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与广西大学哪个好

发布时间:2022-05-10 编辑:高招帮小莉
广东工业大学与广西大学哪个好

广东工业大学与广西大学哪个好,综合对比

广东工业大学与广西大学哪个好?是很多同学和家长在择校时想查询对比的内容,小编在此整理了广东工业大学和广西大学两个学校的基本信息和师资力量和大学排名数据如下,供各位参考,更多广东工业大学与广西大学的招生分数线等数据请添加我们招生客服微信查询。

广东工业大学基本信息:

  • 院校代码:4144011845
  • 主管部门:广东省
  • 所在省市:广东省 - 广州
  • 办学层次:公办 - 本科
  • 985:否;211:否 ;双一流:否
  • 重点学科:
  • 硕士点数:115 博士点数:38
  • 全国排名:94
  • 创建时间:1958年
  • 占地面积:3066.76(亩)
  • 学生人数:4万~5万人
  • 官方网站:www.gdut.edu.cn/
  • 高招网站:zsb.gdut.edu.cn/
  • 联系电话:020-39322618
  • 学校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

广西大学基本信息:

  • 院校代码:4145010593
  • 主管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
  • 所在省市:广西 - 南宁
  • 办学层次:公办 - 本科
  • 985:否;211:是 ;双一流:否
  • 重点学科:3
  • 硕士点数:65 博士点数:17
  • 全国排名:83
  • 创建时间:1928年
  • 占地面积:21600.00(亩)
  • 学生人数:2万~3万人
  • 官方网站:www.gxu.edu.cn/
  • 高招网站:zs.gxu.edu.cn
  • 联系电话:0771-3232999
  • 学校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

广东工业大学与广西大学综述

广东工业大学好还是广西大学好

广东工业大学介绍

广东工业大学简介

  广东工业大学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已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在中国南方名城广州,地理位置优越,校园占地总面积3066.67亩,拥有大学城、东风路、龙洞等多个校区。大学城校区突出工科特色,多个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设多个协同创新科研平台。东风路校区突出艺术创意和社工服务氛围的营造,建设设计创意园和成果展示馆。龙洞校区突出管理学与理学氛围的营造,打造环境优美、恬静怡人的花园式校园。

  目前,学校共设有19个学院,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MBA),4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7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5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有工程硕士(17个领域)、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84个本科专业,自2014年起,所有本科专业均在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批本科录取批次招生。机械、信息、材料、化工四个学科为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以来,工程学科位居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2017年7月,材料科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

  学校提出“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集聚海内外创新人才,多模式构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师资队伍建设“百人计划”、“培英育才计划”以及团队平台重大成果培育计划等重大战略。近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学校有职称自主评审权,现有专任教师2000多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0多人,副高级职称700多人。2011年以来,学校已引进“百人计划”特聘教授百余名和3名学院院长。其中“长江学者”8人、国家“杰青”9人、国家“QR”教授17人、国家“优青”5人、国家”青年千人”教授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广东省“领军人才”7人、广东省“珠江学者”23人、广东省“杰青”10人等,同时还聘有外籍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已组建并入选广东省“创新团队”7个。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证。目前全日制在校生44000余人,本科生39000余人,研究生5000余人,并招有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港澳台生和外国留学生,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把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不懈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学校建设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广东省实验室1个以及其他省级科研平台77个。2017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突破130项,位列全国高校第八十位;发明专利申请公开数1929件,位列全国高校第八位。近三年,学校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此外,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多个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落地,前期投入6亿元资助中心建设。目前学校正努力在精密装备、IC设计、工业设计、制药、软物质等领域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和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成果。

  学校致力于培养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有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8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1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88门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8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办学条件良好,现有计算机14877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10.906亿元。校舍建筑面积156万余平方米。图书馆拥有藏书377.3万册、电子图书224.6万册,并采用共享方式,多渠道、大幅度拓展了信息资源使用范围。学校从学生成才观的理念转变抓起,探索性实施了“重基础、强能力、宽视野、多样性、有担当”的培养方案改革,着力探索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于产学研全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思路,同时将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培养)纳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之中。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专门设立出国(境)留学基金和来华留学基金,推进以“学科为主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战略,促进学科和团队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搭建合作平台,对接国际一流技术,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学校高度重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培养,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与技术培训。学校先后与国(境)外近150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合作科研、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等多方位合作,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进入国际前沿,为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和科研工作国际化提供良好平台。学校入选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学校承办了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摘得两项特等奖、两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并以团体总分全国高校第二、广东高校第一的好成绩捧得“优胜杯”,创造了我校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历史最好成绩,刷新了我校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获奖层次和整体成绩的记录。2016年,在“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们以金奖数第一、团体总分第一捧得“创青春杯”,创造了我校参加广东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竞赛的历史最好成绩。2017年,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摘得两项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并以特等奖总数全国第二、团体总分广东高校第一的好成绩捧得“优胜杯”。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暨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在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广工大FSAE车队获得营销报告第一名和总成绩第四名的佳绩;学生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学生作品分别荣获德国REDDOT(红点)设计大奖和美国IDEA设计大赛铜奖;2名学生先后荣获第七届、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学校篮球队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超联赛总冠军,2011年荣获第八届亚洲大学篮球锦标赛冠军等;学生舞蹈节目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

