单原件和论文稿;对于持“录用通知单”的学术论文,应在该学术论文发表后,补充成果支撑材料,由学院及时汇总归档;
2. 学术成果存在弄虚作假,或仅以“录用通知单”作为申请学位条件但两年内论文仍未发表的,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撤销其已授学位。
(三)申请提前毕业的基本要求
申请提前毕业的的硕士研究生,需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当年中科院分区一区)两篇及以上,硕士学位论文完成,经导师同意,可向数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申请提前毕业,数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将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初步审核,并报送研究生部审批。
 
九、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包括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撰写、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答辩等具体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应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是有创新点、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能反映作者对本学科方向的理论知识掌握的全面性;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论文要求表达准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格式与图标规范、数据准确可靠、论证周详严谨、结论正确可信,书写必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及相关要求》。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其中创新成果和研究过程的规范性是衡量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标志,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与研究计划:考察该生能否及时确定其研究课题以及研究计划的可行性;
开题报告:考察研究生的文献收集与查阅、整理、综述和研究设计能力,以及对相关研究水平的了解程度;
论文答辩:主要考察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与成果、论文写作的逻辑性、规范性、创新性、完整性和工作量的饱和性等;
发表成果:结合已发表成果的质量与数量,考察研究生研究成果的价值与被认可度,用以佐证该生课题研究的质量。
应用数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数学(0701)         
二级学科名称(代码):    应用数学(070104)    
 
一、学科简介
应用数学是联系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信息、管理、经济、金融、社会和人文科学的重要桥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借助功能日益强大的计算机,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众多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某些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应用数学也是数学新问题的重要来源。应用数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阔,既涉及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包括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以及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
应用数学学科现设力学中的数学方法和工程中的数学技术两个方向。该学科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较合理、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及多名年轻博士。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学术刊物《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编委等。近五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5项;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获多项省部级、市厅级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50余篇论文被SCI、EI检索。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数学基础和系统的应用数学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动向及发展前沿,在力学、工程、运筹与优化和管理决策等领域有较强的数学建模、算法、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能够从事运筹管理、设计计算、咨询开发、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本学科所培养的硕士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及较强的开拓精神,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坚持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较好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
 
三、研究方向
01 力学中的数学方法
致力于数学和力学的交缘,利用现代数学理论和方法(如:微分方程、微分流形、李群和李代数、非光滑分析、分数阶微积分等)深入研究和发展约束系统动力学理论,着重研究非保守力学系统、非完整约束系统、伯克霍夫系统的变分问题、积分理论、对称性理论、稳定性理论、全局分析以及各种专门问题等。该方向的研究已进行了20余年,积累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在本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02 工程中的数学技术
工程中的数学技术:主要以现代数学方法中的分形几何、空间信息统计学、非线性分析、最优化理论等为基础,结合计算机科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工程问题进行仿真和智能计算,重点解决建筑、土木、环境、机械、地球科学等应用领域的实际问题。既注重数学基础理论研究,更注重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该研究方向在复杂系统建模、系统优化以及系统预测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
 
四、学习年限
本学科学制为3年。学习成绩优异、科研成果突出、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研究生可提出申请,经学校批准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如遇特殊情况,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分管领导审核、研究生部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1-3年。
 
五、培养方式
1. 按照分类培养、创新模式的原则,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学科团队合作培养、校—校联合培养等模式。
2. 培养采用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课程、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要使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创新气氛,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六、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本学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34学分,且总学分原则上不超过37学分,同时满足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
 
七、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 2 3
学位课 公
课 10332004 基础英语(一) 64 2 √ 考试
7学分
10332005 基础英语(二) 64 2 √ 考试
1033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 考试
10332015 自然辨证法概论 16 1 √ 考试
学科基础课 07010149 拓扑学基础 32 2 √ 考试 8学分
07010172 泛函分析基础 48 3 √ 考试
07010173 抽象代数基础 48 3 √ 考试
专业基础课 07010401 变分法基础 32 2 √ 考试 8学分
07010174 现代分析基础 32 2 √ 考试
07010125 最优化理论 48 3 √ 考试
08030018 科技论文写作 16 1 √ 考试
 
