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学还阅读了:[温州大学考研真题免费下载] [温州大学历年保研笔试/面试真题汇.pdf] [温州大学预推免信息汇总表.xls] [温州大学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温州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温州大学研究生分数线]
[温州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温州大学考研难吗]
[温州大学研究生院]
[温州大学考研群]
[温州大学研究生学费]
[温州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历年汇总)]
[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机电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简介
2019年车辆工程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19-06-21 信息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专业是温州大学 “十三五”重点专业,温州大学最具竞争力专业,拥有车辆工程专业二级学科学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温州大学机械工程(包括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和工业工程)一级学科是浙江省一流学科,拥有激光加工机器人、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平阳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地方产业研究院。
车辆工程专业面向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结合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特色,培养掌握车辆工程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及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现代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金融、维护保养及企业管理等专业技术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高素养和竞争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养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主要专业课程包括: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基础、汽车试验学、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优化设计、汽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汽车NVH技术、汽车空气动力学与车身造型、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机与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气技术、汽车通讯技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车联网技术及应用、汽车企业经营与管理等。
选考科目物理、化学或技术中选一,希望考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本专业近三届(2016~2018)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可见在国家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毕业生培养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持续旺盛,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包括广汽研究院、大众汽车、上海汽车、威马汽车、吉利汽车、宁德时代、春风动力、上海海关等国内知名企业。
2018年机械类(车辆工程专业),浙江省内录取最高分591分,最低分581分,位次号60000。
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简介
2019年工业工程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19-06-21 信息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以提高现代制造及服务系统的效率、质量和降低成本为目的,集现代管理方法与先进工程技术于一体。它从系统的角度对组织中的实际工程或管理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优化与设计,工业工程师又称为企业健康诊断专家和效率专家。
工业工程于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目前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据统计,在美国约有42%的首席执行官(CEO)曾就读于工业工程专业,7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业界,成为企业管理人员,部门主管或工业工程师。我国最早于1993年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目前开设高校已超200所,是一个新兴朝阳专业。
温州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是浙江省特色专业,具有制造业信息化硕士点,机械工程硕士点。专业200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9年立项为温州大学校级重点专业,2013年立项为温州市重点建设专业,2014年立项为浙江省“十二五”特色专业,2017年立项为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是浙江省唯一的工业工程类“省特色专业”。
温州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以服务区域产业为宗旨,践行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具备“三工”素质(工程思维、工程经历、工程能力)和“三大”工程能力(智造系统设计能力、运行控制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的工业工程智造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具备扎实的机械工程和信息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知识和数字化手段对现代制造及服务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技术管理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包括:系统工程、管理学原理、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精益生产、生产计划与控制、运筹学、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现代质量工程、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工程项目管理等。
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对本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2016届94.29%,2017届100%,2018届100%,三年平均就业率98.10%,明显高于全省本科专业平均值;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国企、外企及大型民企,其中世界500强与中国民营500强企业的就业比例近40%,毕业生质量得到联想集团、吉利集团、英格索兰公司、平安银行、格力电器、德力西集团、飞利浦、百威集团等知名企业的好评;专业近三年平均升学率10.01%,升学专业与原专业一致或相关的比例高达100%,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值。
2018年工业工程专业(按机械大类招生),浙江省内录取最高分591分,最低分581分,位次号60032。
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简介
2019年机械工程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19-06-21 信息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专业是浙江省优势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学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于2004年招收首届本科生,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专业,2012年获得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6年获批浙江省本科院校“十三五”优势专业,2018年通过教育部CEEAA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温州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是浙江省一流学科,拥有激光加工机器人、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平阳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地方产业研究院。
