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1-27 17:00:49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报考有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官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由化学物理系、应用化学系、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六个单位组成。现任院长为李灿院士,执行院长为刘世勇,学院分党委书记、副院长为闫立峰,副院长为邓兆祥、杨上峰、武晓君,学院分党委副书记为周小东、千坤。
1958年学校创立初时,共设有十三个系,其中与化学学科有关的系包括化学物理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以及公共基础课的化学教研室。九十年代学校开始建立学院体制,1996年学校将化学物理系、应用化学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组建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建院过程中,将化学物理系的有机化学教研室和应用化学系的无机化学教研室、分析化学教研室合并起来新设立成化学系;将化学物理系的感光化学教研室、计算化学教研室和普通化学教研室与应用化学系的辐射化学教研室、工化教研室合起来成为新的应用化学系;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和高分子物理教研室划出来,设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这样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共有五个系,即化学物理系、应用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2000年成立了学院直属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2001年应用化学系被撤销,将辐射化学的师生并入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感光材料的师生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其余师生并入化学系。2018年5月,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应用化学系得到恢复。
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213人,其中教授111人,副教授44人。教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9人(含兼任),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4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5人,科技部创新推进计划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9人。
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两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表界面化学与能源催化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三个省级科研机构,以及能量转换材料应用研发中心、应用化工技术开发中心两个科技应用平台。同时,学院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等平台开展科学研究。
学院的学科领域涵盖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包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可再生洁净能源、化学生物学、能源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及材料加工工程等11个学科方向。化学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根据ESI数据的统计分析,我院化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已进入国际前1‰,尤其在单分子化学物理、纳米材料科学等交叉学科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2012年杨学明院士和李亚栋院士受邀在学院创建院士工作室,分别建立化学物理高等研究中心和纳米催化研究中心。学院整合研究力量,参与建立了三个协同创新中心,分别是由厦门大学牵头的面向科学前沿的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我校牵头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和由苏州大学牵头的面向区域发展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学院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4个(2003年、2011年、2015年、2020年),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2005年、2007年和2011年)。
学院拥有优秀的教学师资队伍,并获得了多项教学成果。其中,“高聚物结构与性能”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无机化学”等7门课程为安徽省精品课程,以及1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学院拥有4个省级教学团队和5位省级教学名师。学院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本科专业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认定,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获得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认定,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院与中科院研究所共建“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和“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在开设的本科课程中,“高聚物结构与性能”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等7门课程为安徽省精品课程。获得35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其中“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成效”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以培养从事前沿和交叉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领军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院现有学生2509人,其中本科生684人,硕士研究生911人,博士研究生616人,留学生62人,代培研究生236人。学院的本科毕业生80%以上进入国内外大学或研究院所攻读研究生学位。多年来,学院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为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院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科研项目,每年科研经费逾1亿。自2010年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6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学院每年发表SCI论文600余篇,其中高区论文(I区和II区)占70%以上,高水平文章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联系方式:
院行政机构 职务 姓名 办公电话 电子邮箱
化材院行政楼201室 主任 孙静 0551-63606784 sunj615@ustc.edu.cn
教学办公室
(化材院行政楼105室)
主管 李光水 0551-63600422 ligsh@ustc.edu.cn      
(材料楼南116)
副主管 黄微 0551-63601593 hwnk@ustc.edu.cn
(环资楼305)
12系、20系教学秘书 王晓红 0551-63601697 asuba@ustc.edu.cn
14系、师昌绪材料
英才班教学秘书
陈育新 0551-63600623 yxchen@ustc.edu.cn
3系、卢嘉锡化学
英才班教学秘书
顾若水 0551-63601109 gursh@ustc.edu.cn
19系教学秘书 霍磊 0551-63601107 lhuo@ustc.edu.cn
科研、人事、外事办公室(化材学院行政楼104室) 科研、学科建设 刘贤玉 0551-63600769 liuxy10@ustc.edu.cn
副主任
人事、外事
周婷 0551-63600576 zhout934@ustc.edu.cn
