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研究生招生

上海海洋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上海海洋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上海海洋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水产与生命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研究生招生
海洋生物系
 
 
 

海洋生物系
一、海洋生物系简介
海洋生物系成立于2007年,在学院原藻类学教研室和海洋生物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目前有12名教师,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100%,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比例达到75%。拥有国家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三梯队2名,国家海洋局海洋领域优秀科技青年2名,上海市“浦江学者”1名,上海市“晨光计划”2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1名,上海市“扬帆人才”计划1名,上海海洋大学“海燕学者”3名。目前系主任为张俊芳,系副主任为陈桃英,专业负责人为刘红。海洋生物系学科重点建设方向为:1)海洋生物与环境适应研究方向;2)海洋生物繁殖与育种方向;3)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学与代谢方向。
二、师资队伍情况
(一)人员组成:
本系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12名拥有博士学位,100%为研究生学历;拥有教授5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8名。
教 授:张俊芳、杨金龙、沈和定、周志刚、孙诤。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刘红、韩兵社、毕燕会。
讲 师(实验室、工程师):梁箫、陈桃英、李云、竹攸汀。
(二)人才计划
上海市“浦江学者”:孙诤
上海市“晨光计划”:杨金龙、孙诤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杨金龙
上海市“扬帆人才”计划:竹攸汀
国家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三梯队(2019年度):杨金龙、孙诤
(三)团队建设
海洋生物系的研究涵盖了主要海洋经济生物类群:鱼、虾、贝、藻。
1. 海洋生物与环境适应研究方向:
环境适应与表观遗传调控研究团队:主要通过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技术手段研究海洋生物适应极端环境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主要研究内容:1)鱼类寒冷适应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2)远距离非编码DNA序列(超级增强子)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
海洋贝类与环境互作研究团队:开展海洋贝类与环境互作关系的创新性研究,主要通过基因敲除、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手段,解析海洋生物附着和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聚焦于海洋微生物被膜和受体调控贻贝行为与发育分子机制研究、环境变化对贝类发育和肠道微生物组影响、海洋牧场底栖生境营造技术。
2.海洋生物繁殖与发育方向
藻类繁殖与发育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海带繁殖发育的细胞遗传学以及微藻油脂合成代谢及其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研究内容:1)海带配子体性别标记及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工作;2)缺刻缘绿藻花生四烯酸合成代谢途径及调控的研究;3)富含高价值化合物微藻的筛选与鉴定;藻源类胡萝卜素与脂肪酸的合成代谢途径。
贝类繁殖与进化研究团队:研究贝类(缢蛏)良种培育和高效养殖技术体系,以及两栖性海洋无脊椎动物石磺由海洋向陆地适应性进化机制,为奠定两栖性滩涂贝类进化研究的模式生物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虾类繁殖与发育研究团队:研究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良种培育和高效养殖技术体系。
3.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学与代谢方向
聚焦于极地海洋生物遗传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研究微藻作为单细胞工厂,胞内油脂合成代谢及其调控的分子机理;开发基于微藻的农业、生活废弃物的生物转化技术与循环利用的应用研究。
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工作情况
(一)教学工作
培养目标:以“爱海洋,爱海洋生物,就是爱人类自己。”作为人才教育主旨,建立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国际化培养模式,与国际葡萄牙阿尔加夫大学(University of Algarve)合作培养,可获得双学位。培养爱海洋、懂海洋,具有扎实海洋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
教学任务:承担海洋生物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教学任务。课程主要包括海洋学、海洋化学与海洋生物学(包括海洋微生物、海藻、海洋浮游生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的基本理论,掌握海洋生物的分类、进化及发育与遗传等基本知识,了解海洋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与前沿、热点,熟悉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
承担生物学专业、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拥有硕士生导师8名,博士生导师4名。
(二)科研工作
定位与目标:学科科研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上海市海域生态环境等需求接轨,为国家、地方的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生态健康服务。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国家、地方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的知识、产业、技术创新基地。
科研工作:海洋生物系教师近五年获得多项国家级(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等资助科研项目)、上海市农委、科委、教委等基金项目的支持。科学研究涵盖主要海洋经济生物类群:鱼、虾、贝、藻。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包括Genome researchChemosphereMar DrugsAlgal ResFish Shellfish Immunol等国际知名期刊。学科重点建设方向包括:1)海洋生物与环境适应研究方向;2)海洋生物繁殖与育种方向;3)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学与代谢方向。
(三)服务社会
海洋生物学科紧密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上海市地方水域生态与健康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海洋生物繁育、抗病抗逆研究、海洋生物环境适应研究、极端海洋生物遗传资源开发与应用等研究,为国家与地方的海洋生态健康与海洋生物资源保存和利用提供技术保障。为地方海洋经济和渔业生产贡献科学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输送。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咨询服务。学科研究人员走入学校,为中小学生开展海洋科学讲座,培养青少年爱海洋、懂海洋的兴趣和意识。
教师社会兼职:
周志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生物技术分会理事。
沈和定:中国贝类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未来海洋经济探索项目中国区专家。
杨金龙:亚洲水产学会理事、中国水产学会理事和海水养殖分会副主任委员。
孙诤:浦东新区新能源协会生物能源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毕燕会:中国藻类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Marine Biotechnology编委。

水生动物生理系
 
 
 

一、水生动物生理系简介
1952年以前,我国水产教育体系中尚无水生动物生理学相关课程,随着全国水产教育形势的发展,1956年我校鱼类生理课被定为基础课程,并编写了教学大纲。1960年王义强组织主编了我校第一本《鱼类生理学》教材,1990年由王义强又主编了《鱼类生理学》全国统编教材。198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鱼类生理学的硕士研究生,这在水产院校是最早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单位。201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水生动物生理学的博士研究生。
2017年根据学校和学院“十三五规划”、结合水产高峰学科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水产与生命学院明确定位是高水平研究型学院(Ⅰ型学院),以水产和生物学科为基础建立了8个系,其中水生动物生理系为8个系之一。本系聚焦水产和水生动物生理,围绕水产动物细胞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应激生理学、内分泌学、生殖发育生理学、营养生理学、代谢生理学、应激免疫、环境适应与抗逆、生物节律和行为学、水生毒理学、生态生理学等方向开展教学和研究,突出水产基础生物学的特色。计划在5年内,师资力量达到15人以上,科研以水生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水产和海岸带动物,运用生理学方法和手段解决水生动物的生存、适应和健康问题,形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水产动物生理学科,本科教学围绕生理学,建设动物生理学为主干课程的全英语课程。本系管理团队成员包括:系主任(兼学位点负责人)、副系主任(教学负责人)、专业负责人、省部级平台负责人等。


