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2-11 09:58:01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西南政法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西南政法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西南政法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西南政法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西南政法大学官网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西南政法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西南政法大学考研报考有用。
添加西南政法大学去年调剂上岸微信号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复试真题.PDF 西南政法大学往年招收调剂的专业 西南政法大学各专业往年调剂录取分数线 西南政法大学一志愿生源调剂去向
[2022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排名]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群]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难吗]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官网: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是在1998年学校院系调整中,由原法律系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刑法教研室、诉讼法教研室、原刑事司法系部分教师组建而成,原名法学三系,2002年更名为法学院。目前,学院下设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司法制度四个教研室,拥有刑法和诉讼法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位点。法学院现有专职教师9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43人;正高职称24人,副高职称38人,50岁以下专职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在专职教师中,除了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科院、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的法学博士,还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韩国等海外法学博士。在专职教师中,孙长永教授、唐力教授、梅传强教授、石经海教授、陈伟教授、王杏飞教授、张吉喜教授、段文波教授、李昌盛教授、袁林教授等先后获得了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重庆市教学名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十大青年法学家等称号;入选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重庆英才、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项目18人次。孙长永教授、唐力教授、梅传强教授、袁林教授分别担任中国刑事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此外,学院还聘请了近200名来自全国各级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的专家做兼职教师和实务导师,共同参与学院的实务教学工作,以满足高级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需要。
研究生专业简介
【刑法学】
刑法学科源于1950年成立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和1953年成立的西南政法学院刑法教研室(学校直辖的八个教研室之一),于1979年开始招收刑法学硕士研究生(是我国最早招收刑法硕士生的学科之一),于1995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于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04年开始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员。学科所属《刑法学》课程是重庆市精品课程(2004年)、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2008年)、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年)、重庆市精品视频公开课(2014年);学科所属《犯罪学》《中国刑法总论》课程是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2013年和2015年);学科所属刑法学教学团队是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与刑事诉讼法学科联合组建的“实务导向型刑事一体化导师团队”是重庆市级研究生导师团队(2018年)。学科现建有“毒品犯罪与对策研究中心”(1997年设立,2003年为重庆市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与国家禁毒委、最高人民法院联合组建为“国家毒品问题治理研究中心”)、新型犯罪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研究平台。
【刑事诉讼法学】
刑事诉讼法学科为法学类国家级重点学科,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全国第二批诉讼法学博士点、本校第一个法学博士点)。2004年,本科核心课程《刑事诉讼法》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2007和2010年,刑事诉讼法教学团队先后被评为重庆市高等教育市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2016年,《刑事诉讼法》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7年,多师同堂、硕博贯通的研究生专业必修课《中国刑事诉讼法总论》被评为重庆市立项建设的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学科拥有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建“检察理论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
【民事诉讼法学】
民事诉讼法学科为法学类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我国最早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和较早享有法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学科之一,学科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6年民事诉讼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民事诉讼法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立项,2013年民事诉讼法学课程又获得“国家级诉讼法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016年民事诉讼法学课程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9年被评为“重庆市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特色研究基地建设方面,学科于2014年与最高人民法院共同建立“人民法庭研究中心”;2019年与最高人民法院、新华数据公司共建“执行研究院”。
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法学院始终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院工作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围绕“本科教学”这一中心,促进学院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法学院紧扣我校“实务教育与论辩文化”这一办学特色,结合自身学科、课程、师资等特点,突出“司法实务教育”这一特色,将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以法官、检察官、律师、政府工作人员、企业法务人员等岗位群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法律职业能力为核心,着力培养系统掌握法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司法实务技能,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够在国家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和法学教育、研究以及社会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基于职业伦理、法律思维、法律语言、专业知识、执业技能、持续学习能力等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核心要素及其内在关系,专业课程设置力求重点提高学生的法律诠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论证能力、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并据此形成了“核心专业素养”“核心专业知识结构”和“核心职业能力”三维培养的具体目标。主要课程结构:法理学、中国法制史、中国宪法、法律逻辑、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法学主干课程,另外还安排有专业外语、法律文书、房地产法、财税金融法、合同法、婚姻家庭继承法、海商法等相关课程作为限定选修课,同时开设多门自然科学、文艺、体育课程作为任意选修课,使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学生毕业时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学院积极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十余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选派并资助优秀学生出国学习交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研究生人才培养特色
