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考研网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

相关专业

河南科技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Add 河南科技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因为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河南科技大学是一个不错的学校,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请各位准备报考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的同学注意: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的数据。因为每年都有不少人报考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竞争激烈,所以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的考研人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 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另外考研派也会为大家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的参考书目、考研大纲、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等联系方式。希望你考取河南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考研是个孤独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祝愿各位考研的学生好好复习备考,来年上个985/211,实现自己的名校研究生梦想。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地址: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48号 0379-64231480 邮编:471003
Office Email:cdxyyb@mail.haust.edu.cn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也指应用材料、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发展土木工程的根本因素是培养大批掌握土木工程科学技术,懂得土木工程基本属性,具有能解决土木工程问题的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就是为培养这类人才所设置的学业门类。 具有学术型(结构工程)和专业型(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建筑工程和地下建筑工程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主要课程:
  (1)专业基础课: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制图、测量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土力学、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施工。
  (2)专业课:
  建筑工程: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抗震、钢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等。
  地下结构工程:地下空间规划、地下建筑结构、边坡工程、地基处理、地下建筑施工、岩土工程测试原理及技术等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46周左右。
  (4)主要专业实验:
  材料材料力学实验、土木工程实验、测量实验、岩石力学实验、岩土测试与检测试验等
  3、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2)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结构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4)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5)了解土木工程各主干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毕业生就业趋向
  建筑工程方向就业方向:
  能在房屋建筑工程、城镇建设工程、岩土与基础工程等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投资、开发等工作以及教学科研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地下结构工程方向就业方向:
  能在地下建筑结构、隧道工程、岩土与基础工程等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投资、开发等工作以及教学科研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金属材料工程 专业始建于1958年,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原机械工业部和河南省重点学科,河南省特聘教授岗位学科,河南科技大学特色专业。目前为中国热处理学会理事单位、中国热处理学会有色金属技术委员会主任单位,河南省热处理学会、材料学会、理化检验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还要学习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加工技术、材料强韧化技术、表面技术、新材料及纳米材料、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同时还要参加实习、计算机综合训练、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金属材料设计、新材料开发、材料制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成为从事金属材料研究、设计、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具有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设有电子工程、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方向,学习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控制理论基础、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网络、程控与交换、移动通信等课程,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设计和研究开发能力。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河南科技大学
  • 招生年份:2019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1. 材料表面与界面 
2. 新型有色金属材料 
3. 高性能钢铁材料 
4. 先进陶瓷与耐火材料 
5. 新能源材料 
6. 材料摩擦学与耐磨材料 
7. 铸造合金及复合材料 
8. 精密成形及模具技术 
9. 先进连接材料与技术
招生人数: 38
考试科目: 第一单元: 
101思想政治理论 
第二单元: 
201英语一 
第三单元: 
302 数学二 
第四单元: 
①809 材料科学基础 
②810 硅酸盐物理化学 
③812 普通物理 
①-③任选1门
备  注: 复试科目名称: 
①金属材料学 
②无机材料物理性能 
③材料成形原理 
①-③任选1门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名称: 
①金属材料性能分析 
②普通硅酸盐工艺学 
③化工原理 
④半导体材料 
⑤材料加工技术 
⑥材料加工测试技术 
①-⑥任选2门