二、师资队伍情况
(一)人员组成:
本系现有专任教师7名,都拥有博士学位,拥有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2名为博士生导师、6名是硕士生导师。
教授:Adelino Canario(博导)、吕为群(博导)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陈阿琴、王有基
讲师(实验室、工程师):陶贤继、邹华锋、李一峰。
(二)人才计划
(1)人才引进
对高层次教授,我们主要采取国外引进的方式:从葡萄牙阿尔加夫大学柔性引进了在鱼类生殖生理学和极地鱼类生理学方面具有极高造诣的Adelino Canario 教授;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引进了在应激生理学和生物节律与行为研究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吕为群教授。对于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绝大部分通过招聘的方式吸取了外单位的优秀人才:如在贝类生态生理研究方面从香港城市大学引进了王有基教授;在鱼类生殖生理方面从浙江大学引进了陈阿琴副教授;在贝类内分泌生理学方面从葡萄牙阿尔加夫大学引进了李一峰副教授。
(2)在职教师培养
为了加强在职教师英语及科研方面的培训,采取了轮流送到国外,进行为期1-2年的科研及语言方面的培训。截至目前,我系的所有教师均具有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为双语或全英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团队建设
生理系以原有的生理学科为基础,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不断建设和培养教师队伍。截至目前,我系已具备了一支优质、稳定的教师队伍,共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形成了一支优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正副教授占教师比例超过5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占教师比例的100%。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位(或学历)的教师比例为80%。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0。
(1)围绕鱼类细胞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应激生理学、内分泌学、生殖发育生理学、代谢生理学、应激免疫、环境适应与抗逆、生物节律与行为学、生理系统进化等方向,解决鱼类生存健康、适应健康、生殖健康的问题。
研究人员:Adelino Canario(博导)、吕为群(博导)、陈阿琴、邹华锋。
(2)围绕贝类内分泌学、生殖发育生理学、应激免疫、水生毒理学、生态生理学等方向,解决贝类内分泌系统进化、毒理、复杂环境适应的问题。
研究人员:王有基、李一峰、陶贤继。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原著论文140余篇、其中主要为国外SCI收录刊物(影响因子最高为11.142),并拥有1个适应生理学研究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近五年来共培养了博士后1名、博士生8名、硕士生80余名(其中留学生1名)。

发育生物系
 
 
 
一 、师资队伍情况
(一)、人员组成
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目前系主任和副主任分别由鲍宝龙和范纯新担任。


(二)人才计划资助
1.上海市“浦江学者”:鲍宝龙、李名友
2.上海市“曙光学者”:李名友

二、主要研究团队
1. 鱼类生长和品质的发育基础:比目鱼类变态和进化、鲤科鱼类肌间刺发育、鱼类侧线发育、硬骨鱼类隐蔽伪装色形成、鱼类肌肉生长、鱼类耐受河鲀毒素的适应进化等方面的研究
2. 鱼类性别决定和性腺发育:鱼类性别决定和分化、鱼类生殖细胞发育机制、鱼类性腺发育和再生等方面的研究

三、教学和科研工作
(一)教学成果

1. 鱼类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龚小玲(第2) 、鲍宝龙(第3)
2. 《鱼类学》CAI课件,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龚小玲(第1)、鲍宝龙(第2)
3. 人工智能鱼为抓手探索多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与创新实践,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鲍宝龙(第7)
4. “鱼类学”上海市一流课程,国家一流课程评审阶段龚小玲(第1)、鲍宝龙(第3)



(二)科研成果
近五年获得科研项目4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2 项;近五年发表论文 89 篇,专著 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个。
1. 2004年,“中国五大湖三角帆蚌优异种质评价与筛选”项目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鲍宝龙(第5)
2. 2010年,“CC趋化因子在斑点叉尾鮰抗菌感染中免疫响应模式的研究”项目获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成果三等奖,鲍宝龙(第1)
3. 2012年,“鲆鲽鱼类环境适应性的研究” 项目获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成果三等奖,鲍宝龙(第3)
4. 2012年,“鱼类电感觉与机械感受系统的发生、发育和进化的研究” 获上海海洋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范纯新(第4)
5. 2015年,“乐清湾滩涂贝类(三个品种)的分子标记”获乐清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鲍宝龙(第3)
6.2017年,人工智能鱼为抓手探索多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与创新实践,2017年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鲍宝龙(第7)
7.2018年,牙鲆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及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的建立与应用,201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渔创新奖,鲍宝龙(第3)。

水生生物系
 
 
 
