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研究生导师联系方式

更新时间:2022-07-30 10:44:55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重庆大学研究生导师联系方式
Add 重庆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重庆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重庆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重庆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重庆大学研究生导师联系方式来自重庆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重庆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你的考研报考有用。

以下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错误,可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更新或删除。建议导师将更新的简历尤其对研究生招生的要求发送给我们,以便考研学子了解导师的情况。(导师建议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续随时更新网页或发布调剂信息。考研派网站和APP流量巨大)查看联系方式>>

重庆大学研究生导师联系方式:(可用 Ctrl+F 进行搜索)

颜伟 周念成 余娟 赵霞 熊小伏 王卫永 汪之 吴云 伍云 魏巍 孙俊 刘德 皮天 李正 刘纲 龙渝 刘毅 胡䶮 何晓 韩军 黄音 郭惠 范文 陈明 程光 周绪 晏致 杨溥 杨永 杨佑 杨红 王宇 全学 秦士 廖旻 刘界 李英 刘立 傅剑 陈朝 曹晖 魏子栋 尹光志 潘复生 张宗益 任宏 李晓红 秦大同 孙才新 鲜学福 杨士中

  杨士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211工程” 运载器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技术重点学科和国家“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杨士中长期在通信与测控领域的教学科研一线忘我拼搏,在通信、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先后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6项;此外还获得学术声望很高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和“光华科技奖”;部委级科技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及设计报告百余篇。曾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2005年获何梁何利奖、1996年获光华科技奖、199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8年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1990年全国高校先进工作者。主要成果如下:
  ①“特种通信系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②“卫星传输型CCD电视遥感系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③“统一扩频测控及图象传输体制”(国家发明三等奖)
  ④“精密跟踪系统中频率截获新方法”(国家发明三等奖)
  ⑤“飞行器统一测控综合终端装置”(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⑥“单、双频多卜勒频率截获接收机”(全国科学大会奖)
  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⑧“光华科技奖”
  七项部省级奖中代表项目是:
  ①“卫星数传机和卫星语言通信机”
  ②“扩频技术在再入测量中应用的关键方法研究”
  ③“相干扩频系统快速捕获与锁定保护的新方法及理论”
  获国家发明专利三项:“无载波统一扩频测控及图象传输系统”,国家发明专利(88105951);PN码快速捕获的方法及装置,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92107012.8);静电容无绳广播方法,国家发明专利(92108267.)。他锲而不舍地攀登科学高峰,以渊博的学识和诲人不倦的良好师德,为国家培养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00余名。
 

  鲜学福,男,四川省阆中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53年中国矿业学院采矿工程毕业,1956年北京矿业学院研究生班毕业,1964年获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采矿工程副博士,现在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工作。
 

  鲜学福院士长期从事矿井煤层气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先后完成了“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区域预测、矿井深部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治理方案、矿井采区煤层瓦斯涌出规律与通风调节控制和提高瓦斯抽放率的方案、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利用,并做出了突出贡献。
 

  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域的预测方法及提高瓦斯抽放率的技术,率先将煤层保护层开采与瓦斯抽放相结合,解决了近距离煤层保护层开采及抽放瓦斯等技术难题;所创立的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预测理论及其方法应用于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煤与瓦斯突出综合治理”的研究和多个高瓦斯突出矿井,较有效地防治了复杂条件下深部开采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等动力现象发生;解决了国际上有争议的瓦斯吸附键问题,并在国际上首先完整地建立了包含地电场、地应力场、地温场的煤层瓦斯渗流理论,为煤层开采时瓦斯运移、富集、涌出的预测及抽放技术的改进奠定了理论基础。运用这些理论和技术,解决了多个煤矿的煤层气开采工程问题及生产难题,安全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完成的国家八五攻关子项“岩盐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的研究”,实现了盐矿水溶开采工艺与技术的革新,并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
 

  鲜学福院士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已为国家培养了31名博士和18名硕士,这些人现已成为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骨干力量,其中有8人被破格提为教授,20人提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4人成为博士生导师,2人为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采矿工程学科于81年和86年先后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授权点,并于99年被评为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92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鲜学福院士先后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一、二等奖9项。发表论文160多篇、技术报告26份、专译著8部。

