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分数线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西南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南大学报录比、西南大学考研群、西南大学学姐、西南大学考研真题、西南大学专业目录、西南大学排名、西南大学保研、西南大学公众号、西南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南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包括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学校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考研录取分数线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生。【手机访问

西南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西南大学

考研派的考研频道内含有大量优质的课堂讲义真题资源,欢迎考生前去查询和购买。
关注微信公众号:【考研派之家】,了解第一手考研资讯,免费领取考研学习资源。

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考研录取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录取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考研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录取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生。

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考研考试科目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研究生导师
(博导注明)
1 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业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和内在机制及其政策运用,探索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为我国农业经济理论研究体系的完善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 戴思锐教授(博导)
温铁军教授(博导)
张应良教授(博导)周黎明副教授
余世勇副教授
王图展副教授
2 农业技术经济 研究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用的内在规律及机理,重点开展中国农业科研公共投资研究和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研究;并结合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分析,依据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对具体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调控措施,为解决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及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李容教授(博导)
肖亚成研究员
周洪文副教授
杨丹副教授
3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 研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理论,对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描述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经济政策、产业结构、城镇发展等之间的关系,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 段豫川教授(博导)
向东梅副教授
孙顺强副教授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农业;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经济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和借助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了解与所从事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的发展动态;能独立从事农业经济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3)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学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2~5年,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
应修学分: 35学分(各学科自定)
其中     必修: 24 学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
选修不低于: 11 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主文献研读、学术活动等必修环节)
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含中英文) 开课学期 学时 学分 任课
教师
考核
方式
备 注
必修课 公共课 11000001001 第一外国语  2 90 3 外国语学院  考试  
11000002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 36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11000002004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8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平台课 11020202001 高级计量经济学 1 54 3 高远东、杨丹 考试  
11020202002 高级微观经济学 1 54 3 温涛、高远东 考试  
专业课 11020205021 中外主文献研读 2 36 2 导师组
(模块课)
考查 李容
11120301004 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1 54 2 余世勇 考试  
11120301005 管理学理论及研究方法论 3 54 2 王钊 考试  
11020205052 产业组织理论 2 54 2 王钊、邓宗兵 考试  


11020202005 发展经济学理论 1 54 2 祝志勇 考查  
11020202006 制度经济学理论 3 36 2 张应良 考查  
11020202023 决策理论与方法 2 54 2 邓宗兵 考查  
11020202022 现代企业理论 1 36 2 王志章 考查  
11020205022 发展金融理论专题(模块课) 3 36 2 王定祥等 考查  
11020202014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 2 36 2 赖亚兰 考查  
11020202004 区域经济学理论 2 54 2 张应良 考查  
11020204050 高级宏观经济学 1 54 2 谢家智、李海明 考查  
11120301012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专题 3 36 2 向东梅 考查  
11120301013 农业技术经济专题 2 36 2 周洪文 考查  
11120301014 土地经济学 3 36 2 王炯 考查  
其它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 3   不计学分,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向培养单位提交开题报告一份
学术活动: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学术研讨等(至少5次)     2 提交学术报告手册,导师签字,培养单位核查
实践活动:社会、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三选一)     2 导师审查签字后向培养单位提交实践报告一份或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复印件
中期考核及论文进展检查 4   不计学分,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向培养单位提交相关材料各一份
同等学力补修课程 1 统计学原理 1 36 不计学分
2 管理学原理 1 36 不计学分
3 西方经济学 1 36 不计学分
4 会计学原理 1 36 不计学分
 