一、水生生物系简介
水生生物系是2007年由鱼类学教研室(1952年建)和水生生物学教研室(1956年建)合并而成,涵盖鱼类学科和水生生物学科两个学科,围绕国内外生物科学前沿领域以及学科发展的建设目标,制定、实施科研和教学计划,具有学科建设、专业管理、教学、科学研究等功能。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一级教授)、王以康(三级教授)、林新濯、孟庆闻、缪学祖、伍汉霖、苏锦祥、金鑫波、殷名称等,水生生物学家梁象秋、严生良、杨和荃、方纪祖等曾长期在本系工作。现有教师15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3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8名。
<!--[if !supportLists]-->(一)<!--[endif]-->鱼类学科的发展沿革
1952年上海水产学院成立后,在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和王以康悉心指导下建立了鱼类学科。朱元鼎领导鱼类研究室(前称“海洋渔业研究室”),王以康则在水产养殖系主持鱼类学教学工作。1957年王以康逝世以后,朱元鼎不仅亲自领导鱼类学研究室,而且对养殖系鱼类学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十分关心和热心指导。鱼类学科历史上曾拥有朱元鼎(一级教授)、王以康(三级教授)、孟庆闻、缪学祖、伍汉霖、苏锦祥、金鑫波和殷名称等多位鱼类学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鱼类学科在科研、教学、标本收藏、科学普及、人才培养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鱼类学界中有一定影响和声誉。鱼类学科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大量科研课题,出版了专著44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项23项。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编写出版的教材有10本,并取得了多项教学奖励,《鱼类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是我国鱼类学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
学校鱼类学的教学、科研人员长期以来分别属于校部鱼类研究室和养殖系鱼类学教研室,两个团队在朱元鼎领导下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做了大量工作。2002年鱼类研究室与鱼类学教研室合并,组建新的鱼类研究室(同时也称水产与生命学院水生生物系鱼类学教研室)。
1.鱼类研究室
鱼类研究室是我国较早建立的鱼类学专门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学校从事科普教育的主要基地。其创始人为我国著名鱼类学家、中国现代鱼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朱元鼎(1896-1986)于1931年即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鱼类学专著《中国鱼类索引》,193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研究院院长、理学院院长等职。1952年上海水产学院成立时调入学校,主持创立海洋渔业研究室。该室被当时的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为高校直属研究室,是与学院各系、处平行的一个单位,直接受院长领导。研究室下设鱼类分类组、鱼类标本室和资料室。1958年10月东海水产研究所创立,该室由上海水产学院及东海水产研究所合办,并更名为鱼类研究室。朱元鼎任上海水产学院院长,兼任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及该室主任。1972年上海水产学院迁往厦门办学,鱼类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及标本被一分为二,东海水产研究所的伍汉霖、金鑫波随朱元鼎南迁。厦门水产学院另组鱼类研究室(当时的研究人员有伍汉霖、金鑫波、沈根媛、李树青及绘图员孔繁柱)。1980年学院迁返上海,鱼类研究室再次被分割,但主要研究力量和多数鱼类标本随迁上海。1999年,该室被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科委、市科协和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水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2002年该室归属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领导,并与原鱼类学教研室(当时称鱼类学科点)合并,组建成新的鱼类研究室。
1952年鱼类研究室成立之初有研究人员2名(朱元鼎、缪学祖)、绘图员1名(金仲漁),管理员1名(施鼎钧)、标本剥制员1名(虞纪刚)。至1962年鼎盛时期共有研究人员11名(朱元鼎、罗云林、伍汉霖、金鑫波、许成玉、王幼槐、陈葆芳、邓思明、黄克勤、倪勇、詹鸿禧), 绘图员2名(尹子奄、吕少屏), 管理员1名(高保云)。郑文莲、郑慈英、梅庭安(越南)等曾先后在这一时期师从朱元鼎教授,在该室从事鱼类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水产学院复校后,在该室工作过的人员先后有朱元鼎、伍汉霖、金鑫波、沈根媛、屠鹏飞、安庆、彭德熹、虞纪刚、赵盛龙、钟俊生、牟阳、翁志毅、张晓明、唐文乔、杨金权等。
自1952年建室至1986年,鱼类室的各项工作一直由朱元鼎亲自领导。1986年朱元鼎逝世后,研究室主任由伍汉霖担任。2002年初由唐文乔继任,并聘请以下学者为学术顾问:
首席学术顾问伍汉霖、学术顾问孟庆闻、苏锦祥、王尧耕、李思发、曹文宣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春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庄棣华(香港鱼类学会会长)等国内著名学者。

水产动物医学系
 
 
 
一、水生动物医学系简介
水产动物医学系组建于2007年,其创建的班底是水产动物疾病学和微生物学两个教研室以及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近年来,本系围绕水产动物病害与防控研究领域的创新需要,整合现有人力资源,组建了两支“水生动物医学科研-教学创新团队”。以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为主体,利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及优势,开拓和加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合作,大大提高本系学科竞争实力和创新水平以及和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科研方向与现有专业的主要课程紧密结合,并建立团队联系专业制度,把专业课程和培养方案改革、新专业申报、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就业及发展指导、就业推荐与团队捆绑。促进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交融互补、教学科研同步交流、科研和教改项目互促,形成了具有水生动物医学学科特色的教学创新团队。
据学校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建成上海海洋大学既具有水产学科的特色,同时又具有显著的医学及兽医学特色的交叉学科。在已经建立硕士点的基础上,争取建立博士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快培养和引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在主要研究方向拥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中青年领军人物,并形成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努力争取得教育部、上海市教育、科研荣誉称号,国家级教育、科研荣誉称号;在学科建设方面力争在国家重大鱼病防治专项建设,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或重点科研课题中获得多项科研课题;通过结合水生动物医学学科的专业特色,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为全国渔业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服务,争取横向科研课题;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和教材以及高质量论文;主办大型国内外学术论坛和学术研讨会。

二、师资队伍情况
(一)人员组成:目前本系共有18名专业教师,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和高级实验员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10人。
(二)人才计划:计划三年内,引进高水平优秀博士或博士后1-2名;引进高层次人才1-2名;
(三)团队建设:不断扩充团队、引进优秀人才,壮大水生动医专业,尤其在传染病学、免疫学、疾控方向的整体实力,提升整体团队实力,建设“双一流”高水平特色团队,优化团队科研和教研能力。

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工作情况

(一)教学工作:
1. 委托管理专业
水生动物医学学士学位、水产养殖(水生动物医学方向)硕士学位
2. 承担主要课程
本科:水产养殖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生动物病理学;水生动物病原生物学;水生动物检验检疫;兽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管理学;普通动物学;鱼类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寄生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动物生理学;水生动物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养殖水化学;水产动物营养学;动物微生态学;鱼类药理学;水生动物公共卫生学;水生动物流行病学;水生动物传染病学等
研究生课程:现代微生物学专题、组织培养、病理学、药理学等
3. 承担实习任务
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实习、水生动物疾病学实习、水族宠物临床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
4. 教学改革与研究
(1)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执行总纲,随着水生动物医学的发展和社会对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对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了梳理和调整,优化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突出课程教学的基本知识点,强化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新时代行业发展需要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水生动物医学、预防水生动物医学、临床水生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地掌握各种水生经济动物的疾病特征、发生原因、流行规律及其诊断、预防、控制、检验及检疫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适应渔医业务部门、水产养殖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水生动物临床、水生动物卫生与监督、预防检疫、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及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其中陆宏达教授主持的“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和张庆华副教授主持的“微生物学”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2008年,“微生物学”曾获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2)双语教学
倡导专业课程教学同专业外语教学结合,以提高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目前已经开设了《微生物学》、《免疫学》、《水生动物传染病学》等多门双语课程和《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国际化英语课程。本科生及本科留学生开设的全英语《微生物学》和《鱼类疾病与防控》留学硕、博士生的全英语《水产动物病原学》。
(3)实践教学环节
水生动物医学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实践技能水平和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结合上海市085工程先行先试项目率先对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主要课程实验项目进行统一调整和改革,提高实验教学内容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做到实验项目无重复,实验内容区别有联系,实验难度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实验体系,切实提高水产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了“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本硕一体化”等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设立了;建设有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水生动物医学综合专业实验和滨海实践实训实验室支撑水生动物人才的培养。
(4)教材专著:
吕利群、王浩编著十三五教材《水产动物检疫学》;曹海鹏副教授参编“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鱼类寄生虫学》;姜有声参编,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水生动物免疫学》。宋增福参编教材《鱼类增养殖学》、《淡水生态养殖》部,主持编写教材《水生动物微生态学》(待出版)。

