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

滨州医学院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滨州医学院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滨州医学院学姐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基础医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 我校生理学教研室前身为1956年的青岛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1974年于滨州(当时的北镇)成为独立的生理学教研室。1997年在山东省教学评估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一类课程,1999年电生理学实验室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006年生理学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2012年成立神经生理学研究所,同年医学生理学成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生理学被列为滨州医学院重点建设学科。2013年神经生理学研究所脑中风实验室被列为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建设实验室。
一、学术队伍
本学科现有人员17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 4人;中级职称12人;具有博士学位 5人;硕士学位12人,有5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其中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1人、滨州市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1人。
二、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电生理是生理学的经典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学科自1985年以来开展神经电生理的研究,以电生理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形成了稳定的神经电生理研究方向,2010年以来在马春蕾教授带领下,以神经科学为主要研究领域,基本形成了脑缺血、听觉生理、植物性神经调控等3个主要研究方向。
1、脑缺血缺氧过程中神经细胞损伤及其保护机制:方向负责人马春蕾
本研究方向拟利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研究在脑缺氧状态下ASIC1a 对NMDAR介导的神经细胞除极电流的影响以及阻断ASIC1a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缺氧状态下ASIC1a对NMDAR介导的细胞内Ca2+ 水平影响。以上研究拟通过调节NMDAR功能而达到抑制兴奋性毒性的目地,为防治脑缺血所致的神经细胞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方向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研究进展顺利,实验结果令人振奋。
2、耳蜗神经节细胞缺氧损伤在耳聋和耳鸣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向负责人杨丽娟、孙晖
内耳缺血时,由于内耳毛细胞膜去极化,释放出大量谷氨酸神经递质,此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NMDA受体,使其开放,引起细胞外钙离子大量内流。细胞因缺氧,ATP生成不足,不能将内流的钙离子泵出胞外,过多钙离子聚集于耳蜗神经节细胞内,引起节细胞过度兴奋以及胞内各种蛋白质、磷脂和核蛋白体溶解,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本项研究方向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研究课题项目支持,充分利用了国内有利资源来丰富我们的研究手段、扩展我们的合作范围,对增加我校与国内名校的科研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3、植物性神经调节与疾病:方向负责人蒋淑君、施真
消化功能紊乱、高血压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等内脏疾病时,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常发生紊乱,尤其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过度增强。过度增强的交感神经活动在消化、代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并发症形成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方向研究中枢炎性细胞因子参与调控消化、心血管疾病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机制及临床应用,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进展顺利,在本领域处于国际研究的前缘。
三、人才培养
生理学学科承担本科生教学3门课程,同时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本学科教师已指导完成6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正式发表论文3篇。承担研究生2门课程授课任务,并承担整合课程神经系统模块教学,采用原版教材、双语教学授课,教学改革项目“在医学教育国际化视野下构建渗透性双语神经科学课程体系”获得山东省高校教学研究重点立项,使我们的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生教育逐步接近国际水平。另外,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每周开展文献汇报和科研讲座,积极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和技术培训,2010年以来7名教师正攻读博士学位,有望在5年内实现年轻教师博士化。
四、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共承担教学及科研项目4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4项,厅局级项目12项,项目总经费达235万元;发表论文218篇,其中SCI收录42篇;出版教材或著作12部,其中主编 2部,副主编 9部;取得教学科研成果奖励2项,其中厅局级1项。
五、条件建设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师资培养,建设了一支以科研为主的研究型师资队伍。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科研条件,建立完善实验动物、膜片钳电生理、形态学检测、图像检测、蛋白组、神经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及高级神经活动及认知等7个技术平台。从整体、组织、蛋白基因水平寻找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致病因素和防治策略,同时为相关科研院所提供实验素材。
六、学术气氛与学术交流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带头作用,继承和发扬学科“传帮带”优良传统,实现人员、经费、技术整合,集中力量做大事。同时进一步凝练学科的研究方向,突显研究特色,注重与临床各学科进行交叉,提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较好应用前景的研究内容,力求获得重大突破。