财务、安全办公室(化材院行政楼205室) 财务管理
安全消防管理
杨鑫 0551-63601590 youngxin@ustc.edu.cn
行政综合办公室
(化材院行政楼206室)
主管
    14系、20系行政秘书
朱芸 0551-63601696 zhuchx@ustc.edu.cn
3系、19系行政秘书
综合行政秘书
丁家富 0551-63603284 jfding@ustc.edu.cn
党务
信息综合管理秘书
李雪 0551-63606340 xli2054@ustc.edu.cn   
学工秘书、综合行政秘书 刘小菏 0551-63603894 lxh90@ustc.edu.cn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科设置:
化学系成立于1997年,现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应用化学四个学科方向,化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现有教职员工共59人,包括教授2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副教授22人(包括3名高级工程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J. M. Lehn教授和美国化学会前主席R. Breslow 教授担任名誉教授,17名国内著名学者受聘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目前在校博士生143人,硕士生290人,本科生288人。
  化学系本科设化学专业,学制4年。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良的计算机操作和化学实验技能。80%以上的毕业生被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录取为研究生,其余学生为各科研机构或公司等聘用。
  化学系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点,以及环境工程硕士学位点,并可接纳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能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内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高等教育等工作。化学系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突出的科研成果,是我校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年争取到的科研经费(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数量在全校都名列前茅。
  化学系的主要科研方向有无机合成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配位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超分子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材料有机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生命分析化学、分析科学、仪器分析、水污染控制理论和技术、膜技术及其应用等。
化学物理系是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时,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郭永怀,柳大纲亲自创办的,旨在培养兼有化学和物理两方面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我国发展“两弹一星”对于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人才的需求。建系时设“高速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物理力学”两个专业。1964年中国科学技技术大学将四个与化学相关的系并为近代化学系, 1994年又恢复化学物理系的名称。首任系主任是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永怀先生。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专业于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师资力量雄厚,现在岗教职工4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朱清时院士和吴奇院士),教授18人(博导1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和其它副高职称)14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教授和物理奖获得者K.Siegbahn教授应聘担任本系名誉教授,另聘国内外院士和教授29人担任我系客座/兼职教授。目前化学物理系的教师不仅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而且大多都在国外大学工作或学习过,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已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科研基地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现已本科毕业生1300余人,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00余人。化学物理系本科设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专业,学制4年。本着“化学与物理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 的指导思想,坚持站在化学物理的前沿,理论与实验工作紧密结合,注重化学与物理的交叉并向材料、生命科学渗透。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目前在校博士生80余人,硕士生80余人,本科生280余人,8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被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录取为研究生,其余学生为各科研机构或公司等聘用。
  化学物理系的主要科研方向有单分子物理化学、原子分子光谱与化学动力学、表面物理化学与催化化学、胶体与生物大分子物理化学以及理论与计算化学等,已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目前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973项目、中科院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50余项科研任务。
应用化学系(12系)创建于1982年,历经1997年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成立及后续学科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应用化学、环境化学、辐射化学、感光化学、材料化学等学科方向为主体的特色系。该系曾培养了包括杨培东、何川、段镶锋、殷亚东、孙玉刚、崔屹、黄昱等国际著名化学家在内的一大批优秀校友,具有广泛的国际知名度。2001年应当时的基础学科发展要求,应用化学系的学科方向分别并入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随着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重大科学前沿的发展,逐渐凸显出发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根据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2018年5月校长工作会议研究决定恢复应用化学系,包括能源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可再生清洁能源四个专业方向。未来将发展化学与能源、环境、化工、生物、电子、医学、药学等交叉的新兴学科,通过理工科融合,注重原始创新,催生变革性技术,为国家培养能源、环境、化工、电子和生命等相关应用领域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
应用化学系现有教职员工共30人,包括教授9人、特任教授6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7人、特任副研究员6人、实验员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
