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博士生招生简章2022年

更新时间:2021-12-17 14:14:14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南大学博士生招生简章2022年
Add 西南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西南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西南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西南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西南大学博士生招生简章2022年来自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博士生招生简章2022年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希望对你的博士报考有用。

姓  名: 黄玉明 性别:

出生年月: 1965-2-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70302分析化学

研究领域: 分析化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主要学习及研究经历   2003.3 ~ 目前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南师范大学分析科学及环境化学研究所 工作   2002.3 ~ 2003.3 西班牙国家科学院Barcelona化学与环境研究所   2000.6 ~ 2002.3 西南师范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 西南师范大学环境化学研究所 工作   1997.9 ~ 2000.6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攻读博士学位   1993.7 ~ 1997.9 西南师范大学环境化学研究所 工作   1990.9 ~ 1993.7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 攻读硕士学位   1986.7 ~ 1990.9 西南师范大学环境化学研究所 工作   1982.9 ~ 1986.7 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 学习   研究兴趣   1.发光分析   2.药物分析及环境分析   3.化学及生物传感器   4.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界面化学

著作及论文

发表论文   1.  Yuming Huang, Ana Latorre, Damia Barcelo, Joan Garcia, Paula Aguirre, Rafael Mujeriego, and Josep M. Bayona. Factors affecting to the linear alkylbenzene sulfonates removal in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Environ. Sci. Technol. http://dx.doi.org/10.1021/es034821q   2.  Joan García, Paula Aguirre, Rafael Mujeriego, Yuming Huang, Laura Ortiz and Josep M. Bayona. Initial contaminant removal performance factors in horizontal flow reed beds used for treating urban wastewater. Water Res,2004, 38(7), 1669-1678.   3.  Yuming Huang, L. Ortiz, J. Garcia, P. Aguirre, R. Mujeriego and J. M. Bayona. Water Sci. Technol.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odorous compounds: application to the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treating urban wastewater (in press)   4.  Weibing Liu and Yuming Huang,Anal. Chim. Acta,2004, 506, 183-187  "Cerium(IV)-based chemiluminescence of phentolamine sensitized by rhodamine 6G"   5.  Yuming Huang, & Zhujun Zhang, Anal. Lett., 2003, 36(13):2783-2792. "Chemiluminescence flow-through senso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scorbic acid with an immobilized reagent"   6.  Yuming Huang, Chao Zhang, Xinrong Zhang, & Zhujun Zhang, Anal. Chim. Acta 1999,391:95-100. "Chemiluminescence of sulfite based on auto-oxidation sensitized by Rh6G "   7.  Yuming Huang, Zhujun Zhang, Jiagen Lv & Hua Chen, Anal. Chim. Acta, 2000, 419(2):175-184. "A flow sensing system for in vivo on-line continuous measurement of endogenous calcium ion by microdialysis combined with fluoremetry"   8.  Yuming Huang, Chao Zhang, Xinrong Zhang, & Zhujun Zhang, Fresenius\' J. Anal. Chem., 1999, 365(4): 381-383. "A novel chemiluminescence flow-through senso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nalgin"   9.  Yuming Huang, Chao Zhang, & Zhujun Zhang, Anal. Sci., 1999,15(9):867-870. "Chemiluminescence flow biosensor system for cholesterol based on immobilized reagent"   10.Yuming Huang, Zhiqiong Chen, & Zhujun Zhang, Anal. Sci., 1999,15(12):1227-1230. "Flow-injection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k3 by a chemiluminescence sensor"   11.Yuming Huang, Chao Zhang, Xinrong Zhang, & Zhujun Zhang, Anal. Lett., 1999, 32(6), 1211-1224. "A 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ce flow system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ulfite\'\'   12.Yuming Huang, Chao Zhang, Xinrong Zhang, & Zhujun Zhang, Anal. Lett., 1999, 32(5), ,933-943. "Ce-based chemiluminescence analysis of analgin"   13.Yuming Huang, Chao Zhang, Xinrong Zhang, & Zhujun Zhang, J. Pharm. Biomed. Anal., 1999,21(4):817-825. "Chemiluminescence analysis of menadione sodium bisulfite and analgin in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and biological fluids"   14.Yuming Huang, Zhiqiong Chen, & Zhujun Zhang, Anal. Lett., 1999,32(14): 2789-2798. "Chemiluminescent determination of menadione sodium bisulfite"   15.Yuming Huang, Zhujun Zhang, & Daojian Zhang, Fresenius\' J. Anal. Chem., 2000,368(4): 429-431. "A flow injection chemiluminescence system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isoniazid"   16.Yuming Huang, Zhaohui Chen, Talanta, 2002, 57: 953-959. "Chemiluminescence of 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based on cerium(IV) oxidation sensitized by Rh6G"   17.Yuming Huang, Zhujun Zhang, & Daojian Zhang, Talanta, 2001, 53: 835-841. "Flow-injection analysis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combined with microdialysis sampling for studying protein binding of drug"   18.Yuming Huang, Zhujun Zhang, & Daojian Zhang, Anal. Lett., 2000,33(13): 2677-2688. "Chemiluminescence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of menadione sodium bisulfite based on luminol reaction"   19.Jiagen Lv, Yuming Huang, Zhujun Zhang. Anal. Lett., 2001, 34(8): 1323-1330. "Determination of hydrazine by flow injection with chemiluminescence"   20.Yuming Huang, Zhiqiong Chen, & Zhujun Zhang, Flow-Injection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K3 by a Chemiluminescence Sensor. Europt(r)ode V Opt(r)ode 2000, 5th European Conferences on Optical Chemical Sensors and Biosensors, 2000, Lyon-Villeurbanne, France, p269   21.Zhujun Zhang, Jiagen Lv, Yuming Huang,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 25, 404. "Analytical applications of MD-FIA-optical detection systems"   22.Fuchun Cai, Yuming Huang** and Zhujun Zhang,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29, 79. Chemiluminescent determination on a luminol reaction of streptomycin sulfate by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23.石文兵, 杨季冬, 黄玉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29, 102.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逆胶束介导的化学发光间接测定溶解氧   24.杨季冬, 黄玉明, 刘绍璞.  NBS-NH4+荧光素体系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铵.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27(3):372-374.   25.张淑蓉, 蔡富春, 陈朝晖, 黄玉明.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异烟肼.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27(3):375-377.   26.蔡富春, 陈朝晖, 刘卫兵, 黄玉明.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氯丙嗪.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27(5):739-741.   27.陈朝晖, 蔡富春, 黄玉明. 胶束增敏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头孢哌酮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27(5):806-810.   28.张道建, 黄玉明, 章竹君,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尿酸, 分析化学, 2001,29(4):446-449.   29.杨季冬, 黄玉明, 刘绍璞,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6(4): 427-430.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盐酸异丙嗪.   30.吕家根, 占达东, 黄玉明, 章竹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6(3): 305-30308. 荧光素-GOD-HRP体系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果实组织中的葡萄糖.   31.黄国兰,黄玉明,分析化学,1994,22:1197。水相中丁基锡化合物同时衍生萃取/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方法研究   32.黄玉明,分析化学,1996,24:1078。Txiton X-100增敏桑色素荧光法测定痕量三苯基锡   33.黄国兰,张智仁,黄玉明,中国环境科学,1996,16:391。三丁基锡富集方法研究   34.黄玉明,黄国兰, 离子交换与吸附,1995,11:512。大孔网状树脂对三丁基氯化锡的吸附特性研究   35.黄国兰,黄玉明, 环境科学进展, 1993,1:1。环境中金属有机化合物形态分析近期进展   36.黄玉明, 李天安,章娴君,李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4(4):443-447。TiO2光催化降解印染废水的研究   37.黄玉明, 刘希东,李天安,吴友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4(1):50-53。活性碳吸附下TiO2光催化降解苯酚的研究   38.刘希东,刘少璞,黄玉明, 分析化学,1997,25:1202。碘-丫啶红-聚乙烯醇体系用于痕量铬的光度测定   39.黄玉明, 韩义,分析化学, 1997,25:741。Triton X-100 增溶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锰   40.黄玉明, 陈华,章竹君,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5(2):199。微泵进样流动注射钙离子荧光探针的分析特性研究   41.黄玉明, 雷开友,黄新华,黄承志,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5(3):339 ~ 341。四种吸附剂对三苯基锡的吸附特性研究   42.黄玉明, 陈志琼,章竹君,第六届全国流动分析学术报告会论文集,1999, 西安,pp38-40。流通型化学发光维生素k3传感器研究   43.黄玉明, 张超,张新荣,章竹君,第六届全国流动分析学术报告会论文集,1999, 西安,pp80-81。罗丹明6G-吐温80化学发光体系测定安乃近   4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22,140(第四作者)冷凝气体对蒸发制备铁二元合金超细微粒组份的影响.   45.黄新华,黄承志,黄玉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25(3):273 ~ 276。中性红在DNA分子表面的长距离组装及痕量DNA的测定   46.黄玉明, 邓美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20:162 ~ 166。吸附剂对三丁基氯化锡的吸附特性研究   47.黄玉明, 刘希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21:399 ~ 402。过二硫酸铵氧化4-AAP光度法测定环境水质中的挥发酚   48.刘希东,黄玉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21:200 ~ 203。快速光度法和滴定法测定化学耗氧量   49.李建,梁一平,黄玉明,刘存业,王跃,化学物理学报,1996,9:446 ~ 449。Ar、N2气体中蒸发制备Fe-B超细微粒的研究   50.黄玉明, 中国青年学者论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10,pp600-603。水相中三丁基锡固相萃取GC/FPD检测方法研究   51.分析化学的成就与挑战,副主编(第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52.黄玉明,吕家根,陈华,章竹君,分析化学的成就与挑战,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pp306-307。微透析-流动注射-荧光检测系统在活体在线分析中的应用-家兔血液中扩散钙离子的在线监测   53.黄玉明,张道建,吕家根,章竹君,分析化学的成就与挑战,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pp308-309。微透析-流动注射-化学发光联用系统在活体在线分析中的应用-家兔血液中尿酸的在线监测   54.黄玉明,吕家根,章竹君,分析化学的成就与挑战,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p310。流通式化学发光抗坏血酸传感器研究   55.黄玉明,张道建,吕家根,章竹君,分析化学的成就与挑战,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pp311-312。微透析-流动注射-化学发光联用系统研究硫酸链霉素及四环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56.黄玉明,张道建,章竹君,分析化学的成就与挑战,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pp313-314。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尿酸   57. 吕家根,郑鹄志,黄玉明,章竹君,分析化学的成就与挑战,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pp238-239。能量转移化学发光法在药物溶出中的分析应用

承担项目

主持或者主研项目   1.  重庆及三峡水中典型有毒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分析及环境行为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攻关专项(2004-2006)   2. 水表面微层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在水气界面持久性污染物迁移转化中的作用。主持,教育部“春晖计划” 项目(2004-2006)   3.人工湿地废水处理中有机污染物降解及其机理研究。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项目(2004-2006)   4.  无损、在体、多信息生物传感器基础研究。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重点项目(1997-2002)   5.  新型光学传感器系统的构建及其在活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2002)   6.  环境中金属有机化合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主持,西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4-1996)   7.  基于微渗析的药物溶出度自动分析系统。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2002)   8.  微透析采样技术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2002)   9.  基于组织的化学发光学生物传感器研究。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5)   10.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氧化处理研究。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6-1999)

姓  名: 袁若 性别:

出生年月: 1963-8-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70302分析化学

研究领域: 分析化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1984年获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1年获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获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分配在湖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工作,主要从事生物和化学传感器的研究,1994年7月~1994年12月在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从事基于主客体效应的有机分子传感器研究。1995年1月~1996年3月在日本大阪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系米山宏(H.Yoneyama)教授实验室做博士后从事酶催化电化学氧化还原及纳米材料传感器研究。1998年8月~1999年8月在香港城市大学化学及生物系作高级研究员,从事电化学传感器及DNA芯片研制工作。1999年调到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2001获重庆市十大青年五四奖章,2002年入选为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2004年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5年荣获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袁若及其研究小组对生物及化学传感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免疫生物传感器研究方面,他结合纳米技术、反电荷技术、溶胶-凝胶技术研制出了白喉、乙肝、风疹、脑膜炎等传染性疾病及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肿瘤标志物生物传感器并用于临床试验。在酶生物传感器研究方面,他采用生物膜技术、自组装技术进行生物电化学直接催化研制出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醇脱氢酶等生物酶传感器。在DNA生物传感器研究方面,他采用交流阻抗技术、电容技术及芯片技术研究出了HIV基因片段检测传感器及地中海贫血、白血病等生物芯片。在生物催化合成研究方面,他采用金属配合物、辅酶及电子媒体存在下借助生物酶催化电化学合成十余种对称、非对称羰基化合物、α-羟基氨基酸;建立起单酶催化手性羰基化合物的非对称合成新体系,所得对映体过剩率(ee%)可达99-100%。在电化学传感器研究方面,他定向设计合成了30余种新型手性、非手性Schiff碱金属配合物及冠醚、杯环芳烃,采用主—客体分子识别技术及离子—载体特殊作用,研制出了20余种新型无机离子、有机分子化学传感器。研制出的新型生物及化学传感器已用于工业过程控制、临床医学及制药工业。袁若及其研究小组研究的新型高分子膜pH电极,克服了目前玻璃膜pH 电极存在的高阻抗、易破碎、不耐HF腐蚀等缺陷,其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高分子膜pH传感器产品于2003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并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2003年,他成立了一家重庆亚通化工有限公司,该公司已被列为重庆市高科技企业,其pH传感器产品已走向市场受到用户好评,并获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著作及论文

