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保研夏令营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华东交通大学考研分数线、华东交通大学报录比、华东交通大学考研群、华东交通大学学姐、华东交通大学考研真题、华东交通大学专业目录、华东交通大学排名、华东交通大学保研、华东交通大学公众号、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华东交通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保研夏令营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获取相应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试大纲、招考专业、招考目录等等基本信息,这些内容是进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准备。考生可以从各院校的研招网进行查询,每年的9月左右就会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考生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考生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考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招生信息汇总,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保研夏令营信息内总结了各大院校的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考研派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华东交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华东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保研夏令营信息,是保研的一个重要渠道,必须获取相应的保研信息,比如保研夏令营的时间、申请条件、申请材料等等信息,这些内容是申请保研夏令营的必要准备。同学们可以从各院校的研究生信息网或公众号中进行查询,大致每年的4月-6月就会公布本年的招生计划。同学们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同学们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保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保研招生信息汇总,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保研夏令营信息内总结了学院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小编预祝各位想要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被目标院校录取。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保研夏令营信息网是同学获取保研信息的最基本、最官方的渠道,该网站会提供各种有关保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保研推免招生计划、保研政策、保研渠道、保研真题、保研经验等等内容,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保研夏令营招生信息网提供的信息是最为准确和官方的,是同学保研信息主要来源,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保研夏令营信息网的小编提醒各位同学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一切信息变动要以该网站提供的内容为主。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保研夏令营信息网会公布研招办以及各个院系的招生负责人电话,考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保研夏令营信息网的小编预祝各位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上岸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保研夏令营
建筑学 [0813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华东交通大学
招生年份:2019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土木建筑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3]建筑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
考试科目: 101
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55建筑学基础852建筑学综合(构造、中外建筑史)
备  注: 建筑设计(4小时)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铁道工程专业
发布者:土木建筑学院(龚小宝)发布时间:2018-03-17动态浏览次数:874
 
    我校铁道工程专业创办于1995年,经过1995级专业试点后,自1996级开始招收本科专业,后因全国推广大类招生,铁道工程专业整合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方向,经历了铁道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及道路与铁道工程等方向名称的变更,是土木工程专业四大主要方向之一。2016年我校向教育部高教司提出新增铁道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1007T)的申请,2017年3月获批,自2017年开始单独招生,首年计划招生3个班。
 
    “铁道工程”专业教学的专职教师共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人,校级优秀主讲教师2人。铁道工程教学团队是江西省省级教学团队。
 
    本专业依托的实验平台有“江西省道路与铁道工程重点实验室”,“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轨道交通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近2000平方米,供铁道工程专业使用的本科教学设备总值达1894.5万元。本科教学拥有1个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力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轨道交通实验中心,为满足学生认识实习、施工实习、毕业实习的需要,学校、学院与南昌铁路局、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交通厅、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四局集团贵溪桥梁厂有限公司、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在上述单位设立实习基地。
 
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的高素质应用型铁道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毕业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与铁道工程专业基础,掌握铁道工程学科的专业知识与规范,了解轨道交通学科前沿发展现状与趋势,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毕业生能够在有关铁道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科研教育、投资和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本专业设置一个詹天佑班。
 
2.主干学科
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3.核心课程
土木工程概论(交通概论)、土木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测量学、土木工程材料、流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铁路轨道、路基工程、铁路桥梁、铁路车站、铁路规划与线路设计、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工务工程。
环境工程
发布者:土木建筑学院(龚小宝)发布时间:2018-03-17动态浏览次数:386
 
环境工程专业始建于2003年,是我校发展较快的本科专业之一,环境工程与给水排水工程实验中心系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环境专业教师队伍具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教高、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
 
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水排水工程、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管理的能力,以及本学科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持续学习提升能力,“知识、能力和人格”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创新性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概况
      
 
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1971年,国务院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更名为华东交通大学,迁往江西。1978年,华东交通大学与上海铁道学院各自继续办学。学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江西省重点加强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土木建筑学院创建于1971年,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主、以交通土建为特色,学院下设5个系、8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与铁道工程专业一起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为江西省特色专业。拥有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建筑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土木水利、交通运输、资源与环境、工程管理4个工程硕士领域学位授予权;交通运输工程和土木工程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教学、科研实力雄厚。
 
拥有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与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岩土工程院士工作站、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拥有道路与铁道工程、建筑过程模拟与控制、江西省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与维护、岩土工程基础设施安全与控制、饮用水安全、土木工程耐久性评估与预控、地下空间技术开发、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等8个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拥有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等3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能力。
 
目前,在读本科生2800余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生400余人,工程硕士300余人,教职工220余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1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0余人,拥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师德先进个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一批敬业爱岗、学术造诣深、严谨治学的优秀师资。
 
