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傅谨

发布时间:2019-08-20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傅谨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傅谨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傅谨 正文

傅谨,男,文学博士,教授。1956年生,1987年在杭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美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戏剧与影视学)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同时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戏曲艺术》杂志主编,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戏剧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傅谨教授于2004年获聘为北京市特聘教授,调中国戏曲学院工作至今。主要从事中国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学术随笔和艺术评论三百余篇,出版专著和论文集数十部,主要代表作有:《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戏剧史》(北京大学出版社)、《戏班》(北京大学出版社)、《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凤凰出版社)、《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续编》(凤凰出版社)、《清末民国戏剧期刊汇编》(合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梅兰芳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等。主持并完成多个国家级重大课题。多次获得文化部、中国文联、教育部和北京市颁发的学术和文艺评论奖项。
所授课程: 
中国现当代戏剧史、戏曲美学、戏剧理论与批评
研究方向: 
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理论、京剧学
论文著作: 
2018年发表文章23篇:
文化高原的全方位巡礼 《中国文化报》 (2018年12月18日)
MPA•练功•修行 《读书》 (2018年12月7日)
王珮瑜和她的文化智慧 《人民政协报》 (2018年11月19日)
新世纪戏曲现代戏创作成就论 《南方文坛》 (2018年11月15日)
戏曲评论与健康的文艺生态建构 《戏友》 (2018年10月25日)
提炼展示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当代价值世界意义 《中国文化报》 (2018年10月18日)
自觉守望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艺术报》 (2018年10月10日)
现实题材戏曲剧目要攀登新高度 《中国文化报》 (2018年8月8日)
戏曲现代戏如何走向高峰 《人民日报》 (2018年7月31日)
京剧《七侠五义》的学术价值 《中国戏剧》 (2018年7月20日)
戏曲电影应有新的运营思路 《光明日报》 (2018年7月7日)
戏曲研究的学科结构 《戏剧》 (2018年6月30日)
戏曲史和“马工程”的新收获 《人民日报》 (2018年6月5日)
琼霞和粤剧《胥家女》的前景 《中国戏剧》 (2018年5月20日)
戏曲史的新格局与新进展——评郑传寅主编“马工程”教材《中国戏曲史》 《戏曲艺术》 (2018年5月15日)
之所以成为《博览群书》的作者 《博览群书》 (2018年4月1日)
戏曲传统的多义与一致 《读书》 (2018年2月15日)
瓯剧复兴的标志 《中国文化报》 (2018年2月8日)
挖掘传统 发现不足 《中国京剧》 (2018年2月1日)
认识梅兰芳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年1月29日)
2017年度戏曲的多元景观 《中国文艺评论》 (2018年1月25日)
陈丁沙之问终究要回应 《读书》 (2018年1月15日)
以创造性改编接续文脉 《人民日报》 (2018年1月5日)
出版著作2部:
主编《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创新》(上、下) 论文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8年7月1日
编著《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2月1日
2017年发表文章19篇:
琅琅铎声梦依然——关于川剧《铎声阵阵》的讨论《四川戏剧》(2017年10月9日)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谭鑫培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5日)
修炼:《白蛇传》的人性表达 《文艺研究》 (2017年8月10日)
今天的戏曲,需要张火丁也需要王佩瑜 《文汇报》(2017年7月14日)
贴近人民 接通地脉——《中国话剧发展的启示》《人民日报》文艺版(2017年7月14日)
谭鑫培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 《人民政协报》(2017年7月10日)
《20世纪中国戏剧史》的三点写作心得 《戏剧与影视评论》(2017年7月总第20期)
为京剧流派传承创造新模式 《光明日报》 (2017年7月5日)
一战成功《定军山》 《人民日报》(2017年5月26日)
《江姐》:京剧现代戏的新突破 《中国文化报》(2017年5月19日)
应重视京剧男旦艺术的传承 《光明日报》(2017年5月9日)
文化自信:2016戏曲创作演出纵览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3月25日)