  孙才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海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1969年重庆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1990年在原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高电压技术及设备专业作访问研究。
 

  从1997年至今,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电气工程)评议组第四届成员、第五届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电工学科评审组组长,国家科技奖动力与电气技术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高电压技术专委会副主任、高电压绝缘分专委会主任,以及《电工技术学报》、《高电压技术》、《高压电器》等期刊社编委。从1995年6月至2004年12月,相继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现任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时还兼任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重庆市科协副主席,重庆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并于2002年被批准为重庆市电气工程学科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
 

  专长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在高电压与绝缘和故障诊断技术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复杂环境中的电气外绝缘技术、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与工程应用、以及高电压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等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成就,并取得显著应用成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2项,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项。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4部和译著2部,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70余篇。
 

  长期工作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营造了团结奋进的学风,培养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稳定的科研团队,创建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在国内外有显著特色的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他培养的研究生已获博士学位32人、硕士学位60余人、博士后出站10人,都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
 

  秦大同,男,1956年11月生,汉族,工学博士,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第四届主任,国际机构与机械科学联合会(IFToMM)执委会委员、IFToMM齿轮传动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传动分会副主任、《机械工程学报》和《中国机械工程》等杂志编委。
 

  先后承担了国家“863”和“攻关/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和有关部委科研项目20多项。主要学术和技术贡献有:提出了环面蜗杆传动承载弹性啮合、失配啮合传动的理论和啮合性能控制的方法;建立了环式减速传动动力学分析和减振降噪设计的理论,研究成功低振动噪声的新型环式减速器;提出了旋转机械传动系统基于图形化拓扑知识表达和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故障智能诊断方法,研究成功旋转机械故障智能诊断系统;建立了基于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无级自动变速(CVT)传动设计与控制理论,研制成功无级自动变速轿车;建立了动力传动系统基于系统匹配与能量优化的节能环保设计理论与控制策略,支撑了国产混合动力轿车的产业化开发。上述成果多项被企业采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5项,获权国家专利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先后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计划,被人事部等授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2004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李晓红,男,汉族,1959年6月出生,重庆合川人。工学博士(中国重庆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
 

  现任重庆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重庆市科协主席、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等职务。
 

  主要从事煤矿瓦斯开采及矿山安全的研究工作,是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固体磨料在自激震荡流中的混合机理及脉冲磨料水射流的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出版著作4部;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l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际性学术奖2项。

  任宏,男,1955年9月生,汉族,重庆市人。现任重庆大学教授、博导,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院长,重庆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并担任教育部、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土建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2007、2008“中国工程管理论坛”第一、二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学术期刊《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经济》等的编委、重庆市监理协会副会长、重庆市造价协会副理事长等职。1996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8年,被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负责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7年,当选重庆大学教学名师和重庆市教学名师。
 

  任宏同志1988年公派赴英国留学,1992年获博士学位,后于英国从事了二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后长期从事工程管理、技术经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土地资源管理、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先后承担了国家和有关部委下达的20多项科研课题,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编写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和专著7部。同时,还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大胆的创新,从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角度完善了我国工程管理、造价管理学科体系,针对教学体系中技术课程的核心地位及难掌握的关键性难题,主张推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技术课程中的白话”革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学科体系终的各个知识平台,从“材料选用、物理搅拌”到“化学融合”教学方法“三步曲”的跨越。此外,针对我国当前大量存在的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超大型项目,提出了“巨项目管理”的理论及方法体系;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观点和理论,在实践中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开发中土地征用和拆迁各种社会问题;提出了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生命周期与风险关系等相关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城市价值决定房价理论,就城市价值与房地产开发之间的辨证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改变了过去对房价泡沫认识单一的缺陷,为宏观调控提供了可靠的政策建议。以上成果已为国内有关研究机构所采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张宗益,男,1964年5月生,汉族,贵州松桃人。中共党员,工学、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兼任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带头人等职务。。
 

