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辅导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西北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北师范大学报录比、西北师范大学考研群、西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西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西北师范大学专业目录、西北师范大学排名、西北师范大学保研、西北师范大学公众号、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北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找研究生辅导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辅导 对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效考研方法,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辅导,研究生会根据情况提供部分考研资料等,并根据学员的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和划出考研的重难点,并有答疑解惑的课程设置,让你的学习更有效率,尤其是学长学姐更了解本专业导师的一些情况,历年出题的规律,会让你的备考事半功倍,花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成绩进步。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生。
因为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研录取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录取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录取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生。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050105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西北师范大学
- 招生年份:2019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文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5]文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中国语言文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先秦两汉文学 02魏晋南北朝文学 03唐宋文学 04元明清文学 05近代文学 06国学与华夏文明 |
|
招生人数: | 35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选一 ③618中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 ④809汉语与写作(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 |
|
备 注: | 复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I 936 |
2021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Ⅱ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Ⅱ》科目大纲
学院名称(盖章): 文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20年7月10日
《中国古代文学Ⅱ》科目大纲
一、考核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等七个文学史时期,包括诗歌、辞赋、散文、骈文、词曲、戏剧、小说等多种体裁和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嬗变和文艺思潮。本科目要求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比较全面的把握,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基础。具体包括:主要的作家与作品,作家与作品的基本风格与艺术特色,文学流派及其形成的原因,文学不同时期划分的依据,对古代文学作家与作品及其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分析,有较好的审美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等等,同时能注意到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二、考核评价目标
本科目主要考查学生学习阅读和分析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以及各种不同的文体、风格与流派,以便为将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本科目的考试命题,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比例来组配试卷,掌握好试题的重点、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题型主要有填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阅读理解等,可酌情组合,以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考核评价目标。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试题量以中等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限度。
三、考核内容
(一) 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中国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及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神话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四大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上古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爱情婚姻、农事诗、征夫诗、思妇诗、民族史诗;《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在文学中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的发展过程;《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国语》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先秦说理散文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及美人香草意象、形式和语言;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宋玉及其作品的地位及影响;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二) 秦汉文学
绪论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汉代文学样式嬗变及分期。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吕氏春秋》的成书及文学成就;李斯的散文及地位和影响;汉代初年的政论文;《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骚体赋及“九体”;枚乘《七发》和“七体”;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扬雄四赋;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成书;《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及风格特征;《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乐府和乐府诗;乐府诗的内容与艺术成就: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娴熟巧妙地叙事手法、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第六章 《汉书》和东汉散文