注:1.平台课是指涵盖本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群共有的基础性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2.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应在专业必修课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培养流程与要求,检查与考核,质量监督等措施:
硕士生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研究时间不得少于1年。
1.制定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制定“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两份,一份由研究生自己保存,一份报所在培养单位备案。
2.主文献研读
根据研究课题和撰写论文的需要,指导老师应当安排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研究生要查阅中外文献的最小阅读量10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0篇(读的文献篇目由学位点指定),撰写文献阅读报告,经学位点考核合格后获得2学分,文献阅读环节完成后方能开题。在完成文献阅读后拟定不少于15000字的文献综述。
3.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放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初,可与中期考核同时进行。培养单位根据研究生选题情况,按二级学科成立若干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审查小组由具有研究生培养经验、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4.学术活动
硕士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前沿讲座、学术研讨等,在学习期间(一般在中期考核前)须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5次。应填写“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册”,提交导师审查。
5.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硕士研究生可任选其中一项实践。在完成实践活动后应提交实践报告一份或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复印件,提交导师审查签字。
6.中期考核
根据本单位研究生规模和学科点现状,按照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提出本单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的具体时间和办法,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末进行。主要检查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和学分完成情况、开题报告情况、发表论文情况等,并进行经济学、管理学、计量经济学三门课程的年试。
A、考核在培养单位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各专业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培养单位(学科)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B、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C、填写“西南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自我评估表”,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结论性意见。
D、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结果分3种流向:
硕-博连读:具体要求见学校相关文件规定。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中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未改正者中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7.学位论文中期进展及检查(列出时间、具体组织形式等)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检查应安排在第五学期期初进行,主要检查文献阅读情况(需列出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中外文献清单)、论文实际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发表论文情况、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等。
培养单位根据研究生选题情况,按二级学科成立若干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小组。检查小组由研究生导师以及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对论文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并帮助研究生提出解决方案,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五、科研能力与水平及毕业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列出可证明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检验标志):
1.至少参与导师或其他老师的一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2.攻读学位期间,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至少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
3.攻读学位期间,积极参加教学实践,至少担任10个学时的本科学生的教学工作;
4.攻读学位期间,于第二学年撰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学年论文,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作为中期考评的重要参考。
5.攻读学位期间,至少参加不低于五次的学术研讨活动。
6.硕士论文答辩之前,以第一作者或独立地公开发表(第一署名单位为“西南大学”)1篇以上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毕业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包括毕业条件、毕业论文等方面的要求):
毕业条件:
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学分要求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经审查合格者,准予毕业。
硕士研究生确因学业优秀,经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和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研究生院批准,可以申请提前毕业,但在校时间不得少于二年。凡申请提前毕业者,应当达到以下基本条件:
1.中期考核结论为优秀或在校期间被评为优秀研究生;
2.人文社会学科类在申请毕业答辩前公开发表属于毕业论文研究组成部分的2篇A类学术论文,自然科学类在申请毕业答辩前公开发表属于毕业论文研究组成部分的2篇A1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界定标准以学校最新发文公布为准。
毕业论文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基本要求与《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一致。
 
 
 
 
 
 
 

六、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包括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资格要求:
学术成果按照学校学位委员会有关规定执行。成果无侵犯他人著作权行为,没有发表有严重科学性错误的文章、著作和严重歪曲原作的译作。
内容要求:
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对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一般不应少于3万字;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
学位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中文封面、版权声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Abstract)、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一)学位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概括和反映出论文的核心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5个汉字(符),英文题目一般不应超过150个字母,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二)论文摘要包括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Abstract)两部分。论文摘要应概括地反映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英文摘要(Abstract)应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
摘要最后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
(三)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包括引言(或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1.引言(或绪论)应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所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等。引言(或绪论)应独立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不与摘要雷同。
2.论文主体由于涉及不同的学科,在选题、研究方法、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不作统一的规定。但必须严格遵循本学科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言之成理,论据可靠,实事求是,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3.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总结,应明确、精炼、完整、准确。结论应明确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对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加以预测和评价,说明研究中尚难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今后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工作的设想或建议。应严格区分本人研究成果与他人科研成果的界限。
(四)参考文献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学位论文中有引用或参考、借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不同学科论文的引用规范,列于文末(通篇正文之后)。需正确区分直接引用和转引并明确加以标注。
技术规范要求:
自己的研究结果与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不相混淆,引用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注明来源;独立完成论文,在准备和撰写过程中接受导师指导、采纳专家建议、获得他人帮助等应实事求是地表示感谢,但不能把未对论文提供帮助的名人等列入致谢之列;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准确无误,所用概念、术语、符号、公式等符合学术规范,没有严重错误或使用严重错译的译文;对问题的论述完整、系统、逻辑严密,关键词得当;语言精练,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笔误和校对错误等总计不超过论文的万分之三(按排版篇幅计)。
按学校要求,在《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协议书》上签名,并附在学位论文首页。
具体格式按照《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及打印要求》执行。
 