学科注重学术交流,马春蕾教授是国际神经科学、国际耳鼻喉学会等委员及省生理学会理事,通过请专家来校,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本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增强和扩大本学科在同行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在教学及科研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3年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5年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被列入校级重点学科强化工程,同年被山东省教育厅列为山东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被列入滨州医学院重点强化工程建设学科,学校每年投资100万,连续投资五年。2011年为“泰山学者岗位”设岗学科,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所在的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强化建设实验室)。
一、学术队伍
本研究所现拥有一支强劲、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共有人员44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4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2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1人、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1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人、山东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1人、山东省第二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山东省全省教育先进工作者1人、滨州市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1人。
二、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学科现已基本形成了神经生物学、肝癌基础与临床、疾病的基因筛查与治疗和优生优育与生殖工程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一、神经生物学方向负责人:黄飞
1、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再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受损CNS内缺乏适合神经元轴突再生的微环境,其中脊髓损伤处缺乏神经营养因子类物质被认为是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旨在探讨改善损伤处微环境和进行电针、中药、皮质激素、干细胞、小RNA干扰等干预治疗对神经系统损伤治疗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
2、神经系统肿瘤发生机理及基因治疗:恶性胶质瘤是基因的突变,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绝大多数原发于脑的恶性肿瘤。作为恶性度最高的胶质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血管形成与乏氧相关。SOX9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传统的核转录因子品质,可调控不同系列基因表达, 神经发生过程中干细胞向胶质细胞分化受SOX9的调控。我们拟通过体内、外实验从蛋白、细胞、基因等水平阐述在SOX9调控下,由相关促血管生成因子介导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生成机制及其与乏氧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
二、 肝癌基础与临床方向负责人:白咸勇
本学科方向以研究肝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为立足点,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开发出特异性抗肝癌的临床用药。特色如下:
1、从基因水平发现肝癌特异性抗原,创建特异的“肿瘤生物学标志(tumor biological markers)”,并结合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形成综合的肝癌检出阈或诊断谱,作为肝癌早期诊断、复发检测和疗效随访的依据。并针对传统的抗肝癌药物因特异性差、伤及正常骨髓细胞、肝细胞等增殖旺盛的细胞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制备肝癌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并将其作为载体把毒剂(化疗药物、毒素、放射性核素)特异性地导向肝癌细胞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同时试图以基因工程或化学方法以人源Fc段取代单抗中的Fc段,以减轻单克隆抗体应用于肝癌导向治疗而引起的血清病等副作用。
2、在将肝癌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应用于肝癌导向治疗研究的同时,进行生物应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BRM)免疫辅助治疗研究。发挥我国传统医学的优势,着重于从传统中医抗肝癌中开发新的生物应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BRM),主要对单味中药、方剂和真菌进行了筛选,并对其免疫增强作用及其机理进行研究,使患者摆脱化疗、放疗的痛苦和折磨,对于构思新的综合生物治疗方案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3、针对细胞内外信号传导紊乱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制备大鼠肝癌模型,探讨主要信号通路在大鼠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为揭示肝癌的发病机制及寻找特异的药物靶点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三、疾病的基因筛查与治疗方向负责人:郑庆印
本学科方向以通过对基因工程小鼠的研究,建立一个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起点的科研平台,为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力争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为临床治疗开辟新的途径。特色如下:
基因工程小鼠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基因工程小鼠的研究,建立一个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起点的科研平台。通过基因沉默等技术利用多种疾病模型,从细胞、蛋白、基因等水平探讨各种调控机制,为神经系统疾病寻找新的治疗途径和策略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郑教授作为我校第一位海外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其擅长小鼠基因工程的研究。我校在郑庆印教授的帮助下,已经或正在从国外引进基因工程小鼠近十个品系。并已完成饲养,传代等过程,并进行相关学科研究。学习并掌握了转基因小鼠饲养、传代和基本研究技术。正在尝试通过基因敲除,基因转染,EUN诱导等技术获取新的基因工程小鼠技术,并已初步获得成功。
