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细则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细则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获取相应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试大纲、招考专业、招考目录等等基本信息,这些内容是进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准备。考生可以从各院校的研招网进行查询,每年的9月左右就会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考生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考生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考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招生信息汇总,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细则信息内总结了各大院校的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考研派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Add 广西民族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想要成功保研,了解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细则是必不可少的,保研细则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保研的条件,保研所提供的材料,保研的形式等等,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细则是每位想保研的学生必须了解的,比如夏令营的保研细则,到后面正式推免的保研细则,虽说每年的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细则不止一个内容,7-8月的夏令营,9月份的预推免以及10月份的正式推免都有自己的保研细则,想要通过院校的保研项目,必须了解每一次的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细则,这些内容是想要保研的同学必须了解的。同学们可以从各院校的研究生信息网或公众号中进行查询,大致每年的4月-9月就会公布本年的招生计划。同学们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同学们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保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保研招生信息汇总,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细则可能会刷掉一些想要保研的同学,但是也不要灰心,自己仍有选择的余地。最后,小编预祝各位想要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被目标院校录取。

了解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细则是每位想要保研的同学必须要做的事,为了方便各位同学,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信息网会提供各种有关保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保研推免招生计划、保研政策、保研渠道、保研真题、保研经验等等内容,想要稳上岸,就不要放过每一次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细则,一定要熟读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细则,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信息网的小编提醒各位同学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小编会在第一时间公布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细则,考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信息网的小编预祝各位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上岸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保研细则
一、民族学(0304)
民族学是广西民族大学龙头学科、特色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专业、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下设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壮学与瑶学等6个二级方向。
研究方向:
01 民族学
民族学在突出"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方面,不断凝练研究方向,主要确定了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国民族、华人华侨研究、发展人类学等特色研究方向,很好地整合了队伍,突出了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的特色。
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本专业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硕士导师中既有多年从事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教学科研人员,也有民族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本专业培养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科研和民族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服务于广西社会发展的需要。
0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基于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着力研究民族经济发展理论,探析影响人类经济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设有经济人类学、民族经济发展理论、民族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合作3个研究方向。
04中国少数民族史
立足广西、面向东南亚的传统研究导向,现已形成了民族区域社会史,华南、西南民族的历史文化,华南、西南民族与境外民族关系史等三个特色方向,既有传统民族史学科强项的传承与发展壮大,也有处于学科前沿的历史人类学新的理论方法的应用。
05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现已形成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与文化变迁、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研究方向的导师群,是全国研究民族艺术教研人员优势较为明显的团队。在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与文化变迁、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较高水平。
06壮学与瑶学
壮学、瑶学是我校民族学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壮瑶及相关民族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主要民族,培养高层次人才,深化壮族与瑶族及相关民族研究,关系到南方乃至全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因而本学位授权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于2003年7月,是由原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社会科学部的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和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以及政法系的历史学专业整合并组建起来的教学科研单位,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的牌子依然保留。        
学院现设有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3个系,拥有民族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自治区级优质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与人类学5个本科专业,学科教学(历史)、文物与博物馆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中国史2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截至2020年1月,我院学生共972人。其中:本科生756人,硕士研究生156人,博士研究生60人,人才培养体系完整。  
