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1-10 19:43:16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湖北经济学院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湖北经济学院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湖北经济学院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湖北经济学院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湖北经济学院官网来自湖北经济学院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湖北经济学院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湖北经济学院考研报考有用。

湖北经济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官网:

湖北经济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简介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是一个以信息类相关专业为主的工科教学院系,目前开办有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5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方向)1个专业方向。其中,2009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全部指标均为优秀的成绩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的本科专业教学水平合格评估,软件工程专业分别于2012年和2017年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017年我院被认定为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18年获批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办学多年来,我院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我院拥有一支由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高学历、高素质、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3人(含博士后4人、在读博士后2人),博士在读4人,教学名师3人。
学院目前拥有“湖北省互联网金融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1个、湖北省高校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各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厅局级教学及科研课题等6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3部,出版教材10部;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通信学报》和《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等国内外重要专业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0篇,EI收录90余篇。依托湖北经济学院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学院目前下属有高科技企业--武汉亿维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为突出“培养工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实现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有效结合,学院坚持“校政行企协同育人”,与省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已与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和艾迪系统开发(武汉)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了校内外实训实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靠保证。
为体现“知理论、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专业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我校金融与管理学科的优势资源,我院在本专业课程之外专门开设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必修课和金融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为学生今后能进入与金融、管理等相关的领域工作打下一定基础。教学实施中,我院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深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近3年来,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网络技术大赛、“蓝桥杯”软件大赛、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近100项,其中国家一等奖20余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38项。毕业生中已有多人考上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连续三年有学生出国(境)留学读研。

湖北经济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地址:武汉江夏藏龙岛开发区杨桥湖大道8号  
 邮编:430205
E-mail:dzgcx@hbue.edu.cn(综合办) 
Tel: (027)81973865(综合办)

湖北经济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科建设
2016-2020年是信息工程学院发展关键的五年,作为经管类院校里的工科学院,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一个台阶,扩大专业影响,对学院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促进学院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学校改革与发展规划以及本院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学院恪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两有三实人才”的办学方针,坚持机制、体制创新,加强校企战略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内涵,促进校企共赢,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人才培养
 “十二五”期间,我院突出对各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建设力度,努力增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院毕业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校企相融,产学互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坚持“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能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创新品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原则,努力探索工科教育的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新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并形成了“3+1”、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切性和实效性,在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11年以来新签或续签校企合作协议书的企业达20余家,使学院校企合作单位达43家,能满足学院各专业认识性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学院在行业内部还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我省信息技术产业培养了大批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湖北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2.良好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我院所有工科专业依托理工类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全面进行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根据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按技能培养的实验项目体系。实习与课程设计等工程实训环节得到加强。
我院各个专业已建立从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完全能满足我院各个专业不同层次的实验技能教学的要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个含“基本实验/实习”、“课内单元实验”、“课外开放实验”、“课内综合性、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的完整的实验训练体系。
3.与专业密切结合的课外科技活动。
学院各专业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博创杯物联网嵌入式大赛等知名学科竞赛为依托,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通过组织老师参与竞赛的辅导,将学科竞赛涉及到的知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深入和扩大了原来的教学内容,减少理论和实践工程的差距,扩大了竞赛的受益面。
4.重视专业特长培养。