  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为建成以工为主、与产业深度融合、极具创造活力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通讯地址

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
联系电话:020-39322681
学校网址:www.gdut.edu.cn
电子邮箱:zhshb@gdut.edu.cn

广西大学介绍

广西大学简介

  广西大学坐落于风景如画,有着“绿城”美誉的广西首府南宁市,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也是教育部和广西共建的省部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一省一校”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广西大学创办于1928年,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长是有着教育界“北蔡南马”之称的“一代宗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1939年成为国立大学,竺可桢、李四光、陈望道、陈寅恪、王力等一批名家曾在这里任教,是当时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广西大学题写了校名,同年,广西大学农学院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农学院。1953年,广西大学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停办,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1958年,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1997年,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业大学(1992年广西农学院更名为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迈上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广西大学秉持“勤恳朴诚”的校训,积累和沉淀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西大精神。新世纪以来,经过国家“211工程”建设、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广西大学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

  学校现设27个学院,学科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学科门类,有98个本科专业(2017年招生79个,其中有24个专业按9个大类招生),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硕士点已覆盖的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含一级学科博士点已覆盖的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和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行列。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广西重点建设的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有4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培育基地”,1个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努力服务社会,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其中,王丕建教授长期从事牛、猪杂交改良研究工作,在国际水牛会议上获“科学先驱者”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张先程研究员主持的“籼型杂交水稻”项目获1981年国家特等发明奖;卢克焕教授(第二完成人)承担的“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日波教授主持的“高活力a-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的“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学校作为主持单位,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其中曾建民教授主持的“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王巨丰教授主持的“大幅度降低雷击事故率、跳闸率和断线率的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关键技术研究”、王双飞教授主持的“轻工过程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关键设备及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项目成果分别是我校首次获得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获广西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其中梁恩维教授主持的“伽玛射线暴及其余辉的辐射成份和物理起源”和石德顺教授主持的“水牛体细胞克隆和干细胞建系关键技术与机理的研究”项目成果包揽2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年唐纪良教授主持的“十字花科黑腐病菌Ⅲ型分泌系统调控机理及其效应子研究”项目成果获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学校还紧密结合区域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校市、校厅、校地、校企科技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沈培康教授目前已率先创建了世界上唯一年产1.5吨的三维石墨烯小试生产线,并建成年产15吨的中试生产线。余克服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自2014年以来连续对黄岩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珊瑚礁进行系统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国内唯一的第一手研究样品,对我国南海及沿海地区保护与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6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13项,申请发明专利2800件,获授权发明专利451件,30件专利技术成果成功转让或许可实施,2017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27项。新世纪以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共5项,占广西有史以来获得国家级重大项目近半数(45.5%)。其中2017年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3项,立项数比2016年增加27.8%。“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3项。学校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南开大学等28家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了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是中国—东盟研究领域唯一的中国国家级创新团队。

  学校着力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了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学校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662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3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18人,有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人员1人,有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人员73人(包括延长退休24人),终身教授4人。其中,专任教师2110人,博士生导师325人,硕士生导师1783人。目前我校有院士1人;双聘院士5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QR”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外籍教授、专家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中国科学院“国外引进杰出人才”(百人计划)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名;“青年QR”人选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1人。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2007年至今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共61项,获得项目数居地方“211工程”高校前列。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1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学校连续12年获得“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教育部评为“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高校”、“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2017年度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广西大学KAB创业俱乐部荣膺全国十佳。8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8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李林、党鸿辛、陈太一、沈善炯、卢鹤绂、文圣常、施汝为、韩斌等8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还有许多校友成长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领导,各行各业的专家、骨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目前学校有各类在校学生8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6993人,全日制普通硕士、博士研究生8113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23人,2016年全年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及港澳台生1679人,各类在读继续教育学生27837人。学校大力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发展,教学科研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校园占地面积4700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6.23亿元,图书馆实体馆藏总量377万余册(件),电子图书587万册,电子期刊3.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82个,数字图书馆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已形成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有效支撑我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西大学的发展。2016年1月8日,彭清华书记来校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确立了“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2016年9月20日,陈武主席来校主持现场办公会,提出“要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广西高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排头兵,高端人才培养成长的排头兵”。2016年9月21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和随后林蕙青副部长来校视察,明确学校为广西“一省一校”政策的重点扶持高校。2017年6月,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经自治区党委同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大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自治区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广西大学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表明广西大学“双一流”建设和综合改革纳入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办好广西大学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希望,标志着学校进入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目标和引领的新阶段。2017年9月,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土木工程与先进材料学科群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今天的广西大学,正牢牢抓住“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朝着努力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标,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广西高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排头兵,高端人才培养成长的排头兵。学校将继续秉持“勤恳朴诚“的校训,致力于知识创造与传播、文明传承和创新、社会引领与服务,推动国家富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广西大学坐落于风景如画,有着“绿城”美誉的广西首府南宁市,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也是教育部和广西共建的省部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一省一校”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广西大学创办于1928年,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长是有着教育界“北蔡南马”之称的“一代宗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1939年成为国立大学,竺可桢、李四光、陈望道、陈寅恪、王力等一批名家曾在这里任教,是当时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广西大学题写了校名,同年,广西大学农学院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农学院。1953年,广西大学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停办,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1958年,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1997年,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业大学(1992年广西农学院更名为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迈上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广西大学秉持“勤恳朴诚”的校训,积累和沉淀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西大精神。新世纪以来,经过国家“211工程”建设、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广西大学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

