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联系方式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华东师范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华东师范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联系方式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你的考研报考有用。
以下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错误,可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更新或删除。建议导师将更新的简历尤其对研究生招生的要求发送给我们,以便考研学子了解导师的情况。(导师建议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续随时更新网页或发布调剂信息。考研派网站和APP流量巨大)查看联系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联系方式:(可用 Ctrl+F 进行搜索)
华东师范大学名师:张 经
张经,山东龙口人,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10月生于内蒙古自治区。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于法国居里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在系统地研究中国河口中痕量元素与生源要素的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浑浊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理论与物质循环模式。剖析了痕量元素与生源要素通过大气沉降向中国海的输运特点,发现了它与初级生产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诊断大气沉降对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的影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比体系。发展了边缘海的生源要素收支模式,从更为深入的层次上揭示了中国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内在驱动机制和变化的特点。
多年来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撰写、主编中、英文专著、研究生教材7部;成果中近百篇为SCI收录,被他人引用逾700次。目前在IGBP-IMBER(Integrated Marine Biogeochemistry and Ecosystem Research)中担任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政府间海洋委员会中任基础建设咨询委员会(UNESCO/IOC-CGCB)成员;在SCOR(国际海洋科学指导委员会)中担任第128工作组“近海缺氧问题”的负责人(2005-2008)等,20多年来为我国在这一领域与世界前沿接轨做出了突出成绩。
他是我国化学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领域中的优秀学科带头人之一,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等。
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东师范大学名师:麻生明
麻生明,浙江东阳人,有机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化学系;1986年-1999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师从中科院院士陆熙炎研究员, 分别于1988年12月及1990年12月获得理学硕士及博士学位;1990年12月-1992年9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 年9 月-1993 年10 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博士后;1993年10 月-1997年3 月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博士后;1997年3月回国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9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8年2月博士生导师,1997年起任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2006年兼任上海有机所学报联合编辑室主任;曾获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3年2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共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1999年求是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2003年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和Mr. and Mrs. Sun Chan Memorial Award,2005年国际IUPAC OMCOS Award和2004-2006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等;还获得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要成就:在联烯及其类似物化学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主要是:(1) 金属参与的联烯化学;(2) 联烯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及区域选择性调控;(3) 亚烷基环丙烷及环丙烯的选择性碳-碳键断裂;(4) 多中心反应,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发现了立体化学控制开关、碳-碳双键的长距离“移走”、多种联烯间的反应;催化剂中金属对碳-碳断裂的完美调控等,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联烯化学。作为项目负责人共发表论文160余篇,撰写中文专著2本,章节2章,英文章节4章。目前主持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点项目、优秀实验室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各1项,还主持中科院海外合作伙伴计划一项,曾是科技部973项目“创造新物质的分子工程学”首席科学家之一。同时他是第19届国际金属有机化学会议和第13届及14届OMCOS国际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国化学》常务副主编,国际刊物Tetrahedron的Senior referee,Curr. Chem. Biol.,Bulletin Chem. Soc. Japan和Angew. Chem. Int. Ed.的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成员。
2007年10月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 同时兼任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名师:何积丰
何积丰,上海人,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5-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助教、讲师;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84-1998年英国牛津大学客座教授、高级研究员;1995年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 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起任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任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2002年当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2003年起任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大软件学院院长、上海嵌入式系统研究所所长。2005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获电子工业部软件一等奖,1986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9和1993年两次获得英国先进技术女皇奖,200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主要成就:1980年起,从事程序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1986年和C.A.R.Hoare提出了"程序分解算子",并将规范语言与程序语言看成是同一类数学对象。接着又提出了采用"关系代数"作为程序和软件规范的统一数学模型,使得关系代数可用来描写程序的分解和组合过程,直接支持软件的开发。在数据精化方面,给出了处理非确定性程序语言数据精化的完备方法。1995年,在总结了多类程序语言语义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与C.A.R.Hoare提出了程序设计统一理论和连接各类程序理论的数学法则。还提出了用形式化的界面理论沟通几种程序语言,以及非确定性数据流的数学模型及代数定律。近年来,研究的软硬件协同设计系统,为减少系统芯片设计时间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有益的方法。
院士感言:我这个人算不上聪明,惟一的诀窍就是每天都不脱离专业工作,双休日都不例外。正如我的名字,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期盼“丰”收的喜悦。
华东师范大学名师:郑伟安
郑伟安,1952年5月生,华东师范大学“长江讲座教授”,1980年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留校工作。1984年获法国国家博士,1986年在华东师大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教授。郑伟安自2000年6月起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
