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学还阅读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考研真题免费下载]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历年保研笔试/面试真题汇.pdf]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预推免信息汇总表.xls]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招生目录]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分数线]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王牌专业排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考研难吗]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考研群]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学费]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历年汇总)]
[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招生专家联系方式
为了能顺利的开展学校招生工作,方便学生及家长更好的了解本学院的专业特色,现将本学院的专业专家电话号码公示。姓名 | 职称 | 联系方式 | 专业名称 |
李志辉 | 副教授 | 1359375301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刘峰 | 副教授 | 13593753097 | 材控成型及控制工程 |
胡瑞玲 | 副教授 | 13593753885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胡志华 | 副教授 | 13593753892 |
金属材料工程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院学科带头人介绍
材料学院学科带头人简介
2019-05-14
曾大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1987年吉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2004 -2005年在法国巴黎中央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汽车材料及其成形加工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了各类科研及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0余篇被EI、SCI收录,获发明专利3 项,省、市科技成果奖励5项。是中国机械工程学铸造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铸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自主创新“双百计划”创新岗位特聘人选。曾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十堰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张元好:男,1971.7,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武汉冶金科技大学。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应用型本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金工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现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加工新技术与应用。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有省自然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等7项。主持的项目曾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十堰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厅技术发明三等奖各一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王天国,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东风汽车公司粉末冶金学会理事,湖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研究方向:材料强韧化和表面处理。
承担材料科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参与编写专著,教材3部,承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省级科研项目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作为团队负责人,承担2018年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1项。获得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十堰市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1项,发表科研文章2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0余篇。
张红霞,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强韧化和表面处理。
承担材料类专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开展教研和教学方法改革,完成省级教研项目7项,2014年度所负责的课程《汽车与材料》获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负责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科技公关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2012年获得湖北省教育系统工会“先进女职工”称号,2014年获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研先进个人”和“教学质量奖”称号。
李建,男,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现任教务处副处长,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成型与加工”方向的研究工作。
承担了《普通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成型原理与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2012、2013连续2年获校“优秀教师”称号;2014年度获校“优秀教师标兵”称号;获2012~2014年度“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及2014年度校优秀教学质量奖。近年来,参与国家04专项课题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中青年人才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
罗成,男,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粉末冶金学会理事、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材料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会理事、东风热处理学会理事、材料热处理学报和汽车科技评审专家。
承担“材料科学基础”等8门专业课程和素质课“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的教学。近年来主持2项省教育规划项目并参与5项省级教研项目、8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参与编写专著,教材2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和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篇,在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5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篇。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汽车工业科技技术三等奖1项、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由于成绩突出,被十堰市授予2017年度“十堰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张春,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塑性成形工艺及装备。
近年来承担了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毕业设计、专业生产实习等教学任务。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模具三维冲击响应分析的板料冲压过程监测诊断理论”;主持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三大检索论文10余篇,专利10余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王敏,女,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精确塑性成形技术及其建模仿真。
现担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板料成形CAE》等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指导本科生开展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等实践活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2012年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3和2014年获十堰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SCI收录11篇,EI收录18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2014年被评为校十佳科技标兵。
胡瑞玲,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主要研究方向:焊接工艺及设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
主要承担本科《电弧焊》、《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生课程《材料成形过程自动化》的主讲教学任务以及毕业设计、实习等的教学任务。主要的科研项目有“广州大华仁盛铝合金管业有限公司的铝合金高频焊管成型及焊接技术研究”以及“铝合金复合焊管失效分析中心建设”、钟祥捷力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商用车铝热交换器复合焊管制造技术研究”等。2010年获得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学成果奖1项。
。。。。。。。。。。。。。。。。。。。。。。。。。。。。。。。。。。。。。。。。。。。。。。。。。。。。。。。。。。。。。。。。。。。。。。。。。。。。。。。。。。。。。。。。。。。。。。。。。。。。。。。。。。。。。。。。。。。。。。。。。。。。。。。。。。。。。。。。。。。。。。。。。。。。。。。。。。。。。。。。。。。。。。。。。。。。。。。。。。。。。。。。。。。。。。。。。。。。。。。。。。。。。。。。。。。。。。。。。。。。。。。。。。。。。。。。。。。。。。。。。。。。。。。。。。。。。。。。。。
王金凤,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汽车轻量化材料的焊接。
近几年来主要承担焊接结构、焊接冶金学与金属焊接性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汽车与材料》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项目。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工程,多次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指导的本科毕业生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主持参与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获得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三等奖和材料工程系青年教师大奖赛二等奖;