学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历史与社会研究广西工作站、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广西民族大学科研基地的设站单位,拥有博士后流动站(民族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民族学)、国家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广西与东南亚民族研究),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中心/基地(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广西高校人文社科“2011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广西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西人口与城镇化研究中心、广西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西边疆研究所,影视人类学实验室、民族工艺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及微格教学实验室,民族博物馆和民族学博士点资料室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与教学资源。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职工61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具有高级职称32人,博士学位32人,博士生导师11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1 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 2 人,广西优秀专家 4 人,广西教学名师 2 人,广西优秀教师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 2 人,广西文化名家 2 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广西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 人,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 3人。(截止2020年1月)
学院创办有《民族学人类学》(年卷)和《多彩天地》学生刊物,及《中国壮学文库》、《中国壮学》(辑刊,不定期)、《瑶学丛书》等学术刊物。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曾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课题合作、资料交流、人员互访讲学与考察活动。与日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老挝新闻文化部文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外或境外机构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成立以来,先后在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及中国的昆明、南宁等地成功举办了十多次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为国内外学者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代码: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位授权点,是民族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广西民族大学是较早开展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的教学科研机构之一。1950年代,我校即开展民族社会发展问题的教学与研究活动;1998年,我校获得民族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设置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方向。2007年,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13年,我校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目前,“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位授权点设有经济人类学、民族经济发展理论、民族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合作3个研究方向。
 一、学科特色
我校“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位授权点致力于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学位授权点立基于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为依托,融合当代民族学、人类学、经济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着力研究民族经济发展理论,探析影响人类经济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位授权点以中国南方和东南亚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视角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问题,在研究取向上强调综合研究和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工作等学术规范。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位授权点的人才培养,注重学术理念的培育和学术视野的拓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田野工作和社会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学术活动及各级创新课题研究。
 二、学科优势
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教学科研团队,以其在民族经济与文化、民族旅游经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等学术领域的独特贡献在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近年来,团队在经济人类学研究等方面异军突起,研究水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迅速跻身国内同行之先进行列。《财富与他者》、《“那”人社会的嬗变》等研究成果,对于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三、发展前景
经济起源于人为了生存而对自然界、他人以及社会的依赖,而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表象,民族经济总是沉浸在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位授权点的研究旨趣,在于探寻不同民族群体的经济行为、经济制度和经济观念由以形成的深层原因,并以此增进学术界对于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旨趣既与民族学、人类学、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学术潮流相契合,更可以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学位点导师
本学科现有硕士导师6人,其中教授4人,兼职教授1人,副教授1人,有博士学位3人。方向负责人为吕俊彪教授。 
 各位考生:
  2015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已经公布,我院民族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史、壮学与瑶学、科学技术史及中国史等专业有部分调剂名额,有意向调剂我院的学生请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发布的调剂信息,我们会根据考生情况尽快在我院网站上通知可以参加复试的考生,谢谢!
  联系人:罗老师
  咨询电话:0771—3265606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研究生办公室
  2015年3月12日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系方式 
Email: gxunmsxy@126.com