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如《Anal. Chem.》、《J. Org. Chem.》、《Langmuir》、《Biosens. Bioelectron.》、《Electrochem. Commun.》、《Anal. Chim. Acta》、《Anal. Bioanal. Chem.》、《Electroanalysis》、《中国科学(B辑)》、《科学通报》《化学学报》等发表12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80篇论文被SCI收录。在《SCI》收录中被他人引用315次,其中有三篇论文在《SCI》收录中被他人引用次数超过30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1.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Magnetic Control of an Electrochemical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an Arrayed Immunosensor for Simultaneous Multiple 1.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Magnetic Control of an Electrochemical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an Arrayed Immunosensor for Simultaneous Multiple Immunoassays,” Clinical Chemistry,2007, 53(7), 1323–1329.   2.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et al, “Core/shell magnetic CoFe2O4/SiO2 porous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as immobilized affinity supports for clinial immunoassay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 2007, 17(6): 976-982.   3. Y. Zhuo, R. Yuan*, Y. Q. Chai, A. L. Sun, Y. Zhang,J. Z. Yang, “A tris(2,2\'-bipyridyl)cobalt(III)-bovine serum albumin composite membrane for biosensors”, Biomaterials, 2006, 27, 5420-5429.   4.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Magnetic core-shell Fe3O4@Ag nanoparticle-coated carbon paste interface for studies of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in clinical immunoassay”,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6, 110, 11640-11646.   5. N. Li, R. Yuan*, Y. Q. Chai, S. H. Chen, H. Z. An, W. J. Li, “ New Antibody Immobil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Gold Nanoparticles and Azure I/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omposite Membrane for Amperometric Enzyme Immunosensor”,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2007, 111, 8443-8450.   6. R. Yuan*, D. P. Tang, Y. Q. Chai, X. Zhong, Y. Liu, J. Y. Dai, “Ultrasensitive Potentiometric Immunosensor Based on SA and OCA Techniques for Immobilization of HBsAb with Colloidal Au and Polyvinyl Butyral as Matrixes”, Langmuir, 2004, 20(17), 7240 – 7245.   7. S. H. Chen, R. Yuan*, Y. Q. Chai, L. Y. Zhang, N. Wang, X. L. Li, “Amperometric third-generation hydrogen peroxide biosensor based on the immobilization of hemoglobin on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and gold colloidal nanoparticle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07, 22, 1268-1274.   8.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Biochemical and immun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on a non-toxic biomimetic interface immobilized red blood cells of crucian carp and gold nanoparticle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07, 22, 1116-1120.   9.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Y. Z. Fu, J. Y. Dai, Y. Liu, X. Zhong, “New amperometric and potentiometric immunosensors based on gold noparticles/tris(2,2’-bipyridy) cobalt(III) multilayer films for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determination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05, 21(4), 539-548.   10.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Y. Z. Fu, “Study on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a diphtheria immunosensor based on silica/silver/gold nanoparticles and polyvinyl butyral as matrices”,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5, 7(2), 177-182.   11. Y. Zhuo, R. Yuan*, Y. Q. Chai, D. P. Tang, L. Y. Zhang, N. Wang, X. L. Li, Q. Zhu,“A reagentless amperometric immunosensor based on gold nanoparticles/ thionine /Nafion-membrane-modified gold electrode for determination of α-1-fetoprotein”,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5, 7(4), 355-360.   12. L. Y. Zhang, R. Yuan*, X. Q. Huang, Y. Q. Chai, S. R. Cao, “Potentiometric immunosensor based on antiserum of Japanese B encephalitis immobilized in nano-Au/polymerized o-phenylenediamine film”,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4, 6(12),  1222-1226.   13. R. Yuan*, L. Y. Zhang, Q. F. Li, Y. Q. Chai, S. R. Cao,“A label-free amperometric immunosenor based on the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prussian blue / polymerized o-phenylenediamine / nano-Au /polymerized o-phenylenediamine / nano-Au / antibod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Japanese B encephalitis vaccine”,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5, 531(1), 1-5.   14. Y. Zhuo, R. Yuan* , Y. Q. Chai, Y. Zhang, X. L. Li, Q. Zhu, N. Wang, “An amperometric immunosensor based on immobilization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on gold electrode modified gold nanoparticles and horseradish peroxidase”,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5, 548, 205-210.   15.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Electrochemical immuno-bioanalysis for carcinoma antigen 125 based on thionine and gold nanoparticles-modified carbon paste interface ”,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6,  564(2), 158-165.   16. L. Y. Zhang, R. Yuan, Y. Q. Chai, X. L. Li, “Investigation of the electrochemical and electrocatalytic behavior of positively charged gold nanoparticle and l-cysteine film on an Au electrode”,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7, 59 (1),  99-105.   17. Z. Q Tong, R. Yuan, Y. Q. Chai, Y. Xie, S. H. Chen, “A novel and simple biomolecules immobilization method: Electro-deposition ZrO2 doped with HRP for fabrica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biosensor”,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7, 128, 567-575.   18. Y. T. Shi, R. Yuan*, Y.Q. Chai, M.Y. Tang, X. L. He, “Amplification of antigen–antibody interactions via back-filling of HRP on the layer-by-layer self-assembling of thionine and gold nanoparticles films on Titania nanoparticles/gold nanoparticles-coated Au electrode”,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2007, 604, 9–16   19. Y. R. Yuan, R. Yuan*, Y. Q. Chai, Y. Zhuo, Y. T Shi, X. L. He, X. M. Miao, “A Reagentless Amperometric Immunosensor for Alpha-Fetoprotein Based on Gold Nanoparticles/TiO2 Colloids/Prussian Blue Modified Platinum Electrode”, Electroanalysis ,2007,19(13), 1402 – 1410.   20. F. C. Wang, R. Yuan, Y. Q. Chai, D. P. Tang, “Probing traces of hydrogen peroxide by use of a biosensor based on mediator-free DNA and horseradish peroxidase immobilized on silver nanoparticles”,Analytical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07, 387(2), 709-717.   21. Y. T. Shi, R. Yuan*, Y. Q. Chai, X. L. He, “Development of an amperometric immunosensor based on TiO2 Nanoparticles and gold Nanoparticles” , Electrochimica Acta, 2007, 52, 3518-3524.   22. H. Z. An, R. Yuan*, Y. Q. Chai, D. P. Tang, N. Li, “Dual-Amplification of Antigen-Antibody Interactions via Back-Filling Gold Nanoparticles on (3-Mercaptopropyl) Trimethoxysilane Sol-Gel Functionalized Interface” , Electroanalysis, 2007, 19(4), 479-486.   23. F. X. Gao, R. Yuan*, Y. Q. Chai, M. Y. Tang, S. R. Cao, S. H. Chen, “Amperometric third-generation hydrogen peroxide biosensor based on immobilization of Hb on gold nanoparticles /cysteine/ poly (p- aminobenzene sulfonic acid)-modified platinum disk electrode”,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07, 295, 223-227.   24. F. X. Gao, R. Yuan*, Y. Q. Chai, S. H. Chen, S. R. Cao, M. Y.Tang , “Amperometric Hydrogen Peroxide Biosensor Based on the Immobilization of HRP on nano-Au/Thi /Poly (p-Aminobenzene Sulfonic Acid)-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Journal of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Methods,2007, 70(3), 407-413.   25. G. R. Ye, Y. Q. Chai, R. Yuan, L. Zhou, Y. Li, L. N. Zhang, “Salicylate Ion-Selective Electrode Based on New Tetranuclear Copper Complexes of O-Vannlin-methionine as Neutral Carriers”,Analytical Sciences, 2007, 23(2), 171-176.   26.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Magnetic Control of an Electrochemical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an Arrayed Immunosensor for Simultaneous Multiple Immunoassays,” Clinical Chemistry,2007, 53(7), 1323–1329.   27. X. H. He, R. Yuan*, Y. Q. Chai, Y. Zhang, Y. T. Shi, “A new antibody immobil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electrodeposi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 and prussian blue for label-free amperometric immunosensor”,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7, (1), 149-155.   28. Z. Q Tong, R. Yuan*, Y. Q. Chai, S. H. Chen, Y. Xie, “Direct electrochemistry of horseradish peroxidase immobilized on DNA/electro-deposited zirconium dioxide modified, gold disk electrode”, Biotechnology Letter, 2007, 29,791-795.   29. E. P. Luo, Y. Q. Chai, R. Yuan*, “Unsymmetrical tetradentate Schiff bases copper(II) complex as neutral carrier for thiocyanate-selective electrode”, Analytical Letters, 2007, 40, 369-386.   30. S. R. Cao, R. Yuan*, Y. Q. Chai, L. Y. Zhang, X. L. Li, F. X.Gao, “A mediator-free amperometric hydrogen peroxide biosensor based on HRP immobilized on a nano- Au/ poly 2,6-pyridinediamine- coated electrode”, 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2007, 30, 71-78.   31. F. C. Wang, R. Yuan*, Y. Q. Chai, “A new amperometric biosensor for hydrogen peroxid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HRP-Nanogold-PTH-Nanogold-modifie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07, 225(1), 95-104.   32. L. H. Gan, R. Yuan, “Influence of Cluster Size on the Structures and Stability of Trimetallic Nitride Fullerenes M3N@C80”, Chemphyschem, 2006, 7, 1306-1310.   33.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Electro-Transfer mediator microbiosensor Fabrication Based on Immobilizing HRP-Labeled Au Colloide on Gold Electrode Surface by 11-Mercaptoundecanoic noic Acid Monolayer”, Electroanalysis, 2006, 18(3) , 259-266.   34. S. H. Chen, R. Yuan*, Y. Q. Chai, L. Xu , N. Wang, X. L Li, L. Y. Zhang, “Amperometric hydrogen peroxide biosensor based on the immobilization of 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 on the layer-by-layer assembly films of gold colloidal nanoparticles and toluidine blue”, Electroanalysis, 2006, 18(5) , 471-477.   35. Y. Zhuo, R. Yuan*, Y. Q. Chai, Y. Zhang, X. L. Li, N. Wang, Q. Zhu, “Amperometric enzyme immunosensors based on layer-by-layer assembly of gold nanoparticles and thionine on Nafion modified electrode surface for α-1-fetoprotein determination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2006, 114, 631-639.   36. Y. Liu, R. Yuan*, Y. Q. Chai, D. P.  Tang, J. Y. Dai , X. Zhong, “Direct electrochemistry of horseradish peroxidase immobilized on gold colloid/cysteine/nafion-modified platinum disk electrode”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2006, 115, 109-115.   37. Q. Zhu, R. Yuan*, Y. Q. Chai, N. Wang, Y. Zhuo, Y. Zhang, X. L. Li, “A new potentiometric immunosensor for determination of α-fetoprotein based on improved gelatin–silver complex film”, Electrochimica Acta,2006, 51( 18), 3763-3768.   38. X. L. Li, R. Yuan*, Y. Q. Chai, L. Y. Zhang, Y. Zhuo,Y. Zhang, “Amperometric immunosensor based on toluidine blue/nano-Au through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for determination of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6, 123(3) 356-366.   39. S. R. Cao, R. Yuan, Y. Q. Chai, L. Y. Zhang,  X. L. Li,R. Chai,“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Ascorbic Acid on 2,6-pyridinediamine / nano-Au / poly 2,6-pyridinediamine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and Its Analytical Application”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06, 153(12), H223-H227.   40. Y. Z. Fu, R. Yuan, Y. Q. Chai, Y. Zhang, Y. G. Peng, “Electrochemical Immunoanalysis for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Based on Multilayer Architectures of Gold Nanoparticles and Polycation Biomimetic Interface on Glassy Carbon Eletrode”, Electroanalysis, 2006, 18(24), 2451-2457.   41. W. J. Xu, Y. Q. Chai, R.Yuan*. S. L. Liu “A novel thiocyanate-selective electrode based on a Zinc- phthalcyanine complex”,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06, 385: 926-936.   42. F. C. Wang, R. Yuan, Y. Q. Chai, “Direct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based on a silica nanoparticles/sol–gel composite architecture for encapsulation of immunoconjugate”,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6, 72(4), 671-675.   43. L. Y. Zhang, R. Yuan*, Y. Q. Chai, S. H. Chen, N. Wang, Q. Zhu,“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 of films of nano-Au and Co(bpy)33+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Japanese B encephalitis vaccine” ,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6, 28(3),231-236.   44.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X. Zhong, Y. Liu, J. D. Dai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using colloidal gold nanoparticles modified by a sol-gel network interface”, Clinical Biochemistry, 2006, 39(3), 309-314.   45.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Direct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based on immobilization of protein-magnetic nanoparticle composites on to magnetic electrode surfaces by sterically enhanced   magnetic field force”, Biotechnology Letters , 2006, 28(8), 559-565.   46.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Novel immunoassay for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based on protein A-conjugated immunosensor chip by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and cyclic voltammetry”, Bioprocess and Biosystem Engineering, 2006, 28, 315-321.   47. G. R. Ye, Y. Q. Chai, R. Yuan*, J. Y. Dai, “A mercury(II) ion–selective electrode based on N,N-dimethylformamide-salicylacylhydrazone as a neutral carrier”,Analytical Sciences, 2006, 22(4), 579-582.   48.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 Ligand-Functionalized Core/Shell Ag@Au Nanoparticles Label-Free Amperometric Immun-Biosensor”,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6, 94(5), 996-1004.   49.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ing strategies based on immobilization of anti-IgG on mixed self-assembly monolayers carrying surface amide or carboxyl groups”, Analytical Letters,2006, 39(9), 1809-1821.   50. Y. Z. Fu, R. Yuan*, Y. Q. Chai, L. Zhou, Y. Zhang, “Coupling of a Reagentless Electrochemical DNA Biosensor with Conducting Polymer Film and nanocomposite as Matrices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HIV DNA Sequences”, Analytical Letters, 2006, 39(3), 467 – 482.   51. Q. Zhu, R. Yuan*, Y. Q. Chai, Y. Zhuo, Y. Zhang, X. L. Li, N. Wang, “A Novel Amerometric Biosensor for Determina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Based on Nafion and Polythionine as well as Gold Nanoparticles and Gelatin as Matrixes”, Analytical Letters, 2006, 39(3), 483 – 494.   52. W. J. Xu, Y. Q. Chai, R. Yuan, L. Xu, S. L. Lliu, “Highly Selective Iodide Electrode Based on the Copper(II)-N,N’-bis (salicylidene)-1,2-bis(p-aminophenoxy)-ethane Tetradentate Complex”, Analytical Sciences, 2006, 22, 1345-1349.   53. M. Y. Tang, R. Yuan, Y. Q. Chai, “A new amperometric biosensor based on HRP/nano-Au/L-Cysteine/ Poly (o-aminobenzoic acid)-membrane-modified platinum electrod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6, 24, 1575-1580.   54. Y. Z. Fu, R. Yuan*, Y. Q. Chai, “Reagentless immunosensing assay via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for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monitoring based on polypyrrole and gold nanoparticles as matrice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6, 24, 59-64.   55 . A. L. Sun, Y. Q. Chai, R. Yuan, G. F. Gui, “AHighly Selective Salicylate Membrane Electrode Based on N, N’-(aminoethyl) ethylenediamide Bis–(2-salicylideneimine) Binuclear Copper(II) Complex as Neutral Carrier”,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6, 24(7), 894-898.   56. N. Wang, R. Yuan,* Y. Q. Chai, D. P. Tang, Q. Zhu, X. L. Li,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NADH based on self-assembled colloidal gold and Nafion matrixes and Co complex mediator”,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06, 17(5), 683-686.   57. F. C. Wang, Y. Q. Chai, R. Yuan*, “A Novel Tetraiodocadmate (II) – PVC Membrane Electrode for the Potenti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Cadmium (II)”,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06, 17, 941-944.   58. D. P. Tang, R. Yuan* , Y. Q. Chai, L. Y. Zhang, X. Zhong, Y. Liu, J. Y. Dai,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n a kind of immobilization method of anti-diphtheria for potentiometric immunosensor modified colloidal Au and polyvinyl butyral as matrixe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05, 104 ,199-206.   59.X. Zhong R. Yuan*, Y. Q. Chai, Y. Liu, J. Y. Dai and D. P. Tang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self-assembled gold nanoparticles and double-layer 2d-network 3-mercaptopropyl)- trimethoxysilane polymer onto gold substrate”,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 ,2005, 104 ,191-198   60.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Y. Liu, J. Y. Dai, X. Zhong, “Novel potentiometric immunosensor for determination of diphtheria antigen based on compound nanoparticles and bilayer two-dimensional sol-gel as matrices”,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05, 381, 674-680.   61. R. Yuan*, Y. Liu, Q. F. Li, Y. Q. Chai, C. L. Mo, X. Zhong , D. P., Tang, J. Y. Dai,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platinum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a matrix of polyvinyl butyral and colloidal Ag containing immobilized horseradish peroxidase”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05 , 381: 762-768.   62. L. Xu, R. Yuan*, Y. Q. Chai, X. L. Wang, “A Novel salicylate-selective electrode based on a Sn(IV) complex of salicylal-imino acid Schiff base”,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05, 381: 781–787.   63.L. Y. Zhang, R. Yuan*, X. Q. Huang, Y. Q. Chai, D. P. Tang, S. R. Cao, “A new label-free amperometric immunosenor for rubella vaccine”,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05 , 381(5), 1036-1040.   64. L. Xu, R. Yuan*,Y. Q. Chai, Y. Z. Fu,“Novel Membrane Potentiometric Thiocyanate Sensor Based on Tribenzyltin(IV) Dithiocarbamate”, Electroanalysis, 2005, 17(11), 1003-1007.   65. J. Y. Dai, Y. Q. Chai, R. Yuan*, Y. S. Zhang, Y. Liu, X. Zhang, D. P, Tang, “Thiocyanate-selective PVC membrane electrode based on tricoordinate Schiff base copper(II) complex”, Chemistry Letters, 2005, 34(1), 62-63.   66. L. Xu, R. Yuan*, Y. Q. Chai, “Mercury(II) ion Potentiometric Sensor Based on a Sulfur Schiff’s Base 1-(2-Hydroxy-1,2-diphenylethylidene)thiosemicarbazide as Ionophore” Chemistry Letters, 2005 , 34(3) , 440-441.   67. Q. Zhu, Y. Q. Chai, R. Yuan*, N. Wang , X. L. Li “Development of a Bio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Using Faradic Impedance Spectroscopy”, Chemistry Letters, 2005, 34(12), 1682-1684.   68. Y. Z.  Fu, R. Yuan*, L. Xu, Y. Q. Chai, Y. Liu, D. P. Tang, Y. Zhang.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behavior of DNA biosensor based on colloidal Ag and bilayer two-dimensional sol-gel as matrices”, Journal of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Methods, 2005, 62(2), 163-174.   69. Y. Z. Fu, R. Yuan*,L. Xu, Y. Q. Chai, Y. Liu, X. Zhong, D. P. Tang, “Indicator free DNA Hybridization detection via EIS based on     self-assembled gold nanoparticles and bilayer two-dimensional 3-mercaptopropyltrimeth- oxysilane onto a gold substrate”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5, 23(1) , 37-44.   70. J. Y. Dai, Y. Q. Chai,  R. Yuan*, L. X. An, Y. Liu, X. Zhong, D. P. Tang, “Tricoordinate schiff base copper (II) complex as neutral carrier for highly selective thiocyanate electrode”, Analytical Letters, 2005, 38(3), 389-400.   71. L. Xu, R. Yuan*, Y. Z. Fu, Y. Q. Chai, “Potentiometric membrane electrode for salicylate based on an organotin complex with a salicylal Schiff base of amino acid”, Analytical Sciences, 2005, 21(3), 287-292.   72. X. Zhong, R. Yuan*, Y. Q. Chai, J. Y. Dai,Y. Liu,D. P. Tang, “An Amperometric biosensor for glucose based on self-assembling nanoparticles and electrosynthesis of poly-o-diaminobenzene on the Prussian blue modified gold electrode”, Analytical Letters, 2005 ,38(7),1085-1097.   73. F. C. Wang, Y. Q. Chai, R. Yuan*, C. H. Chen, J. Y. Dai, L. Xu,“A Selective Membrane Electrode for Thiocyanate Ion Based on a Bis-taurine-salicylic Binuclear Copper(II) Complex as Ionophore”,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5, 23(7), 865-869.   74. D. P. Tang, R. Yuan*, Y. Q. Chai, L. Y. Zhang, J. Y. Dai, Y. Liu, X. Zhong, “Potentiometric Immunosensor Based on Immobilization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on Platinum Electrode Modified Silver Colloids and Polyvinyl Butyral as Matrixes”, Electroanalysis, 2005, 17(2), 155-161.   75. L. Y. Zhang, R. Yuan*, Y. Q. Chai, X. L. Li, X. Zhong, “An amperometric immunosensor for rubella vaccine”, Analytical Letters, 2005, 38(10), 1549-1558.   76. J. Y. Dai, R. Yuan*, Y. Q. Chai, L. X. An, X. Zhong, Y. Liu, D. P. Tang, “Highly thiocyanate- selective pvc membrane electrode based on lipophilic ferrocene derivative”, Electroanalysis, 2005, 17(20), 1865-1869.   77. Y. Q. Chai, J. Y. Dai, R. Yuan*, X. Zhong. Y. Liu, D. P. Tang, “Highly thiocyanate-selective membrane electrodes based on the N,NN-bis-(benzaldehyde)-glycine copper(II) complex as a neutral carrier”, Desalination, 2005, 180, 207-215   78. Y. Z. Fu, R. Yuan*, D. P. Tang, Y. Q. Chai, “Study on the immobilization of anti-IgG on Au-colloid modified gold electrode via potentiometric immunosensor, cyclic voltammetry, an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techniques”,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 2005, 40(1), 61-66.   79.Y. Q. Chai, R. Yuan*, J. Y. Dai , L. Xu, A. L. Sun, G. F. Gui, “Highly salicylate-selective membrane electrode based on  N,N’-bis-(furaldehyde)-glycinecopper(II) complex as neutral carrier”, Analytical Letters, 2005, 38(1), 45-56   80. Y. Liu, R. Yuan*, Q. F. Li, Y. Q. Chai, X. Zhong, D. P. Tang,  J. Y. Dai, “A New Biosensor for Hydrogen Peroxide Based on Ag Colloid-modified Electrode and Azure C Mediation”, S. Afr. J. Chem., 2005, 58, 4–8.   81. D.P. Tang, R. Yuan, Y.Q. Chai, X. Zhong, Y. Liu, J.Y. Dai, L.Y. Zhang,“Novel potentiometric immunosensor for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using a gold nanoparticle-based biomolecular immobilization method”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4, 333(2), 345-350.   82.D. P. Tang, R. Yuan,Y. Q. Chai, J. Y. Dai, X. Zhong, Y. Liu, “A novel immunosensor based on immobilization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on platinum electrode modified colloidal gold and polyvinyl butyral as matrices via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Bioeletrochemistry, 2004, 65(1),15-22.   83.Y. Q. Chai, R. Yuan, L. Xu, W. J. Xu, J. Y. Dai and F. Jiang, “A Highly sensitive PVC membrane iodide electrode based on the complexes of mercury(II) as neutral carrier”,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04 , 380(2), 333-338.   84.Z. Y. Sun, R. Yuan, Y. Q. Chai, L. Xu, , X. X. Gan, W. J. Xu,“Study of a bis-furaladehyde Schiff base copper(II) complex as carrier for preparation of highly selective thiocyanate electrodes”,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04, 378, 490~494.   85. D.P. Tang, R. Yuan, Y.Q. Chai, L. Y. Zhang, X. Zhong, J. Y. Dai, Y. Liu, “Novel potentiometry immunoassay with amplified sensitivity for diphtheria antigen based on nafion, colloidal Ag and polyvinyl butyral as matrixes”, Journal of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Methodes, 2004, 61,299-311.   86.D.P. Tang, R. Yuan, Y.Q. Chai, X. Zhong, Y. Liu, J. Y. Dai, “Novel potentiometry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diphtheria antigen based on colloidal gold and polyvinyl butyral as matrixes”, Biochemical Engieering Journal, 2004, 22, 43-49.   87.X. Q. Huang, Y. Q.Chai, R. Yuan, X. L. Wang, Q. F. Li, “Highly selective thiocyanate electrode based on bis-[N-(2-hydroxyethyl)salicylaldimino]copper(II) complex as a neutral carrier”, Analytical Sciences, 2004, 20(8),1185-1188.   88. J. Y. Dai, Y. Q. Chai, R. Yuan, X. Zhong, Y. Liu, D. P. Tang, “Bis-dimethylaminobenzaldehyde Schiff-base Cobalt(II) Complex as a Neutral Carrier for a Highly Selective Iodide Electrode”, Analytical Sciences, 2004, 20(12), 1661- 1666.   89. 周路,叶光荣,袁若*,柴雅琴,陈素明,“甲磺酸帕珠沙星分子印迹手性电容型传感器”,中国科学,B辑:2007, 37(1), 48-53.   90. 袁若*,曹淑瑞,柴雅琴,高凤仙,赵青,唐明宇,童忠强,谢轶,“血红蛋白/带正电的纳米金层层自组装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中国科学,B辑: 2007, 37(2), 170-177.   91. 张丽娜,柴雅琴,袁若*,李艳,叶光荣,“基于2,3-丁二酮双缩氨基硫脲为中性载体的新型银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化学学报,2007, 65(6), 537-541.   92. 袁若*, 卓颖, 柴雅琴, 张英, 孙爱丽,“基于纳米金/硫堇层层自组装的新型电流型酶-癌胚抗原免疫传感器”,中国科学 B(辑),2006, 36(5), 425-432.   93. 袁若*,唐点平,柴雅琴,张凌燕,刘颜,钟霞,戴建远,“高灵敏电位型免疫传感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诊断技术研究”,中国科学 (B 辑), 2004, 34(4), 279-286.   94. 黎雪莲, 袁若*, 柴雅琴, 朱强, 张凌燕, 王娜,“基于多层酶/纳米金固定甲胎蛋白免疫传感器的研究”,化学学报,2006, 64(4), 325-330.   95. 张凌燕,袁若*,柴雅琴,曹淑瑞,黎雪莲,王娜,“基于辣根过氧化物酶 / 纳米金 / 辣根过氧化物酶 /多壁纳米碳管修饰的过氧化氢传感器的研究”,化学学报,2006, 64(16),1711-1715.   96. 归国风, 柴雅琴, 袁若*,孙爱丽,王福昌,“新型双核铜金属配合物为中性载体的硫氰酸根离子高选择性电极的研究”,化学学报,2006, 64(21),2185-2189.   97.唐点平,袁若*,柴雅琴,刘颜,钟霞,戴建远,“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固载抗体电位型白喉类毒素免疫传感器的研究”化学学报,2004, 62(20): 2062-2066.   98.王秀玲,袁若*,徐岚,柴雅琴,孙志勇,黄晓靖,李群芳,赵勤,“双安息香缩三乙四胺双核钴硫氰酸根的离子电极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 25(4), 633-635.