长期从事汽车材料及其成形加工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了各类科研及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0余篇被EI、SCI收录,获发明专利3 项,省、市科技成果奖励5项。是中国机械工程学铸造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铸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自主创新“双百计划”创新岗位特聘人选。曾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十堰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张元好:男,1971.7,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武汉冶金科技大学。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应用型本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金工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现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加工新技术与应用。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有省自然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等7项。主持的项目曾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十堰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厅技术发明三等奖各一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王天国,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东风汽车公司粉末冶金学会理事,湖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研究方向:材料强韧化和表面处理。
承担材料科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参与编写专著,教材3部,承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省级科研项目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作为团队负责人,承担2018年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1项。获得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十堰市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1项,发表科研文章2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0余篇。
张红霞,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强韧化和表面处理。
承担材料类专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开展教研和教学方法改革,完成省级教研项目7项,2014年度所负责的课程《汽车与材料》获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负责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科技公关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2012年获得湖北省教育系统工会“先进女职工”称号,2014年获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研先进个人”和“教学质量奖”称号。
李建,男,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现任教务处副处长,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成型与加工”方向的研究工作。
承担了《普通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成型原理与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2012、2013连续2年获校“优秀教师”称号;2014年度获校“优秀教师标兵”称号;获2012~2014年度“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及2014年度校优秀教学质量奖。近年来,参与国家04专项课题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中青年人才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
罗成,男,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粉末冶金学会理事、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材料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会理事、东风热处理学会理事、材料热处理学报和汽车科技评审专家。
承担“材料科学基础”等8门专业课程和素质课“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的教学。近年来主持2项省教育规划项目并参与5项省级教研项目、8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参与编写专著,教材2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和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篇,在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5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篇。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汽车工业科技技术三等奖1项、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由于成绩突出,被十堰市授予2017年度“十堰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张春,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塑性成形工艺及装备。
近年来承担了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毕业设计、专业生产实习等教学任务。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模具三维冲击响应分析的板料冲压过程监测诊断理论”;主持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三大检索论文10余篇,专利10余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王敏,女,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精确塑性成形技术及其建模仿真。
现担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板料成形CAE》等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指导本科生开展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等实践活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2012年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3和2014年获十堰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SCI收录11篇,EI收录18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2014年被评为校十佳科技标兵。
胡瑞玲,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主要研究方向:焊接工艺及设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
主要承担本科《电弧焊》、《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生课程《材料成形过程自动化》的主讲教学任务以及毕业设计、实习等的教学任务。主要的科研项目有“广州大华仁盛铝合金管业有限公司的铝合金高频焊管成型及焊接技术研究”以及“铝合金复合焊管失效分析中心建设”、钟祥捷力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商用车铝热交换器复合焊管制造技术研究”等。2010年获得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学成果奖1项。
。。。。。。。。。。。。。。。。。。。。。。。。。。。。。。。。。。。。。。。。。。。。。。。。。。。。。。。。。。。。。。。。。。。。。。。。。。。。。。。。。。。。。。。。。。。。。。。。。。。。。。。。。。。。。。。。。。。。。。。。。。。。。。。。。。。。。。。。。。。。。。。。。。。。。。。。。。。。。。。。。。。。。。。。。。。。。。。。。。。。。。。。。。。。。。。。。。。。。。。。。。。。。。。。。。。。。。。。。。。。。。。。。。。。。。。。。。。。。。。。。。。。。。。。。。。。。。。。。。
王金凤,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汽车轻量化材料的焊接。
近几年来主要承担焊接结构、焊接冶金学与金属焊接性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汽车与材料》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项目。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工程,多次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指导的本科毕业生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主持参与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获得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三等奖和材料工程系青年教师大奖赛二等奖;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院学科带头人介绍
材料学院学科带头人简介
2019-05-14
曾大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1987年吉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2004 -2005年在法国巴黎中央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汽车材料及其成形加工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了各类科研及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0余篇被EI、SCI收录,获发明专利3 项,省、市科技成果奖励5项。是中国机械工程学铸造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铸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自主创新“双百计划”创新岗位特聘人选。曾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十堰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张元好:男,1971.7,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武汉冶金科技大学。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应用型本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金工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现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加工新技术与应用。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有省自然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等7项。主持的项目曾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十堰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厅技术发明三等奖各一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王天国,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东风汽车公司粉末冶金学会理事,湖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研究方向:材料强韧化和表面处理。