为了突出专业特点,鼓励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我院专门组建了学生创新实验室,为那些学有余力,对学科专业感兴趣,有想法的学生开放。学生创新实验室采用图书馆式的管理模式,支持学生自选制作题目、自拟方案、独立自主的完成实验项目的设计、组装与调试。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学生创新实验室特成立教师指导小组,教师指导小组参与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做好器材保管和采购等技术保障工作。教师指导小组负责审核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实用性。学生完成的实验项目由指导小组进行评定。按创新学分管理的有关规定,确定学生的成绩。
5.就业比例和质量并重。
本院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近三年就业情况中,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5.36 %,位居全校第三。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7.12%,名列全校第三。2015年,就业率95.04%,名列全校第六;本院的应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较高,近三年毕业生中共有88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考研录取率为13.04% 。
(二)内涵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突出行业特色
学院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框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按照导向性、前瞻性、实用性的原则,整合目前学院已有的6个专业和2个专业方向。
学院专门制定了《信息工程学院教学任务落实与分配办法》、《信息工程学院教学纪律管理办法》、《信息工程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办法》、《信息工程学院课程建设办法》、《信息工程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定,规范专业建设和教学行为。
2.完善课程建设,全面开展精品课创建
学院遵循“突出应用,强调实践”的课程改革理念,把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与核心,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以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形成为主线,进行全面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精品课建设相关的支持政策办法,紧紧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本科人才成长规律,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精品课创建,形成了系部和学院两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学院共有校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优质课程7门、院直属课程5门,并对全部课程建立起了课程组,实行课程组负责制。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学院专门制定了《信息工程学院教研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设立了院级教研项目7项。近五年来,我院教师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承担省级教研项目3项,省“十二五”规划教研项目8项,教师发表教研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2部。
(三)师资队伍建设
1.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一是推进人才引进计划。为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满足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需要,近五年共引进博士学位教师8人。二是完善职称结构,近五年共有15人通过高级职称评审,5人通过了中级职称评审。
2.多措并举加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一是外出学习培训。近五年组织70多人次参加了各项素质培养活动,5名教师参加国外访学项目;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外出培训。二是进企业实践。为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学院出台教师进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组织教师参加了进企业实践。三是内部培训。通过说课、说专业等专题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交流等形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3.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学院重新定位教师岗位职责,制定了7个配套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学院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均衡发展,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奠定了建设合格的应用型工科专业教师队伍的基础。
4.打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积极发挥校企合作、师资共建的优势,选聘优秀人才到校任教,聘请一线技术人员、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各专业建立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同时,近三年,学院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队伍内,增选了20余名工程师作为我院兼职教师,提高了实践教学队伍水平。
(四)校企合作与学科竞赛
1. 加强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主动作为,加强与学院学科相关优质企业的联系,签订合作和共建协议,建立和做实实习实训基地。“十二五”期间新建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8个。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资金,新建“面向校园的绿色能源使用研究和能源控制研究”实验室、“物联网工程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更新我院“通讯工程”、“数字电子技术”等实验室,解决了我院实验教学中的短板,基本满足和保证了相关实验课程的顺利开展。密切关注学科和软硬件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与Altera国际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物联网+EDA/SOPC联合实验室。
2.认真做好学科竞赛相关工作
出台学院的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学科竞赛管理办法,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参与各种学科竞赛。除了教务部门下拨的学科竞赛经费外,院系配套一定数目的经费,保证学科相关的竞赛和比赛顺利开展。(1)加大对电子设计大赛、物联网大赛、蓝桥杯大赛等学科竞赛的投入,学生比赛成绩、获奖等级、比赛层次再上新台阶;(2)通过举办“TI杯电子设计大赛培训会”等活动,增大学校和学院在相关专业的省内影响力;(3)鼓励和支持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电子产品制作比赛(电子DIY)、软件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科学研究
我院拥有湖北省高校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 “十一五”国家课题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5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8项,出版学术专著12部,出版规划教材3部,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两项,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通信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等国内外重要专业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2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篇,EI收录90余篇。
(六)社会服务
依托湖北经济学院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学院目前下属有高科技企业--武汉亿维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学院成立后,科研项目紧贴工业企业需求,横向科研项目在项目数量、经费、等方面均出现大幅度的增长,2015年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达到55万元。
(七)管理体制改革
学院成立后,进一步完善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明确了院系两级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竞争办法,努力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出台教学运行、教学建设与科学研究等激励办法,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学院逐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学任务落实与分配办法》等制度,坚持领导和教师听课和同行评议制度,逐步引入企业和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规范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形成了计划、执行、督导检查、处理反馈的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八)校园文化建设