班固和《汉书》;《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三)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的情况;乱世与乱世文学;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玄学、佛教对文学、文人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曹操与曹丕;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建安七子及蔡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 两晋诗坛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张协与刘琨;郭璞的游仙诗;王羲之、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第三章 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性格;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地位及影响。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差异。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齐梁诗人集团;宫体诗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的衍化:齐梁新变之风;《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编撰及其文学成就。
(四)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代文学;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隋代文学;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与五律的定型;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王昌龄、崔颢等人的作品;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边塞诗。
第三章 李白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杜甫
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律诗;杜甫诗的艺术风格;杜甫诗的地位及影响;杜甫诗的作品分析。
第五章 大历诗风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十才子;顾况与李益。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及艺术风格;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新乐府运动及其诗人;元和体。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传奇及其嬗变;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俗讲与变文。
第十章 晚唐诗歌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第十一章 李商隐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词及其他南唐词人。
(五) 宋辽金文学
绪论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第一章 宋初文学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宋初的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盛衰。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宋初词人对五代词风的因革;开拓词境的尝试;柳永词的新变。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王安石等人的散文;王安石的诗歌。
第四章 苏轼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诗;苏轼的词;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歌;陈师道的诗歌;江西诗派的形成及演变;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黄庭坚、晁补之、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人的词作及其文学成就。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李清照的词论及其作品;朱淑真的作品;朱敦儒、张元干、李纲、岳飞等词人及其作品。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陆游的影响;杨万里与诚斋体;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姜夔及其词作;吴文英及其词作;宋末的其他词人。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南宋的四六。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宋末诗歌;辽代诗歌;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六) 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叙事文学的兴盛;元代的抒情文学;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说话艺术;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第二章 关汉卿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单刀会》、《西蜀梦》、《救风尘》、《窦娥冤》等作品;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的作者及故事的创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的生平;《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和《汉宫秋》。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剧作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郑光祖、乔吉、宫天挺、金仁杰、秦简夫等人的作品。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及艺术成就;四大南戏及其他。
第八章 元代散曲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元前期散曲创作;元后期散曲创作。
第九章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概况;元代前期、中期、后期的诗歌。
(七) 明代文学
绪论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三国演义》的主旨;《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的影响。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水浒传》的成书与作者;《水浒传》的主旨;《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水浒传》的影响。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明初诗歌与散文:高启、杨基、袁凯等人的诗作,宋濂、刘基的散文;台阁体与茶陵派;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归有光与唐宋派。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朱权、朱有燉、贾仲明、杨讷等;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王九思、康海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初传奇概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第七章 汤显祖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代表作《牡丹亭》;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影响。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市民社会的风情画;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明代的文言小说。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李贽;袁宏道与公安派;钟惺、谭元春与竟陵派;晚明小品文;明末文坛:复社与几社。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散曲;明代民歌。
(八) 清代文学
绪论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清初遗民诗及其影响;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钱谦益与虞山诗派;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词的中兴:陈维崧和阳羡词派,朱彝尊和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清初戏曲:吴伟业、尤侗、李玉、李渔等;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李渔的短篇小说;才子佳人小说。