承担材料科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参与编写专著,教材3部,承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省级科研项目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作为团队负责人,承担2018年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1项。获得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十堰市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1项,发表科研文章2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0余篇。
张红霞,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强韧化和表面处理。
承担材料类专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开展教研和教学方法改革,完成省级教研项目7项,2014年度所负责的课程《汽车与材料》获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负责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科技公关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2012年获得湖北省教育系统工会“先进女职工”称号,2014年获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研先进个人”和“教学质量奖”称号。
李建,男,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现任教务处副处长,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成型与加工”方向的研究工作。
承担了《普通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成型原理与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2012、2013连续2年获校“优秀教师”称号;2014年度获校“优秀教师标兵”称号;获2012~2014年度“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及2014年度校优秀教学质量奖。近年来,参与国家04专项课题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中青年人才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
罗成,男,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粉末冶金学会理事、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材料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会理事、东风热处理学会理事、材料热处理学报和汽车科技评审专家。
承担“材料科学基础”等8门专业课程和素质课“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的教学。近年来主持2项省教育规划项目并参与5项省级教研项目、8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参与编写专著,教材2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和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篇,在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5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篇。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汽车工业科技技术三等奖1项、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由于成绩突出,被十堰市授予2017年度“十堰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张春,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塑性成形工艺及装备。
近年来承担了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毕业设计、专业生产实习等教学任务。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模具三维冲击响应分析的板料冲压过程监测诊断理论”;主持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三大检索论文10余篇,专利10余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王敏,女,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精确塑性成形技术及其建模仿真。
现担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板料成形CAE》等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指导本科生开展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等实践活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2012年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3和2014年获十堰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SCI收录11篇,EI收录18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2014年被评为校十佳科技标兵。
胡瑞玲,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主要研究方向:焊接工艺及设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
主要承担本科《电弧焊》、《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生课程《材料成形过程自动化》的主讲教学任务以及毕业设计、实习等的教学任务。主要的科研项目有“广州大华仁盛铝合金管业有限公司的铝合金高频焊管成型及焊接技术研究”以及“铝合金复合焊管失效分析中心建设”、钟祥捷力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商用车铝热交换器复合焊管制造技术研究”等。2010年获得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学成果奖1项。
。。。。。。。。。。。。。。。。。。。。。。。。。。。。。。。。。。。。。。。。。。。。。。。。。。。。。。。。。。。。。。。。。。。。。。。。。。。。。。。。。。。。。。。。。。。。。。。。。。。。。。。。。。。。。。。。。。。。。。。。。。。。。。。。。。。。。。。。。。。。。。。。。。。。。。。。。。。。。。。。。。。。。。。。。。。。。。。。。。。。。。。。。。。。。。。。。。。。。。。。。。。。。。。。。。。。。。。。。。。。。。。。。。。。。。。。。。。。。。。。。。。。。。。。。。。。。。。。。。
王金凤,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汽车轻量化材料的焊接。
近几年来主要承担焊接结构、焊接冶金学与金属焊接性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汽车与材料》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项目。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工程,多次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指导的本科毕业生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主持参与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获得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三等奖和材料工程系青年教师大奖赛二等奖;
长期从事汽车材料及其成形加工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了各类科研及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0余篇被EI、SCI收录,获发明专利3 项,省、市科技成果奖励5项。是中国机械工程学铸造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铸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自主创新“双百计划”创新岗位特聘人选。曾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十堰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张元好:男,1971.7,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武汉冶金科技大学。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应用型本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金工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现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加工新技术与应用。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有省自然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等7项。主持的项目曾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十堰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厅技术发明三等奖各一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王天国,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东风汽车公司粉末冶金学会理事,湖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研究方向:材料强韧化和表面处理。
承担材料科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参与编写专著,教材3部,承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省级科研项目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作为团队负责人,承担2018年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1项。获得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十堰市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1项,发表科研文章2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0余篇。
张红霞,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强韧化和表面处理。
承担材料类专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开展教研和教学方法改革,完成省级教研项目7项,2014年度所负责的课程《汽车与材料》获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负责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科技公关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2012年获得湖北省教育系统工会“先进女职工”称号,2014年获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研先进个人”和“教学质量奖”称号。