信息工程学院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组建的。1年来,学生教育工作以建立与人才培养高度融合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和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为目标,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味和层次,促进优良学风形成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初步建立了八大类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每类活动都有明确教育目标:主题教育实践和形势政策报告会等思想类活动帮助同学们树立理想、坚定信念;“读书工程””等学习文化类活动培育大学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大学生科研立项、专业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类活动引导学风、培养创新能力;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类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责任感;迎新晚会、团组织生活风采展、3*3班会演讲活动等文艺类活动展示才华、陶冶性情,提高综合能力;组织参加六大内体育赛事、学生干部素质拓展等体育类活动强健体魄、发展身心;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
二、现状分析
(一)发展的机遇
国家“互联网+”战略的部署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信息化建设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将重新定义我国信息化建设和高校发展思路。国家层面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将出炉,“十三五”期间将全面开启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此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也离不开信息化的关键支撑作用, 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信息化应用都是以上战略实施的首要内容。“十三五”期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网络应用将更加深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 信息网络对经济社会的渗透将更为深刻、影响更为强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加速了信息产业内部的融合,软硬一体化、软件定义世界、新硬件时代、云存储、网络计算、感知网络等出现不仅使得软件和硬件之间、存储和计算之间、网络和终端之间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融合变得越来越紧密。我院的全部学科与专业都可参与到其中来。
(二)面临的挑战
1.本科院校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国家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实施,本科院校间的生源竞争、教育资源分配竞争、就业市场竞争等势必日益加剧,学院正处于内涵发展的关键期,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加快品牌建设成为学院的迫切需要。
2.学院自身竞争力还有待加强。学院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与一些兄弟院校相比,我们的竞争力还不够强。学科交叉融合不够,领军人才紧缺,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办学活力、内生动力和保障能力不足,主动发展的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还有待加强,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生源情况
近五年来,我院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四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均为学校的划档线,录取学生的平均分数均不超过划档线的5分。除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志愿一档率较高外,其他专业的第一志愿率均很低。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的工作需要下很大的力气。
(四)就业情况
学生就业总体看,近五年有1035名同学毕业,平均的就业率是95.71%,协议就业率75.49%,签约率(协议就业率与10.21%的出国考研率之和)为85.70%,均居学校前列。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平均就业率98.04%最高;软件工程专业协议就业率77.96%,出国考研率为12.11%,签约率为90.07%,就业质量水平最好。
2015年我院的就业情况还出现了几个可喜的变化:一是毕业生流向区域分布更加合理;二是毕业生初次工作单位上来看质量更高;三是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录取情况来看上名校的增多;四是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来看较往年有增加。整体就业质量在学校居较高水平。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除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创业的毕业生,其他专业为零,学院今后需要加大力气开展创业工作的引导。除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考研率超过了全校的平均考研率外,其他专业均没有达到。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率最低,2015届的考研率没有到达既定10%的目标。今后这些专业对学生考研的引导还得加强。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工程专业平均就业率低,协议就业率和出国考研率近年均在下降。
(五)存在问题和不足
1.学科水平有待加强
(1)学科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够有力,学科团队与学科队伍还不成熟,科研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还有待激发。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意识不强,学术、科研与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学术骨干少。
(2)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有待提高。我院科研项目层次不高,横向课题少,相关的研究水平与应用能力还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要求。教师学术视野不够开阔,学科研究方向分散,学科前沿把握不准,缺乏主动意识,与行业交流不够。
(3)无硕士授予权。我校没有信息技术相关方面的硕士授予权,这对于教师科研的深入,科研团队的建设有较大影响,也影响了我院办学水平层次的提高。
2.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
(1)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还不够清晰、不够准确。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未能突出工程特色。
(2)存在一定的封闭办学现象,对产业或行业了解不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设置与行业脱节或滞后。
(3)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很大不足。已有环境和条件薄弱,且仅仅依赖学校自身,无法为人才培养提供切合行业应用实际的实践环境、真实案例、实用技术等。
(4)教师缺乏普遍工程实践经历。大部分教师从直接从课堂到讲台,无实际工程经验,在讲授基础理论课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传授给学生。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思路,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解决突出问题,强化内涵建设,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积极探索开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工程技术人才,开创学院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做出湖北经济学院工科特色。
(二)总体目标:
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学校“本科教育达到省内一流,研究生教育实现授权扩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质升级,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发展目标指引下,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需要,提质升级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将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面向工程”的现代工科院系。
 ——学科建设:主动融入到“现代服务业”省级学科群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商业应用”校级学科群建设中,明显增强本院学科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能力,力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进入省属高校前列,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排名上升3-5名;将湖北经济学院互联网金融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经济学院智隆软件研究所等1-2个研究基地建成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产学研平台,力争实现在本院学科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设点。