通过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对相关学科可进行共同研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进行相关学术、教学交流。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建立优秀科研、教学梯队。
四、优生优育及生殖工程方向负责人:张洪芹
优生优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它是建立在人类遗传学的基础上,用社会控制的方法,改善人类的素质,提高人口质量的科学。从胚胎发育角度及胎儿生理、心理特点探讨胎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及临床价值。本方向主要探讨胎教的内容、方法,及其对孕妇情绪、生理需求和妊娠期并发症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1)建立情绪胎教的内容及方法、观察胎教前后孕妇情绪的变化情况。(2)探讨胎教对孕妇饮食结构的影响,以期根据胎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孕妇的生理变化需求,构建孕妇的合理膳食。(3)探讨胎教对妊娠期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的影响。(4)探讨胎教对婴幼儿智商、发育商(“发育商”是用来衡量婴幼儿心智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是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对婴幼儿发育情况进行衡量)的影响。
从孕育期孕妇的生理、心理特点,探讨有助于优生优育的切实可行的、科学完善的孕育保健体系。以及从胚胎发育角度及胎儿生理、心理特点,探讨适于临床上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有助于胎儿及婴幼儿身心发育及智能开发的胎教方案并通过一定的方式积极在临床推广。
三、人才培养
本学科重视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和学历的进一步提升,积极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学位,目前已有2名教师顺利取得博士学位,8名教师即将取得博士学位。为他们创造机会参加科研学习班和各种学术活动。将一部分有潜质的年轻学者送至国内外重点学科、实验室进行短期培训学习,带来新的观念和技术;同时我们还采取“不为所有,只为所用”的用人观念,聘请一些重点院校博士研究生到本学科进行学术交流,邀请本学科方向的著名专家来进行学术指导,大大地增加了我们的研究实力,增强了对本学科最前沿知识的了解。
四、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共承担教学及科研项目7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4项,厅局级项目18项,项目总经费达600 万元;发表论文195篇,其中SCI收录27篇;出版教材或著作19部,其中主编 6部,副主编 7部;获得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2项;取得教学科研成果奖励35项,其中省部级8项,厅局级12项。
五、条件建设
目前本学科有教学实验室20个,陈列室2个;科研实验室总面积720㎡,其中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室、形态学技术室、细胞培养室和显微外科手术室等,现有重大仪器设备总值 306.8 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仪器31台(件)。每个实验室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技术指导和管理人员,可以开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相关实验,保证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学术气氛与学术交流(仿宋_GB2312四号)
本学科教学科研任务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实施了分工合作,利益分成的策略。团队内部对课题任务进行分工,申请课题、做实验、整理文章等各项环节具体分工到人,责任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团队内经费实行统一管理,购买试剂及其分配由学术带头人统管,秘书具体实施,实现了实验耗材和技术的共享,既能保证实验有序进行,又节约了成本。为进一步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科研工作成果实行按劳分配,如科研论文、课题和成果等的排名按照每个人的贡献大小进行排名。
为了解决本学科人员学历相对较低的缺点,重视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和学历的进一步提升,为他们创造机会参加科研学习班和各种学术活动。将一部分有潜质的年轻学者送出去短期培训学习,带来新的观念和技术;同时我们还采取“不为所有,只为所用”的用人观念,聘请一些重点院校博士研究生到本学科进行学术交流,邀请本学科方向的著名专家来进行学术指导,大大地增加了我们的研究实力,增强了对本学科最前沿知识的了解。
一、历史沿革
我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点学科组建于2000年。于2006年被山东省教育厅列为山东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被列入滨州医学院重点强化工程建设学科,2013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被列入滨州医学院重点二期强化工程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建设,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与时俱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科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教学、临床医疗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硕士学位培养专业、滨州医学院重点学科及重点学科一期、二期强化工程、附属医院“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所承担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课程成为山东省精品课程,2009年《病理学》被评为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2006年、2011年病理科先后两次被评为山东省病理质量控制先进单位,2011年被批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 2013年病理科被评为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临床肿瘤分子病理被评为山东省临床重点实验室,肿瘤分子病理学被确定为创新团队。随着近几年滨州医学院的迅速发展,我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整体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业已成为滨州医学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乃至鲁北地区一流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临床、教学、科研平台。