第四章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狐鬼世界的建构与内涵;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
第五章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理想文士的探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第六章 《红楼梦》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红楼梦》的影响。
第七章 清中叶文学
袁枚和“性灵派”;桐城派和清代散文;骈文的复兴和汪中;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李汝珍与《镜花缘》;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讲唱文学的盛行。
(九) 近代文学
绪论
西学东渐的狂飙;作家的新旧分野与作家主体的转型;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近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其思想特点。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龚自珍的散文与诗、词;魏源与林则徐;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侠义公案小说;人情世态小说;近代前期的戏曲。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梁启超与新文体;近代后期的散文、诗歌与词。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民初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苏曼殊的哀情小说;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四、参考书目
袁行霈等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章培恒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050105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西北师范大学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文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5]文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中国语言文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先秦两汉文学(02)魏晋南北朝文学 (03)唐宋文学 (04)元明清文学 (05)近代文学 (06)国学与华夏文明 |
|
招生人数: | 38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中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 ④(809)汉语与写作(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618)中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 ④(809)汉语与写作(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618)中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 ④(809)汉语与写作(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 |
|
备 注: |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
2021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Ⅰ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Ⅰ》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36)
学院名称(盖章): 文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20年7月10日
《中国古代文学Ⅰ》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36)
一、考核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等七个文学史时期,包括诗歌、辞赋、散文、骈文、词曲、戏剧、小说等多种体裁和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嬗变和文艺思潮。本科目要求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比较全面的把握,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基础。具体包括:主要的作家与作品,作家与作品的基本风格与艺术特色,文学流派及其形成的原因,文学不同时期划分的依据,对古代文学作家与作品及其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分析,有较好的审美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等等,同时能注意到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二、考核评价目标
本科目主要考查学生学习阅读和分析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以及各种不同的文体、风格与流派,以便为将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本科目的考试命题,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比例来组配试卷,掌握好试题的重点、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题型主要有填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阅读理解等,可酌情组合,以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考核评价目标。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试题量以中等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限度。
三、考核内容
(一) 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中国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及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神话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四大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上古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爱情婚姻、农事诗、征夫诗、思妇诗、民族史诗;《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在文学中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的发展过程;《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国语》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先秦说理散文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及美人香草意象、形式和语言;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宋玉及其作品的地位及影响;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二) 秦汉文学
绪论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汉代文学样式嬗变及分期。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吕氏春秋》的成书及文学成就;李斯的散文及地位和影响;汉代初年的政论文;《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骚体赋及“九体”;枚乘《七发》和“七体”;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扬雄四赋;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成书;《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及风格特征;《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乐府和乐府诗;乐府诗的内容与艺术成就: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娴熟巧妙地叙事手法、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第六章 《汉书》和东汉散文
