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专业排名
Add 中国人民大学
学姐微信为你答疑
学姐微信为你答疑
在填报志愿选专业时,查询中国人民大学专业排名、优势专业有哪些是必须的,小编为各位同学整理的中国人民大学专业排名信息如下,供各位了解中国人民大学王牌专业排名,解决中国人民大学什么专业好的问题。
相关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2-2019]】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群】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难吗】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
2018年5月,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拥有硕士学位学科点186个(其中自主专业35个、交叉学科9个、专业学位22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25个(其中自主专业32个、交叉学科7个),其中,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5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拥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8个,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中国第一;还拥有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5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4个。
在2012年中国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人大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类、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9个学科排名中国第一;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农林经济管理3个一级学科排名中国第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排名中国第三,中国史排名中国第四。
博士后流动站: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物理学、考古学、世界史、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统计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统计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档案管理、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工程、农业推广、食品加工与安全、工商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会计、图书情报、艺术
“双一流”建设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国际政治、文艺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农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档案学
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农林经济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农村发展管理
教学建设
本科生培养
1.课程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阶段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其他学习三大板块组成,分别占62. 8%、27.9%和9.3%。其中,必修课分为全校共同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 心理健康、大学汉语、大学英语、公共数学、计算机基础、国防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九大类:专业类课程、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原典选读类课程、人文艺术类课程、法政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经济类课程、理工类课程、暑期学校课程。其他学习包括:原典读书笔记、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专业/毕业实习。
据2017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共有本科课程2993门,其中全校共同课74门,学科 基础课605门,专业必修课763门,专业选修课964门,全校通选课571门。在全校通选课程中,包含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9门,原典选读类课程14门,暑期学校课程136门,人文艺术类课程235门,法政类课程53门,经济类课程54门,管理类课程51门,理工类课程19门。
2.通识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采取“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重自主”为通识教育理念,初步形成具有人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注重开展研究型教学,强调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提倡学生读原著、读原典;加强实践性教学,倡导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在本科阶段,设置了若干跨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培养复合型人才。
3.暑期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自2009年起于每年的7月举办,为期四周。暑期学校的主要课程包括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学科前沿系列和学科通识系列课程及语言培训系列课程,课程全部使用英文授课。课程结束后,学校颁发结业证书。
4.“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对象为全校在读全日制本科学生,“计划”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经费,支持其开展社会调查与科学研究活动, [75] 实施内容包括下达至学校的国家级“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市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及为配合国家级创新项目和市级创新项目的开展而由学校自主设立的校级“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实践项目”。
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5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12个,北京市精品课程41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信息技术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不完全名单)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政治、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计算机、历史学、会计学、宗教学、财政学、统计学、档案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金融学、法学、新闻学、工商管理、中共党史
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法制史、行政伦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新闻理论、西方文艺理论史、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财务会计学、大学英语、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数字传播技术应用、财政学、国际税收、国际政治学概论、西方哲学智慧、社会学概论、档案学概论、财务管理学、数据库系统概论、管理学原理、国际金融、新闻评论、货币银行学、中国宪法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市场营销学、会计学、新闻编辑、民法学、企业战略管理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计算机科学概论、国际商务伦理、西方经济学、国际商事仲裁法、金融计量学、金融衍生工具、法律英语—美国法律制度
北京市“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财政金融专业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北京市特色专业:农村区域发展、历史学、财政学、档案学、法学、工商管理、国际政治、金融学、经济学、贸易经济、社会学、统计学
北京市精品课程:法律经济学、哲学素质培养、西方伦理思想史、行政伦理学、证券投资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作品教学、古代汉语、数字传播技术应用、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新闻理论、法理学、公共政策导论、外交学概论、国民经济核算、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人身保险、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税收、西方哲学智慧、中国法治史、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国际金融、新闻评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档案保护技术学、货币银行学、中国宪法学、刑法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新闻编辑、数据库系统概论、档案文献编纂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社会学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分类:研究生院 研究生专业 考研分数线 成绩查询 招生简章 考研经验 联系方式 考研复试 考研报录比 专业排名 参考书目 研究生导师 考研问题 真题下载
添加中国人民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中国人民大学大学考研分数线、中国人民大学报录比、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群、中国人民大学学姐微信、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真题、中国人民大学专业目录、中国人民大学排名、中国人民大学保研、中国人民大学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目录:
哲学院
国学院
经济学院
财政金融学院(EMBA)
财政金融学院
劳动人事学院
统计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专业学位)
国际关系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学位)
文学院
文学院(专业学位)
外国语学院
新闻学院
历史学院
艺术学院
信息学院(专业学位)
信息学院
环境学院
数学科学研究院
理学院化学系
理学院物理系
理学院心理学系
商学院(专业学位)
商学院(会计)
商学院
商学院(MBA)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商学院(EMBA)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汉青研究院(专业学位)
汉青研究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政治经济学
-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中共党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当代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