机械工程专业面向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结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智能制造特色,以“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为专业教育主线,培养既掌握机械工程专业领域相关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工程素养和国际视野,能适应装备制造业新技术、新工艺发展,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运行与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专业课程包括:现代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控制工程、PLC原理及应用、自动机与自动线、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机器人编程及应用、机器视觉与传感、激光加工技术等。
选考科目中物理必选,希望考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对本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届(2016~2018)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6.6%、97.5%和98.6%,呈现出“高中有升”的态势,可见在国家全面振兴制造业的背景下,随着毕业生培养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持续旺盛,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包括正泰集团、海康威视、海天集团、吉利集团、上海大众等国内知名企业;毕业生工资水平近三届分别为:5366元、5835元、7290元,反映了本专业毕业生薪资水平年均增长快速。
2018年机械工程专业,浙江省内录取最高分605分,最低分584分,位次号56632。
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留学生招生:
地址: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国际关系办公室
邮箱:admission@wzu.edu.cn
电话:0086-577-86680971
传真:0086-577-86680971
留学生管理:
地址: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C315
邮箱:1317490408@qq.com
电话:0577-86689629
教学科:0577-86689166
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硕简介
(全日制学硕)机电工程学院2019级机械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9-09-19 信息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温州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电工程 学院 机械工程 学科 080200 (代码)
一、学科概况与研究方向
温州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依托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和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等校地研究院,机械工程学科入选是温州大学“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和 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拥有激光加工机器人科技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有浙江省激光加工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程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浙江-俄罗斯激光超快加工国际联合实验室、机械工业激光精细加工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温州大学—浙南科技城激光光电智能制造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浙江省激光与光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1个国家级、8个省部级科研/人才平台以及7个温州市科研平台,建有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程、激光加工与光电器件温州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学科建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机械专业硕士学位点。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
1)生产系统控制与优化
2)工业机器人协同作业与调度
3)自动化生产线与智能装备
4)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检测调控
2、机械电子工程(080202)
1)装备智能化技术
2)机电液系统设计与控制
3)MEMS与微纳传感检测
4)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3、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
1)机器人机构学
2)高端设施农业装备
3)数字化产品建模与仿真优化
4)机械零部件强度与寿命
4、车辆工程(080204)
1)车辆设计理论与方法
2 )汽车及零部件轻量化设计
3)车辆振动噪声测控技术
4)新能源汽车驱动与控制技术
5、激光加工技术(0802Z2)
1)激光束时空特性及检测调控
2)超强、超快、超短激光精密微纳加工新技术
3)基于复合能场的激光束与材料相互作用
4)智能化激光加工装备构型及系统集成
6、工业工程(0802Z1)
1) 智能制造系统工程
2)生产系统工程
3) 供应链与物流工程
4) 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对机械工程、激光先进制造与检测、智能装备制造、工业工程、车辆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系统、深入的了解,熟悉当前国际上流行的主要开发平台、系统工具;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能够从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领域的教学、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
4、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
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要并重,基础理论学习与科研相结合,实行以在校学习为主,校内教学实践或校外专业实践为辅的培养方式。
2)实行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指导老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制订和调整硕士生个人培养方案、组织读书(专题)报告和开题报告、实施教学(专业)实践与学术交流、指导科学研究活动、指导学术规范与学术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的工作,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培养其科研素养,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导师要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引导、指导和帮助。
研究生阶段以研究型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教师采用课堂讲授、讨论研讨、研究探索、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撰写读书报告、课程专题报告。
2、学制与学习年限
1)机械工程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学习期限通常为三年,在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研究生科学研究、撰写论文的时间必须保证在一年以上。
硕士生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必须修满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分;必须完成文献阅读、学术活动、专题研讨、实践环节等必修培养环节,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均满足要求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送审答辩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经过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方可授予温州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学位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2)若因患病及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可申请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延长时间不超过1年。
3)学生提前完成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获得毕业所要求的学分,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学生提前毕业的条件,需符合学校相关规定,并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通过。
四、课程设置表与学分(包括学术研讨课等)
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9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2学分,必修环节4个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
(一)学位课程:(不少于19学分)
1.公共学位课 :6学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36学时)
(2)外语:4学分 (144学时)
2.专业学位课:不少于13学分