(二)科研工作

在“水产一流学科”的背景下,水生动物医学系以水生病原和水生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瞄准国际前沿,对水产重大病害进行深入的前瞻性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服务于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研究方向:
1.水产动物传染病和鱼药药理学(吕利群教授、姜有声副教授、许丹副教授和王浩博士团队)
研究领域包括水生动物呼肠孤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II型鲫疱疹病毒感染机制、环境友好型新渔药开发、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吕利群教授是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水产学会渔药分会副主任委员、鱼病分会委员、《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水生动物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主持的科教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31372561、31072244和31672690;农业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经费,编号CARS-46-12等。
2.鱼类分子遗传学、免疫学与病害防控(邹钧教授、高谦教授团队):

研究领域为鱼类免疫学和比较免疫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鱼类细胞因子与T/B细胞功能;2)宿主与病原互作机制;3)养殖鱼类疫苗与免疫制剂的作用机理;4)鱼类抗病的分子遗传机制;5)免疫系统起源与分子进化。邹钧教授于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基金(B类,海外)资助、2012年获福建省“闽江学者”。现为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副主编和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Biology编委,多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会审评委和科技部海外函评专家,以及英国医学研究基金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英国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研究基金会(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德国研究基金会(German Research Council)、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研究项目函评人;在PLOSPathogens、J Immunology、JVirology、Immunological Review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和综述120余篇,论文总引用率达6300余次,H因子为50。
3. 海洋动物分子免疫学(徐田军教授团队)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星火计划重点及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
4. 水生动物基础医学方向(张庆华教授团队):
水生动物病原(人兽共患)与宿主之间的关系及天然免疫应答研究;免疫进化机制及基因功能的比较免疫学;环保型水生经济动物疾病预防开发。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016)
2)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2016)
3)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崇明农业领域科技支撑项目评审专家(2015)
4)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立项评审专家(2010,2012)
5.渔药使用风险评估及控制方向(胡鲲教授团队):
包括新兽药创制、水产动物病害等领域工作。主持和参与863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项目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1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源论文15篇,撰写专著2部;制定国家标准1项,获得专利9项。
6.水产动物病害微生物防控与微生物生态修复(宋增福副教授团队):
主要从事的研究包括:1.水产动物微生物管理与病害防控理论与技术:(1)益生菌与水产动物病害防治,(2)噬菌体防控技术研究;(3)细菌的群体感应及其抑制技术的应用与开发;(4)微生态制剂的研发及肠道微生菌群的调控;2.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1)养殖水体微生物调控技术;(2)污染环境的微生物生态修复。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合作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20多篇,授权专利1项,申请20多项;参编教材《鱼类增养殖学》、《淡水生态养殖》,主持编写教材《水生动物微生态学》(待出版)。曾入选2013年南京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参加上海市水产种质资源协同创新中心。
7.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控:曹海鹏副教授团队
主持了江苏省渔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专项课题“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控技术研究”,江苏省农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型高效复合抗菌微生物添加剂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上海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个人)项目“南美白对虾弧菌病防控新技术开发与实践”、上海海洋大学科技发展基金“南美白对虾白便病防控技术与研究”、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华绒螯蟹肠炎病的诊断与控制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CSCD期刊论文30余篇,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7项。

(三)服务社会:

1. 吕利群教授团队: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在广东恒兴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中心)参与水产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病原物分离与鉴定等相关工作。2015年5月依托盐城恒兴饲料有限公司建立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病害防控实验室,每年作为5-6名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实习基地,2-3名研究生进行鲫鱼疱疹病毒病的一线监测和报告。进行疾病诊断(II型鲤科疱疹病毒)调研养殖模式,为科研教学积累素材;依托该平台进行合作并申报科研项目。2016年11月依托盐城恒兴饲料有限公司建立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病害防控实验室,建设成为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2016年09月,依托该工作站申报的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项目,许丹副教授双创博士项目获准。
2. 胡鲲教授团队:鉴于水霉病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和孔雀石绿禁用后无药可用的局面,采用“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方式加强孔雀石绿替代药物制剂的生产性应用。2008年即开始了示范推广应用工作。一方面,研究结果迅速应用于生产,另一方面根据示范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优化配方及其工艺。该模式不仅有效地推进了成果的熟化,而且促进了成果的转化、推广。2012年,孔雀石绿替代药物制剂成果基本成熟,在社会上取得较大的反响,研究团队与长沙拜特生物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达成了“复方甲霜灵粉”的核心专利技术的转让协议,开始了申报新药证书的进程。自2008年至2016年期间,复方甲霜灵粉(美婷)在全国除了台湾、西藏以外的30余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进行了生产性应用与示范,累积受试面积达79.25万亩。受试对象涵盖我国主要大宗淡水鱼类(青草鲢鳙鲤鲫鳊鲂)、主要出口鱼类(鳗等)和某些特种养殖鱼类(胭脂鱼、金鱼)等数十种。其中,2014-2017年期间,仅上海、湖南、江苏、浙江等11 个省市受试面积就达67.95 万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16 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3.陆宏达教授团队:积极参与科技服务,2017年度组成了草食性鱼类病害防控技术服务团,利用暑假休息的放假时间和其它业余时间,在上海市郊区崇明、松江和江苏的兴化、盐城、大丰等养殖区(场)以及其他外省地为水产养殖户和渔技人员开展了科技入户服务工作,服务内容包括水生动物病害预防和治疗、水生动物的病害和相关知识的培训服务。
4.张庆华教授团队:2014/01-2014/12:企业合作横向课题,方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测试。
5.宋增福副教授团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产业化,通过学校的教授博士服务团,进行水产病害及微生态技术的指导和推广,服务于水产养殖业。通过产学研项目,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通过群体感应抑制剂、噬菌体、益生菌等技术手段研制水产用抗生素替代微生物制剂;通过微生态制剂的产品的研发,开发出快速降解亚硝酸和氨氮等水质有毒因子的微生态制剂,形成了“以菌抑藻,抑菌治澡”的技术方案。2013年入选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5.曹海鹏副教授团队2013年8月-2015年9月到江苏省泗洪县挂职(任实职)党组成员,水产局副局长兼临淮镇党委副书记,工作业绩连续两年被县委组织部考评为“优秀”。起草的《泗洪县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意见》和《泗洪县渔用投入品管理办法》被县政府采纳并发文实施;形成的工作案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官网、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人民网、宿迁日报、网上宿迁、共产党员网等十余家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报道和转载,并作为科技创业扶贫典型事迹材料被江苏省科技厅选送到科技部国家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项,被山西省临猗县政府授予工业产学研金钥匙先进个人。