七、主文献研读课程书目(列出本学科专业的必读文献,不够可另附页)
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点  专业主文献目录
一、专著教材类
(一)基础类
1.经济学入门类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梁小民教授翻译
(2)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16版 商务印书馆 萧深教授翻译
(3)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卡尔·E·沃尔升《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险峰张帆译
2.中级经济学类
(1)黎诣远 李明志 《微观经济分析》(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周惠中 《微观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3)H.范里安 著,费方域等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4)R.S.平狄克、D.L.鲁宾菲尔德著 《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多恩布什 《宏观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保罗克鲁格曼 《国际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计量经济学方法
(1)古扎拉蒂 《计量经济学》(上、下) 林少宫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伍德里奇 《计量经济学导论》 中国人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3)黄益平 宋立刚 《应用数量经济学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专业类
(1)《改造传统农业》,(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1987[1964],商务出版社 (Schultz, T. W. 1964.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农民经济组织》,(俄)恰亚诺夫著,萧正洪译,1996,中央编译出版社
(3)《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4)《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美)盖尔•约翰逊著,2004,商务印书馆
(6)《以自由看待发展》,(美)阿马蒂亚·森著,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Sen, Amartya. 1999. Development as Freedom. New York: Anchor Books.)
(7)《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中文版)(郭熙保、张进铭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发展经济学—从富裕到贫困》,速水佑次郎(李周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农业经济论》,速水佑次郎,中国农业出版社
(10)《农业与经济发展》,加塔克,英格森特著,华夏出版社  1987.6
(11)《发展经济学》(第四版),(美)吉利斯,波金斯,罗默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2)《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科尔曼,中国税务出版社
(13)《发展微观经济学》,普兰纳布·巴德汉、克利斯托弗·尤迪,北京大学出版社
(14)《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第二版),弗兰克·艾利思著(胡景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D·盖尔·约翰逊著(林毅夫、赵耀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16)《农业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度量》,亚尔·蒙德拉克著(国风、方军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17)《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奥利弗·E·威廉姆森著(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18)《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莱斯特·布朗,东方出版社,2003
(19)《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美) 诺思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20)《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美)塞缪尔·亨廷顿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21)《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乔纳森·特纳,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22)《国家竞争优势》,(美)迈克尔·波特著,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3)《发展中经济的农村金融》,J•D•冯 匹斯克,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24)《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第二版),弗兰克·艾利思著(胡景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5)《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美)黄宗智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
(26)《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美)黄宗智著,中华书局2000年版
(27)《江村经济》,费孝通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8)《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林毅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版
(29)《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林毅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黄季焜、罗泽尔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版
(31)《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温铁军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2)《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林毅夫、蔡昉、李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
(33)《<管理科学季刊>最佳论文集》,徐淑英、张维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科研的需求和供给分析》,林毅夫、沈明高、周皓,中国农业出版社
(35)《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经济》,黄季焜、胡瑞法、张林秀和Scott Rozelle ,中国农业出版社
(36)《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 (天则文库),盛洪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37)《中国经济》,蔡昉、林毅夫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38)《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国家科技委员会,中国农业出版社
(39)《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背景资料》,国家科技委员会,中国农业出版社
(40)《中国农业科学技术50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农业出版社
(41)《21世纪农业科技展望》,卢良恕,山东科技出版社
(42)《农业总论》,胡跃高,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43)《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梁家勉主编,农业出版社
(44)《世界农业科技现状与趋势》,邓楠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45)《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郭文韬 曹隆恭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二、期刊类
(一)中文期刊类
(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季刊)