基础理论课:学位基础课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基础理论的重要基础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一般为二门。
专业课:学位专业课程是在本学科专业范围内拓宽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系统专门知识的基础课程。
(二)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2学分
1.选修课:不少于12学分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各学科专业可开设内容新、学时少(一般为2学分)的选修课程。
1) 专业限选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必选,1学分(18学时)
机械工程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必选,2学分(36学时)
机械工程科技文献写作:必选,1学分(18学时)
中国传统文化 限选,三选一 ,2学分
教师职业技能提升训练 限选,三选一 , 2学分
形式逻辑 限选,三选一 , 2学分
2) 专业选修课
研究生根据专业学习的要求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鼓励跨学科的选修。
2.补修课程
跨学科、专业和大专毕业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相应本科班级补修本专业本科的有关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3门以上,通过相应的考核并记入考核成绩,但不记学分,但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经考核通过者,才能参加论文答辩。
(三)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2学分):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学科鼓励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以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研究生论坛等学术活动。
学科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听取学术报告的次数一般不少于10次,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1次以上文献研读交流、学术研究进展交流、或学术报告等专题研讨,倡导英文专题研讨,倡导研究生跨学科研讨。
每次学术活动均要求写出书面报告或总结,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在申请论文答辩时一并交学院。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报告活动(0.15学分/次,须形成完整的书面报告或总结)。
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1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2学分/次;
国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1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1学分/次;
国内参加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1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0.5学分/次;
2、实践环节(2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不少于1个月时间的实践环节,其形式一般包括生产实践、教学实践或社会调查等)。每次实践活动均要求硕士生写出书面报告,由导师团队对其进行考核,给出评语和成绩。
1)教学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结合学科实际,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内容主要有:本科生(专科生)、留学生的讲课或助教工作(实验课、答疑课、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学科竞赛等);亦可到中学承担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必须配备所在学校指导老师。其中指导本科生不少于4课时、专科生不少于6课时、中学生不少于8课时;研究生要写出教学实践报告,学科和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完成教学实践且经考核合格者可获得1学分。
2)工程实践: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对工程领域、工厂现场和社会实际的感性认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和增长工作经验。工程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再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其他单位部门,从事学习培训、调查研究、技术服务、科技研发、实验测试、政策分析等助研助管工作,或者在学校、研究院、团队从事助研助管工作。工程实践时间不少于4周(160小时),研究生要写出工程实践报告,学院(学科)和指导教师进行组织和考核,完成工程实践且经考核合格者可获得1学分。
3)社会实践: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学习期间社会实践应不少于4周(160小时)。研究生要写出社会实践报告,学院(学科)和指导教师进行组织和考核,完成社会实践经考核合格者可获得1学分。
入学前担任过1年以上大学本科教学任务的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可以免除教学实践环节。工作过1年以上的研究生无须参加工程实践或社会实践活动,但需要提供相关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历证明,经导师签字并报研究部审核批准后自动获取该实践环节学分。
(四)研究生课程应有对应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考核方式、课内外学时数、学分及主要参考书目等。
(五)课程学分学习原则上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
(六)学分的计算方法:
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外语外,学分的计算方法为18学时/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
位
课
公
共
课
S999000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必修6学分
S99900021
英语Ⅰ
72
2
1
S99900022
英语Ⅱ
72
2
2
基础
课
S01410001
矩阵理论
36
2
1
至少选二门
必修13学分
S01410004
数值分析
36
2
2
S01410005
数理统计
36
2
1
专
业
课
S01420014
机械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36
2
1
至少选五门
S01420018
系统工程
36
2
1
S01420007
工程有限元分析
36
2
2
S01420010
现代制造工程学
36
2
1
S01420009
现代控制理论
36
2
1
S01420013
现代材料性能分析
36
2
2
S01420012
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36
2
2
S01420003
机械系统动力学
36
2
1
非
学
位
课
选
修
课
S99900016
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
18
1
1
必选课
选修不少于12学分,其中跨文理专业或教职业技能提升训练课程至少2学分;带“☆”为必选课
S01430025
机械工程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36
2
1
S01430026
机械工程科技论文写作
18
1
2
S99900010
中国传统文化(理工科)
36
2
2
必修2个学分
S99900020
教师职业技能提升训练
36
2
2
S01430027
形式逻辑
36
2
1
S01430013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与科技创新
36
2
1
限选
S01430030
装备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
36
2
1
S01430032
智能机械传感检测技术
36
2
2
S01430034
智能化机器人技术与嵌入式系统
36
2
2
S01430028
机械优化设计
36
2
1
S01430002
虚拟样机技术
36
2
1
S01430029
振动噪声理论与控制
36
2
2
S01430006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
36
2
2
S01430037
机-电-液伺服控制
36
2
2
S01430020
微纳制造与MEMS技术
36
2
2
S01430031
车辆人机工程学
36
2
2
S01430032
汽车轻量化设计技术
36
2
1
S01430033
新能源汽车技术
36
2
1
S01430007
激光先进制造技术
36
2
2
S01430019光
激光再制造与3D打印技术
36
2
2
S01430020
智能化激光加工装备
36
2
2
S01430034
精益生产
36
2
1
S01430035
制造过程分析与优化
36
2
1
S01430036
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36
2
1
必修
环节
学术活动
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10次,作公开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
2
共4
学分
工程实践不少于4周,社会实践不少于3周
实践环节
工程实践、教学实践及社会实践
4周
2
补修课程
S0144000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不计学分
跨学科、专业、同等学力研究生应至少补修3门学科专业基
S01440002
机械原理及设计
S01440003
机电传动控制
S01440004
机械制图
S01440005
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基础