流派创建需要坚实基础 《南国红豆》 (2017年3月25日)
戏剧学科回望与前瞻 《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3月7日)
《浴火黎明》与红色题材创作的空间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2月15日)
正月唱大戏 《人民政协报》(2017年2月6日)
《梅兰芳全集》:呈现一个几乎全新的梅兰芳 《北京日报》(2017年1月19日)
文化自信 《人民日报》(2017年1月10日)
戏曲多元光谱与丰富内涵的展示——评二○一七年新年戏曲晚会 《光明日报》(2017年1月5日)
出版著作3部:
主编、编著《为传统开新篇—傅谨戏剧评论集》论文集 海天出版社 2017年1月版
编著《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下)专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年4月版
主编《京剧的文学•音乐•表演》(上、下)论文集 2017年5月1日
编著《戏剧鉴赏》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1日出版
2016年发表文章25篇:
大师相继远去,戏曲气脉如何延续? 《文艺百家》 (2016年12月28日)
京剧流派传承创新的破题之作 《中国文艺评论》 (2016年12月25日)
“京剧通论”项目介绍 《戏剧文学》 (2016年12月15日)
话剧《白鹿原》:在时代动荡中洞见恒常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1日)
黄梅戏《小乔初嫁》得失谈 《中国戏剧》(2016年11月20日)
戏曲传承的新范本——评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 《福建艺术》(2016年11月20日)
用当代价值唤醒传统魅力 《文艺评论》 (2016年11月11日)
青研班的创新与前景 《人民政协报》(2016年11月7日)
寻访梅兰芳存世文献始末《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5日)
中国美学 百年反思 《文艺研究》(2016年10月20日)
在生动感人中体现正确人生导向——评国家京剧院版现代京剧《海的女儿》
《光明日报》(2016年10月10日)
借京剧青研班经验培养艺术人才 《光明日报》 (2016年9月29日)
梅兰芳与新文化 《文艺研究》(2016年5月3日)
玖爷 《人民政协报》(2016年5月9日)
前海学派的今昔与路向 《艺术评论》(2016年9月4日)
《孝庄长歌》与冯玉萍表演的新境界 《中国戏剧》 (2016年8月20日)
“临川四梦”与上昆的担当《中国文化报》 (2016年7月23日)
弘扬传统戏剧的正面价值 《长江文艺评论》 (2016年5月18日)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生命被戏填满了《人民日报》(2016年5月11日)
红伶残稿,可留真香—荀慧生与《小留香馆日记》 《读书》(2016年5月5日)
为传统文化之河培土 《人民日报》(2016年4月27日)
“张火丁现象”溯源及启迪 《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2月25日)
女子越剧的生命力与美学价值 《戏剧艺术》(2016年2月15日)
超然世外的张火丁 《中国戏剧》(2016年1月20日)
中国文化应注重“人格化”传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月1日)
出版著作1部:
主编《梅兰芳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2015年发表文章23篇:
让现实照进历史《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9日)
继承与创新:老话题和新争论 回应张之薇 《中国戏剧》(2015年12月20日)
回到初心的晋剧《于成龙》《中国戏剧》(2015年11月20日)
流派创建需要坚实基础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7日)
“西南剧展”与抗战时期戏剧观念的转变 《南方文坛》(2015年11月15日)
青研班:运用中国智慧解决中国戏曲当代问题《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4日)
抗战时期日伪的戏剧政策 《文艺研究》(2015年11月10日)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次创新 《人民政协报》(2015年9月21日)
上海越剧院六十年前的渊源 《上海戏剧》(2015年9月10日)
戏曲“剧种”的名和实 《戏剧》(2015年8月31日)
戏曲理论建构的新语境 《中国文化报》(2015年8月17日)
建构切实有效的戏曲传承体系《光明日报》( 2015年8月17日)
繁荣戏曲事业的三个关键词《文艺报》(2015年7月27日)
传承是戏曲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中国文化报》(2015年7月24日)
曲艺高等教育要严格遵循曲艺人才培养规律《中国艺术报》(2015年7月24日)
戏曲“三种传统”与“十七年”的再认识《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6月29日)
历史与人性的烛照——评话剧《知己》与它的两个京剧改编本(2015年6月4日)
漫谈文艺评论的社会价值——以戏曲的继承和创新为例《人民政协报》(2015年5月18日)
坚守传统,才有未来——为中国戏曲学院“第六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作的讲座《戏曲艺术》(2015年5月15日)
呼唤城乡剧场回归《人民日报》(2015年3月13日)
越剧《双飞翼》漫谈 《艺术评论》(2015年3月4日)
新时代环境下的剧本创作《福建艺术》(2015年1月20日)
文艺创作与市场的功能 《中国文艺报》(2015年1月9日)
出版著作3部:
主编《新潮演剧与新剧的发生》,学苑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主编《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第五届京剧学国际学术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5月版
主编《京剧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2014年发表文章19篇:
牡丹寒冬开京城《光明日报》(2014年12月6日)
戏曲评论与戏剧观的重建《四川戏剧》(2014年11月25日)
弯道超车:福建戏曲的示范意义《福建艺术》《2014年11月20日》
弘扬传统戏剧的正面价值《中国艺术报》(2014年11月5日)
清代故宫里如何抓京剧工作 《京华时报》(2014年10月20日)
福建地方戏的启示《人民政协报》(2014年10月13日)
有关早期话剧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14年9月15日)
为传统开新篇——评木偶戏《赵氏孤儿》《福建艺术》(2014年9月10日)
推动木偶艺术的评论与研究《四川戏剧》(2014年8月7日)
守望传统艺术的古典美学《光明日报》(2014年7月19日)
茅威涛的选择《文汇报》(2014年7月19日)
德馨如兰 芬芳四溢——写在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人民政协报》(2014年7月3日)
民国前期粤剧的转型《戏剧》(2014年6月30日)
周恩来有关昆剧十五贯的讲话还原《南方文坛》(2014年5月15日)
从时尚回归传统《人民政协报》(2014年5月12日)
梅兰芳与新文化《文艺研究》(2014年5月10日)
史实与格局——就梅兰芳与齐如山关系的简单回应《学术界》(2014年3月15日)
普及与提高不可偏废《人民日报》(2014年8月29日)
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守望传统艺术的古典美学《光明日报》(2014年7月19日)
出版著作5部:
论文集《戏曲史论新得》,国家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文集《戏在书外:戏剧文化随笔》,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专著《中国戏剧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主编《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
论文集《探路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新世纪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2013年发表文章27篇:
国剧释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26日)
梅兰芳早期的表演艺术《人民政协报》(2013年12月23日)
昆曲传承最紧迫 关键是如何将昆曲表演规范 《光明日报》(2013年12月17日)
剧种与族群:日本侵占时期台湾戏曲的文化身份《戏剧艺术》(2013年12月15日)
昆曲最紧迫的任务仍是传承《光明日报》(2013年12月7日)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前言《中国京剧》(2013年11月25日)
大众传媒与新兴的戏曲批评——中国戏曲文献的体与用研究之四《民族艺术》(2013年11月15日)
要童心 不要弱智化 《文艺评论》(2013年10月25日)
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与巡演的意义 《光明日报》(2013年10月12日)
电影《梅兰芳》的联想《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9月26日)
戏剧性批评与清宫戏曲文献——中国戏剧文献的体与用《民族艺术》(2013年9月15日)
“三大戏剧体系”的政治与文化隐喻《艺术百家》(2013年8月29日)
京剧的文化传播之思《人民政协报》(2013年8月26日)
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刍议《中国戏剧》(2013年8月20日)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之道——在“白先勇的文学创作与文化实践”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文艺争鸣》(2013年7月25日)
戏曲文献中的声乐理论与表演理论——中国戏曲文献的体与用研究之二《民族艺术》(2013年7月15日)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的启示《人民日报》(2013年6月28日)
民族艺术美学成就“神话”《中国艺术报》(2013年6月21日)
名伶史料与曲律的演化——中国戏曲文献的体与用研究之一《民族艺术》(2013年5月15日)
戏曲音乐发展思考《中国音乐学》(2013年4月15日)
齐如山与梅兰芳之二三事《读书》(2013年4月15日)
香港粤剧的启示《光明日报》(2013年3月14日)
新剧发生与话剧史的新界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13日)
以谦恭之心传承《人民日报》(2013年2月14日)
戏曲艺术观念的当代变异《新世纪剧谈》(2013年2月1日)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启示 《光明日报》(2013年1月19日)
回归戏剧传统《人民日报》(2013年1月18日)
出版著作2部:
主编《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戏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续编),凤凰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2012年发表文章23篇:
对京剧流派风格研究的再思考《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2年12月31日)