二、学术队伍
我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拥有一支集教学、科研、临床为一体,职称、学历、年龄、知识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管理科学、严格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术队伍。目前共有成员42人,其中教授11人,海外客座教授3人,副教授13人,讲师15人,助教(住院医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海归2人,硕士学位者26人,有4人出国学习和作短期访问,研究生学历达到81%。根据学科人才梯队的建设情况,以及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时拓宽研究领域,使每个研究方向具有4~6名高级职称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使该方向的研究水平均在相关领域占据了一定地位。学科内的多名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分别担任了山东省医学会滨州市分会的病理学专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病理医师协会、病理学会、抗癌协会委员、中国病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常委、滨州医学院学报编委等,学术任职不断增加。学科内有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师德标兵1人、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教学能手3人、学生心目中的十佳教师1人、优秀教师20人次。雄厚的学术力量不仅有能力完成各项临床、科研、教学目标和任务,并且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 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本学科充分利用基础与临床结合、形态与技能结合的优势,突出学科特色,目前已形成了消化道肿瘤基因突变靶点与个性化治疗研究、干细胞及肿瘤干细胞、靶向药物载体研究等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消化道肿瘤基因突变靶点与个性化治疗
方向负责人:吴淑华
本研究方向基于肿瘤发生、演变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的基因芯片结果,筛选可能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的基因,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基因多态、基因甲基化、基因所在染色体位点上是否存在等位基因失衡、启动子区以及编码区有无突变、转录水平、蛋白水平的变化等。筛选、优化一组生物标志物,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预测预后,建立以分子标志物为基础的分类体系,为临床判断肿瘤的侵袭性、转移率、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提供依据。肿瘤的发生、转移为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在发生中有多个基因的突变和表达异常。本研究方向是从肿瘤基因多态性、表观遗传、细胞信号通路为切入点,研究胃、肠、口腔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凋亡、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侵袭转移以及肿瘤基因治疗的相关性,探讨其发生、转移和治疗方面的问题。肿瘤的发生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有了飞速的发展,我们通过对胃肠癌肿瘤基因多态性、表观遗传、细胞信号通路的研究,筛选肿瘤个性化标记物,探讨肿瘤基因靶向治疗的高效靶点。重点研究RTPK、PI3 K-Akt/PKB、WNT通路中高效靶点,探讨肿瘤基因靶向治疗分子的可行性。寻找到合适靶点。建立细胞和分子靶向治疗程序,即时开展临床应用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防治途径,争取获得省级以上成果1-2项。通过细胞培养、基因转染、动物实验等方法,应用标准化程序免疫组化检测、western blot、ELISA、RT-PCR、PCR、MSP、DHPLC、激光共聚焦等方法,完成各项研究,为临床判断肿瘤的侵袭性、转移率、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提供依据,并形成标志性成果。有关该方面的研究在医学上属于领先地位,对于结肠癌治疗有重要价值。
研究方向二:干细胞及疾病治疗应用研究
方向负责人:韩玉贞
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本研究组前期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而且发现肿瘤细胞突变最早发生于干细胞。课题组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存在极少量瘤细胞,充当着干细胞的角色,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在启动肿瘤形成和生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肿瘤生长、转移与复发的根源。为进一步探讨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干细胞向肿瘤干细胞转化的机制及其调控。本研究方向基于前期对胚胎干细胞、乳腺癌干细胞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转化、增殖过程中基因调控、信号通路分子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以及与肿瘤血管生成、转移、侵袭的相关性, 重点研究在Wnt、Notch、Hedgehog细胞信号通路途径中,调控干细胞的生长分化的关键位点。筛选与之相关的干细胞的信号通路调控的关键分子,探讨肿瘤干细胞与分化细胞在共同完成癌转移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研究方向三:靶向、控释纳米载药体系构建及抗肿瘤效应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方向负责人:韩景田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根据进入生物体的磁性纳米材料可能发生团聚、解离、吸附等变化特性,将建立控释纳米载药体系,预防磁性纳米材料被生物体清除、防御和免疫反应行为的干扰。采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在体外进行纳米生物学效应的探讨研究,探索建立该类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及安全性评价平台,为保障纳米科技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及纳米颗粒的安全防护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纳米、生物、化学、物理学等研究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制备抗肿瘤纳米粒子,并采用葡萄糖酸和低聚壳聚糖分别对纳米粒子进行界面修饰,使其表面带电性质发生改变,运用多种方法对粒子进行表征,同时从多角度检测修饰前后的抗肿瘤纳米粒子对正常细胞、炎症细胞、肿瘤细胞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筛选具有纳米粒子特性的药物载体,研究抗肿瘤4纳米粒子的修饰与表征,采用葡萄糖酸和低聚壳聚糖对抗肿瘤纳米粒子进行修饰。研究探讨修饰的纳米粒子的表征,重点对抗肿瘤纳米粒子的组成、表面修饰物质覆盖率、形态、粒径分布、表面电位、晶体结构及抗肿瘤进行表征鉴定。利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检测纳米粒子的组成以及修饰物质在纳米粒子表面的覆盖率,动态光散射法(DLS)检测纳米粒子的粒径及分布,测定纳米粒子的表面电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抗肿瘤纳米粒子的形态,X射线衍射(XRD)测量其晶体结构,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其磁性。