S01440006
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或流体力学)
说
明
1.学分定额为35分,包括课程学分31学分,学术活动、实践环节各占2学分,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2.补修课程仅限跨学科、专业和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
学分分配
学 位 课
20学分
非学位课
11学分
必 修环节
4学分
五、免修课程
学科鼓励硕士研究生参加QS前500名的世界高校机械工程学科,机械工程博士学位点培养单位(教育部2011年学科评估机械工程学科前20位)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在线课程、Mooc课程和微课等核心专业学位课与专业选修课,学科可累计学分互认核心专业学位课不高于3学分,非学位课程学分不高于6学分。
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考核)。
六、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和各种教学环节,均需按培养计划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才能取得规定的学分。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实验课,教学实践、工程实践、社会实践、文献阅读等进行考查外,其他课程一律进行考试。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制评定成绩。考试课程成绩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平均成绩需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未达到75分者,须在培养年限内重修后达到75分;英语通过学位考试方可申请学位。
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笔试加口试进行,也可采用课程论文或与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可以是开卷,也可以是闭卷考试,其中学位课建议采用集中考试,具体采用何种方式由任课教师确定。
七、开题报告
论文选题与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应针对每个硕士研究生确定选题范围。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研究题目,并作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通过答辩后,经导师、专家小组签字报研究生部备案,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得中途更改;通过开题报告的硕士研究生方可进入论文课题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通过一年后方可申请送审、答辩。
本学科规定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5篇,并完成2篇以上英文文献的翻译,学位论文开题前硕士生导师应对硕士生阅读文献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记录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开题环节。在英文期刊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并被EI/SCI收录的可视为外文文献阅读环节合格。
开题报告不少于5000字,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和难点;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主要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实现团队集体开题,由学科和团队统一组织,学位论文开题必须经导师审核同意方可进行。鼓励学科方向或者指导小组组织预开题,确保开题质量。学科成立学位论文开题专家考核小组,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至少3~5名专家组成(本学科专家不得少于一半,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必须回避),确定一名负责人主持开题考核工作。
学位论文开题试行专家小组评分(等级)制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暂缓通过的比例不得少于实际开题人数的10%。各学科(学院)应提前将学位论文开题的时间、地点等具体信息上网公开。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多两次学位论文开题机会,两次开题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两次开题均未通过者按退学处理。
八、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工作
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工作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2、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硕士研究生对学位论文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归纳总结。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格式参见《温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准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清晰、层次分明,能体现硕士生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
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课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动态、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途径、本人在课题中所作的工作;理论分析和公式,测试装置和实验手段;计算程序;实验数据处理;必要的图表曲线;结论和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与他人合作或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课题,如在论文中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必须在论文中明确指出。
硕士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鼓励争创省级、国家级优秀硕士论文。
2、发表学术论文与获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撰写学术论文,获取一定的科研成果。在申请硕士学位时,应有阶段性成果,机械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基本学术成果要求是:1)至少要有一篇与学位论文课题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温州大学学报、或者一级学会专业会议论文集上以温州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导师为第一作者时,研究生必须是第二作者,以录用为准);2)以温州大学为第一作品单位在研究生学科竞赛中取得省部级特等奖或者国家级一等奖的第一获奖人。
3、学位论文预审与送审。
为确保论文送审质量,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后,应在送审截止日前至少提前一月提交完整版学位论文初稿到学院进行形式审查备案或预评阅;同时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至少一月的多轮反复修改和完善,经导师严格把关和确认后,方可提交学科/培养团队进行预审。
培养环节审核和学位论文预审通过后,方可提交专家评审。学位论文应有2位校外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4、答辩与申请学位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经研究生部审查认可后,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导师和答辩专家组应对学位论文选题严格把关,加强对论文写作的指导和监督。注重培养研究生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学位论文内容应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意义。硕士学位论文应做到概念准确,推理严密,语意通达,数据可靠,结构完整,应有新的见解。理工类硕士学位论文要有详细的原始实验记录,原始实验记录在答辩前由导师签字和学科查验确认后存档。
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后,研究生应根据专家意见,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认真修改,方可参加答辩和进行学位论文提交。在论文答辩前要按照学科方向或者指导小组团队组织预答辩,确保答辩质量。
答辩委员会应有5位以上具副高以上职称的校内外专家组成,必须有校外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
答辩委员会通过后,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专业学位,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硕简介
(全日制专硕)机电工程学院2019级机械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9-09-19 信息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温州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电工程 学院 机械 专业 085500 (代码)
一、学科概况与研究方向