李建,男,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现任教务处副处长,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成型与加工”方向的研究工作。
承担了《普通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成型原理与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2012、2013连续2年获校“优秀教师”称号;2014年度获校“优秀教师标兵”称号;获2012~2014年度“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及2014年度校优秀教学质量奖。近年来,参与国家04专项课题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中青年人才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
罗成,男,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粉末冶金学会理事、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材料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会理事、东风热处理学会理事、材料热处理学报和汽车科技评审专家。
承担“材料科学基础”等8门专业课程和素质课“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的教学。近年来主持2项省教育规划项目并参与5项省级教研项目、8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参与编写专著,教材2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和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篇,在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5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篇。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汽车工业科技技术三等奖1项、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由于成绩突出,被十堰市授予2017年度“十堰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张春,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塑性成形工艺及装备。
近年来承担了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毕业设计、专业生产实习等教学任务。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模具三维冲击响应分析的板料冲压过程监测诊断理论”;主持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三大检索论文10余篇,专利10余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王敏,女,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精确塑性成形技术及其建模仿真。
现担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板料成形CAE》等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指导本科生开展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等实践活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2012年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3和2014年获十堰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SCI收录11篇,EI收录18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2014年被评为校十佳科技标兵。
胡瑞玲,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主要研究方向:焊接工艺及设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
主要承担本科《电弧焊》、《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生课程《材料成形过程自动化》的主讲教学任务以及毕业设计、实习等的教学任务。主要的科研项目有“广州大华仁盛铝合金管业有限公司的铝合金高频焊管成型及焊接技术研究”以及“铝合金复合焊管失效分析中心建设”、钟祥捷力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商用车铝热交换器复合焊管制造技术研究”等。2010年获得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学成果奖1项。
。。。。。。。。。。。。。。。。。。。。。。。。。。。。。。。。。。。。。。。。。。。。。。。。。。。。。。。。。。。。。。。。。。。。。。。。。。。。。。。。。。。。。。。。。。。。。。。。。。。。。。。。。。。。。。。。。。。。。。。。。。。。。。。。。。。。。。。。。。。。。。。。。。。。。。。。。。。。。。。。。。。。。。。。。。。。。。。。。。。。。。。。。。。。。。。。。。。。。。。。。。。。。。。。。。。。。。。。。。。。。。。。。。。。。。。。。。。。。。。。。。。。。。。。。。。。。。。。。。
王金凤,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汽车轻量化材料的焊接。
近几年来主要承担焊接结构、焊接冶金学与金属焊接性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汽车与材料》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项目。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工程,多次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指导的本科毕业生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主持参与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获得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三等奖和材料工程系青年教师大奖赛二等奖;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介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自1972年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为汽车产业和地方经济服务,植根汽车产业,依托大工程背景,践行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汽车产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已成为一所最具汽车产业特色的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楚天学者设岗学科;材料学科下设有二个本科专业、六个专业方向,其中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北省品牌专业;二个专业均为湖北省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专业。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与东风汽车公司等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了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基础扎实、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为汽车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是1981年开始建设的金相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铸造实验室、焊接实验室和金属工艺学热加工实习车间。为适应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2001年将这些实验室按照实验项目和功能进行整合,并陆续新建了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和材料表面实验室。2010年,实验中心被评为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与企业共建了1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3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企业实验室、13个企业实习基地。近5年来,获得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高校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专业建设以及学校实验室建设等经费的支持,建设经费总计1087万元。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6697平方米,仪器设备1108台套,设备总值2254.7万元。
实验教学中心主要面向材料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内容涵盖材料制备、成形加工、改性处理、结构分析、性能检测等内容。开出实验项目93个,其中综合设计型实验52个,“三性”实验达56%;每年完成本科生实验教学工作量约21万人时数,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学生评议实验教学优良率达95%,校教学质量考评专家组对实验教师的整体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心拥有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工程实际经验丰富,富于改革创新的双师型实验教学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44名,副高以上职称23名,双师型教师19名,为提升本科实验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提供了保障。
实验教学体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理念,将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融为一体,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实验中心依据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实践教学“233”体系;并形成了实验和实训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2平台”
“2平台”即为实验教学平台与实训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活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训练能力相结合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训则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采用来自生产实际的案例进行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建立了实验教学和实训教学两大平台,将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结合,更好地满足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要求。
图1 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
(2)“3个实验层次”
在实验课程设置中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实验教学多层次递进的需求,从基础到综合、从理论知识到实践、从传授知识到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材料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与创新研究实验三个层次实验教学。
