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保研夏令营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西北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北师范大学报录比、西北师范大学考研群、西北师范大学学姐、西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西北师范大学专业目录、西北师范大学排名、西北师范大学保研、西北师范大学公众号、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北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保研夏令营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获取相应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试大纲、招考专业、招考目录等等基本信息,这些内容是进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准备。考生可以从各院校的研招网进行查询,每年的9月左右就会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考生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考生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考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招生信息汇总,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保研夏令营信息内总结了各大院校的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考研派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保研夏令营信息,是保研的一个重要渠道,必须获取相应的保研信息,比如保研夏令营的时间、申请条件、申请材料等等信息,这些内容是申请保研夏令营的必要准备。同学们可以从各院校的研究生信息网或公众号中进行查询,大致每年的4月-6月就会公布本年的招生计划。同学们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同学们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保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保研招生信息汇总,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保研夏令营信息内总结了学院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小编预祝各位想要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被目标院校录取。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保研夏令营信息网是同学获取保研信息的最基本、最官方的渠道,该网站会提供各种有关保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保研推免招生计划、保研政策、保研渠道、保研真题、保研经验等等内容,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保研夏令营招生信息网提供的信息是最为准确和官方的,是同学保研信息主要来源,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保研夏令营信息网的小编提醒各位同学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一切信息变动要以该网站提供的内容为主。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保研夏令营信息网会公布研招办以及各个院系的招生负责人电话,考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保研夏令营信息网的小编预祝各位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上岸
2021西北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考古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17)
学院名称(盖章): 历史文化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20年9月9日
《考古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17)
一、考核要求
1.掌握考古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过程、重要发现及主要研究成果。
2.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文化和发展规律。
3.了解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考古遗存,从中获取合理、全面的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二、考核评价目标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了解考古学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突出强化基础知识中的重点知识,对一些重点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注重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和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对考古学中重要遗存和学术问题做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评价和比较,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理性揭示。对既有知识进行有效迅速的归纳总结,提取知识要点,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判断和分析。
3.注重掌握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能够对考古遗存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文化交流、技术往来,人群族属等相关问题,在掌握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原理基础上,能够合理、恰当地分析、运用考古资料。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考古学的基本涵义
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
第三节 考古时代的划分
第四节 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
第五节 考古学的分支
第六节 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七节 文化年代的确定
第八节 自然环境对古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第二节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第三节 中国考古学的初步发展
第四节 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章 旧石器时代
第一节 人类的产生
第二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第五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第六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和人类化石综述及其有关问题的论述
第四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分期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史前考古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因素的关系
第五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
第五章 中国各地区主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一节 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二节 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三节 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四节 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五节 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六节 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七节 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六章 夏商周考古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夏代文化
第三节 商代文化
第四节 西周文化
第五节 春秋文化
第六节 夏商周时期边远地区的青铜文化
第七章 战国秦汉考古
第一节 战国秦汉时期的特点
第二节 手工业和农业生产
第三节 都城和重要的建筑遗址
第四节 埋葬制度
第五节 货币和度量衡
第八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城址
第三节 墓葬
第四节 遗物
第五节 佛教遗存
第九章 隋唐五代考古
第一节 城址
第二节 隋唐陵墓
第三节 隋唐五代陶瓷
第四节 其他手工制品
第十章 宋元明考古
第一节 城址
第二节 陵墓
第三节 宋元明时期的陶瓷
考试参考书目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考古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或专业代码:060100)一、学科概况