温州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依托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和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等校地研究院,机械工程学科入选是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和 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有激光加工机器人科技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有浙江省激光加工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程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浙江-俄罗斯激光超快加工国际联合实验室、机械工业激光精细加工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温州大学—浙南科技城激光光电智能制造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浙江省激光与光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8个省部级科研/人才平台以及7个温州市科研平台,建有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程、激光加工与光电器件温州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学科建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机械专业硕士学位点。
本学科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电工程、激光加工技术、工业工程等二级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01产品/生产线数字化设计与CAX平台开发
02生产过程在线诊断/传感监控与可靠性技术
03激光加工与质量检测调控技术
04 MEMS与光电器件技术
05 数字工厂与制造系统优化
06光机电一体化及其系统可靠性技术
07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装备技术
08汽车及其零部件设计制造新技术
09 新能源及其装备技术
10 电力电子装备
11机械零部件表面工程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团结协作和敬业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机械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机械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机械工程领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能力与素质,能够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3、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本专业领域较强的专业外文资料阅读、写作、交流、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
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并重的培养方式。
2)实行校内导师负责制和校内外双导师制。
校内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制订和调整硕士生个人培养方案、组织读书(专题)报告和开题报告、实施工程实践与学术技术交流、指导工程研发活动、指导学术规范与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的工作,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培养其科研素养,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外导师参与培养方案、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同时,校内外导师应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引导、指导和帮助。
3)研究生阶段以研究型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教师采用课堂讲授、讨论研讨、研究探索、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撰写读书报告、课程专题报告。
2、学制与学习年限
1)机械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学习期限通常为三年,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研究生科学研究、撰写论文的时间必须保证在一年以上。
硕士生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必须修满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分;必须完成文献阅读、学术活动、专题研讨、工程实践环节等必修培养环节,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均满足要求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送审答辩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经过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方可授予温州大学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学位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2)若因患病及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可申请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延长时间不超过1年。
3)学生提前完成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获得毕业所要求的学分,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学生提前毕业的条件,需符合学校相关规定,并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通过。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9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8学分。必修环节8学分(学术技术活动2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
(一)学位课程(不少于 19学分)
1.公共学位课:5学分
(1)外语:2学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3)信息检索:1学分
2. 基础学位课:(不少于8分)
基础学位课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基础理论的重要基础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工程伦理必修2学分。
3)专业学位课(不少于6分)
学位专业课程是在本学科专业范围内拓宽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系统专门知识的基础课程,一般为3门。
(二)非学位课程:不少于8学分
1.专业选修课
1) 专业限选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必选,1学分(16学时)
机械工程科技文献写作:必选,1学分(16学时)
形式逻辑:必选,1学分(16学时)
2) 专业选修课
研究生根据专业学习的要求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鼓励跨学科选修。
2.补修课程
跨学科、专业和大专毕业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相应本科班级补修本专业本科的有关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3门以上,通过相应的考核并记入考核成绩,但不记学分,但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经考核通过者,才能参加论文答辩。
(三)必修环节:共8学分
1、 学术活动(2学分)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学科鼓励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和技术交流会议,以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学术技术报告、研究生论坛等学术活动。
学科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听取学术技术报告的次数一般不少于10次,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1次以上文献研读交流、学术技术研究进展交流、或学术技术报告等专题研讨,倡导英文专题研讨,倡导研究生跨学科研讨。
每次学术活动均要求写出书面报告或总结,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在申请论文答辩时一并交学院。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技术报告活动(0.15学分/次,须形成完整的书面报告或总结)。
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1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2学分/次;
国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1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1学分/次;
国内参加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1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0.5学分/次;
