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2-09 15:05:16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西南科技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西南科技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西南科技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西南科技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西南科技大学官网来自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西南科技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西南科技大学考研报考有用。
添加西南科技大学去年调剂上岸微信号 西南科技大学考研复试真题.PDF 西南科技大学往年招收调剂的专业 西南科技大学各专业往年调剂录取分数线 西南科技大学一志愿生源调剂去向
[2022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排名]
[西南科技大学考研群]
[西南科技大学考研难吗] [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官网:
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信息工程学院是西南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的学院之一。始建于1952年,1978年招收第一届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生,2005年更名为信息工程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本科专业7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2个,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省级战略新兴专业1个、国家卓越计划专业1个、省级卓越计划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全院目前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500余人。
学院拥有包括李幼平院士等在内的一批由25位教授、48位副教授、76位博士、共160余位教师组成的教学科研队伍,并拥有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四川九洲集团公司、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联合办学董事单位的40余位正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组成的兼职教学科研队伍。
在西南科技大学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支撑下,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控制工程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及应用、辐射环境机器人技术与装置、网络传输与组网控制、软件无线电及认知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拥有4个学科平台: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业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成立了自动化、网络技术、检测技术3个研究所。
学院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引领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在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机器人电视大赛等比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学院重视构建与国际化教育接轨的发展平台,现已与英国邓迪大学、法国勃艮第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普利茅斯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德国波鸿大学、日本广岛工业大学等国外高校有长期的科研交流与合作。
经过四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信息工程学院已成为西部信息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为我国西部教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发展历程:
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科设置:
通信与信息系统国防特色学科简介
一、概述
西南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包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授权领域,并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进行无线电物理博士点进行联合招生培养。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是国防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物联网工程是“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
自“通信与信息系统”国防特色学科获批以来,本学科以国家和四川省科技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内在规律,充分利用学校地处绵阳科技城的地理优势,深入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及人才培养模式,以西部地区社会经济与国防科技发展、绵阳科技城建设以及军工合作单位需求为牵引,围绕“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军用组网与交换”两个重点方向加大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力度,构建较为完善的学科研究软硬件平台,努力培育国防科技创新研究群体。通过“信息与控制学科群”四川省“双一流”学科、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等的建设与推动,本学科在认知无线通信、网络信息处理、物联网技术、图像信号处理、通信电路设计等方向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科研牵引力,为推动和加快绵阳科技城的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和服务区域行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技术及人才培养支撑。
二、学科名称、所属一级学科领域、涵盖学科重点、发展历史
2.1学科名称与涵盖学科重点
通信与信息系统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依据《国防科工局关于国防特色学科体系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西南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属主干学科,重点建设“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军用组网与交换”两个学科重点。
2.2学科发展历史及现状
(1)发展历史