四、人才培养(仿宋_GB2312四号)
依托本学科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实验平台,不仅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大量课题,而且培养了大批人才,近3年先后有60余人次在病理科开展研究工作。本学科已招收6届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共26人,已毕业12人,在读14人研究生发表论文31篇,其中SCI收录2篇。圆满完成本专科病理学授课任务,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一致好评。本学科着力于科研、临床、教学能力三者并举培养,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科多人次获得山东省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研究生导师、校级名师、优秀教师等称号。
五、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共承担教学及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7项,厅局级项目3项,项目总经费达214.7万元;建设期内学科成员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9篇,其中被国外权威检索机构(SCI、EI、CA、Medline等)收录10余篇,SCI收录10篇,核心期刊64篇。出版教材或著作16部,其中主编 2部,副主编 5部;获得专利2项;取得教学科研成果奖励4项,获得国际先进水平成果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厅局级一、二、三等奖8项,校级优秀成果奖6项。
六、条件建设
本建设周期内扩大工作面积近600平方米,现有使用工作面积近1110 平方米,其中临床服务面积600平方米,分设免疫组化室、细胞病理室、分子病理室、免疫荧光病理室、新鲜标本组织库等。拥有科研实验室面积510平方米,建立了分子病理实验室、显微切割实验室、免疫荧光实验室、细胞学实验室、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室、构建了国内最先进的数字化信息网络平台等。目前,仪器设备总值达2124万元,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31台,价值1160余万元,其中11台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保证了肿瘤分子病理学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
七、学术气氛与学术交流
加强同国内外同行间的合作,聘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疗中心王焕友教授、韩国加图立大学医学院朴元相教授、南硕佑教授等3位为本学科的客座教授聘请国外学者来学科讲学和交流,每年10余次;不定期举行专题研讨会,交流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进展;以学术报告、讲座等形式定期汇报临床、教学及科研的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30余人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多次举办省级学术会议和承担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先后派出多人外出学习医疗、科研及教学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提高了本学科的整体实力。
滨州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的前身为“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研室”,2003年独立为“免疫学教研室”;1995年免疫学科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学科”,1997年本教研室的高美华教授开始构建医学免疫学的“双轨道教学新体系”,并应用于免疫学的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2001年获得了“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至今本室共有研究生导师6名,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20余名;2006年开始进行双语教学改革,多名教师通过学校的双语教学资格认证,获得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立项,2009年被授予“山东省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同时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现已形成了一整套较完善的双语教学和体系;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采用科研促教学的方法,并结合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本学科具有较强的科研优势,现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多项科研课题,并注意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本学科现已在教学、科研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术队伍
本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外语水平较高、学历较高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现有人员1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其中3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硕士学位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
二、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本学科现已形成了生殖免疫和肿瘤免疫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1、生殖免疫:以胡雪梅教授为首的研究组