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邮编:530006 
电话:0771-3260137 
招生咨询电话:本科生:0771-3264136   研究生:0771-3265606
四、教育(0451,专业型硕士)
领域:
学科教学(历史)(045109,专业型硕士)
具有以下素质与能力的应用型中学历史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历史学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育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践,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
五、文物与博物馆(0651)
结合广西民族地区特色以及我校学科特色,重点培养民族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东南亚历史与文物、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科技考古等方面人才,强调传统工艺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在文物科学与博物馆学领域的应用,为各级文物管理及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考古所、传媒组织、社团组织等文化机构,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现代文博理念,能胜任文化遗产领域业务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民族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民族学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国民族、文化人类学、民族教育、民族法学、华人华侨研究
主要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文科)、基础英语(一)、基础英语(二)、民族学通论、中国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学人类学原著导读、民族学与社会研究综合课、田野调查方法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   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较好地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民族学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经济人类学、民族经济发展理论、民族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合作
主要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文科) 、基础英语(一)、基础英语(二)、民族学通论、中国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学人类学原著导读、经济人类学与民族经济发展、民族学与社会研究综合课、田野调查方法
民族学 [0304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广西民族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3]法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4]民族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民族学(0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04)中国少数民族史(05)中国少数民族艺术(06)壮学与瑶学
招生人数: 34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6)民族学通论
④(866)田野调查方法
备  注:
民族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代码:030401)
1998年我校民族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批准,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一、学科特色:
经过18年的硕士点建设历程,我校民族学二级学科在突出“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方面,不断凝练研究方向,主要确定了“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国民族”、“华人华侨研究”、“发展人类学”等特色研究方向,很好地整合了队伍,突出了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的特色。
目前,我校民族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主要设有以下五个研究方向:跨国民族;发展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华人华侨研究;文物与博物馆学。
二、学科优势:
1.师资力量雄厚
我校民族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主要有周建新、郑一省、吴伟峰、王頠、吴国富、罗宗志、郝国强等硕士生导师,其中本校在职在岗教授都具有博士学位,2人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学科带头人周建新教授,是中国与东南亚跨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知名专家;郑一省教授是我国华侨问题研究的知名学者;吴国富副教授是我国发展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其他中青年教师,都是受过系统教育的高学历人才,在一线教学、科研岗位上表现突出。
2.科研成果丰富
中国与东南亚跨国民族研究是我校民族学研究的新兴领域,近年来,我校科研人员在此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先后出版了《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和平跨居论》等专著。与此同时,我校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深入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问题,一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普遍赞誉,一些理论观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硕士点其他重要著作有:《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信仰治疗——广西盘瑶巫医研究》,等等。
3.培养质量优良
我院民族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的专业课程建设日趋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1999年至今,本学科点已经招收16届学生,顺利毕业13届学生,就业率100%。
4.田野调查扎实
我院的民族学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视田野调查环节。我们认为田野调查不仅是专业学习的基础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在3年培养过程中,我院民族学研究生必须累计完成不少于3个月的田野调查工作。近年来,我院研究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足迹遍布区内外,有些甚至已经从国内开始向周边国家拓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三、发展前景
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民族学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层次,已经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广西在国家宏观战略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民族学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必将在服务国家和地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全”、“国际文化交流”以及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学位点导师
本学位点现有硕士生导师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学科带头人为周建新教授。  
参考书目:
1.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2.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 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中国史(0602)