(4)中国农村经济
(5)中国农村观察
(6)农业经济问题
(7)农业技术经济
(8)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9)经济科学
(10)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8年起改为英文出版: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见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Emerald数据库))
(二)英文期刊类
(1)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Agricultural Economics
(3)China Economic Review
(4)Economic Development & Cultural Change
(5)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6)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8)Research Policy
(9)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Technovation
(11)The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
三、期刊论文类
(一)中文期刊论文
(1)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中国及东亚奇迹’再解释”,《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2)李功奎、钟甫宁,“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与农民收入—基于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4
(3)林毅夫、董先安、殷韦,“技术选择、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C2002017,2002年)
(4)向国成、韩绍凤,“农户兼业化:基于分工的视角”,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pp.4-9
(5)向国成、韩绍凤,“分工与农业组织化演进:基于间接定价理论模型的分析”,《经济学(季刊)》,2007年№1
(6)都阳,“影子工资率对农户劳动供给水平的影响—对贫困地区农户劳动力配置的经验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5
(7)谭淑豪、Nico Heerink、曲福田,“土地细碎化对中国东南部水稻小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12
(8)许 庆、田士超、邵 挺、汪学军,“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6
(9)陈锡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6年第2期
(10)张德远、吴方卫,“国外农业科研领域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期
(11)冯开文,“家庭责任制与农民收入—一个经济制度变迁的回顾”,《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4年第2期
(12)汪三贵、刘晓展,“信息不完备条件下贫困农民接受新技术行为分析”,《农业技术经济》1996年№12
(13)周立群,曹利群,“依靠组织创新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4期
(14)李大胜、李 琴,“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3
(15)赵芝俊、张社梅,“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3
(16)郭剑雄,“农业技术进步类型的一个扩展及其意义”,《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
(17)刘进宝、刘 洪,“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弱相关性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9
(18)赵洪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演进的研究”,《财经研究》2004年第12期
(19)尹茂生,“私人部门农业科研投资的国际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
(20)辛 贤,“公共农业研发投资与私人农业研发投资的互补关系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5
(21)刘晓昀、辛 贤,“国外私人农业R&D 投资及对我国农业科研机构转制的政策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7
(22)毛学峰、辛 贤,“贫困形成机制—分工理论视角的经济学解释”,《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2期
(23)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2
(24)国鲁来,“农业技术创新诱致的组织制度创新—农民专业协会在农业公共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5
(25)袁开智、赵芝俊、张社梅,“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回顾与评析”,《技术经济》2008年第2期
(26)赵芝俊、袁开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解:1985—2005”,《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
(27)黄振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发展—1985—2005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的实证与比较”,《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3期
(28)黄季焜、胡瑞法 “农业科技投资体制与模式:现状及国际比较”,《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
(29)胡瑞法、黄季焜、卡尔·普雷、斯高特·罗赛尔 “中国农业科研体制与政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管理世界》1996年第3期
(30)陈和午,“农户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文献综述”,《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3
(31)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小农户真的更加具有效率吗?来自湖北省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季刊)》2009年10月,pp.95-124
(32)李谷成 冯中朝 范丽霞,“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1999-2003年)——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来自湖北省农户的微观证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 24卷 8期
(33)李谷成 冯中朝 占绍文,“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基于湖北省农户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 统计研究 》2008年25卷第1期
(34)陈开军; 贺彩银; 张永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技术进步——基于拉—费模型的理论机制与西部地区八个样本村的微观证据”,《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第01期
(35)陈玉萍; 张嘉强; 吴海涛; 丁士军,“资源贫瘠地区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04期 
(36)陈玉萍; 吴海涛; Sushil Pandey; 陶大云;“技术采用对农户间收入分配的影响:来自滇西南山区的证据”,中国软科学,2009年 第07期  
(37)贺振华,“农户兼业的一个分析框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1期,pp.2-9
(38)钱忠好,“非农就业是否必然导致农地流转——基于家庭内部分工的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农户兼业化的解释”,《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1期,pp.13-21
(39)王美艳,“农民工还能返回农业吗?—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1pp.20-30
(40)姚洋,“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pp.16-21
(41)展进涛、陈超,“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基于全国农户微观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3期pp.75-84