对学位硕士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分类管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注重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能够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业工作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为目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注重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具备全面职业素养的应用型、职业化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风格,注重教学改革,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均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建立有紧密的人才培养关系,推动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实务专家进课堂,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实务部门需求间无缝对接,实现学校法学专业教育与实务部门法律职业训练联合培养的深度融合。除注重与司法实务部门的合作外,与国外知名大学法学院建立良好的校际交流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在读期间出国交流,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学科设置:
刑法学科简介
【历史传承】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源于1950年成立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和1953年成立的西南政法学院刑法教研室(学校直辖的八个教研室之一),于1979年开始招收刑法学硕士研究生(是我国最早招收刑法硕士生的学科之一),于1995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于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04年开始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员。赵念非教授、伍柳村教授、黄观效教授、邓又天教授、董鑫教授、高绍先教授、赵长青教授、陈忠林教授、李培泽教授、朱启昌教授、邱兴隆教授、张绍彦教授等为刑法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77年学校复办后,邓又天教授、赵长青教授、陈忠林教授、梅传强教授和石经海教授先后担任学科带头人(负责人)。
【师资力量】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8人,具有良好的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5人;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2人;50岁以下29人;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等。梅传强教授为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第二届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王利荣教授为中国刑罚执行法学会副会长,重庆市第一届中青年骨干教师;袁林教授为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石经海教授为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第二届十大中青年法学家、全国法律硕士优秀教师、重庆市第四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物、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陈伟教授为教育部2018年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首届全国“最具影响力人文社科青年学者”、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第八批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任博士生导师为梅传强、石经海、李永升、朱建华、王利荣、高维俭、袁林、陈伟、姜敏、徐立(兼)等十人。
【特色发展】学科在毒品犯罪与治理对策、犯罪心理学、刑事执行法学、量刑等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刑法基础理论的某些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1)毒品犯罪与治理对策研究。随着新中国毒品问题的猖獗,赵长青、陈忠林、梅传强、刘建宏、王利荣等教授领衔的毒品犯罪与对策研究团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致力于研究毒品犯罪问题,基于1997年成立的“西南政法大学毒品犯罪与对策研究中心”等平台,于1998年版编撰出版的《禁毒全书》(上下)(赵长青等主编),集中汇编、全面反映了九十年代中后期之前我国毒品犯罪的研究成果,曾作为我国赠送联合国禁毒署的礼品;于2014年编著出版的《新禁毒全书》(全六册)(刘建宏主编),对全球化视角下的毒品问题、中国毒品犯罪及反制、中国吸毒违法行为的预防及矫治、中国和外国禁毒法律等进行了全面梳理,为我国新时代“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近年来,梅传强教授、王利荣教授等关于毒品治理刑事政策、毒品治理模式、司法疑难问题等的诸多著述,对丰富毒品问题理论研究和推进毒品问题治理,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如今,“毒品犯罪与对策研究中心”已分别于2003年和2017年建设成为重庆市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禁毒委、最高人民法院与西南政法大学联合建设的“国家毒品问题治理研究中心”。(2)犯罪心理学研究。梅传强教授领衔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团队,编著的《犯罪心理学》教材,是国家“十二五”(全国两本之一)和“十三五”(全国唯一一本)规划的国家级教材。梅传强主编的《犯罪心理学》荣获重庆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4年);西南政法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3)刑事执行法学研究。王利荣、张绍彦教授等领衔的刑事执行法学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推动自由刑执行一体化、特殊人群强制处遇的合理构架与运行、特别没收制度跟进方案的研究,相关科研成果分获司法部科研成果一等奖、重庆市科研成果二等奖。(4)量刑研究。朱建华教授、王利荣教授、石经海教授领衔、以谭淦、骆多、陈荣飞、王登辉等为核心成员的量刑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量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丰富量刑理论、改善“重定罪轻量刑”现象、推动量刑规范化改革的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贵州省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也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联合本团队所建设的“量刑研究中心”召开“量刑规范化改革的问题与进路” 全国学术研讨会和“规范量刑理论与实践”全国研讨会。团队于2010年出版的《量刑个别化的基本原理》先后获第三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重庆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和中国刑法学研究会首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1984-2014)”一等奖。团队还自2012始为法学本科生和法律硕士研究生中开设《量刑法学》和《量刑专题》课程,从而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将量刑理论研究向教学转化的先河。(5)刑法基础理论研究。陈忠林教授以人性的特殊性为基础,对包括刑事法治在内的现代法治的前提、基础以及“自由、人权、法治”等基本范畴作出了全新的解读,提出了现代法治是“人性之治”,“良心之治”,“常识、常理、常情之治”的法治观和法学教育观;以重构的刑法调整对象和行为概念为价值、技术基础,对传统刑法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改造,对刑法的基本性质、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刑法解释的基本原理、犯罪的本质及本质特征、犯罪构成理论、犯罪形态及刑罚的目的等刑法基本范畴,都做出独树一帜的解读。朱建华教授、李永升教授、梅传强教授、卢有学教授等对犯罪论体系、犯罪构成理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陈伟教授在教育刑、民生刑法观、生态法益等方面作出了深入研究。袁林教授、高维俭教授、张武举副教授等对刑法解释进行了多维系统研究。姜敏教授、刘沛谞副教授等对刑事和解、刑事政策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陈世伟副教授、任海涛副教授、丁胜明副教授等对共同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
【研究基地】学科现建有“毒品犯罪与对策研究中心”(1997年设立,2003年为重庆市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与国家禁毒委、最高人民法院联合组建为“国家毒品问题治理研究中心”)、“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心”(2010年设立,校级研究中心)、“量刑研究中心”(2011年设立,校级研究中心)、“特殊群体权利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中心”(2013年设立,校级研究中心)、“少年法学研究中心”(2011年设立,校级研究中心)、“金融刑法研究中心”(2015年设立,校级研究中心)、“外国与比较刑法研究中心”(2016年设立,校级研究中心)。这些研究基地,通过凝聚相关研究力量,成为支撑学科特色方向发展的重要平台。