      聚焦边疆历史地理、华南边政与族群、泛北部湾区域社会发展史、中国与东南亚交流史的研究传统,着眼于泛北部湾区域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往及社会整合问题,注重跨国研究和比较研究,突出学术研究的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下设专门史、历史人类学、中国近代史、历史地理学等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01 专门史
既有传统的底蕴,又具有新时代的特色。近年来,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一带一路"建设,聚焦广西地方史、中国与东南亚交流史两大领域,形成了两大研究特色。在广西地方历史资源发掘和系统梳理中国-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史方面成绩斐然,使我校成为中国与东南亚交流史研究领域的重镇之一。
02 历史人类学
在注重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重点研究历史时期王朝国家对南部边疆治理过程中的族群互动与社会变迁,特别是华南族群与社会史的研究,开辟了边疆族群与国家认同、族群信仰与重新建构、族群关系演变与社会变迁等新的研究领域,为探索华南边疆民族的多元性、社会发展路径的多样性以及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过程提供了历史的经验。
03 中国近代史
在太平天国史、桂系史和近现代广西区域社会发展史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优势。目前本方向正不断拓宽视野,立足广西以及西南地区,聚焦泛北部湾地区近代城市史、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当代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和广西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04 历史地理学
立足广西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注重运用历史地理学、地缘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重点开展广西陆地边疆和北部湾海疆的研究,揭示广西边疆的特性,充分凸显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特色,为国家治理广西边疆提供历史的借鉴,依托历史地理学的广西边疆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研究南部边疆的重要平台。
 
参考书目:
1.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2.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 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民族学是广西民族大学龙头学科、特色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专业、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学科教学(历史)   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两年,授予教育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以下素质与能力的应用型中学历史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历史学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育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践,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
主要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基础英语(一)、基础英语(二)、教育学原理、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及研究、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历史教材分析、历史学科学习理论与方法、历史课程资源开发
社会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代码:030301)
 社会学学科是民社学院相对较新的学科,2002年,我院开始招收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2007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授权资格。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经过几年建设,社会学学科建设水平有较大提高,是一个充满活力且发展前景良好的学科。科研经费累计达86万左右。总体看来,本学科学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体现在:
 (一)学科特色
1.在学科方向和研究内容上,凝练出社区研究、社会人类学、社会心理、社会工作等四个方向。其中社会人类学视野涉猎北部湾以及华南现代的乡村社会和城市社区,关注民族生计、社会转型、科技文化等现实问题;社会工作重点关注民族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的文化介入等现实问题,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以及区域民族社会的社会保障、救助救济与社会工作民族地区的文化介入展开整体性研究;社会心理主要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政策与心理干预等;社区研究注重突出广西社会发展过程中,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研究。四个方向既各具特色又互为一体,彰显了学科的学术与人文关怀。
2.在学科研究方法上,秉承社会学“华南学派”学术传统,倡导田野调查与实证研究。本学科强调研究的田野功底,力求理论与实际相契合。目前已在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建立了十多个田野调查实习基地或协作点。
3.在学科研究成果上,取得了一批有着较高水准和较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学术成果。近年来,本学科在民族地区和谐乡村建设、少数民族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文化介入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在提升学术和服务社会方面均有成效。
4.在硕士人才培养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科非常注重学生的田野调查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先后有两批、四人次获得了第三届、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广西区一等奖。
 (二)学科优势
   团队一:社会学团队。社会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并重的基本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社会学团队紧扣广西地处祖国大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现实,学术研究强调区域性、民族性,注重与民族学、人类学、人口学等学科交叉,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劳动力城镇转移等社会经济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近5年,团队成员在《中国人口科学》《社会》《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在社会服务方面,积极与各级政府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近五年承担各类横向项目十余项,累积经费60余万元,相关项目所提出的建议、对策有的为广西有关部门采纳,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团队二:社会工作团队。社会工作专业注重与社会服务相衔接,针对社会问题与社会需求进行校地合作,近5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累计有1名教师获得副教授职称,1名教师获得讲师职称;累计招生社会工作方向硕士研究生5名。主要凝练的研究方向有:民族地区居家养老服务本土化研究;民族地区残疾人社会交往研究;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与社区服务研究等。注重与政府部门合作,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服务。课题主要有民政部理论政策研究课题1项;共青团青少年研究课题2项;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政策研究课题1项。其中《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探索》获得民政部理论政策研究二等奖;《南宁社区治理“三社互动”机制研究》获得民政部理论政策研究三等奖。