 ——专业建设:围绕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以优势和特色专业方向为核心,充分融合相关专业,将我院现有的6个专业和2个专业方向最终打造形成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应用、虚拟现实技术3大“专业群”,重点进行专业内涵建设,增强专业间的耦合性和互补性,专业及方向布局更趋优化。
 ——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师资队伍,到2020年前,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达到40人以上,专任教师总数保持在60-70人,其中教授8-10人,副教授30-40人。
 ——人才培养:全系学生规模保持在1500人左右,彰显“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使得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努力培养高水平的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科学研究: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科学研究上水平。争取获得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5-10项,横向经费到账300万元;在权威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SCI、EI索引论文50篇以上;出版学术专著3-5部。
 ——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学院现有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努力营造学术氛围,较为频繁地开展学术活动,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学术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党建工作: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坚持从严治党,促进学院党建工作提档升级,进一步深化学院党建工作对人才培养的服务与保障作用。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大力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帮助广大师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大力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增强师生党员的纪律和规矩意识,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三)发展思路
以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提高质量主题,突出地方性、应用型,坚持“工程、技术、实践、创新”的发展定位。努力做精做强信息相关工程专业;加大本院学科专业与金融、管理、物流等学科的融合力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构建适应湖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把学院建成开放性强、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紧密、专业布局合理、课程设置特色鲜明、师资队伍数量足、结构优、融“工、学、研、用”为一体、社会认可度高、综合实力强的工科院系。
(四)发展措施
1.深化院系管理体制改革,做好全局设计
按照学校部署,推进试点学院“三改革一完善”,深化“一制三化”改革。理清学院责、权、利关系,建立学院人事、财务、资产管理制度与办法,深入推进学院内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改革,做实学院工作。
明确学院发展定位,统一认识,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争取校内、校外支持,建设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所需的软、硬件环境。
2.深度融入学科群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1)聚焦两个学科群,明确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
主动对接服务业现代化国家战略,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省级学科群建设,重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商业应用”校级学科群为平台,深入开展跨学科建设和研究,加大学科融合力度,切实提高本院的学科整体水平。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校级重点学科)为主干学科,以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为支撑,学科间交叉融合、协同共生发展,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和专业体系,重点建设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等学科方向,开展联网金融安全技术、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智慧旅游虚实融合与自然交互技术、大数据与商业智能服务等方向的研究。以省级优秀中青年科研创新团队为核心,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与为抓手,突出学科间及学科方向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共生发展,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提升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增强学科间的协同创新能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2)以“专硕扩点”为契机,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抓住学校在“十三五”期间增加专业硕士培养专业,扩大在校研究生规模的契机,依托“现代服务业”省级学科群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商业应用”校级学科群,积极准备和申报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力争实现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本院的设点。同时,积极推进同兄弟院校的学科交流与资源共享,探索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和硕士导师培育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方式,积极选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作为储备导师到国内外其他院校进修或开展科研合作,及时获得学科前沿知识和信息。
(3)以信息技术为抓手,切实做好内容建设
从湖北经济社会和学校事业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出发,以应用带发展,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运用,着重在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认真建设学科群项目库,强化目标导向、对标管理,将本院4个一级学科主动融入到学科群建设中,力争计算机学科排名进入省属高校前列,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排名上升3-5名;将湖北经济学院互联网金融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经济学院智隆软件研究所等1-2个基地建成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产学研平台,形成一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用领域具有省内领先地位的研究团队,产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支撑我省软件服务、物联网、物流、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业的发展;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凸显创新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凝聚学院办学特色与优势,将所有学科深度融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学术研究高地、人才培养基地、社会服务阵地。
(4)以团队建设为重点,提升学科队伍水平
创新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和推进“稳定、培养、引进、借智”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工程,引进和培养在信息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学科队伍模式,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攻关团队,实施群体攻关战略,推动科研工作由个体行为向集体行为转变,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促进学科队伍整体实力和水平的提高。学科群博士化率达到80%;努力培养1-2名在国内具有一定地位、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
3.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1)以“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为蓝本,回归工程教育
全面推进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摆脱传统精英办学理念的影响,回归工程教育,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做出文章,办出特色。坚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深化“六个共同”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完善学院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融合式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由行业企业主导实践教学过程,行业企业始终参与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以学生为本,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在企业深度参与下,本着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原则,深入探索“一制三化”、“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以“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为蓝本,紧密地与信息技术企业相结合,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基于项目案例引导的课程内容体系,形成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践、实用、实干”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技术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推进专业优化聚集,打造专业群