○1 材料基础实验:为第一个层次,主要以训练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目的;面向1-2年级本科生开设,材料基础课(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工程技术与控制工程、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材料成形原理、材料成形工艺、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应用等)实验为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材料的工程应用的深化: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强调学生知识运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 综合设计实验:为第二层次实验,以提高学生自主实验和综合实验素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面向3-4年级本科生,从材料成分设计
○3 研究创新实验:为第三层次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课题、项目的形式,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试验。
为了满足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造就专长,在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按照专业方向设置多个模块,每个专业方向设有一个大型综合设计型实验,用两周时间集中完成。例如,铸造专业方向的学生要根据老师提供的零件图进行工艺设计、CAE分析、选择铸造方法、制作模具、制备铸型、浇注、缺陷分析等,涉及铸造工艺全过程,使学生真正得到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与模块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与模块
(3)“3个实训子平台”
实训教学平台分材料制备与加工技能训练、材料加工CAD/CAE应用技能训练和工艺设计能力训练三个子平台。
材料制备与加工基本技能训练:主要面向1-2年级本科生开设,一方面使学生熟悉材料制备与加工生产过程,获取工程知识和工程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从工程技术入门角度来说,工程训练对于工科学生非常重要,对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材料加工CAD/CAE应用技能训练:面向3-4年级本科生开设,使学生掌握材料加工CAD和CAE软件(UG,Pro/E,Moldflow,Pamstamp,Procast)的功能并能熟练操作软件,重在培养学生进行材料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工艺设计能力训练:面向3-4年级本科生开设,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合理设计材料加工与制备工艺的能力。以校企合作平台现生产中的具体产品(零部件)为对象,将其生产过程进行分解,如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学生根据专业背景选择对应的工艺,合理设计零件加工工艺流程,制订工艺参数。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9-05-14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81年,1985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2 年以来,先后与浙江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8 年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的授权学科,2012 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013年7月,本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14年开始正式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
学科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中,紧密结合汽车产业,以汽车制造中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汽车材料及其成形加工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为研究重点,形成了服务汽车产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特色。
学科点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该中心是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实验室面积达6497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2100多万元。中心建有材料检测与分析、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表面改性与处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实验室,拥有扫描电子显微镜、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激光熔覆与增材制造设备、真空熔炼炉、真空烧结炉、磁控溅射等离子镀膜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
学科目前拥有1个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校级创新团队,拥有与企业共建的湖北省冲压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精密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内燃机活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平台。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能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与工程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 具有严谨的学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 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有关研究方向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方向的现状与发展动态;掌握材料结构、性能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掌握一门外语,并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论文;
3. 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能胜任本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汽车轻量化用金属材料”、“车用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材料成形加工新技术”、“材料成形装备及自动化”、“材料表面技术”、“新能源汽车材料”。
1. 汽车轻量化用金属材料
研究汽车用金属结构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金属材料强韧化理论与技术,开发汽车轻量化用高比强度材料及新型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材料。
2. 车用高分子及复合材料
研究高分子材料制备、结构、性能、成型及应用,重点研究汽车用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结构与性能、加工技术与装备、使用与循环、老化与降解等。
3. 材料成形加工新技术
研究材料的成形加工技术,重点研究材料加工中外部形状和内部组织结构的形成规律和控制技术,开发汽车零部件液态成型、塑性成形及焊接新工艺和新技术。
4. 材料成形装备及自动化
研究材料加工的工艺装备和关键设备,研究材料加工过程及装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材料加工过程的在线监测与质量控制。
5. 材料表面技术
研究汽车零部件及其制造用工、模具材料的表面磨损、腐蚀、开裂行为及其规律;研究材料表面改性、表面涂层制备及表面再制造技术与应用。
6. 新能源汽车材料
研究新能源汽车储能材料、电极材料组成-结构-性能间的关系,研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和制备。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为2-4年。
五、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所在学科导师集体指导的优势,鼓励采取导师组的培养方式。
注重培养和发挥硕士研究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课程阶段提倡教师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注重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分析报告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及实习、实践工作,充分培养硕士生的实践能力。组织系列学术活动、报告、讲座等,培养硕士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撰写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讨论、协作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培养硕士生具有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崇尚科学的学术素养、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和优良严谨的学术道德。
利用校企共建学科优势,聘请企业导师为我校的硕士生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合作导师制度,由校外导师单独指导或联合指导研究生。鼓励选用来自于工程实际的课题。积极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应至少完成30个学分,公共学位课应修11学分,专业学位课8学分,公共选修课2学分,专业选修课6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学术型研究生必修环节包含开题报告、学术活动、实践活动。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研究生,须补修2—3门本学科本科课程。补修课程跟本科生听课,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记学分。
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其中:
(1)公共学位课:11学分,其中:
(2)专业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
2. 非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其中:
(1)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
(2)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
3. 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8次以上学术活动,本人作学术报告1次以上。参加活动需有书面记录,未完成学术活动者不准参加论文答辩。学术活动由研究生处负责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2)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研究生参与“三助一辅”工作(至少30学时),或者参与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实践工作(至少15日),或者参与研究生处集中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参与导师安排的科研实习工作等,考查合格后给与1学分。
(3)开题报告
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开题报告管理规定》要求通过开题报告者,获得1学分。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在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依据培养计划对其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科研和实践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是硕士研究生评优的重要依据。中期考核工作在第四学期完成。
