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考研QQ群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考研分数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报录比、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考研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考研真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专业目录、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排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保研、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众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报考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在复习阶段会意识到自己的基础薄弱,时间不够用,寄期望于可以通过参加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考研QQ群的方式帮自己快速的掌握考试的重点。点击查看微信QQ群 http://m.okaoyan.com/qun.html手机访问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但是,让很多同学都比较纠结的是,要不要在备考过程中报一个辅导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辅导机构呢?针对这些问题,考研派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条建议:

1. 考研是一项几百万人长跑,最终只有少部分可以到达终点的运动,我们不能选择本科院校、不能选择好的导师授课、不能让自己聪明到看一遍就会,那么,就需要利用一切该利用的资源,在起跑阶段,就超越很多人。

2. 考研辅导班和考研培训班也并非救世主,同学们在选择辅导班的时候,授课导师一定要是报考院校对应专业比较优秀的研究生,或者名师。自己也要足够努力,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关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考研辅培训班,目前包括考研机构开设的辅导班以及考研学校自行开设的辅导班。2007年前有很多学校的研究生录取考试,学校会开办一些考研专业课的辅导班,并有辅导班,这些辅导辅导非常好,因为都是参与出题或改卷老师们开的课,但后来国家不在允许研究生招生单位做任何相关的培训辅导,所以专业课考研辅导基本不在会更新,当然一些全国统考的科目还是会有些考研辅导机构会开设一些考研辅导班的培训课程,比如西医综合等等。 目前我国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考研培训以考研机构为主,时间上包括长期和短期,形式上有大班授课、小班授课以及一对一授课等不同形式,公共课和专业课均有课程(专业课限于热门专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进行选择上不上辅导班以及选择辅导班的何种方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考研QQ群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0602]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6]中西医结合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2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4)西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5)中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704)西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705)中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704)西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705)中医综合
④(--)无
备  注: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0602]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6]中西医结合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4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4)西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5)中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704)西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705)中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704)西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705)中医综合
④(--)无
备  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有时候也叫考研指定教材,基本上可以说是考研专业课复习最重要的考研辅导资料。考研专业课的考核是很有针对性的,因为考研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专业课考试是学校自己命题,这就要求考生要完全按照报考院校的要求进行非常有针对性的复习,具体来说就是一定要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考研指定教材进行复习,进行认真的钻研,考研真题试卷最终是根据考研指定教材出的,如果不按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考研指定的书目进行复习,那么即使复习的再好,实力再强,也很有可能会在专业课上栽跟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参考书与指定教材为:西医综合(代码306):
  考试科目含: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
  中医综合(代码307):
  考试科目含: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0602]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6]中西医结合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02)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
(03)中西医结合临床(骨科)
招生人数: 4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4)西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5)中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704)西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705)中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704)西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705)中医综合
④(--)无
备  注: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0602]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6]中西医结合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02)中西医结合临床(骨科)
招生人数: 1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4)西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5)中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704)西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705)中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704)西医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705)中医综合
④(--)无
备  注: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5709] 专业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57]中医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103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备  注: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5709] 专业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57]中医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02)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
