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2-09 14:38:26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西南科技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西南科技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西南科技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西南科技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西南科技大学官网来自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西南科技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西南科技大学考研报考有用。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学院官网: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学院简介: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学院)已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从1939年开始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开展博士、硕士、本科、留学生等各层次人才培养。现有在校生2800余人,其中本科生2452人,博士18人,硕士研究生342人。留学生28人(博士16人,硕士8人,本科4人)。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70人,其中教科人员149人,教授(研究员)3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特聘副教授)58人,博士91人。有校内博士生导师31人(含留学生博导),校外兼职博导12人;校内硕士导师60余人,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27人。有全职外籍专家1人;有国家人才项目入选者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6名,四川省“千人计划”5人,四川省“万人计划”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3人,四川省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2人,先后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成员6人。聘有“长江学者”担任学术院长,另有高水平特聘教授6人。
学院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农学、园艺、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农科为学校三大优势特色学科。农学专业为国家和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专业;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为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十大品牌专业之一;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专业,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为省级综合试点改革专业。有现代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和核辐射生物效应与应用校级教学团队。有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和省资源共享课程1门。西南科技大学-四川西科种业有限公司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教育部和四川省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本科生与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开展交换生培养。
生物学是学校四个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是博士和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涵盖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质资源学(自设)等四个二级学科。农学学科入选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国家国防基础学科(2008年)。植物学为省级重点学科(2008年)和优势学科(2011年)。有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畜牧、农业管理、食品加工与安全四个领域)和生物与医药硕士(生物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环境生物工程三个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硕士研究生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等单位导师开展联合培养。
学院有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实验中心。有一批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包括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三大方向之一:“核废物生物效应”方向)、四川省生物质资源利用与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农业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核辐射生物效应及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共享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目前有各类设备3000余台套,总值5000余万元。有50多个教学实验室和5个校属实习基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学院特别注重科研教学的紧密结合、校内外的协同创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现已建成科研团队14个,其中“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支,四川省高校创新团队2支。在生物资源新种质创制与生长发育调控、放射性及重金属污染环境生物效应与生物修复、生物质化学衍生物研究、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特色和优势。多年来,科研成果突出,共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1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研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相关行业部门成果奖励50余项。通过审定农作物品种50余个。近5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和子课题、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国防基础科研及重点项目、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厅项目100余项,各类纵横向项目合同立项1.5亿元,到校经费7000余万元;在《Nature Plants》、《New Phytologist》、《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Horticulture Research》、《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Animal》、《Therioge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hemical Communications》、《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著名期刊第一单位发表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有入选中国科协优秀百篇科技论文1篇(第二单位),有中科院一区或TOP期刊论文近百篇、ESI高被引论文20余篇,入选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5篇;科学出版社等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10余部,获得授权专利和审定新品种70余项。近5年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其中主持成果8项,主持成果获201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努力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近些年,与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美国、巴基斯坦、越南等国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申报,立项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国际化教育日益活跃,每年均选派研究生赴澳大利亚、越南等国进行3个月以上的交流学习;2016年起开展留学生本硕博各层次人才招生培养。2017-2019年连续三年承办了科技部“畜禽养殖加工及废弃物处理技术”国际培训,培训10余国家89人。
学院注重学术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在大学生科技活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学院联系方式: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青义 
电话:0816-6089521 
E-mail:wanghaiyan@swust.edu.cn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学院学科设置:
植物学是我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带头学科,2002年被列入学校重点学科。目前,该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2011年被列为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西南科技大学植物学二级学科是生物学设置二级学科之一。主要平台有“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中心、“核辐射生物效应及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现有“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1个,教授18人、副教授15人,其中有国家人才项目入选者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四川省“千人计划”1人,四川省“万人计划”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名,市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 
该学科主要多针对西部潮湿、寡照等气候条件和中重金属污染环境条件,着重研究高光效、抗真菌病害等粮食作物以及放射性与伴生重金属低转移、超富集或土壤稳定型植物的生理基础、种质创新、遗传机理等,形成了植物定向遗传改良与调控复合研究体系,获得500余份遗传创新材料,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近5年,获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资助25项,获省级成果奖1项,审定植物与农作物新品种10余个,推广5000多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是现代生物学综合性学科,是我校生物学博士点设置二级学科之一,该学科主要平台有“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辐射生物效应及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中心、校分析测试中心及董事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等。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其中,获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名,省优专家2名,市科技拔尖人才5名,校级教学良师1名。现有实验室面积4000 m2,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约2000万元,校内实验实习用地近200亩,具有各类研究室二十多个,校级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 