  学校现设27个学院,学科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学科门类,有98个本科专业(2017年招生79个,其中有24个专业按9个大类招生),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硕士点已覆盖的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含一级学科博士点已覆盖的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和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行列。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广西重点建设的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有4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培育基地”,1个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努力服务社会,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其中,王丕建教授长期从事牛、猪杂交改良研究工作,在国际水牛会议上获“科学先驱者”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张先程研究员主持的“籼型杂交水稻”项目获1981年国家特等发明奖;卢克焕教授(第二完成人)承担的“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日波教授主持的“高活力a-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的“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学校作为主持单位,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其中曾建民教授主持的“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王巨丰教授主持的“大幅度降低雷击事故率、跳闸率和断线率的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关键技术研究”、王双飞教授主持的“轻工过程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关键设备及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项目成果分别是我校首次获得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获广西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其中梁恩维教授主持的“伽玛射线暴及其余辉的辐射成份和物理起源”和石德顺教授主持的“水牛体细胞克隆和干细胞建系关键技术与机理的研究”项目成果包揽2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年唐纪良教授主持的“十字花科黑腐病菌Ⅲ型分泌系统调控机理及其效应子研究”项目成果获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学校还紧密结合区域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校市、校厅、校地、校企科技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沈培康教授目前已率先创建了世界上唯一年产1.5吨的三维石墨烯小试生产线,并建成年产15吨的中试生产线。余克服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自2014年以来连续对黄岩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珊瑚礁进行系统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国内唯一的第一手研究样品,对我国南海及沿海地区保护与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6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13项,申请发明专利2800件,获授权发明专利451件,30件专利技术成果成功转让或许可实施,2017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27项。新世纪以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共5项,占广西有史以来获得国家级重大项目近半数(45.5%)。其中2017年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3项,立项数比2016年增加27.8%。“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3项。学校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南开大学等28家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了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是中国—东盟研究领域唯一的中国国家级创新团队。

  学校着力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了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学校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662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3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18人,有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人员1人,有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人员73人(包括延长退休24人),终身教授4人。其中,专任教师2110人,博士生导师325人,硕士生导师1783人。目前我校有院士1人;双聘院士5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QR”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外籍教授、专家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中国科学院“国外引进杰出人才”(百人计划)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名;“青年QR”人选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1人。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2007年至今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共61项,获得项目数居地方“211工程”高校前列。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1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学校连续12年获得“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教育部评为“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高校”、“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2017年度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广西大学KAB创业俱乐部荣膺全国十佳。8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8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李林、党鸿辛、陈太一、沈善炯、卢鹤绂、文圣常、施汝为、韩斌等8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还有许多校友成长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领导,各行各业的专家、骨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目前学校有各类在校学生8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6993人,全日制普通硕士、博士研究生8113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23人,2016年全年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及港澳台生1679人,各类在读继续教育学生27837人。学校大力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发展,教学科研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校园占地面积4700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6.23亿元,图书馆实体馆藏总量377万余册(件),电子图书587万册,电子期刊3.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82个,数字图书馆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已形成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有效支撑我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西大学的发展。2016年1月8日,彭清华书记来校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确立了“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2016年9月20日,陈武主席来校主持现场办公会,提出“要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广西高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排头兵,高端人才培养成长的排头兵”。2016年9月21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和随后林蕙青副部长来校视察,明确学校为广西“一省一校”政策的重点扶持高校。2017年6月,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经自治区党委同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大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自治区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广西大学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表明广西大学“双一流”建设和综合改革纳入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办好广西大学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希望,标志着学校进入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目标和引领的新阶段。2017年9月,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土木工程与先进材料学科群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今天的广西大学,正牢牢抓住“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朝着努力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标,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广西高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排头兵,高端人才培养成长的排头兵。学校将继续秉持“勤恳朴诚“的校训,致力于知识创造与传播、文明传承和创新、社会引领与服务,推动国家富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通讯地址

学校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
联系电话:0771-3232999
电子邮箱:zsk@gxu.edu.cn
学校网址:www.gxu.edu.cn

添加广东工业大学招生客服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高招帮”,关注【高招帮】微信公众号,在高招帮微信公众号输入【广东工业大学分数线、广东工业大学高招群、广东工业大学排名、广东工业大学招生计划、广东工业大学招生目录、广东工业大学招生办电话、广东工业大学王牌专业】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广东工业大学高考招生信息或资源

广东工业大学高考公众号 高招帮之家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gaozhaobang/nagehao/692625_1.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