(03)中西医结合临床(骨科)
招生人数: 6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备  注:


  一、学科沿革
  本学科是东北地区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高级人才的基地。其始建于1982年,在1984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确认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已培养研究生近200余人,其中大多数成为全国各地的医疗、教学、科研骨干,部分已成绩卓越,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有些已成为博士生导师或学科带头人,还有些担负着领导的重任。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是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1年经省人事厅评估列为省级重点学科,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授权单位,2005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

  二、研究方向
  1.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学科始建于1963年,是国内最早建立血液科的学科。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性疾病、溶血性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和急慢性白血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其中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疑难的血液病最为突出。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临床治疗颇为困难的疑难病症,素有“不治之症”之称。近年来西药对AA的治疗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这些疗法有的疗效不确切,有的价格昂贵,有的毒副作用明显,给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而我们专业从1963年起就开始从事再障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我们根据中医“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相转化”的中医传统理论,提出了再障发病的关键是“肾虚”,采用补肾法治疗再障取得良好疗效。为了探讨补肾生血中药补髓生血颗粒的疗效机理和环节,我们已从12大方面200余项指标着手,通过人体和动物实验方法,深入了解和认识其疗效机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补肾生血中药作用环节和效应是既可调整患者免疫失衡现象、又能增进干细胞增殖与分化,还可改善再障患者造血微环境。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外对于AA发病机制之一的“细胞凋亡学说”及“土壤学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已经就再障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相关指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补肾生血法抑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细胞凋亡的研究》编号:39870930)以及骨髓造血干细胞与基质细胞间粘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细胞粘附作用影响的研究》编号:30271621)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AA还存在细胞凋亡现象以及粘附行为的异常,而对于这种异常尚未见国内外相关系统、深入的报道,更未见到中医药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自2001年以来,我们在AA的研究方面共发表相关方面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分别获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等6项成果,填补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这项领域研究的空白。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血液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血液界难治性疾病之一。我们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即从事该病的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及疗效机理研究。我们除了继承祖国医学“热迫血行”、“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分型外,还创造性地提出“瘀血阻络,血难归经”的理论,大胆地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ITP这一出血性疾病,受到国内同行的瞩目。我们还从分子生物学、生化学和基因组学等方面对中医分型治疗的药理机制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并获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学科研究特点是根据中医理论对血液病展开临床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和蛋白组学水平上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研究。目前,对血液病的研究已居全国同类水平前列,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些研究将为广大的血液病患者提供起效快、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的中医药打下基础,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贡献,这对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2.针刺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研究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给社会、家庭和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国内外医学界一直将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列为医学界的重大研究方向。首先,本学科围绕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作了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改过去治疗急性脑出血疾病使用内科保守治疗的常规方法,提出使用针刺的方法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显示了治疗该病的中医特色,在同行中产生很大影响。通过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多年临床实践我们整理出一整套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时机、针刺方法和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疗效关系的规律和方法,为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科学性。为了探讨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机理,我们从血管活性物质、氧自由基、钙离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机理研究,在自由基学说及钙离子学说等方面对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机理进行了阐释,研究成果在该领域中居国内领先水平。我们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膜片钳、电镜、流式细胞仪等先进手段对针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科学的研究,对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经典古方、验方的功能主治加以阐述和验证,以解决中药、中医古方、验方作用的有效物质、作用部位及作用机理等关键问题。我们先后获省科委自然基金项目和攻关项目资助各1项、哈尔滨市科委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科研基金1项以及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项目1项。