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师范大学中国史研究生分数线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湖北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湖北师范大学报录比、湖北师范大学考研群、湖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湖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湖北师范大学专业目录、湖北师范大学排名、湖北师范大学保研、湖北师范大学公众号、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湖北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湖北师范大学中国史研究生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包括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湖北师范大学中国史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湖北师范大学中国史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学校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湖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录取分数线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中国史的研究生。【手机访问

Add 湖北师范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湖北师范大学

考研派的考研频道内含有大量优质的课堂讲义真题资源,欢迎考生前去查询和购买。
关注微信公众号:【考研派之家】,了解第一手考研资讯,免费领取考研学习资源。

湖北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考研录取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录取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湖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湖北师范大学中国史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湖北师范大学中国史录取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中国史的研究生。

湖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考试科目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了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18]9号),我校申报的8个硕士点全部成功获批,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生物学、地理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汉语国际教育、工程、法律、体育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此次学位点申报2017年3月启动,学校高度重视,在校党委行政领导下,组织多次专题调研论证,达成学校学位点优化布局和学科发展共识,校院协同、部处联动、全力以赴,圆满完成申报工作。历史文化学院在申报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过程中,全力以赴,认真论证,反复修改,内引外联,多方征求专家意见,精益求精,终得如愿。
本次新增的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将于今年9月发布招生简章,2019年正式招生。目前,我校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达到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达到7个,涵盖到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艺术学7大学科门类,学位点布局更加优化。其中,历史文化学院拥有中国史一级学硕点、社会工作一级专硕点和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二级学硕点,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本次学位授权点申报取得的突出成绩,是学校近年来学科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强教育学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和博士点立项建设工作,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平台和条件,推动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国史 [060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湖北师范大学
招生年份:2019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不区分院系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6]历史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中国史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中国专门史
02中国古代史
03中国近代史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740中国史基础
备  注:
中国史 [060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湖北师范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6]历史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中国史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中国专门史(02)中国古代史
(03)中国近代史
招生人数: 12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40)中国史基础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740)中国史基础
④(--)无
备  注:
一、考查目标  
考查学生对中国史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能够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史料阅读与分析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视野,有一定的科研潜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材料题:2小题,共6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40分,共80分;
(四)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史》,朱绍候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
三、考查范围 (1949年以前)
中国古代史
一、考查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制度、重大事件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评价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能够阅读基本的文言文史料、辨析史料的价值,从中获取历史信息。
二、考查范围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
一、 中国历史的开端
二、 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
三、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一、 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
二、 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第三章 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一、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二、 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三、 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和西周的衰亡
第四章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一、 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
二、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三、 下层民众的反抗和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
四、 春秋时期的文化
第五章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
一、 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
二、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 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四、 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六章 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起义
一、 秦帝国的建立
二、 秦代社会主要阶级构成
三、 秦末农民起义
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二、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 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第八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一、 东汉前期政治
二、 东汉社会经济
三、 东汉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四、 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黄巾军起义
五、 东汉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一、 三国鼎立
二、 西晋的短期统一及其崩溃
三、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
四、 南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五、 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六、 魏晋南北朝文化和社会生活
七、 魏晋南北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十章  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隋朝前期的政治
二、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
四、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第十一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一、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二、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三、唐代的民族关系
四、唐末农民大起义
五、唐代的文化和社会和生活
六、唐代的中外关系
第十二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
一、 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
二、 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
三、 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
四、 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五、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六、 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七、 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
八、 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经济
九、 南宋的灭亡
十、 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十一、 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十三章 元朝的大一统
一、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二、 元朝的政治
三、 元朝的社会经济
四、 元朝的衰落和灭亡
五、 元朝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十四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二、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三、明代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民战争
五、 明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六、 明代中外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
第十五章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進一步发展
一、清军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二、清代的政治
三、统一形势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四、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五、清代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六、清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七、清代中外关系和中国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

