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1-26 09:25:05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网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研报考有用。
添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去年调剂上岸微信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研复试真题.PDF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往年招收调剂的专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各专业往年调剂录取分数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志愿生源调剂去向
[202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排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研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研难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官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8年建立计算机专业,1978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02年组建计算机学院,至今已走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是随着国家需求和大时代政策背景而发展的,是各级领导关心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凝结了北航几代计算机人团结奋斗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经历了充满激情、艰苦奋斗的创业建设阶段,勇于开拓、协调发展的持续提高阶段,敢为人先、不断进取的全面发展阶段和凝心聚力、勇攀高峰的全面提高阶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计算机专业人才,始终走在我国计算机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前列,199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计算机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三,2007年获首批计算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家单位之一),2011年软件工程成为国家一级学科,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全国高校排名均第4;2017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评估结果为A、软件工程评估结果为A+。201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获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计算机学院现有教职工16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人,教授52人,副教授56人,具有1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为57.9%。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与国际著名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知名学者为骨干、学术造诣深、团结协作并且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目前学院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高精尖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究基地,逐步形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智能技术、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两大优势学科群,以及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未来网络与信息安全、可视计算与人机智能、新型体系结构与计算系统、大数据科学与认知计算、安全可靠系统工程、群体软件与智能系统、超大规模系统与软件理论等一批优势特色及前沿交叉研究方向。
自1978年建系以来,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3项,省部级奖92项,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逐年稳步上升,2013年北航计算机科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前1%,2018年9月ESI排名第90名。
建立专业以来培养各类毕业生共13367人,其中本科毕业生5796人,硕士4036人,博士598人,留学生博士38人,在职工程硕士1043人,大专班及高职班学生858人,夜大及专升本学生 998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部级精品课7门,省部级优秀教材8本,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2个,2006年获批全国首个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国内外科技创新竞赛中屡屡摘金夺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举办了WWW2008等国际学术会议,建立了世界万维网联盟W3C中国分部,共同创立了国际开放中间件联盟OW2,建立了中德联合软件研究所,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地区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承担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计算机学院的学术传统、教育理念、文化氛围及发展特色。学院一贯遵循“面向国家需求,瞄准学科前沿,汇聚优秀人才,争创国际知名”的发展战略,坚持“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和“团结和谐,拼搏创新”的文化精神,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发展理念,坚持精英教育、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针,形成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牢记“不进则亡,慢进则衰”的警示,薪火相承,为把我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院而努力奋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邮政:100191
电话:010-82314209
电子邮箱:scse@buaa.edu.c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发展历程:
创业建设阶段(1958年-1985年)
创业建设阶段主要是指筹建专业和计算机学科的初步建设时期。
1958年,北航计算机专业是根据国家需要,学校增设完善有关导弹技术专业的要求,经聂荣臻元帅批准建立的,1958年11月正式建立解算装置专业,这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计算机专业之一。陈望梅是专业创建人,1958年在陈望梅老师的带领下,吸收一批充满激情、有奋斗和奉献精神的青年人投身到新专业建设中,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精心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这些人成为北航计算机系发展的中坚力量。计算机专业发展迅速,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陈先生引领大家掌握专业动向,经历了从机械解算装置到电子解算装置,从模拟机到数字机,从电子管到晶体管、集成电路,从专用计算机到通用计算机,从以硬件为主到注重软件,都正确把握方向。计算机系成立进一步明确了“软硬兼施、以软为主”的发展战略,在这一阶段发展过程中,我们紧跟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趋势,走在国内前列。
随着国家经济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1978年学校决定组建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建系之初,师资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当时系党委书记兼系主任胡孝宣同志在全国范围内不拘一格吸纳人才,并有效地加以组织,形成了有影响的师资队伍。系领导注重对师资的培养,思想解放,有长远观点,80年代初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尽量创造条件,积极选派基础好、能力强的教师出国学习进修,这批教师回国后对计算机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采取自己培养、广招纳贤、出国学习三项主要措施吸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和骨干教师队伍。
制定培养目标明确、能适应计算机学科发展要求的教学计划,健全教学体制,组织教师过好教学关,培养学生,是建系初期的核心任务,当时注重了解国外和国内重点高校计算机系的教学状况,精心安排专业课程设置及使用教材,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一阶段共培养本科生1360余人,硕士生133人。
通过第一阶段的建设,组建了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逐步确立了学科发展方向,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实验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基础,独立承担了两项比较大的科研项目,汉字词频统计和电子综合化系统,科研经费从每年几万增到几十万,学科建设有所突破,1980年成为首批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1985年组织申报计算机软件博士点。