非学位课 选
课 公选课:详见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目录 32 2 √ 考试 2学分
07010402 微分方程定性理论 32 2 √ 考试 至少
7学分
07010133 Birkhoff系统动力学 32 2 √ 考试
07010107 凸分析 48 3 √ 考试
07010410 分数阶微积分基础 32 2 √ 考试
07010135 李群李代数对经典力学的应用 32 2 √ 考试
07010417 时间尺度上的微积分 32 2 √ 考试
07010139 非完整系统动力学 32 2 √ 考试
07010171 科研报告技巧 16 1 √ 考试
07010419 Hamilton-Jacobi方程的粘性解 32 2 √ 考试
07010420 弱KAM理论 32 2 √ 考试
必修
环节 10332012 学术活动 1 考查 2学分
10332013 实践活动 1 考查
补修
课程 07010415 数学基础 48 √ 考试 不计
学分
07010416 力学基础 48 √ 考试
 
(二)课程要求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共2学分。
学术活动: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学术报告计1学分。
实践活动:研究生应承担一个学期的助教工作及安排的其它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计1学分。
补修课程:本科数学专业的毕业生补修力学基础课程,力学、物理等专业的毕业生补修数学基础课程。
(三)教学安排
第一、二、三学期主要是基础课及专业课等的学习,第四学期经中期考核(具体按照《苏州科技大学中期考核办法(试行)》执行)合格后,开展学位论文相关工作。第四、五、六学期主要用于完成学位论文,必修环节(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原则上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八、学术成果要求
(一)研究生在提出学位申请时,其相关学术论文成果须达到如下要求之一:
1. 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至少1篇; 
2. 以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为导师),同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至少1篇。
发表的学术论文均须以苏州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核心期刊是指CSCD核心期刊目录、CSSCI核心期刊目录、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补充期刊;被SCI、SCIE、SSCI、EI、A&HCI期刊收录的论文视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视同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级别的认定以论文录用当年的适用目录为准;在增刊、专刊、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不能作为申请学位的成果材料。
(二) 申请学位时,支撑材料要求如下:
1. 研究生以学术论文形式提出学位申请时,须提交相关学术论文成果的期刊原件(审核后返还)和复印件(包括封面、目录、论文全文、封底),或录用通知单原件和论文稿;对于持“录用通知单”的学术论文,应在该学术论文发表后,补充成果支撑材料,由学院及时汇总归档;
2. 学术成果存在弄虚作假,或仅以“录用通知单”作为申请学位条件但两年内论文仍未发表的,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撤销其已授学位。
(三)申请提前毕业的基本要求
申请提前毕业的的硕士研究生,需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当年中科院分区一区)两篇及以上,硕士学位论文完成,经导师同意,可向数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申请提前毕业,数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将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初步审核,并报送研究生部审批。
 
九、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包括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撰写、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答辩等具体环节。
应用数学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且能表明作者在本学科领域掌握了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硕士学位论文应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是有创新点、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能反映作者对本学科方向的理论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论文要求表达准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格式与图标规范、数据准确可靠、论证周详严谨、结论正确可信,书写必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及相关要求》。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其中创新成果和研究过程的规范性是衡量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标志。应用数学学科硕士学位论文主要用来考察研究生是否受到本领域系统的研究训练,是否具备应用数学领域的基本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与研究计划:考察该生能否及时确定其研究课题以及研究计划的可行性;
开题报告:考察研究生的文献收集与查阅、整理、综述和研究设计能力,以及对相关研究水平的了解程度;
论文答辩:主要考察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与成果、论文写作的逻辑性、规范性、创新性、完整性和工作量的饱和性等;
发表成果:结合已发表成果的质量与数量,考察研究生研究成果的价值与被认可度,用以佐证该生课题研究的质量。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数学(0701)             
二级学科名称(代码):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0103)  
 
一、学科简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现有应用统计和概率论及其应用两个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统计数据处理、概率极限理论、随机分析及随机控制等概率统计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在金融、保险、城市环境、农业与工程及生物信息等领域中的应用。本学科重点研究概率理论在金融保险风险度量等相关方面的应用,强调统计分析与统计模型在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统计方法及其应用,注重与金融数学、矩阵与张量理论和系统模糊控制等方法的结合。借助于数据分析与统计软件(如Matlab、SPSS、R、SAS),在保险风险模型的破产估计、金融衍生产品定价、最优投资组合、数据挖掘、图像与信息等大规模稀疏非负数据因子分析与处理及模式识别等方面实现方法创新与发展。
目前本学科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其中归国博士后1人,在学科梯队方面形成了学科交叉性强、应用特色明显的研究群体。该学科在金融、保险、土木、环境、电子与机械工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学科依照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培养高级应用性专业人才。该学科还注重与国内外同专业人士的交流,学习成绩优秀的研究生有机会参加国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暑期课程的免费学习项目。目前,该方向已与香港浸会大学数学与统计系相关导师对接正开展硕博连读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本方向导师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收录40多篇;主编教材2部;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及其它项目10项,有多项课题和论文获奖。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
具有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学术进展与研究动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地运用该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01 应用统计
本方向主要研究多重线性统计与矩阵和张量模型、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方法、非参数统计、统计计算与软件等统计理论方法,并结合应用统计方法与矩阵模型来研究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及其在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生物信息、无线传感网、社会经济、工业工程、保险精算、生物、医学、心理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02 概率论及其应用
本方向主要研究概率极限理论、随机过程、随机分析、随机控制等概率理论方法,以及它们在金融、保险、证券、生物等领域中的应用,重点研究极端事件下的保险风险模型的破产理论、金融风险度量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最优投资组合理论等。 
 