四、主要成果

(一)教学成果
1. 教学奖励:
1)2016-2017年度秀实验教学项目《水产动物检疫实战训练》;吕利群教授和王浩博士;
2)2011年02月,2010年上海海洋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贡献奖;张庆华教授;
3)2012年06月,2011年度《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优秀审稿人;张庆华教授;
4)2012年12月,2012年上海海洋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贡献奖;张庆华教授;
5)2013年03月2011-2012年度上海海洋大学“三八”红旗手;张庆华教授;
6)2012年,获得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宋增福副教授。
7)2017年,“水产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曹海鹏副教授;
8)2017年,“微生物学”项目获2016-2017学年上海海洋大学秋季学期“好课堂”;曹海鹏副教授;
9)2016年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王浩博士;
10)2009年02月,《微生物学》获2008年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姜有声副教授;
11)2017年11月,2016-2017学年上海海洋大学“天石卓越贡献奖”;姜有声副教授;

2. 教学成果
1)2017年“上海海洋大学教学名师”;吕利群教授;
2)2017年《水产动物检疫学大实验》获优秀实验项目;吕利群教授。
3)2014年10月,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优秀论文;黄芪多糖对克氏原鳌虾抗白斑综合征的影响,指导老师张庆华教授;
4)2015年6月,第十三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黄芪多糖对克氏原鳌虾抗白斑综合征的影响,指导老师张庆华教授;
5)2015年3月,第十三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上海海洋大学选拔赛,一等奖,黄芪多糖对克氏原鳌虾抗白斑综合征的影响,指导老师张庆华教授;
6)2014年10月,第一届滴水湖大学生创新论坛,二等奖,黄芪多糖对克氏原鳌虾抗白斑综合征的影响,指导老师张庆华教授;
7)2014年12月,《微生物学》微课比赛获2014年度校教学比赛二等奖,许丹副教授。

(二)科研成果
1)2016 年,“草鱼呼肠孤病毒新型基因工程疫苗”项目获上海海洋大学科学技术二等奖,吕利群教授、许丹副教授等;
2)2010年12月,CC趋化因子在斑点叉尾鮰抗菌感染中免疫响应模式的研究,上海市教委项目,张庆华教授;第5完成人,校级科技成果三等奖;
3)2010年,上海海洋大学科学成果奖二等奖,胡鲲教授获;
4)2017年,“基于生物防控技术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获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曹海鹏副教授;
5)2015年,“基于生物防控技术的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获连云港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曹海鹏副教授;
6)2014年,“鲫鱼卵水霉病及其中草药控制” 项目获宿迁市自然科学论文奖一等奖,曹海鹏副教授;
7)2012年,“黄颡鱼卵水霉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无性繁殖特性”项目获中国水产学会优秀论文奖,曹海鹏副教授;
8)2013年,“草鱼呼肠孤病毒疫苗开发相关技术研究” 项目获上海海洋大学科学成果奖(自然科学类)奖二等奖;曹海鹏副教授;
9)2016年盐城市年度科学技术三等奖:功能性虾配合饲料研发与产业化,许丹副教授;
10)2017年01月,梭鱼健康养殖高效环保饲料研发与推广获得盐城大丰区2016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许丹副教授;


五、系负责人、办公地点和电话
系主任:邹钧
办公地点:水产与生命学院D105
电话:18501724506

水产营养与饲料系
 
 
 
一、水产营养与饲料系简介
水产营养与饲料系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教学、研究和相关科技服务工作。水产营养与饲料系的前身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教研室,本系在1986年开始由王道尊教授为本科生开设《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本科课程的高校, 1988年起开始招收水产营养饲料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4年王道尊教授副主编农业部统编教材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2000年起周洪琪教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先后于1998年和2011年承办了“第三届和第八届世界华人鱼虾学术研讨会”,先后多次承办“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甲壳动物学术研讨会”、“世界经济蟹类研讨会”和“华东地区水产动物和营养饲料研讨会”等。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水产营养与饲料系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善体系和特色优势,主编《生物饵料培养学》、《营养免疫学》和《水产动物营养繁殖学》等多本国家级教材,《生物饵料培养学》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等,在河蟹和肉食性鱼类营养饲料研究和应用方面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在淡水鱼和虾类功能性饲料研究、新型饲料源开发利用、生物饵料培养和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科研和产业界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本系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4名和讲师2名,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和“晨光学者”等人才,大部分师资拥有博士学历和海外留学经历。本系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农委和教委等科研项目,年到账科研经费400万元以上,年均发表大量SCI论文20篇左右。目前本系主要集中于河蟹和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生理、营养代谢、营养繁殖学、营养与环境、水产功能性饲料开发和水产生物饵料培养与应用等方面,现有三支特色鲜明、目标明确、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科研团队,依托本系师资建有农业部鱼类营养和环境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本系综合实力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局于前列,拟进一步加快国际化进程,为水产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师资队伍情况
(一)人员组成:
本系现有专任教师11名,其中9名拥有博士学位,100%为研究生学历;拥有教授8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4名为博士生导师、5名是硕士生导师。
:成永旭(博导)、黄旭雄(博导)、冷向军(博导)、吴旭干(博导)、陈乃松(硕导)、华雪铭(硕导)、杨志刚(硕导)、杨筱珍(硕导)。
副教授:李小勤(硕导)。
:李嘉尧、李松林。

水产种质与育种系
 
 
 