持续提高阶段(1986年-1997年)
1986年北航计算机系获批建立计算机软件博士点,成为当时全国六个计算机软件博士点之一,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建设。
在国家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系要保持快速发展势头,重要的是占领学科前沿,建设学科基地,重视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用突出,科学研究快速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科研水平提升,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赵沁平系主任主持制定了计算机系“八五”发展规划,及时提出了“系管教学、所办科研”的管理机制,有利于任课教师的总体调配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跨教研室组织科研队伍,为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等全面工作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1989年批准建设“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国三个计算机软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也是承载国家战略需求重大项目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李未教授担任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李未教授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李未院士对计算机系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年科研经费由1986年的60余万猛增到1997年的2551万,科研经费增长势头强劲,面向国家需求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高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国防预研、博士点基金、型号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400余项,取得了多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计算机科学理论与人工智能、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等学科方向在国内已产生重要影响,逐步形成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优势。
经过八十年代的教学经验积累,编写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教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计算机系人才培养的特色。教学为科研培养了大批生力军和高质量人才,促进了科研的腾飞,科研的发展又为教材的不断更新,增开新课和学位论文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科研经费大大支持了教学条件的改善。本科生培养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制定了优秀生培养和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措施,本科生四年上机机时增加一倍,达到800小时。系学位委员会按一级学科制定了研究生培养方案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把研究生培养质量关。共培养硕士毕业生455人,博士毕业生21人,本科毕业生1165人。
在这一阶段,师资队伍逐步发展至100人左右,青年教师比例不断扩大,各届领导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注重发挥老中青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营造新老教师相互配合,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特别是钱士湘系主任注重选拔中青年学科带队人,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李未教授成为“863”专家组副组长、全国有突出贡献专家,尹宝林、熊璋入选跨世纪人才计划,梁南元、怀进鹏荣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八十年代初选派出国的一些教师从国外学成回国,形成师资队伍和学科带队人的优势。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加大了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学习进修,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的人逐年增多,积极寻求国际合作,1994年与IBM合作成立北航IBM微机培训中心,1995年金茂忠系主任抓住时机促成了北航Lotus测试中心的成立。国际合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这一阶段中青年学科带队人快速成长,科学研究发展强劲,逐步形成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学科优势,创建了学科基地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市计算机新技术重点实验室,陆续完成了计算机软件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应用博士点的建立,申报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的条件日趋成熟,1997年开始组织一级学科的申报。
全面发展阶段(1998年-2008年)
1998年北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第一批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7家单位之一,标志着学科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国家“211”“985”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学院的发展。1998年初系主任怀进鹏教授主持制定了《计算机系发展规划绿皮书1998》,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方面提出了计算机系发展战略;2003年院长马殿富教授主持制定《计算机学院发展规划绿皮书2003》,提出实现“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计算机学院”的发展战略总目标。
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有了全面发展,形成了计算机科学理论与基础、新一代互联网的协同工作环境、软件工程与过程工程、面向领域服务的软件支撑技术与环境、虚拟现实技术、大规模信息化工程、多媒体与数字图像处理、高性能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嵌入式系统与容错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等优势学科方向。2001-2002年获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省部级重点学科;教育部组织的计算机一级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由2002年并列第五上升至2006年并列第三;2007年获批计算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三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目标。
注重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依托团队优势,承担重大重点课题,科研经费继续大幅度攀升,年科研经费到款额从1998年的3200万增加到年均8000万以上,2005年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成为学校首个科研经费过亿元的院系,2007年、2008年又突破1个亿。通过863项目、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带动,科研经费大幅增长,经费结构逐步由横向课题为主转为纵向课题为主。1999年,李未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相继承担了两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其中,“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传输、组织与处理的研究”是全国高校首家获批的973项目。
2007年建立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沁平教授任实验室主任。“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开展虚拟现实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学院成为国内高校少有的一个学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单位,这对学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地与团队建设成效显著是这一阶段发展的特征。学院形成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创新基地为依托,以知名学者为核心、青年带头人为骨干的优势团队,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怀进鹏2000年获跨世纪人才、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创新基金,2009年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院有9人获评新世纪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施行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针,人才结构向年轻化、高学历转变,教师博士学位比例达64.5%。通过政策导向,整合资源等措施,促进团队建设,优势团队成为支撑学院发展和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主力军。计算机新技术研究所成为国防创新团队。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学科带队人队伍。