(42)朱喜、史清华、盖庆恩,“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pp.86-98
(二)英文期刊论文
1. Antle, J.M., 1983, “Infrastructure and Aggregat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ternational Evid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31, No.3, pp.609—619.
2.Benziger, V., 1996, “Urban Access and R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Post-Mao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44, No.3, pp.539—570.
3. Byron, R. P., and E. Q. Manaloto,1990,“Returns to Education in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38, pp.783—796.
4.Chang, G. H., and G. J. Wen ,1997, “Communal Dining and the Chinese Famine of 1958~1961,”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 Vol.46, pp.1~34.
5.Fan, S.,1991,“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on Production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73,  pp.266—275.
6.Fan, Shenggen,Linxiu Zhang, and Xiaobo Zhang, 2004, “Reforms, Investment,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 Cultural Change, Vol.52 pp395-420.
7.Fujiki, H., 1999, “The Structure of Rice Production in Japan and Taiw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47, pp.387-400.
8.Fuller, F., D. Hayes, and D. Smith, 2000, “Reconciling Chinese Mea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Dat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49, pp.23-43.
9.Griliches, Z.,1964,“Research Expenditures, Education, and the Aggrega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LIV,  pp.961—974.
10.Halbrendt, C., F. Tuan, C. Gempesaw, and D. Dolk-Etz, 1994, “Rural Chinese Food Consumption: The Case of Guangdong,”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76, pp.794-799.
11.Harris, J. and M. P. Todaro, 1970,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X, pp.126~142.
12.Hatton, T. J. and J. G. Williamson, 1992, “What Explains Wage Gaps between Farm and City? Exploring the Todaro Model with American Evidence, 1989~1941,”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40, pp.267~294.
13.Hayami,Y.,1996,“The Peasant in Economic Modern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78,pp.1157—1167.
14.Headley, J., 1968, “Estimating the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al Pesticide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 50, pp.13—23.
15.Huang J., and S. Rozelle, 1995,“Environment Stress and Grain Yields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77, pp.853—864.
16.Kikuchi, M. and Yujiro Hayami, 1999, “Technology, Market, and Community in Contract Choice: Rice harvesting in the Philippin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 47,  pp.371-386.
17.Lau, L. J., and  P. A. Yotopoulos, 1971, “A Test for Relative Efficiency and Application to Indian Agricultu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1, pp.94—109.
18.Leibenstein, H.,1966, “Allocative Efficiency  vs X-Efficien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LVI,  pp.392—415.
19.Liang, E.P.L., 1981, “Market Accessibility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Prewar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30, No.1, pp.77—105.
20.Lin,J.Y., 1992,“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2, pp.34—51.
21.Pingali, P.L., 1997,“From Subsistence to Commercial Production System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sian Agri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79, pp.628—634.
22.Riskin, Carl, 1994, “Chinese Rural Poverty: Marginalized or Dispersed?”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4, pp281-285.
23.Sahota, G. S., 1968,“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Indian Agri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50, pp.584—605.
24.Todaro,M.P., 1969,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9, No.1, pp.138-48.
25.Wiens, Thomas B., 1983, “Price Adjustment,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3, p319-325.
26.Yotopoulos,  P. A., and L. J. Lau, 1973, “A test for Relative Economic Efficiency: Some Further Resul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3, pp.214—223.
27.Zai, Hengyun Ma, Jikun Huang, and Scott Rozelle, 2004, “Reassessing China's Livestock Statistics: An Analysis of Discrepancies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Data Se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 Cultural Change, Vol.52, pp445-472.
28.Zhang, B., and C. A. Carter, 1997,“Reforms, the Weather,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Grain Sector,”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79, pp.1266—1277.
29.Nigel Key; Elisabeth Sadoulet; Alain de Janvry. 2000. Transactions Costs and Agricultural Household Supply Respons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82)2: 245-259.
30.O'Brien KJ. 2002.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CHINA JOURNAL, 48: 139-154