团队三:人类学团队。近五年来,学校组建了人类学系,并成功申报了人类学本科专业。在民族学获得博士授权点后,人类学也获准成为民族学博士点中的二级学科,已招收博士研究生2名,2名博士生科研人员已进站工作。在研究方面,注重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与整合,形成了《“侬峒”天琴:金龙布傣壮族群的信仰与生活》等典型研究,成为中国西南山地少数民族研究的新亮点。聚焦于经济与文化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就全球化与民族经济发展、民族传统生计文化蕴含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推出的《手工艺里的智慧》《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等成果。关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化多样性和谐互动机制,承担的多个社区发展项目已取得一定成就。
(三)发展前景
1.对解决广西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问题有重要意义。在广西转型过程中,贫困、养老、性别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推动社会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对解决广西社会转型过程中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服务于广西社会发展。相关专业人才相对欠缺,因此,促进社会学学科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服务于广西社会发展。
(四)学位点导师
本学位点现有硕士生导师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人,副教授4人,博士3人。学科带头人为秦红增教授。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   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熟悉掌握人类学、民族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国少数民族史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及其他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民族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壮学研究、瑶学研究、华南与东南亚民族社会文化变迁、华南与东南亚族群关系和文化史
主要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文科) 、基础英语(一)、基础英语(二)、民族学通论、中国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学人类学原著导读、经济人类学与民族经济发展、民族学与社会研究综合课、田野调查方法
 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熟悉掌握人类学、民族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国少数民族史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及其他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民族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壮学研究、瑶学研究、华南与东南亚民族社会文化变迁、华南与东南亚族群关系和文化史
主要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文科) 、基础英语(一)、基础英语(二)、民族学通论、中国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学人类学原著导读、经济人类学与民族经济发展、民族学与社会研究综合课、田野调查方法
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代码:071200)
  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为理学一级学科,200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被列为本校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并成为学校首批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之一——民族学专业的主要支撑学科。科学技术史学科在国内外科技史界具有较大影响,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重镇”。  
   本学科点下设科学史、技术史、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与社会四个研究方向,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学科点设于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学科所在的科学技术史系下设校级“文化遗产与科技文明重点研究基地”和科技考古实验室。  
 (一)学科特色
   本学科立足西南地区,深入挖掘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史料、发掘民族科技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民族传统技艺,进行本土化和民族化的STS研究是本学科的主要特色。具体而言有:  
特色之一:注重科技考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极有地域特色的古代铜鼓研究开始,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运用成分分析、金相分析、频谱分析、同位素分析等一系列现代科学实验手段,对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二次信息提取,发现其技术奥妙和科学内涵。先后在《化学通报》、《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料》、《考古》、《考古学报》、《文物》、《物理》等核心期刊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并在多届科技史国际会议及国际冶金史会议上发表成果。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由本学科点参与发起并承办了在广西召开了中国第一次科技考古学术研讨会。本学科点下设的科技考古实验室是广西地区唯一科技考古实验,在文物科技研究、修复与保护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特色之二:注重田野调查。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可考的文献、记录不多,大量活生生的少数民族“科技史料”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之中,所以,本学科点在重视文献研究的同时,十分注重田野调查,重视第一手资料。像《贡川壮族纱纸的考察研究》、《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等研究成果就得益于田野调查。
特色之三:注重与人类学结合。人类学在地方性知识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积累,很多方法值得借鉴,如瑶族巫医与草医研究、南方巫蛊的科技人类学考查都是科技史研究方法与人类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很好范例。
 (二)学科优势
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人,讲师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1人,博士后4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2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计划人选1人,留学回国人员4人。