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随着国家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本科生招生人数最多达344人;近年来,本科生招生人数逐步稳定在200人左右,同时研究生招生人数提升至260人左右。研究生规模超过本科生。
强化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在李未院士的领导下,学院深入开展“研究型学院精英教育模式与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学院的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三个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四个有先进性的培养体系,该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实验室建设发展快,通过“211工程”建设,加强与国际国内企业合作,大大改善了实验中心的软硬件实验环境;同时对实验课程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推行教学团队、实验课程教授负责制,实验室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获批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计算机教学实验示范中心,2007年获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008年获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举办中美计算机系主任高峰论坛,主办WWW 2008国际大会,建立了世界万维网联盟W3C中国办事处,共同创立了国际开放中间件联盟OW2,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这一阶段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科研对教学的影响和辐射作用突出,教学成果显著,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为计算机学院向国际知名迈进奠定了基础。
全面提高阶段(2009年-2018年)
2007年,北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同年建立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十一五”规划目标提前实现。自2009年开始,学院发展进入了全面提高时期。
2009至2018期间,国家先后于2010年7月和2015年8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了新部署。2016年学校的第十六次党代会将“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深化为学校发展新的远景目标,并明确了以“一个发展目标”、“三步走战略构想”、“六项重点工作与行动计划”、“一个从严治党与党建创新工程”为主要内容的“1361”学校发展战略规划路线图。国家战略新部署和学校发展新路线为计算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2009至2018这十年,跨越了学院“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3个五年规划阶段,针对国家战略新部署和学校发展新路线,结合学院实际,学院“十二五”规划将“建设具有空天信融合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世界一流学院”深化为学院发展的远景目标,并提出了分“增强特色(2010-2015)、国际知名(2015-2020)、世界一流(2020-2050)”三步走的发展路线。学院“十三五”规划认为应始终坚持“十二五”确定的远景目标,同时又进一步细化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和关键指标,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加精细的指导。
十年间,学院紧紧围绕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世界一流学院”的远景目标,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关键”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学院的建设和学科发展,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国际合作、思政党建等各项工作在原有坚实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全面提高,学院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研究型学院”的基本格局和实力特征已经形成。
在学科建设方面,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基础上,2011年新增“软件工程”一级学科,2015年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进一步拓展了学院学科建设的空间,形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智能技术、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两个重点学科群、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可视计算与人机智能、新型系统结构与计算系统、未来网络与信息安全、大数据科学与认知计算、超大规模系统与软件理论、群体软件与智能系统、安全可靠系统工程等八个学科方向的学科布局。传统优势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获得稳步的发展,在国内的相对优势得到继续保持;特色优势学科方向数据科学、虚拟现实、群体软件在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
2010年获批数字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2年获批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交叉研究中心,2013年获批国家科技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获批北京市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获批虚拟现实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17年获批可视计算与人机智能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学科基地成为了学院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全国高校排名均第4;2017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评估结果为A、软件工程评估结果为A+。2017年计算机科学与智能技术、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获批“双一流学科”。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学院秉持“普惠式精英教育”的育人理念,以培养能驾驭现代复杂工程的高水平计算机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重视数学基础、专业核心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强调课程设计应通过挑战性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自信,重视大规模在线教育等信息化手段的创新研究与应用,注重以微观量化方式探究人才培养规律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以“通识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领域开发能力”为核心的能力课程体系架构,建立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体系。组建了包含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编译技术等课程的“系统能力”课程群,和包含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算法设计、软件工程等课程的“软件能力”课程群,历时十年多轮迭代持续改进,效果显著。2013年,以参加认证所有专业第一名的成绩高分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实施研究生高水平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即: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国际化资源与重点实验室结合的学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实践基地为主导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探索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养和博士研究生质量提升机制。通过设立探索奖、创新奖等激励机制,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建立与国内优势企业的联合培养基地,促进了专业硕士培养与先进工业技术的融合。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孙海龙博士获得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在学校“冯如杯”竞赛中,学院获得了10年8冠的优异成绩,并实现了史无前例的7连冠;2015年起连续4年闯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全球总决赛;在亚洲大学生超算竞赛(ASC)中,2015年起连续4次获一等奖。在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亚军。