承担项目

1994年以来,袁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基金、国家教育部留学生基金、重庆市科委攻关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12项课题,并参加了日本文部省重点基金、香港RGC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化学开放实验室基金课题、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6项课题的研究。   主持的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三维网状超分子纳米水胶及金属纳米微粒固载抗体蛋白的高灵敏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研究(2007-2009)   2.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高灵敏纳米金修饰白喉免疫生物传感器研究(2004.8~2007.8)   3. 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高分子膜pH传感器(2003.8~2005.8)   4.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酶催化高立体选择性手性物电化学合成及其传感器研究(2002.8~2005.8)   5.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单酶催化高立体选择性手性醇电化学合成及其传感器研究(2002.1~2005.1)   6. 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新型非玻璃膜固态pH传感器研制(2000.6~2003.6)   7. 湖南省自然基金:高选择性醇脱氢酶催化光学活性物电化学还原及生物传感器研究(1999~2000)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单酶催化高选择性羰基手性物电化学还原及其传感器研究(1998~2000)   9. 教育部留学生基金:酶催化电化学还原及其生物传感器研究(1997~1999)   10. 湖南省自然基金:新型金属配合物中性载体阳离子选择电极研究(1995~1996)

姓  名: 靳玉乐 性别:

出生年月: 1966-0-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教育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领域: 课程与教学论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靳玉乐,男,汉族,1966年生,河南省邓州市人,中共党员。1992年6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2年7月~1993年6月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论研究室主任、讲师;1993年7月~1996年8月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期间于1996年4月任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96年9月晋升为教授,1997年1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现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带头人,重庆市重点文科研究基地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委会副主任。

获得奖项

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   2.重庆市“十佳教师”(2000年)   3.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1年)   4.西南师范大学“有突出贡献的教授”(2001年)   5.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   6.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2002年)   7.重庆直辖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2002年)   8.西南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   9.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   10.重庆青年五四奖章(2004年)   11.“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4年)   12.“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6年)   13.重庆市首批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称号(2007年)

著作及论文

主要著作目录:   1.《教育实验论》(与和学新合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现代课程论》(专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3.《潜在课程论》(专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教学改革论》(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5.《课程研究方法论》(与黄清合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6.《探究教学论》(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7.《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第1作者),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8.《活动课程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主编),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9.《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11.《案例教学原理》(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主编),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13.《普通高中新课程解读》(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14.《探究学习》(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自主学习》(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合作学习》(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7.《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与于泽元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18.《江泽民教育论述研究》(与张晓洪合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19.《现代教育学》(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0.《现代教学论》(裴娣娜主编,撰写“第五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21.《多元文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主编),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22.《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3.《理解教学》(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4.《对话教学》(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5.《反思教学》(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承担项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目:“西南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 2000—2005年,主持人,30万元;   2.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2002—2005年,主持人,1.33万美元;   3.重庆市哲社“十五”规划项目:“课堂探究教学与学生素质发展实验研究” 2001年—2004年,主持人,0.8万元;   4.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课程发展模式研究” 2002—2005年,主持人,25万元(含学校配套经费10万元);   5.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资助课题:“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学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002—2006年,主持人,30万元   6.西南师范大学创新群体研究基金项目:“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深化研究”, 2004—2007年,主持人,60万元。     7.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民族学校对新课程适应性及办学特色 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2006-2007年,经费2万元。   8.教育部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中小学教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适应性研究”  2006-2007年,经费5万元。

姓  名: 杨炳钧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外国语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领域: 功能语法、时间心理学、翻译理论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博士、博士生导师。1995获西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山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受Freeman基金会资助在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做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10月进入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的研究方向为功能语法、时间心理学、翻译理论。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材2部,编著2部,译著2部。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发表于国际刊物Language Sciences(2004第3期)的Towards the criteria of non-finite clause identification被SSCI检索系统、A&HCI检索系统和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目前正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学术团体任职及兼职   中国功能语法教学研究会理事   重庆市翻译学会理事   北美功能语法学会会员   国际应用心理学会会员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   西南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西南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中心研究员   《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编委

获得奖项

获奖情况   获得2005年度"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二等奖   获2002-2004年度"西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   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2001年度"光华奖学金"一等奖   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广东省2000年"南粤优秀研究生"一等奖   新符号三角形及其在英汉词汇层中的体现,载于陈治安、刘家荣主编《语言与符号学在中国的进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获2000年度重庆市外文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汉语成语中概数词"一"的文化内涵与英译,香港《翻译季刊》1999年第13、14期合刊(香港翻译学会学报)。获2004年度重庆市翻译 学会优秀作品二等奖。

著作及论文

专著:   《英语非限定小句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独立完成)   编著、译著:   《认知心理学》,2006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一主译)   《语言、文化、外语教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主编)   《语篇 语言功能 外语教学》,2002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副主编)   Discourse and Language Functions,200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第二副主编)   《人格科学》,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参与翻译)   《加拿大百科全书》,1998年,四川辞书出版社(参与编译)   论文:   1.待发,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by APA, New York).(合作)   2.叙事语篇中时间表征的评定差异研究,《心理科学》2007年第2期(第一作者)   3.渐变群在非限定小句中的体现及其意义,《外语学刊》2007年第3期(独立完成)   4.我国法庭口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二作者)   5.英汉语言形象性对比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第1期(第二作者)   6.多重主位的界定与序列结构,《外语学刊》2006第4期(第一作者)   7.Towards the criteria of non-finite clause identification. Language Sciences 2004,3.(SSCI以及Arts & Humanities全文收录,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独立完成)   8.整合语言学概观,《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独立完成)   9.广告中的女性符号比较,《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   10.作为人格维度的时间洞察力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3期(独立完成)   11.叙事时间表征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5期(独立完成)   12.翻译原型论,《外国语言文字研究》2004年4期(独立完成)   13.再论心理过程与现象之关系,《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4年3期(独立完成)   14.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概述,《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第二作者)   15.SVOC结构的句法分析,载于黄国文主编《语篇 语言功能 外语教学》,2002年,中山大学出版社。   16.Indeterminacy in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nonfinite clauses,Discourse and Language Function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独立完成)   17.介词的功能语言学解释,《外国语》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录)(2001年第3期)(独立完成)   18.形式标记的元功能分析,《现代外语》2001年第3期(独立完成)   19.词项语法译介,《当代语言学》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录(独立完成)   20.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一作者)   21.汉语介词兼类与英译,《外语教学》2001年第5期(第二作者)   22.素质教育观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及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第2期(第一作者)   23.关于系统功能语法术语应用于英语教学的思考,《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第1期(独立完成)   24.系统功能语法核心思想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外语学刊》2000年第3期(第一作者)(核心刊物)   25.语篇翻译中的语篇网现象探讨,《外语与翻译》2000年第3期(第二作者)   26.试论前提的制约因素,《外语教学》2000年第3期(第一作者)   27.构成理论关于记叙文篇章理解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年第1期(第二作者)   28.汉语成语中概数词"一"的文化内涵与英译,香港《翻译季刊》1999年第13、14期合刊(香港翻译学会学报)。获2004年度重庆市翻译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完成)   29.新符号三角形及其在英汉词汇层中的体现,载于陈治安、刘家荣主编《语言与符号学在中国的进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获2000年度重庆市外文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独立完成)   30.试评心理语言学语篇理解理论研究,《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第3期(独立完成)   31.试论研究生素质教育与英语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二作者)   32.素质教育观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及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第2期(第一作者)   33.试论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与语言素质的提高,《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一作者)   34.试论研究生素质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年第1期(第二作者)   35.论《知识论》的英文用语与翻译哲学,《外语与翻译》1998年第4期(第一作者)

承担项目

主持科研项目:   2004年11月,\\"认知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对比研究\\",2004年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项目   2004年12月,\\"叙事时间表征的特点研究\\",2004年度西南师大博士基金项目   2005年12月,\\"叙事时间表征的语言心理研究\\",2005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主研科研项目:   2004年-2006年,学习风格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2003年-2006年,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05年,参加200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和《现代归纳逻辑的创新功能与应用及其认知基础研究》   2006年,基于戴维森纲领的知识论重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姓  名: 王钊 性别:

出生年月: 1957-0-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经济管理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20202区域经济学

研究领域: 区域发展与管理、农业经济与管理、企业经济与管理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王钊,男,汉族,博士,教授,1957年生,四川省叙永县人。现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中央委员,民盟重庆市委副主委。重庆市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农业委副主任,重庆市政府科技顾问;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财务顾问专家。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主要学术兼职:重庆市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数量经济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农业投资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信息协会经济发展战略专家委员。   主要受教育和工作经历   1978.03-1985.01 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研究生;学士,硕士;   1992.09-1996.12 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管理学博士;   1997.07-1997.08 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   2002.03-2002.07 四川外语学院出国人员培训部英语高强班学习;   2003.09-2004.04 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1985.01-1999.07 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9.07-1999.12 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1999.12-2003.03 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2003.03-2004.10 西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   2004.10-2005.07 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2005.07~至今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和业绩总揽   主要研究方向和服务领域:区域发展与管理,农业经济与管理,企业经济与管理。   从教二十余年,主讲过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经济和管理学骨干课程10余门,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含在读)。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等国家级和部省级各类项目20余项,撰著出版专著和主编国家级和部级规划教材等10余本,发表科研教学论文50余篇,科研教学获奖10余项。   近年主要教授课程和层次   管理学理论前沿——研究生(博士)   管理研究方法论—研究生(硕士)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生(硕士)   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生(硕士)   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生(专业硕士)   管理学原理 ——本科   现代企业管理——本科   企业战略管理——本科

获得奖项

主要获奖成果或荣誉项目   1.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奖三等奖(2006公布)   2.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06)   3.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9.04)   4.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96.12)   5.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市级精品课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2006)   6.西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校级一等奖(1997.12)

著作及论文

主要代表性著作(教材)和论文   1. 《西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著),陕西科技出版社(2006.12)   2. 《中国乡镇企业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研究》,(独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   3. 《管理学原理》(教育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 《企业战略管理》(农业部“十五”规划教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业部“十五”规划教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8)   6. 《现代企业管理概论》(农业部“十五”规划教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7)   7. 《乡村社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及其制度逻辑:一个分析框架》,《改革》(2006.12)   8. 《重庆市建设新农村与城镇化的协调推进》,《重庆蓝皮书·2007》,重庆出版社(2007.01)   9. 《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的关系》(笔谈),《改革》(2006.7)   10. 《以工补农的内涵规范与政策建议》,《改革》(2006.2)   11. 《关于重庆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12. 《休闲农业发展的市场和政策的经济学研究》(第四节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8)   13. 《重庆市工业化进程与发展趋势》,《重庆蓝皮书·2006》,重庆出版社(2005.12.P339)   14. 《西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协调发展的对策探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15.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展非营利性农民组织的几个问题》,《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   16. 《用新思路新举措加速推进城镇化》(访谈),《重庆改革》(2003.5)   17. 《都市农业: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日报》(2001.11.29 )   18. 《论科技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中国科协等“西部地区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论坛”专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 P384-388)   19. 《关于重庆市乡镇企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思考》,《乡镇经济》(2001.4)   20. 《科技促进三峡移民可持续发展初探》,《人民长江》(2000.8)   21. 《东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差距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乡镇企业研究》(1998.1);《复印报刊资料F22》(1998.3)   22. 《乡镇企业布局和结构与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1);《复印报刊资料F22》(1996.3)   23. 《农村工业化本质及指标体系研究》,《经济学家》(1996.1)

承担项目

部分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项目   1.主持:《“以工补农”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5—2007),批准文号:05X5Y 018   2.主持:《西部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互动关系及协调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1—2002),批准文号:01BJY 059   3.主持:《科技促进三峡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1999—2000)   4.主持:《重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案例研究》,重庆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项目(2006—2007)   5.主持:《城乡统筹视角下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对策研究》,重庆市软科学项目(2006—2007)   6.主持:《重庆发展特色农业与推进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制度创新研究》,重庆市软科学(2001—2002)   7.主持:《科技促进三峡(重庆库区)移民的对策研究》,重庆市软科学(1999—2000)   8. 主持:《三峡移民中新科技应用的方法论及范例研究》,重庆市软科学(1999—2000)   9.主持:《重庆市乡镇企业实现质量效益型增长的途径和对策研究》,重庆市软科学(1996—1999)   10.主持:《四川省乡镇企业和城镇化问题研究》,四川省社科“八五”重点规划项目(1993—1994)   11.主研:《改善西部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创新及其政策选择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5)   12.主研:〈西南地区扶贫资金之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997.6~1998.12)   13.主研:《三峡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重庆市院士基金项目和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1998.5-2000.12)   部分应用性横向项目   1.主持:少数民族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和补偿政策研究   2.主持:重庆市北碚集团对口扶贫巫山的“十一五”规划   3.主持:重庆市北碚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4.主持: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5.主持:重庆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规划   6.主持:重庆市九龙坡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7.主持:西藏自治区琼结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8.主持:云南省威信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9.主持:四川省纳溪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姓  名: 杨晓萍 性别:

出生年月: 1963-0-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教育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105学前教育学