一、水产种质与育种系简介
水产种质与育种系的最早前身为水产养殖系属下的组织胚胎教研组,历经遗传育种教研室(1994年)、生物技术教研室(1995年)、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学科点(1999年)、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系(2007年)等发展阶段。为适应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发展需要,水产种质与育种系于2017年随学院学科-专业-学位点三局同布调整时成立,在原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系基础上引进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组建而成。
目前,本系有29名教师,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4名、讲师10名;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100%,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比例达到75%。有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上海市“曙光学者”3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3名,上海市“晨光学者”2名,上海市“扬帆人才”2名,上海海洋大学“海洋学者”1名、“海鸥学者”1名、“海燕学者”2名。目前系主任为邹曙明教授,系副主任为张俊玲教授。
本系主要参与上海海洋大学一流水产学科与国家级、农业部、上海市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科的建设任务,承担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参与水产养殖专业博士点、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点、渔业专业硕士学位点以及水产养殖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负责及参与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及农业部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具有学科建设、专业管理、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
二、师资队伍情况
(一)人员组成
本系现有专任教师29名,其中29名拥有博士学位,100%为研究生学历;拥有教授15名、副教授4名、讲师10名;10名为博士生导师、8名是硕士生导师。
教授:李家乐、陈良标、李伟明(特聘)、严兴洪、施志仪、邹曙明、邱高峰、赵金良、王成辉、陆颖、白志毅、汪桂玲、牛东红、张俊玲、陈晓武。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祖尧、李文娟、付元帅、沈玉帮。
讲师(实验室、工程师):冯建彬、陈杰、唐首杰、刘晓军、赵岩、王军、马克异、徐晓雁、周艳、孙悦娜。
(二)人才计划
1.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陈良标
2.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李家乐
3.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严兴洪
4. 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和“浦江学者”:邱高峰
5. 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海洋大学“海洋学者”:邹曙明
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王成辉
7.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海洋大学“海燕学者”和“海鸥学者”:白志毅
8. 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扬帆人才计划获得者:祖尧
9. 上海市扬帆人才计划获得者:马克异
10. 上海海洋大学“海燕学者”:牛东红
(三)团队建设
水产种质与育种系聚焦典型鱼类、虾蟹、贝类和藻类,围绕养殖品种的种质创新、水产基因组学和性状解析、种质改良新技术研发三个大的研究方向,组建了多个由国家杰青、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等领衔的科研团队,如李家乐团队、陈良标团队、李伟明团队、严兴洪团队、邹曙明团队、赵金良团队、王成辉团队、邱高峰团队、施志仪团队等。
李家乐团队:团队负责任人为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主持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委面上等多项国家级项目,主要成员白志毅为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淡水珍珠贝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团队研究方向为水产种质资源与苗种工程,主要针对草鱼、青鱼、三角帆蚌、缢蛏等全面开展其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目前已获得三角帆蚌“康乐蚌”、“申紫1号”和缢蛏“申浙1号”等水产新品种。
陈良标团队:团队负责人为国家杰青、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国家973、863项目、国家基金委面上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团队研究方向为动物进化与环境基因组学,主要开展重要养殖物种和极地深渊及高原特殊鱼类的基因组学研究,深入解析其适应机制及养殖重要优势性状的形成原因。在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Nucleic Acids Research,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Stem Cell and Development 等杂志领域发表了系列论文。
李伟明团队:团队研究方向为鱼类通讯与功能基因组学,主要开展化学生理、信息素通信、鱼类信息素调控,鱼类生殖及应激内分泌调控,无颌鱼类进化,功能基因组学,入侵种生物控制研究。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JOURNAL OF NEUROSCIENCE,BMC Evolutionary Biology等杂志领域发表多篇论文。
严兴洪团队:团队负责人先后主持3期国家863计划重大研究项目、多个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团队研究方向为藻类遗传育种,主要开展海藻遗传育种,海藻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经济海藻的栽培与病害研究。在国际上完成首例江蓠原生质体成株培养,选育出我国多个紫菜良种—坛紫菜“申福1号”、“申福2号”等。
邹曙明团队:团队负责人为农业部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主任,主持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等多项课题,团队研究方向为鱼类遗传育种与种苗工程,主要开展团头鲂良种选育和草鱼ENU诱变种质创制技术体系研究。目前选育的团头鲂“浦江2号”、“滨海1号”杂交翘嘴鲂已转化成商业化品种;在国际上率先采用ENU诱变草鱼基因组DNA,构建了草鱼ENU诱变种质创制技术体系。
赵金良团队:团队负责人为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鳜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岗位科学家,团队研究方向为鱼类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主要开展鳜鱼和罗非鱼种质评价、良种选育与养殖技术开发研究。目前开展了鳜鱼、罗非鱼群体种质评价及群体选育、杂交育种;与安徽池州秋浦特种水产公司合作获得水产新品种“秋浦杂交斑鳜”。
王成辉团队:团队负责人为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团队研究方向为水产种质资源与苗种工程,主要开展河蟹、彩鲤的种质资源评价及新品种选育工作。已选育推广的水产新品种有中华绒螯蟹“江海21”、瓯江彩鲤“龙申1号”,正进行瓯江彩鲤“龙申2号”选育;开展亚东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为西藏亚东鲑鱼产业提供苗种支撑和技术支援。
邱高峰团队:团队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团队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繁殖和功能基因组学,主要开展虾蟹生殖细胞发育、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虾蟹基因组及其辅助育种研究。目前已完成罗氏沼虾全基因组测序,率先开展河蟹基因组学研究,构建了首张河蟹遗传连锁图谱。
施志仪团队:团队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团队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遗传与发育,主要开展牙鲆变态发育、性腺分化机制及三角帆蚌细胞育珠研究。目前鉴定了TH调控仔鱼变态中关键的基因和非编码RNA;解析miRNA-靶基因对牙鲆性腺分化的调节;开展三角帆蚌外套膜游离细胞术培育大颗粒有核淡水珍珠的实践研究。
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工作情况
(一)教学工作
1. 教学任务
本系教师主讲且负责管理建设的本科生课程:“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双语)、“分子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实验”、“细胞工程”、“细胞工程实验”、“水产动物育种学”、“水族动物育种学”、“水产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概论”、“生物安全”、“生物入侵”、“漫谈转基因”、“珍珠与文化”、“神奇的海洋贝类”“鱼类的呼吸探秘”等20门理论和实验课程,主讲或参与的其他本科生课程:“组织胚胎学”、“组织胚胎学实验”、“发育生物学”、“组织与发育生物学”、“普通动物学”、“普通动物学实验”、“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实验”、“藻类学”、“海藻栽培学”、“海藻学”、“海藻学实验”、“组织细胞培养”、“生命科学史”、“水产养殖环球鸟瞰”、“海洋文化概论”、“中药学”、“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等。
本系教师主讲且负责管理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分子细胞生物学、基因与基因组学、科技外语(生命)、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种质资源、水产学概论、现代遗传学、珍珠养殖学、高级水产养殖学(博)、生物安全(博)。
2. 教材、课程及教学团队建设