以实践技能为抓手,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主动适应行业和湖北地方经济建设,围绕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以优势和特色专业方向为核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本科教育的“四个比度”,将我院现有的6个专业和2个专业方向最终打造形成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应用、虚拟现实技术3大专业群。与区域、行业及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经过充分论证,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在现有规模基础上,重点进行专业内涵建设,保持每年招生人数400人左右的需求。构筑成专业建设梯形结构,支撑学院各专业协调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及行业、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开展课程改革,建设精品课程资源
优化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更新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工科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本科人才成长规律和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理念,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落实课程负责人,实实在在建设课程组,全面展开课程改革。形成课程组、系部和学院三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
积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国际交流、校企合作,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推动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加快专业核心课程的整合调整和综合化,将科研成果、先进技术、企业培训课程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引进、自主开发及联合开发相结合,整合国内外知名IT公司和著名大学的优质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创新课程。
在现有12门校级精品优质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教、学、做”一体,“理、实”一体,加大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和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使我院的课程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建成国际化课程3-5门,校级精品优质课程达到20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1-2门。
优化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中积累的教学资源,针对课程群进行相关课程资源的整合,删除重复、过时的内容,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课程组为资源组织单位,建设基于网络的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包括素材类教学资源(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项目案例库)、网络课程库、课程资源管理系统、移动交互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平台,重点推进慕课、微课等开发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4)深入实践教学改革,突出工程特色
以信息产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紧跟社会实际需求,结合本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数字时代的在线技术和教学技能,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强化岗前能力培养环节。加强实验室、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协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基于SDLC(System Development Life Cycle)实践教学模式,将具体项目引入教学环节,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以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从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来培养学生。
制定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实践教学管理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化手段,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对实践教学环节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包括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模块。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统筹全面工作,协调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实施。
围绕“三个模块”,突出“三条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即: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实践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线、创新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线、工程训练是创新的主线。
(5)推进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紧跟行业实际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软件研发中心,搭建协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共同组织实施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过程,共同负责校内外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参于企业的实际开发项目,使学生获得开发实战经验,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规范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和流程。邀请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过程遵循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阶段,体现CDIO工程教育理念。使每届毕业设计选题要求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课题达50%以上。
(6)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发展潜力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扎实推进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众创实践、指导帮扶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学院每年组织专业相关的学科兴趣活动,通过活动选拔出学习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长期参加课外科研创新活动,为他们提供实践条件、培训指导和活动经费支持。在普及工作的基础上,选拔优秀的学生组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进行有针对性地强化培训,在全国及省级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小组创业团队实践活动。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加大对学生科研的投入,增强学生的创业和创新教育,培育和孵化3-5个我院学生创办的企业。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重点加快青年教师培养,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爱校敬业教育。通过“四个一批”来加大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即,“引进一批”,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高水平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纵向、横向项目经验的人才;“培养一批”,鼓励青年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其外出学习培训和国内访学项目,组织教师扎实参加企业培训及企业顶岗;“调整一批”,盘活学院人员存量,调整部分教师的岗位和学科专业归属,优化学院人员配置结构;“淘汰一批”,建立合理人事考核办法,淘汰不能胜任教学或教辅岗位的教师,送至人员交流中心再培养,再学习。
5. 完善科研考核制度