研究领域: 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及幼儿家庭教育等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杨晓萍,女,汉族,1963年生,四川自贡人,中共党员。1985年7 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2002年6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4年晋升为教授,2006年被评为学前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重庆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及幼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主讲的课程有《学前教育课程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教育学》《儿童游戏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

获得奖项

1、国外教育发展网络课程建设,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2、获第一届西南师范大学教学比赛一等奖。

著作及论文

在《学前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1、杨晓萍主编:高等教育学,重庆出版社,2006年。   2、杨晓萍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杨晓萍著: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杨晓萍等著: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杨晓萍等主编:重庆市幼儿园素质教育主题统整课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承担项目

1、大陆与香港幼儿园校本课程比较研究,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2004年9月,编号04-GJ-076,课题主持人,研究经费3000元。   2、中国课程改革:西南地区校本课程、课程衔接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研究所,2004年10月,研究经费5万港币,到校经费1万港币,编号130-413417717。

姓  名: 范蔚 性别:

出生年月: 1964-0-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教育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领域: 课程与教学论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范蔚,1964年生,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在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读本科,毕业留校工作至今。1988年9月至1991年7月,在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读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刘克兰教授,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在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张敷荣教授,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9年12月至2001年12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做“人格心理与教育”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黄希庭教授。现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本科生《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硕士生《课程论专题研究》,博士生《课程论前沿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社会兼职   全国教育学会课程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重庆市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重庆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重庆市女专家联谊会会员

获得奖项

1、1999年、2006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2、2000年、2005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3、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教育工会“强素质、讲学习、比贡献”十佳个人。   4、专著《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合作),2001年,重庆市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第五。   5、专著《教育改革论》(合作),2001年,重庆市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第三。

著作及论文

1、《小学教师审美化教学素质研究》副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2、《学科教学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第一作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3、《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培育》独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4、《教育学概论》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5、《课程与教学论》,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6、《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主编(第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编,重庆出版社2006年8月。   8、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语文教学论》同步练习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9、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12册,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07年。

承担项目

1、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学科教学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1998-2001年。   2、 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西南中小学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及课程特色的形成机制研究”,2003-2005年。   3、 主持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程实施中教师创生课程的意义与策略研究”, 2005-2006年。   4、 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地区教师课程实施方式与教学反思能力的关系研究”2006-2008年。

姓  名: 李力 性别:

出生年月: 1950-0-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外国语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领域: 英语教学论,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外语课程论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1950年生。重庆市人,汉族。工作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1982年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英语教育专业(TESOL)毕业,获英语教育硕士学位(M. Ed. in TESOL)。1985年起在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起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97年晋升为教授。1994年起任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999年起任院长。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英语教学顾问,重庆外文学会会长,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   开设过的课程   高级阅读,写作,美国文学,文学批评,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英语学习策略,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课件设计,英语课程标准研究等。   主要研究领域   英语教学论,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外语课程论。

著作及论文

主持研究的科研项目   1. "微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科研资助金项目,1994;   2. "西部多语地区英语认知的特色及英语教育对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1。   主要科研成果   1. "图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   2. "Schemata: Catego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ALL"(《外语教学与研究论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关于在我国高校开展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   4.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中的理论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   5. "机助外语教学与外语学习基础理论研究"(《外语电化教学》,1996,3);   6. "图式的分类及其在机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   7. "论指示和照应"(《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2);   8. "机助外语教学课件设计结构模式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9. 《兔子,跑吧》(1986,美国文学名著翻译,重庆出版社);   10. 《兔子回家》(1987,美国文学名著翻译,重庆出版社);   11. 《外国名诗鉴赏辞典》(1989,河北人民出版社,);   12. 《语言·文化·外语教学》(1997,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获重庆市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13. 《语言·文化·外语教学(第二版)》(2004,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4. 《策略·风格·归因》(200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5.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研究》(2004,重庆大学出版社)。

姓  名: 姚建宗 性别:

出生年月: 1966-3-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法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30101法学理论

研究领域: 法理学、法政治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姚建宗,男,1966年3月出生,四川省通江县人。1989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2年7月起在吉林大学法学院任教,1994年9月晋升为讲师,1998年9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现任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学、法政治学。   开设课程:本科生:法理学   研究生:法理学、西方法律思想史

获得奖项

获奖情况:   1、 1993年11月,《略谈法的价值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最根本价值》,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第三次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论文奖;   2、 1996年1月16日,《“法治经济”解析》,吉林大学第四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论文奖;   3、 1998年12月9日,因“八五”以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成绩显著而获奖;   4、 1998年1月6日,《法律制度构造论》,吉林大学199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5、 1998年1月6日,《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吉林大学199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特等奖;   6、 1998年12月10日,《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法学论文二等奖;   7、 1999年8月14日,《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1998年度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一等奖;   8、 1999年11月30日,获“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9、 1999年12月24日,《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第六次优秀著作奖专著优秀奖(最高奖);   10、2000年3月24日,《国外政治发展研究述评》,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优秀奖(最高奖);   11、2000年7月19日,被评为东北地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1998—2000年度优秀编辑;   12、2000年12月7日,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项目奖励;   13、2001年1月2日,《法治的多重视界》,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二等奖;   14、2001年1月2日,《法治与良知》,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二等奖;   15、2001年12月,《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理论倾向》,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二等奖;   16、2001年1月,《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获吉林省第5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17、2001年4月,“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8、2001年7月,“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200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励;   20、2003年9月,第一届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1、2003年,《生活的场景与法治的向度》,司法部2002年法学教材和法学科研优秀成果奖优秀奖;   22、2004年12月,“法学理论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2004年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3、2004年12月,“法学理论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吉林大学2004年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著作及论文

主要著作:   专著:   1、《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个人专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法治的生态环境》(个人专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译著:   1、《罗尔斯》(与高申春合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与孙世彦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编著:   1、《法理问题之初步体认》(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参编:   1、郑成良主编:《法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任副主编;   2、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参编第7、10、11章;   3、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版,参编第16、29章。   主要论文:   1、《中国社会主义法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法学》199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6年第4期转载;   2、《理念?信仰?法治》,《检察日报》1996年11月25日“理论新苑”;   3、《学术自信、学术宽容及其他》,《湘江法律评论》第1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4、《论法律义务的结构、特征与功能》,《长白论丛》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0期存目;   5、《法律行为本体论论纲》,《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6、《法律效力论纲》,《法商研究》1996年第4期;   7、《时代要求的理性选择:财产权的平等法律保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增刊);   8、《法律制度构造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1期转载;   9、《法的哲学理解》,《长白论丛》1997年第1期;   10、《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检察日报》1997年4月28日“理论新苑”作“论点摘登”,《新华文摘》1997年第6期存目;《新华文摘》1997年第8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7年第6期转载;   11、《制度、法律与经济发展:一个初步分析》,《法制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论法律移植》,《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三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为法哲学申辩:法哲学研究提纲》,《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   14、《法哲学批判与批判的法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4期存目,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4期转载;   15、《法律与发展研究:一个待开拓的领域》,《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6、《转换维度 拓宽视野——法学研究方法论变革》,《世纪论评》1998年第2期;   17、《中国法学研究的方法论缺陷及其校正》,《社会科学报》1998年8月20日;   18、《美国的法律与发展研究》,《法制现代化研究》(第四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中国法理学二十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12期转载;   20、《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理论傾向》,《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季号;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9年第7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4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2期转载;   21、《科学批判与法哲学的发展》,《法学》199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9年第8期转载;   22、《如何进行法理学思考》,《湘江法律评论》(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法治的人性立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4、《国外政治发展研究述评》,《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00年第3期转载;   25、《法治的人生态度》,《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6期存目;   26、《法治的多重视界》,《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4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转载;   27、《生活的场景与法治的向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转载(卡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7期转载;   28、《法治的人文关怀》,《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9、《法治与良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9期转载;   30、《法治的审美旨趣与美学意境》,《法学》2000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10期转载;   31、《法治:符号、仪式及其意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2、《法治与公共话语》,《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3期转载;《光明日报》2001年3月13日“论点摘编”摘登;   33、《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与我国司法官遴选:基本认识与框架设计思路》,《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2期;   34、《权利礼让 法律先行》,《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0月10日;   35、《权利的“神圣”与“卑劣》,《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0月31日;   36、《游戏规则约束不了制定者?》,《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1月21日;   37、《受教育权的艰难选择》,《方圆》2001年12期;   38、《排队与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2月12日;   39、《面向新世纪的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高教研究与实践》2001年1期;   40、《略论我国法学教材建设的个性化改革》,《高教研究与实践》2002年1期;   41、《略论法治建设中的程序优先理念与制度》,《安徽法学法律评论》2003年1期;   42、《法治:何处热闹何处寂寥》,《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15日;   43、《“君子”与“小人”并重的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5日;   44、《法盲》,载《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2年1月23日;   45、《纳税人意识》,载《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2年1月9日;   46、《有“我”的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29日;   47、《尊重规则》,《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2月16日;   48、《生活与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1日。

承担项目

承担课题:   1、法哲学研究,霍英东基金项目,1999.3-2002.3,5.3万(折合),负责人。   2、中国法治实践的生态环境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998.9-2001.7,1.5万,负责人。   3、中国法治实践的几个理论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笹川良一优秀青年教育基金项目1998.8-2000.8,0.7万,负责人。   4、法学理论系列课程体系优化及课程建设,吉林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01-2004,2万元,负责人。   5、精品课程建设《法理学》,吉林大学教改项目,2003—2005,10万元,与马新福共同负责。   6、权利问题与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发展(2000ZDXM820005),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0—2004,20万元,与张文显共同负责。

姓  名: 张进辅 性别:

出生年月: 1951-5-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心理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201基础心理学

研究领域: 基础心理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张进辅,男,生于1951年5月,四川西充人,汉族。1982年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毕业。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起任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2004年起任基础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现承担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和重庆市“十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主要研究方向:青年心理研究,探讨我国当代青年心理发生发展及演变的特征和趋势,重点是青年价值观特点研究;心理测量研究,探索现代心理测量学原理和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人力资源开发和心理咨询的应用中有效运用的途径,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量表。

获得奖项

1.《当代青年心理学》获重庆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91年。   2.《人生心理咨询手册》获四川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92年。   3.《现代教学论》获重庆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4年。   4.《西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获重庆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96年。   5.《加强研究生教学改革,促进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   6.《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获四川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6年。并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998年。   7.《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获重庆市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1年。   8.《中国大学生传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获重庆市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3年。   9.《现代青年心理学》获第十届(2002年度)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 并获重庆第六届优秀图书奖。   10.《现代青年心理学》获重庆市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5年8月。   11.《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获重庆市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8月。   12. “高校青年心理学课程学科体系建设研究” 获第二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11月。

著作及论文

一、著译作   1.《当代青年心理学》(主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2.《心理学》(参编),西南师大出版社,1988年。   3.《中学生心理答问》(参编),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年。   4.《青春论—青年期的特性》(独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5.《人生心理咨询手册》(副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6.《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参写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   7.《现代教学论》(参编),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年。   8.《走进大学》(参编),重庆出版社,1993年。   9.《教育测量与评价》(主编),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   10.《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第二作者),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11.《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参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12.《心理学》(第一主编),(台湾)新文京开发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13.《现代青年心理学》(主编),重庆出版社,2002年。   14.学生性健康教育系列读本——《青春如潮》(编委),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青年心理概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二.论文   1. 张进辅:对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问题的探讨,四川教育,1982年4期。   2. 张进辅:推行标准化考试必须慎重,光明日报,1986年8月8日。   3. 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大学生需要结构的调查,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2期。   4. 张进辅、张蜀林: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查,心理学杂志,1989年1期。   5. 张进辅:心理测验中反应定势的类型与控制,心理学探新,1989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89年8期全文转载。   6. 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五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心理学报,1989年3期。   7. 张进辅:制定教育目的之方法,载《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8. 张进辅:加速西南地区教育发展的若干建议,载《西南开发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1年。   9. 张进辅:幼儿智力测验的特殊问题,学前教育研究,1991年5期。   10.张进辅: A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of Ideas about Justice-Profit in Chinese Adolescent Students, 《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fro-Asian Psychological Congress》 ,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3.   11.张进辅:我国青少年学生公私观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年1期。   12.张进辅:试论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第二届中日教师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   13.张进辅:张增杰教授对我国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贡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95年3期全文转载。   14.张进辅、刘晓陵:Discovery and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Parallel Lines Illusion Change Effect,[美]《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 y 》,Oct.1994;Vol.121(4).(SSCI 期刊).   15.张进辅:浅议青年期及其划分,四川心理科学,1994年1期。   16.徐光国、张进辅:决策场理论简介,心理学动态,1995年2期。   17.张进辅: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导向,载《西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年。   18.张进辅:谈谈高考前的心理调整,物理教学探讨,1996年2期。   19.张进辅:测验设计中的认知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6期。   20.张进辅: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98年8期全文转载。   21.石伟、张进辅:国外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儿童青少年行为倾向影响的研究现状, 四川心理科学,1998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98年12期全文转载。   22.石伟、张进辅:国外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对行为倾向影响的研究,心理学动态,1999年1期。   23.赵玉芳、张进辅:九十年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的新发展,煤炭高等教育,1999年2期。   24.刘晓陵、张进辅:高一学生物理成绩、学习归因以及学业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3期。   25.于海波、张进辅:国外关于倾述效果的研究综述,心理学动态,2000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0年9期全文转载。   26.张进辅、赵玉芳、杨东:中国人成败归因的初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4期。   27.杨东、张进辅:大学生疏离感和价值观关系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期。   28.夏凌翔、万黎、张进辅:职高生对心理辅导评价与期望的调查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4期。   29.肖永松、张进辅:用指标法研究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论文集),2000年。   30.钱敏、张进辅: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论文集),2000年。   31.于海波、张进辅:隐含知识研究综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论文集),2000。   32.赵玉芳、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知识价值观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6期。   33.张进辅、张昭苑:中国大学生传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1年5期全文转载。   34.钱敏、张进辅: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四川心理科学,2001年1期。   35.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期。   36.吴明霞、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职业气质的思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期。   37.张进辅、张昭苑:中国大学生传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香港现代教学论坛杂志,2001年4期。   38.钱敏、宋林学、张进辅:老化过程中人格问题的研究模式,心理学动态,2001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1年11期全文转载。   39.赵玉芳、张进辅:论知识价值观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1年11期全文转载。   40.张进辅:智力理论的最近发展,心理学动态,2001年4期。   41.张进辅、张昭苑:中国大学生传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青年塑造未来》收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42.杨东、张进辅:大学生疏离感和价值观关系的研究,《青年塑造未来》收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43.张炼、张进辅:国外青年抑郁的研究述评,四川心理科学,2001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1年10期全文转载。   44.罗渝川、张进辅:从20世纪的最后10年看我国青年婚恋观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4期。   45.张进辅:精神控制是邪教最具危害性的共同特征,载《“法轮功”现象的心理学剖析》,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   46.张炼、张进辅:患者自我呈现的研究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3期。   47.徐小燕、张进辅:巴昂的情绪智力模型及情商量表简介,心理科学,2002年3期。   48.张进辅、钱敏、肖永松:建立中小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科学评价机制的研究构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49.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心理学报,2002年4期。   50.童琦、张进辅:生育价值观研究综述,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3期。   51.罗渝川、张进辅:情感在战略分析中作用研究的新动向,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特刊。   52.徐小燕、张进辅: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期。   53.张昭苑、张进辅:家庭在青年发展中的作用,现代教学研究,2002年9期。   54.石伟、张进辅: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载《新世纪心理与教育测量展望》,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5.郑建虹、黄希庭、张进辅:梁淑溟人格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1期。   56.杨容、张进辅、李艾丽莎:重庆高校毕业生择业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调查,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期。   57.张炼、张进辅:压力应对的性别差异及相关的生物学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2期。   58.张进辅、杨东: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3 期。   59.谭小虹、张进辅:试论时间价值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期。   60.杨建锋、徐小燕、张进辅:关于中学生情绪智力的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4期。   61.杨容、张进辅、李艾丽莎:重庆高校毕业生择业满意度调查,社会心理研究,2003年1期。   62.吴明霞、张大均、张进辅:教师职业气质的理论建构及量表编制,社会心理研究,2003年1期。   63.于海波、张进辅:从职业价值观中分析当代大学生需要的特点,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2期。   64.罗渝川、张进辅:情感在战略分析中作用研究的新动向,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9期全文转载。   65.孟晋、张进辅:国外学业自我概念研究动态,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1期全文转载。   66.吴明霞、张进辅、张大均:教师与高师生职业气质特点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4期。   67.邱江、张进辅:重庆市大学生求知行为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5期。   68.李儒林、张进辅:慢性疼痛患者的认知加工偏向,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9期。   69.李儒林、张进辅: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11期。   70.张进辅、杨东: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创新》(佐斌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71.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2期。   72.时勘、张进辅:“非典”时期京渝两地民众社会心理特征比较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期。   73.石伟、张进辅、黄希庭: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1期。   74.唐莉、张进辅:进食障碍的病因学研究进展,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7期。   75.桂亚莉、张进辅:国有企业职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工挫折应对方式调查,社会心理研究,2004年2期。   76.沈建建、张进辅:创造价值观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期。   77.童琦、张进辅:不同职业青年生育价值观的特征,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3期。   78.张仕兵、葛缨、张进辅、冯春:CPA业职业人际价值观调查及特点初探,重庆注册会计师、重庆注册评估师,2004年2期。   79.张进辅、肖永松:重庆民众成败归因特征的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   80.赵永萍、张进辅:青少年审美价值观调查与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   81.Xu Xiaoyan , Zhang Jinfu: The development and Survey of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of College Students, ORAL presentation at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Beijing, China, August 8-13,2004.   82.Zhang Jinfu, Yang Jianfeng : Cross-Cultural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 normal populations: The NEO-PI-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RAL presentation at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Beijing, China, August 8-13,2004.   83.Bi Chongzeng, Zhang Jinfu: Revision Employee Aptitude Survey in China, POSTER presentation at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Beijing, China, August 8-13,2004.   84.Luo Yuchuan, Zhang Jinfu: Self-Regulation of employees at work: Theoretical construct and scale development, POSTER presentation at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Beijing, China, August 8-13,2004.   85. 杨静、张进辅: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价值工程,2004年9期。   86. 钱敏、张进辅:Prilletensky关于心理学研究道德意义的评估体系简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期。   87. 李儒林、张进辅:工作满意一工作绩效关系述评,西华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   88. 桂亚莉、张进辅:性别价值观浅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   89. 唐莉、张进辅:老年人生活幸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5期。   90. 李儒林、张进辅:重庆市企业员工生活满意度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3期。   91. 葛缨、张进辅、冯春:五个不同行业从业者的职业人际价值观,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期。   92. 张进辅、童琦、毕重增:生育价值观的理论构建及问卷的初步编制,心理学报,2005年5期。   93. 郑剑虹、张进辅:父子关系与个体人格,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   94. 陈 睿、张进辅、郑红兰: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方法述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5期。