近年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开放再提升、发展再加速”,深化改革、抢抓发展机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发明专利67项;有2人获得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1人获得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部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发表论文110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50余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近70项。人才培养开设中铁国际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工程管理国际班等特色班级,培养各类毕业生2万余人,就业率在全省名列前茅,在交通行业,地方经济建设中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8)
(专业代码081201)
一、专业介绍
建校之初,建筑工程系(土木学院前身)就为工民建专业开设了《测量学》、《施工测量》课程,1995年开设《现代测量技术》课程;2005年土建学院成立测绘工程系,同年开始测绘工程本科专业招生,每年招生2个班、60人左右,2018年在校生191人。
承担测绘工程专业授课的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5人,实验师2人,助理实验师1人。高级职称占比50%、中级职称占比43.8%,初级职称占比6.2%。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占比43.8%。外聘行业专家教师5人,参与实践教学指导。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科研项目13项,教改项目10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横向科技项目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
测绘工程实验中心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重要分支之一,专业实验室总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专业计算机房240平方米,满足学生人手一机。拥有三维激光扫描仪、高精度轨检小车、智能型精密全站仪、高精度GNSS接收机,多功能测绘模拟教学实验系统、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近景摄影测量系统、电子水准仪、工程型全站仪等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建有校园CORS网,实验条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满足教学需要。
测绘工程实验中心下设工程测量实验室、数字测绘实验室和测绘工程专业机房。在校园内建立了测量实验基地、控制测量基地、工程测量基地、数字测图基地、线路测量基地、摄影测量实训室和“3S”实训室;以及可开展CPⅢ 平面及高程控制测量;高速铁路无碴轨道几何形态检测、尺寸调整等实验项目的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中心。以产学研合作方式与武汉航天远景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基础测绘院、江西省地理信息中心、江西省应急保障中心等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个。满足专业实习与训练需要。
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574656种1863734册,其中测绘工程专业相关图书133890册,各类专业相关学术期刊21种,满足本专业师生的学习和借阅。
本专业围绕学校“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的办学定位,持续开展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良好效果。2010年实现全国一本招生,生源质量得到保证。截止2018年共培养测绘工程本科毕业生527人。2016年至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100%、96.3%、100%,考研升学率分别为 22.7%、18.5 %、35.6%。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扎实的测绘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够综合应用于测绘工程项目的设计、分析、实施、评价和管理过程;能够在交通基础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国土测绘等行业领域,从事地理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表达及应用服务工作。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经过 5 年左右的实际工作,达成以下目标:
1. 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道德素养,适应测绘一线岗位要求,吃苦耐劳。具有社会责任感。
2. 能够胜任测绘工程师岗位,从事工程测量、摄影测量等测绘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施工、组织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3. 具有较强的面向基层,解决复杂测绘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成为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工程部长和项目经理的能力。
4. 初步养成终身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能够在测绘工程或相关领域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具备成为科研技术型人才的潜力。
    5. 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作为技术管理骨干或领导者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团队发展。
三、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测绘行业复杂工程问题。
1.1 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工程制图等现代技术手段;
1.2 掌握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分析、处理方法;测量误差理论、地图表现应用方法等测绘专业知识;
1.3 能够运用工程知识,通过分析推理对复杂测绘工程问题进行表述,提出解决方案,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
1.4 能够利用工程和专业知识判别在设定条件下,复杂测绘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优化途径;
1.5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应用于测绘工程问题实施、控制和改进。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及测绘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测绘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测绘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及表达复杂测绘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2.2 能够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信息获取方法,设计、归纳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方案。
2.3 通过对复杂问题关键环节、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获得有效结论,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测绘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测绘技术指标和精度评价体系以及项目施工组织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掌握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熟悉测绘工程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的影响因素;
3.2 掌握各类复杂测绘工程项目设计的流程和方法,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通过分析计算提出项目设计方案并进行可行性研究;
3.3 能够将测绘新技术、新方法运用于设计方案中,体现创新意识;
3.4 能够根据复杂测绘工程的特定需求,在技术设计中提出有效达成工程目标的项目组织、实施计划和评价方法;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测绘工程问题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与应用进行实验研究,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掌握测绘实验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具有设计开展创新性实验的能力;
4.2 能够基于测绘科学原理,针对复杂测绘工程问题设计出合理的研究路线和具体的实验方案,并获取有效的实验数据加以研究;
4.3 能够采用科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优化数据采集、处理及成果编制的作业流程,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测绘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测绘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具有测绘工程专业必须的计算、编程、制图和仪器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掌握现代测绘工具(软、硬件)的使用方法,理解其技术要求与适用条件;
5.2 能够针对复杂测绘工程问题,选择恰当的技术和测绘设备完成数据采集、计算处理、精度分析工作;
5.3 具有一定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测绘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能够选择、使用、开发测绘信息数据处理软件,对复杂测绘工程问题的进行模型构建,预测模拟工作,并解释其现象,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 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测绘工程实践和复杂测绘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经历系统的测绘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训;了解复杂测绘工程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过程。
6.2 掌握测绘行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和专业规范,对于交通建设工程相关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6.3 能够分析和评判测绘工程实践和复杂测绘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测绘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重要性。
7.2 理解测绘工程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相关行业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
7.3 了解复杂测绘工程问题工程实践所涉及的主要经济、社会因素,能够针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有效的判别。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测绘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理解测绘工作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8.2 理解测绘行业基本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影响,能够在测绘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3 了解测绘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责任,培养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具备测绘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9.2 理解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每个角色的定位及其在团队中的作用,能够承担并完成好团队中各角色的工作;
9.3 能够倾听和尊重其他团队成员的意见,理解测绘工作协同合作、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开展好工作;
10.沟通: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就复杂测绘工程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具有健康向上的人际交往意识,较强的与人沟通交流的社会交际能力;
10.2 具有撰写报告、论文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针对复杂工程问题清晰的分析表述能力;
10.3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外语水平,能够检索、阅读外文专业文献,了解测绘领域的国际发展状况,并能在跨文化背景下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于测绘工程项目管理。
11.1 了解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的基础知识,了解现代测绘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
11.2 理解并掌握多学科环境下测绘工程项目中的重要经济与管理因素;
11.3 能够将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测绘工程项目的优化设计、实施及管理。
12.终身学习: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培养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12.2 打牢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掌握使用现代工具、自主学习的方法;
12.3 具有适应行业技术进步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
测绘科学与技术
核心课程
    测绘学概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地图学基础、数字地形测量学、大地测量基础、摄影测量基础、GNSS原理与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技术、GNSS数据处理、工程建筑物变形监测。
五、主要实践课程 
计算机绘图实习、数字测图实习、控制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测绘综合技能实训、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C++语言)、毕业设计。
六、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须按培养方案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最低总分达到164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28学分,实践环节36学分,方可毕业。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20年统招硕士专业简介
发布者:曾向荣发布时间:2020-01-21动态浏览次数:1160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2020年统招硕士专业简介
 