西南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国防特色学科,始于1996年设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该专业于2001年被评为“四川省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被国防科工委批准为“国防重点专业”,2012年共建的四川长虹国家级本科教学实习基地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3年获批为四川省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一流专业”。本专业拥有《现代电子系统设计》1门国家精品课程,“电子与创新”系列课程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在巩固本科专业建设的同时,学科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获得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于2008年获得“四川省重点学科”,于2010年获得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11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16年通信与信息系统获得国防科工局“国防特色学科”。该学科于2017年获批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2)学科现状
本学科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区域产学研合作的社会服务特色,积极为区域单位提供人才与技术服务,与多家行业单位构建了实习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学科拥有射频技术、智能终端、电子工程仿真、通信技术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形成了包括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等在内的6个学科科研平台。包括国家大学科技园、四川联通5G创新中心、北斗开放实验室、龙芯联合实验室、TI DSP联合实验室、EDA及FPGA系统实验室等在内的7个校内教学基地。包括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绵阳市分公司等在内的11个研究生教学校外实践基地。
近五年来本科毕业生累计达到1700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累计达到300余人;出版专著3本、教材5本;近五年来向国防领域输送毕业生200多名,占总毕业生人数的11%。
近五年先后承担科研项目130余项,到校经费累计2400余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防科工局项目5项等。
三、学科科研和发展方向
西南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主要围绕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和军用组网与交换两个学科方向,开展了学术研究和项目研发。
3.1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方向
该方向人员结合绵阳及周边地区军工单位的技术优势,连续开展了包括对数宽限窄电路、频率捷变、动目标显示、脉冲编码雷达等项目研究。本方向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取得了包括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励、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国家发明专利等多项成果,这些成果被用于国防和民用通信产品开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应对海洋大背景杂波,研制了对数宽限窄电路,通过对数运放扩大动态范围,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此期间,还结合地空制导武器型号,参与了频率捷变及动目标显示的项目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姚远程主持完成的《多参数捷变相位编码脉冲压缩收发系统》项目,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还主持了《多参数捷变相位编码雷达自适应抗干扰技术》和《全相参双频频率捷变与MTD兼容》,均获部级成果鉴定。2000年以来,项目组的研究重点转向软件无线电,拟在建立基于智能认知的通信系统基础平台,包括基于中频采样的一体化数字接收机,具有多速率、多模式、多通道的宽带特性,主要技术点包括基于带通采样的模数转换,基于插值抽取的分数倍数率变换,高速位同步和载波同步、多调制模式的自适应解调、基于并行运算的FPGA实现技术等,研究项目包括:姚远程主持完成了中物院基金项目《宽带中频欠采样结构的研究及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软件无线电的中频数字化接收机技术研究》、航天061基地委托项目《XX抗干扰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等。黄玉清、姚远程主持完成国防863项目《卫星信道网络测试技术与评估方法研究》,或省级成果鉴定。姚远程、秦明伟主持完成中电38所委托项目《宽带卫星通信终端调制解调器方案设计与仿真》,受到用户好评。目前的在研项目,是由王俊波、姚远程主持,《基于***技术研究》(国防基础研究,B3120133002,总经费270万)。
上述研究中,项目组基于高速数字芯片,在并行运算、位同步、速率调整、调制模式识别等方面形成特色,组建研究团队,并为硕士生和博士生提供研究方向,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毕业后均服务于国防军工。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还将基于FPGA的高速处理技术,用于高清、高帧率图像的在线实时处理,为高速风洞的姿态测量提供技术支撑,目前与中国空气动力技术与发展中心,共同申请高技术仪器项目,承接他们的招标合同。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基于微波模拟系统设计而展开的。承接过包括中物院、九洲集团等单位的横向科研项目,在微带天线、频率综合器、调制器、混频器、耦合器、环形器、收发开关等方面,形成了研发能力,写作相关论文,并培养学生服务于军工单位。在此基础上,该方向逐渐把研究重点,转向集成电路方向,适应通信系统向高频段、大宽带、低功耗、固体化方向发展,发展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基于芯片技术,开展高频宽带频综、高频宽带功放、上下变频器等微波芯片研制。
3.2 军用组网与交换方向
本研究方向面向宽带无线通信、移动互联、计算安全、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及遥测遥控等方向开展学术研究。该方向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重点项目、省级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等多项项目,获得国际个人室内移动无线通信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励,在无线超宽带通信、光水下通信和红外无线计算机通信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和重要影响。在网络带宽测量、高速无线测控传输系统、无线信道模拟测试技术、全高清视频编解码、视频图像清晰化及嵌入式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上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处于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并已形成一支科技创新的团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本学科方向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李幼平院士指导下,成立了流媒体实验室,开展了网络控制的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将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和网络信息论相结合,旨在解决网络传输资源不足时海量信息的智能管理以及Adhoc跨层组网优化和信道自适应问题,在网络信息智能处理、Adhoc自组织组网与信道认知方向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在网络信息智能处理方面,针对互联网络在带宽资源不足情况下的信息高效利用与智能管理问题,重点对网络测量、网络语义计算、网络海量信息控制与特征识别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参与完成了中国大陆地区互联网络直径的测量,提出了网络播存结构和基于语义标引的内容定位技术,为网络信息共享控制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863(“第五媒体物理链路传输协议研究”、“具有语义标引的互补结构网络”、“多层网络数据语义分类与理解技术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信息的第二类网络”、“新一代广播网的语义计算与内容管理机制研究”、“互联网冗余流量的测量及其特性分析”)的资助。相关成果获得了两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促进了中国(绵阳)科技城三网融合试点建设。