近十年来在国内外率先对孕期弓形虫感染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发现蜕膜NK细胞及其受体、T调节细胞(Treg细胞)、Th1/Th2平衡等在孕期弓形虫感染致不良妊娠结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发现IL-10可有效改善孕期弓形虫感染所导致的不良妊娠结局,其研究结果将为全面阐明孕期弓形虫感染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分子免疫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探索从根本上切断孕期弓形虫垂直传播的手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肿瘤免疫:以栾希英教授为首的研究组
致力于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研究应用siRNA技术抑制目的基因(GFP、ras等)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进一步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探讨肿瘤的基因治疗的新策略;研究miRNA基因与肿瘤发病的关系,构建miRNA表达载体,作为抑癌基因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肿瘤的发病机理的认识,指导新药开发与设计;探索并确定肿瘤组织中分子伴侣(Cosmc)基因的突变方式、突变位点,为肿瘤的诊断、治疗提供有效的作用靶点。
三、人才培养
医学免疫学教研室承担着学校不同专业本科、专科的《医学免疫学》、《医学免疫学实验》及研究生的《临床免疫学》、《分子细胞免疫学》教学任务,在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和提高其医疗科研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学科注重学生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介绍学科新进展、新技术,并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而且会吸引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还积极参与毕业生的带教工作。近五年,本学科教师指导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22项,带教13名生物技术、药学专业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及毕业答辩。
本学科2005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硕士培养点,近五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其中7名现已如期毕业;获得国家奖学金1项,“山东省优秀研究生”称号2名,山东省研究生科技创新奖三等奖1项,齐鲁研究生论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四、科学研究
本学科近五年来共承担教学及科研项目4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10项,厅局级项目11项,项目总经费达1076.16万元;发表论文63篇,其中SCI收录13篇;出版教材或著作12部,其中主编3部,副主编 5部;取得教学科研成果奖励40项,其中省部级4项,厅局级22项。
五、条件建设
本学科研究室现有面积782.3平方米,下设5个研究平台,即生殖免疫研究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SPF动物中心;研究室现有仪器设备总价值978.7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18台(件)。
六、学术气氛与学术交流
目前本学科与美国哈佛大学、德州西南医学中心、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宾尼法尼亚大学、韩国加图立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均已展开实质性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拥有“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名。
近五年,承办中国免疫学会学术会议1次,山东省免疫学会学术会议1次,《医学免疫学》编委会会议1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2次,并作大会报告;参加历届中国免疫学会、山东省免疫学会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10余次。
基础医学院源于1983年的滨州医学院医学一系,历经基础教学部、基础医学系、基础学院,2013年改称基础医学院。目前学院承担学校26个专业和方向的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我校重要的基础医学教育基地和科研基地。
    基础医学院下设10个教研室、6个科研研究所和2个行政办公室,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其中教师108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专兼职行政管理人员7人。现有教授20名,副教授44名,硕士生导师42名,博士54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教育部特教园丁奖1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1人,山东省教育先进工作者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1人,山东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1人。
    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26个专业和方向的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医学基础学科师资整体优势,坚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主线、提高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条件,逐步形成了自身优势和特色。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13年,在全省高校中率先接受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得了“6年有效期”的好成绩,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课程整合改革取得可喜成绩,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不断提高。近5年来,学院共获得省部级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承担厅局级以上教研项目25项,发表教研论文117篇,获得各类教研奖励71项;学院重视教材建设,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0余部,参编教材50余部。2016年由我院组织选派的4支代表队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喜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基础医学院现有临床应用解剖学系列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儿科学系列课程(人体发育学)等13门省级精品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2门省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免疫学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省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态学省级教学团队。