郑伟安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以来,平均每年到校工作4个月以上,为统计系的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及学科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直接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有5名、硕士研究生2名。他为统计系研究生开设了《金融数学与随机分析》、《过程统计》、《随机分析》等课程,显著提高了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科研上,郑伟安早期的工作有MEYER-ZHENG弱收敛拓扑以及LYONS-ZHENG的对称马氏过程分解,都已进入国外出版的专著成为经典结果,前者曾在198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后者是牛津大学教授LYONS 五年前当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的三个主要成果之一。郑伟安教授任紫江讲座教授以来,以华东师范大学署名发表的论文有10篇,均被SCI收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郑伟安教授最近与他指导的博士生刘伟、黄旭东证明了股票市场上通用的技术分析指标可以从现有的股价流行模型,例如Black-Scholes模型,GARCH模型,随机波动率等模型出发,用平稳过程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文章将在Physica A杂志上发表。郑伟安与他的学生们发现,在股票市场里那些最重要的技术指标都是平稳过程或其函数变换,给股价的技术分析建立了一个理论依据。他们的结果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华东师范大学名师:吴 鹏
吴鹏,1966 年 7 月生。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获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其后在日本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员以及研究助手工作达8年。吴鹏教授是新型沸石分子筛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催化应用的专家;在研发环境友好石油化学化工过程相关的绿色化学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国际上率先发明了新一代环境友好钛硅氧化催化材料,并实现了工业化放大生产;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化学与化工新工艺。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60篇,IF >3的论文30余篇)、综述论文4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30余篇、其他学术会议论文80余篇,并申请国际、欧洲、美国、日本及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17项已授权)。在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10余次。
曾先后获得日本新化学发展协会、日本石油学会及日本触媒学会个人奖励3项。 现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以及分子筛专业委员会委员。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已独立完成日本文部科学省优秀青年资助科研项目2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日本文部科学省及日本技术振兴机构(JST)重大项目2项;协助完成国家973项目及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各1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2项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1项;参与上海科委项目4项。
华东师范大学名师:徐建华
徐建华, 男,1968年10月出生。199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系,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2003年复旦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99年至2009年分别在荷兰FOM等离子体激光物理研究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从事飞秒激光在生命科学领域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的飞秒时间分辨荧光动力学,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非线性光学显微镜成像技术,受激发射耗尽荧光(STED)显微镜成像技术,以及双光子荧光相关光谱学(TP-FCS)等。2009年底受聘于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专业为生物光子学与超快激光技术。
他在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光学效应、超快激光脉冲技术、生物光子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J.A.C.S(影响因子8.09)上两篇,以及Biophysical Journal (影响因子4.68)等著名国际期刊上20多篇,论文被引用150多次。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并被特邀撰写时间分辨上转换荧光光谱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综述性文章。美国光学学会和生物物理学会会员。
曾经主持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主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一项,面上基金两项,以及国家863计划项目,获得2000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入选2010年上海浦江人才计划。
华东师范大学名师:张善民
张善民,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核磁共振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在M. Mehring(德国斯图加特大学),R. R. Enrst(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E. O. Stejskal(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等实验室工作与学习,1993年获北卡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医学院任Assistant教授及核磁共振中心主任。在世界重要杂志发表了40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其中“Polarization Echoes in NMR”一文(Phys. Rev. Lett. 69, 2149 (1992).)推翻了自旋扩散不可逆的观点。2004年受Graham A. Webb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协会成员)的邀请,在核磁共振年度进展(Annual Reports on NMR Spectroscopy)一书中撰写了题为Phase Incremented Pulses in NMR with Applications一文,得到较高的评价。此外,还提出了核磁共振中的互易定理, 为固体核磁共振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研究兴趣包括:核磁共振的理论,实验方法,量子计算,及核磁共振在材料,生化,医学等方面的应用。目前在做的项目主要有:核磁共振中退相干机理的研究,固体核磁共振中的定量分析,基于量子力学计算的虚拟核磁共振波谱仪。
华东师范大学名师:阮荣春
阮荣春,1950年生,江苏溧阳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协会理事,《画院》、《中国美术研究》杂志主编。1974.8,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1974.9—1982.8,在南京大学宣传部工作; 1985.7,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取得硕士学位;1985.8——1989.3,任南京艺术学院助教、讲师;1989.4——1990.3,任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研究员;1990.4——1996.3,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教授; 1998.3,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97.4——2004.8,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1997.7——2004.8,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2004.9——2009.8,任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2009.10——,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曾多次承担教育部、文化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先后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出版学术专著《沈周研究》、《佛陀世界》、《中华民国美术史》、《佛教南传之路》、《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国绘画通论》、《美术考古一万年》、《佛教艺术》、《古代巴蜀文化探秘》等二十余部。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等世界各地举办中国画个展和联展数十次,出版画集多部:《阮荣春中国画集》、《气韵格法·阮荣春中国画集》、《海派书画·阮荣春中国画集》、《仁智之乐:阮荣春的艺术世界》等;作品散见于《中国首届十大山水画家作品集》、《画坛五杰》、《十大中国书画大家》等各类报刊杂志。其艺术成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上海电视台、江苏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有专题报道,备受国内外艺术界的关注和收藏家的青睐。