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研究成果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省中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该项研究阐明了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作用及机理,推动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发展,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残水平,缩短脑出血患者治疗周期,并将为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一个全新的治疗理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作用。也将翻开脑出血治疗的一个新篇章。第二,我学科还针对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作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工作,对使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针刺和炭灸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细胞因子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获省攻关项目课题资助3项,省教研厅资助1项,省中医局科研资助3项,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等共3项,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5709] 专业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57]中医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13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备  注: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5709] 专业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57]中医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02)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
(03)中西医结合临床(骨科)
招生人数: 55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备  注: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中西医结合临床     专业代码:100602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中西医结合

专业介绍

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方向):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于1986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神经病学学科依托于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共建。是省内最早神经病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科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安徽省卫生厅临床医学神经病学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豆状核变性重点专病建设单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学科。
多年来本学科在肝豆状核变性、神经肌肉病、帕金森病、老年期痴呆、脑血管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豆状核变性、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神经变性病、睡眠障碍、肌病、神经遗传病、头痛、眩晕等诊治有独到的方法,特别是在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疾病(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老年期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等疾病诊治方面成效显著,保持了鲜明的中西医结合特色和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疗效居国内外先进水平,迄今已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日本、美国、加拿大、西班牙、东南亚国家等境内外10000余例患者。成为国内肝豆状核变性诊治的国家级临床基地,相关研究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受《中华医学会》委托杨任民教授和王训教授编写《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治疗指南》的治疗章节。在广大患者及国内同行中享有良好声誉,并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专科床位380张,有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现有医护人员12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7名,医学博士5人,医学博士后2人,医学硕士25人,在读博士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1人,并与复旦大学遗传病研究所、长春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科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能提供研究所需充足的实验设备。本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973” 项目、国家“863” 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和省卫生厅自然科学基金等30余项。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肝豆状核变性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00年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编《肝豆状核变性》、《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现代中医神经病学》、《神经系统疾病中医临床精要》等学术专著,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
学位点现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导师组成员由杨任民、鲍远程、杨文明、韩咏竹、蔡永亮、胡纪源、王训、江婷战、张波、胡文彬等知名神经内科专家组成,他们中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多人在各级学术团体担任顾问、会长、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等职务。是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学风严谨,思维活跃,团结协作的学术队伍。
主要研究方向:1.锥体外系(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脑血管疾病与神经变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3.神经免疫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临床(肾脏病学方向):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授予点(肾病)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生,依托于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已毕业研究生20余人且均取得硕士学位,目前在校研究生12人。
该专业所在科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肾病专业科室,为安徽省卫生厅首批认定的临床特色专科,随后成为卫生厅重点专科,为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挂靠点及安徽省中医肾病协作组组长单位。