2、工程实践(6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对工程领域、工厂现场和社会实际的感性认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和增长工作经验。工程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在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其他单位部门,从事学习培训、调查研究、技术服务、科技研发、实验测试、政策分析等助研助管工作,或者在研究院、科研团队从事助研助管工作。
工程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24周);研究生要写出工程实践报告,实践单位、学院(学科)和指导教师进行组织和考核,完成工程实践且经考核合格者可获得6学分。
(四)研究生课程应有对应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考核方式、课内外学时数、学分及主要参考书目等。
(五)课程学分学习原则上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
(六)学分的计算方法: 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外语外,学分的计算方法为18学时/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位
课
公
共
课
Z99900001
英语
32
2
1
必修5学分
Z999000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2
Z99900005
信息检索
16
1
1
基
础
课
Z01410007
工程伦理
32
2
1
必修2学分
Z01410001
矩阵理论
32
2
1
必修6学分
Z01410002
数值分析
32
2
2
Z01410003
数理统计
32
2
1
Z01410006
机械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32
2
1
Z01410004
现代制造工程学
32
2
1
专业课
Z01420002
工程有限元分析
32
2
2
必修6学分
Z01420009
现代控制理论
32
2
1
Z01420012
系统工程
32
2
1
Z01420006
现代材料性能分析
32
2
2
Z01420007
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32
2
2
Z01420001
机械系统动力学
32
2
1
非
学
位
课
选
修
课
Z99900006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必选课
Z01430022
机械工程科技文献写作
16
1
2
Z01430027
形式逻辑
16
1
1
Z01430001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与科技创新
32
2
1
选修不少于6学分(含跨专业选修课程);
Z01430023
装备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
32
2
1
Z01430017
智能机械传感检测技术
32
2
2
Z01430018
智能化机器人技术与嵌入式系统
32
2
2
Z01430028
机械优化设计
32
2
1
Z01430002
虚拟样机技术
32
2
1
Z01430029
振动噪声理论与控制
32
2
2
Z01420005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
32
2
2
Z01430021
机-电-液伺服控制
32
2
2
Z01430020
微纳制造与MEMS技术
32
2
2
Z01430031
车辆人机工程学
32
2
2
Z01430032
汽车轻量化设计技术
32
2
1
Z01430033
新能源汽车技术
32
2
1
Z01430006
激光先进制造技术
32
2
2
Z01430034
激光再制造与3D打印技术
32
2
2
Z01430020
智能化激光加工装备
32
2
2
Z01430037
精益生产
32
2
1
Z01430035
制造过程分析与优化
32
2
1
Z01430036
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32
2
1
必修
环节
学术报告及学术交流
2
必修8学分
工程实践
6
补修课程
Z0144000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不计学分
跨学科、专业、同等学力研究生应至少补修3门学科专业基础课。
Z01440002
机械原理及设计
Z01440003
机电传动控制
Z01440004
机械制图
Z01440005
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基础
Z01440006
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或流体力学)
说
明
1.总学分定额为35学分,包括课程学分27分,实践环节8学分,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2.补修课程仅限跨学科、专业和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
学分
分配
学 位 课
19学分
非 学 位 课
8学分
必 修 环 节
8学分
五、免修课程
学科鼓励硕士研究生参加QS前500名的世界高校机械工程学科,机械工程博士学位点培养单位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在线课程、Mooc课程和微课等核心专业学位课与专业选修课,学科可累计学分互认核心专业学位课不高于3学分,非学位课程学分不高于6学分。
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考核)。
六、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和各种教学环节,均需按培养计划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才能取得规定的学分。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实验课,工程实践、文献阅读等进行考查外,其他课程一律进行考试。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制评定成绩。考试课程成绩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平均成绩需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未达到75分者,须在培养年限内重修后达到75分;英语通过学位考试方可申请学位。
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笔试加口试进行,也可采用课程论文或与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可以是开卷,也可以是闭卷考试,其中学位课建议采用集中考试,具体采用何种方式由任课教师确定。
七、开题报告
论文选题与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应针对每个硕士研究生确定选题范围。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研究题目,并作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通过答辩后,经导师、专家小组签字报研究生部备案,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得中途更改;通过开题报告的硕士研究生方可进入论文课题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通过一年后方可申请送审、答辩。
本学科规定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5篇,并完成2篇以上英文文献的翻译,学位论文开题前硕士生导师应对硕士生阅读文献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记录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开题环节。在英文期刊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并被EI/SCI收录的可视为外文文献阅读环节合格。
开题报告不少于5000字,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和难点;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主要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实现团队集体开题,由学科和团队统一组织,学位论文开题必须经导师审核同意方可进行。鼓励学科方向或者指导小组组织预开题,确保开题质量。学科成立学位论文开题专家考核小组,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至少3~5名专家组成(本学科专家不得少于一半,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必须回避),确定一名负责人主持开题考核工作。
学位论文开题试行专家小组评分(等级)制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暂缓通过的比例原则上不少于实际开题人数的10%。各学科(学院)应提前将学位论文开题的时间、地点等具体信息上网公开。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多两次学位论文开题机会,两次开题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两次开题均未通过者按退学处理。
八、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1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工作经历证明、工作总结报告、技术管理与技术开发成果等佐证材料,经学院认定,可直接赋予工程实践学分。不具有1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可进入工程实践阶段。
首先,学生在工程实践前应制订专业实践计划。一般应于第二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并及时报所在学院,由学院汇总后报研究生院培养办。
其次,研究生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应解决有研究意义、有一定难度且主题明确的实际问题,同时深入企业,体验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
最后,研究生在工程实践结束后应进行总结,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工程实践总结报告,并填写《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总结报告》(简称“工程实践总结报告”)。