  他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宏观管理与决策领域的研究,方向为转型经济及增长、公司治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等。他在地区经济增长行为和地区收入不平等及其原因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和好评。他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管理世界》等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其中在英文杂志上发表论文17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11部。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项目以及重庆市科委等科研项目约40项。作为第一获奖人的科研成果曾9次获教育部和重庆市一、二、三等奖。
 

  1999年入选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9年获重庆青年五四奖章,2003年被中国技术理论研究会授予“优秀技术经济教育家”称号,2003年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2004年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4月入选国家“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培养计划,2006年5月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潘复生,1962年7月生,西北工业大学博士,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轻金属研究院院长,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负责人,重庆市首届学术带头人。日本千叶大学客座科学家,英国伦敦大学访问教授。
 

  1989年在重庆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被聘为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曾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重庆市“十杰青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美国杜邦科技创新奖”和“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波兰“世界材料和制造科学院“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镁协副会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合作协会理事,重庆市材料学会理事长;欧洲《Journal of Achievements in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等两个国际刊物的编委,《科学咨询》编委会主任,《功能材料》编委会副主任,化学工业出版社“轻合金材料”丛书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机械工业出版社“材料科学和工程研究进展”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特邀编辑等。
 

  多次担任国际会议的主席或副主席。是第一届和第二届中英先进材料研讨会和第三届中欧材料研讨会的中方主席,第三届国际镁会议主席;连续几年是国际上几大国际镁合金会议(如德国国际镁合金会议、俄罗斯国际镁合金会议、北京国际镁合金会议等)的国际委员会成员,98年第七届至2006年第十五届国际科学会议(材料和机械工程)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冶金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计委稀土—有色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部镁合金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秘书长。
 

  专长轻合金材料(镁合金、铝合金)、复合材料和工具材料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各种科研项目40多项,其中国家级和部省级重要科研项目20多项。培养博士后7名,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多名。共计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120多篇次),出版著作7部(本),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已获授权7项。多次被国际会议组织者邀请做大会特邀报告。已获国家(国务院)和省部级重要科技奖励12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各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次。
 

  尹光志教授,男,1962年4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重庆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岩土力学》、《重庆大学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矿业安全与环保》等杂志编委。采矿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工程、矿山灾害及其控制、安全技术与工程、岩土工程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预研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5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煤矿开采深部瓦斯(煤层气)涌出预测的方法及区域治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煤层气(沼气)涌出规律的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池煤矿冲击地压综合防治的研究” 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急倾斜煤层俯伪斜采煤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细粒尾矿及其堆坝稳定性研究”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项。出版《岩石断裂力学》,《岩石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煤与瓦斯突出的区域危险性预测》,《细粒尾矿及其堆坝稳定性分析》等5部专著;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已培养博士生10余人,硕士生20余人。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重庆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重庆市安全技术与工程学科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等7个部委评选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魏子栋,男,1963年9月生,甘肃庄浪县人,工学博士,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发电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表面工程学会理事长,重庆市应用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致力于氢能与燃料电池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学术贡献:提出并从理论上确定“碳表面M元素对Pt的锚定效应”理论;建立了表征气体多孔电极微时空尺度内物质传递与电化学反应及耦合规律的数学模型,发现三相界面与电极电位赖关系;提出PEMFC团簇模型,发现催化层有效通道数与组成之间的非平衡耗散结构特征;建立了描述甲醇电化学氧化过程电位振荡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在国际上首次阐明甲醇电化学氧化时出现的电位振荡的根源在于电极电位对CO和含氧物种所参与的电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的耦合反馈作用;发明有序化抗溺水气体多孔电极及核/壳结构燃料电池催化剂。
 

  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近几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863高技术项目2项,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2项;获国际学术机构奖励1次,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2次,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其中SCI收录56篇,EI核心版收录48篇,他引500多次,申请发明专利授权11项,其中5项授权。

重庆大学

添加重庆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重庆大学考研分数线、重庆大学报录比、重庆大学考研群、重庆大学学姐微信、重庆大学考研真题、重庆大学专业目录、重庆大学排名、重庆大学保研、重庆大学公众号、重庆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重庆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重庆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