土木建筑学院创建于1971年,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主、以交通土建为特色。拥有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另外拥有土木水利、交通运输、资源与环境、工程管理4个工程硕士领域学位授予权。拥有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与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岩土工程院士工作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具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能力。
 
学术学位
 
一、土木工程(0814)
 
土木工程专业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2007年获批江西省首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获批江西省首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现已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拥有特聘院士1人、欧盟科学院院士1人,全职研究生导师71人,师资力量雄厚。
 
1、岩土工程(081401)
 
学科带头人徐长节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岩土工程复杂力学分析
 
(2)滑坡及道路路基病害防治
 
(3)地基加固及深基坑支护
 
(4)岩土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
 
(5)岩土工程数值计算与应用
 
联系人:石老师,13617001585,s074811156@126.com
 
2、结构工程(081402)
 
学科带头人陈梦成博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江西省主要学术技术带头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新型结构力学分析
 
(2)工程结构振动及控制研究
 
(3)土建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4)结构设计计算理论
 
(5)高性能混凝土
 
(6)工程结构鉴定、改造与加固
 
(7)工程结构及材料的安全性及耐久性研究
 
联系人:张老师,15797639961,jizhang@188.com
 
3、市政工程(081403)
 
学科带头人胡锋平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
 
(2)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3)给排水管网设计与运行优化
 
(4)污泥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联系人:胡老师,13970867302,0791-87046022
 
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81404)
 
学科带头人罗新梅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高效换热器的理论研究及应用
 
(2)制冷、空调系统与设备节能
 
(3)制冷与热泵新技术
 
(4)建筑节能
 
(5)流体力学及两相流理论与应用研究
 
联系人:罗老师,13970868197,13970868197@163.com
 
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
 
学科带头人罗文俊博士,青年长江学者,江西省青年井岗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轨道路基灾变预测及控制
 
(2)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3)计算力学与结构仿真
 
(4)高层结构抗震设计技术研究
 
(5)工程减震隔震与防护
 
联系人:罗老师,18970949442,549761748@qq.com
 
6、桥梁与隧道工程(081406)
 
学科带头人陈水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桥梁结构振动与控制
 
(2)桥梁结构监测、施工监控及承载能力评估
 
(3)桥梁结构设计施工新技术、新工艺
 
(4)高性能材料在桥梁中的应用研究
 
联系人:陈老师,079187046706,shschen@126.com
 
二、交通运输工程(0823)
 
铁道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优势学科,现已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5人,全职研究生导师20人,师资力量雄厚。
 
1、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1)
 
学科带头人雷晓燕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轨道结构与轨道动力响应分析
 
(2)轨道交通设计、环境振动及噪声评价与控制
 
(3)铁路边坡稳定与路基病害防治
 
(4)路基路面工程
 
(5)智能交通基础设施
 
(6)轨道结构健康监测
 
联系人:冯老师,13517091075、0791-87046441,1439670627@qq.com
 
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3)
 
学科负责人马飞虎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智能交通
 
(2)测绘科学与技术
 
联系人:马老师,13330117911
 
三、建筑学(0813)
 
建筑学专业为江西省一流专业优势专业建设点,先后获批江西省品牌专业(2003年)、江西省特色专业(2010年)和江西省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专业(2014年),2018年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获批建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
 
2018年建筑学学科于正式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教学科研人员30人,硕士生导师7人。拥有“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与理论”两个研究所和1个建筑学实验中心,与华东交通大学设计研究院联合打造教学科研平台,并在省内外建立了包括著名设计院、传统古村落等在内的15个实践教学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条件。
 