十年间,学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5项;获批国家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工业与信息化部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2012年工信部重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获批工信部研究生创新基地,2013年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网络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基地”2017年获得“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在科学研究方面,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技术发展前沿,以科学研究的原创性、关键技术的突破性和系统研制的先进性为指导思想,以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研究为目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十年间,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牵头负责的973计划2项、牵头负责的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3项、国家自然基金创新团队1个,承担其他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核高基重大专项、863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30余项,其他各类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50余项。十年间,累计科研经费14.41亿,其中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课题经费超过65%,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省部级
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逐年稳步上升,2013年北航计算机科学首次进入ESI前1%,截至2018年9月,位列全球第90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在重点加强学院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培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和学校有关人才引进政策优势引进海外高端人才,2016年学院被选为学校首批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的3个学院之一,制订了《计算机学院人事制度改革与教师聘任管理试行办法》,教师聘任和考核进一步与国际大学接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十年间,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怀进鹏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赵沁平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由怀进鹏院士领衔的“大数据计算理论与软件技术”群体获批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2011年李波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2年又获批长江学者;2013年陈小武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8年吕卫锋教授入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此期间,先后引进徐洁、樊文飞、秦宏、蔡维德等4位特聘教授,青年千人陆峰教授和朱皞罡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昂生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罗洪斌教授,以及1名卓百教授、6名卓百副教授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马帅教授、童咏昕副教授和杜博文副教授先后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王蕴红教授、胡春明副教授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0名,其中院士3名,教授(含研究员)52人,副教授(含副高)52名。专任教师50岁(含)以下的比例达到74.6%,40岁(含)以下的比例达到34.6%。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与国际著名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知名学者为骨干,学术造诣深、团结协作并且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在国际合作方面,学院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始终围绕学院的学科方向建设,特别是双一流学科建设来制定全球合作计划,提升国际化能力、水平与参与度,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与国际化管理体系。
学院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措施来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和建设了大数据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创新引智基地等高端国际合作基地。十年间,依托学院的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虚拟现实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学院共外派近2000人次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出国进修等,共邀请超过500多人次的国外(含港澳台)专家学者来学院做学术报告、开展项目合作和讲授短期课程。
学院一直积极支持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包括大数据科学与计算智能研讨会(2016-2018)、第三届IEEE地球村国际会议(2016年,和MIT、日本名古屋大学联合主办)等40余次重要学术会议。学院每年定期筹办国际暑期学校,已经围绕大数据、形式化方法和人工智能等主题举办了专题式的暑期讲座和授课,在国内外取得了广泛影响力。
学院积极和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平台,与包括普渡大学、MIT、英国爱丁堡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挪威Simula研究所等在内近50所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学术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开展合作和课程建设研讨。
学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进工作。设立了万维网联盟(W3C)中国总部,是继美国MIT、欧洲ERCIM和日本庆应大学之后的第四个全球总部,目前已发展中国会员近40家,成为互联网行业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了连接国内与国际互联网界的桥梁作用。发现了航空领域ARINC653标准中的潜在信息安全问题,并得到了波音公司和标准委员会的认可。学院作为合作方参与OMG组织推动的Uncertainty建模标准的制定工作。
学院的国际合作有力促进了学院的国际化学术水平提升,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学术活动的参与度。
在党的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党委在学院发展规划、综合改革、队伍建设等重要事务中的领导作用和核心作用,以抓好学院中心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弘扬“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学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等系列政治学习活动,脚踏实地开展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民主党派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重视做好离退休教职工工作,全力以赴维护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为学院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政治保障。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100%是党员,学院学术带头人90%以上是党员,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获奖成果的负责人100%是党员,重大重点科研课题负责人中党员比例超过80%,重点核心必修课程主讲教师中党员比例超过75%,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项和各种荣誉称号的学生中党员比例达到77%。2014年,学院党委荣获“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2年马殿富教授荣获“北京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此期间,学院党委先后两次荣获学校基层领航党委。