中国近现代史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把握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3、掌握一定的史学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
4、通过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培养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考查内容
(一)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清朝统治的衰落;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2、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战争的三个阶段;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3、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社会经济的变化;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二)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1、太平天国起义
洪秀全和金田起义;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2、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天朝田亩制度》;各项制度和措施
3、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英法侵略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4、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
辛酉政变;政变后的政治格局;
5、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分裂后的形势和《资政新篇》的提出;保卫安庆和经营江浙;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的英勇斗争
6、 太平天国时期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义
广西壮、汉各族的继起斗争;贵州苗、教、号军起义;云南回民起义;陕、甘、宁、青回民起义、
(三)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 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
外国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大;农村经济的凋敝
2、 统治集团内部对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
洋务宗旨的提出和洋务派的形成;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3、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
军事工业;新式陆海军
4、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
官督商办企业;商办企业
5、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
新阶级的产生;思想文化的演变
(四)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1、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的订立;日美侵犯台湾、《烟台条约》和英俄进窥西藏;
2、中法战争
法国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3、中日战争
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的矛盾;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人民的浴血抗战
(五)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
帝国主义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运动的发端和康有为的变法理论;维新运动的高涨;变法维新与顽固守旧的争论;百日维新及其失败;思想文化的更新及社会风气的转变
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反对外国教会侵略斗争的新高涨;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及其在北部中国的发展;八国联军侵华和清政府宣战;京津军民抗击八国联军;宣战后北部中国的斗争和《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订立
(六)辛亥革命
1、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新政”
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清末“新政”;残破的农村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
2、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孙中山和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出现;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3、革命运动的发展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及其他革命活动;群众性的反抗斗争;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
“仿行宪政”的“预备”措施;“国会请愿运动”和保路风潮;
5、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武昌起义与全国各地的响应;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窃夺政权;临时政府北迁后的政局和“二次革命”
6、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
社会变动中各种思潮的涌现;史学、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的新面貌;新式教育的推广和科学技术新成就
(七)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
1、 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护国运动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与反袁斗争的继续开展;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2、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
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段祺瑞的统治和护法运动
3、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活动
沙俄在蒙古的分裂活动;沙俄在新疆的分裂活动;英国制造西藏“独立”
4、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的成长
5、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八)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
1、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袁世凯统治的垮台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社会力量的成长;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六三”以后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扩展和深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各派新思潮的竞起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争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协同侵略”;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府权力的更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迟滞 一度兴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宣传;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各界群众运动的新发展;孙中山的继续奋斗和国共合作的酝酿
(九)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
1、军阀势力的演变和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
中国国民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国共合作建立后革命工作的开展五卅运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及国家主义派的斗争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初步形成;各派军阀势力的演变和中国政局
2、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北伐的胜利进军;反帝运动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反对军事独裁的斗争
3、国民革命的失败
奉系军阀在北方的统治;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工农运动继续高涨和二期北伐武汉政府的转向;革命的紧急形势和共产党的对策;七一五“分共”和 国民革命的失败
(十)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开展
1、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中国革命的低潮
国民党各派系的争斗与合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国民党“训政”的开始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和外交;中国革命的低潮
2、苏维埃革命的开始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各地武装起义的发动和苏维埃口号的提出;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3、国民党军阀的混战 中间政派的活动和主张
各派国民党军阀的争斗中原大战;“国民会议”和《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间政派的活动和主张国民党对他们的破坏与镇压
4、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
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苏区土地革命的开展;李立三“左”倾错误及其被纠正王明“左”倾错误的出现;国民党军对红军“围剿”和红军反“围剿”作战
(十一)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1、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掀起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王明“左”倾错误的发展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及其各项政策;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一·二八事变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国策;伪“满洲国”的成立国联调查团的调查及其报告书
2、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和抗日民主运动继续发展
国民党独裁政权的强化和国家垄断资本的形成;国民政府的土地法令关于农村问题和农民土地问题的各种主张;日本帝国主义向关内侵略扩张和国民政府的退让;中间政派的抗日民主要求和抗日民主运动的持续发展
3、苏区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及红军长征
鄂豫皖和湘鄂西红军的转移 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川陕苏区的开辟;苏区土地革命的深入和各项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反对张国焘反党分裂主义的斗争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
4、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
日本对华北的经济掠夺和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的发表一二·九运动;中共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共产党在白区工作的恢复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斗争和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
5、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及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和西安事变与全国团结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对日政策的变化;国共两党开始接触法币政策和国民政府统治地区经济的增长;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对东北军西北军的统战工作;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两广事变绥远抗战和援绥运动;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中共苏区代表会议 全国团结抗日局面基本形成
(十二) 抗日战争
1、全国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的作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全国抗日高潮的掀起;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军的“南京大屠杀”;共产党的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建国纲领》; 国民参政会的设立;中间集团的抗战主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沦陷区伪政权的建立;抗战初期的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2、战略相持阶段前期抗战形势的演变
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相持阶段前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敌后战场成为重要战场;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和国共摩擦的激化;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阐发;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汪伪政权的成立;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统治;皖南事变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3、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
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敌伪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敌后军民的艰苦奋斗;解放区的政权建设、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正面战场;国民党统治日趋腐朽;大后方经济;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之命运》的发表和中共对它的批判;少数民族地区的抗日、争取民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
4、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本太平洋战线的崩溃;缅北滇西作战的胜利;敌后战场转入局部反攻;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的大溃败;民主运动的新发展;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雅尔塔会议;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后挣扎和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十三)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和中国人民力争和平民主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各党派的建国主张;重庆谈判国民党挑动内战和解放区的自卫反击国统区人民的反内战运动;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党准备发动全面内战及解放区的准备
2、 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及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制宪国大”和“改组政府”;反蒋的第二条战线形成;中间路线的宣传及破灭;少数民族的政治斗争
3、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政府的“戡乱”总动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中共十二月会议;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国统区民主运动的深刻演变;解放军的战略决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国民党南京政权的全面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中国史     专业代码:060200     门类/类别:历史学     学科/类别:中国史