西北师范大学考古学科发端于1938年对张骞墓的发掘。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夏鼐、裴文中、黄文弼、阎文儒、何乐夫、常书鸿、金少英、伍德煦等学者,或在本校任教或与本校密切合作,开始史前遗址、西北简牍、敦煌石窟等方面的发掘、保护与研究,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3年,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成立。1995年,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研究所成立,并开始招收简牍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批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1950年代,设立文物室。2002年,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建成。目前,馆藏国家三级以上文物200余件,“敦煌经卷”的收藏数量在大陆高校中位列第二。2013年,开始建设文物与博物馆教学实验室。
1994年以来,本学科开始与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现有专业教师13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6名,讲师3名。76.9%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及团队协作精神。
2.掌握考古学的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学科前沿动态,具有创新意识及独立从事考古学教学、科研的能力。
3.原则上掌握两门外国语,具备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及较强的写作能力。掌握古代汉语以具备阅读古文献的能力。
三、考生资格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四、本学科所需相关(近)学科知识
中国史、世界史、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等。
五、培养方式
考古学科硕士研究生采用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导师组联合指导的培养方式。由导师组指导完成课程学习,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在培养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使硕士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推行研究型学习方式。课堂以讨论课为主,辅之以教师讲授,研究生讨论约占课程量的80%,教师讲授约占课程量的20%。研究生需按培养计划阅读图书资料,要求在校期间精读经典文献、主流文献、前沿文献、特色文献等至少50部(本)左右,针对每部书撰写50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并进行课堂交流。由任课教师组织讨论,并进行点评或总结。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在教学和实践中,注重培养研究生考古发掘、绘图、测量等基本技能。重视与西北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及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实验室合作,根据选题需要选派研究生去相应的实验室做短期交流学习。
注重专业实践,加强与考古、文博机构合作。目前,已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马家窑文化发掘基地等单位合作,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基地。考古学科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合作单位实习工作时间不少于六个月。
在研究生日常学习中,突出导师指导。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针对专业范围内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门学习,通过搜集专业相关资料、研究相关理论等方式培养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此外,研究生要参与有关学术热点与前沿问题的学术报告,掌握本专业的学术动态,并适当扩展学术视野。在校期间,至少参加20次学术会议或学科前沿系列讲座,或为本科生做1场学术报告。
六、学制及学习年限
考古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学业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硕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但提前期一般不超过1年。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应从严要求,其完成成果数量至少是正常毕业生基本要求的2倍。
七、研究方向
1.敦煌学、简牍学与古文字学:主要研究敦煌遗书、吐鲁番文献、秦汉魏晋简牍、黑水城文书、西北墓葬题记及石刻碑砖等出土文献及丝绸之路沿线石窟艺术。
2.丝绸之路文明与考古:主要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古城址、长城遗址、水利遗址,丝绸之路民族与宗教、中外文化交流等。
3.考古学史和考古学理论:研究中外考古学史、近代西北科学考察活动,开展敦煌学、吐鲁番学、西夏学等学科教学史及西北考古学人才培养的研究。
4.先秦考古:主要研究西北地区出土的彩陶、青铜器等文物,及西北远古文化遗存与华夏文明起源的关系。
八、学分要求
考古学研究生至少须修满35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不少于28学分。其他培养环节2学分,其中参加学术讲座(报告)不得少于20次计1学分,参加专业实践计1学分。
申请硕士学位,必须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九、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具体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十、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论文选题一般应具有前沿性、原创性。文献综述应在大量阅读、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规范撰写,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归纳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力求具有一定的创新。
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写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原则上要求在第三学期确定选题并做开题报告,第六学期完成论文写作。论文字数不少于5万字。
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相关专业出版物上至少公开发表一篇本专业学术论文,方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考古学硕士学位论文需通过学生申请、导师审核、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评审等环节,方能进行学位论文正式答辩,答辩委员会成员至少应有一名校外专家。
西北师范大学考古学060100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西北师范大学
- 招生年份:2019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6]历史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考古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西北新石器考古 02商周考古 03汉魏考古 04隋唐考古 05文化遗产学 06考古学史 07出土文献与古文字 08丝绸之路考古 |
|
招生人数: | 8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选一 ③643中国史综合 |
|
备 注: | 复试科目:中国古代史943 |
2021西北师范大学考古学060100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西北师范大学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6]历史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考古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西北新石器考古(02)商周考古 (03)汉魏考古 (04)隋唐考古 (05)文化遗产学 (06)考古学史 (07)出土文献与古文字 (08)丝绸之路考古 |
|
招生人数: | 6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3)历史学基础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313)历史学基础 ④(--)无 |
|
备 注: |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学科介绍
一、学科概况西北师范大学考古学研究历史悠久。西北师范大学考古学科发端于1938年对张骞墓的发掘。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夏鼐、裴文中、黄文弼、阎文儒、何乐夫、常书鸿、金少英、伍德煦等学者,或在本校任教或与本校密切合作,开始史前遗址、西北简牍、敦煌石窟等方面的发掘、保护与研究,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3年,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成立,是国内高校中最早从事敦煌研究的专门机构之一,已有30年的历程,石窟考古和丝路遗迹考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1995年,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研究所成立,专门从出土事简帛研究,并开始招收简牍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02年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成立,馆舍面积1500多平方米,馆藏品2500多件。2006年,获批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除此之外,校图书馆、院资料室和研究所还购进丰富的石窟考古、丝路文明、简牍文物相关藏书,有力地支持了本学科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学科基础比较雄厚,特色和优势明显,学术影响较大,在学科建设中成效显著。