学科带头人李晨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建筑历史与理论
 
(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3)城市设计及其理论
 
(4)建筑技术科学
 
联系人:李老师,87046704,916571@qq.com;彭老师,87046470,383272293@qq.com
 
四、管理科学与工程(0871)
 
工程管理专业为江西省一流专业优势专业建设点,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领域一个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现有教师13人,硕士生导师6人。与上海东苑集团建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条件。
 
学科带头人王永祥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大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
 
(2)工程项目资源配置及计划优化
 
(3)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及实践
 
(4)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5)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
 
(6)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评价
 
联系人:王老师,13607910600,0791-87046057
 
 
 
专业学位
 
五、土木水利(0859)
 
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土木水利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工程专业性学位,面向建筑建材业、交通运输业、水利水电业、环保绿化业、安全防护业、农林牧渔业(设施)等相关行业,主要培养在工程规划与勘测、工程设计与施工、产品研发与应用、系统调试与运维、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调研与管理等方面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1)建筑结构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及管理方向
 
(2)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及管理方向
 
(3)防灾减灾工程
 
(4)市政工程技术及管理方向(给排水方向)
 
(5)暖通空调技术及管理方向
 
(6)岩土工程及管理方向
 
(7)管理科学与工程
 
联系人:岩土  石老师 13617001585
 
结构  张老师 15797639961
 
市政  胡老师 13970867302
 
暖通  罗老师 13970868197
 
防灾  罗老师 0791-87046319
 
桥梁  陈老师 13907006807
 
工程管理  王老师13607910600
 
六、交通运输(0861)
 
交通运输硕士专业学位是与交通运输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面向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安全与环境、综合运输与物流工程及管理等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在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1)交通工程与管理
 
(2)道路与铁道工程技术与管理
 
(3)智能交通
 
(4)测绘科学与技术
 
联系人:冯老师,13517091075、0791-87046441,1439670627@qq.com
 
七、资源与环境(0857)
 
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资源环境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培养在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工程、冶金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等领域中规划、设计、研发、应用、管理以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1)环境工程技术及管理
 
(2)废水处理
 
(3)固体废物资源化
 
(4)铁路交通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
 
联系人:鲁老师,13970936091,149862562@qq.com
 
八、工程管理(1256)
 
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的专业学位。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能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具有计划、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1)大型土木工程技术及管理
 
(2)建设项目评价及风险管理
 
(3)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
 
(4)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联系人:王老师,13607910600,0791-87046057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经学院复试,现将2021年建筑学(081300)、岩土工程(081401)、结构工程(081402)、市政工程(081403)、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81404)、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081405)、桥梁与隧道工程(081406)、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1)、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3)、土木水利(085900)、交通运输(086100)、资源与环境(085700)、工程管理(125601)专业复试情况及拟录取名单予以公示。此名单为拟录取名单(不含推免生),经公示后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时经全国录取联合检查通过后才能正式确定,条件不符合《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考生录取资格无效。
对公示考生如有异议或其他情况,可在2021年4月2日零时前,将意见反馈到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电话:0791-87046029)或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督察组(地址: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电话:0791-87046023)。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2021年3月29日     
 
附件:
一志愿复试拟录公示.pdf
调剂复试拟录公示.pdf
MEM复试拟录公示.pdf
建筑学 [0813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华东交通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土木建筑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3]建筑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建筑历史与理论(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3)城市设计及其理论
(04)建筑技术科学
招生人数: 7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55)建筑学基础
④(501)快题设计Ⅰ(6小时)
备  注: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据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6年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考研参考书目目已公布,详情如下:
初试参考书目: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 周群英、高廷耀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程项目管理》(第四版)齐宝库 主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工程经济分析》 王永祥、陈进 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材料力学》 孙训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土木工程材料》 湖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合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
《流体力学泵与风机》 蔡增基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交通系统分析》 王殿海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测量学》顾孝烈,鲍峰,程效军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建筑构造》(上册)2008第四版  李必瑜、魏宏杨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构造》(下册)2008第四版  刘建荣、翁季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构造设计.上册 》2009第一版  杨维菊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构造设计.下册 》2005第一版  杨维菊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张文忠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1—9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相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
《交通工程学》任福田 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2007.12 袁振洲 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其他参考书目: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华振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监测》奚旦立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排水工程》(第四版)下册  张自杰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郝吉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评价》 陆雍森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建筑施工》 蒋根谋 主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
《工程估价》马楠 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理论力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编
《弹性力学》(上册) 徐芝纶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合材料力学》 沈观林主编
《结构力学》 李廉锟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性能学》 王从曾主编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新型建筑材料教程》 严捍东主编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基础工程学》 王成华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年
《土力学》 郑明新主编   河海大学出版社
《土木工程地质》 李隽峰、谢强主编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混凝土结构》 东南大学等三校合编  建工出版社
《土木工程材料》 湖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合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
《结构矩阵分析》的参考书使用李廉锟编著的《结构力学》中的结构矩阵分析内容
《给水工程》(第四版)  严煦世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给排水工程》(第四版) 王增长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第二版 闻德荪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桥梁工程》范立础编  人民出版社
《铁路选线设计》 易思蓉主编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轨道工程》练松良编著 人民交通出版社
《路基路面工程》 邓学钧编著 人民交通出版社
《交通工程学》任福田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城市道路设计》2011版 吴瑞麟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2007.12   袁振洲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马劲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
《3S原理与应用》 刘祖文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遥感概论》彭望琭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暖通空调》  陆亚俊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制冷技术与应用》 岳孝方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铁道工程》 郝瀛主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
《建筑物理》(第三版)柳孝图主编20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热环境》 刘念雄、秦佑国主编2007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物理》(第三版) 刘加平主编200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声学设计原理》 吴硕贤等主编200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史》(第四版)潘谷西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二版)陈志华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同济大学等四校合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张文忠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刘云月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1—9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相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
《交通规划》2007.8 人民交通出版社