专业介绍

宁波大学为例
中国史一级学科学位点下设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东亚史五个研究方向。其中,专门史为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硕士学科授予权;中国近现代史在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充分依托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对相关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的主要学术力量。同时,本学科还拥有“浙东文化与宁波文化大市建设研究中心”(宁波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建)、“浙东文化研究基地”(宁波市社科重点基地)和“宁波市民国文化研究基地”三个研究平台,本专业所属的“海洋文化研究创新团队”为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
本学科现有教师22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7名、讲师7名,博士学位获得者21名。学科带头人龚缨晏教授,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五个二级点带头人分别是钱茂伟教授(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王万盈教授(中国古代史)、陈君静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张伟教授(专门史)、龚缨晏教授(东亚史)。
宁波大学中国史学科立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前沿,力求深层次、多视角地探究中国及相关区域历史,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文史》等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50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省、市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其中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浙江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以及宁波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展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本学位点研究方向有:
(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本方向在中国史学史研究尤其是明代史学研究,处于全国前沿位置,而中国方志学史研究则在全国其他高校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中是独一无二的。
该方向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5人。学位点负责人钱茂伟教授,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三个研究方向负责人分别为钱茂伟教授、唐燮军副教授、沈松平副教授。钱茂伟教授涉及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的多个方面,近年主要关注公众史学研究,唐燮军副教授擅长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沈松平副教授侧重中国方志学史研究。
近年来,本学位点相关成员先后在《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学术月刊》、《文献》、《文学遗产》、《中国地方志》等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省社科基金项目8项,获省、市级社科成果奖10项,展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本研究方向主要有:①史学理论;②中国史学史;③中国方志学史。
(2)专门史
专门史为浙江省重点学科,重点研究中国中部沿海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为当代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近年来,共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近100篇,承担国家、省部级社科项目近10项,获得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
本方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其中博士6人。学位点负责人张伟教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浙东学术史、海洋文化史研究,现担任宁波市浙东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宁波大学浙东文化与海外华人研究院院长。三个研究方向负责人分别是张伟教授(区域文化研究)、李小红副教授(区域社会经济变迁)、谷雪梅副教授(区域政治与对外关系)。
本研究方向主要有:①区域社会变迁;②区域文化史;③区域政治与对外关系。
(3)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立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致力于吸收和借鉴不同学科研究方法,力求深层次、多视角探赜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研究涉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社会史、经济史、民族史和海洋经济文化史多个方面。近年来,本学位点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获省、市级社科成果奖10余项,展现出较强的科研实力。
该方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其中博士6人。学位点负责人王万盈教授,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和中国经济史研究。三个研究方向的负责人分别是王万盈教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邢舒绪副教授(宋元史)、贾庆军副教授(明清史)。
本研究方向主要有:①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②宋元史;③明清史。
(4)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立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前沿,力求深层次、多视角地探究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演进,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城市史、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海外中国学、民国史、近代宁波商帮等诸多领域,颇具研究特色和实力。
该方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博士5人。学科带头人陈君静教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三个研究方向带头人分别是王瑞成教授(近代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变迁)、陈君静教授(近现代中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交流)、孙善根研究员(民国史)。
近年来,在《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承担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和省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获省、市级社科成果奖10项,展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本研究方向主要有:①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及社会变迁;②近现代中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交流;③民国史。
(5)东亚史
东亚史的研究范围涵盖东亚交通史、东亚文化史、日本史等诸多领域。
该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6人。学科带头人龚缨晏教授,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大学历史学学科团队负责人、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三个研究方向带头人分别是龚缨晏教授(东亚交通史)、刘恒武教授(日本史)、周莉萍副教授(东亚文化史)。
近年来,先后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古代文化》(日本)等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承担各类课题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哲社规划课题6项),研究成果有多项获教育部、省、市级优秀社科成果奖(其中获教育部高校人文成果二等奖1项、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展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本研究方向主要有:①东亚交通史;②日本史;③东亚文化史。