该科拥有42张床位及一个血液净化中心,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内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疑难疾病。常规开展中药结肠透析、腹膜透析(常规透析和机器透析)、血液净化治疗、经皮肾穿刺活体组织病理学诊断等。科室现有医师12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5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人,住院医师4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老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1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老专家学术继承人3名。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常委1人、委员及青年委员各1人,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医师分会委员2人,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各1人,安徽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委及委员各1人,安徽省医学管理学会血液净化委员会常委及委员各1人。科室人才结构合理,整体学术水平较高,在国内中医肾病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一定的知名度。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出“肾康颗粒”、“康肾止血颗粒”、“糖肾康颗粒”、“参地颗粒”、“清肾颗粒”、“解毒泄浊颗粒Ⅰ号”、“解毒泄浊颗粒Ⅱ号” 等7个院内特色制剂。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4部,参加编写9部。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 10 项,获得省科技成果2项,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1.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疾病作用机理的研究;2.中医肾脏病常见证候的物质基础研究;3.常见肾脏疾病实验动物病证模型的研制。
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病学方向):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成立于1993年,现拥有两个病区,共开放使用66张床位,是安徽省规模最大,设备先进的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疾病的专业科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是安徽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所属二级学科之一,是安徽省中西医结合肿瘤分会挂靠单位之一,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授权点肿瘤方向。作为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治疗肿瘤的科室,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从成立伊始就显示出鲜明的技术特色和良好的发展态势。科室自成立以来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经过十余年持之以恒的精心建设,科室现已发展成为安徽省一个极具规模和特色的专科。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呼吸道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神经、内分泌系统肿瘤、骨关节系统、软组织肿瘤、妇科肿瘤、小儿肿瘤、鼻咽癌、恶性淋巴瘤等多种实体瘤的中西医结合预防、诊断、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主要设备有FCC3000Co60治疗仪器、模拟定位仪、微波治疗仪、心电监护仪、吸痰仪、心电图仪、血糖监测仪、自体腹水超滤回输仪等专科设备。
承担省部级、地厅级科研项目多项,临床药物试验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科室有一支技术和学术水平先进,年龄结构合理,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技术人才队伍。有多人分别担任国家级、省级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副主任委员;肿瘤内科现有16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及以上教师6人,在读硕士5人。有3人担任国家级、省级学术团体主任、副主任委员,在中西结合诊治肿瘤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具有较强的中西医药结合临床研究实力。学科有硕士生导师2名,每年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4-5名。
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
中西医结合临床(影像学方向):
1.影像中心: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由1973年成立的放射科和1996年成立的CT&MRI中心于2000年合并而成,2008年成立了介入中心,2009年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评审认证。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7人,包括诊断组19人,技术组5人,护理部3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2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科室拥有PHILIPS FD20平板型DSA、 SIEMENS Symphony 1.5T 超导MRI、TOSHIBA Asteion/Multi多排螺旋CT、KODAK DR7500型DR、TOSHIBA Winscope 6000型数字胃肠机、KODAK CR900型CR、GE Orthopantomograph OP100齿科全景摄影机等先进大型医疗设备。由科室自行研发的医学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于1997年正式投入使用,2010年实现了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全面联网,所有影像检查资料均实现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共享。
科室每年开展普通X线检查5万余例,CT检查1万余例,MRI检查7000余例,介入检查或治疗200余例。科室除了开展常规的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和DSA检查或治疗外,还开展了包括X线排粪造影,结肠传输试验,新斯的明试验,胃排空试验;CT三维重建,CT血管成像,CT虚拟内窥镜;MRI脑灌注成像,波谱分析,血氧水平依赖成像以及介入PTCA,PTCD等新技术新项目。科室每年承担安徽中医学院影像诊断课程的教学任务400多学时。接收基层进修医生、实习生及临床轮转医师每年超过300多人次。
科研方面,承担和参加各个各类科研课题10多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脑功能成像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医学影像学计算机辅助诊断,影像诊断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先后开展了“影像诊断数据管理系统”(安徽省教委课题)、“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基于大型网络数据库的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基于三维重建脑容积测量的脑萎缩自动化定量诊断研究”(安徽省教委课题)、“基于多图谱的颅脑CT病变自动化检出算法” (安徽省教委重点课题),“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中医临床信息系统的研究”(安徽省二○○七年度重点科研计划项目)、“针灸结合心理脱敏综合干预复吸的临床研究”(安徽省2007年度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百会穴透刺捻转补泻时空效应特性规律的现代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脑肿瘤和脑出血自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针刺治疗脑出血偏瘫作用机理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安徽中医学院临床科研基金项目)、“驱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组织局部血流量及磁共振波谱的影响”(安徽省教委课题)、“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无创性影像学定量诊断研究”(安徽中医学院临床科研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2、超声科:超声科创建于1983年,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5人。担任国家超声医学会及专业委员会理事及委员,安徽省超声学会副主任委员及常委,国家级专业期刊编委等职务,参加或承担科研课题3项,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症候规律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新诊断II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和“超声诊断案例式临床教学研究”等,在国家级及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参编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编写,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