师资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岩土工程研究所
 
徐长节、朱碧堂、刁心宏、耿大新、方  焘、赵秀绍、聂启祥、曾润忠、胡文韬、石钰锋、
 
于  洋、童立红、黄龙华、王  宁、罗  伟、蒋亚龙、祝俊华、可文海、董晶亮
 
 
 
结构工程研究所
 
陈梦成、许开成、喻晓今、黄  宏、李立玲、张维锦、卢华喜、严  云、张和平、曹忠民、
 
刘迎春、李  建、高剑平、张  豫、黄晓吉、袁  方、李  乐、杨  超、张  季、吴美琴、
 
梁平英、张立卿
 
 
 
市政工程研究所
 
胡锋平、童祯恭、唐朝春、鲁秀国、江立文、丰桂珍、胡玉瑛、刘占孟、王秋华、李  丽、
 
张  琪、兰  蔚、彭小明、康彩霞、管晓涛、祝泽兵、魏  杨、向速林、张卫风、聂发辉、
 
邹小玲、刘雪梅、张慧敏、单莉莉、张桂英
 
 
 
桥梁工程研究所
 
陈水生、程海根、陈丹华、伍海山、胡常福、任  亮、桂水荣、刘旭政、李锦华、吴亮秦、
 
傅梅珍、黄贻凤、张  凌、郑尚敏、吴必涛、王  凯、吴  刚
 
 
 
防灾减灾研究所
 
罗文俊、童谷生、喻乐华、朱成九、陈莘莘、魏  星、万  云、黄永虎、刘永胜、肖挺松、
 
叶翼翔、周双喜、贺小星、付  杰、刘明星、郭浩森、赵文虎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研究所
 
王衍金、罗新梅、徐  青、周向阳、李建强、吴雪峰、张  娜、李庆华、闵  凯、熊国华
 
 
 
铁道工程研究所
 
雷晓燕、刘林芽、冯青松、李明华、张鹏飞、刘庆杰、张  斌、刘全民、黄大维、王少锋、
 
房  建、罗  锟、龚  凯、徐金辉、王  威、涂文博、唐柏赞、马晓川、郭文杰
 
 
 
智能交通基础结构研究所
 
陈华鹏、陈  进、郑明新、蒋根谋、王永祥、金峻炎、刘  莉、乐建明、杨斯玲、钟金如、
 
刘  伟、张  燕、郑福焱、王章丽、马飞虎、张燕茹、程海琴、康永红、李长春、孙翠羽、
 
何桂珍、汤  俊、黄征凯
 
 
 
建筑设计研究所
 
李  晨、李一晖、陶  燕、陈牧川、万煜敏、尹洪妍、李文莉、聂亦飞、杨娇娇、蔡立勤、
 
熊华希、伍正辉、招俊逸
 
 
 
建筑技术与理论研究所
 
彭小云、黄  鹢、王祖栋、周  辉、张志云、罗兴姬、毛骏亚、杨雪澜
建筑学
发布者:土木建筑学院发布时间:2018-03-17动态浏览次数:663
 
我校建筑学本科专业创办于1994年,其前身为1984年9月依托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开设的建筑专门化专业方向。先后获批江西省品牌专业(2003)、江西省特色专业(2010)和江西省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专业(2014)。在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全省第1,2018年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获批建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
 
现有专业教师30名,有江西省骨干教师1人,专业教师中具有教授3名,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10名,具有讲师等中级职称的教师11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城乡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建筑学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建筑师职业素质,具有创造性思维、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主要在建筑设计单位、教育和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从事建筑与城市设计、教学与研究、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实践能力强、创新务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
发布者:土木建筑学院(龚小宝)发布时间:2018-03-17动态浏览次数:1755
 
    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于1975年,1996年开始按土木工程大类招生,分为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工程、建筑管理等专业方向,2004年起调整为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城市轨道工程等四个方向,而突出交通(尤其是铁路交通)是我校土木工程鲜明的学科特色。是我校办学时间最长、教学资源配置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受到社会认可程度最高的专业之一。系江西省首届品牌专业,江西省“十五”及“十一五”重点学科,华东交通大学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西省“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也是江西省目前唯一的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示范性硕士点专业。其中的道路与铁道工程方向具有博士学位授权。2017年新增“铁道工程”专业,“道路与铁道工程”方向从土木工程专业中划出。
 