名角领衔,为戏剧改革破题《人民日报》(2012年10月31日)
戏曲经典改编的范例《文艺报》(2012年10月29日)
戏曲理论的历史脉络— 《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戏曲卷》《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10月28日)
名角领衔,为戏剧改革破题《人民日报》(2012年10月26日)
虽然转企 更需改制 《光明日报》(2012年9月23日)
延安平剧研究院始末《读书》(2012年9月15日)
从戏曲史认识齐鲁文化《光明日报》(2012年8月11日)
发展昆曲要跳出剧目限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13日)
京剧的文化品格——傅谨教授访谈录《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7月5日)
通古今,知正变——中国戏剧价值体系的重建《中国艺术报》(2012年6月22日)
谭鑫培的文化意义与美学品格《戏剧艺术》(2012年6月15日)
清末京剧的发育与成熟《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5月28日)
越剧与黄梅戏能否重获生机《人民日报》(2012年4月24日)
新文学与表演艺术传统的结合《中国戏剧》(2012年4月20日)
拓展戏剧的研究光谱《民族艺术》(2012年4月15日)
抗战时期的上海演剧《文艺研究》(2012年4月10日)
剧团被“养” 福兮祸兮?《光明日报》(2012年3月31日)
打造艺术评论的高端平台——《艺术评论百期随想》《艺术评论》(2012年3月4日)
为老百姓写戏《光明日报》(2012年2月20日)
戏曲院团体制改革的隐忧与解困《南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1月26日)
中国戏剧的价值重建《中国戏剧》(2012年1月20日)
艺术教育的价值重建《艺术教育》(2012年1月1日)
出版著作2部:
主编《折桂令丛书》,其中著《张火丁和她的戏》,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主编论文集《传承•创造•生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2011年发表文章22篇:
节庆与戏曲之盛衰《节日研究》(2011年12月15日)
京剧研究的里程碑《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8日)
百年中国戏剧的变与不变《解放日报》(2011年11月13日)
近代昆曲的衰落折射中国古典文化的当代境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25日)
昆曲——中国雅文化兴衰的表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20日)
戏剧院团改制的困惑与前景《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8日)
人往高处走 钱往低处流——戏剧院团改制全面提速的应对与想象《戏剧丛刊》(2011年10月16日)
文化生态保护:地方戏的存续之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11日)
中国对于日本的意义《人民政协报》(2011年8月29日)
现实题材戏曲创作新高度《人民日报》(2011年6月28日)
贴着老百姓的心窝写戏——论秦腔新剧目《西京故事》《文艺报》(2011年5月23日)
昆曲的文化身份《福建艺术》(2011年5月20日)
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历史经验《文艺研究》(2011年5月10日)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前言 《中国京剧》(2011年第5期)
务必重视文化“夹心层”《人民日报》(2011年4月26日)
京剧能否出现新的流派?《光明日报》(2011年4月13日)
山歌应在田埂回响《人民日报》(2011年4月1日)
中国戏曲的现代转身《中国艺术报》(2011年2月16日)
戏曲“考”《人民政协报》(2011年1月31日)
文化体制改革与戏剧的未来《戏剧文学》(2011年1月15日)
从周至秦腔剧团看秦腔的未来——在首届秦腔文化(周至)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当代戏剧》(2011年1月15日)
说客:面对历史的一种姿态《艺术评论》(2011年1月4日)
出版著作2部:
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凤凰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主编《京剧学初探》,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2010年发表文章21篇:
深耕传统 开拓市场《中国文化报》(2010年12月29日)
“立”在舞台的章益清《中国戏剧》(2010年12月15日)
京剧成功申遗后的思考《光明日报》(2010年11月14日)
现代戏曲教育体的建构及其内涵《戏曲艺术》(2010年11月15日)
大制作:大有大的道理《光明日报》(2010年9月17日)
明星自当谨言慎行《人民日报》(2010年9月2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戏剧发展《四川戏剧》(2010年8月15日)
“小戏”崛起与20世纪戏剧美学格局的变异《戏剧艺术》(2010年8月15日)
文化是精神需求中最核心的部分《光明日报》(2010年8月6日)
剧团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与路径《福建艺术》(2010年5月20日)
京剧《曙色紫禁城》的时代性《中国文化报》(2010年5月18日)
全本《长生殿》的文化意义《文艺报》(2010年5月17日)
越剧《红楼梦》的文本生成《红楼梦学刊》(2010年5月15日)
大型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中国文化报》(2010年5月11日)