八、学位论文与科学研究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工作阶段的选题及开题报告、课题检查、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必要环节。
1. 选题及开题报告
(1)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应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选择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问题,或在学术上有一定理论价值的课题。硕士研究生应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确定学位论文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时应全面考虑其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培养年限等方面的特点。
(2)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字数应在5000字左右;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应占1/3以上。参考文献中近五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少于1/3,且必须有近二年内发表的文献资料。具体要求参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管理规定》。
(3)提交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论文。文献综述论文要包括课题的主要理论、方法、成果、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论文)、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等。
2. 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是对学位论文课题研究进展所进行的检查,在第五学期完成,导师对硕士研究生能否如期毕业提出意见。
3. 论文撰写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依据。
(1)硕士学位论文具体格式参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基本要求》。
(2)硕士学位论文内容上要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明确指出,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说明本人所作的具体工作。
4. 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必须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物正式发表1篇与其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含录用),或在一般正规刊物正式发表2篇与其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含录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应按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九、学位授予
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按时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提出学位申请,通过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经过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达到培养标准,授予硕士学位。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81年,1985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2 年以来,先后与浙江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8 年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的授权学科,2012 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013年7月,本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14年开始正式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
学科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中,紧密结合汽车产业,以汽车制造中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汽车材料及其成形加工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为研究重点,形成了服务汽车产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特色。
学科点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该中心是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实验室面积达6497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2100多万元。中心建有材料检测与分析、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表面改性与处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实验室,拥有扫描电子显微镜、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激光熔覆与增材制造设备、真空熔炼炉、真空烧结炉、磁控溅射等离子镀膜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
学科目前拥有1个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校级创新团队,拥有与企业共建的湖北省冲压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精密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内燃机活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平台。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能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与工程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 具有严谨的学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 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有关研究方向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方向的现状与发展动态;掌握材料结构、性能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掌握一门外语,并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论文;
3. 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能胜任本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汽车轻量化用金属材料”、“车用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材料成形加工新技术”、“材料成形装备及自动化”、“材料表面技术”、“新能源汽车材料”。
1. 汽车轻量化用金属材料
研究汽车用金属结构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金属材料强韧化理论与技术,开发汽车轻量化用高比强度材料及新型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材料。
2. 车用高分子及复合材料
研究高分子材料制备、结构、性能、成型及应用,重点研究汽车用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结构与性能、加工技术与装备、使用与循环、老化与降解等。
3. 材料成形加工新技术
研究材料的成形加工技术,重点研究材料加工中外部形状和内部组织结构的形成规律和控制技术,开发汽车零部件液态成型、塑性成形及焊接新工艺和新技术。
4. 材料成形装备及自动化
研究材料加工的工艺装备和关键设备,研究材料加工过程及装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材料加工过程的在线监测与质量控制。
5. 材料表面技术
研究汽车零部件及其制造用工、模具材料的表面磨损、腐蚀、开裂行为及其规律;研究材料表面改性、表面涂层制备及表面再制造技术与应用。
6. 新能源汽车材料
研究新能源汽车储能材料、电极材料组成-结构-性能间的关系,研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和制备。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为2-4年。
五、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所在学科导师集体指导的优势,鼓励采取导师组的培养方式。
注重培养和发挥硕士研究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课程阶段提倡教师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注重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分析报告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及实习、实践工作,充分培养硕士生的实践能力。组织系列学术活动、报告、讲座等,培养硕士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撰写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讨论、协作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培养硕士生具有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崇尚科学的学术素养、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和优良严谨的学术道德。
利用校企共建学科优势,聘请企业导师为我校的硕士生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合作导师制度,由校外导师单独指导或联合指导研究生。鼓励选用来自于工程实际的课题。积极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应至少完成30个学分,公共学位课应修11学分,专业学位课8学分,公共选修课2学分,专业选修课6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学术型研究生必修环节包含开题报告、学术活动、实践活动。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研究生,须补修2—3门本学科本科课程。补修课程跟本科生听课,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记学分。
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其中:
(1)公共学位课:11学分,其中:
课程名称 | 学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自然辩证法 | 1 |
英语(读写、听说) | 4 |
数学基础课 | 4 |
2. 非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其中:
(1)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
(2)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