该科1987年购进了省内第一台美国进口心脏超声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率先开展了心血管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当时省医学会心血管疾病超声诊断会诊中心所在地。2002年,又在省内率先建立并使用超声工作站,使患者的图像及文字资料永久储存,实现了超声图像及文字资料的数据化管理,便于患者治疗前后的比较及查阅。随着医院的发展及技术的不断更新,医院购置了目前最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如西门子S2000、美国GE公司Vivid-7型、飞利浦4000型等全身彩色超声诊断仪。临床工作除了开展常规的心脏、血管、妇产科、浅表器官以及腹腔脏器的超声检查外,还常规开展介入性超声诊断及治疗,如超声引导下肝、肾等器官的活检及各部位肿瘤的活检,目前拟开展超声引导下肿瘤的介入治疗。
主要研究方向:1.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2.影像医学临床诊断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超声诊断的中西医结合研究;4.计算机辅助诊断(CAD)。
中西医结合临床(急症医学方向):
安徽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始建于1996年6月,是我院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症患者以及培养高素质急诊急救人员的的专业科室,为危重症患者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救治技术,设备先进,人员配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2006年1月重症医学科被评为硕士点。现病房面积达2000余m2,设置床位21张,近三年共收治病人1500多人次,收治病种涉及内、外、妇、儿、急诊各科,抢救成功率高达85%以上。
本学科积极加强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有专职医师15名:其中主任医师兼教授1名,主任医师兼副教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兼讲师4名,住院医师7名,包括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5名,在职硕士研究生3名。本学科是我院危重病医学的临床基地,是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病患者的专业科室,是高科技抢救平台,急救水平位居省内前列,设备先进,配备了各种高尖端仪器,其中美国飞利浦多功能床边监护仪15台及中央站2台,拥有德国进口DRAGER多功能呼吸机7台、美国纽邦e360呼吸机2台、美国鸟牌呼吸机1台,国产呼吸机5台、进口无创呼吸机1台,美国AQUARIUS、百特BM25血液净化设备各1台,美国飞利浦双相波除颤仪1台,美国ITC IRMA TRUpointTM干化学式血气分析仪,还配有输液泵,微泵,亚低温治疗仪等。医务人员均经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经验丰富,技术全面,诊疗规范,可进行心肺复苏术、电复律与心脏除颤术、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深静脉置管术,急诊气管插管等抢救与支持技术,收治病种复杂多样(包括大型手术后重危病人、急诊多发伤、复合伤病人、心功能不全或有严重心律紊乱者、急性心肌梗塞、各类休克、急性肾功能衰、急性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尤其是在呼吸机支持治疗、全营养(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血液净化治疗等方面独具特色,真正发挥了生命绿色通道的作用。
科室除具有现代医学救治水平外,还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应用西医APACHEⅡ评分系统,尝试创立中西医结合的危重病评估系统;(2)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难治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危重症;(3)益气活血化痰法为主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4)祛瘀法为主防治大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5)以中医药疗和辨证食疗相结合,对术后或危重患者及早给予肠内营养,防治胃肠功能衰竭。ICU多次获得“医院先进科室”,“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称号,多人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我科主任先后多次获得“优秀科主任”、“突出贡献奖”;全科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同时被评为安徽省首批ICU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病实习[实训]示范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1.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衰、冠心病;2.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肺炎、呼吸衰竭。

专业点分布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 解放军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大学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山西医科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锦州医科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海军军医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扬州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 山东大学 潍坊医学院 滨州医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 新乡医学院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南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药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陆军军医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医科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体育学院 贵阳中医学院 昆明医科大学 空军军医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 兰州大学 甘肃中医药大学 青海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专业学院排名

1006 中西医结合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32 所,本次参评32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5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26 北京中医药大学 A+
2 10268 上海中医药大学 A+
3 10246 复旦大学 A-
4 10315 南京中医药大学 A-
5 10572 广州中医药大学 A-
6 10063 天津中医药大学 B+
7 10161 大连医科大学 B+
8 10162 辽宁中医药大学 B+
9 10610 四川大学 B+
10 12121 南方医科大学 B+
11 10001 北京大学 B
12 10228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B
13 10393 福建中医药大学 B
1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15 10633 成都中医药大学 B
16 90030 第二军医大学 B
17 10062 天津医科大学 B-
18 10089 河北医科大学 B-
19 10344 浙江中医药大学 B-
20 10541 湖南中医药大学 B-
21 90032 第四军医大学 B-
22 10023 北京协和医学院 C+
2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C+
24 10316 中国药科大学 C+
25 10369 安徽中医药大学 C+
26 10441 山东中医药大学 C+
27 10559 暨南大学 C+
28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C
