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位)考研

发布时间:2019-09-04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位)考研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位)考研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位)考研 正文

同济大学建筑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招生院系 (010)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学科专业代码及名称 (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
研究方向 01 建筑设计 02 城市设计 03 室内设计
初试 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 2 (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242)德语任选一门
科目 3 (355)建筑学基础
科目 4 (803)建筑设计
复试内容 建筑设计+专业外语+专业综合
学习和就业方式  全日制非定向就业
备注 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目录

序号 学校名称 评估结果
1 清华大学 A+
2 东南大学 A+
3 天津大学 A-
4 同济大学 A-
5 华南理工大学 A-
6 哈尔滨工业大学 B+
7 浙江大学 B+
8 华中科技大学 B+
9 重庆大学 B+
1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11 北京建筑大学 B
12 大连理工大学 B
13 沈阳建筑大学 B
14 南京大学 B
15 武汉大学 B
16 湖南大学 B
17 北京工业大学 B-
18 合肥工业大学 B-
19 山东建筑大学 B-
20 深圳大学 B-

同济大学建筑学考研经验

考研经历

在考研复习的那些日子,晚上躺在床上,一边心满意足的回忆今天做了好多事情,一边偷偷的憧憬一下未来,想想将来会不会有机会和学弟学妹们分享经历和经验。当时总觉得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要聊聊之前打的游戏,聊聊那些年翘过的课,聊聊放浪形骸的我如何有板有眼的认真复习了这么久~~这一天终于来了,可似乎有点姗姗来迟,不过仍旧夹杂着满满干货和浓浓鸡汤。

先放个结果:今年考研401分,专业课排名1,政治70,英语80,大综合121,快题设计130,复试快题88(100)。

那年刚刚过完年,西安的冬末春初夹杂着浓浓的鞭炮味道。我正躺在床上刷“人人网”,看到一个学长刚刚考研发的状态,便和他聊了起来。学长非常优秀,是学校的学生会副主席,那年的考研初试也大约考了15名,他很自信和和我讲着他考研复习的种种,艰苦的复习、给力的小伙伴,还有充满魔力的上海。听着学长的描述,我感到自己的心脏扑通扑通的越跳越快,有一个念头蹦了出来——我也想上同济。

如果说坚韧不拔的努力和坚持正确的方向是接近梦想的第一步,那么,首先是有一个梦想。你可以仰着脸看着它,却又不能轻而易举的伸手触摸到。我被这种感觉深深地吸引着。

我的兴趣非常广泛,所以本科时代就做了很多之前想做的事情:写过本24万字的小说(虽然现在根本不能看,捂脸)、设计过游戏、也打过游戏、去新东方当过老师、在社团里兴风作浪、参加点小比赛获点小奖、去孤儿院养老院做过义工、旅游打工等等等……其实可以说,大四之前的大部分精力也没用在学习上,直白点就是个学渣(哈哈哈)。大三末的时候忽然觉得,“矮油不行!大家似乎都很厉害,我也要努力了!”之后才开始认认真真的学习起来。
所以当爸妈第一次听到我说要考同济的时候,表情是复杂的,他们当时沉默良久,甚至后来拉着舅妈一家给我做工作。他们觉得我一个女孩子,考本校就好,干嘛去冒这个风险受这个罪,更何况同济这么厉害,而我并不足够优秀。但我是一个特别倔强的人——如果我觉得什么好,如果我特别想要什么,如果我不觉得不可能,那么我就去做,去努力。这世上没人能够否定你,除了你自己。

肩负着爸妈的极度不信任,3月份我开始了考研复习。因为之前就知道自己打算考研,所以早早地把学分修完了。刚刚开始的复习时盲目且毫无头绪的,按照学长说的“其他不用管,你就好好搞英语”,我基本上每天的时间扑在英语里。在学校的西阶考研教室,每天风雨无阻的背着单词、做着阅读,偶尔还偷偷看看大综合。在暑假到上海之前,新东方红皮的单词书已经背了3遍,张剑150道阅读也做完了,大综合看了室内设计(纯粹因为感兴趣)和外建史(因为学得渣)两本书,还抄绘了十几份大师的图。
爸妈看到我像模像样考研的状态,态度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妈妈变成全力支持我,爸爸也变成了“不反对”。(哈哈哈,爸爸比较老固执)。

带着兴奋与期待,我来到上海,八月份时上了学长推荐辅导班,看起来似乎很厉害,我早早的交了定金,每天都搬着小板凳到前排听课,习题课时我也像模像样的练了好几张图,但直到课程结束,我甚至连一张完整、有表现力的图都画不出来。焦急与失望充斥着八月永不停息的蝉鸣。
我束手无策,我极度迷惘,我甚至打起了退堂鼓。还好遇到了一群考研的小伙伴,才慢慢的让我进入复习节奏,每天早出晚归的看书,每周药不能停的画图,我逐渐成长起来。但是在快题方面,我能做到的只是3小时内快速画完,使用一些抄图时学会的手法,虽然常常被研友夸图画得好看,但直到考试,我对建筑快题的理解都是一知半解。

