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成都理工大学哪个好

发布时间:2022-05-10 编辑:高招帮小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成都理工大学哪个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成都理工大学哪个好,综合对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成都理工大学哪个好?是很多同学和家长在择校时想查询对比的内容,小编在此整理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成都理工大学两个学校的基本信息和师资力量和大学排名数据如下,供各位参考,更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成都理工大学的招生分数线等数据请添加我们招生客服微信查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本信息:

  • 院校代码:4142010491
  • 主管部门:教育部
  • 所在省市:湖北省 - 武汉
  • 办学层次:公办 - 本科
  • 985:否;211:是 ;双一流:
  • 重点学科:
  • 硕士点数: 博士点数:
  • 全国排名:92
  • 创建时间:
  • 占地面积:
  • 学生人数:
  • 官方网站:www.cug.edu.cn
  • 高招网站:
  • 联系电话:027-67848570传真027-67883687
  • 学校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招生办公室

成都理工大学基本信息:

  • 院校代码:4151010616
  • 主管部门:四川省
  • 所在省市:四川省 - 成都
  • 办学层次:公办 - 本科
  • 985:否;211:否 ;双一流:否
  • 重点学科:2
  • 硕士点数:37 博士点数:7
  • 全国排名:189
  • 创建时间:1956年
  • 占地面积:2887.00(亩)
  • 学生人数:2万~3万人
  • 官方网站:www.cdut.edu.cn/
  • 高招网站:www.zs.cdut.edu.cn
  • 联系电话:028-84078927
  • 学校地址: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成都理工大学综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好还是成都理工大学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

  历史沿革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学校整体迁至湖北办学,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4年,学校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组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校园概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学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相关配套设施,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学校现正在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建设“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基地”暨新校区。

  办学思想

  坚持弘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坚持“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着力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着力为解决区域、行业乃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秉承“强化特色、争创一流、依法治校、开放包容”的治校理念,营造“独立思考、严谨治学、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优越而独特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坚持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和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以学术卓越计划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在建成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49人,其中教师172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263人,教授431人,副教授688人。

  国家“QR”入选者28人(长期项目7人、短期项目3人、外专项目1人、青年项目17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9人(领军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18人(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5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29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8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42人。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9人。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自建校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秭归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为“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2.7万余平方米,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以地学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

  学科布局

  学校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有19个学院(课部)、65个本科专业;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程硕士、MBA、MPA等11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4个工程领域。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进入前1‰。

  人才培养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26060人,包括本科生18046人,硕士研究生5781人,博士研究生1516人,国际学生717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3万余人。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建校6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高级人才。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

  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健全人格培养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体育教育体系。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累计获得金牌200余枚,银铜牌400余枚。2012年5月,学校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

  科学研究

  学校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地理信息系统与测绘、材料科学与化学、经济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取得一批重要成果。201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项。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5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8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者30人次。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Compendex收录,《地球科学学刊》(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CSSCI。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和长江经济带,面向全国,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服务行业、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组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搭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学校还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分别建立产学研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深圳研究院、浙江研究院)。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2012年成立由我校发起,联合斯坦福大学、麦考瑞大学、滑铁卢大学、香港大学、牛津大学等十二所世界知名大学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联盟高校在地学领域通过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共赢。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900余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400余人次。

  以学校为支撑建立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拥有“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国际科研合作中心。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设立“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

  学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学校网址:http://www.cug.edu.cn/

  邮政编码:430074

  联系电话:027-67883995

  传真:027-87481030

  电子信箱:cugxb@cug.edu.cn

通讯地址

学校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招生办公室
联系电话:027-67848570
电子邮箱:zhaoban@cug.edu.cn
学校网址:www.cug.edu.cn

成都理工大学介绍

成都理工大学简介

  成都理工大学创办于1956年3月15日,由国务院批准建立,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和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工科部分为基础,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部分干部教师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建校当年即开始招收本科生。学校组建后,原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二系部分、三系整体,先后成建制迁入。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60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学校先后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2000年划转地方,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2010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2017年9月,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批权。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

  学校位于成都市市区,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用地2887亩,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0031人,专科生1304人,博硕士研究生5486人。设有17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1所独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学校设有9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含独立招生方向)7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9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点),有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1个学科(地球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地球科学学科群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

  学校现有教职工3409人,其中,有教授(级)277人,副教授(级)589人。截至2018年3月,获得“全国杰出技术人才”称号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四川省“QR”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8人,获得“四川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3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72人次,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8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7人,四川省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8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16个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和6个四川省教学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单位。学校连续7次获得了“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五十强)。2017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学校是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3个我校牵头建设的“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与四川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5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环保厅重点实室、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地调计划等一大批重要项目。截至2017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98项(次),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专利奖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获得授权专利1200余项。学校以服务国家、行业、地方发展建设为己任,积极参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油气地质勘探、能源开发、大型水电、区域及城市环境以及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

  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截至2018年3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1次获得中宣部、团中央表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科技进步奖(交叉创新奖)2项,获省一等奖15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28项;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全国银奖1项、铜奖4项,省一等奖1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4项;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赛MeritoriousWinner奖32人次、HonorableMention奖159人次、SuccessfulParticipant奖139人次,全国一等奖67人次、二等奖117人次,省级一等奖207人次、二等奖326人次、三等奖391人次;在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中获得全国奖励119项(次),省级奖励157项(次);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中获得奖励559项(次)。

  学校现有4个教学辅助单位。其中,拥有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丰富,有国家级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大竹重庆鱼”、“隆昌铁陨石”等。学校建有2个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249万册,拥有数字资源数据库97个,电子图书281万册,电子期刊4.9万种,形成了以地学、能源、环境等学科文献资源为优势,以理工文献资源为特色的多科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学校档案馆馆藏丰富、管理规范,是达到“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标准的高校档案馆。学校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CSCD核心期刊2种、中文核心期刊2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种。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6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现与英国斯泰福厦大学、知山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举办5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6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迄今已为社会输送了17.6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专家,其中有两院院士3人(其中,多吉院士为中国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多人。一大批毕业生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国土资源、勘察、地质、石油(能源)等行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出色业绩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部、省、市、校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平台上,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以豪迈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努力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迈进!

通讯地址

通讯地址: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
联系电话:028-84078927
学校网址:www.cdut.edu.cn
邮政编码:610059

添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招生客服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高招帮”,关注【高招帮】微信公众号,在高招帮微信公众号输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数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招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排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招生计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招生目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招生办电话、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牌专业】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考招生信息或资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考公众号 高招帮之家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gaozhaobang/nagehao/688684_4.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