29 10412 江西中医药大学 C
30 10558 中山大学 C
31 10760 新疆医科大学 C
32 14432 河北中医学院 C
33 10507 湖北中医药大学 C-
34 10600 广西中医药大学 C-
35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C-
36 10716 陕西中医药大学 C-
37 11117 扬州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中西医结合临床     专业代码:105709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中医

专业介绍

安徽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方向):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于1986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神经病学学科依托于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共建。是省内最早神经病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科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安徽省卫生厅临床医学神经病学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豆状核变性重点专病建设单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学科。
多年来本学科在肝豆状核变性、神经肌肉病、帕金森病、老年期痴呆、脑血管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豆状核变性、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神经变性病、睡眠障碍、肌病、神经遗传病、头痛、眩晕等诊治有独到的方法,特别是在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疾病(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老年期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等疾病诊治方面成效显著,保持了鲜明的中西医结合特色和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疗效居国内外先进水平,迄今已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日本、美国、加拿大、西班牙、东南亚国家等境内外10000余例患者。成为国内肝豆状核变性诊治的国家级临床基地,相关研究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受《中华医学会》委托杨任民教授和王训教授编写《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治疗指南》的治疗章节。在广大患者及国内同行中享有良好声誉,并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专科床位380张,有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现有医护人员12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7名,医学博士5人,医学博士后2人,医学硕士25人,在读博士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1人,并与复旦大学遗传病研究所、长春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科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能提供研究所需充足的实验设备。本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973” 项目、国家“863” 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和省卫生厅自然科学基金等30余项。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肝豆状核变性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00年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编《肝豆状核变性》、《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现代中医神经病学》、《神经系统疾病中医临床精要》等学术专著,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
学位点现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导师组成员由杨任民、鲍远程、杨文明、韩咏竹、蔡永亮、胡纪源、王训、江婷战、张波、胡文彬等知名神经内科专家组成,他们中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多人在各级学术团体担任顾问、会长、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等职务。是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学风严谨,思维活跃,团结协作的学术队伍。
主要研究方向:1.锥体外系(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脑血管疾病与神经变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3.神经免疫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临床(肾脏病学方向):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授予点(肾病)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生,依托于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已毕业研究生20余人且均取得硕士学位,目前在校研究生12人。
该专业所在科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肾病专业科室,为安徽省卫生厅首批认定的临床特色专科,随后成为卫生厅重点专科,为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挂靠点及安徽省中医肾病协作组组长单位。
该科拥有42张床位及一个血液净化中心,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内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疑难疾病。常规开展中药结肠透析、腹膜透析(常规透析和机器透析)、血液净化治疗、经皮肾穿刺活体组织病理学诊断等。科室现有医师12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5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人,住院医师4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老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1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老专家学术继承人3名。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常委1人、委员及青年委员各1人,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医师分会委员2人,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各1人,安徽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委及委员各1人,安徽省医学管理学会血液净化委员会常委及委员各1人。科室人才结构合理,整体学术水平较高,在国内中医肾病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一定的知名度。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出“肾康颗粒”、“康肾止血颗粒”、“糖肾康颗粒”、“参地颗粒”、“清肾颗粒”、“解毒泄浊颗粒Ⅰ号”、“解毒泄浊颗粒Ⅱ号” 等7个院内特色制剂。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4部,参加编写9部。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 10 项,获得省科技成果2项,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1.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疾病作用机理的研究;2.中医肾脏病常见证候的物质基础研究;3.常见肾脏疾病实验动物病证模型的研制。