党的基础组织和党员师生在学院的各项事业和整体发展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8年建立计算机专业,1978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02年组建计算机学院,至今已走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是随着国家需求和大时代政策背景而发展的,是各级领导关心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凝结了北航几代计算机人团结奋斗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经历了充满激情、艰苦奋斗的创业建设阶段,勇于开拓、协调发展的持续提高阶段,敢为人先、不断进取的全面发展阶段和凝心聚力、勇攀高峰的全面提高阶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计算机专业人才,始终走在我国计算机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前列,199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计算机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三,2007年获首批计算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家单位之一),2011年软件工程成为国家一级学科,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全国高校排名均第4;2017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评估结果为A、软件工程评估结果为A+。201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获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计算机学院现有教职工16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人,教授52人,副教授56人,具有1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为57.9%。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与国际著名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知名学者为骨干、学术造诣深、团结协作并且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目前学院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高精尖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究基地,逐步形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智能技术、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两大优势学科群,以及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未来网络与信息安全、可视计算与人机智能、新型体系结构与计算系统、大数据科学与认知计算、安全可靠系统工程、群体软件与智能系统、超大规模系统与软件理论等一批优势特色及前沿交叉研究方向。
自1978年建系以来,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3项,省部级奖92项,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逐年稳步上升,2013年北航计算机科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前1%,2018年9月ESI排名第90名。
建立专业以来培养各类毕业生共13367人,其中本科毕业生5796人,硕士4036人,博士598人,留学生博士38人,在职工程硕士1043人,大专班及高职班学生858人,夜大及专升本学生 998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部级精品课7门,省部级优秀教材8本,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2个,2006年获批全国首个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国内外科技创新竞赛中屡屡摘金夺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举办了WWW2008等国际学术会议,建立了世界万维网联盟W3C中国分部,共同创立了国际开放中间件联盟OW2,建立了中德联合软件研究所,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地区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承担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计算机学院的学术传统、教育理念、文化氛围及发展特色。学院一贯遵循“面向国家需求,瞄准学科前沿,汇聚优秀人才,争创国际知名”的发展战略,坚持“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和“团结和谐,拼搏创新”的文化精神,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发展理念,坚持精英教育、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针,形成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牢记“不进则亡,慢进则衰”的警示,薪火相承,为把我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院而努力奋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邮政:100191
电话:010-82314209
电子邮箱:scse@buaa.edu.c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发展历程:
创业建设阶段(1958年-1985年)
创业建设阶段主要是指筹建专业和计算机学科的初步建设时期。
1958年,北航计算机专业是根据国家需要,学校增设完善有关导弹技术专业的要求,经聂荣臻元帅批准建立的,1958年11月正式建立解算装置专业,这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计算机专业之一。陈望梅是专业创建人,1958年在陈望梅老师的带领下,吸收一批充满激情、有奋斗和奉献精神的青年人投身到新专业建设中,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精心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这些人成为北航计算机系发展的中坚力量。计算机专业发展迅速,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陈先生引领大家掌握专业动向,经历了从机械解算装置到电子解算装置,从模拟机到数字机,从电子管到晶体管、集成电路,从专用计算机到通用计算机,从以硬件为主到注重软件,都正确把握方向。计算机系成立进一步明确了“软硬兼施、以软为主”的发展战略,在这一阶段发展过程中,我们紧跟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趋势,走在国内前列。
随着国家经济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1978年学校决定组建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建系之初,师资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当时系党委书记兼系主任胡孝宣同志在全国范围内不拘一格吸纳人才,并有效地加以组织,形成了有影响的师资队伍。系领导注重对师资的培养,思想解放,有长远观点,80年代初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尽量创造条件,积极选派基础好、能力强的教师出国学习进修,这批教师回国后对计算机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采取自己培养、广招纳贤、出国学习三项主要措施吸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和骨干教师队伍。
制定培养目标明确、能适应计算机学科发展要求的教学计划,健全教学体制,组织教师过好教学关,培养学生,是建系初期的核心任务,当时注重了解国外和国内重点高校计算机系的教学状况,精心安排专业课程设置及使用教材,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一阶段共培养本科生1360余人,硕士生133人。
通过第一阶段的建设,组建了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逐步确立了学科发展方向,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实验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基础,独立承担了两项比较大的科研项目,汉字词频统计和电子综合化系统,科研经费从每年几万增到几十万,学科建设有所突破,1980年成为首批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1985年组织申报计算机软件博士点。
持续提高阶段(1986年-1997年)
1986年北航计算机系获批建立计算机软件博士点,成为当时全国六个计算机软件博士点之一,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建设。
在国家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系要保持快速发展势头,重要的是占领学科前沿,建设学科基地,重视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用突出,科学研究快速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科研水平提升,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赵沁平系主任主持制定了计算机系“八五”发展规划,及时提出了“系管教学、所办科研”的管理机制,有利于任课教师的总体调配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跨教研室组织科研队伍,为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等全面工作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1989年批准建设“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国三个计算机软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也是承载国家战略需求重大项目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李未教授担任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李未教授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李未院士对计算机系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年科研经费由1986年的60余万猛增到1997年的2551万,科研经费增长势头强劲,面向国家需求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高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国防预研、博士点基金、型号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400余项,取得了多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计算机科学理论与人工智能、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等学科方向在国内已产生重要影响,逐步形成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优势。