     拥有“结构与岩土实验中心”、“江西省道路与铁道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建筑过程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有江西省省级教学团队,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1人, 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3 人 ,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校一级主讲教师1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人。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铁道等种类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三个方向的培养目标分别如下:
 
    桥梁工程方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实践能力较强、创新务实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工程等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方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实践能力较强、创新务实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能在房屋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城市轨道工程方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城市轨道工程(包括地铁、轻轨)技术(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实践能力强、创新务实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下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施工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建筑学 [0813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华东交通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土木建筑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3]建筑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建筑历史与理论(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03)城市设计及其理论(04)建筑技术科学
招生人数: 6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55)建筑学基础
④(501)快题设计Ⅰ(6小时)
备  注: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建筑学     专业代码:0813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建筑学

专业介绍

北方工业大学为例
学科发展概况
建筑学学科始建于1989年,2006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硕士点获批,并于2007年开始招生。
2011年,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同年获准调整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2年,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开始招生。
截至2013年6月,建筑学学科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4人(其中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60人、建筑学学科14人)。
建筑学一级学科是学校重点建设学科。
硕士生导师队伍
导师队伍概况
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建筑学学科现有具有高级职称的校内硕士研究生导师17名。
学校还聘请中国工程院孟兆祯院士为荣誉教授,聘请单德启、郭黛姮、栗德祥、秦佑国等教授为北京市特聘讲座教授,聘请朱文一、孙一民等30余位教授为客座教授,客座教授中包括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高校的7位外籍教授,他们均以各种形式参与建筑学学科硕士点的建设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为了增强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学校聘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院总建筑师薛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杨洲、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祁斌等国内知名设计院的16名教授级高工为兼职硕士生导师,直接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
建筑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年富力强,学缘背景丰富,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校内和校外导师配合密切,为建筑学研究生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科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贾东   
个人简历
1983年至1988年清华大学建筑学本科毕业,学士
1990年至1993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生毕业,硕士
在甲级设计院有十余年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2001年调入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历任系主任、责任教授、学院书记兼建筑学一级学科带头人
教授课程   
建筑设计/中西建筑十五讲/研究生课程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建筑文化与营造体系
城市设计与保护更新
近年来主要科研项目
服务于首都当今建设的建筑学专业科研知识结构研究
石景山区概念城市设计
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新校区图书馆
北方工业大学第五教学楼设计
北方工业大学图书信息中心设计
云南摩梭聚落保护研究
近年来发表的主要论文
从生活•土地•材料三个方面看1990-1993的整垛苗寨改建
        《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族群/聚落/民族建筑”专题》
整体、发展、和谐:石景山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北京规划建设》
近年来获得的主要荣誉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
北京市教学名师
北京市师德标兵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2项
省部级优秀设计二等奖2项
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
指导学生获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大学生优秀奖(最高奖)多项
学术兼职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理事
北方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编委
主要论著及教材
主编:《建筑与文化.认知与营造》系列丛书(已出版9册);
专著:《中西建筑十五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7;
专著:《建筑设计入门123之1:徒手线条表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7;
专著:《建筑设计入门123之2:设计工作模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7;
专著:《建筑设计入门123之3:设计学习过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7;
导师团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团队
该团队的相关研究及实践有文化教育建筑设计、建筑文化与营造体系、室内设计等,在公共建筑与文化教育建筑设计实践方面成果突出,在建筑文化与营造体系研究方面注重综合技术及实践研究,在公共建筑室内外环境工程设计中特色突出,在老年人社区与建筑设计方面注重国内外对比研究,与社会发展与跨学科研究联系紧密,注重前沿研究。
 
 
学科方向与导师团队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及专家称谓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贾  东
高级
林文洁
副高级
卜德清
副高级
王小斌
副高级
蒋  玲
副高级
 
 
2、建筑历史与理论团队
该团队的相关研究及实践有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建筑理论、建筑文化比较等研究方向,在建筑文化普及教育方面特色突出。
 
 
学科方向与导师团队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及专家称谓
建筑历史与理论
张  勃
高级
王又佳
副高级
吴正旺
副高级
潘明率
副高级
 
 
3、建筑技术科学团队
该团队的相关研究及实践有建筑物理学、建筑构造和绿色建筑节能等研究方向,其中独轨交通与城市物流新技术研究特色突出,学科交叉特色鲜明,注重前沿研究,注重实践创新。
 
 
学科方向与导师团队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及专家称谓
建筑技术科学团队
胡应平
高级
李海英
副高级
张宏然
副高级
马  欣
副高级
 
 
4、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团队
该团队的相关研究及实践有校园设计实践、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传统聚落更新等研究方向,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与京西石景山区域建设及首钢转型实践结合紧密,在传统聚落更新方面与建筑文化与营造体系研究结合紧密。
 
 
学科方向与导师团队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及专家称谓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张伟一
高级
于海漪
副高级
梁玮男
副高级
许  方
副高级
 