剧团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与路径《福建艺术》(2010年第3期)
南通伶工学社的兴衰与启示《戏剧》(2010年3月30日)
“现实”如何重归当代戏剧《文艺争鸣》(2010年3月15日)
找回失落的“孔子”《人民日报》(2010年2月25日)
女子越剧兴盛的背景与策略《艺术评论》(2010年1月15日)
“三大戏剧体系”的政治与文化隐喻《艺术百家》(2010年1月15日)
跨界的界限:以荣念曾的戏剧创作为中心《南方文坛》(2010年1月15日)
出版著作4部:
专著《戏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专著《中国戏剧》中、英文版,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专著《艺术美学讲演录》,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主编《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戏剧卷》《北京戏剧六十年概览》,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2009年发表文章21篇:
市场:连接文艺与现实的捷径《中国文化报》(2009年12月19日)
秦腔《大树西迁》与西部文化阐释《光明日报》(2009年10月30日)
梅华香韵展东瀛 京剧之花吐芬芳《中国文化报》(2009年10月28日)
田仲教授:这次你真的错了《民俗研究》(2009年9月15日)
电影《梅兰芳》的联想 《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8期)
体制改革,让戏曲重铸辉煌《中国文化报》(2009年8月5日)
回归传统与思想解放——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戏剧的发展主线《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2009年7月1日)
“故事新编”与“万家灯火”《中国戏剧奖 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2009年6月1日)
多样文化与传统艺术《人民政协报》(2009年5月25日)
戏曲流派是什么和怎么是《福建艺术》(2009年5月20日)
三思京剧现代戏(下)《中国戏剧》(2009年5月18日)
三思京剧现代戏(上)《中国戏剧》(2009年4月18日)
三十年戏曲创作的现代戏追求及得失《文艺研究》(2009年5月10日)
要精品也要市场《人民日报》(2009年4月24日)
京剧与梅兰芳的文化意义《中国京剧》(2009年4月1日)
“国剧”释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3月26日)
梅兰芳与京剧之美 《光明日报》(2009年1月22日)
新解读 新样式 新叙述 总政话剧团新版《日出》座谈会《中国戏剧》(2009年1月18日)
上海京剧院:集体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转型《中国文化报》(2009年1月16日)
中国舞蹈理论的顶梁柱《文艺报》(2009年1月13日)
近代昆曲的衰落折射中国古典文化的当代境遇《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
2008年发表文章25篇:
昆曲《十五贯》新论《文化遗产》(2008年11月20日)
浙江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11月18日)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戏剧《艺术百家》(2008年11月15日)
三十年中华民族精神丰富与升华《中国职工教育》(2009年10月5日)
发现自己:二十世纪初戏曲传统的复归——以历史题材剧目为主轴的考察《南方文坛》(2008年9月15日)
我们何以走向世界却迷失自我——中国艺术三个成功传播个案的解读《文艺争鸣》(2008年9月15日)
建构向下兼容的艺术学理论体系《艺术教育》(2008年9月1日)
给戏曲人才培养更多自主空间《中国文化报》(2008年9月1日)
多彩艺术人生的幸福指数《中国文化报》(2008年8月4日)
当代文化语境和上海京剧院的成功之道《中国文化报》(2008年7月26日)
戏曲教育呼唤更多自主空间《光明日报》(2008年7月18日)
繁荣戏剧需要新思维《当代戏剧》(2008年7月15日)
中国戏剧发源于乡村祭祀仪礼说质疑——评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文艺研究》(2008年7月10日)
评论家的操守《文艺报》(2008年7月1日)
薪火相续赖传人《人民日报》(2008年6月26日)
名著改编与现代川剧 成都川剧院新版《红梅记》《欲海狂潮》众人谈《中国戏剧》(2008年6月18日)
全本《长生殿》与上昆的意义《艺术评论》(2008年6月15日)
整旧如旧的全本《长生殿》《北京日报》(2008年5月26日)
《大将军》和人艺的林兆华时代《读书》(2008年4月15日)
京剧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地位《光明日报》(2008年3月28日)
农民依旧看戏难《人民日报》(2008年3月28日)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领导文萃》(2008年2月15日)
戏曲,萧条中的希望《文艺报》(2008年1月24日)
大众传媒时代的传统艺术《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1月23日)
晋剧《傅山进京》与文人戏的新高度《上海戏剧》(2008年1月5日)
出版著作2部:
论文集《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专著《温岭戏班》,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2007年发表文章32篇:
人鬼情未了《博览群书》(2007年2月7日)