经过八十年代的教学经验积累,编写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教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计算机系人才培养的特色。教学为科研培养了大批生力军和高质量人才,促进了科研的腾飞,科研的发展又为教材的不断更新,增开新课和学位论文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科研经费大大支持了教学条件的改善。本科生培养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制定了优秀生培养和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措施,本科生四年上机机时增加一倍,达到800小时。系学位委员会按一级学科制定了研究生培养方案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把研究生培养质量关。共培养硕士毕业生455人,博士毕业生21人,本科毕业生1165人。
在这一阶段,师资队伍逐步发展至100人左右,青年教师比例不断扩大,各届领导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注重发挥老中青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营造新老教师相互配合,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特别是钱士湘系主任注重选拔中青年学科带队人,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李未教授成为“863”专家组副组长、全国有突出贡献专家,尹宝林、熊璋入选跨世纪人才计划,梁南元、怀进鹏荣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八十年代初选派出国的一些教师从国外学成回国,形成师资队伍和学科带队人的优势。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加大了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学习进修,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的人逐年增多,积极寻求国际合作,1994年与IBM合作成立北航IBM微机培训中心,1995年金茂忠系主任抓住时机促成了北航Lotus测试中心的成立。国际合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这一阶段中青年学科带队人快速成长,科学研究发展强劲,逐步形成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学科优势,创建了学科基地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市计算机新技术重点实验室,陆续完成了计算机软件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应用博士点的建立,申报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的条件日趋成熟,1997年开始组织一级学科的申报。
全面发展阶段(1998年-2008年)
1998年北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第一批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7家单位之一,标志着学科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国家“211”“985”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学院的发展。1998年初系主任怀进鹏教授主持制定了《计算机系发展规划绿皮书1998》,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方面提出了计算机系发展战略;2003年院长马殿富教授主持制定《计算机学院发展规划绿皮书2003》,提出实现“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计算机学院”的发展战略总目标。
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有了全面发展,形成了计算机科学理论与基础、新一代互联网的协同工作环境、软件工程与过程工程、面向领域服务的软件支撑技术与环境、虚拟现实技术、大规模信息化工程、多媒体与数字图像处理、高性能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嵌入式系统与容错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等优势学科方向。2001-2002年获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省部级重点学科;教育部组织的计算机一级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由2002年并列第五上升至2006年并列第三;2007年获批计算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三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目标。
注重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依托团队优势,承担重大重点课题,科研经费继续大幅度攀升,年科研经费到款额从1998年的3200万增加到年均8000万以上,2005年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成为学校首个科研经费过亿元的院系,2007年、2008年又突破1个亿。通过863项目、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带动,科研经费大幅增长,经费结构逐步由横向课题为主转为纵向课题为主。1999年,李未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相继承担了两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其中,“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传输、组织与处理的研究”是全国高校首家获批的973项目。
2007年建立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沁平教授任实验室主任。“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开展虚拟现实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学院成为国内高校少有的一个学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单位,这对学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地与团队建设成效显著是这一阶段发展的特征。学院形成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创新基地为依托,以知名学者为核心、青年带头人为骨干的优势团队,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怀进鹏2000年获跨世纪人才、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创新基金,2009年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院有9人获评新世纪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施行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针,人才结构向年轻化、高学历转变,教师博士学位比例达64.5%。通过政策导向,整合资源等措施,促进团队建设,优势团队成为支撑学院发展和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主力军。计算机新技术研究所成为国防创新团队。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学科带队人队伍。
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随着国家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本科生招生人数最多达344人;近年来,本科生招生人数逐步稳定在200人左右,同时研究生招生人数提升至260人左右。研究生规模超过本科生。
强化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在李未院士的领导下,学院深入开展“研究型学院精英教育模式与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学院的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三个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四个有先进性的培养体系,该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实验室建设发展快,通过“211工程”建设,加强与国际国内企业合作,大大改善了实验中心的软硬件实验环境;同时对实验课程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推行教学团队、实验课程教授负责制,实验室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获批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计算机教学实验示范中心,2007年获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008年获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举办中美计算机系主任高峰论坛,主办WWW 2008国际大会,建立了世界万维网联盟W3C中国办事处,共同创立了国际开放中间件联盟OW2,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这一阶段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科研对教学的影响和辐射作用突出,教学成果显著,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为计算机学院向国际知名迈进奠定了基础。