 
人才培养特色
以学科交融为基础的大平台多方向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框架综合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校学院实际情况,以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标准为指导,结合我校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专业本科、硕士教育体系完备的优势,充分发挥师资优势与本科基础优势,确立了以学科交融为基础的大平台多方向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在课程建设上落实为三类课程群:学科交融基础课程群;专业设计综合训练课程群;专题研讨选修课程群。
培养体系在教学进程上体现为理论拓展、设计实践、研究方法和课题深入有序递进。
培养体系方面突出了“一个主干、两个平台、一个拓展”的4个重点建设学科方向,即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主干)、建筑历史与理论(平台)、建筑技术科学(平台)、城市设计及其理论(拓展),此外,还结合我校科研实力来建设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及其理论学科方向。
以导师责任为中心的多维度互动式培养过程
建筑学学科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地缘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密集的行业企业资源,聘请业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外学者作为名誉教授、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并在各大设计机构聘请校外导师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副导师,实行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另外建筑系引进的博士讲师也可以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副导师。多维度的复合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健康的人文品格、完备的知识结构、突出的专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目标。
校内导师在多维度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承担根本责任。从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到专业技能培养,从理论知识学习到科研项目实践再到论文写作训练,都以校内导师的职责为核心进行。
院系为建筑学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体系。在学术上,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院学位委员会、院学术委员会和系学术委员会为日常工作程序的学术指导体系。在研究生管理上,学院设有研究生办公室,有专职的研究生教学秘书和教辅人员从事研究生的学籍、选课、纪律、作业、考试及成绩等日常管理工作。在生活上,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和研究生党支部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心理辅导工作,保证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专门实践型人才培养方向
以提升研究生的设计研究能力为核心,在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文化与教育建筑设计、城镇发展与城市设计、独轨交通与城市物流新技术等设计实践方向,切实提高研究生的设计实践水平和科研能力,并形成了大量的工程实践和论文研究成果。
以专题研究为拓展,在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设计、建筑技术科学等研究方向上建立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西山文化与西山空间、城市立体农场研究等富有特色、在一定范围内达到领先水平的专题研究体系。
以实践研究为提高,突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若干地域特征鲜明的教学培养方向和教学成果。石景山概念城市设计与景观体系研究体现了建筑学学科融贯的培养特色;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体现了历史建筑和保护理论与京西石景山区域建设及首钢转型实践的紧密结合;泸沽湖—永宁—拉伯城乡总体规划的系列研究课题则体现了学科培养中对城镇发展的国情的把握和对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视。
以国际视野为特色,在教学培养中关注国内外设计思潮和理论热点,强调国际交流的重要性。聘请多名国外学者讲学、参与设计课程教学并担任客座教授。学院与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等国外院校合作培养建筑学硕士研究生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还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国际联合设计教学、赴欧洲多国进行学习和设计课题实践。学院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坡莫纳分校的暑期联合项目的获奖体现了国际联合教学良好的学术效果和国际影响。此外,建筑学专业已开始了外国研究生留学生培养的筹备工作。
人才培养效果
通过教育培养,建筑学研究生在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取得综合进步,成长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研究生思想品德状况优秀,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涌现出很多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优秀事迹,充分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面貌。2011年12月27日,建筑学学科研究生陈治邦热心救助意外受伤、素不相识的段瑞娟,伤者本人及其家人向学校发来感谢信,表示由衷的感谢。
研究生专业水平优秀,建筑设计能力、建筑师业务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强。研究生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于建筑学报(增刊)、华中建筑、小城镇建设、建筑知识、建筑史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论文集等重要的期刊会刊上。
研究生综合素质突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除了导师和设计院的设计工程实践外,还积极参与中国建筑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担任志愿者,受到了中国建筑学会等有关部门的表彰。
研究生毕业后能从事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建筑技术、城市设计、古建筑保护、室内设计及建设管理等工作,并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截至2012年6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共有毕业生89人,其中45人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高水平省部级设计院和研究设计机构录用,部分研究生就职于高校和出版社等事业单位。就业的研究生在工作中态度务实进取、专业能力突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此外,还有部分研究生考取了清华大学、法国国立图卢兹应用科学学院等国内外院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总之,建筑学硕士培养效果,体现为学生品德好、学术好、素质好、专业好、就业好,并把这些凝聚为对社会的积极贡献。
研究生专业课作业
研究生专业课作业
研究生专业课作业
研究生专业课作业
科研实践
建筑学学科重视科研实践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科研实践对应于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设计四个基本方向,并积极推进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方向研究。
近年来,建筑学学科形成了建筑营造体系、建筑新技术、城市规划与设计、城镇发展与遗产保护四个主体科研团队,研究方向清晰并具有很好的学科交融特色。
近年来,建筑学学科教师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项目2项,承担北京市纵向科研项目9项,完成各类科研项目经费1223万元,获省部级教学及科研奖3项,出版专著、译著及教材43部,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等各类刊物与国际会议正式文集上发表论文179篇。
建筑学学科积极开展学生科技实验与实践活动.近年来,获得中国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大赛优秀奖1项、WA—万科—可能性住宅设计竞赛优秀奖1项、中国世界建筑博览园国际建筑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鼓励奖1项、南京大学浦口校区总体规划概念设计纪念奖1项、北京市高校结构联赛建筑组一等奖1项、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1项。
2012年,以建筑学学科导师和研究生作为主要完成者、由建筑工程学院与丽江和墨规划设计院合作的《泸沽湖—永宁—拉伯城乡总体规划》获云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科研实践成果:CRD西南片区景观建设
科研实践成果:泸沽湖—永宁—拉伯城乡总体规划
科研实践成果:北京市石景山区城市设计
科研实践成果:丽江古城水畔-纳西的田园
科研实践成果: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科研实践成果:玉龙雪山观景台
科研实践成果: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
科研实践成果:北方工业大学第五教学楼
对外交流
建筑学学科注重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长期坚持举办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并已聘请多名国内外学者担任讲座教授,参与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获得了我系师生的好评。学科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学术研讨会,并于2008年主办了“老年人建筑环境国际交流研讨会”、“建筑构造技术教学研讨会”等学术会议。
建筑系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理事单位,积极参与中国建筑学会活动,积极务实,配合学会工作,在参会学生的组织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建筑系与国外十余所大学的建筑院系建立了合作关系及合作意向,每年向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坡莫纳分校、美国南方州立理工大学、劳伦斯理工大学、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等对应院校派出交换生多人,并按计划学成毕业。近年来,先后有十余名教师去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应院校作3-6个月的访问学者,并多次派老师去美国、欧洲、日本、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短期学术交流,同时也接收了多批国外院校的学生来我系进行暑期实践教学。2013年,与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等国外院校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正式启动。
2011年,建筑工程学院与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坡莫纳分校合作的暑期联合项目获得了美国规划师协会(AICP)杰出学术奖。
科研与教学环境
建筑学学科教学及辅助教学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建筑系实验中心实验设备和建筑系办公及辅助教学设备,能够满足建筑学学科教学需要。此外,学校、学院相关实验室也为建筑学专业教学提供了相应的场地和设备器材。
建筑学学科图书、期刊等资料,实行学校建筑阅览室、学院建筑资料室两级管理。建筑学类专业图书总量为37818册,中文期刊48种,外文期刊56种。专业期刊和图书资料共有10种语言文字。此外,学校图书馆还设有艺术图书阅览室,现有美术、工业设计等相关中外文图书33621册,相关中外文期刊67种。