【人才培养】学科一贯坚持严谨务实的学风,秉承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理念,继承与创新并重的治学精神,培养了诸多知名校友。李少平副院长、熊选国副部长、胡云腾专委、陈忠林教授、吴大华教授、向朝阳教授、邱兴隆教授、魏东教授、曾粤兴教授、闻长智院长等都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本学科。另外,著名刑法学家陈泽宪教授、齐文远教授、阮齐林教授、孙国祥教授、冯亚东教授也是本校知名校友。当前,刑法学科每年招收刑法专业学术性硕士研究生80余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刑事法实务方向法律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学科所属《刑法学》课程是重庆市精品课程(2004)、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2008)、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重庆市精品视频公开课(2014);学科所属《犯罪学》《中国刑法总论》课程是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2013年和2015年);学科所属刑法学教学团队是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2008)。学科于2014年开始探索和实践的“三师同堂”研讨式沙龙式的学术型研究生《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教学改革,已成为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范本,在2019年5月召开的“法学研究生教学改革”全国研讨会上,受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等28所院校代表的高度评价。学科已在全国实务部门建有90多个相应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和从全国司法系统聘请了30多名资深实务专家做实务导师,共同打造兼有深厚专业知识与实务能力的高层次法治人才。如今,学科又联合校刑事诉讼法学科,积极探索与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和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联合培养法律硕士研究生的高端实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从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法律硕士新生中遴选30人,于第一学年工作日的白天在法院或检察院实习(承担体系化的助理工作),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回校上课,以解决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习时间不足、实习与学习时间冲突、研究生期间学习方式与本科雷同、教学理论与实务相脱节、实务能力不足、职业伦理不强等突出问题。
民事诉讼法学科简介
民事诉讼法学科为法学类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我国最早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和较早享有法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学科之一,学科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学科人才辈出,上世纪以来,在常怡教授、田平安教授、唐力教授几位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民事诉讼法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民事诉讼法学科拥有一支高学历、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学科现有专职教师2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讲师11人,全部具有法学博士学位,其中10人具有海外访学经历,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常怡教授是新中国第一代民事诉讼法学者,也是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的奠基人之一;田平安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民事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唐力教授2012年荣获“重庆市教学名师”称号;2014年成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2019年入选“重庆市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仅自身著作等身、成就显著,而且都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学科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民事诉讼法课程成为全国性优质课程,2006年民事诉讼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民事诉讼法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立项,2013年民事诉讼法学课程又获得“国家级诉讼法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016年民事诉讼法学课程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9年被评为“重庆市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学科除了注重与我国司法实务部门的日常合作外,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日本广岛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台湾地区东吴大学等著名高校签订了交流协议,相互派遣学生与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在特色研究基地建设方面,学科于2014年与最高人民法院共同建立“人民法庭研究中心”,至今已召开两次全国人民法庭论坛,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今西南政法大学民事诉讼法学科已经形成了整体实力雄厚、梯队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较大影响力的法学学科。
刑事诉讼法学科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刑事诉讼法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全国第二批诉讼法学博士点、本校第一个法学博士点),先后为国家培养了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近2000人、法学博士240余人,其中很多毕业生后来成长为全国著名的法学家、法律实务专家或者其他领域的领军人才。
刑事诉讼法学科现有专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人(含可招收硕士生的博士生导师)。另有校外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十余人。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24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9人,形成了良好的学源结构;73%以上的教师为5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具有较强的后续发展潜力。
本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优良传统,教学成果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2004年,本科核心课程《刑事诉讼法》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2007和2010年,刑事诉讼法教学团队先后被评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2016年,《刑事诉讼法》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7年,多师同堂、硕博贯通的研究生专业必修课《中国刑事诉讼法总论》被评为重庆市立项建设的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
诉讼法学科设有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研究基地——西南政法大学刑事检察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刑事诉讼法学科近年来承办了“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刑事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高端论坛”、“第五届刑事司法论坛”、“法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及各地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开展了良好的合作。学科专职教师代表学校参加了第十三届联合国犯罪预防和刑事司法大会、第二十届国际比较法大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会、中美第八届司法与人权论坛、中德人权论坛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以及国内多个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活动活跃。
本学科一向重视科研工作。2016年以来,刑事诉讼法学科专职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9项,纵向科研经费288.2万元;横向合作项目16项,到账经费325.9万元。师均科研经费23.62万元,其中博士生导师人均科研经费51.26万元,硕士生导师人均科研经费30.5万元。先后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校定B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在《中外法学》《法学》等校定C刊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教学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10项,包括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四届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中国法学会首届董必武青年法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等。
添加西南政法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西南政法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南政法大学报录比、西南政法大学考研群、西南政法大学学姐微信、西南政法大学考研真题、西南政法大学专业目录、西南政法大学排名、西南政法大学保研、西南政法大学公众号、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南政法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