班固和《汉书》;《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三)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的情况;乱世与乱世文学;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玄学、佛教对文学、文人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曹操与曹丕;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建安七子及蔡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 两晋诗坛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张协与刘琨;郭璞的游仙诗;王羲之、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第三章 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性格;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地位及影响。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差异。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齐梁诗人集团;宫体诗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的衍化:齐梁新变之风;《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编撰及其文学成就。
(四)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代文学;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隋代文学;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与五律的定型;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王昌龄、崔颢等人的作品;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边塞诗。
第三章 李白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杜甫
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律诗;杜甫诗的艺术风格;杜甫诗的地位及影响;杜甫诗的作品分析。
第五章 大历诗风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十才子;顾况与李益。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及艺术风格;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新乐府运动及其诗人;元和体。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传奇及其嬗变;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俗讲与变文。
第十章 晚唐诗歌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第十一章 李商隐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词及其他南唐词人。
(五) 宋辽金文学
绪论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第一章 宋初文学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宋初的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盛衰。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宋初词人对五代词风的因革;开拓词境的尝试;柳永词的新变。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王安石等人的散文;王安石的诗歌。
第四章 苏轼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诗;苏轼的词;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歌;陈师道的诗歌;江西诗派的形成及演变;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黄庭坚、晁补之、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人的词作及其文学成就。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李清照的词论及其作品;朱淑真的作品;朱敦儒、张元干、李纲、岳飞等词人及其作品。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陆游的影响;杨万里与诚斋体;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姜夔及其词作;吴文英及其词作;宋末的其他词人。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南宋的四六。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宋末诗歌;辽代诗歌;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六) 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叙事文学的兴盛;元代的抒情文学;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说话艺术;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第二章 关汉卿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单刀会》、《西蜀梦》、《救风尘》、《窦娥冤》等作品;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的作者及故事的创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的生平;《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和《汉宫秋》。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剧作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郑光祖、乔吉、宫天挺、金仁杰、秦简夫等人的作品。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及艺术成就;四大南戏及其他。
第八章 元代散曲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元前期散曲创作;元后期散曲创作。
第九章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概况;元代前期、中期、后期的诗歌。
(七) 明代文学
绪论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三国演义》的主旨;《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的影响。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水浒传》的成书与作者;《水浒传》的主旨;《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水浒传》的影响。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明初诗歌与散文:高启、杨基、袁凯等人的诗作,宋濂、刘基的散文;台阁体与茶陵派;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归有光与唐宋派。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朱权、朱有燉、贾仲明、杨讷等;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王九思、康海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初传奇概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第七章 汤显祖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代表作《牡丹亭》;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影响。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市民社会的风情画;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明代的文言小说。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李贽;袁宏道与公安派;钟惺、谭元春与竟陵派;晚明小品文;明末文坛:复社与几社。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散曲;明代民歌。
(八) 清代文学