专业点分布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城建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建筑大学 华侨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湖南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陆军勤务学院

专业院校排名

0813 建筑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16 所,本次参评16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5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286 东南大学 A+
3 10056 天津大学 A-
4 10247 同济大学 A-
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6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B+
7 10335 浙江大学 B+
8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9 10611 重庆大学 B+
10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11 10016 北京建筑大学 B
12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13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B
14 10284 南京大学 B
15 10486 武汉大学 B
16 10532 湖南大学 B
17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8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19 10430 山东建筑大学 B-
20 10590 深圳大学 B-
21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22 10047 中央美术学院 C+
2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C+
24 10384 厦门大学 C+
25 10385 华侨大学 C+
26 10429 青岛理工大学 C+
27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28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29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30 10191 吉林建筑大学 C
31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C
32 10386 福州大学 C
33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34 10332 苏州科技大学 C-
35 10459 郑州大学 C-
36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C-
37 10710 长安大学 C-

建筑学专业考研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③355 建筑学基础
④501 建筑设计与表达(6 小时)
(以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为例,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建筑学专业基本信息:
生在报考专业前一定要非常了解自己报考的专业以及学校,越考考研网在这边搜集了专业的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专业名称:建筑学  专业代码:0813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建筑学
 
建筑学考研参考书:
(以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为例,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355 建筑学基础:
(一)建筑学通识基础知识部分
(1).《建筑设计原理》、周波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8;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3).《建筑构造》(上册),裴刚主编,2008,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 李德华主编,2001年6月第三版,建筑工业出版社;
(5).《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2009(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编著,2002(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刘先觉,汪晓茜主编. 外国建筑简史[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二)专业知识部分
1.建筑历史
(1).《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2009(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著,2004(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主编,2004(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编著,2002(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蔡琬英著,1986(第一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2.建筑构造
(1)《建筑构造》(上),裴刚等主编,2008(第一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建筑构造》(上),李必瑜等主编,2013(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构造》(下),安艳华等主编,2010(第一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建筑构造》(下),刘建荣等主编,2013(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01 建筑设计与表达:
1.《快速建筑设计》,黎志涛,2001年1月1日,第1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11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设计资料集》,《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 2006年4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就业:
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主要有四个方向: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建筑行业的设计单位,主要从事建筑物的设计和有关建筑的研究工作;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硕士生和博士生居多)留在高校研究和任教;一部分同学考取公务员在城建部门从事管理规划工作也是不错的;另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行业从事房地产开发。
建筑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可以参加国家建设部的一级和二级的注册建筑师的考试。若考试合格后,可以到相关部门去注册、备案,获得注册建筑师的职业资格。这样,就可以在相应等级的建筑设计书上具有签字的权力了,这也就相当于手中掌握了建筑设计的“生杀大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