在Adhoc跨层组网与信道认知方面,在国防科工局项目“XXX网络化测控技术研究”资助下,针对节点易毁环境造成的无线网络节点稀疏问题,开展了抗毁无线自组织网络传输研究,提出了基于摆渡方法的多目标优化势场路由抗毁算法,实现了基于信道条件的节点存储转发和配置管理。在国防科工局项目“物联网XXX研究”资助下,针对Adhoc网络表驱动路由学习能力差的问题,开展了基于跨层技术的路由迭代学习研究,提出了表驱动跨层路由学习方法,增强了路由算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无线传输信道认知方面,在总装863项目“卫星信道XXX”资助下,针对无线信道的动态特征开展认知技术研究。采用模式识别技术,将离线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研究无线网络环境下的快速认知方法,研制信道参数自适应可变的软件无线电收发技术,解决了无线测控网络的环境自适应问题,研究成果曾为“神州七号”载人飞船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该方向正在开展基于认知的Adhoc网络技术研究,重点对学习决策与跨层组网技术开展研究(不确定环境下认知无线电自治多跳网络分布式决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该方向获得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得到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科工局项目资助,相关成果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奖1项。
四、师资队伍情况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9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15人,副高职称教师18人,讲师及以下职称教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人。拥有1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拥有1名”省突出贡献专家”,2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拥有1个国家级“电子技术与创新系列课程教学团队”,1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
五、2018年科研情况
5.1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2018年,本国防特色学科方向承担科研项目58余项,立项经费1580万元。其中,国防类科研项目近22项,立项经费780万元。
5.2 科研产出情况
2018年,本国防特色学科领域发表相关研究论文42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3篇,获得授权专利5项。周颖玥博士的专利“基于分层的随机值冲击噪声去除方法和系统”转让,金额3万元。
四川省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本学科于1999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于2008年确定为四川省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以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为依托,以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平台,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已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0人,博士生导师4人(受聘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成都理工大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近三年,本学科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863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防项目3项,国家级项目总计达到8项,省部级项目9项,横向项目60项,项目科研经费2300余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7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1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成果鉴定3项,成果获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2次,共邀请25名学者来校讲学。
主要研究方向:控制工程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及应用、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等。
四川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
本学科于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以国防重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为依托,以国家级教学团队电子技术与创新系列课程为支撑平台,又有信息与通信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信号与信息处理1个二级学科授权点。该学科充分利用四川省与国防科工局的共建优势,得到国防科工局的长期支持,并与中物院、29基地、西南自动化所等科研院所共同发展,已形成学科建设上的军工特色。在学科发展中,得到了包括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一大批通信电子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师资建设、科研合作、课程审定、学生就业等多方面的支持。本学科拥有网络融合、无线通信技术、移动计算等多个专业实验室。
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3人,博士12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校级教学良师2人。近三年,共承担了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防科工局项目4项,地方企事业委托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发表论文140多篇,三大检索70余篇,发明专利近10项,省部级奖励3项。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无线测控及智能无线通信技术、网络信息语义理解与处理、信号感知与处理、通信电路设计、物联网海量信息智能处理等。
添加西南科技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西南科技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南科技大学报录比、西南科技大学考研群、西南科技大学学姐微信、西南科技大学考研真题、西南科技大学专业目录、西南科技大学排名、西南科技大学保研、西南科技大学公众号、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南科技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