    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及其他省部级奖4项, 三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文章20余篇。 
    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抗辐射生物种质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微生物-核素相互作用及核除剂技术研究、核辐射生物效应及应用。
西南科技大学生物学学科源于1939年的生物与农业等专业,经过8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2003年获植物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植物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国防基础学科。有核辐射生物效应生态修复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土壤重金属/核素污染生物治理四川省高校创新团队、突破性水稻新材料的创制和应用四川省高校创新团队和四川省现代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等教学科研团队。有全职外籍专家1人;有国家人才项目入选者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6名,四川省“千人计划”5人,四川省“万人计划”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3人,四川省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2人,先后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成员6人。教科人员100余人,学科队伍100余人,正高职称30人,博士80余人,有博士生导师32人。建有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三大方向之一,核废物生物效应方向)、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四川省生物质资源利用与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本学科依托传统农科优势,凸显军工特色,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形成了以西部生物资源利用为基础、核辐射生物效应与放射性污染生物治理为特色的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质资源学(自设)4个学科方向。
在学校建设一流学科和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目标的引领下,发扬学科80年的深厚积淀和底蕴,应用生物学优势和特色显现,在西部生物资源特别是植物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稻麦种质新材料创制的新品种在南方稻区、麦区推广5000多万亩,区域农业行业知名度高;竹和杨树转基因研究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超富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修复技术和国防军工特种生物质基吸附材料被列入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铀尾矿环境治理工程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并受委托完成中国政府对日本福岛核电站环境污染生物修复工程援助方案。承担“十二五”和“十三五”多项国家和省重大专项课题和子课题,近5年,到校科研经费5000万元,在《Nature Plants》、《New Phytologist》、《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Anim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Horticulture Research》、《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Chemical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有中科院一区或TOP期刊论文近百篇,入选中国科协优秀百篇科技论文1篇,入选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5篇;项目成果曾获省部级科技奖多项,“绵农2号姊妹系绵农3号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主持)”、“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合作)”和“柴达木铅锌多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及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合作)”三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5年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其中主持成果8项,2018年主持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方向一:植物生物学
植物学是我校生命科学带头学科,2003年获批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是四川省重点学科、四川省优势学科。有四川省生物质资源利用与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农业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等。该方向现有19人,校内博导2人,校外博导2人,硕导12人;正高7人、副高6人;博士13人。有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及后备人选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成员2人。该方向以西部特色优势植物资源及可用于环境治理的植物资源为对象,重点开展高产、优质、抗逆、营养高效、低转移或超富集等的植物遗传机理、种质创新、生理生态等研究,主要开展水稻、小麦、费约果等植物种质创新和植物群落调控研究。稻麦的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近5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课题/子课题3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1300余万元,获省级成果奖2项,审定植物与农作物新品种10余个。
【博导】
    胡运高研究员、Victor教授、黄晶教授、王学春教授、张大兵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学院学术院长)
方向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国防基础学科,有四川省生物质资源利用与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等。现有21人,校内博导2人,校外博导1人,硕导14人;正高6人、副高7人;博士17人。有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近5年,主持国家与省部级项目20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子课题1项,到校经费900余万元,获省部级成果奖2项,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45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2部。该方向以阐明动植物生物化学代谢过程及其机理为基础,以我国西南地区本土优势竹、杨树等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遗传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出发,揭示其植物纤维素和木质素生物合成与代谢调控机理,逆境胁迫下的应答机制;同时针对西南地区特色动物青藏高原牦牛等开展基因组和犏牛雄性不育机制等研究。
【博导】
胡尚连教授、姚银安教授、何健教授、向珣朝教授、刘静波教授、申小云教授、林敏研究员
方向三:微生物学
该学科科研团队在2009年被国防科工局授予“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有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四川省生物质资源利用与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等。现有15人,校内博导2人,校外博导1人,硕导11人;正高5人、副高6人;博士11人。有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及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4.科学研究:近5年,承担国家军工项目及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课题/子课题1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1290万元,主持获省级成果奖4项。该方向以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挖掘与污染治理利用为目的,重点开展放射性与重金属污染环境微生物的生态效应、互作效应、固化与矿化、生物共生效应等研究。主要针对核技术开发、核设施运行、重金属矿冶过程导致的土壤和水体核素污染与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学效应、生物监测与生物修复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博导】
罗学刚教授、刘明学教授、陈晓明教授、董发勤教授、李琼芳教授
方向四:生物质资源学
该学科方向为生物学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有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生物质资源利用与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农业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科研平台等作为重要支撑。现有19人,校内博导3人,校外博导2人,硕导12人;正高7人、副高6人;博士13人。有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及后备人选2人。近5年共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课题/子课题5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700余万元,获得发明专利18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5篇。该方向生物质资源学利用现代生物方法与技术、化学分析与技术、物理方法与技术等,对生物质资源开展调查、种质评价、活性功能成分分离鉴定、改性及功能化应用等研究。主要方向有(1)生物质成分功能评价,主要进行生物质资源与性能评价;生物质成分提取、分离、纯化、鉴定及功能化研究;(2)生物质基改性与利用,主要进行生物质基改性研究;生物质基产品设计与开发。
【校内博导】
侯大斌教授、周建教授、孙德群教授

添加西南科技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西南科技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南科技大学报录比、西南科技大学考研群、西南科技大学学姐微信、西南科技大学考研真题、西南科技大学专业目录、西南科技大学排名、西南科技大学保研、西南科技大学公众号、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南科技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南科技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