电气工程学院简介
河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洛阳工学院电工教研室。1978年成立电气系,同年招收该专业本科生。2002年9月,由原洛阳工学院电气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等合并组建成立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3年,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拆分为电气工程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电工基础教学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机构。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等2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自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为河南省重点学科。30多年来,学院已培养本科生、研究生近1万人。目前学院每年在校本科生700余人,研究生50余人。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策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6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6人。师资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河南省“555”人才第二层次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教师6人。
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是培养人才的平台。在学校的关心帮助下,通过国家共建项目的支持,经过数年的建设,学院已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省级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工程实验室一个,省级超高压导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校级电机与电气控制重点实验室一个,校级电气自动化与电工电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一个,以及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片上系统设计(SOPC)、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电力电子传动、嵌入式系统、检测技术等专业实验室。学校在我院设有电气电子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一个,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项目。目前,已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32项。学院还创新工作思路,推动与国外知名企业联合实验室建设。2014年,学院与美国Rockwell公司联合共建了“河南科技大学-Rockwell Automation电气自动化实验室”,Rockwell公司捐赠价值1000余万元的实验设备;与美国加州OTI公司联合共建了“河南科技大学-ETAP电力系统仿真分析联合实验室”,OTI公司捐赠了价值500万元的实验设备。上述两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为我校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学院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1项,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研究项目26项,省、部、市级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77项,发表学术论文625篇,三大检索系统收录236篇,出版著作、教材35部。
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计算机生产企业、研究和应用单位以及金融、通信、电子等行业从事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研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设有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方向,学习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技术、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计算机接口与通信、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毕业生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    根据招生工作安排,本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工程专业今年有少量调剂指标。如有意向调剂到该院的同学,请速将本人以下基本信息:姓名、分数(总分、各单科分数)、联系电话、毕业院校、毕业时间、第一志愿单位和报考专业等发至信箱:zh_heyu@163.com。
  联系方式:
  联系人:周老师
  电话:0379-6423126915038624053
  邮箱:zh_heyu@163.com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河南科技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材料表面与界面(02)新型有色金属材料(03)高性能钢铁材料(04)先进陶瓷与耐火材料(05)新能源材料(06)材料摩擦学与耐磨材料(07)铸造合金及复合材料(08)精密成形及模具技术(09)先进连接材料与技术
招生人数: 48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09)材料科学基础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0)硅酸盐物理化学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2)普通物理
备  注:
农业装备工程学院于2013年5月在原农业工程系基础上成立,前身是原洛阳工学院“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学科,该学科1960年开始招收“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本科生。经过50余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博士、硕士、本科、卓越人才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农业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方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电气化、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等两个本科专业及工程机械专业方向,其中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河南科技大学建校最早的专业之一,学院两个专业均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培养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4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42名,兼职导师8名。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98%,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教学科研队伍。
目前,学院设有农业机械系、农业电气系、农业水利工程系和农业工程研究所等机构。学院拥有河南省智能农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单位、河南省农业装备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学院设农业工程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拥有遥测设备、高速图像采集系统、机器视觉试验台、电子万能试验机、作物信息采集系统等高精实验仪器设备。
学院在农业装备基础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作为主持单位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科技专项“特色杂粮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丘陵山区主要作物生产关键装备研制与示范”。学院与中国一拖公司、上海向明机械厂、宁波奔野拖拉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河南省烟草公司、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30余个,完成科技开发项目50余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多年的资源整合和方向凝练,目前形成了现代农业机械设计理论及技术、农业装备检测与控制理论及技术、农业信息化与电气理论及技术、农业水土与生物环境控制理论及技术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近几年来,承担各类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CPCI等收录100余篇,出版教材论著30余部,获发明专利100余项。
宏图一卷酬壮志,笑立潮头再争先。学院将秉承“明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校训,以学科平台建设为契机,努力进取,为建设创新型学院而奋力向前,再创辉煌。
本方向主要培养在农业机械行业和其它工业部门从事产品设计开发与制造、产品理论研究、生产经营与规划管理的工程师。学生在校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还要学习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材料学、测试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学、机电一体化技术、农产品加工机械、排灌机械与泵站、泵与风机、生物生产机器人、农业生产机械化、精准农业等课程,同时还要参加实习、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的基础知识,掌握农业工程领域装备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基本理论和技能。学生毕业后,可在农业工程领域和其它机械工业部门从事产品设计制造、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河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起始于1988年10月成立的洛阳工学院机械设计工程系土木建筑教研室。于1997年4月1日成立建筑工程系,2002年合校时更名建筑工程学院。伴随12年的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原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拆分为土木工程学院与建筑学院。
  学院设有建筑工程系、地下结构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力学系、工程管理系、基础力学教研室6个教学机构;现有的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力学及工程管理4个本科专业。设有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和工程力学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结构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室、力学实验室等;其中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室为校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7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8人,讲师等26人;有博士学位32人,共享院士1人,留学归国人员8人。目前正逐步形成了一个以青年教师为主,新老结合、朝气蓬勃的教学、科研集体。
在岗教师中: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洛阳市优秀教师7人、河南科技大学教学名师2人。梁斌教授2012年获得河南省优秀教师称号,2016年获得河南省教学名师。
  学院发展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现有工程力学、结构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空调冷热源工程4个学术硕士点,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力学和结构工程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河南省周丰峻院士工作站、洛阳市建筑安全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外学术交流和产学研项目开发平台。
  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发展腾飞的基础工程。学院积极落实学校"1255"人才工程,推动高端人才汇聚。近二年,克服困难,积极引进重点大学博士10人,积极培育申报各类人才项目,获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推荐河南省优秀专家1人,获洛阳市第八批优秀专家1人,获校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
  学院注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善培养条件,创新培养机制。2015年承办了第二届河南省大学生制冷空调科技竞赛,2014年获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项目立项,2013年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建环专业学生在第九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研究生组一等奖,本科生组三等奖。工程力学专业获"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河南赛区二等奖,工程管理专业获河南省高校第二届"广联达杯"施工管理沙盘及软件应用大赛中二等奖,土木工程专业获河南省第三届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竞赛三等奖
  积极凝练学术方向,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做好产学研,推动科研兴院工作。在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厅局级的各类科研项目及省教研项目等20多项,校级科研项目、教改项目等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0余篇,被国际SCI、EI、CPCI收录4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60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10余部。目前,学院在建筑安全与防护工程;工程结构强度、稳定性及优化设计;低温制冷、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制冷领域高效利用及建筑节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有长足发展
  学院党建工作,以"保方向、凝人心、促发展"为工作理念,坚持依法治院,民主管理、科学发展,强调"细微之处见落实"。近年来修改和完善议事、决策、考核、奖励等管理制度十余项,召开教代会,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学院行政目标大幅度提升。
  学院学生工作,以"三个一切"为工作理念,以"坚定信念、传承责任、树立典范、引领成才"为思路,明确"四结合"开展"双月考评",被评为校党建特色基地。加强"立德树人"教育、管理和服务,不断创新德育新方法和新渠道。工程力学专业学生刘凯成为2014年河南省第一例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捐献者,获2014"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学院青协开展的"美化校园弘扬正能量"校园井盖美化活动,受到《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媒体关注,为学校增光添彩。
  前进中的土木工程学院,将以"教学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思路,以目标体系为重心,突出发展主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内涵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奋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逐步把土木工程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的土建类高素质专业型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河南科技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1.材料表面与界面
2.新型有色金属材料
3. 高性能钢铁材料
4. 先进陶瓷与耐火材料
5. 新能源材料
6.材料摩擦学与耐磨材料
7.铸造合金及复合材料
8. 精密成形及模具技术
9.先进连接材料与技术
招生人数: 61
考试科目: 第一单元:
101思想政治理论
第二单元:
201英语一
第三单元:
302 数学二
第四单元:
①809 材料科学基础
②810 硅酸盐物理化学
③812 普通物理
①-③任选1门
备  注: 复试科目名称:
①金属材料学
②无机材料物理性能
③材料成形原理
①-③任选1门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名称:
①金属材料性能分析
②普通硅酸盐工艺学
③化工原理
④半导体材料
⑤材料加工技术
⑥材料加工测试技术
①-⑥任选2门
学院下设 “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和“交通运输”等3个本科专业,均为一本招生,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下设汽车发动机、制冷与空调和热能工程3个专业方向。车辆工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车辆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车辆工程为教育部第二批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单独招生。学院拥有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省一级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省二级重点学科。
学院建有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内燃机节能与低排放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低风速风电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车辆工程及装备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拖拉机与农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洛阳市车辆现代技术重点实验室,并建有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和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目前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理事单位,全国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车辆工程专业教材编委会委员,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执行理事长单位、河南省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单位、河南省汽车工业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经过60余年的专业建设,学院形成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拥有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和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成效突出。“机械设计”、“机械原理”课程为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车辆构造”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6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20人。出国留学经历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及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高校骨干青年教师6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
信息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双轮驱动”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国际化人才和创新团队,全力打造高层次科研队伍、高素质教学队伍和高效率服务队伍,逐渐形成了一支整体结构较为合理、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化且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有专任教师14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9人,有共享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有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2人、杰出青年4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6人;有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6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2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5个,洛阳市科技创新团队6个。
 