我们需要更多小剧场《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2日)
“忠孝节义”有什么不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12月10日)
为京剧培养跨世纪的高端人才《中国京剧》(2007年12月1日)
他的历史影像需要细读——张雅心影展观后《中国摄影家》(2007年12月1日)
《十二月等郎》——农民情感的诗意表达《中国戏剧》(2007年11月18日)
“京剧学”——能否从滞后到超前《光明日报》(2007年11月16日)
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博览群书》(2007年11月15日)
《京剧学前沿》后记《博览群书》(2007年10月15日)
东方艺术的身份确认——梅兰芳1930年访美的文化阐释《中国京剧》(2007年10月1日)
李瑞环和“京剧音配像”的文化贡献 《博览群书》(2007年9月7日)
重新寻找话剧在中国的起点《文艺报》(2007年8月28日)
中国戏剧的世纪性转折《中国改革报》(2007年8月25日)
中华民族艺术的绚丽长卷《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8月10日)
给中华艺术首写通史《中华读书报》(2007年8月1日)
民族艺术史的精彩展现《文艺报》(2007年7月28日)
《老戏的前世今生》后记《博览群书》(2007年7月15日)
找回被遮蔽的农村文化价值《人民日报》(2007年6月8日)
本源•本体•本色——当下中国戏剧理论的三个关键词《戏剧文学》(2007年第5期)
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5月1日)
郭晓男:追求新的文化思考与审美愉悦《中国戏剧》(2007年4月18日)
传统与市场是京剧重振的两翼《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4月16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艺术威胁《民族艺术》(2007年3月15日)
美人计的成本和风险——老戏新说之十二《博览群书》(2007年3月15日)
百年越剧和茅威涛的追求《中国戏剧》(2007年1月18日)
人鬼情未了——老戏新说之十一《博览群书》(2007年2月28日)
戏曲转身 面向传统《文艺报》(2007年2月6日)
百年越剧与茅威涛的追求《中国戏剧》(2007年1月18日)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老戏新说之十《博览群书》(2007年1月15日)
我们如何站在大师的肩膀上?《中国艺术报》(2007年1月12日)
易卜生的灵魂飘在中国上空《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1月10日)
出版著作2部:
文集《老戏的前世今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论文集《京剧学前沿》,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2006年发表文章35篇:
2006文化戏剧占据北京舞台《北京日报》2006年12月26日
精英文化的介入对传统戏曲是推动还是破坏?《文汇报》2006年12月24日
农村女性对温情的守望《光明日报》2006年12月8日
谁是最可爱的人 老戏新说之九 《博览群书》2006年11月30日
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民公敌》事件《文艺报》2006年11月16日
越剧诞生地何以出现新说?《文汇报》2006年11月12日
百年越剧和茅威涛的追求《人民日报》2006年11月3日
西湖山水还依旧——老戏新说之八《博览群书》2006年10月30日
走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剧《艺术评论》2006年10月30日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老戏新说之七《博览群书》2006年9月30日
激活传统 融入时代——京剧《廉吏于成龙》笔谈《中国戏剧》2006年9月18日
沧海桑田: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版图巨变《文艺研究》2006年9月10日
从关羽到关老爷——老戏新说之六《博览群书》2006年8月30日
期盼“映山红”重归民间《文艺报》2006年8月1日
昭君怨,文姬恨——老戏新说之五《博览群书》2006年7月30日
祠堂与庙宇:民间演剧的空间阐释《民族艺术》2006年6月30日
杨四郎的伦理底线——老戏新说之四《博览群书》2006年6月30日
昆曲《十五贯》新论《戏剧》2006年6月30日
艺术正随大众传媒起舞?《中国艺术报》2006年6月16日
如何让戏剧批评更有效《戏剧文学》2006年6月10日
广西舞台艺术的2006《光明日报》2006年6月9日
变脸迷思的终结《西部时报》2006年6月9日
话剧《白鹿原》:一部具有时代价值的作品《文艺报》2006年6月6日
“百日集训”与戏曲演员的培养 《中国京剧》2006年6月1日
风尘的想象与写真——老戏新说之三《博览群书》2006年5月30日
百年越剧与农民的公共生活《南风窗》2006年5月16日
贫贱夫妻的经济学——老戏新说之二《博览群书》2006年4月30日
身体对文学的反抗《读书》2006年4月30日
挑战与回应《中国文化报》2006年4月22日
评新编京剧《李清照》《文艺报》2006年4月20日
如何让朱买臣故事有教育意义——老戏新说之一《博览群书》2006年3月30日
业余研究很可能会把一些严肃的学术问题漫画化《红楼梦学刊》2006年3月15日
文人与艺人:谁有权改革京剧?《中国京剧》2006年3月1日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文艺体制改革 在北京文艺论坛上的发言 《博览群书》2006年2月28日
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国戏剧教育 《现实与展望——第一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2005年发表文章18篇:
关于濒危剧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九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先生”们的改革《读书》2005年12月10日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戏剧《解放日报》2005年12月4日
东方艺术的身份确认——从梅兰芳访美切入 《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2005年11月16日
重建文化自信,坚守艺术本体——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感悟 《福建艺术》2005年9月20日
作为学科的“京剧学”《戏曲艺术》2005年8月15日
“文化下乡”与“乡下文化”《文艺报》2005年7月14日
雅正可得其所乎?《读书》2005年6月10日
模仿和原创我们究竟需要谁?《艺术评论》2005年6月5日
困顿与前景:戏剧如何重获生机?《文艺争鸣》2005年3月23日
和一份杂志做朋友《博览群书》2005年3月7日
艺术教室丛书总序《博览群书》2005年2月7日
江志岳和他的青年越剧团《中国文化报》2005年1月27日
戏剧:让我们记住了什么?《中国艺术报》2005年1月21日
对全国剧团体制改革几个重要试点的剖析《福建艺术》2005年1月20日
政府发问:哪台戏能代表国家形象——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心得《艺术评论》2005年1月5日
一个现实主义者眼里的“戏剧危机”《叩问戏剧命运》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年6月
出版著作1部:
论文集《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本土化》(台北)国家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2004年发表文章18篇:
没有“知识”,如何“公共”《博览群书》2004年11月15日
《文化多样性公约与中国的国家立场》《博览群书》2004年10月15日
书承志,永继斯文 越剧《藏书之家》的文化价值《中国戏剧》2004年9月30日邓小平为新时期文艺松绑《文艺报》2004年9月2日
我们如何失去了瓯剧《读书》2004年第9期
影响中国当代戏剧的理念《粤海风》2004年8月15日
陈飞:成功的走在坎坷路上《中国戏剧》2004年7月30日
“吐苦水”:1962年开封戏剧界名老艺人座谈会《南方文坛》2004年第5期
多少春秋 总上心头《读书》2004年4月30日
2003-2003中国戏剧鸟瞰《大舞台》2004年4月30日
解读“复仇”迷思《剧本》2004年第4期;
婺剧:腔调与剧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3月25日
戏剧究竟有多危机?《文艺报》2004年3月20日
戏剧命运与传统面面观《福建艺术》2004年3月20日
我所理解与期待的“都市戏剧”《中国戏剧》2004年2月10日
非凡岁月 非常艺术《中国艺术报》2004年1月30日
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戏曲《福建艺术》2004年1月20日
双峰并峙:2002年出版的两部昆曲辞典《戏曲艺术通讯》第二、三期合刊
出版著作2部:
合著《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论文集《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科研项目: 
主持并完成国家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二十世纪戏剧改革发展”研究、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当代戏剧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京剧通论”研究、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戏曲评论高级研修班”、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大项目“梅兰芳生前文献搜集、整理与《梅兰芳全集》编纂”以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1世纪初北京戏剧发展研究”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及项目。
主要荣誉: 
两度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中国曹禺戏剧奖•评论奖优秀奖、2011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学术奖项;多次获得“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优秀出版成果”、“青阅读”年度好书以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奖项。
以上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更新或错误,请联系我们进行更新或删除,联系方式

添加中国戏曲学院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中国戏曲学院考研分数线、中国戏曲学院报录比、中国戏曲学院考研群、中国戏曲学院学姐微信、中国戏曲学院考研真题、中国戏曲学院专业目录、中国戏曲学院排名、中国戏曲学院保研、中国戏曲学院公众号、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戏曲学院考研信息或资源

中国戏曲学院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中国戏曲学院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zhongguoxiquxueyuan/yjsds_220022.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