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病学方向):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成立于1993年,现拥有两个病区,共开放使用66张床位,是安徽省规模最大,设备先进的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疾病的专业科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是安徽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所属二级学科之一,是安徽省中西医结合肿瘤分会挂靠单位之一,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授权点肿瘤方向。作为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治疗肿瘤的科室,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从成立伊始就显示出鲜明的技术特色和良好的发展态势。科室自成立以来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经过十余年持之以恒的精心建设,科室现已发展成为安徽省一个极具规模和特色的专科。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呼吸道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神经、内分泌系统肿瘤、骨关节系统、软组织肿瘤、妇科肿瘤、小儿肿瘤、鼻咽癌、恶性淋巴瘤等多种实体瘤的中西医结合预防、诊断、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主要设备有FCC3000Co60治疗仪器、模拟定位仪、微波治疗仪、心电监护仪、吸痰仪、心电图仪、血糖监测仪、自体腹水超滤回输仪等专科设备。
承担省部级、地厅级科研项目多项,临床药物试验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科室有一支技术和学术水平先进,年龄结构合理,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技术人才队伍。有多人分别担任国家级、省级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副主任委员;肿瘤内科现有16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及以上教师6人,在读硕士5人。有3人担任国家级、省级学术团体主任、副主任委员,在中西结合诊治肿瘤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具有较强的中西医药结合临床研究实力。学科有硕士生导师2名,每年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4-5名。
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
 
中西医结合临床(影像学方向):
1.影像中心: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由1973年成立的放射科和1996年成立的CT&MRI中心于2000年合并而成,2008年成立了介入中心,2009年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评审认证。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7人,包括诊断组19人,技术组5人,护理部3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2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科室拥有PHILIPS FD20平板型DSA、 SIEMENS Symphony 1.5T 超导MRI、TOSHIBA Asteion/Multi多排螺旋CT、KODAK DR7500型DR、TOSHIBA Winscope 6000型数字胃肠机、KODAK CR900型CR、GE Orthopantomograph OP100齿科全景摄影机等先进大型医疗设备。由科室自行研发的医学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于1997年正式投入使用,2010年实现了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全面联网,所有影像检查资料均实现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共享。
科室每年开展普通X线检查5万余例,CT检查1万余例,MRI检查7000余例,介入检查或治疗200余例。科室除了开展常规的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和DSA检查或治疗外,还开展了包括X线排粪造影,结肠传输试验,新斯的明试验,胃排空试验;CT三维重建,CT血管成像,CT虚拟内窥镜;MRI脑灌注成像,波谱分析,血氧水平依赖成像以及介入PTCA,PTCD等新技术新项目。科室每年承担安徽中医学院影像诊断课程的教学任务400多学时。接收基层进修医生、实习生及临床轮转医师每年超过300多人次。
科研方面,承担和参加各个各类科研课题10多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脑功能成像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医学影像学计算机辅助诊断,影像诊断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先后开展了“影像诊断数据管理系统”(安徽省教委课题)、“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基于大型网络数据库的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基于三维重建脑容积测量的脑萎缩自动化定量诊断研究”(安徽省教委课题)、“基于多图谱的颅脑CT病变自动化检出算法” (安徽省教委重点课题),“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中医临床信息系统的研究”(安徽省二○○七年度重点科研计划项目)、“针灸结合心理脱敏综合干预复吸的临床研究”(安徽省2007年度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百会穴透刺捻转补泻时空效应特性规律的现代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脑肿瘤和脑出血自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针刺治疗脑出血偏瘫作用机理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安徽中医学院临床科研基金项目)、“驱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组织局部血流量及磁共振波谱的影响”(安徽省教委课题)、“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无创性影像学定量诊断研究”(安徽中医学院临床科研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2、超声科:超声科创建于1983年,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5人。担任国家超声医学会及专业委员会理事及委员,安徽省超声学会副主任委员及常委,国家级专业期刊编委等职务,参加或承担科研课题3项,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症候规律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新诊断II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和“超声诊断案例式临床教学研究”等,在国家级及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参编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编写,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
该科1987年购进了省内第一台美国进口心脏超声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率先开展了心血管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当时省医学会心血管疾病超声诊断会诊中心所在地。2002年,又在省内率先建立并使用超声工作站,使患者的图像及文字资料永久储存,实现了超声图像及文字资料的数据化管理,便于患者治疗前后的比较及查阅。随着医院的发展及技术的不断更新,医院购置了目前最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如西门子S2000、美国GE公司Vivid-7型、飞利浦4000型等全身彩色超声诊断仪。临床工作除了开展常规的心脏、血管、妇产科、浅表器官以及腹腔脏器的超声检查外,还常规开展介入性超声诊断及治疗,如超声引导下肝、肾等器官的活检及各部位肿瘤的活检,目前拟开展超声引导下肿瘤的介入治疗。
主要研究方向:1.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2.影像医学临床诊断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超声诊断的中西医结合研究;4.计算机辅助诊断(CAD)。
中西医结合临床(急症医学方向):
安徽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始建于1996年6月,是我院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症患者以及培养高素质急诊急救人员的的专业科室,为危重症患者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救治技术,设备先进,人员配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2006年1月重症医学科被评为硕士点。现病房面积达2000余m2,设置床位21张,近三年共收治病人1500多人次,收治病种涉及内、外、妇、儿、急诊各科,抢救成功率高达85%以上。