一、概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是应国民经济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于1987年成立。(其中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二个专业于1996年分出组建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伴随新技术、新材料飞速发展而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材料的合成、制备技术、组成、结构、性能和应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和变化规率。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按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两个专业组织本科教学,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加工工程3个博士点,同时还招收无机(固体)化学、凝聚态物理博士生。本系含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内耗与缺陷开放实验室、固体化学与无机膜研究所以及材料化学青年实验室。
教研队伍共40人。有教授16人,研究员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7人,高工2人,讲师3人,助教3人。现有学生人数:本科生230人,硕士生67人,博士生72人。有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1人获杰出青年基金B。他们都活跃在国内外材料科学的前沿。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和部委的科研项目25项,约1000余万人民币。在光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及相关体系、氧分离膜及反应器技术、中温燃料电池、以及量子力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中均取得了重要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二、专业简介
一)材料物理专业
  学习运用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并结合有关的化学知识研究材料制备、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理论知识,较熟练地掌握材料物理实验技能,并具有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既能从事新材料(尤其是无机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也能从事理论分析工作。
二)材料化学专业
研究新型无机材料的合成、制备工艺、组成、结构、性能、应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学生应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和现代化实验技能,特别是应具有固体化学和材料合成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有关实验技能,以及研究开发和生产新型无机材料工作能力和计算进行科研的能力。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时就成立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是我国高校中第一个成立的高分子系,分为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四个专业。1959年合并为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个专业。第一任系主任由北京化学所的党委书记华寿俊兼任;第二年就由我国高分子化学的前辈王葆仁院士任系主任,并兼任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主任;我国高分子物理的前辈钱人元院士任高分子物理教研室主任。随后,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两个专业先后归属于近代化学系、应用化学系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7年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成立,高分子系恢复建制,更名为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简称高分子系)。2001年,原属应用化学系的辐射化学专业并入,加强了高分子系的综合实力。近期,同属中科大高分子学科的吴奇院士,张广照教授,李良彬教授,闫立峰副教授等加入高分子系,从而进一步壮大了中科大高分子系的科研力量。
  高分子系建系后的三十年内,逐步调入和留校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老师,凝聚成了一支精悍的教师队伍,他们研究领域涉及广泛,在全国高校中屈指可数,为高分子系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复系以来,在中科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系师生的努力下,高分子系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高分子学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之一。尤其2000年起,随着中科院'创新工程'的实施,高分子系不断充实力量,人才辈出;三位教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张其锦教授,刘世勇教授,梁好均教授),目前中科大高分子系共有四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吴奇教授,张其锦教授,刘世勇教授,梁好均教授)。吴奇院士自2005年担任Macromolecules和Langmuir杂志编委以来,于2006年初开始担任Macromolecules杂志副主编。潘才元教授2006年1月起担任Macromolecules杂志编委,也是国内第一个在大分子杂志担任编委的全职教授。因此中科大高分子学科目前共有两位教授在高分子的顶级专业杂志Macromolecules上担任编委或副主编。
  高分子系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授16名,博士生导师14名,副教授8名;每年培养20-30名博士,40-50名硕士,在读本科生约200名。每年可从应届毕业生中免试推荐15名以上德智体全优的学生直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自2000年以来,高分子系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2项973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 (4项)和面上项目 (近3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科学院方向性创新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仪器研制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5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项),以及多项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研究和开发等重要项目,科研经费累计超过5000万元。2005年'大分子溶液和胶体' 教育部创新团队获审批通过。
  获知识产权局各类专利15项,而且多项发明专利已经产业化,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进而获得了两项国家级火炬计划和一项国家重点火炬计划的支持。在广泛深入的应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辐射乳液聚合制备水性乳胶漆的技术已经进入稳定的工业化生产,成为我校唯一独资而且规模化的特种环保涂料生产基地。'紫外光交联聚乙烯电缆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取得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正在实现产业化,已经初具规模,为我国交联电缆生产技术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近三年来,平均每年发表SCI论文129篇,而且逐年递增,2005年达15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重要论文每年发表约18篇,2005年为28篇。2006年已经有9篇高影响因子论文发表或正式接受,其中PRL一篇。2005年,高分子系连续有两篇论文入选Macromolecules杂志 '20 most accessed articles'。
  

添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分数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录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姐微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真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业目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保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众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