3. 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8次以上学术活动,本人作学术报告1次以上。参加活动需有书面记录,未完成学术活动者不准参加论文答辩。学术活动由研究生处负责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2)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研究生参与“三助一辅”工作(至少30学时),或者参与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实践工作(至少15日),或者参与研究生处集中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参与导师安排的科研实习工作等,考查合格后给与1学分。
(3)开题报告
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开题报告管理规定》要求通过开题报告者,获得1学分。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在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依据培养计划对其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科研和实践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是硕士研究生评优的重要依据。中期考核工作在第四学期完成。
八、学位论文与科学研究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工作阶段的选题及开题报告、课题检查、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必要环节。
1. 选题及开题报告
(1)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应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选择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问题,或在学术上有一定理论价值的课题。硕士研究生应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确定学位论文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时应全面考虑其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培养年限等方面的特点。
(2)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字数应在5000字左右;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应占1/3以上。参考文献中近五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少于1/3,且必须有近二年内发表的文献资料。具体要求参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管理规定》。
(3)提交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论文。文献综述论文要包括课题的主要理论、方法、成果、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论文)、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等。
2. 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是对学位论文课题研究进展所进行的检查,在第五学期完成,导师对硕士研究生能否如期毕业提出意见。
3. 论文撰写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依据。
(1)硕士学位论文具体格式参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基本要求》。
(2)硕士学位论文内容上要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明确指出,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说明本人所作的具体工作。
4. 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必须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物正式发表1篇与其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含录用),或在一般正规刊物正式发表2篇与其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含录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应按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九、学位授予
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按时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提出学位申请,通过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经过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达到培养标准,授予硕士学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介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介绍
2015-09-1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含教育部“卓越计划”)
专业简况: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始建于1981年, 1985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该专业所对应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为国家控制与管理的本科专业点,2009年被评选为“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2010年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010年,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获批为“湖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012年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本专业涵盖铸造技术、焊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方向,拥有“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湖北高等学校实习实训基地”、“湖北高校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湖北省冲压成形技术及模具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精密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内燃机活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从事材料成形工艺工装的设计与制造、试验研究和生产管理的应用型创新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4人,外聘教授5人。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及高级实验师共9名、讲师及实验师12名;具有博士学位4人,具有硕士学位18人,5人曾分别在法国、英国、德国留学。
主要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机制制图、机械设计、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成形原理、材料成形工艺、计算机三维设计基础等。
(1)铸造技术方向:铸造合金及熔炼、铸造工艺学、造型材料、特种铸造。
(2)焊接技术方向:焊接冶金及金属焊接性、焊接结构、弧焊电源、电弧焊。
(3)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模具CAD/CAM/CAE。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主要学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现代设计制造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相应专业方向的工艺、工装设计与制造、生产试验和生产管理的基本能力。本专业学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及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文综合素质;(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理论和学科基础知识,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电子技术、材料成型原理、工艺工装以及自动化的基础知识;(3)掌握本专业方向所必需的制图、工程设计软件应用、工艺工装设计计算与应用、工艺参数测量与成形过程控制、工具书使用与文献检索的基本能力;(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及趋势。
毕业生可从事工作:就业领域宽,可在机械、电子、电器、汽车、仪器仪表、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行业内从事材料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艺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质量检测、经营销售及管理工作或在相关的研究部门和高校从事科技研究和教学。
毕业生的典型案例
历年来,本专业的就业率均为95%以上。
黄利明,材料学院2008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东风有限公司设备制造厂,担任焊装技术开发部部长助理。主要负责焊装技术部生产任务组织和管理工作。自参加工作来,参与设计日产W02ADFL,B02AMAX,L02BINR,X81C侧围;自主品牌BF3改造,S15,S15搭载A16;东风股份A08,常州东风W03,东风商用车D530,东风商用车D760,东风裕隆MPV,神龙M3M4侧围线 ;主管设计东风本田2EE,2WS,2HC,2CN,DB1项目,神龙A94侧围线项目;开发出使用CATIA进行焊装设计的整套思路,PLP柔性伺服装置研发,编写了东风焊接设备图纸规范:技术成果《D310/C760驾驶室柔性混流焊装线的研制》,获东风公司第二届青年自主创新银奖等。
吴建刚,材料学院2009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东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担任制壳分厂业务主任。工作以来,曾担任公司二级重点项目《精铸件裂纹成因及解决措施》和《ZG48Mn2RE材料技术研发》的负责人。前者已鉴定为国内先进技术,获得十堰市2012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后者被评为东风精铸2011年技术进步三等奖。两个项目累计为公司创效136万余元。现担任公司2012年一号项目《高性能球铁技术研发》项目负责人,另兼任项目管理PMO,负责公司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推进工作。工作以来,组织编写东风公司企业标准《熔模精密铸件技术条件》(Q/EQY108),组织编写《东风精铸产品研发流程》和《东风精铸材料内控标准》等公司标准5项。现接受国家标委会任务(20110912-T-469),参与国家标准GB《熔模铸造碳钢件》的编写工作。先后发表科技论文5篇。2010年,获评东风精铸“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东风零部件集团“优秀创新创效青年”称号,2011年获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模范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获评东风汽车公司“四优共产党员”称号。
刘兴成,材料学院2009届毕业生,现就任于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车体分厂工段长兼职技术员。入职以来,曾参与“XX高新工程”“XX保障工程”装甲车辆甲板成型及焊接工艺编制与研究,设计各种焊接定位夹紧工装,推进分厂焊接工艺方法改进等。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研《装甲车用XX高压水切割加工工艺研究》以及《装甲车用XX异形压型件激光加工工艺研究》,前者获得“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三等奖”,后者已获国防专利受理,目前正处于公示期。两项工艺已批量指导生产,其中前者缩短零件加工周期约60%,后者为某特种车辆创新升级改造工艺保障项目,此项目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某新型特种车辆底盘进入自动化量产阶段。现作为车体机加工段工段长,负责工段日常事务管理以及生产任务安排及协调等工作,同时兼职分厂工艺技术员负责生产现场工艺技术问题处理、生产线调整以及加工设备升级等工作。