四、学习年限
本学科学制为3年。学习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突出、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如遇特殊情况,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分管领导审核、研究生部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1-3年。 
 
五、培养方式
按照分类培养、创新模式的原则,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学科团队合作培养、校—校、校—区联合培养等模式。 
 
六、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本学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35学分,且总学分原则上不超过37学分,同时满足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 
 
七、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 2 3
学位课 公
课 10332004 基础英语(一) 64 2 √ 考试 7学分
10332005 基础英语(二) 64 2 √ 考试
1033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 考试
10332015 自然辨证法概论 16 1 √ 考试
学科基础课 07010149 拓扑学基础 32 2 √ 考试 8学分
07010172 泛函分析基础 48 3 √ 考试
07010173 抽象代数基础 48 3 √ 考试
专业基础课 07010301 高等概率论 32 2 √ 考试 9学分
07010302 高等数理统计 32 2 √ 考试
07010303 随机过程 32 2 √ 考试
07010319 矩阵分析 32 2 √ 考试
08030018 科技论文写作 16 1 √ 考试
非学位课 选
课 公选课:详见
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目录 32 2 √ 考试 至少
2学分
07010305 线性统计模型 32 2 √ 考试 至少
7学分
07010306 统计计算与软件 32 2 √ 考试
07010320 矩阵与张量模型 32 2 √ 考试
07010321 金融市场分析 32 2 √ 考试
07010329 数据挖掘与矩阵分解 32 2 √ 考试
07010312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 32 2 √ 考试
07010313 非参数统计 32 2 √ 考试
07010315 多元统计方法 32 2 √ 考试
07010330 数据挖掘与张量计算 32 2 √ 考试
07010309 概率极限理论基础 32 2 √ 考试
07010324 保险风险中的破产理论 32 2 √ 考试
07010325 金融保险中的极端事件模型 32 2 √ 考试
07010326 金融工程原理 32 2 √ 考试
07010327 信用风险估值 32 2 √ 考试
07010328 约化方法分析与研究 32 2 √ 考试
07010170 数据处理概论 16 1 √ 考试
07010171 科研报告技巧 16 1 √ 考试
07010331 灰色统计模型 32 2 √ 考试
07010332 随机控制 32 2 √ 考试
必修环节 10332012 学术活动 1 考查 2学分
10332013 实践活动 1 考查
(二)课程要求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共2学分。
学术活动: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学术报告计1学分。
实践活动:研究生应承担一个学期的助教工作及安排的其它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计1学分。
(三)教学安排
第一、二、三学期主要是基础课及专业课等的学习,第四学期经中期考核(具体按照《苏州科技大学中期考核办法(试行)》执行)合格后,开展学位论文相关工作。第四、五、六学期主要用于完成学位论文,必修环节(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原则上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八、学术成果要求
(一)研究生在提出学位申请时,其相关学术论文成果须达到如下要求之一:
1. 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至少1篇; 
2. 以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为导师),同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至少1篇。
发表的学术论文均须以苏州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核心期刊是指CSCD核心期刊目录、CSSCI核心期刊目录、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补充期刊;被SCI、SCIE、SSCI、EI、A&HCI期刊收录的论文视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视同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级别的认定以论文录用当年的适用目录为准;在增刊、专刊、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不能作为申请学位的成果材料。
(二) 申请学位时,支撑材料要求如下:
1. 研究生以学术论文形式提出学位申请时,须提交相关学术论文成果的期刊原件(审核后返还)和复印件(包括封面、目录、论文全文、封底),或录用通知单原件和论文稿;对于持“录用通知单”的学术论文,应在该学术论文发表后,补充成果支撑材料,由学院及时汇总归档;
2. 学术成果存在弄虚作假,或仅以“录用通知单”作为申请学位条件但两年内论文仍未发表的,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撤销其已授学位。
(三)申请提前毕业的基本要求
申请提前毕业的的硕士研究生,需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当年中科院分区一区)两篇及以上,硕士学位论文完成,经导师同意,可向数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申请提前毕业,数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将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初步审核,并报送研究生部审批。
 
