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简介

发布时间:2020-06-04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简介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简介 正文

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创建于1946 年,是我国首批硕士点,1983 年获博士点,2000 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 年获批交通部重点学科,2001 年获批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7 年获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81年至今,本学科一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1985 年被国际拖曳水池会议(ITTC)接受为成员单位。是国内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三所高校之一。
(1)学科定位与目标
本学科立足内河,面向海洋,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质量人才为使命,以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国际化协同为办学理念;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的水动力性能、结构安全可靠性及完整性、船舶设计、智能制造装备、振动噪声、发动机及动力装置等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凸显高性能船舶技术、船体智能加工技术与装备、船舶发动机智能控制、轮机系统仿真、中华造船史与古船研究等领域的特色与优势,保持在内河船舶领域的领先,使学科整体水平在国内领先、重要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行业偏爱的特色学科。
(2)学科优势与特色
本学科经过七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积淀,已形成如下学科优势与特色:
①立足内河,面向海洋。本学科结合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在内河航运规划、内河标准船型研究、内河新船型开发、江海直达船型研究等方面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为长江黄金水道等内河运输做出了贡献。同时,在海洋工程水动力学、高性能舰船的船型优化、结构轻型化和直接计算设计、船舶性能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船体构件自动化加工技术、船舶发动机智能控制技术、轮机系统仿真技术、船舶柴油机能量管理系统综合技术、基于可靠性的船舶机械维修技术、内河水域船舶溢油应急体系、内河船舶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和鲜明的技术特色。
②面向国际,开放办学。本学科十分注重国际化进程,通过欧盟“Asia—Link”计划、“111 学科引智计划”等项目,搭建了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和布鲁内尔大学建立了双边学术年会制度和联合研究基地。与挪威科技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广岛大学等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③队伍厚实,结构合理。本学科有国家教学团队、111 学科引智计划、湖北省创新群体各 1 个;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大会(ISSC)专家委员会委员3 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 人;长江青年学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各 1人。现有专任教师140 人,其中教授42 人,博导26 人,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54 人;40 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学术梯队的架构完整,职称、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
④产学研用,服务行业。本学科依托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211 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和武汉地区在舰船方面的集群优势,与20 余家国内科研院所和大中型造船企业签署了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和联合研究协议。通过高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行业。如自主研发的“肋骨冷弯机”已遍布国内大中型造船企业,并出口日韩和东南亚国家;世界首台“船舶三维数控弯板机”已投入生产应用。
⑤一流平台,成果丰硕。本学科依托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211 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水陆交通实验实践教学中心、水陆交通虚拟实验教学中心等一批基地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解决了一批重大关键问题。近四年共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1 项、省部级奖 12 项;已转化专利 5项;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2 篇,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 项,培养的学生连续6 届在全国 “挑战杯”中获奖;发表SCI/EI 学术论文100 余篇;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纵向项目100 余项,国防军工项目50 余项。
(3)人才培养目标
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发展对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高层次、研究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较高人文科学修养和创新意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创新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有较强独立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受行业欢迎的高级专门人才。
(4)学科方向设置
高技术船舶水动力研究与船型开发:主要围绕高技术船舶重点进行流固耦合水弹性、水动力性能多学科设计优化、内河及江海直达船型优化与标准船型、绿色船舶的研究与应用。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与可靠性:主要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与可靠性展开研究,重点进行轻量化设计、振动与噪声控制、极限承载、疲劳断裂、抗爆抗冲击、健康监测与风险评估、军/民船结构规范等研究。
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主要围绕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展开研究。重点在船舶数字化制造、构件塑性成形加工等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
船舶动力系统监测、诊断与控制:主要围绕船舶发动机智能控制、船舶动力装置设计与性能优化等研究。重点研究船舶中低速发动机高压共轨、监测诊断与闭环控制和振动噪声控制等技术。
船舶动力系统性能优化及排放控制:主要围绕船舶发动机性能和排放展开科学研究与应用。重点进行发动机工作过程优化、燃料燃烧特性分析和排放研究。
船舶推进系统摩擦学与绿色技术:主要围绕船舶推进系统摩擦学和船用新能源展开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重点进行船舶推进系统摩擦控制技术、船舶能效提升和船舶防污减阻技术等研究。
(5)本学科的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是国内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三所高校之一,设有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省部级基地;是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是教育部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211 协同创新中心的第5成员单位;国家海事局在我校设立了船检发展研究中心;拥有国家计量认证“中交船舶与桥梁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国家海事局“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估单位”资质;编制了《三峡枢纽过坝货船(队)尺度系列》等一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参加了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规划、年度指南的编写,在《中国造船》、《船舶力学》、《水动力研究与进展》、《船舶工程》等本学科主要学术杂志都有教师担任编委,主编《船海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等本学科学术期刊。连续两届实施“111 学科引智计划”,派遣多名教师分别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西班牙SENER 集团任教任职;与南安普顿大学共建“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共建“智能船舶和运输联合研究中心”、布鲁内尔大学共建“结构安全与完整性联合研究中心”、与里斯本大学合作博士学位教育项目;被英国焊接研究所(TWI)等国际著名研究咨询机构接受为学术伙伴。
武汉理工大学

添加武汉理工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武汉理工大学考研分数线、武汉理工大学报录比、武汉理工大学考研群、武汉理工大学学姐微信、武汉理工大学考研真题、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目录、武汉理工大学排名、武汉理工大学保研、武汉理工大学公众号、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武汉理工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武汉理工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wuhanligongdaxue/yanjiushengyuan_316204.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