全面提高阶段(2009年-2018年)
2007年,北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同年建立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十一五”规划目标提前实现。自2009年开始,学院发展进入了全面提高时期。
2009至2018期间,国家先后于2010年7月和2015年8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了新部署。2016年学校的第十六次党代会将“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深化为学校发展新的远景目标,并明确了以“一个发展目标”、“三步走战略构想”、“六项重点工作与行动计划”、“一个从严治党与党建创新工程”为主要内容的“1361”学校发展战略规划路线图。国家战略新部署和学校发展新路线为计算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2009至2018这十年,跨越了学院“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3个五年规划阶段,针对国家战略新部署和学校发展新路线,结合学院实际,学院“十二五”规划将“建设具有空天信融合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世界一流学院”深化为学院发展的远景目标,并提出了分“增强特色(2010-2015)、国际知名(2015-2020)、世界一流(2020-2050)”三步走的发展路线。学院“十三五”规划认为应始终坚持“十二五”确定的远景目标,同时又进一步细化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和关键指标,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加精细的指导。
十年间,学院紧紧围绕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世界一流学院”的远景目标,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关键”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学院的建设和学科发展,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国际合作、思政党建等各项工作在原有坚实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全面提高,学院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研究型学院”的基本格局和实力特征已经形成。
在学科建设方面,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基础上,2011年新增“软件工程”一级学科,2015年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进一步拓展了学院学科建设的空间,形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智能技术、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两个重点学科群、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可视计算与人机智能、新型系统结构与计算系统、未来网络与信息安全、大数据科学与认知计算、超大规模系统与软件理论、群体软件与智能系统、安全可靠系统工程等八个学科方向的学科布局。传统优势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获得稳步的发展,在国内的相对优势得到继续保持;特色优势学科方向数据科学、虚拟现实、群体软件在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
2010年获批数字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2年获批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交叉研究中心,2013年获批国家科技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获批北京市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获批虚拟现实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17年获批可视计算与人机智能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学科基地成为了学院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全国高校排名均第4;2017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评估结果为A、软件工程评估结果为A+。2017年计算机科学与智能技术、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获批“双一流学科”。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学院秉持“普惠式精英教育”的育人理念,以培养能驾驭现代复杂工程的高水平计算机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重视数学基础、专业核心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强调课程设计应通过挑战性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自信,重视大规模在线教育等信息化手段的创新研究与应用,注重以微观量化方式探究人才培养规律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以“通识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领域开发能力”为核心的能力课程体系架构,建立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体系。组建了包含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编译技术等课程的“系统能力”课程群,和包含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算法设计、软件工程等课程的“软件能力”课程群,历时十年多轮迭代持续改进,效果显著。2013年,以参加认证所有专业第一名的成绩高分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实施研究生高水平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即: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国际化资源与重点实验室结合的学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实践基地为主导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探索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养和博士研究生质量提升机制。通过设立探索奖、创新奖等激励机制,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建立与国内优势企业的联合培养基地,促进了专业硕士培养与先进工业技术的融合。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孙海龙博士获得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在学校“冯如杯”竞赛中,学院获得了10年8冠的优异成绩,并实现了史无前例的7连冠;2015年起连续4年闯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全球总决赛;在亚洲大学生超算竞赛(ASC)中,2015年起连续4次获一等奖。在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亚军。
十年间,学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5项;获批国家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工业与信息化部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2012年工信部重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获批工信部研究生创新基地,2013年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网络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基地”2017年获得“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在科学研究方面,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技术发展前沿,以科学研究的原创性、关键技术的突破性和系统研制的先进性为指导思想,以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研究为目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十年间,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牵头负责的973计划2项、牵头负责的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3项、国家自然基金创新团队1个,承担其他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核高基重大专项、863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30余项,其他各类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50余项。十年间,累计科研经费14.41亿,其中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课题经费超过65%,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省部级