九、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包括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撰写、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答辩等具体环节。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且能表明作者在本学科领域掌握了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硕士学位论文应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是有创新点、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能反映作者对本学科方向的理论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论文要求表达准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格式与图标规范、数据准确可靠、论证周详严谨、结论正确可信,书写必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及相关要求》。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其中创新成果和研究过程的规范性是衡量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标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硕士学位论文主要用来考察研究生是否受到本领域系统的研究训练,是否具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领域的基本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有以下方面: 
学习与研究计划:考察该生能否及时确定其研究课题以及研究计划的可行性;
开题报告:考察研究生的文献收集与查阅、整理、综述和研究设计能力,以及对相关研究水平的了解程度;
论文答辩:主要考察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与成果、论文写作的逻辑性、规范性、创新性、完整性和工作量的饱和性等;
发表成果:结合已发表成果的质量与数量,考察研究生研究成果的价值与被认可度,用以佐证该生课题研究的质量。
基础数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数学(0701)       
二级学科名称(代码):    基础数学(070101)
 
    一、学科简介
    基础数学又称纯粹数学,是数学科学的核心与基础部分,是一门伴随人类发展历史且一直活跃的学科。它既是数学其它分支的理论基础,也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社会科学等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与方法;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奇妙艺术,与音乐、史诗、建筑和舞蹈并称为五大美的构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基础数学的研究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应用背景。
    基础数学学科为我校重点学科,共设置两个研究方向:分析学与代数学,主要从事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本学科各研究方向均具有多年的研究历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积累了坚实的研究工作基础。近五年来,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省和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在 “Nonlinear Analysis”、 “Appl. Math and Comput.”、 “Discret. Comput. Geom.”、 “J. of Funct. Anal. Appl.”、“Pro. of the Amer. Math. Soc.”、 “中国科学”、 “数学年刊”等著名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30余篇论文被SCI检索。
本学科研究队伍学术水平高,学历与年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共有教授8人(含兼职教授2人),副教授8人,硕士生导师9人(含兼职2人)。学科骨干教师与瑞典、韩国、波兰等国专家学者有着稳定的科研合作,与国内多所重点大学有着广泛的交流。本学科已经培养10届硕士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数学理论基础,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进展及前沿,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理论研究的能力,能够从事数学或应用数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本学科所培养的硕士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及较强的开拓精神,善于接受新知识,提出新思路,探索新课题,并有较强的适应性。坚持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 
 
    三、研究方向
     01 分析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非线性(单、多值)算子的变分原理、集值分析、非线性分析及其在控制论中的应用、复分析、动力系统中的混沌理论等基础理论。
     02 几何与代数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Brunn-Minkowski理论、凸分析与凸几何分析、Banach空间局部理论、李代数结构理论、半群结构理论、形态学算子的格理论等基础理论。 
 
    四、学习年限
本学科学制为3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如遇特殊情况,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分管领导审核、研究生部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1-3年。 
 
    五、培养方式
按照分类培养、创新模式的原则,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学科团队合作培养、校—校联合培养等模式。
 
    六、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本学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35学分,且总学分原则上不超过37学分,同时满足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
课程要求
1.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共2学分。
(1)学术活动: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学术报告计1学分。
(2)实践活动:研究生应承担一个学期的助教工作及安排的其它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计1学分。
2. 补修课程:本科数学专业的毕业生补修力学基础课程,力学、物理等专业的毕业生补修数学基础课程。
(三)教学安排
第一、二、三学期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等的学习,第四学期经中期考核(具体按照《苏州科技大学中期考核办法(试行)》执行)合格后,开展学位论文相关工作。第四、五、六学期主要用于完成学位论文,必修环节(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原则上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八、学术成果基本要求
(一)研究生在提出学位申请时,其相关学术论文成果须达到如下要求之一:
1. 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至少1篇; 
2. 以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为导师),同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至少1篇。
发表的学术论文均须以苏州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核心期刊是指CSCD核心期刊目录、CSSCI核心期刊目录、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补充期刊;被SCI、SCIE、SSCI、EI、A&HCI期刊收录的论文视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视同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级别的认定以论文录用当年的适用目录为准;在增刊、专刊、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不能作为申请学位的成果材料。
(二) 申请学位时,支撑材料要求如下:
1. 研究生以学术论文形式提出学位申请时,须提交相关学术论文成果的期刊原件(审核后返还)和复印件(包括封面、目录、论文全文、封底),或录用通知单原件和论文稿;对于持“录用通知单”的学术论文,应在该学术论文发表后,补充成果支撑材料,由学院及时汇总归档;
2. 学术成果存在弄虚作假,或仅以“录用通知单”作为申请学位条件但两年内论文仍未发表的,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撤销其已授学位。
(三)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的基本要求
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需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当年中科院分区一区)两篇及以上,硕士学位论文完成,经导师同意,可向数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申请提前毕业,数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将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初步审核,并报送研究生部审批。
 