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学科已经具有26年历史,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科学史系形成一南一北两个主要基地。从2000年起中国科技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由本学科点资深教授万辅彬担任。2016年,又由本学科点发起成立了广西科学技术研究会,会长由本学科点吴致远教授担任。本学科点的万辅彬教授和容志毅教授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和四川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两人同时也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科技史学会的理事。本学科点近年来多位专职教师都获得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或者自然科学基金。如2011年容志毅教授先后获国家社科学重大课题“中外科学文化交流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主持子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东晋道士发明火药的模拟试验及文献再检索”。吴致远教授2008、2015年分别获得“后现代技术观研究”和“技术的民族性与民族化问题研究”两项国家社科项目。近年来学科点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丛书(22卷)、《大器铜鼓》、《史家心语》、《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后现代技术观研究》、《老挝克木鼓与相邻地区同类型铜鼓研究》等重要著作出版。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和著作奖十余次。
本学科点主办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专家誉为“独树一帜”,其主打栏目“科学技术史”是科技史界宣传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的阵地。2007年,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与该学科点签订了共建科技史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合作协议;同年,中国科技大学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在本学科点设立“南方工作站”。2013年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8月, 学科点成功主办了具有国际影响的“第11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与会学者有国内、港台、欧美地区的知名学者、院士等。2011-2014年分别主办“中国第二届技术史论坛”,“中国第九届少数民族科技史会议”、“中国第十届少数民族科技史会议”、“全国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2016年承办“第六届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科技编史学论坛”。
本学科点位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从事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南方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创造了自身的科技文明,这些科技文明既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又是他们创造力的体现,是各民族在地域性的生存环境中谋求生存发展的智慧结晶。几十年来坚持“形成特色、突出优势”的方针,使本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学科毕业生发展良好,到目前为止,已毕业硕士生100余人,大部分就业于高校、政府机关、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部门。毕业生中考上博士生的比率长期保持在10%以上,如2016年9位毕业生中,有4位分别考取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三) 发展前景
我国南方特别是南方民族地区是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薄弱的地方,这为我校科学技术史研究提供了发展的潜力。现我校科学技术史学科以分布在我国南方各民族的科技史和传统工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我校邻近田野及语言上的优势,加强田野工作,拓展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从而形成地方民族科技史与国际学术理论的一个对话平台,这一学术平台在广西乃至整个中国南方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推动本地区的的相关学科发展、增进与东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加强西南地区传统工艺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广西地区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地区,同时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面十分重视,这都给本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四)学位点导师
本学位点现有硕士生导师1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7人,导师主要由从事科技史、文物保护、科技哲学研究的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为吴致远教授。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66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具有高级职称34人,博士学位35人,博士生导师12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1 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 2 人,广西优秀专家 4 人,广西教学名师 2 人,广西十百千人才 1 人,广西文化名家 2 人,广西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 人,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 3 人。(截止2019年3月)

2016年学院师资队伍概况  
2016年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有教职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47名,教辅人员11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的22人,副高职称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7人,在读博士2人,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数7人。具有博士生导师10人(周建新、秦红增、龚永辉、王柏中、万辅彬-校外兼职、容志毅-校外兼职、李富强、吕俊彪、廖明君、郑一省),有广西特聘专家1人(周建新),广西优秀专家2人(李富强、龚永辉),八桂学者1人(周建新),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人(李富强),广西教学名师2人(龚永辉、万辅彬),广西十百千人才2人(周建新、秦红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万辅彬、周建新)。
2003-2013年学院师资队伍概况
2003年学院成立时,有在职专任教师45人,行政教辅人员7人,共52人。其中教授 8人、副教授18人、讲师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优秀专家2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人、硕士生导师15人。
2004年12月,全院有教职工53名,其中教授、研究员7人(周建新、龚永辉、李富强、谢崇安、徐杰舜、玉时阶、张有隽)、副教授18人、讲师1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 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优秀专家1人(张有隽)。另外还有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10人。
2005年12月,学院有教职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行政教辅人员7人。教职工中有教授或研究员11人(周建新、龚永辉、李富强、莫金山、欧以克、秦红增、王柏中、谢崇安、徐杰舜、玉时阶、张有隽),副教授17人,讲师19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在读博士 12人。
2006年,学院有教职员工57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12 人(周建新、龚永辉、李富强、罗树杰、莫金山、欧以克、秦红增、 王柏中、谢崇安、徐杰舜、玉时阶、张有隽),副高职称16人,中级职称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在读博士 11人。8月29日,李富强教授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广西优秀专家”称号。