承担项目

已完成科研项目   1.主研教育部博士点招标项目:《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研究》。   2.主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我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3.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特征和水平的测量与评估研究》。   正在研究的科研项目   1.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期青少年价值观现状与变化特点的追踪研究》。   2.重庆市“十五”社科规划2001年度重点项目:《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心理分析与引导研究》。   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建立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研究”二级课题:《中小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科学评价机制的研究》。   4.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计划。《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理想问题研究》。   5.重庆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和特点及其教育的研究》。   6. 2004年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科研基金项目:《当代中国青年职业心理特点与测评》

姓  名: 刘立辉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外国语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领域: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二十世纪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圣经文学研究等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刘立辉,四川南充人,1988、1994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进入北京大学,从师胡家峦教授,研习十六世纪英国文学,2003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可招收"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以及英美文学方向的硕士生。2005-2006年作为中美富布赖特项目高级研究学者,赴美进行"艾略特诗歌中的美国传统"课题研究,合作教授为耶鲁大学博士、麻省圣十字学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英文系Lee Oser教授。出版专著1部,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等处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部分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全文转载,部分观点被同行引用。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二十世纪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圣经文学研究等。   教学课程   1.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英语专业本科生)   2. 文学导论(英语专业本科生)   3. 圣经故事(英语专业本科生)   4. 语言文学导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5. 圣经与西方文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获得奖项

主要获奖:   1.第二批"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04年)。   2.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5年)。   3."英语创造教育"(4篇系列研究论文)2001年4月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 北京大学2000-2001学年度三好学生。   5. 北京大学2000-2001学年度华为奖学金。   6. 北京大学2003年度优秀毕业生。   7."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00年11月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著作及论文

主要论文:   1. "China\'s Reception of T. S. Eliot"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of T. S. Eliot. London, 2007, forthcoming).   2. "A Neglected Author: Ba Jin" (Vol.12, No.1, Winter 2006, Newsletters of ALSC).   3. 宇宙时间与斯宾塞《仙后》的叙事时间。《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4. 叶芝象征主义戏剧的伦理理想。《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5. 品特戏剧的伦理学批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6. 《四个四重奏》的文体特征。《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7.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8. 《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拯救主题。《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9. 《四个四重奏》引语解读。《国外文学》2002年第3期。   10. 作为话语形式的诗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1. 弥尔顿的诗学观。《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12. 弥尔顿早期诗歌的神秘主义倾向。《国外文学》2001年第2期。   13. 弥尔顿两首早期诗歌的宗教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   14. 《时间与存在》的后现代意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15.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16. 英语创造教育的目的、范畴和方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17. 《四个四重奏》主题结构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18. 康拉德:听众与谎言:《黑暗的中心》的叙事结构与阅读效应。《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19. 当代英语诗歌语言的超语义特征。《外国语》1996年第4期。   20. 现代诗歌的叙述结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21. 乌托邦的经验秩序与嬉戏的语言指归:英语后现代诗歌的价值取向。《外语与翻译》1996年第2期。   22. 《四个四重奏》的象征主义机制。《中外诗歌研究》1995年第2-3期。   23. 语境结构和诗歌语义的扩散。《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24. 生命哲学的诗化耗损:有关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新探述评。《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   25. 文本?死亡?自我: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诗歌结构形式解读。《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26. 生命流程的深层意蕴。《名作欣赏》1993年第2期。   27. 马克?吐温的《苦行记》及其喜剧特色。《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专著、教材等:   1.《生命的和谐:斯宾塞〈仙后〉内在主题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2.《综合大学英语(英语专业精读)》第五册(合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3.《CET-4作文辅导》,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   4.《莎士比亚故事全集》(合编),重庆出版社,1998年。   5.《加拿大百科全书》(参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   6.《英语教程》(合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

承担项目

主要研究项目:   1. 主持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斯宾塞诗歌的文化批评研究\\"。   2. 主持完成电子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文体学与英语阅读教学\\"。   3. 主持完成电子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话语交际与文化研究\\"。   4. 主研教育部九五人文社科项目\\"英国诗歌与基督教传统\\"(98JBY75047-99001)。   5. 主研华中师范大学校级项目\\"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

姓  名: 俞荣根 性别:

出生年月: 1943-1-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法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30102法律史

研究领域: 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制史、法文化史等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俞荣根,笔名耘耕,男,汉族,1943年1月生,浙江省诸暨市人,法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1967年,就读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1979年考取西南政法学院法学研究生,1982年毕业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通过论文答辩获法学硕士学位。 1982—1997年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学(原西南政法学院)。期间,1986年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1年任教授。   任  职:   1993年起历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副校长、校党委常委等。   1997年11月调任重庆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并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第一副主任(常务)、《改革》杂志社社长,兼任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1998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共重庆市第二届代表大会代表。   2002年12月当选为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3年1月,在重庆市人大二届一次会议上选任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驻会)、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社会兼职:   曾任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兼职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同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曾应聘赴日本神户大学国际协力研究科、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任教或研究。   兼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及其学术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及其学术委员、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兼任重庆市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并社会科学组组长、重庆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重庆市学位委员会专家评议组成员、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法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计划与发展学会副会长、重庆市人口学会副会长、重庆市信息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重庆市名人事业促进会副会长、重庆市渝浙经济促进会会长、重庆市浙江企业联合会名誉会长等。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法律史学科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制史、法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兼及法理学、法社会学、立法学等。1997年任重庆社科院院长后,因工作需要涉足决策科学、区域经济学、社会学等,主持完成一批省部级科研项目,撰写和编写过一些论文和著作。

获得奖项

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司法部直属高校先进教师(1994年)、重庆市先进工作者(1995年)、重庆市首批学术带头人(法学、法律史学,2002年)。   1、省部级一等奖四项:   《儒家法思想通论》(专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1994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道统与法统》(专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1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羌族习惯法》(合著、主编),重庆出版社2000年第1版,2003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法律思想史简编》(上、下)(教材,执行副主编,主要撰稿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获司法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2、省部级二等奖四项:   《孔子法律思想探微》(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1983年第4期,1984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儒家法思想通论》(专著),1995年获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合作,项目实施人),1997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艰难的开拓—毛泽东的法思想与法实践》(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1999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姓  名: 王德清 性别:

出生年月: 1950-8-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教育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101教育学原理

研究领域: 教育经济与管理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王德清,教授,在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工作,男,1950年8月出生。1963年至1966年在四川德阳第二中学读书,1968年至1969年在德阳寿丰小学教书,1970年至1973年在德阳孝泉师范学校读书,1973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曾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课程班。   现为西南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研究生导师,管理教研室主任,全国教育管理学会会员,全国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市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民盟西南大学副主委。

著作及论文

学术论文   1、《自主办学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规律》 载《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2、《着眼于创新,立足于运用》 载《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10期。   3、《阅读理解学习策略》 载《学科教育》1997年第9期。   4、《影响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因素》 合作 载《学科教育》1997年第11期。   5、《当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探析》 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6、《苏格拉底“产婆术”思想的辨证性》 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7、《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发展战略国际教育改革》论论文集 海南出版社 2002年9月出版。   8、《论学校管理规律行为科学奥秘探索》论文集 重庆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社。   9、《当前大学生的特殊行为与管理对待》《行为科学奥秘探索》论文集 重庆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社。   10、《西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载《教育参考》2001年第2期。   学术著作   1、《现代管理学原理》 专著 独立撰写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2、《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 专著 主编 华夏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3、《学校管理原理》专著 独立撰写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4、《学校管理学》教材 独立撰写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5、《实用学校管理学》 教材 主编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版。   6、《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战略意义及政策保障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7、《教育社会学》专著 第二副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8、《新时期青少年德育研究》 专著 副主编 重庆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   9、《行为科学奥秘探索》 论文集 第二主编 重庆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10、《小学大美育系统论》 专著 副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9年6月出版。   11、《驾驶心理学》 专著 副主编 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   12、《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教材 第一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9年6月出版。   13、《教育学》 教材 参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6月出版。   14、《中国古代教育家论德育》 专著 参编 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

姓  名: 王建力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地理科学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70501自然地理学

研究领域: 第四纪环境学、沉积学和沉积环境演变、自然地理学等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王建力:王建力,男,1996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到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工作,1999年6月,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2002年曾在美国Illinois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年——2006年在法国Montpellier 第二大学做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第四纪环境学、沉积学和沉积环境演变、自然地理学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担任的社会团体职务有中国地理学会理事、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地理学会理事长等。

获得奖项

曾获重庆市首届科学技术带头人和重庆市优秀教师称号。

姓  名: 周谊 性别:

出生年月: 1951-0-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教育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104比较教育学

研究领域: 比较教育、教育史、职业技术教育、民族教育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周谊,男,1951年生于重庆,1982年重庆师院文学学士,1988年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历任重庆沙区莲光小学、上桥中学、川南工业管理学校、云南师范大学教师,西南师范大学教授,现任西南大学教授,重庆市重点学科比较教育硕士点方向负责人,主要研究:比较教育、教育史、职业技术教育、民族教育;曾任国家哲社、教育部多项课题主研;现在主持教育部十五规划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01JA880023。

著作及论文

到2007年6月,科研成果约180万字:著作有个人专著《纳西族教育史》,合著《中国教育战略重点问题》、《震荡与变革——20世纪的教育技术》,副主编《比较教育基础》、《比较教育管理》,参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世界教育大事典》、《中国书院辞典》、《教育与就业》、《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当代国际教育发展》等17项;文章有《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职业技术》、《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国际比较》、《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国外教师情况的若干比较》、《瑞士教育概况》、《90年代日本义务教育课程》、《90年代日本高中课程》、《简论学习困难生的指导》、《跨世纪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国际比较》、《关于日本地名人名翻译小议》、《德国教育年表》、《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等百余篇,50多篇发表在《比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学科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日语学习与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统计研究》、《学术研究》、《中国特殊教育》、《中国统计》、《教育史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外国教育研究》、《教育评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教育与职业》、《上海教育科研》、《职业技术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70多篇为CNKI中国期刊网收录。

承担项目

(一)主持项目   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1JA880023   2、自选课题——《德国教育年表》,成果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6期发表后,获得云南省政府“云南省1979-89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本项目后来获得河北大学教授滕大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祥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吴式颖、中央教科所译审袁一安等10名专家亲笔写的正式的学术著作推荐意见。   3、教育部考试中心课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基础同步练习册》,成果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参加项目(含结果、评价)   1、韩达教授主持的国家八五哲社规划,中华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之《纳西族教育史》。本课题后来成为“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出版后,获得“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9,见1999.8.18《中国教育报》4版。《纳西族教育史》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的第二卷中,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导师王逢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导师俞启定教授均给予充分肯定,称为“力作”。   2、陈巨昌、张维平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与就业》中的《国外教育与就业》。本课题成果1994.12由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劳动部副部长朱家甑作序。   3、吴式颖教授主持的全国教科规划九五重点课题——《外国教育史教程》中的《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19世纪德国教育》。本课题成果1999.8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河北大学博士导师贺国庆教授撰文盛赞(见《课程教材教法》2000;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4、熊明安教授主持的“西南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的实验研究”。本课题获教育部奖。   5、杨汉麟教授主持的全国教科规划九五重点课题——《西方教育实验史》之《欧文的教育实验》。本课题成果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6、任钟印教授主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点课题——《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之《卢梭、爱尔维修教育论著选》。本课题成果2001.10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姓  名: 陈时见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教育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104比较教育学

研究领域: 比较教育、课程与教学、民族教育等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陈时见,男,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务处、体委、继续教育学院。   1987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3至1994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任访问学者,199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0年3月至2002年2月在广西师范大学工作,其间,1992年12月破格晋升副教授,1997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4年任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1999年任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2000年任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2002年3月调入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工作,2003年4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2005年7月任西南大学副校长。   社会兼职: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常务理事。

获得奖项

曾获广西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广西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广西"十百千人才"第二层次人选。项目成果中有2部参编著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有7项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二、三等奖。

著作及论文

先后出版《比较教学论》、《小学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学科发展与研究方法》、《比较教育导论》、《师论:多维视角的教师透视》、《少数民族教育探索》、《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雷沛鸿国民教育概论》、《走向创新教育:教育变革的反思与前瞻》、《课程与教学》、《课堂管理论》、《边际解读:广西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与变革研究》、《边界跨越:广西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研究》、《边缘崛起:广西民族贫困地区妇女社区学习研究》、《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等20余部学术专著,先后发表“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及其建设”、“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发达国家教师职后教育比较”、“发展师范教育的问题与展望”、“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学”等论文50余篇。

承担项目

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重点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项目3项。

姓  名: 何向东 性别:

出生年月: 1948-7-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10104逻辑学

研究领域: 逻辑学、高等教育管理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1948年7月生于重庆。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逻辑学博士点负责人,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原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苏州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首届学科(逻辑学)学术带头人。1982年9月于河南大学政治系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哲学硕士学位。   从事逻辑学、高教管理学的教学、科研以及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学、高等教育管理。   主要社会兼职:   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专家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重庆市逻辑学会会长   重庆市哲学学会副会长

获得奖项

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18项,其中优秀教学成果(管理类)国家级二等奖3项。   1985年评为西南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1994年被国家教委表彰为“全国普通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被四川省教委表彰为“四川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   1993年12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被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

著作及论文

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大学学报等刊物及论文集上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工具书、文集等18部。   代表性的主要著述有:   《逻辑学概论》 (重庆出版社1985)   《逻辑学教程》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04)   〈教育逻辑学引论〉 (合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广义模态逻辑及其应用》 (合著,人民出版社2005) ?    《逻辑与方法导论》 (主编,重庆出版社2006)    《语言逻辑基础》 (参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模态逻辑》 (合作译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代表性论文:   《归纳推理的类型新探》 (哲学研究1983.5)   〈论语言逻辑的对象、性质及研究方法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6.4)   〈论周延、量项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7.5)    “其实”的逻辑特征初探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6)    〈试论多重复句的逻辑关系〉 (逻辑与语言研究   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   〈关于论证的反思〉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增刊)   《论假说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交际意图---语用推理的目标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6)    〈论教育逻辑学的性质、对象与研究方法〉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   〈试论逻辑学与素质教育〉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    〈描述教学世界的一个模态公理系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   《逻辑学与科学创新》   (哲学研究2004.12)   《“归纳问题”的逻辑哲学研究述评”》   (哲学研究2005.12)

承担项目

主持省〈部〉级、国家级教学、科研课题10项。   主要研究课题有:   “汉语言逻辑研究” (教育部七五重点课题)   “逻辑学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重庆市“十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广义模态逻辑及新型计算语言研究” (国家社科项目97BZX022)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编号03JZD0028,主要合作者,研究经费20万元)   “现代归纳逻辑的创新功能与应用及其认知基础研究” (教育部招标课题重大攻关项目编号05JZD0008,首席专家,研究经费50万元)

姓  名: 周鸿 性别:

出生年月: 1949-3-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教育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101教育学原理

研究领域: 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教育社会学研究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周鸿(1949年3月~)男,汉族,四川省遂宁县人,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现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担任教育系副系主任、国家教育委员会西南高教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西南师大教务处处长,兼任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教育类委员、国家教育部管理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教育学研究会秘书长、四川省教育学会理事、重庆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及其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重庆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   主讲课程:主要讲授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普通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等课程。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教育社会学研究。

获得奖项

1、《中国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独特道路——论毛泽东群众办学思想》(论文),获“重庆市教育学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100周年,毛泽东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奖排名第一(1993年12月)。   2、《论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改革》(论文),《中国教育学刊》1993年5期。获四川省第六次普教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1994年)。   3、主编《教育社会学》(专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获重庆市第五次哲社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1996年)。   4、副主编《高师学生实习指南》(工具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获重庆市第五次哲社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排名第三,(1996年)。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转型》(论文),《教育科学论坛》1994年3期。获四川省第七次普教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1996年)。   6、《西南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专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获四川省第七次哲社科研成果优秀奖,排名第三,(1996年)。   7、《严格考试管理,确保高素质师资的培养》,(教学科研报告),获四川省普通高校第三届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1997年)。   8、《中学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实验报告),获国家教委“全国首届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与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排名第二,(1997年)。   9、《教育现代化:传统与现代整合》(论文),《教育研究》1997年6期。获重庆市(直辖)第一次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排名第一,(1998年)。   10、《论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论文),《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3期,获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二等奖,排名第一,(2000年)。   11、《建构师范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教研报告),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01年)。