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逐年稳步上升,2013年北航计算机科学首次进入ESI前1%,截至2018年9月,位列全球第90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在重点加强学院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培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和学校有关人才引进政策优势引进海外高端人才,2016年学院被选为学校首批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的3个学院之一,制订了《计算机学院人事制度改革与教师聘任管理试行办法》,教师聘任和考核进一步与国际大学接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十年间,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怀进鹏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赵沁平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由怀进鹏院士领衔的“大数据计算理论与软件技术”群体获批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2011年李波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2年又获批长江学者;2013年陈小武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8年吕卫锋教授入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此期间,先后引进徐洁、樊文飞、秦宏、蔡维德等4位特聘教授,青年千人陆峰教授和朱皞罡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昂生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罗洪斌教授,以及1名卓百教授、6名卓百副教授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马帅教授、童咏昕副教授和杜博文副教授先后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王蕴红教授、胡春明副教授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0名,其中院士3名,教授(含研究员)52人,副教授(含副高)52名。专任教师50岁(含)以下的比例达到74.6%,40岁(含)以下的比例达到34.6%。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与国际著名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知名学者为骨干,学术造诣深、团结协作并且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在国际合作方面,学院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始终围绕学院的学科方向建设,特别是双一流学科建设来制定全球合作计划,提升国际化能力、水平与参与度,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与国际化管理体系。
学院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措施来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和建设了大数据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创新引智基地等高端国际合作基地。十年间,依托学院的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虚拟现实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学院共外派近2000人次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出国进修等,共邀请超过500多人次的国外(含港澳台)专家学者来学院做学术报告、开展项目合作和讲授短期课程。
学院一直积极支持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包括大数据科学与计算智能研讨会(2016-2018)、第三届IEEE地球村国际会议(2016年,和MIT、日本名古屋大学联合主办)等40余次重要学术会议。学院每年定期筹办国际暑期学校,已经围绕大数据、形式化方法和人工智能等主题举办了专题式的暑期讲座和授课,在国内外取得了广泛影响力。
学院积极和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平台,与包括普渡大学、MIT、英国爱丁堡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挪威Simula研究所等在内近50所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学术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开展合作和课程建设研讨。
学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进工作。设立了万维网联盟(W3C)中国总部,是继美国MIT、欧洲ERCIM和日本庆应大学之后的第四个全球总部,目前已发展中国会员近40家,成为互联网行业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了连接国内与国际互联网界的桥梁作用。发现了航空领域ARINC653标准中的潜在信息安全问题,并得到了波音公司和标准委员会的认可。学院作为合作方参与OMG组织推动的Uncertainty建模标准的制定工作。
学院的国际合作有力促进了学院的国际化学术水平提升,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学术活动的参与度。
在党的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党委在学院发展规划、综合改革、队伍建设等重要事务中的领导作用和核心作用,以抓好学院中心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弘扬“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学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等系列政治学习活动,脚踏实地开展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民主党派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重视做好离退休教职工工作,全力以赴维护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为学院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政治保障。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100%是党员,学院学术带头人90%以上是党员,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获奖成果的负责人100%是党员,重大重点科研课题负责人中党员比例超过80%,重点核心必修课程主讲教师中党员比例超过75%,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项和各种荣誉称号的学生中党员比例达到77%。2014年,学院党委荣获“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2年马殿富教授荣获“北京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此期间,学院党委先后两次荣获学校基层领航党委。党的基础组织和党员师生在学院的各项事业和整体发展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20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学040100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教育学 [0401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4]教育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教育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高等教育学(02)教育技术学 |
|
招生人数: | 5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④(--)无 |
|
备 注: | 招生人数以最终实际录取为准。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学040100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教育学 [0401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4]教育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教育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①高等教育学 ②教育技术学 |
|
招生人数: | 8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1教育学基础综合 ④无 |
|
备 注: | 学制2年,全日制学习方式。 |
添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研分数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录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研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姐微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研真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目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众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