主要影响力:1.首倡美术考古学独立学科,并通过20余年的研究,成为本学科开创者之一。2.其著作《中华民国美术史》、《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开中国近现代美术专史研究之先声。3.其中国画创作在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全国巡回展,参加“全国首届十大山水画家”作品展、“新院体”作品展等,出版个人画集多部,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4.提出“佛教南传之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大公报》、《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重大媒体争相报道,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5.教育硕果累累,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生导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人,其中多位已成为著名高校的博士生导师、教授、院长或出版社总编、社长等。2007、2008年共有5人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其中重点1项。2009年一人获得教育部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奖。
华东师范大学名师:杨国荣
杨国荣,1957年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1988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8-2000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国际儒联理事、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编委。先后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学术研究。2000年被聘为紫江学者后出版的专著包括:《王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新版)、《善的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新版、并列入该首批名家名著)、《伦理与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思与所思》(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杨国荣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存在之维》(人民出版社,2005)、《杨国荣讲王阳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等,同时主编《现代化过程的人文之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人文学术·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等;其中3种著作先后在海外出版、数种论著被译为外文。另有论文数十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等国内及国际学术刊物。
学术成果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关注;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学者曾多次引用和介绍杨国荣教授的有关论著。意大利学者Umberto Bresciani博士在Reinventing Confucianism :The New Confucian Movement 一书中,列一专题介绍其儒学及理学研究成果。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墨子刻(Metzger)在Transcending The West一文中引用了《善的历程》的论点,日本学者永富青地博士在其著作中介绍了其《王学通论》一书,英国出版的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出版的《中国大陆地区近五年的儒学研究》引用和介绍了其另一著作《心学之思》,德国的汉学家将其论文译为德文,发表于德文的汉学研究刊物(Minima Sinica,)。《伦理与存在》出版后不久,海外即出版了繁体字版,美国的比较哲学杂志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出版于加拿大的《文化中国》以及国内的《中国学术》、《学术界》、《社会科学报》等发表了英文及中文书评,对该书作了较高评价。由英国Rutledge出版的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 (Rutledge, 2003)也对杨国荣的工作做了积极的评价。《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四期以“中国哲学史家”及“学术名家”为题,以图文的二种形式介绍杨国荣教授的哲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名师:朱自强
朱自强,1960年12月生,1983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入选教育部出国研究生。1987年3月在日本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0年3月获日本工学博士学位。1990至1998年3月主要在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和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从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先后在英国亨瑞-瓦特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系任访问教授。1998年底获国家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专项基金和上海市引进国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专项基金归国,任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博导研究员(百人计划),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3年获得上海市“侨界十杰”称号。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特聘教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日本东北大学交叉学科国际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兼)。
朱自强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半导体材料与物理领域的研究工作,1995年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ZnO MBE生长,并制备出了高质量MBE ZnO单晶材料,首次报道了500K ZnO光泵激子激光,该论文[Appl. Phys. Lett. 73 (1998) 1038]单篇引用次数超过711次。在日本、英国和德国召开的国际著名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3次,曾获1991年日本住友研究成果奖、第七届日本原田奖和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一等奖等。在国际SCI学术榜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2000次。
自2001年受聘紫江学者以来,在工作和学术研究方面均作出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1)工作方面:
2001年组建华东师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任副院长,2003年任院长,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绩显著。期间实现了华东师大电子学科、通讯学科和计算机学科自创办十几年以来博士点零的突破。于2003年底成功组织申报获得系统科学一级博士点(次年学科评估全国高校第二)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博士点(国内师范大学第一个),2004年获得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国内师范大学唯一),2005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博士点(国内师范大学第一个)和通讯与信息系统二级博士点(国内师范大学第一个),
2006年获得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和2006年5月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国内师范大学唯一)。作为院长和学科带头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学科梯队建设,使我校信息学院的总体实力位于国内师范大学首位,进入我国高校信息学科前20位。
(2)学术方面:
获得科研经费总计 1118 万元,其中国家基金委143万,科技部 60万,教育部 80万,上海市865万。发表SCI论文50余篇,被SCI引用70次以上,申请和获得十几项中国发明专利。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创新、上海市重点、重大项目等十多项科研项目。
华东师范大学
添加华东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华东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华东师范大学报录比、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群、华东师范大学学姐微信、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真题、华东师范大学专业目录、华东师范大学排名、华东师范大学保研、华东师范大学公众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华东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