专业点分布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 内蒙古大学 大连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 温州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安庆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鲁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吉首大学 湘潭大学 中山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延安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602 中国史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48 所,本次参评4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8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A+
2 10246 复旦大学 A+
3 10001 北京大学 A
4 10284 南京大学 A
5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A-
6 10055 南开大学 A-
7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A-
8 10558 中山大学 A-
9 10003 清华大学 B+
10 10028 首都师范大学 B+
11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B+
12 10384 厦门大学 B+
13 10422 山东大学 B+
14 10486 武汉大学 B+
15 10610 四川大学 B+
16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B+
17 10183 吉林大学 B
18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B
19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B
20 10559 暨南大学 B
21 10635 西南大学 B
22 10673 云南大学 B
23 10697 西北大学 B
24 10730 兰州大学 B
25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B-
26 10075 河北大学 B-
27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B-
28 10335 浙江大学 B-
29 10459 郑州大学 B-
30 10475 河南大学 B-
31 10532 湖南大学 B-
32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B-
33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C+
34 10094 河北师范大学 C+
35 10108 山西大学 C+
36 10126 内蒙古大学 C+
37 10280 上海大学 C+
38 10285 苏州大学 C+
39 10394 福建师范大学 C+
40 10446 曲阜师范大学 C+
41 10736 西北师范大学 C+
42 10165 辽宁师范大学 C
4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C
44 10357 安徽大学 C
45 10370 安徽师范大学 C
46 10414 江西师范大学 C
47 10512 湖北大学 C
48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C
49 11117 扬州大学 C
50 10140 辽宁大学 C-
51 10203 吉林师范大学 C-
52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C-
53 10346 杭州师范大学 C-
54 10403 南昌大学 C-
55 10445 山东师范大学 C-
56 10636 四川师范大学 C-
57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C-

中国史研究生考试科目:
一、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册)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 宁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王桧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 郭大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世界古代史
《世界上古史》 周启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 孔祥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 刘宗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博仁教育的林老师推荐的以上历史学考研参考书主要几点原因:
1、与考试大纲的基本吻合。以上所推荐的历史学考研参考书基本上与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基本吻合,包含了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对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准确的阐述。比如“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这个考点,对应在北师大晁福林老师编写的《中国古代史》春秋时期各国的变法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当然,从近两年的命题来看,有一些所谓超纲的知识点,这里建议同学们多看一些历史学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书籍,拓展知识面,另外,在博仁的辅导班上,老师也会介绍相关的历史常识。
2、参考书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内容详细。从这9本书的编写来看,编写结构合理,知识点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内容详细,框架突出。比如高教版世界史六卷本来说,写的也挺好的,但是编写的比较有深度,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看这套书是有一定难度的。
3、参考书的观点代表了历史学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在考生备考的过程中,很多考生看了其他参考书,有些观点是不一样,让考生很棘手,特别是在做题的时候,不知道该答哪个观点。推荐历史基础参考书,代表了历史学的主流观点,考生可以以这些观点为主,进行答题。
最后,建议同学们在历史书的时候,买一本地区,边看书边看地图,通过地图的直观性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特别是世界史部分,首先要搞清楚各个地区和国家的地理位置,能够更容易理解世界史的知识点。
 
中国史考研参考书:
第一套是北师大版的教材: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做为全国师范类教育内的排头兵,其编订的教材一直受到各本科院校的推崇,体系编排合理,严密,适合日常教学,学生易于学习,清晰明白。但是,有些问题涉及不深,点到为止。学术性不够。但是足以应付考研,因为历史学考研考得就是基础。
第二套参考教材:
1.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2.李侃《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四版
3.王绘林《中国现代史》北师大版(高教版)
4.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高教版
5.齐世荣《世界史》六卷本,高教出版社
这套教材,也就是网上通常所说的历史学考研11本书。其中,《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比较经典的教材,但缺点是内容庞杂,分量很重,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是个不小的负担。不过还是一部很经典的教材。李侃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历史很悠久的教材,但是这部教材已经多年未版,许多观点比较陈旧。齐世荣六卷本《世界史》是一部多次获奖的教材,是名家领衔编写,其特点是学术性很强,各家观点都有,是国内学术界关于《世界史》研究的较为全面的观点。但是,在体力编排上面,有所欠缺,稍显凌乱。
 
中国史研究生就业方向:
1、中小学校: 小学教育 初中 历史与社会教师 高中 历史教师
2、大专院校党校电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师 历史系教师
3、博物馆:从事历史研究,博物馆管理其他
4、旅游:导游主要是历史文化旅游
5、档案管或单位公司档案工作。
6、图书馆;从事图书相关工作
7、编辑:文字编辑
8、政府部门:教育局,政策研究,党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岗位 包括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管理保护等。文化有关工作,以及地方志工作,宗教民族相关工作
9、文物部门;如考古,文物管理,文物坚定拍卖
10、各报纸新闻单位
11、进社会科学院系统从事专职的历史研究
12、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高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