著作及论文

学术论文   1、《现代教育的综合功能与效应》(6千字),收入《中国教育大系·现代教育理论丛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社《教育学》全文复印转载)。   2、《教育的改革开放与传统文化教育》(8千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2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   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教育学科的改革与建设》(5千字),《中国高等教育》1992年第3期。   4、《论教育社会价值的多重性》(7千字),《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   5、《论现代教育与科技生产力的一体化》(6千字),《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5期。   6、《学校公共关系的调适》(5千字),《教育评论》1992年3期。   7、《教育过程辩证法》(5千字),《教育科学论坛》1992年4期。   8、《论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改革》(7千字),《中国教育学刊》1993年5期。   9、《教育与科技生产力》(5千字),《重庆教育论丛》1993年1期。   10、《论学校班级群体的文化冲突》(5千字),《教育科学论坛》1993年5期。   11、《论毛泽东的群众办学思想》(7千字),《渝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4期。   12、《对新形势下德育转型的思考》(7千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年6期。   13、《论高校科技的产业化与市场化》(5千字),《江苏高教》1993年6期。   14、《社会现代化与教育改革》(7千字),《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5期。   15、《教育改革与传统文化》(6千字),《教育科学论坛》1993年1期。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转型》(6千字),《教育科学论坛》1994年3期。   17、《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改革》(7千字),收入中国教育学会编《三个面向与深化教育改革》一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版。   18、《论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改革》(6千字),《江苏教育研究》1994年2期。   19、《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效应》(6千字),《重庆教育论丛》1994年4期。   20、《论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的综合效应》(5千字),《江苏高教》1995年5期。   21、《高师培养职教师资的模式》(5千字),《江苏高教》1995年10月专刊。   22、《师范大学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综合优势》(7千字),《高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23、《班主任工作的实习》(11千字),《高师学生实习指南》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24、《办好高师教育,竭诚为基础教育服务》(7千字),《西南教育管理研究》1995年3期。   25、《面向基础教育,大力办好高等师范教育》(12千字),《西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26、《论高师教育实习的协同效益》(7千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3期。   27、《论走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6千字),《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2期。   28、Toward a New Century : on the Reform of Liberal Arts Curriculum in Normal Universities ,The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ino-American Teacher Education Consortium (Shanghai),June 23,1997.   29、《教育现代化:传统与现代整合》(7千字),《教育研究》1997年6期。   30、《论面向21世纪的文科教育改革》(7千字),《江苏高教》1997年4期。   31、《严格考试管理,确保高素质师资的培养》(7千字),《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32、《当代文化冲突与文化素质教育》(7千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   33、《走向新世纪的文科教育改革》(7千字),《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   34、《浅论罗素的儿童教育思想》(10千字),收入《儿童成长与家庭教育》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   35、《论文化冲突中的文化素质教育》(6千字),《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6期。   36、《数学文化与素质教育》(8千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1期。   37、《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8千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3期。   38、The Contribution of School Partnership to Practice Teaching in Tertiary Teacher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32,noI January/February 199"9,PP.40—50."   39、《全面修订教学计划 为新世纪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编入教育部高教司组编《构建21世纪人才培养新体系》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9年7月出版。   40、《论面向当代文化冲突的文化素质教育》(7千字),《西南师范大学报》(社科版)2000年1期。   41、《加强教学改革与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千字),收入教育部高教司编《改革、奉献、再创辉煌》论文集,地质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4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中学师质》(6千字),收入《提高文化素质,培育创新人才》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43、《论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价值观的更新》(6千字),《中国农业教育》2000年6期。   44、《论走向新世纪的教育创新》(7千字),收入《重庆市高教管理研究会98’学术年会论文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45、《创新素质教育的意蕴及其主要研究问题》(10千字),《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1期。

承担项目

1、《中国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独特道路——论毛泽东群众办学思想》(论文),获“重庆市教育学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100周年,毛泽东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奖排名第一(1993年12月)。   2、《论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改革》(论文),《中国教育学刊》1993年5期。获四川省第六次普教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1994年)。   3、主编《教育社会学》(专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获重庆市第五次哲社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1996年)。   4、副主编《高师学生实习指南》(工具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获重庆市第五次哲社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排名第三,(1996年)。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转型》(论文),《教育科学论坛》1994年3期。获四川省第七次普教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1996年)。   6、《西南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专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获四川省第七次哲社科研成果优秀奖,排名第三,(1996年)。   7、《严格考试管理,确保高素质师资的培养》,(教学科研报告),获四川省普通高校第三届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1997年)。   8、《中学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实验报告),获国家教委“全国首届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与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排名第二,(1997年)。   9、《教育现代化:传统与现代整合》(论文),《教育研究》1997年6期。获重庆市(直辖)第一次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排名第一,(1998年)。   10、《论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论文),《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3期,获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二等奖,排名第一,(2000年)。   11、《建构师范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教研报告),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01年)。

姓  名: 李明 性别:

出生年月: 1957-7-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70304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研究领域: 量子化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李明(1957年7月),理学博士,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1982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考入苏州大学化学系,攻读物理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7月获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到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任教,1991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6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化学系攻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6月获四川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今被聘为四川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及兼职教授。   现任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西南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西南大学副校长。任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主要从事物理化学专业量子化学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研究的"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电子结构研究"项目获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指导的硕士论文《手性噁唑硼烷催化酮肟醚的不对称还原反应的量子化学研究》获由市教委、市学位委员会颁发的优秀学位论文奖。   主要研究方向:从事有机导体材料的分子设计与模拟,表面吸附和不对称催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工作。   招生方向:物理化学专业/计算化学方向

著作及论文

在”Polymer”、” Chem. Phys.”、”Int. J. Quantum Chem”、”J. Mol. Model”、 ” Analyst”、”J. Mol. Struct. (THEOCHEM)”、” Mol. Simulat.”、”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Anal. Lett.”、” Anal. Sci.”、《中国科学(B)》、《化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80余篇被SCI收录引用。   近期主要代表作:   1.Wei Shen, Ming Li(李明*), Rongxing He, Jinsheng Zhang, Wei Lei, Ab initio study of the electronic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linear poly-nonclassical bicyclic thiophene. Polymer, Accepted.   2.Wei Shen, Ming Li(李明*), Ying Li, Silei Wang,Theoretical Study of Borazine and Its Derivatives Inorg. Chim. Acta 360,  619 (2007).   3.Qingxi Meng, Ming Li(李明*), Jinsheng Zhang, Density Functional Computations of Enantioselective Alkynylation of Aldehyde Catalyzed by Chiral Zinc(II)-Complexes. J. Mol. Model., 12, 494 (2006).   4.Qingxi Meng, Ming Li(李明*), Jinsheng Zhang, Wei Shen, Density Function Studies on the PtCl2-catalyzed Asymmetric Cycloisomerization Reaction of Hydroxylated Enyne. Intern. J. Quantum Chem. 106, 1569 (2006).   5.Xiaoling Luo, Dianyong Tang, Ming Li(李明*),Revealing the Mechanism of Rh(I)-Catalyzed Hydroformylation of 4- Pyridylethene Derivatives: DFT Study. Intern. J. Quantum Chem. 106, 1844 (2006).   6.Xiaoling Luo, Dianyong Tang and Ming Li(李明*),A Theoretical Study on Chemo- and Regioselective Rh-Catalyzed Hydroformylation and Hydrogenation of Propyne. J. Mol. Struct. (THEOCHEM), 763, 75 (2006).   7.Qingxi Meng, Ming Li(李明*), Theoretical Insights of Copper(I) Carbenes. J. Mol. Struct. (THEOCHEM), 765, 13 (2006).   8.Wei Shen, Ming Li(李明*), Hao Huang, Ying Li, Silei Wang, Thieno[3,4-f] isothianaphthene and its N-substitutes: a theoretical insight. Mol. Simulat., 32, 457 (2006).   9.Ming Li(李明), Wenxu Zheng, Anmin Tian, Density functional study on enantioselective reduction of keto oxime ether with borane catalyzed by oxazaborolidin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49, 296 (2006).   10.Xiaoling Luo, Dianyong Tang, Ming Li(李明),The carbonyl insertion reaction of ethyl Co(CO)n(PH3)4−n and vinylCo(CO)n(PH3)4−n: A detailed DFT study. J. Mol. Struct. (THEOCHEM), 765, 21 (2006).   11.Qingxi Meng, Ming Li(李明), Density Function Studies on Cr(CO)3-catalyzed 1,3-Dipolar Cycloaddition of Nitrone and Alkene. J. Mol. Struct. (THEOCHEM), 765, 39 (2006).   12.Ren Y., Li M.(李明), Wong N. B., Chu S. Y. Ab Initio computational insight into the ion pair SN2 reaction of lithium isothiocyanate and methyl fluoride in the gas phase and in acetone solution. J. Mol. Model., 12, 182 (2006)   13.李明,郑文旭,田安民,噁唑硼烷催化前手性酮肟醚不对称还原反应的密度泛函研究,中国科学(B辑),36,119 (2006)   14.吕文阳,李明*,申伟,罗小玲,翟巧玲,黄浩,钯含氮配合物催化烯烃芳基化反应的密度泛函研究,化学学报,64,1367(2006)   15.Ming Li(李明), Dianyong Tang, Xiaoling Luo, Wei Shen, Mechanism of asymmetric hydrogenation of enamides with [Rh(BisP*)]+ catalyst: Model DFT study. Intern. J. Quantum Chem. 102, 53 (2005)   16.Xiaoling Luo, Dianyong Tang, Ming Li(李明*),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 on Enantio- and Regioselectivity of Rhodium-Catalyzed Asymmetric Hydroformylation of Vinyl Formate with CHIRAPHOS-type ligand. Intern. J. Quantum Chem. 105, 108 (2005)   17.Xiaoling Luo, Dianyong Tang, Ming Li(李明*),Computational experiment on hydroformylation and hydrogenation of propenal catalysed by Rh complex: a competitive study. J. Mol. Struct. (THEOCHEM), 714, 61 (2005)   18.Xiaoling Luo, Dianyong Tang, Ming Li(李明*),Computational experiment on hydroformylation and hydrogenation of ethyne catalyzed by Rh complex: a competitive study. J. Mol. Struct. (THEOCHEM), 714, 179 (2005)   19.Dianyong Tang, Xiaoling Luo, Wei Shen, Ming Li(李明*), The mechanism of enantioselective palladium(0)-catalyzed allylic alkylation with chiral oxazolinylpyridines: a DFT study. J. Mol. Struct. (THEOCHEM), 716, 79 (2005)   20.Rongxing He, Ming Li(李明*), Xiangyuan Li, On the regioselective mechanism of novel rearrangements of 1,6-enynes catalyzed by PtCl2: a DFT study. J. Mol. Struct. (THEOCHEM), 717, 21 (2005)   21.Qingxi Meng, Ming Li(李明*), Jinsheng Zhang, The Computation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Rhodium(I)-Catalyzed Asymmetric Carbonylative [4+1] Cycloaddition with (R,R)-Me-DuPHOS-type ligand: a DFT Study. J. Mol. Struct. (THEOCHEM), 726, 47 (2005)   22.Xiaoling Luo, Dianyong Tang, Ming Li(李明*),A Comparative Theoretical Study on CO Insertion into Rh-C Bond. J. Mol. Struct. (THEOCHEM), 730, 177 (2005)   23.Xiaoling Luo, Dianyong Tang, Ming Li(李明*),Quantum Investigation on the Mechanism of Isomerization of 1-butylene Catalyzed by Rh-complex. J. Mol. Struct. (THEOCHEM), 731, 139 (2005)   24.张金生,孟庆喜,李明*,FC(O)O自由基与NO2反应的量子化学研究,化学学报,63,686(2005)   25.Ren Y, Li M.(李明), Wong NB, Prototropic tautomerism of imidazolone in aqueous solution:A density functional approach using the combined discrete/self-consistent reaction field (SCRF) models. J. Mol. Model., 11, 167 (2005)   26.刘绍璞,胡小莉,刘忠芳,李明,王芬,用共振Rayleigh散射光谱研究盐酸氯丙嗪和盐酸异丙嗪与核酸相互作用,中国科学(B辑), 35, 312 (2005).   27.Qingxi Meng, Ming Li(李明*), Dianyong Tang, Wei Shen and Jinsheng Zhang, Density functional studies on copper-catalyzed asymmetric cyclopropanation of diazoacetate with alkene. J. Mol. Struct. (THEOCHEM), 711, 193 (2004)   28.Ming Li(李明), Jinsheng Zhang, Wei Shen, Qingxi Meng, Quantum Chemical Study on Reaction of Acetaldehyde with Hydroxyl Radical. Chinese J. Chem., 22, 792 (2004)   29.Qing Li, Ming Li(李明), Zhiqian Chen, Chunmei Li, Simple solution route to uniform MoS2 particles with randomly stacked layers.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39, 981 (2004)   30.Wenxu Zheng, Ming Li(李明), Anmin Tian. Quantum chemical study on enantioselective reduction of keto oxime ether with borane catalyzed by oxazaborolidine. Part 5. The reduction process in which oxime is reduced first and carbonyl is reduced through a four-membered ring and a seven-membered ring intermediates. J. Mol. Struct. (THEOCHEM), 668, 13 (2004)   31.李明,罗小玲,唐典勇,铑催化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密度泛函研究,化学学报,62, 1128(2004)   32.胡武洪,申伟,李明*,CH2FCF3与O(1D)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化学学报,62, 854(2004)   33.李明,田安民,亚胺不对称催化还原的量子化学研究,中国科学(B辑), 33, 33 (2003).   34.Ming Li(李明), Anmin Tian, Quantum chemical study on asymmetric catalysis reduction of imin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46, 124 (2003).   35.Ming Li(李明), Rongxing He, Density Functional Computations of Enantioselective Alkynylation of Aldehydes Catalyzed by Oxazaborolines. Part 1.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Catalyst and Intermediary States. J. Mol. Struct. (THEOCHEM), 629, 197 (2003).   36.Ming Li(李明), Rongxing He, Density Functional Computations of Enantioselective Alkynylation of Aldehydes Catalyzed by Oxazaborolines. Part 2. Structures of Transition States and the Mechanism ofEnantioselective Reduction. J. Mol. Struct. (THEOCHEM), 629, 209 (2003).   37.Ming Li(李明), Wenxu Zheng, Rongxing He, Anmin Tian, Quantum Chemical Study on Enantioselective Reduction of Keto Oxime Ether with Borane Catalyzed by Oxazaborolidine. Part 2. Structures of Catalyst-Alkoxyborane Adduct with a 4-Membered Ring and Succeeding Reaction Intermediates. Intern. J. Quantum Chem. 93, 294 (2003).   38.Ming Li(李明), Wenxu Zheng, Anmin Tian, Quantum Chemical Study on Enantioselective Reduction of Keto Oxime Ether with Borane Catalyzed by Oxazaborolidine. Part 3. Properties of Intermediates during Hydride Transfer. Intern. J. Quantum Chem. 93, 307 (2003).   39.Wei Shen, Ming Li(李明*), Dianyong Tang. Reaction of O(3P) with ClONO2: a MP2 computation. J. Mol. Struct. (THEOCHEM), 663, 25 (2003).   40.李明,申伟,唐典勇,O(1D)与CF2HCl反应的理论研究,化学学报,61, 1251(2003).

承担项目

在研科研项目:   1.手性过渡金属配合物不对称催化反应机理研究,教育部重点科学技术项目(项目编号:104263,起止时间:2004.1-2006.12,经费:8万,项目负责人);   2.新型高效金属材料缓蚀剂抗蚀机理及应用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 CSTC-2004BA4024,起止时间:2004.12-2007.12,经费:20万,项目负责人);   3.氢键、双氢键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起止时间:2004.6-2006.6,经费:2万,主研(2))。

姓  名: 罗跃嘉 性别:

出生年月: 1958-5-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心理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203应用心理学

研究领域: 心理生理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罗跃嘉  1958年5月生,四川省乐山市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奖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央教科所兼职教授;国际心理生理学研究学会会员、国际人类脑功能成像组织会员、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理事、《心理科学进展》副主编、《中华中西医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编委;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20余个国内外学术杂志审稿人。   1984年获华西医科大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第三军医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心理研究所博士学位。曾赴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   主要从事认知神经科学、心理生理学和心理健康的基础研究,以ERP与fMRI相结合的最新技术方法,以大脑整合观点研究人脑对视觉和听觉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揭示知觉、注意、记忆、语言等高级脑功能机制。

获得奖项

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军队、省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中科院百人计划优秀入选者等。

著作及论文

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上百篇,其中SCI收录30篇。近年出版专著《认知事件相关脑电位教程》、《注意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承担项目

目前承担国家与中科院重大、重点项目8项。连续主持事件相关脑电位高级讲习班,主办国际认知神经科学研讨会,曾应邀在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讲学或学术报告。

姓  名: 倪志安 性别:

出生年月: 1954-6-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30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方法论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方法论研究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倪志安 男,中共党员,1954年6月生,四川邻水人。1982年7月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学院哲学专业,1986年7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班。自1994年6月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10月原西南师范大学职称评定委员会通过破格教授任职资格,1997年6月任教授职务。现任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领衔导师。社会兼职有: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专家委员会专家、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方法论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方法论研究,以顽强毅力攻克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

获得奖项

1.《毛泽东思想新论》(专著),1992年12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92年5月获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一等奖。   2.《毛泽东思想方法论》(专著),1994年12月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4年获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一等奖。   3.“对唯物辩证法实质的新思考”(论文),1988年9月获西南师范大学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4.“从方法论上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内容改革”,1993年9月获西南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5.“坚持实事求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1992年7月获四川省高校党建理论研究会优秀奖。   6.1992年5月4日,获西南师范大学首届青年教学科研人员科研成果展览评比优秀奖。   7.《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1995年10月获西南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1996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三等奖。   8.“从方法论上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1997年9月获西南师范大学优秀奖教学成果二等奖。