九、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包括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撰写、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答辩等具体环节。
基础数学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且能表明作者在本学科领域掌握了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硕士学位论文应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是有创新点、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能反映作者对本学科方向的理论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论文要求表达准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格式与图标规范、数据准确可靠、论证周详严谨、结论正确可信,书写必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及相关要求》。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其中创新成果和研究过程的规范性是衡量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标志。基础数学学科硕士学位论文主要用来考察研究生是否受到本领域系统的研究训练,是否具备基础数学领域的基本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有以下方面:
学习与研究计划:考察该生能否及时确定其研究课题以及研究计划的可行性;
开题报告:考察研究生的文献收集与查阅、整理、综述和研究设计能力,以及对相关研究水平的了解程度;
论文答辩:主要考察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与成果、论文写作的逻辑性、规范性、创新性、完整性和工作量的饱和性等;
发表成果:结合已发表成果的质量与数量,考察研究生研究成果的价值与被认可度,用以佐证该生课题研究的质量

师资概况
 
 
 
 
 
师资情况: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员工117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4人,硕士生导师32人(含其它学院和外校)。学院拥有一支省“333工程”、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在内的教学科研队伍。
 
 
 
管理部门
 
 
机构名称
 
工作人员
 
办公电话
 
 
党政办公室 马 煜 68418463 
教务办公室 王 红 
李 霞 吴 波  68138684
68418473 
学工办公室 吴 娱  68418382 
学工办公室 程智龙 邱静文 68782035 
 
 
 
教学机构
 
 
机构名称
 
工作人员
 
 
 
办公电话
 
 
数学系 主任:孙桂荣 副主任:刘 增 68056449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 主任:傅 勤 副主任:李 涛 68056433 
统计系 主任:董迎辉 副主任:梁 雪 67374975  
大学数学部   副主任:郭艳慧 68056451 
物理科学与技术系 主任:臧涛成 副主任:程新利 68418257 
大学物理教研室   副主任:郝 翔 68418257 
物理实验中心 主任:王 军 副主任:朱爱敏 68096352 
 
学院简介
 
 
 
 
 
 
 
 
苏州科技大学数理学院由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的数学系、物理系与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基础部的大学数学教研室、大学物理教研室和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组建而成。数理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技术方向和光电功能材料方向)”等5个本科专业,并承担全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公共基础课。具有数学、光学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拥有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环境功能材料与技术”。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28名、硕士研究生68名。
 
 
our priorties     
 
 
 
学院始终坚持内涵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省特色专业,《数学分析》为省精品课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入选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类建设。物理实验中心是首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学院获省“新材料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应用物理学”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学院拥有“苏州市光学精密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微机电薄膜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动态力敏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固态物理与材料”研究中心以及“环境传感器和传感网”校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物理实验教学大楼,具有良好的仪器设备条件,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
 
 
 
学院坚持人才兴院策略。现有教职工139名,专职教师中教授25名,副教授43名,博士81名,其中包含国家级人才2名、省“双创人才”1名、省“333工程”6名、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9名、省“六大人才高峰”4名、省优秀共产党员1名及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
 
 
 
学院积极推进科研强院策略。近3年我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和973子课题1项,省级、市厅级及各类横向科研课题40多项,以第一专利权人被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50多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学院还积极与美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台湾地区以及国内著名高校与研究机构开展学术合作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院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深入推进和提升课程建设的内涵。12名青年教师参加省级各类讲课竞赛,分别获一、二等奖多项;3名教师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主编学术著作及全国通用教材9部;获省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省级教改项目9项、以及一批(如物理实验教学团队等)校级教研教改项目。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近3年来,学院获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个,学生获省级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8项,校级项目26项。学生获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和“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等多项奖项。
 

添加苏州科技大学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苏州科技大学考研分数线、苏州科技大学报录比、苏州科技大学考研群、苏州科技大学学姐、苏州科技大学考研真题、苏州科技大学专业目录、苏州科技大学排名、苏州科技大学保研、苏州科技大学公众号、苏州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苏州科技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苏州科技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苏州科技大学数理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