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明显提升。基础医学院学科建制完善,研究内容涵盖基础医学各个方向。基础医学为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有3个目录外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在读研究生120名,已培养研究生350余名,其中省级优秀毕业生10名,获国家级奖学金5名,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5项,优秀学位论文6篇;有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强化建设实验室)、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2个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强化实验室,生殖免疫、脑中风、耳科遗传病3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研究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研究所、医学免疫与病原研究所、医学分子遗传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分子医学研究所等6个学科研究所,拥有科研仪器总值达4000余万元。近五年来,学院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厅局级及以上科研获奖120余项,专利10余项,承担以国家级课题为重点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余项,科研经费达3500余万元
    基础医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开放办学,注重产学研结合,实现自我提升与社会服务双丰收。学院与美国西南医学中心、凯斯西储大学、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日本旭川医科大学、岩手医科大学、加拿大卡尔顿大学、韩国加图立大学校医科大学、汉阳大学校医科大学、中央大学校医科大学、全北大学校医科大学等多国知名院校开展交流合作,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等知名院校和科研单位在师资培养、共建项目和联合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目前,我院已有50余名教师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其中留学回归博士9人,博士后3人,国外访问学者10人,国内访问学者25人,现有30余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基础医学院正以“建设国内知名基础医学院”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中心、科研重点、人才兴院、质量立院、成果强院”办院理念,充分发挥“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产学研、科学管理”五个支点作用,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凝心聚力,积极作为,为学校实现国内知名康复医科大学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001基础医学院 40        
10010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01人体解剖学(临床应用解剖学、神经肿瘤、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等)
02组织胚胎学(肝癌基础与临床、生殖工程与优生优育等)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99联考西医综合
1.系统解剖学(01方向);
2.组织学与胚胎学(02方向)
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  
100102免疫学◆◇▲★
 01 肿瘤免疫
 02 白血病与干细胞免疫
 03 分子免疫与负性调控分子
 04 生殖免疫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99联考西医综合
医学免疫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  
100103病原生物学◇
 01 医学微生物学(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机制研究、幽门螺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等)
 02 人体寄生虫学(肝吸虫致肝纤维化机制研究等)
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99联考西医综合
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 国家级规划教材最新版  
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01病理学(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生机制、胃肠道恶性肿瘤分子病理研究、胃肠道恶性肿瘤耐药机制与个性化治疗研究等)
 02病理生理学(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神经系统发育与疾病等)
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99联考西医综合
1.病理学(01方向);
2.病理生理学(02方向)
 
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  
1001Z1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1 肺癌分子生物学
02 非编码RNA与肿瘤
03 神经分子生物学
04 遗传性耳聋机制与药物干预
05 表观遗传学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99联考西医综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  
1001Z3医学生理学◇☆
01 学习与记忆;
02脑中风神经损伤机制与神经保护;
03 神经性耳鸣机制与治疗
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99联考西医综合
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  
1001Z7纳米医学◇☆
01 中枢神经系统离子通道的功能与疾病
02 纳米材料与肿瘤免疫
03 小分子核酸纳米药物与肿瘤治疗
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99联考西医综合
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  

添加滨州医学院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滨州医学院考研分数线、滨州医学院报录比、滨州医学院考研群、滨州医学院学姐、滨州医学院考研真题、滨州医学院专业目录、滨州医学院排名、滨州医学院保研、滨州医学院公众号、滨州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滨州医学院考研信息或资源

滨州医学院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