本学科积极加强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有专职医师15名:其中主任医师兼教授1名,主任医师兼副教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兼讲师4名,住院医师7名,包括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5名,在职硕士研究生3名。本学科是我院危重病医学的临床基地,是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病患者的专业科室,是高科技抢救平台,急救水平位居省内前列,设备先进,配备了各种高尖端仪器,其中美国飞利浦多功能床边监护仪15台及中央站2台,拥有德国进口DRAGER多功能呼吸机7台、美国纽邦e360呼吸机2台、美国鸟牌呼吸机1台,国产呼吸机5台、进口无创呼吸机1台,美国AQUARIUS、百特BM25血液净化设备各1台,美国飞利浦双相波除颤仪1台,美国ITC IRMA TRUpointTM干化学式血气分析仪,还配有输液泵,微泵,亚低温治疗仪等。医务人员均经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经验丰富,技术全面,诊疗规范,可进行心肺复苏术、电复律与心脏除颤术、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深静脉置管术,急诊气管插管等抢救与支持技术,收治病种复杂多样(包括大型手术后重危病人、急诊多发伤、复合伤病人、心功能不全或有严重心律紊乱者、急性心肌梗塞、各类休克、急性肾功能衰、急性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尤其是在呼吸机支持治疗、全营养(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血液净化治疗等方面独具特色,真正发挥了生命绿色通道的作用。
科室除具有现代医学救治水平外,还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应用西医APACHEⅡ评分系统,尝试创立中西医结合的危重病评估系统;(2)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难治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危重症;(3)益气活血化痰法为主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4)祛瘀法为主防治大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5)以中医药疗和辨证食疗相结合,对术后或危重患者及早给予肠内营养,防治胃肠功能衰竭。ICU多次获得“医院先进科室”,“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称号,多人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我科主任先后多次获得“优秀科主任”、“突出贡献奖”;全科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同时被评为安徽省首批ICU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病实习[实训]示范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1.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衰、冠心病;2.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肺炎、呼吸衰竭。

专业点分布

河北中医学院 华北理工大学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长春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药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云南中医学院 空军军医大学 甘肃中医药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0 所,本次参评20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37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26 北京中医药大学 A+
2 10268 上海中医药大学 A+
3 10315 南京中医药大学 A-
4 10063 天津中医药大学 B+
5 10228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B+
6 10572 广州中医药大学 B+
7 10633 成都中医药大学 B+
8 10162 辽宁中医药大学 B
9 10344 浙江中医药大学 B
10 10441 山东中医药大学 B
11 10541 湖南中医药大学 B
12 10199 长春中医药大学 B-
13 10369 安徽中医药大学 B-
14 10393 福建中医药大学 B-
15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C+
16 10412 江西中医药大学 C+
17 10471 河南中医药大学 C+
18 10507 湖北中医药大学 C+
19 10600 广西中医药大学 C+
20 10662 贵阳中医学院 C
21 10716 陕西中医药大学 C
22 10735 甘肃中医药大学 C
23 10384 厦门大学 C-
24 10680 云南中医学院 C-
25 14432 河北中医学院 C-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
③306医学综合或307中医综合
(注:各个院校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扬州大学为例)
 
中西医结合临床考研参考书:
2015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目
《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的第5版教材(必备):
根本不用看其他的版本,出题人出题的依据只是第5版教材,所以也不要指望出题者会兼顾到学校使用不同的教材而出5.6.7版教材公有的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的第5版教材(必备):
 根本不用看其他的版本,出题人出题的依据只是第5版教材,所以也不要指望出题者会兼顾到学校使用不同的教材而出5.6.7版教材公有的知识点。方剂的配伍记忆方法因人而异,不要轻易变换。如果采用方歌推荐教材上的方歌,如果采用趣味歌决记忆推荐上海中医药出版社的《趣味方剂手册》。
《中医针灸学》以第7版教材(必备)
这个版本的教材完美涵盖了新大纲所有内容。特殊腧穴的记忆一定要用歌决系统记忆,事半功倍!针灸缺乏模拟题,手头能用的模拟题不是太难(针灸专业)就是严重超纲,或者不是按照7版教材编写。
推荐大家使用那本北中医编写的、天价的《复习全书》中的针灸模拟题部分。特别是后面将近250道模拟题非常有价值。(个人感觉)
《中医诊断学》的第5版或者第6版教材:考纲总体上以第5版为主,但最近几年也涉及到第6版的内容。
《中医中药学》:以第7版教材为主(必备)。归经这一部分主要参看以前版本。
还有就是第5版教材是绿色封面,1983年左右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为什么1983年版的书到现在还在不断印刷?(1995年是6版,2001年是7版)其中缘由得靠自己琢磨。
必备真题。其实这种书哪本都一样,只要题目收得全就可以。所有题目的答案建议都去教材上找,找不到就是教材版本问题。一定要看《大纲》上的试题解答,并核对答案,因为现在的真题书的答案错误真的很多!
可选参考书(可选)。
《中医120分》跨越篇,形式不错,可惜和教材比系统性、全面性相差太远,而且错误也太多了。
《讲义》赵百孝,虽然错误稍微少了一点,但是形式不如前者,更是没办法和教材比啊。
《复习全书》怎么说也还是根据新大纲编写,不过还是推荐看教材。
西医综合(包括生理、病理、生物化学、诊断、内科、外科共六门)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就业:
中西医结合专业就业方向
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不仅具体专业之间存在差别,而且地区性的差别也比较大,这与经济的发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对毕业生的需求反而越小,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事业起步早,发展比较成熟稳定,特别是这城市的公立医院,基本上都是人才饱和。而中小城市因为医疗事业正处于不断进步发展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量则相对较大。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科研院所从事西医、中医结合或中医专业医疗、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中西医结合专业就业前景
近些年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剧增,而与之相矛盾的是每年社会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却增速有限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使各大医院、医疗单位用人自主权增加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用人单位“门槛”增高主要以急需的专业人才为主;另一方面卫生改革使一些医疗机构受区域卫生规划的影响将被撤并受市场竞争的影响使一些医疗机构在竞争中遭到淘汰从而影响了吸纳毕业生的能力,给医学类的毕业生增加了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