到底考题设计考什么?
同济老师真的不在乎表现吗?
什么样的图才是优秀高分的呢?
真的像有些辅导班说的那样背几个手法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带着满脑子的疑惑与不解,听着各色学长的推荐,探求了各个辅导班的快题方法,却分别迎来了情理之中大综合小快题和大快题的失败。这样接连的失败极大的打击了我的自信,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学建筑。

毕业之后有幸到原作工作室学习工作,怀着敬仰和忐忑的心情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学长学姐,并且有幸参与了许多项目,在过程中聆听、学习、模仿到老师、学长学姐们思考问题以及做设计的方式,慢慢的竟感到若有所悟。在和工作室学长学姐们接触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感受到做设计的乐趣,学习到做好设计的方法,并且逐渐领悟到所谓快题考试中,同济老师们到底在意的是什么。领悟到为什么有些人快题并没有画完,就通过了考试,而为什么有些人画得丰富完整,却也没有通过。

带着自己小小的心得,八月辞职,再次参加了今年的考研复习,除了认真看书总结,每天背单词外,每周依旧画一两张图。但今年明显感觉到不一样,每一张图都找到了我想要的感觉。期间被怂恿着去找某快题班的老师看图,折腾了一个下午,他扯着我的图纸看了两眼,“这题这么老了,你还做,啊,知道吗。”而面对后面一个同学,“这个没见过,好,我扫到书里。”
=。=除了失望还是失望,被打击的我灰溜溜的滚回去画图了,自此以后再也不相信这些所谓的免费评图。
之后和小伙伴组成了考研小分队,每周定期画图评图,大家互相评价互相补充教学相长,每一次的画快题都变成一种享受,你会发现每到题目总有意想不到的解法,而不是生搬硬套。就这样迎来了考试。

考前几个小伙伴互相交流的时候还觉得紧张害怕,等真正上考场之后却发现一切轻松自如。考点题点非常清晰的展现在眼前,思路和理念也随之迸发而出。3小时两张图很快就画完了,我还画上了各种奇奇怪怪的补充图(=。=别理我)。有趣的是,我是在上海参加考试,而另一个小伙伴是在杭州,等我们考完互通电话时竟然发现我们方案几乎一模一样,解题思路如出一辙。
更有趣的是,加上杭州这位小伙伴,我们一起复习的四个人快题分别为130,130,120,120。(两位第一,两位第二。)

在复试之后我们整理心情,深感我们一定是掌握了某种“黑科技”,在大家气氛愉悦的讨论中自然而然的得出了:“应该从改卷人的视角来做试卷”这样简单却又不是每个人都能懂得点。回忆起被各种辅导班深深坑过后还得笑着讲:“请不要拿我做宣传,我去年没有上过任何辅导班。”也算笑中带过泪。
后来加入了营作当老师,也是希望能够帮助学弟学妹们不要像我一样再走弯路,而是能够最有效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一次性通过考试。于我而言,这也是一种情怀吧~

至于学弟学妹们关心的高分秘诀嘛~~~我想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秘密武器咯,就这样悄悄告诉你们啦\(≧▽≦)/

鸡血部分

(竟然比激励自己的计划还高了一分)
英语:单词不能停,每天都得背。强化长难句分析。阅读每周至少一篇,保持手感。真题一定至少做三遍。
政治:肖秀荣1000题或者风中劲草的题要做,用处是巩固知识点,但一般考试不会原题考到,因为考试题目比较灵活。风中劲草知识点要仔细看,标识出需要背诵的尽量背,12月一定一定一定好好背大题。我的建议是能买到的模拟题都把选择做一遍,20天20题、肖8、肖4任4等的大题总结总结,相似的题目列成条目一起背。
大综合:不要光总结,一定要背过,一定要背过,一定要背过!简答题可以理解记忆,图文并茂更好。小快题非常重要,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快题:每周两张,保持手感,真题至少画一遍,时常接触新鲜题目以保持读题的敏感性。


致谢

最后,非常非常感谢爸爸妈妈对我无私的支持和奉献,非常感谢原作工作室对我的帮助和提高,特别感谢章明张姿老师对我的培养,特别感谢组长丁阔老师对我的指导,以及感谢组内的学长学姐们。感谢一起考研奋斗的研友,感谢周围所有的小伙伴,感谢支持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我都深深地记在心里。
最最后,爱你们,我会继续努力的! 
同济大学

添加同济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同济大学考研分数线、同济大学报录比、同济大学考研群、同济大学学姐微信、同济大学考研真题、同济大学专业目录、同济大学排名、同济大学保研、同济大学公众号、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同济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同济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tongjidaxue/zhuanye_223526.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