农业经济管理 [1203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西南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2]管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3]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16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3 数学三
④826 经济学
备  注: 其中拟接收推免生人数:8
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考研的各位同学,2020年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录取名单终于公布了,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是一个不错的专业,希望各位今年的考研分数线能过2020年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下面是2020年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2020年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2020年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和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进入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复试的基本要求线,后者是2020年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包含了初试复试的综合成绩。本文是2020年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内容来自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相关网站,如有出入请以西南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2020年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为准。
 
以下是2020年西南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名单,成绩从高到底,供准备报考该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参考:
2020年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农业经济管理 [1203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西南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2]管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3]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3 数学三
④826 经济学
备  注:
农业经济管理 [1203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西南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2]管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3]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16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3 数学三
④826 经济学
备  注: 其中拟接收推免生人数:8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农业经济管理     专业代码:120301     门类/类别:管理学     学科/类别: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介绍

北京农学院为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北京农学院传统优势学科,现已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目前共有导师16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7名,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1人,北京市产业经济岗位专家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9人。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学科现已形成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都市型现代农业方向、农村社会发展方向、农产品市场与贸易方向和涉农企业管理方向。
都市型现代农业方向:主要侧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体系、运行机制与模式、政策与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同类学科中有较强的影响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近三年科研经费达3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含教材)20多部。
农村社会发展方向:主要研究全国及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保障等。近三年科研经费达300多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先后主持了县、乡、村新农村规划和山区“百千万”工程规划、农村科普基地规划、农业科技园区规划40多个,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农产品市场与贸易方向:主要研究大都市农产品高端市场的组织、功能与农产品贸易创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近三年科研经费300多万元,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涉农企业管理方向:主要研究涉农企业管理的理论、模式与运行机制。本方向将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涉农企业的实际紧密结合,深入研究涉农企业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重点研究涉农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政策等问题。近5年在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26篇,出版学术专著 19 部,科研经费达到200多万元。

专业点分布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农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扬州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大学 长江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广西大学 西南大学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宁夏大学 石河子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大学排名

1203 农林经济管理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4 所,本次参评22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39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307 南京农业大学 A+
2 10335 浙江大学 A+
3 10504 华中农业大学 A-
4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B+
5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B+
6 10564 华南农业大学 B+
7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B+
8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B
9 10224 东北农业大学 B
10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B
11 10635 西南大学 B
12 10157 沈阳农业大学 B-
13 10193 吉林农业大学 B-
14 10389 福建农林大学 B-
15 10626 四川农业大学 B-
16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7 10466 河南农业大学 C+
18 1052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C+
19 10537 湖南农业大学 C+
20 10020 北京农学院 C
21 10086 河北农业大学 C
22 10129 内蒙古农业大学 C
23 10758 新疆农业大学 C
24 10264 上海海洋大学 C-
25 10341 浙江农林大学 C-
26 10410 江西农业大学 C-
27 10759 石河子大学 C-
 

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考试科目:
201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03西方经济学
 
农业经济管理考研参考书:
参考书 101思想政治理论1、《考研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核心考点》风中劲草3、《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命题人终极预测4套题》肖秀荣②英语 《考研英语词汇乱序版》新东方 ③数学 1、《李永乐考研数学--数学复习全书+习题全解》 李永乐2、《经典400题》李永乐3、《李永乐考研数学历年试题解析真题》李永乐④801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何忠伟郑春慧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就业: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就业领域包括:镇企业、农村基层政府部门、市场中介组织、涉农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可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分析和营销策划等工作,也可以进入大中型农牧企业和食品加工贸易企业、与农业和食品产业有关的金融投资、流通贸易、加工运输、科技开发、新闻传媒、咨询服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在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政府部门、经济开发区管理机构、行业管理部门、社区管理机构从事经济社会管理工作;到需要进行农村市场开拓的银行、电力、通信、家电等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到有关教学科研单位从事区域经济、社区发展、宏观管理、公共政策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随着经济整体发展对农业的要求,农业发展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作为农业大国,要想从根本上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在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素质,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发展农村经济,这一系列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投身到基层中去,广大的农村经济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必将提供无数就业岗位。加入WTO以后,中国农业的市场问题变得更加重要。如何配置稀缺的自然与经济资源,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召唤着大批就业方向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政府部门从事农业管理及农业政策研究,农业类公司的经营管理,银行、保险、税务等部门的相关工作的仁人志士。可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看到中国经济的腾飞,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国家赖以生存的第一产业,忽视了农业,即使中国有着8亿的农民。现而今,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发展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进农林行业,即使,农业不是最赚钱的,但它绝对是可持续发展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到现在,也算是个冷门专业,学习的人并不多,可是全国有多少农民,多少田地多少山林,如此大的缺口等着我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去弥补。现在,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形势并非很好,但是百大应届生就业网小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必将被业内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