1950年代,设立文物室。2002年,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建成。目前,馆藏国家三级以上文物200余件,“敦煌经卷”的收藏数量在大陆高校中位列第二。2013年,开始建设文物与博物馆教学实验室。
1994年以来,本学科开始与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考古学科以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为依托,培养简牍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向博士生。2005年以来获得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及专业硕士授权点,并衍生出考古学、文化遗产学、简牍学、博物馆学等硕士学位点,招收文化遗产方向本科生。
本学位点的三个学科方向,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方向有教师5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丝绸之路文物遗产保护方向有教师4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专门考古(敦煌学、简牍学与古文字学)方向有教师4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
二、教师队伍
近年来,考古学师资队伍逐步发展壮大,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在读博士1人。多人荣获“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西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等称号。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逐人制订具体的帮带计划,以切实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同时聘请樊锦诗、郎树德、贾建威、何双全、张德芳、马德、王辉、杨惠福、李永平、段小强、沙武田等担任兼职教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指导考古实践。
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方向学术带头人刘再聪教授,主要从事敦煌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史研究与教学。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天水麦积山石窟洞窟题记释录与研究》《唐朝“村”聚落形态与基层行政制度“西进化”历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重点资助项目《敦煌算学文献研究》,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次、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3次。
丝绸之路文物遗产保护方向学术带头人李并成研究员,主要从事西北地区古城址和古遗址、环境变迁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地区古代民众生态环境意识研究——以敦煌吐鲁番资料等为中心的探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时期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研究》,近5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河西走廊人地关系演变研究》,2012年获甘肃省厅级教学成果奖,2014年获甘肃省级教学成果奖,并获西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多项。
专门考古(敦煌学、简牍学与古文字学)方向学术带头人潘春辉教授,主要从事敦煌吐鲁番文书、水利史等的研究与教学。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多项,主持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2项,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西北水利史研究:开发与环境》,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
三、科学研究
近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2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甘肃省教育厅项目1项,浙江省社科院项目1项,新疆师范大学项目1项,西北师范大学校级项目5项。项目总研究经费共计301.7万元。学校支持考古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五年共计100万元,各类基地平台建设经费20万元。近年来,在各类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46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32篇。公开出版专著和教材22部。
四、教学科研平台和支撑
(1)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2)“敦煌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敦煌学”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建设计划课程为国家级课程;
(4)“敦煌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为甘肃省省级精品课;
(5)“敦煌学”教学团队为甘肃省省级教学团队;
(6)“敦煌学”研究生精品课为西北师范大学精品课;
(7)“简牍学概论”精品课程为西北师范大学精品课;
(8)依托的科研平台有:“丝绸之路文明复兴与中国向西开放协同创新中心”(省级)、“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省级)、“丝绸之路与西北史地研究基地”(省部共建)。“敦煌学研究所”及“简牍学研究所”为学院研究机构,体现出以丝绸之路考古与文明、出土文献为研究重点的学科特色。注重科研成果与教学的融合,将敦煌莫高窟北区、秦安大地湾,及全国考古重大新发现的研究成果,及时融入教学之中。在莫高窟、榆林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地建立教学基地,适当安排实地考察,增加学生们的直观认识。这些教学成果,很好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
五、学术训练和交流
近年来主持考古学省级课题1项,发表论文21篇。在学术交流方面,本学位点已形成由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和进修访学构成的学术交流体系。主办及承办了14场学术会议,举办学术报告和讲座128场。学院已邀请多位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王巍教授,南开大学杨振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韩建业教授,敦煌研究院彭金章教授,吉林大学赵宾福教授,西北大学陈洪海教授、钱耀鹏教授,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杜斗城教授,武汉大学陈国灿教授等来院做学术报告并指导学位点建设。
本学位点努力为研究生创造与国内外学者交流的条件,曾邀请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波波娃来院作专题报告。此外,2015年10月邀请多位以色列考古学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为研究生做了3场关于以色列历史文化遗产和考古学发展的学术报告。2017年9月,在“中亚历史与现状”国际会议之际,特邀请哈萨克斯坦学者讲解中亚文化遗产。
本学位点十分重视师生各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刘再聪教授于2016年赴日本多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僧海霞和杨芳分别于2011年、2012年、2015年赴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学习考古学。硕士研究生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所等单位进行的考古工地实习,先后共举办12场汇报会。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提交会议论文,部分同学的论文得到与会专家好评。
考古学学位点积极培育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接收台湾2名研修生,接收罗马尼亚2名研修生。
六、学科优势
1、地缘文化优势。本学科所涉及的西北文物调查与发掘、秦汉魏晋墓葬研究、彩陶研究、商周青铜器发掘与研究、石窟考古研究、出土简牍文书研究、宗教遗迹与文献研究、丝绸之路交流史、西北古城址研究、长城学研究、西北考古史研究、西夏文与藏文资料研究,均占据地利。这些优势,还可结合从远古的伏羲文化到汉唐的历史研究,在窥探历史原貌中体现出来。
2、协作研究的优势。甘肃省文博与考古研究机构较多,本学科可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进行田野考古和调查研究、文献整理、文物保护工作,许多成果就是与这些单位合作完成的。
3、政策优势。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本学科积极从事文物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规划,为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相关工作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承担着甘肃省80%的旅游规划。丝绸之路申遗研究显示出本学科的敏感性和时代性,有4位专家被聘为专家组成员,参与课题论证和文本的起草,完成国家社科、省社科相关项目1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丝路申遗的进程。随着“华夏文明协同创新”文化工程的展开,本学科也会争取到宝贵的发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