著作及论文

出版学术著作、教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论》(专著,第八章第三节,自撰0.7万)西南师大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   2.《西方哲学思想要义》(专著,第六章,第七节,自撰2.5万),西南交大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该书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二等奖。   3.《哲学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独著,自撰6万),西南交大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4.《毛泽东思想新论》(专著,编委,第二章,自撰3万),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本人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三等奖。   5.《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材,编委,第五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二节,自撰1.9万),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6.《高校党建探索》(论文集,自撰0.5万),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本人获四川省高校党建研究会优秀奖。   7.《青年学概论》(专著,第十四章,自撰1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该书获国家教委优秀奖。   8.《毛泽东思想方法论》(专著,自撰7万),重庆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本人获重庆市人民政府二等奖。   9.《证券经营学》(教材,主编,自撰17万),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专著,第一作者,自撰13万),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1995年10月获西南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1996年12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1.《邓小平理论与中华腾飞》(论文集,编委,自撰0.8万),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12.《高师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集,自撰0.5万),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13.《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专著,主编,全书25.6万,自撰14万),重庆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与教育研究》(专著,主编,全书24万,自撰5万),西南师大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15.《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诠释》(专著,第1作者,全书27.6万,自撰16万),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专著,第1作者,全书34.2万,自撰23万),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7.《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专著,第1作者,全书33.8万,自撰21万),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发表学术论文   1.《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应引进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南充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2.《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的转化新探》,《西南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   3.《关于真理客观性的论证问题》,《开拓》1987年第3期。   4.《对唯物辩证法实质的新思考》,《哲学动态》(学科A级)1987年第4期,光明日报主办的《文摘报》1987年10月4日以“唯物辩证法实质新论”摘登。   5.《论实际——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90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原理》1990年第5期全文转载。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新论》,《四川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原理》1990年第8期全文转载。   7.《思想客观性、真理客观性及其根据的思考》,《毕节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实质”命题的几点失误》,《开拓》199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原理》1991年第3期全文转载。   9.《坚持实事求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西南师大学报》(CSSCI)1991年第5期。   10.《论古希腊哲学意识发展的内在逻辑》,《南充社科论坛》(一般)1992年第1期。   11.《实事求是方法的实质及其基本内容》,《理论与改革》(CSSCI)1993年第1期,1995年10月入选《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   12.《论毛泽东思想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中文核心)1992年第1期。   13.《毛泽东思想方法论的理论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CSSCI)1993年第2期;1995年10月入选《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   14.《唯物辩证法核心新探》,《西南师大学报》(CSSCI)199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原理》1993年第9期全文转载。   15.《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性质》,《西南师大学报》(CSSCI)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原理》199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6.《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向实践转化中存在的困难》,《西南师大学报》(CSSCI)1995年第12期。   17.《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丰富发展和历史性贡献》,《邓小平理论与中国腾飞》,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18.《从方法论上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内容的改革》,《高师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19.《论西方哲学方法论潜在发展的历史启迪》,《西南师大学报》(CSSCI)199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6年第4期全文转载。   20.《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关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方法论探讨》,《西南师大学报》(CSSCI)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原理》1997年第7期全文转载。   21.《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关于实践思维方式划时代变革的思考》,《西南师大学报》(CSSCI)199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原理》199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2.《关于调整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思考》,《西南师大学报》(CSSCI)199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期全文转载。   23.《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对象》,《思考与运用》(一般)1999年第2期。   24.《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变革》,《重庆市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25.《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思维方式》,《西南师大学报》(CSSCI)2002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3期摘刊。   26.《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西南师大学报》(CSSCI)2003年第1期。   27.《实践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关于人学的总体性方法论思考》,《西南师大学报》(CSSCI)200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28.《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西华师范大学学报》(中文核心)2004年第4期。   29.《论实践思维方式与马克思新哲学的理论性质》,《中华教育杂志》2004年第5期。   30.《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范畴》,《教育新发展》2004年第5期。   31.《论辩证法三种历史形态思维方式的特点》,《乐山师范学院学报》(一般)2004年第7期。   32.《论唯物论三种历史形态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月刊》(香港,华文核心)2004年第12期。   33.《以人为本,创办特色学校》,《中国民办民校》,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34.《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西南师大学报》(CSSCI)2005年第1期。   35.《论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历史嬗变》,《探索》(中文核心)2005年第2期。   36.《论社会和谐的实践本质》,《社科研究》(香港,华文核心)2005年第12期。   37.《论社会主义和谐的根据、内涵和特征》,《中华学术论坛》(香港,华文核心)2005年第12期。   38.《科学发展观与在校大学生权益保障》,《社科研究》(香港,华文核心)2005年12期。   39.《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西南师大学报》(CSSCI)2006年第1期。   40.《坚持实践的“以人为本”发展观》,《探索》(中文核心)2006年第5期。   41.《论马克思前西方哲学的三大思维逻辑》,《中华学术论坛》(香港,华文核心)2006年第7期。   42.《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产力观》,《哲学研究》(学科A级)2006年第11期。   43.《论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理论探讨》(CSSCI)2007年第1期。   44.《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几个重大问题》,《西南大学学报》(CSSCI)2007年第2期。   45.《论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局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一般)2007年第2期。   46.《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念的三大转变》,《教学与研究》(学科B级)2007年3期。   47.《论马克思新哲学的思维逻辑、理论意蕴和理论诉求》,《探索》(中文核心)2007年3期。   48.《马克思主义实践生产力观的当代解读》,《哲学研究》(学科A级)2007年第6期。   49.《论社会和谐的实践本质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50.《论“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教学中的三个重要关系》。   51.《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认识论》。

承担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1991年,主持人),1993年12月通过鉴定,1994年10月出版成果。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毛泽东思想方法论研究”(1992年,主持人),1993年7月出版成果。1993年10月通过鉴定。   3.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青年学研究”(1989年,主研人),1991年8月通过鉴定,1992年5月出版成果。   4.四川省社科重点课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1987年,主研人),1987年12月出版成果。   5.重庆市文科研究基地重点课题“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2003年,主持人),2004年8月出版成果。   6.重庆市文科研究基地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2005,主持人),2006年9月出版成果。   7.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2006,主持人),2007年6月出版成果。

姓  名: 张庆林 性别:

出生年月: 1948-0-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心理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研究领域: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张庆林,男,中共党员,1948年出生,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领衔博士生导师,全国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专业思维心理学方向领头人,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先后历任重庆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中国学习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千所实验学校总校校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心理科学》编委、《心理学探新》编委、《西南师范大学学报》文科版编委、《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理科版编委、《基础教育》副主编、《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常务编委。

著作及论文

2000年   1.司继伟、张庆林,写作过程的自我监控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000年  第23卷  第1期   111---112   2.邓铸、张庆林,青少年元记忆能力发展的认知研究,《心理学探新》,2000年  第20卷 第1期 38—41   3.史慧颖、张庆林,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00年第11期P38   4.张庆林,徐展,小学儿童规则发现的类比迁移研究,《心理科学》,2000年 第23卷 第2期 207—210   5.张庆林,人类思维心理机制的新探索,《西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26卷P112--—117,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1年1期全文转载。   6.张庆林,黄希庭心理学学术思想探寻,《西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26卷P50—5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1年2期全文转载。   7.张庆林,陈敏,小学儿童思维能力团体测验的初步研究,《西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8月20日出版,第4期,第25卷P481—486   8.张庆林《中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丛书(5册)重大出版社,2000年4月   9.史慧颖、张庆林,中学生学习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60-62   2001年   1.张庆林、司继伟、王卫红,小学儿童假设检验思维策略的发展,《心理学报》,2001年,第33卷,第5期,431—436。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2年1期全文转载。   2.张庆林, 史慧颖主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9月   3.史慧颖,张庆林,斯腾伯格智力测验观评述,心理学探新,2001年21卷1期29-32页。   4.杨柳,张庆林,学生应付学习挫折的掌握取向模式,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27卷6期62-65页   5.周泓,张庆林,斯腾伯格的智慧平衡理论述评,心理科学,2001年3月24(2):228-229   6.徐展,张庆林,关于创造性的研究述评,心理学动态,2001年1期,36-40。   7.张庆林,社会心理学回顾和展望,载于《跨世纪中国社会学——回顾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出班社,1999年。   8.陈丽君,张庆林,中学生主体性调查问卷全国常模的建立,心理科学,2001年第24卷第4期,482-483   2002年   1.张庆林,R.J. sternberg主编,《创造性研究手册》,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2.张庆林,杨东主编,《高效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3.黄希庭,张庆林,李红,《心理健康教育》(小学一年级——高中三年级,共12册),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4.周泓,张庆林,创造性生理基础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2年28卷1 期,33-37页   5.周泓,张庆林,创造性的生理研究新进展,心理学探新,2002年,22卷,第3期,9——1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2年12期全文转载。   6.张庆林、赵玉芳等译,成功智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ROBERT J STERNBERG,ELENA L GRIGORENKO 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   7.司继伟,张庆林,估算:来自心理学的声音,心理科学,2002年第2期,240-241   8.邱江,张庆林,策略性知识教学综述,教学研究,2002年,第4期,309-312   2003年   1.朱琦,张庆林,国外关于社区儿童和青少年影响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29卷1期163-169   2.张庆林,杨东,论策略性知识向思维能力转化的机制与措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29卷3期10-15   3.邱江,张庆林,有关推理方式的研究述评,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25卷,第2期,5-8   4.曹欢,张庆林,成就目标研究的新进展,新教职,2003年,第3期,11-13   5.司继伟,张庆林,六年级儿童的估算水平与策略,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19卷,第3期,35-40   6.周泓,张庆林,近二十年国内写作心理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3年,26卷,4期,690-693   7.邱江,张庆林,吕健,中小学应对教育探析,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12-13   8.李艾丽莎,张庆林,在线学习的类型及其特点,教育科学,第19卷第1期,49-52   9.邱江,张庆林,假设检验策略研究进展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29卷4期38-4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3年10期全文转载。   10.周静,张庆林,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0期227-231   11.杨东,曹贵康,张庆林,过程启发式教学探析(下)-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法初探,中小学教材教法(中学理科),2003年5期,43-46   12.史慧颖,曹贵康,张庆林,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的指导,中小学教材教法(中学文科),2003年5期,40-42   13. Qinglin Z et al (2003), In-Proces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for Network-based Learning. In: Wanlei Zhou (edu.) Advances in Web-based Learning—ICWL 2003.  Berlin: Springer.PP462—472  SCIE收录   14.  Zhan X, Qinglin Z  et al  (2003), Intelligent characters of web-based Learning platform. In: Wanlei Zhou (edu.) Advances in Web-based Learning—ICWL 2003.  Berlin: Springer.PP351--359 SCIE收录   2004年   1.邱江,张庆林,有关条件推理认知机制德概率理论,心理科学,2004年,27卷,1期,165-167。   2.刘敏,张庆林,推理的启发式再认新模式,心理科学,2004年,27卷,2期,493-495。   3.扬柳,张庆林,初一年级学生内、外动机与创造性关系的实验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9卷,1期,123-127。   4.李慧莉,张庆林,初一学生学习适应过程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2卷,1期,356-359。   5. 张庆林,赵玉芳,高效率教学理论概述,摘于: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编,教育心理学进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386-403。   6. 郭兆明,张庆林,我国数学教学心理研究的十年进展,摘于: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编,教育心理学进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258-274。   7. 张庆林,曹贵康,创造性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8. 师保国,张庆林,大学生学科问题类比迁移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27卷,3期,606-610。   9. 任国防,张庆林,表扬与内在动机关系的三种观点,心理科学,2004年,27卷,4期,1002-1004。   10. 邱江,张庆林,Shavinina的智能测评观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12卷,3期,416-422。   11. 童世斌,张庆林,元认知训练对提高中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20卷,2期,62-68。   12. 何莹,张庆林,李红,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30卷,3期,44-47。   13. 朱琳,张庆林,决策的发展性研究进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30卷,4期,60-64。   14. 任国防,张庆林,Dé JàVu现象的心理学解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4卷,3期,33-36。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5. 任国防,张庆林,西部部分地区青年对若干社会现象的情绪调查,青年探索,2004年,3期,7-11。   16. 胡佳怡,张庆林,智能化网络教学中元认知及其培养,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3期,43-45。   17. 戴冰,张惠,张庆林,家庭及学校教育中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刍议,教育探索,2004年,6期,81-83。   18.杨东 主编,张庆林,朱琦 副主编,人力资源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19.刘孝群,李小平 译,张庆林 审校,Linda Torp, Sara Sage著,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   20.吴鑫德,张庆林,思维策略训练对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27卷,5期,1049-1051   21.徐展,张庆林,RJ Sternberg. 创造性智力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心理科学,2004年,27卷,5期,1103-1106。   22.赵玉芳,张庆林,医生职业倦怠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27卷,5期,1137-1138。   23.张庆林,赵玉芳,戴冰,张惠,西部民众对西部大开发的社会判断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41卷,5期,92-97。   24.刘浩强,张庆林,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5卷,4期,134-136。   25. 张惠,戴冰,赵玉芳,张庆林,西部民众对西部大开发中焦点问题的社会认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30卷,5期,26-30。   26.师保国,张庆林,顿悟思维: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2卷3期50—55页,2004年9月。   27.郭兆明,张庆林,中学数学智能化网络课程的特色,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10月,第期(总213期),63—65页。   28. 周弘,张庆林,小学生写作能力测验的编制报告,心理学探新,2004年11月,24卷,4期,72—77页。   29.张庆林,邱江,曹贵康.顿悟认知机制的研究述评与理论构思,心理科学,2004年11月,第27卷,第6期,1435-1437。

承担项目

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研究》,DBB010510,2002.4。   主持重庆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研究,02—GJ—31,2002,12,   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民众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研究》,01BSH013,2001.5。   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企业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研究。项目负责人,经费0.5 元(学校划拨)己结题(教科规办,1991年、6号)。   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八五”规划课题《语义丰富领域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研究》,项目负责人,经费1.2万元,己结题。   1993——1996、6(教社科目,1993年、2号)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主研(负责 “大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子课题),经费0.8万元(主持人划拨),己结题。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厂矿子弟校教育改革研究》,项目负责人,经费4.0万元(厂矿校筹集),己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解决问题的启发式思维策略》,项目负责人,经费5.0万元,己结题。1994、1——1996、12(批准号397025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的发展》,项目负责人,经费8.0万元。   1998、1——2000、12(批准号39770268)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项目负责人,经费1.5万元(重庆市南开中学拨1.0万元,西南师大心理系拨0.5万元。1997)。   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主持,经费2.2万元。1998、10。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主研(负责“主体性发展与主体教育”子课题),经费0.6万元(主持人划拨)。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品质与教学模式的相关优化研究 》,主研(负责“学习心理与CAI”子课题),经费0.6万元(主持人划拨)。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主持)《大中小学生学习习题研究》,经费0.6万元,1998、8。

姓  名: 徐辉 性别:

出生年月: 1963-0-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教育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104比较教育学

研究领域: 比较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徐辉,男,1963年出生,重庆万州人。现为西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理事。1984年毕业于重庆教育学院英语专科,在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多年。198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专业为外国教育史,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8年--1999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作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在教学上主要担任了教育系"专业英语"、"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外国教育史"、"外国文化发展与教育"、 "比较教育学"、"中外教育史专题比较"、"当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比较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所授课程教学效果好,受到同行专家和学生的好评.

获得奖项

1.《当代世界教育改革》,重庆市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两人合作,排名第一, 1999年4月。   2.《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参编,1999年教育部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作为比较教育学一般逻辑起点的国际教育"(《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重庆市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完成,2001年4月。   4."国外以大学为依托建立高科技开发区的经验及启示" (《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6期),独立完成,1995年获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5.《比较教育的新进展----国际教育初探》,重庆市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完成,2003年4月。

著作及论文

(一)学科级刊物   1."国外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的历史发展及启",《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2."国家实验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问题的观察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0期。   3."略论美国地方课程的管理与开发",《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4."创新教育的理论及其哲学人类学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5."略论美国比较教育中的后现代范式特征",《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6."试析西方教育理论中的女性主义思潮",《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7."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引论",《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8."作为比较教育学一般逻辑起点的国际教",《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9.Civilization of East Asia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Facing the Global Century: Education and Civilization Interaction》,Abstracts, Toronto, Canada. April, 1999.   10."创新: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 ,《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11."中西古代课程源流",《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4期。   12."国外农村教育发展的几点经验",《人民教育》,2003年第20期。   (二)全国核心期刊   1."方法·本质·现实性--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新析",《南京师大学报》(社科),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2."内源发展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教育科学》,1998年第1期。   3."三峡库区农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先行的必要性",《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4."试论外来教育理论的规范化和本土化",《研究通讯》,1999年第2期。   5."战后国际教育援助的影响、问题及趋势",《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6."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西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7."试论于右任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史研究》,2000年第1期。   8."西部大开发应慎行",《西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6期。   9."略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与改革",载《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10."西部大开发中重庆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载《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大发展》,重庆出版社,2000年10月。   11."东西部社会差异与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西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4期。   12."An Initial Study for Confucius\' Teaching Metho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Society 1998, Chicago, Illinois.   13."日本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与开发",《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3期。   14."基督教在西方教育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教育史研究》,2002年2期。   15."国际学校和国际学校课程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6期。   16."中日教师法比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5期。   17."国外以大学为依托建立高科技开发区的经验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6期。   18."教学过程观辨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1期。   19."国际理解教育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一期全文转载。   20."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念",中国教育学会编《新世纪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21."师范教育与专家型教师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4期。   22."国际学校的语言刍议",《西南教育论丛》,2003年第二期。

承担项目

1.\\"国外教育的发展\\" ,网络课程建设,主持人,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编号A1007,2000年10月。12万元。   2.\\"当代外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招标课题,教育部,主持人,2000年11月。   3.\\"国家理科课程标准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教育部重大课题,子项目主持人,2000年4月。项目编号2000-262。12万元   4.\\"地方课程的管理与开发研究\\",教育部,主持人,2001年3月。1万元。   5.\\"国家教育主权与教育国际化关系研究\\", 教育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主持人,2001年4月。项目编号2001-0212-03。   6.\\"课程实施专业支持计划\\",教育部重大课题,子项目主持人,2002年10月。项目编号AHAO010019-21。3万元。   7.\\"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育部重大课题,子项目主持人,2001年6月。1万元。   8.\\"比较教育视野中的西方教育新思潮专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主持人,2002年12月,3万元。   9.\\"加入WTO与重庆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一般项目,2003年12月。   10.\\"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普及高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3年12月。课题批准号:CDAO030048。