在“十三五”期间,学院重点围绕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建设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教学团队;强化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科研团队;打造爱岗敬业、奋发向上、服务高效,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坚强保障的服务团队。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河南科技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1.材料表面与界面
2.新型有色金属材料
3. 高性能钢铁材料
4. 先进陶瓷与耐火材料
5. 新能源材料
6.材料摩擦学与耐磨材料
7.铸造合金及复合材料
8. 精密成形及模具技术
9.先进连接材料与技术
招生人数: 61
考试科目: 第一单元:
101思想政治理论
第二单元:
201英语一
第三单元:
302 数学二
第四单元:
①809 材料科学基础
②810 硅酸盐物理化学
③812 普通物理
①-③任选1门
备  注: 复试科目名称:
①金属材料学
②无机材料物理性能
③材料成形原理
①-③任选1门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名称:
①金属材料性能分析
②普通硅酸盐工艺学
③化工原理
④半导体材料
⑤材料加工技术
⑥材料加工测试技术
①-⑥任选2门
培养具备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物联网相关产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设有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等专业方向。学习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物联网导论、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电路与电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传感器网络技术等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物联网系统开发设计能力。 以网络通信技术为主,光、电、计算机结合,光电信号检测与处理、网络管理与控制、信息安全与防护等为基础进行特色专业教育。本专业设有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等专业方向,学习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电路理论、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通信原理、信息论、编码理论、光纤通信、组网工程、网络管理与控制、信息安全技术等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网络与通信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能力。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农业装备工程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
学院邮箱:ng@haust.edu.cn
联系电话:0379-64877717
 学科负责人:周志立教授
车辆工程学科创办于1958年,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车辆工程学科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车辆工程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专业学位授予权;是河南省重点学科、省级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河南省车辆节能与新能源技术创新型科技团队;拥有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车辆工程与装备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拖拉机与农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本学科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单位、河南省汽车工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车辆工程学科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5项,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基金等省部级项目近30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研进步奖8项,企业合作项目80余项;多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多数成果已被多家企业采用,为企业和社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学科近年来特别在车辆新型传动理论与控制技术、车辆测试技术等方面已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主要研究方向有:
1. 车辆新型传动理论与控制技术
2. 车辆系统动力学
3. 车辆测试技术
4. 车辆电子控制技术
5. 电动车辆技术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773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沈阳大学为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重点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关系,以及各种材料制备和控制等应用技术,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范围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本学科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层次人选3人,辽宁省高校人才支持计划3人,辽宁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该学科已经形成各具特色、队伍稳定,涵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等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可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与理学研究生。
近年来,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省市科技计划等一大批国家、省、市各层次科研课题102项;获得多项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申请发明专利6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32篇,发表论文被SCI、 EI检索收录1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7部;研究与开发经费2294余万元。