制定院系科研制度,十三五期间学院的科研成果再上台阶,达到学校科研项目的主流学院和学科水平。针对工科特点,加大科研考核中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类项目的比重,强调科研项目与工业部门的需求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师分类,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
(1)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三大基金项目申报成功2项左右,力争在部委级项目申报上实现突破;
(2)出台措施鼓励教师申报省级科研和教研项目,教育厅、科技厅的项目申报成功10项左右,力争在其他厅局级项目申报上所有突破;
(3)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以目前申报成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为依托,培养2-4个省级的科研团队;
(4)注重科研平台建设,依托学院现有的科研团队、实验室和其它资源,建设1-2个省级的科研平台。
6.拓宽渠道,加强实验实训环境与条件建设。
(1)在现有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2-4个校企联合的实验实训基地,加大企业在实习实训、毕业论文指导、学生创业等方面的指导;
(2)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院的学科发展和实验室的建设需要,我院的实验室实验师资人员规模应该在8-12人之间,目前只有5人,远远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十三五期间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特点,建设一支符合工科特点的实验室师资队伍;
(3)依托学校资金对我院现有的普通物理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软件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满足本学科和专业当前和未来教学的需要;
(4)争取学校支持,根据学院新开设的数字媒体、物联网工程等专业以及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的实验教学需要,新建3-5个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完成实验室的需求分析、方案论证、招投标、仪器设备采购、教师培训等工作;
(5)联合实验室建设,加强与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和行业内上市公司等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争取企业资金和投入,新建2-3个联合实验室。
7. 推进社会服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结合湖北省新出台的《关于推动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研发活动的意见》,调动学院教师服务企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通过科技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引导省内外的优质企业走进来,不仅在教学上开设企业主讲的课程,在科研方面通过共建科研平台,实现项目共建、科研合作、生产参与的良好态势。
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到企业代职、任职,充分知晓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技术发展特点,加强与企业的联合,真正做到帮企业解决一些实际技术难题。将团队成果与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结合,鼓励利用研究成果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大众创业;强化研究为企业、行业发展及企业、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加大研究成果转化,“十三五”期间横向研究经费到账300万元。
8.深入开展学生成长成才培养
(1)健全学生教育体系
通过图片展、讲座、访谈等形式开展认识教育、大学文化传承教育,健全学生入学教育体系。
通过专业前沿讲座和研讨、与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共建等方式加大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学科竞赛支持力度与指导,健全专业能力培养教育体系。
通过主题班会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和对学生的感恩、诚信教育;通过分党校加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完善大学生入党程序,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通过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举办大学生安全教育讲座,参加安全教育展览安全事故防范演练演习等活动,全面落实辅导员直接责任人制度、安全责任清单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人的安全责任,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
(2)完善学生服务体系
制定健康生活服务指南,举办各级各类体育活动,完善生活服务体系;成立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组服务组、就业技能培训联络服务组,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成立自强不息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组,健全学生资助服务体系;成立党建宣传学习服务中心,健全学生政治生活服务体系。
(3)实施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自强不息,志愿服务,励志成才”工程。加大对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鼓励学生尤其是受资助的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关爱弱势群体等志愿者服务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无私奉献的自愿者服务来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尽早认识社会生活的特点、形势,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间疾苦,培养奉献、敬业、互助精神,砥砺坚强品格,争做“四有”青年。
 “竞赛育人,科研强能”工程。通过支持学生,帮助学生参加、组织各类型的专业性学科竞赛、专业比赛、科研立项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实力,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和就业技能。
 “阳光心灵,健康生活”工程。通过举办系列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比赛、团体辅导、图片展览、电影展播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心理调节的基本常识和技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对待不良情况,自我调节,积极阳光地度过每一天。
 “传承智慧,文化修身”工程。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学术报告、国学展览、遗迹瞻仰、经典阅读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文明、理性、礼貌、优雅、沉稳、冷静的素质、思维,提高自身人际修养。举办读书月、读书周活动,读经典、颂经典、讲经典,通过读书会、报告会、讲座、沙龙的形式,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和知识修养。
 “学生党员铸魂”工程。通过规范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开展三严三实教育、先进性教育,举办党的知识比赛、瞻仰红色遗迹、学习先烈事迹,与教工党员对接教育活动等,使学生培养起对党、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政治信念、人生信念、工作信念教育,成为有带动力的灵魂人物。
9.提供坚实政治保障
(1)加强思想引领
思想引领是院系党组织的重要职能,加强全院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师生员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分党委的根本任务。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院系党组织中心组学习制度,增强师生员工的“三个自信”,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筑牢师生员工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
(2)营造和谐氛围
和谐氛围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营造一个团结协作、人和气顺、蓬勃向上、运转有序的和谐氛围,也是院分党委的一项重要职能。未来五年,我院分党委将通过深化学习自醒,创新工作载体,健全工作制度,丰富组织活动,促进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建设,对党员同志和普通教职员工在工作上严格要求,思想上正确引导,学习上创造条件,生活上细致关心,切实做到稳定师生,营造和谐氛围,为我院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
(3)提供坚强保障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落实到我们具体院系,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为师生服务的主动性,凝聚人心、共谋发展,为院系新一轮的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添加湖北经济学院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湖北经济学院考研分数线、湖北经济学院报录比、湖北经济学院考研群、湖北经济学院学姐微信、湖北经济学院考研真题、湖北经济学院专业目录、湖北经济学院排名、湖北经济学院保研、湖北经济学院公众号、湖北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湖北经济学院考研信息或资源

湖北经济学院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