绪论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清初遗民诗及其影响;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钱谦益与虞山诗派;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词的中兴:陈维崧和阳羡词派,朱彝尊和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清初戏曲:吴伟业、尤侗、李玉、李渔等;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李渔的短篇小说;才子佳人小说。
第四章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狐鬼世界的建构与内涵;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
第五章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理想文士的探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第六章 《红楼梦》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红楼梦》的影响。
第七章 清中叶文学
袁枚和“性灵派”;桐城派和清代散文;骈文的复兴和汪中;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李汝珍与《镜花缘》;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讲唱文学的盛行。
(九) 近代文学
绪论
西学东渐的狂飙;作家的新旧分野与作家主体的转型;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近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其思想特点。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龚自珍的散文与诗、词;魏源与林则徐;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侠义公案小说;人情世态小说;近代前期的戏曲。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梁启超与新文体;近代后期的散文、诗歌与词。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民初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苏曼殊的哀情小说;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四、参考书目
袁行霈等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章培恒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院校
基本信息
专业介绍
专业点分布
专业院校排名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2 | 10027 | 北京师范大学 | A+ |
3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4 | 10269 | 华东师范大学 | A |
5 | 10284 | 南京大学 | A |
6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7 | 10422 | 山东大学 | A |
8 | 10610 | 四川大学 | A |
9 | 10002 | 中国人民大学 | A- |
10 | 10028 | 首都师范大学 | A- |
11 | 10055 | 南开大学 | A- |
12 | 10319 | 南京师范大学 | A- |
13 | 10486 | 武汉大学 | A- |
14 | 10558 | 中山大学 | A- |
15 | 10003 | 清华大学 | B+ |
16 | 10032 | 北京语言大学 | B+ |
17 | 10052 | 中央民族大学 | B+ |
18 | 10183 | 吉林大学 | B+ |
19 | 10200 | 东北师范大学 | B+ |
20 | 10270 | 上海师范大学 | B+ |
21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22 | 10345 | 浙江师范大学 | B+ |
23 | 10394 | 福建师范大学 | B+ |
24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B+ |
25 | 10475 | 河南大学 | B+ |
26 | 10511 | 华中师范大学 | B+ |
27 | 10559 | 暨南大学 | B+ |
28 | 10635 | 西南大学 | B+ |
29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B+ |
30 | 10065 | 天津师范大学 | B |
31 | 10075 | 河北大学 | B |
32 | 10094 | 河北师范大学 | B |
33 | 10126 | 内蒙古大学 | B |
34 | 10212 | 黑龙江大学 | B |
35 | 10231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B |
36 | 10280 | 上海大学 | B |
37 | 10320 | 江苏师范大学 | B |
38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39 | 10542 | 湖南师范大学 | B |
40 | 10574 | 华南师范大学 | B |
41 | 10602 | 广西师范大学 | B |
42 | 10636 | 四川师范大学 | B |
43 | 10697 | 西北大学 | B |
44 | 10736 | 西北师范大学 | B |
45 | 11117 | 扬州大学 | B |
46 | 10033 | 中国传媒大学 | B- |
47 | 10108 | 山西大学 | B- |
48 | 10140 | 辽宁大学 | B- |
49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B- |
50 | 10357 | 安徽大学 | B- |
51 | 10370 | 安徽师范大学 | B- |
52 | 10414 | 江西师范大学 | B- |
53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B- |
54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55 | 10512 | 湖北大学 | B- |
56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B- |
57 | 10673 | 云南大学 | B- |
58 | 10730 | 兰州大学 | B- |
59 | 10755 | 新疆大学 | B- |
60 | 10030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C+ |
61 | 10135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C+ |
62 | 10165 | 辽宁师范大学 | C+ |
63 | 10166 | 沈阳师范大学 | C+ |
64 | 10271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C+ |
65 | 10346 | 杭州师范大学 | C+ |
66 | 10403 | 南昌大学 | C+ |
67 | 10459 | 郑州大学 | C+ |
68 | 10530 | 湘潭大学 | C+ |
69 | 10637 | 重庆师范大学 | C+ |
70 | 10656 | 西南民族大学 | C+ |
71 | 10663 | 贵州师范大学 | C+ |
72 | 10742 | 西北民族大学 | C+ |
73 | 10762 | 新疆师范大学 | C+ |
74 | 11658 | 海南师范大学 | C+ |
75 | 10031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C |
76 | 10203 | 吉林师范大学 | C |
77 | 10337 | 浙江工业大学 | C |
78 | 10351 | 温州大学 | C |
79 | 10385 | 华侨大学 | C |
80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81 | 10427 | 济南大学 | C |
82 | 10524 | 中南民族大学 | C |
83 | 10532 | 湖南大学 | C |
84 | 10593 | 广西大学 | C |
85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C |
86 | 10638 | 西华师范大学 | C |
87 | 10681 | 云南师范大学 | C |
88 | 11065 | 青岛大学 | C |
89 | 11075 | 三峡大学 | C |
90 | 10068 | 天津外国语大学 | C- |
91 | 10167 | 渤海大学 | C- |
92 | 10184 | 延边大学 | C- |
93 | 10247 | 同济大学 | C- |
94 | 10304 | 南通大学 | C- |
95 | 10451 | 鲁东大学 | C- |
96 | 10476 | 河南师范大学 | C- |
97 | 10589 | 海南大学 | C- |
98 | 10590 | 深圳大学 | C- |
99 | 10672 | 贵州民族大学 | C- |
100 | 10691 | 云南民族大学 | C- |
101 | 10749 | 宁夏大学 | C- |