专业点分布

沈阳大学 江苏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A+
4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10056 天津大学 A-
12 10145 东北大学 A-
1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10533 中南大学 A-
1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16 燕山大学 B+
22 10246 复旦大学 B+
23 10247 同济大学 B+
2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10255 东华大学 B+
26 10280 上海大学 B+
27 10284 南京大学 B+
28 10285 苏州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422 山东大学 B+
31 10459 郑州大学 B+
3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10611 重庆大学 B+
3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10055 南开大学 B
36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10286 东南大学 B
3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10299 江苏大学 B
42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10384 厦门大学 B
44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10530 湘潭大学 B
46 10532 湖南大学 B
47 10558 中山大学 B
4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10110 中北大学 B-
5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10403 南昌大学 B-
60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10427 济南大学 B-
62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10486 武汉大学 B-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10385 华侨大学 C+
77 10386 福州大学 C+
78 1040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10512 湖北大学 C+
81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10657 贵州大学 C+
83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10730 兰州大学 C+
86 11065 青岛大学 C+
8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10222 佳木斯大学 C
91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10292 常州大学 C
93 10294 河海大学 C
94 10295 江南大学 C
95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10357 安徽大学 C
98 10406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10589 海南大学 C
101 10590 深圳大学 C
102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10407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10559 暨南大学 C-
116 10593 广西大学 C-
117 10710 长安大学 C-
118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11035 沈阳大学 C-
121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90038 海军工程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05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合肥学院为例
利用德国合作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企业和行业实践中提炼共性问题,进行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紧盯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前沿问题,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基础、创新创业与终身学习及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掌握本学科必备的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10人(硕导7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15名教师前往德国访学,与德国罗斯托克大学、雅德大学及英、美等国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承担横、纵向项目共4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在J. Power Source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hem. Eng. J.等期刊上发表文章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3项,安徽青年科技奖1人,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2人次。实验室面积11 000 m2,拥有先进的分析测试中心,仪器总值4650万,建有中科院过程所张锁江院士领衔“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暨合肥学院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等平台。
根据《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安徽省战略性新型产业政策与合肥市重点发展产业规划,新材料与新能源将是重点发展领域,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专门人才。目前,本学科在膜材料、减摩耐磨材料、电池材料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选择三个特色方向:“化工新材料”“材料学”和“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工新材料方向涉及“膜材料与膜过程”与“化学传感材料与器件”;材料学方向涉及“新能源材料”与“减摩耐磨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方向涉及阻燃高分子材料及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改性。