2007年,学院有教职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14人(周建新、龚永辉、黄家信、黄兴球、李富强、罗树杰、莫金山、欧以克、秦红增、覃主元、王柏中、谢崇安、徐杰舜、玉时阶),副高职称11人,中级职称22人;博士 12人,在读博士 7人。本年度李富强教授被评为“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创新团队”被确定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周建新教授同时被确定为创新团队“八桂学者”人选。
2008年,学院有在职教职工51人,其中正髙职称12人(周建新、龚永辉、黄家信、黄兴球、李富强、莫金山、秦红增、覃主元、王柏中、谢崇安、徐杰舜、玉时阶),副髙职称9人,中级职称20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在读博士 5人。
2009年,学院有在职教职工51人,其中正高职称者13人(周建新、龚永辉、黄家信、黄兴球、李富强、莫金山、秦红增、覃主元、王柏中、肖宏发、谢崇安、玉时阶、郑一省),副高职称9人,中级职称20 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在读博士 5人。周建新、秦红增2位教授被中央民族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龚永辉教授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广西高校首届杰出科技人才和自治区优秀教师称号并记个人二等功,甘品元老师获学校“2007~2009年优秀老师”称号。
2010年,学院有在职教职工49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具有正高职称13人(周建新、龚永辉、黄家信、吕俊彪、李富强、莫金山、秦红增、覃主元、王柏中、肖宏发、谢崇安、玉时阶、郑一省)、副高职称12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在读博士2人;有博士生导师2人(周建新、秦红增),广西优秀专家2人(李富强、龚永辉),八桂学者1人(周建新)。
2011年,学院有在职教职工49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2人(周建新、秦红增),广西优秀专家2人(李富强、龚永辉),广西特聘专家1人(周建新),广西高校八桂学者1人(周建新),具有正高职称14人(周建新、龚永辉、黄家信、吕俊彪、李富强、莫金山、秦红增、覃主元、王柏中、肖宏发、谢崇安、玉时阶、郑一省、唐晓涛),具有副高职称14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在读博士1人。
2012年,学院有在编在职教职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2人(周建新、秦红增),广西特聘专家1人(周建新),广西优秀专家2人(李富强、龚永辉),八桂学者1人(周建新),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周建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秦红增),具有正高职称的16人(周建新、唐国军、龚永辉、黄家信、吕俊彪、李富强、莫金山、秦红增、覃主元、王柏中、肖宏发、谢崇安、玉时阶、郑一省、唐晓涛、郑维宽)、具有副高职称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6人,在读博士1人。
2013年10月,随着科技史硕士点4名教职工从理学院调整入我院,全院共有在编在职教职工53人,其中专任教师36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4人(周建新、秦红增、龚永辉、王柏中),广西特聘专家1人(周建新),广西优秀专家2人(李富强、龚永辉),八桂学者1人(周建新),具有正高职称的18人(周建新、唐国军、龚永辉、黄家信、吕俊彪、李富强、莫金山、秦红增、覃主元、王柏中、肖宏发、谢崇安、玉时阶、郑一省、唐晓涛、郑维宽、吴致远、容志毅)、具有副高职称16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    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与政策的基础知识,具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实践基础的高级专门人才。了解国内外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基本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基本掌握田野工作技术;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发展与创新研究、当代民族政策、民族法制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教育
主要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  、基础英语(一)、基础英语(二)、民族学通论、中国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学人类学原著导读、民族学与社会研究综合课、田野调查方法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民族学     专业代码:030401     门类/类别:法学     学科/类别:民族学

专业点分布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南开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大学 延边大学 南京大学 厦门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民族学院 吉首大学 中山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大理大学 云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宁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304 民族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15 所,本次参评14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31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A+
2 10673 云南大学 A+
3 10524 中南民族大学 A-
4 10558 中山大学 B+
5 10656 西南民族大学 B+
6 10730 兰州大学 B+
7 10126 内蒙古大学 B
8 10608 广西民族大学 B
9 10691 云南民族大学 B
10 10384 厦门大学 B-
11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B-
12 10749 宁夏大学 B-
13 10610 四川大学 C+
14 10742 西北民族大学 C+
15 10762 新疆师范大学 C+
16 10135 内蒙古师范大学 C
17 10517 湖北民族学院 C
18 10695 西藏民族大学 C
19 10531 吉首大学 C-
20 10672 贵州民族大学 C-
21 11407 北方民族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民族学     专业代码:030400     门类/类别:法学     学科/类别:民族学

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为例
请查阅中山大学相关招生院系的网页。

专业点分布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大连民族大学 三峡大学 中山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304 民族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15 所,本次参评14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31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A+
2 10673 云南大学 A+
3 10524 中南民族大学 A-
4 10558 中山大学 B+
5 10656 西南民族大学 B+
6 10730 兰州大学 B+
7 10126 内蒙古大学 B
8 10608 广西民族大学 B
9 10691 云南民族大学 B
10 10384 厦门大学 B-
11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B-
12 10749 宁夏大学 B-
13 10610 四川大学 C+
14 10742 西北民族大学 C+
15 10762 新疆师范大学 C+
16 10135 内蒙古师范大学 C
17 10517 湖北民族学院 C
18 10695 西藏民族大学 C
19 10531 吉首大学 C-
20 10672 贵州民族大学 C-
21 11407 北方民族大学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