董轶凡,材料学院2011届毕业生。现就读于美国佐治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2007年其协助团队获得辩论赛全校团体第一,本人也荣获“优秀辩手”称号;2008年,她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并荣获一等奖。由于其在各方面的的孜孜追求和取得的突出成绩, 2009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并先后获得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社会实践积极分子等多项荣誉。2011-至今,发表四篇SCI收录论文、2014年IET全球英语演讲竞赛北京赛区第三名、北京大学暑期微钠学校优秀学员。
梅松,材料学院2011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轻型商用车分公司,担任装备保全科车架模具技术员兼任冲焊技术组副组长。2011年-2013年,主要负责车架纵梁模具的维护与保养的技术指导、冲压与焊装技术组日常管理、部门QRQC推进、4M变更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工作以来,成功解决了诸如纵梁翼面拉毛等困扰车架生产过程的众多问题,参与公司《车身降高度》等系列降成本课题的实施。发表的“最佳党日”课题《更换架漆烘干炉过滤棉》获分公司二等奖。
张罗,材料学院2012届毕业生。现就职于重庆宇杰汽车设计有限公司,担任车身部设计工程师。2012-6至2013-12,先后参与公司丰田卡罗拉整车逆向开发、底盘万能实验平台开发、大发特瑞底盘逆向开发及新五菱之光整车逆向开发、东风小康C07正向开发等项目,在项目中负责车身相关开发工作。2014-1月至今,负责东风小康C01、C02、C07、C21、C22、C27、F506等新车型的样车、样件改制工作,主要负责制定样车改制方案,作为公司代表与东风小康沟通协调改制事宜,以及样车改制指导、跟进等工作。2014年北京车展前夕,作为公司样车改制负责人,带领样车改制团队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为东风小康赶制出20余辆公告样车及展车,为公司创造近200万收益,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及肯定。现作为公司车身部设计工程师,主要负责逆向开发、正向开发项目中车身相关的设计工作,同时还负责公司样车、样件改制的方案制定及技术指导等工作。
程大伟,男,材料学院2012届毕业生。现就职于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担任五菱集团人力资源部集团业务专员。2012-8至2013-3在五菱专用车厂从事焊接工艺设计工作,2013-3月调到五菱集团人力资源部,从事新员工培训、特聘专家管理等业务;2013-8至2013-12负责完成了2013届大学生入职三个阶段的前期策划、培训实施等工作,并且于2013年9月成功策划并组织举办了公司首期《首席专家讲座》项目,得到领导好评。2013年九月份和十月份2次获得人力资源部月度“优秀员工”;并且于2014年初获得五菱集团人力资源部“2013年度明星员工”荣誉称号。2014-5调至五菱集团人力资源部核心业务模块——集团业务支持科,从事集团管控、新业务支持等工作。
李艳,材料学院2013届毕业生。现就职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担任武汉二厂涂装工艺员,主要工作职责为现生产日常工艺、现场设施及人机工程学与安全的改进改善和质量管理,现生产阶段设备工艺参数的确定和调整,现生产车型工艺卡(BGS)、质检工艺卡和监控计划的编制和管理。此外,还须负责提高劳动生产率,工时测定、分析,完成生产人员的预算,工位分配表的编制及工位优化,现生产监控计划和质检工艺卡的优化,现生产平面布置和线边物流优化,现生产工具、工装设计申请的提出和实施;落实员工标准化作业培训。
金柱,材料学院2014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东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在校期间任班长,带领班级获得优良学风班、先进团支部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了十堰市五四红旗表彰。在大三期间担任T1233-1班导生。在校期间年共获得两次“一等人民奖学金”、三次“二等人民奖学金”一次“三等人民奖学金”;多次获得“铸达丰专项奖学金”;“东风精铸专项奖学金”;“东风奖学金”等奖励,多次获得“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学习之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2013学年在《科技资讯》发表一篇《旋转磁场对合金凝固组织形成的影响》论文;2014学年获得“永冠杯”第五届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三等奖;获得2014届“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吴桃泉,材料学院2014届毕业生。目前在华南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任材料学院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因刻苦学习,本科期间获得过四次一等人民奖学金和其他奖学金,获得过一次国家奖学金,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个人荣誉,2012代表学校参加中华龙狮大赛(岱山站)获银奖;同时积极参加志愿活动,获“武当大兴600年优秀志愿者”“校庆40周年优秀志愿者”称号;在科研方面获第5届3D动力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该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十佳大学生”“优秀毕业生”等称号。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介绍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简介
2019-05-15
本专业始建于1981年,2017年入选“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本专业现有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个湖北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及20多家校级实习实训基地。本专业充分利用本地区汽车生产的工程背景,通过与汽车制造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和结合汽车生产实际的工程训练与现场实习,培养学生从事汽车及其零部件相关领域的焊接工艺及工装设计、焊接过程的自动控制及质量控制的能力。近年来,本专业学生毕业率在98%以上,获学位率在90%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焊接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焊接高级人才,学生可面向航空、航天、汽车、船舶、核能等相关的制造领域就业,从事产品研发、结构设计、工艺管控、质量监测、企业管理等相关技术、管理工作。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简介
2019-05-15
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始建于1981年,学院本着服务汽车产业和湖北地方经济建设的理念,2004年首次面向高分子材料方向招生,目前在校生约240人;本专业现有2 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个湖北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及20 多家校级实习实训基地。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毕业率在 98%以上,获学位率在90%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中形成良好的口碑,毕业生以踏实、进取、动手能力强、工程意识强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大多服务汽车相关行业,为高分子材料及产品的开发、改性及成型等领域输送应用型人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面向汽车相关行业,培养具备系统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内,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2019-05-15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81年,原为金属热加工工艺及设备专业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方向,1999年根据新的专业目录申请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00年3月该专业获得批准,2003年调整为现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名称。201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
本专业现有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2个湖北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及10多家校级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本专业学生毕业率在98%以上,获学位率在90%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本专业毕业生基础扎实、动手及独立工作能力强,工作踏实稳定,深受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汽车企业用人单位的欢迎。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材料学基础、材料性能、材料检测分析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在汽车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汽车材料的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介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简介
2019-05-15
本专业始建于1981年, 至今已有近40年的办学历史; 2010 年被列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011 年入选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该专业有2 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1 个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 个湖北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及 20 多家校级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本专业学生毕业率在 98%以上,获学位率在 90%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5%以上。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学生可面向汽车、航空、船舶等相关的制造领域,竞聘模具设计、产品研发、工艺工装设计、车间现场工艺管控及质量监测、产品液态成型及逆向再制造、企业管理等高级技术岗位,从事相关技术、管理工作。
添加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考研分数线、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报录比、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考研群、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考研真题、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专业目录、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排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保研、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公众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考研信息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