专业点分布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化工研究院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陆军装甲兵学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化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淮海工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温州大学 合肥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 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中山大学 深圳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贵州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A+
4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10056 天津大学 A-
12 10145 东北大学 A-
1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10533 中南大学 A-
1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16 燕山大学 B+
22 10246 复旦大学 B+
23 10247 同济大学 B+
2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10255 东华大学 B+
26 10280 上海大学 B+
27 10284 南京大学 B+
28 10285 苏州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422 山东大学 B+
31 10459 郑州大学 B+
3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10611 重庆大学 B+
3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10055 南开大学 B
36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10286 东南大学 B
3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10299 江苏大学 B
42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10384 厦门大学 B
44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10530 湘潭大学 B
46 10532 湖南大学 B
47 10558 中山大学 B
4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10110 中北大学 B-
5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10403 南昌大学 B-
60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10427 济南大学 B-
62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10486 武汉大学 B-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10385 华侨大学 C+
77 10386 福州大学 C+
78 1040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10512 湖北大学 C+
81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10657 贵州大学 C+
83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10730 兰州大学 C+
86 11065 青岛大学 C+
8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10222 佳木斯大学 C
91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10292 常州大学 C
93 10294 河海大学 C
94 10295 江南大学 C
95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10357 安徽大学 C
98 10406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10589 海南大学 C
101 10590 深圳大学 C
102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10407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10559 暨南大学 C-
116 10593 广西大学 C-
117 10710 长安大学 C-
118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11035 沈阳大学 C-
121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90038 海军工程大学 C-

0773J1光电信息材料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光电信息材料     专业代码:0773J1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齐鲁工业大学为例
2016理学院
专业名称 0773J1 光电信息材料
研究方向 (01)激光物理技术与非线性光学(02)激光功能材料的应用(03)半导体材料的合成与应用(04)分子反应动力学
初试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01)数学基础(921)光学(922)普通物理(电磁学、光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A+
4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10056 天津大学 A-
12 10145 东北大学 A-
1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10533 中南大学 A-
1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16 燕山大学 B+
22 10246 复旦大学 B+
23 10247 同济大学 B+
2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10255 东华大学 B+
26 10280 上海大学 B+
27 10284 南京大学 B+
28 10285 苏州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422 山东大学 B+
31 10459 郑州大学 B+
3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10611 重庆大学 B+
3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10055 南开大学 B
36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10286 东南大学 B
3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10299 江苏大学 B
42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10384 厦门大学 B
44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10530 湘潭大学 B
46 10532 湖南大学 B
47 10558 中山大学 B
4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10110 中北大学 B-
5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10403 南昌大学 B-
60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10427 济南大学 B-
62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10486 武汉大学 B-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10385 华侨大学 C+
77 10386 福州大学 C+
78 1040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10512 湖北大学 C+
81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10657 贵州大学 C+
83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10730 兰州大学 C+
86 11065 青岛大学 C+
8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10222 佳木斯大学 C
91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10292 常州大学 C
93 10294 河海大学 C
94 10295 江南大学 C
95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10357 安徽大学 C
98 10406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10589 海南大学 C
101 10590 深圳大学 C
102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10407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10559 暨南大学 C-
116 10593 广西大学 C-
117 10710 长安大学 C-
118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11035 沈阳大学 C-
121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90038 海军工程大学 C-

系所代码 系所名称 学位类别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方向码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备注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招生规模177(学术型120、专业学位57),拟接收推免生115(以最终确认录取人数为准)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27材料科学基础或837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 理工科各专业均可以报考。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2 材料学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3 材料加工工程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4 材料加工工程(塑性成形)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4材料力学或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71塑性成形原理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专业学位 085204 材料工程 01 不分研究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27材料科学基础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专业学位 085204 材料工程 02 塑性成形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71塑性成形原理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

考试科目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腐蚀与防护
02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其在新能中的应用
03石油新型合金
04功能及特种高分子材料
05 材料失效分析与安全评价
06新能源材料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60 材料科学基础或862 物理化学(工)或861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I.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 推荐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购买指南 发货信息 关于我们 - 研究生兼职库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