姓  名: 文旭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外国语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领域: 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语义学、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研究以及应用语言学等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文旭,男,四川省渠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现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及博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及博士点负责人。目前可招收"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等语言学方向的博士生。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获得者;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获得者;重庆市首批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认知语言学丛书"编委会编委,《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编委会委员,《中国英语教育》(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编委,《英语研究》特邀副主编。2002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学习,从师Adele Goldberg教授,学习认知语言学及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2007年在英国学习"双语教学"。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当代语言学》、《中国翻译》、《外语学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等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或教材等14部,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基金项目10项。主要研究兴趣: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语义学、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研究以及应用语言学等。   学术及社会兼职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语用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   重庆市翻译学会副会长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西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人文学部分委员会委员   教学课程   英语写作(英语专业本科生)   语义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语篇分析(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认知语言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语言认知学习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博士生)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学方向博士生)   理论语言学(语言学方向博士生)   语言学习理论(教育硕士、高师硕士)

获得奖项

主要获奖情况   1.专著《模糊语言学概论》获重庆市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99)。   2.论文《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获重庆市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1)以及重庆市外文学会2000年科研学术成果一等奖。   3.论文《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野》获重庆市翻译学会2003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著作及论文

论 文:   1.运动动词"来/去"的语用意义及其指示条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 期。   2.话题与话题构式的认知阐释,《重庆大学学报》2007年第 1期。   3.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 6期。   4.多元智能在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现实化,《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9期。   5.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   6.汉语关系小句的认知语用观,《现代外语》2006年第2期。   7.左.   移位句式的认知解释,《外国语》2005年第2期。   8.英语倒装句的图形-背景论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   9.搭桥参照:以图景为基础的解释方法。《外语学刊》2004年第4期。   10.语言空间系统的认知阐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1.隐喻、语境、文化--兼谈情感隐喻"人比黄花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第1期。   12.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对语用学的贡献:语用学思想史探索之二,《外语教学》2004年第1期。   13.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外语学刊》2003年第3期。   14.图形-背景的现实化,《外国语》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3年11期全文转载。   15.词汇空缺的发现程序和认知理据,《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6.追溯语用学的思想--语用学思想史探索之一,《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17.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   18.隐喻的认知语用学分析,《外语学刊》2002年第4期。   19.反讽话语运用的语境暗示与限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20.词序的拟象性探索,《外语学刊》2001年第3 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1.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外国语》2001年第2期。   22.论言语交际中的回声话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3.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外语教学》2001年第4期。   24.一门交叉学科--《模糊语言学》评介,《学术界》2001年第4期。   25.论语言符号的距离拟象性,《外语学刊》2000年第2期。   26.语用学研究在中国的新进展,《外国语》2000年第1期。   27.关于英汉对比语用学的几点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11期。   28.中国语用学20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9.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外国语》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3期摘要转载。   30.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外国语》1997年第4期。   31.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外国语》199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2期全文转载。   32.语义模糊与翻译,《中国翻译》1996年第2期。   33.从语义场理论看语言的模糊性,《外语学刊》1995年第1期。   34.矛盾修辞法纵横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35.浅论英汉数词的模糊性,《外语学刊》1994年第2期。   专著、教材等: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等级测试教程》(TEM FOUR),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新编语言学教程》(合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3.《认知语言学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中国外语教育: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句法·语用·认知》(合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6.《反讽话语的认知语用研究》(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话语理解的语用学》(专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04。   8.《英汉对比语用学与英语教学》(合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大学英语写作·技能技巧》(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10.《大学英语写作·实战范例》(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11.《大学英语写作·改错改进》(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12.《语用学:语言理解、社会文化与外语教学》(合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语言与符号学在中国的新进展》(合编),四川科技出版社,1999。   14.《模糊语言学概论》(合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承担项目

主要研究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主持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空间的认知及其语言表征:语言空间系统的认知研究\\"。   3.主持重庆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语言系统的认知研究\\"。   4.主持首批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英汉对比认知语言学\\"   5.主持西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语境学研究\\"   6.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英语码转换触发与制约机制的跨学科研究\\"。   7.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多语地区英语认知的特色及英语教育对策研究\\"。   8.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外开放中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研究:英汉比较语用学\\"。   9.主研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课堂的生态学研究\\"。   10.主研重庆市教委青年项目\\"重庆市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姓  名: 向仲怀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生物技术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研究领域: 系统生物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向仲怀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农业部蚕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生于1937年7月,重庆市武隆人,1958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先后任国务院第四、五届学位委员会委员、畜牧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中国蚕学会理事长,重庆市科协主席、名誉主席,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共重庆市委委员,十五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向仲怀院士长期从事蚕业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早在1959年,他深入射洪县农村,研究发现川北广大蚕区灾害性蚕病为壁虱病,为该病的防治解决了关键问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60年以来,一直从事家蚕基因资源研究,建立了当今国际上最大的家蚕基因库,保存遗传系统700余系,发现新突变基因60余个,建立了基础研究的连锁检索系统、近等位基因系统,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资源研究平台,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育成推广家蚕新品种三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构建了家蚕不同中组织不同发育时期的cDNA文库12个,经大规模测序获得8.2万个EST序列,含32000个非重复序列,约覆盖家蚕功能基因的80%,从而使我国成为拥有鳞翅目昆虫DNA序列最多的国家,成为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委员会的重要成员。    2003年主持完成世界第一张高质量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框架图覆盖了家蚕基因组95%的区域,获得16948个完整基因,其中约有6000个为新发现。同时,在家蚕基因组结构特征、基因的组织、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方面,也获得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成果,研究结果于2004年12月在《Science》上全文发表。该成果为中国科学家继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后的又一重大贡献,入选中国高校2003年十大科技进展,2004年被《科技日报》社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的55个世界第一之一,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获得奖项

获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大奖、中华农业科教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学成果奖等20余次,获“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2005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2006年度荣获“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

著作及论文

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4部,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并组织获得了国家“973”、“863”、“948”等重大项目资助,为我国蚕业科学与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承担项目

向仲怀院士主持创建了农业部蚕学重点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攻关课题、省部级课题20余项。

西南大学博士生招生简章2022年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 深入的专门知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且在科学研 究上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计划
学校 2021 年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包含普通计划、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计划 和对口支援计划; 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只有教育博士。
各学院(部、所、中心) (以下简称二级招生单位) 普 通计划(含对口支援计划) 拟招生人数详见《西南大学 2021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 其余专项计划及专业博士拟招生人数详见对应的专项计划及 专业博士招生简章。《专业目录》、专项计划及专业博士招 生简章中所公布的招生数为 2021 年预计招生数。在最终录取 时,将根据教育部实际下达的招生计划数、生源状况和学校学 科发展需要, 对各二级单位及招生专业的招生计划(包括数 量和类型)做适当调整。

三、学习形式、报考类别
(一)学习形式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形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2021 年学校只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二) 报考(录取) 类别
根据就业方式, 学校 2021 年博士研究生报考(录取) 类 别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类。考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 相关报考要求自行选择报考(录取) 类别。录取后, 报考类 别自动转为录取类别, 不能更改。两类报考(录取) 方式说 明如下:
1.定向就业。定向就业博士生无需将个人人事档案、工 资关系转入学校, 但须签订定向就业协议, 并按定向协议就 业。
2.非定向就业。非定向就业博士生的人事档案、工资关 系等均须转入学校, 非定向就业博士生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 下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
考生因报考博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 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参加考试或无法录取, 责任自 负。

四、招考方式
学校 2021 年博士研究生招考方式有接收优秀应届本科 毕业生推荐免试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以下简称“直博 生”)、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三种招生方式。
(一) “直博生”
是面向符合推免研究生资格的优秀本科学生的选拔, 具 体招考办法见《西南大学 2021 年优秀应届本科学生推荐免试 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接收办法》。
(二)硕博连读
是面向本校在学全日制优秀学术型硕士生的选拔, 具体 招考办法见《西南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实施办法》(试 行) 、《西南大学关于开展 2021 年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工作 的通知》。
(三)“申请-考核制”
是学校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考生的普通招考,其招考 选拔办法详见本章程。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 计划和对口支援计划等专项计划及教育博士只接收通过“申 请-考核制”报考的考生。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 请认真阅读 《西南大学 2021 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攻读博士学位 招生简章》。
报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计划的考生, 请认真阅读《西 南大学 2021 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 究生招生简章》。
报考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考生,请认真阅读《西南大学 2021 年教育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学校2021 年对口支援计划仅安排在 11 个招生单位招生, 具体招考情况详见专业目录。报考对口支援计划考生, 需要 得到所在对口支援学校审核同意, 方可报考。学校对口支援 专项计划,实行计划单列,按照一级学科或专业单列考核。
报考普通计划定向就业的考生须为高等学校和有研究生 培养任务的独立科研院所的在职在编研究人员,须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 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 保证在校脱产学习 时间不少于两年。学校各二级招生单位的普通计划是否招收 定向就业考生及其拟招生计划数上限详见《专业目录》,  考生特别注意。  

五、报考条件
“申请-考核制”考生(普通考生) 报考条件: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具 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遵纪守法, 品行端正。
(二) 具有硕士学位。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报到前 取得硕士学位,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须在入学报到前通过教 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境外)学历学位认证。
(三) 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发表 过一定水平的专业学术论文。具体要求由二级招生单位细化。
(四)外语水平应达到下述规定的要求。
1.英语水平应达到下列要求之一:
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CET-6≥425 分; 托福 TOEFL≥  80/550 分;雅思 IELTS≥6.0; GRE≥260/1300 分; WSK (PETS5) ≥60 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
2.其它语种应达到的水平要求,参照执行。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可认定为达到要求: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外文国际期刊上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 或者以主译者身份翻译出版过学术著作(翻译著作不低于 1  万字) 等; 在国外留学并获得教育部学位学历认证、或在国外有 1 年及以上学习经历(需提供国外学习经历的证明和成 绩单)。
4.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考生、对口支援计划考生、专 业学位博士考生, 外语要求可适当放宽, 但应从严要求。具 体要求须经报考单位学术委员会讨论、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 小组同意,报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五)身心健康。
(六) 报考专项计划、专业学位博士的考生, 还需符合 相关领域工作年限等其它条件,具体要求见招生简章。
(七)学校二级招生单位提出的其它学术性条件和要求。
(八)现役军人考生,按有关规定办理。

六、申请程序
(一)网上报名
考生网报前务必认真阅读学校招生简章、学校各二级招 生单位实施细则, 确认符合报考条件后, 进行网上报名以及 后续材料提交。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在 2021 年 1 月 15 日至 2021 年 3 月 1 日登录学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报名网址(请注意学校研究 生招生网 http://yz.swu.edu.cn 上的通知)进行网上报名, 并通过网上银行缴纳报名考试费。请考生务必完整填写报名 信息并仔细核对确认, 确保准确无误; 报名时间一旦截止,  填报信息不得修改。凡不符合报考条件、不按要求填报信息、  错误填报信息、填报虚假信息、不能提供相应证明材料而造 成不能考试的, 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报名考试费一旦缴纳,不再办理退款手续。网报时间内未支付报名费视为报名信息 无效。
(二)网上校验
1.网上报名后,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 提交由考生本 人签字的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进行报考资格校验。
2.网上报名期间, 未通过学历校验的考生, 需提交《中 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 案表》; 未通过学籍校验的考生, 需提交《教育部学籍在线 验证报告》进行报考资格校验。
(三)申请材料提交
2021 年 3 月 1 日前, 考生须按二级招生单位要求及时提  交相关材料(考生请认真阅读学校各二级招生单位实施细则)。 逾期不交,视为自动放弃报考。
“申请-考核制”选拔的考生,提交以下材料:    
1.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登记表。            
2.考生本人签字确认的有效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 
3.思想品德情况审核表。                      
4.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应届硕士毕业生报名时须提交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入学前须补交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只有学位证  书而无毕业证书者, 报名时还须提交硕士学位认证报告; 国  (境) 外获得学位考生还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  证证书复印件或提交能够在入学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 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的承诺书。
5.硕士阶段正式成绩单原件。
6.硕士学位论文全文, 或应届毕业生硕士学位论文详细 摘要。
7.代表性学术成果复印件。
8.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
9.个人陈述。
包括研究计划、学术背景、研究经历、申请理由、参与 的科研项目简介及自己在其中的贡献等, 不少于 3000 字。
10.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 职称的专家) 的书面推荐信, 须分别密封并由推荐专家在封 口骑缝处签字。
11.各二级招生单位要求提交的其它材料。
选择报考定向就业的考生,须提供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 具的证明其为本单位在职在编教学或科研人员、保证其在校 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两年的证明材料原件。

七、材料审核与评价
各二级招生单位按照本单位“申请-考核制”选拔实施细 则,对考生材料进行形式审核和内容评价,对形式审查通过  者,进行材料评价。各二级招生单位根据材料评定结果, 按  照一定比例,择优确定进入后续综合考核人员名单,在本单  位网址上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申请人进入综合考核环节。

八、综合考核
各二级招生单位对通过材料审查与评价的硕博连读、“申 请-考核制”考生, 统一进行综合考核。
进入综合考核阶段的考生,须向二级招生单位提交核验 以下材料原件:身份证原件;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原件; 外 语水平证明材料原件;代表性学术成果原件。
学校 2021 年博士招生综合考核时间初步安排在 2021 年 3 月份进行,学校各二级招生单位确定本单位具体综合考核 时间,并通知考生。
综合考核具体内容及考核方式由二级招生单位在实施细 则中明确规定。
1.综合考核内容
一般应包含外语, 专业知识,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含 思想品德及身心健康)。
2.综合考核方式
各二级招生单位可采用面试、笔试、实验、撰写科研报 告等方式中的一种方式或多种方式结合进行综合考核。其中, 面试是必须进行的考核方式,每位考生面试时间不低于 30   分钟(考生同意提前终止的除外) 。
3.综合考核成绩
综合考核总成绩满分按 100 分计, 考核内容权重由各二 级招生单位决定。
4.综合考核要加强对考生进行思想品德表现、道德品质、 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考核。拟录取名单确定后,可向考生所在  单位函调人事档案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全面审查其思想品德情况。

九、录取
各二级招生单位应按照“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 量、宁缺勿滥”的原则由高分到低分进行录取。
拟录取名单应报研究生院审核,经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 小组审批后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 10 个工作日, 公 示期间名单不得修改。公示之后名单如有变动,须对变动部 分做出说明,并对变动内容另行公示 10 个工作日。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录取:
1.思想品德素质、身心健康不合格者。
2.体检不合格者。
3.材料不实、弄虚作假者。
4.其它违规违纪违法者。
入学报到时如出现下列情况,入学资格无效:未在规定 入学时间到校报到的;定向就业考生未按要求能提交定向就 业协议书的;报到时未取得硕士学位的应届硕士毕业生; 非 定向就业考生未按要求将个人人事档案等转入学校的。

十、违规处理
考生在博士生招生考(试)核中有任何违规违纪行为的, 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录取资格或学籍。并按《国家 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在校生, 将通知其所在学校,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对 在职考生,将通知考生所在单位, 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构成违法的, 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 责任,其中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严禁学校内部任何部门和工作人员举办或参与举办与本 次招生相关的辅导活动; 考生不得举办或参加助考作弊、虚 假宣传等涉考违规违法活动。招生有关工作人员, 如有直系 亲属或者利害关系人报考当年博士研究生的,应当回避。违 反上述规定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责任。

十一、信息公开
(一)学校按有关要求, 公开招生政策、招生章程、招 生计划、招生专业目录、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 渠道等相关信息。
(二)各二级招生单位提前在本单位网站上开辟专栏, 向社会公布本单位实施细则、进入综合考核环节考生名单、 拟录取考生及其综合考核成绩。未经公示的考生不予录取。
(三)学校及各二级招生单位须主动服务考生,及时公 布考生招生咨询及质疑申诉的联系方式和渠道,并对有关问 题按照规定及时调查处理。

十二、学习年限、学费及奖助办法
(一)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 4 年。
(二)学费与奖助办法
学校 2021 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均须缴纳学费, 学费标准 为:每生每学年 10000 元。
学校建立了包括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 奖学金、 专项奖(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临时困难 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等研究生奖助体系, 并开辟入学报到“绿
色通道”。学校具体研究生奖助办法见《西南大学研究生奖
助学金设置及管理办法》 (http://ygb.swu.edu.cn/)等相
关文件。

十三、其他说明
(一)拟参加硕博连读选拔的考生,关注二级招生单位 相关通知及其实施细则。
(二) 拟参加“申请-考核制”选拔的考生, 关注二级招 生单位相关通知及其实施细则。
(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中部分学院(部、所、中心) 所列导师以导师组形式招生,如有疑问可与具体招生学院联 系。
(四)各二级招生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术  委员会依据学校核定的年度招生计划和本单位研究生指导教  师年度招生岗位审核及招生计划分配办法,开展年度招生岗  位审核工作,确定并公示本单位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招  生计划和招生类别。相关具体情况考生请咨询二级招生单位。
若国家出台新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我校将做相应调 整,并将及时予以公告。
本招生章程及专业目录最终解释权归西南大学研究生 招生办公室。
西南大学

90%的同学都浏览了: 西南大学考研真题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西南大学招生简章 西南大学联系方式 西南大学考研复试 西南大学成绩查询 西南大学研究生专业 西南大学考研分数线 西南大学研究生导师 西南大学专业排名 西南大学参考书目 西南大学考研经验 西南大学考研报录比 西南大学考研问题

添加西南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西南大学博士生招生简章2022年、西南大学报录比、西南大学考研群、西南大学学姐微信、西南大学考研真题、西南大学专业目录、西南大学排名、西南大学保研、西南大学公众号、西南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南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南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