本系近年来主编出版的教材有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池塘养鱼学》(李家乐主编),已编写待出版的有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鱼类育种学》(赵金良主编);主编、参编或参译的专著或教材有十多部。先后承担的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有《遗传学》、《遗传育种学》、《海藻学》;海洋085专项重点建设课程《发育生物学》;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遗传育种学》、《水产动物育种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等。先后承担3项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多项校级教改项目。目前正在重点建设的有《水产动物育种学》在线课程、《水产动物育种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多门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及全英语建设课程等。今后将重点建设2个专业核心课程群、1个通识教育课程群以及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群为中心的教学团队。
(二)科研工作
本系是我校一流水产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科的重要建设力量,是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硕博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及渔业专硕学位点的重要建设者,是学院多个重要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者,目前学科重点建设方向为:1)典型鱼类、虾蟹、贝类和藻类等养殖品种的种质创新;2)水产基因组学和性状解析;3)水产种质改良新技术研发。
先后承担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973、863项目、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行业公益项目、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及上海市、其他部委、省市级的各类科研项目,并承担了瑞典、加拿大、美国、匈牙利、欧共体等的多项国际合作项目。主要致力于淡水经济鱼类(草鱼、青鱼、罗非鱼、团头鲂、彩鲤、鳜)、虾蟹(中华绒螯蟹、罗氏沼虾)、贝类(三角帆蚌、缢蛏)、藻类等的种质资源评价与苗种工程、功能基因组学及种质改良新技术研发。经全国水产原种、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农业部公告推广的良种主要有“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吉丽罗非鱼”、“团头鲂浦江1号”、“康乐蚌”、三角帆蚌“申紫1号”、缢蛏“申浙1号”、“瓯江彩鲤龙申1号”、中华绒螯蟹“江海21”、坛紫菜“申福1号” 、坛紫菜“申福2号”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及其他各级奖项,拥有专利100余项。
(三)服务社会
本系的专家教授与青年教师多为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的骨干成员,联合学院各系、上海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组建了鱼类遗传育种、虾蟹遗传育种等多支教授博士科技服务团队,基于“知识服务平台”和“精准扶平、决胜小康”要求在云、贵、陕、藏等多地开展科技扶贫。如本系专家教授开展的“西藏亚东鲑鱼的科技扶贫与扶智”,经过两年多来的人工繁育工作,科研团队共47人次到西藏亚东县开展工作,通过不断攻关,在亚东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关键环节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西藏亚东鲑鱼产业提供了苗种支撑和技术支援。
本系的专家教授还担任了各级学术兼职和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如李家乐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兼淡水养殖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贝类学会常务理事,农业部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高校水产养殖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多家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等;陈良标任《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副主编、《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编委等;严兴洪兼任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赵金良兼任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鳜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福建省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白志毅为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淡水珍珠贝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兼任第十届中国水产学会监事、第十届中国水产学会淡水养殖分会秘书长等。
四、主要成果
(一)教学成果
近年来本系教师先后主编十一五规划教材《池塘养鱼学》、十三五规划教材《鱼类育种学》,主编、参编或参译的专著或其他教材有十多部;完成或正在建设的市级、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十余门,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及全英语课程多门,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及教改项目多项;教学成果获奖近十项,个人教学方面获奖或荣誉称号十多人次。
教学成果获奖:
1. 2012年,《发育生物学》课程获上海海洋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赵金良(第1),张俊玲(第2),李文娟(第3),陈晓武(第5);
2. 2012年,《遗传育种学》获上海海洋大学重点建设课程项目优秀奖,李家乐(第1),汪桂玲(第2);
3. 2017年,遗传学实验项目获上海海洋大学优秀实验项目,张俊玲;
4. 2017年,《组织胚胎学》(2015海生1)课程被评为好课堂,付元帅;
5. 2017年,《遗传学》(2015生技1)课程被评为好课堂,牛东红;
6. 2017年,《组织与发育生物学》(2015生科1)被评为好课堂,张俊玲(第2);
7. 2017年,“水产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白志毅(第5);
个人荣誉称号:
1. 2016年,白志毅获水产与生命学院渔经奖教金;
2. 2016年,付元帅获上海海洋大学青年教师微课比赛三等奖;
3. 2016年,付元帅获上海海洋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老师”;
4. 2015年,赵岩获上海海洋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
5. 2014年,白志毅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
6. 2014年,赵岩获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鼓励奖;
7. 2014年,牛东红获上海海洋大学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8. 2013年,牛东红获全国首届微课教学比赛上海赛区三等奖;
9. 2013年,李文娟获上海海洋大学实习教学“先进个人”;
10. 2012年,李文娟获上海海洋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比赛三等奖;
11. 2011年,张俊玲获上海海洋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12. 2011年,张俊玲获上海海洋大学师生联系工作“优秀指导教师”;
13. 2011年,邹曙明获上海海洋大学实习教学“先进个人”;
14. 2010年,白志毅获上海海洋大学“汉宝奖学金优秀青年教师奖”。
(二)科研成果
近年来本系教师先后承担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973、863项目、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行业公益项目、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国际合作等重要项目;获得水产新品种12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以及其他各级奖项,拥有专利100余项。
1. 2004年,“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和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2011年,“坛子菜新品种选育、推广及深加工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2011年,“坛子菜良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4. 2008年,“淡水珍珠蚌新品种选育与养殖关键技术”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5. 2007年,“新吉富罗非鱼选育与推广应用”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6. 2003年,“团头鲂良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浦江1号” ”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7. 2004年,“中华绒螯蟹种质研究和鉴定技术”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8. 2016年,“秋浦杂交斑鳜育种与应用”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9. 2015年,“罗非鱼良种培育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研究”项目获茂名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0. 2015年,“淡水珍珠蚌线粒体基因组双单亲遗传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上海海洋大学科学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
11. 2014年,“鱼类Tgf2转座子的转座机制及应用研究”项目获上海海洋大学科学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
12. 2013年,“主要经济贻贝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
13. 2012年,“缢蛏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项目获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
14. 2010年,“鳜分子系统发育与群体遗传研究”项目获上海海洋大学科学成果三等奖;
15. 2006年,“游离细胞植入法培育有核珍珠”获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成果三等奖;
16. 2005年,“三角帆蚌与池蝶蚌杂交优势利用技术”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7. 2005年,“三角帆蚌和池蝶蚌杂交优势利用技术”项目获浙江省绍兴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五、系负责人、办公地点和电话
系主任:邹曙明
办公地点:水产与生命学院C207室
电话: 021-61900345