102 | 11078 | 广州大学 | C- |
103 | 11846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C-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院校排名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2 | 10027 | 北京师范大学 | A+ |
3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4 | 10269 | 华东师范大学 | A |
5 | 10284 | 南京大学 | A |
6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7 | 10422 | 山东大学 | A |
8 | 10610 | 四川大学 | A |
9 | 10002 | 中国人民大学 | A- |
10 | 10028 | 首都师范大学 | A- |
11 | 10055 | 南开大学 | A- |
12 | 10319 | 南京师范大学 | A- |
13 | 10486 | 武汉大学 | A- |
14 | 10558 | 中山大学 | A- |
15 | 10003 | 清华大学 | B+ |
16 | 10032 | 北京语言大学 | B+ |
17 | 10052 | 中央民族大学 | B+ |
18 | 10183 | 吉林大学 | B+ |
19 | 10200 | 东北师范大学 | B+ |
20 | 10270 | 上海师范大学 | B+ |
21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22 | 10345 | 浙江师范大学 | B+ |
23 | 10394 | 福建师范大学 | B+ |
24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B+ |
25 | 10475 | 河南大学 | B+ |
26 | 10511 | 华中师范大学 | B+ |
27 | 10559 | 暨南大学 | B+ |
28 | 10635 | 西南大学 | B+ |
29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B+ |
30 | 10065 | 天津师范大学 | B |
31 | 10075 | 河北大学 | B |
32 | 10094 | 河北师范大学 | B |
33 | 10126 | 内蒙古大学 | B |
34 | 10212 | 黑龙江大学 | B |
35 | 10231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B |
36 | 10280 | 上海大学 | B |
37 | 10320 | 江苏师范大学 | B |
38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39 | 10542 | 湖南师范大学 | B |
40 | 10574 | 华南师范大学 | B |
41 | 10602 | 广西师范大学 | B |
42 | 10636 | 四川师范大学 | B |
43 | 10697 | 西北大学 | B |
44 | 10736 | 西北师范大学 | B |
45 | 11117 | 扬州大学 | B |
46 | 10033 | 中国传媒大学 | B- |
47 | 10108 | 山西大学 | B- |
48 | 10140 | 辽宁大学 | B- |
49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B- |
50 | 10357 | 安徽大学 | B- |
51 | 10370 | 安徽师范大学 | B- |
52 | 10414 | 江西师范大学 | B- |
53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B- |
54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55 | 10512 | 湖北大学 | B- |
56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B- |
57 | 10673 | 云南大学 | B- |
58 | 10730 | 兰州大学 | B- |
59 | 10755 | 新疆大学 | B- |
60 | 10030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C+ |
61 | 10135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C+ |
62 | 10165 | 辽宁师范大学 | C+ |
63 | 10166 | 沈阳师范大学 | C+ |
64 | 10271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C+ |
65 | 10346 | 杭州师范大学 | C+ |
66 | 10403 | 南昌大学 | C+ |
67 | 10459 | 郑州大学 | C+ |
68 | 10530 | 湘潭大学 | C+ |
69 | 10637 | 重庆师范大学 | C+ |
70 | 10656 | 西南民族大学 | C+ |
71 | 10663 | 贵州师范大学 | C+ |
72 | 10742 | 西北民族大学 | C+ |
73 | 10762 | 新疆师范大学 | C+ |
74 | 11658 | 海南师范大学 | C+ |
75 | 10031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C |
76 | 10203 | 吉林师范大学 | C |
77 | 10337 | 浙江工业大学 | C |
78 | 10351 | 温州大学 | C |
79 | 10385 | 华侨大学 | C |
80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81 | 10427 | 济南大学 | C |
82 | 10524 | 中南民族大学 | C |
83 | 10532 | 湖南大学 | C |
84 | 10593 | 广西大学 | C |
85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C |
86 | 10638 | 西华师范大学 | C |
87 | 10681 | 云南师范大学 | C |
88 | 11065 | 青岛大学 | C |
89 | 11075 | 三峡大学 | C |
90 | 10068 | 天津外国语大学 | C- |
91 | 10167 | 渤海大学 | C- |
92 | 10184 | 延边大学 | C- |
93 | 10247 | 同济大学 | C- |
94 | 10304 | 南通大学 | C- |
95 | 10451 | 鲁东大学 | C- |
96 | 10476 | 河南师范大学 | C- |
97 | 10589 | 海南大学 | C- |
98 | 10590 | 深圳大学 | C- |
99 | 10672 | 贵州民族大学 | C- |
100 | 10691 | 云南民族大学 | C- |
101 | 10749 | 宁夏大学 | C- |
102 | 11078 | 广州大学 | C- |
103 | 11846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C- |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校排名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1 | 复旦大学 | A+ | 9 | 安徽师范大学 | A | 17 | 上海师范大学 | A |
2 | 华东师范大学 | A+ | 10 | 西北师范大学 | A | 18 | 首都师范大学 | A |
3 | 浙江大学 | A+ | 11 | 陕西师范大学 | A | 19 | 山东师范大学 | A |
4 | 武汉大学 | A+ | 12 | 南开大学 | A | 20 | 扬州大学 | A |
5 | 南京师范大学 | A+ | 13 | 南京大学 | A | 21 | 兰州大学 | A |
6 | 北京大学 | A+ | 14 | 中山大学 | A | 22 | 中国人民大学 | A |
7 | 四川大学 | A | 15 | 暨南大学 | A | 23 | 山东大学 | A |
8 | 北京师范大学 | A | 16 | 苏州大学 | A | 24 | 福建师范大学 | A |
B+等(36个):黑龙江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
||||||||
B等(36个):湘潭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深圳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
||||||||
C等(24个):名单略 |
|
|
|
|
1 | 复旦大学 | 5★ | 154 |
2 | 南京大学 | 5★ | 154 |
3 | 北京大学 | 5★ | 154 |
4 | 北京师范大学 | 5★ | 154 |
5 | 四川大学 | 5★ | 154 |
6 | 南开大学 | 5★ | 154 |
7 | 华东师范大学 | 5★ | 154 |
8 | 武汉大学 | 5★ | 154 |
9 | 首都师范大学 | 4★ | 154 |
10 | 中山大学 | 4★ | 154 |
11 | 陕西师范大学 | 4★ | 154 |
12 | 浙江大学 | 4★ | 154 |
13 | 西北师范大学 | 4★ | 154 |
14 | 南京师范大学 | 4★ | 154 |
15 | 中国人民大学 | 4★ | 154 |
16 | 华中师范大学 | 4★ | 154 |
17 | 广西师范大学 | 4★ | 154 |
18 | 暨南大学 | 4★ | 154 |
19 | 安徽师范大学 | 4★ | 154 |
20 | 浙江师范大学 | 4★ | 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