水产养殖技术与工程系
 
 
 
一、水产养殖技术与工程系简介
水产养殖技术与工程系源于我校始建于1921年的养殖科,是我校最早的学科方向之一。学院2017年进行基层组织调整,在原有水产养殖教研室基础上结合设施渔业和休闲渔业两个方向而形成。水产养殖技术与工程系以服务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为目标,聚焦研究水产养殖与环境的关系,围绕保水渔业、生态渔业、设施渔业和休闲渔业四个方向进行理论探索和技术创新,是上海海洋大学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师资队伍情况
(一)人员组成:
现有专任教师17名,包括教授9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3名。
教 授:谭洪新、刘其根、戴习林、陈再忠、罗国芝、吴嘉敏、陈文银、刘利平、曲宪成。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马旭洲、胡梦红、胡忠军、高建忠、姜新耀。
讲 师:张文博,温彬、李慷。
(二)团队建设
围绕保水渔业、生态渔业、设施渔业和休闲渔业四个方向进行科教团队建设。
保水渔业科教团队利用遥感技术、环境DNA技术以及在线水质监测系统等,收集和利用水化学、藻类和鱼类等水生生物生态方面的大数据,并结合流量、流速和水位水文数据,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保水渔业生态学模型,弄清鱼类资源时空分布及其与藻类和水环境的关系,深入研究鱼藻作用机理,进一步揭示渔水关系,为大水面渔业及水环境保护修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
设施渔业科教团队致力于循环水健康养殖技术与陆基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目标是开发适用于淡水、海水的高效循环水养殖系统与健康养殖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循环水养殖技术与系统工程,养殖水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养殖污染生态调控技术。
生态渔业科教团队重点围绕池塘养殖中,主要生态影响因子及其综合作用关系,阐明影响池塘养殖水产品质的环境机理,发展智能渔业,结合工程措施,降低养殖污水排放,促进养殖技术更新换代(从传统的养殖模式向现代养殖技术升级),提升养殖水产品品质。
休闲渔业科教团队结合“美丽中国”建设、“崇明生态岛”建设,围绕都市渔业、“田园综合体”、以七彩神仙鱼为代表的观赏鱼新品种选育等方向开展研究,继续保持我校水族科学与技术方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工作情况
(一)教学工作:
共承担20余门本科生课程,分别是《养殖水化学》、《普通生态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生物统计学》、《动物生理学》、《观赏水族养殖学》、《水族工程学》、《水产养殖工程学》、《微生物学》、《专业外语》、《动物生理学实验》、《养殖水化学实验》、《工厂化养殖高产探秘》、《水族馆创意与设计》、《游钓渔业学》、《休闲渔业学》、《循环水养殖水处理》、《生物显微技术》、《微生物学实验》等。
共承担20门研究生课程,分别是《繁殖生物学》、《实验生态学》、《现代生物统计学》、《循环水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现代显微技术》、《生理学科研方法》、《水产养殖与渔业生态学》、《科技外语》、《水产养殖基础前沿课Ⅱ(基)》、《高级水产养殖学(博)》、《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环境激素》、《养殖水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水产增养殖与资源保护》、《湖泊生态学》、《导师研讨课》、《循环水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留)》、《水域生态学(留)》、《鱼类繁殖与养殖(留)》、《水产养殖前沿(留)》等。
(二)科研工作
近年来,主持和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项目、欧盟第七框架项目、美国国际发展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和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上海市虾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内的科研项目50多项,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循环水工厂化淡水鱼类养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大水面保水渔业及有机水产养殖、稻田生态养殖、鮠科鱼类人工繁殖、观赏水族繁育与系统开发、设施渔业水处理装备的研究与开发、松江鲈鱼繁育技术等,获奖科研项目10多项,出版专著10多本,授权专利50余项。
(三)服务社会
水产养殖技术与工程系有着深入渔区开展科技服务的优良传统。每年暑假,我系师生都会深入渔区了解渔情,交流生产经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我系教师全面服务于上海市及周边地区虾类养殖,推广的河蟹生态养殖技术和新型稻田种养技术已经在全国部分省市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除了传统的水产养殖集中区域,我系师生还将相关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到了我国台湾省和中西部的广西、云南、宁夏、黑龙江等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神指引下,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将传统养殖模式转变为“净水渔业”模式和生态种养模式。

四、主要成果
(一)教学成果
1. 《鱼类增养殖学》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水族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8年度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 “水产养殖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创新”2011年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4. “实践型水族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2013年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5. “水产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践”2017年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6. “以现代渔业需求为导向的水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7 年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7.水产养殖专业获得市教委《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项目资助;
8.《观赏水族养殖学》、《水族工程学》获批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9.主编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鱼类增养殖学》;主编《观赏水族养殖学》和《水族工程学》;参编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池塘养鱼学》;
10. 《水产养殖与渔业生态学》获得上海市全英语教学示范性课程建设项目;
11. 建设我校首个校外基地。与马来西亚GST集团签订我校首家海外实习基地,为我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应用型综合人才提供海外平台。

(二)科研成果
1、2006年,“循环水工厂化淡水鱼类养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2014年,“北方稻田种养(蟹)新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获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
3、2006年,“设施渔业水处理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2006年,“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系统”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最具技术交易潜力奖”。
5、2009年,“循环水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工艺设计与应用研究”获中国技术交易协会“金桥奖”。
6、2013年,《几种淡水观赏鱼规模化培育关键技术研究》获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
7、2015年,“多学科交叉研究促进我国主要水产品出口可持续发展”项目获2015年度上海海洋大学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8、2016年,“利用生物絮凝技术实现水产养殖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项目获2016年度上海海洋大学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9、2017年,“中国金鱼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及选育”项目2017年度上海海洋大学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五、系负责人、办公地点和电话
系主任:刘利平
电话:021-61900411 E-mail:lp-liu@shou.edu.cn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专业的前身为创办于1952年的水生生物专业, 1988年专业更名为生物学(水生生物),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本科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名称更改为生物科学。依托本专业近60年来形成的水生生物学(生态方向)特色优势,2008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在上海市高校本科专业评估中被评为“优秀专业”,累计为国家培养1040名专业人才。
 
①一句话概括本专业:
“破译生命现象,跻身学科前沿。”
 
②教育方针(专业介绍):
生物科学已处于大发展的前夜。微观层次上,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正深入到后基因组学时代;宏观层次上,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系统学也在取得了重要进展;“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生态修复及生物复杂性研究是我校优秀的传统特色学科方向。通过微观与宏观、分析与综合、分子、细胞、个体与群体的结合,生物科学的发展正面临一个新的高峰。本专业也正是遵循这样一条思路开展教学。
 水族科学与技术
    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3年设立。2003年我校率先提出创设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2004年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 2006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2012年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名录。2014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了515名专业技术人才。
 
①一句话概括本专业:
“缤纷水族,多彩人生。”
 
②教育方针(专业介绍):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本专业的发展定位为扶特专业,确保发展特色,成为水产养殖学科的新兴领域。
本专业是通过对特殊经济价值水生动植物的生物学、环境科学及相应管理科学的研究,以自然和人工水体为平台,以观赏、休闲、旅游、环保并构建和谐环境为目的,以室外水域景观、室内大型水族馆和家居水族箱为主要内容,集景观设计学、水族科学、水产生物学和物流等学科为一体,安排水域及附属物与周围土地、物体和空间的和谐关系,为人们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为我国大中城市的休闲渔业(水族馆渔业、观赏渔业、游钓渔业、宾馆渔业等)服务的新兴应用型专业。

添加上海海洋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上海海洋大学考研分数线、上海海洋大学报录比、上海海洋大学考研群、上海海洋大学学姐微信、上海海洋大学考研真题、上海海洋大学专业目录、上海海洋大学排名、上海海洋大学保研、上海海洋大学公众号、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上海海洋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上海海洋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学姐微信


加学姐微信,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上海海洋大学考研网由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