研究生的“工程实践总结报告”应及时报所在学院,由学院汇总后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学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不及格,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九、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工作
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工作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2、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是检验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是否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在硕士生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后开始,其工作内容因学科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格式参见《温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准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清晰、层次分明,能体现硕士生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
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课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动态、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途径、本人在课题中所作的工作;理论分析和公式,测试装置和实验手段;计算程序;实验数据处理;必要的图表曲线;结论和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与他人合作或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课题,如在论文中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必须在论文中明确指出。
硕士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鼓励争创省级、国家级优秀硕士论文。
3、发表学术论文与获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撰写学术论文,获取一定的科研成果。在申请硕士学位时,应有阶段性成果,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基本学术成果要求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至少要有一篇与学位论文课题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温州大学学报、或者一级学会专业会议论文集上以温州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导师为第一作者时,研究生必须是第二作者,以录用为准);2)以温州大学为第一作品单位在研究生学科竞赛中取得省部级一等奖或者国家级二等奖的第一获奖人;3)以温州大学为第一作品单位的申请发明专利、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资助等。
3、学位论文预审与送审
为确保论文送审质量,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后,应在送审截止日前至少提前一月提交完整版学位论文初稿到学院进行形式审查备案或预评阅;同时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至少一月的多轮反复修改和完善,经导师严格把关和确认后,方可提交学科/培养团队进行预审。
培养环节审核和学位论文预审通过后,方可提交专家评审。学位论文应有2位校外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4、答辩与申请学位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经研究生部审查认可后,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导师和答辩专家组应对学位论文选题严格把关,加强对论文写作的指导和监督。注重培养研究生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学位论文内容应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意义。硕士学位论文应做到概念准确,推理严密,语意通达,数据可靠,结构完整,应有新的见解。理工类硕士学位论文要有详细的原始实验记录,原始实验记录在答辩前由导师签字和学科查验确认后存档。
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后,研究生应根据专家意见,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认真修改,方可参加答辩和进行学位论文提交。在论文答辩前要按照学科方向或者指导小组团队组织预答辩,确保答辩质量。
答辩委员会应有5位以上具副高以上职称的校内外专家组成,必须有校外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
答辩委员会通过后,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专业学位,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学位点简介
人才培养本科生 机械工程专业 工业工程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 联系方式
研究生 学位点介绍 研究生培养 联系方式 研究生导师
留学生 联系方式 奖学金
教学成果
教学平台
企业导师
快速通道 浙江省高校实验教学示
招生网
图书馆
虚拟仿真
学位点介绍首页 人才培养 研究生 学位点介绍 机械工程学科为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所属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点,是温州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学位点拥有激光加工机器人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有浙江省高端激光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激光加工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程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浙江-俄罗斯激光超快加工国际联合实验室、机械工业激光精细加工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温州大学—浙南科技城激光光电智能制造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浙江省激光与光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浙江省平阳印包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浙江省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省部级研发平台,以及温州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学科、温州大学重中之重机械工程学科、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特色学科、温州市激光制造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温州市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温州市汽车工程研发中心等学科科研平台。
学位点凝聚了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高端外国专家、浙江省QR、浙江省钱江学者、浙江省151人才在内的专家学者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完成了包括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获得了包括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各类科技奖励成果10余项,并广泛服务于地方企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学位点导师队伍为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程和激光与光电两个温州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硕士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期刊论文57篇,授权专利329项,研究生获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和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硕士毕业生近3年考取博士研究生比例达26%。
学位点负责人:薛伟 教授
080200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培养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对机械工程、激光先进制造与检测、智能装备制造、工业工程、车辆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系统、深入的了解,熟悉当前国际上流行的主要开发平台、系统工具;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能够从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领域的教学、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研究方向:
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生产系统控制与优化、工业机器人协同作业与调度、自动化生产线与智能装备、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检测调控。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装备智能化技术、机电液系统设计与控制、MEMS与微纳传感检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器人机构学、高端设施农业装备、数字化产品建模与仿真优化、机械零部件强度与寿命。
080204车辆工程
车辆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及零部件轻量化设计、车辆振动噪声测控技术、新能源汽车驱动与控制技术。
0802Z1工业工程
智能制造系统工程、生产系统工程、 供应链与物流工程、 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0802Z2激光加工技术
激光束时空特性及检测调控、超强、超快、超短激光精密微纳加工新技术、基于复合能场的激光束与材料相互作用、智能化激光加工装备构型及系统集成。
085500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点
机械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机械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其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学位点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科技部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和浙江省推进 “智造强省、机器换人”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规划要求,在激光与光电及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与装备自动化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与美、日、德、韩、新加坡和荷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学术交流与人才联合培养,服务于区域集群产业的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
学位点高度重视地方产业的结合,产学研实践活动已覆盖了激光与光电产业、减速器等通用机械行业、汽摩配零部件产业、泵阀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数控装备制造业等六大产业,与德力西、合兴、江南阀门、超达阀门、雁峰、博业激光、嘉泰激光、冠盛、百岸汽车零部件、国威汽配、华信仪表、神能电器、奔龙自动化、恒丰泰减速机、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南京金鑫传动设备有限公司、江苏泰隆机械集团、江苏宏达特种钢机械厂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位点与这些企业共同成立了专业硕士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温州大学-浙南科技城激光光电智能制造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了校企导师团队联合指导的“1年以上企业顶岗工程实践和技术研发创新”的签约式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
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产品/生产线数字化设计与CAX平台开发;
(2)生产过程在线诊断/传感监控与可靠性技术;
(3)激光加工与加工质量检测调控技术;
(4)MEMS与光电器件技术;
(5)数字工厂与制造系统优化;
(6)光机电一体化及其系统可靠性技术;
(7)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装备技术;
(8)汽车及其零部件设计制造新技术;
(9)新能源及其装备技术;
(10)电力电子装备;
(11)机械零部件表面工程。
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师资
师资队伍人才工程
师资队伍 教授 瓯江特聘教授 副教授 讲师(中级)
研究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企业兼职导师
教师招聘
快速通道 浙江省高校实验教学示
招生网
图书馆
虚拟仿真
师资队伍首页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专任教师62人。教师队伍中有正高级职称15人、副高级职称24人,高级职称教师率62.9%,82.3%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41%的教师具有海外高校学位和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师资队伍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高端外国专家、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QR”、浙江省“万人计划”等获得者,先后有50余人次入选省、市级人才工程,2人次入选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人次入选浙江省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温州市教学名师、温州大学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此外学院还聘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的教授担任兼职教授,建立了温州市院士工作站、温州大学院士工作站,指导我院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以及引领相关团队的发展。
(2020年3月)
系名称
主任
教师名单
机械电子系
任明
任明、周宏明、姜锐、李勇(小)、申允德、瞿建武、成泰洪、玄东吉、吴明格、尹海燕、李振哲、刘书华、蒋勇英、黄克、陈振木、章城、王景旭、俞平、王乃格、陈一镖
机械制造系
周晨
周晨、张淼、曹宇、廖宁波、彭志辉、朱德华、张健、刘文文、钟蓉、李凯、陈洁
工业工程系
黄沈权
黄沈权、向家伟、周余庆、庞继红、周富得、陈亚绒、付培红、钟永腾、汤何胜、綦法群
车辆工程系
龙江启
龙江启、李强、储军、周建锡、邵梁、李勇(大)、张毅、韩磊、周斯加
国际化教学部
任燕
任燕、陈希章、张祥雷、孙维方、R. Arvind Singh、S. Jayalakshmi
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
王晓倩、潘敏辉
王晓倩、潘敏辉、郑蓓蓉、陈雷请、陈益丰、孙兵涛、潘晓铭、谢晓文、张帅、占长金、王成湖、邱辉
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简介
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于1993年,前身为机械与电子工程系,2006年更名为机电工程学院。学院是学校大力建设发展的工科学院,现设有机械工程(国家一流专业、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业工程(国家一流专业、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温州市重点专业)、车辆工程(温州大学重点专业,最具就业竞争力专业)等3个本科专业和机械工程国际化专业,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和机械工程工程领域专业型硕士点及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27人,研究生143人(含留学生),国际留学本科生54人,留学硕士生8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专任教师62人。教师队伍中有正高级职称15人、副高级职称24人,高级职称教师率62.9%,82.3%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41%的教师具有海外高校学位和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师资队伍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高端外国专家、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QR”、浙江省“万人计划”等获得者,先后有50余人次入选省、市级人才工程,2人次入选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人次入选浙江省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温州市教学名师、温州大学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程创新团队获温州市首届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称号,2013年中央财政专项基金支持该团队建设经费80万元。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程创新团队、激光制造技术与装备创新、激光加工与光电器件科技创新团队获温州市首届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激光制造技术与装备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获2014年中央财政专项基金支持,资助经费达160万元。基本建成了相应的教学科研平台,并初显成效。学院在职在岗的教授、副教授全部为本科生上课,传道授业解惑贯穿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涯,学院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有力地支持了本科的教学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融合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国际CDIO教学理念精髓,引领学校工程教育的改革。2019年,机械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双双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五年来,学院承担省、市、校等各级教改项目近30项,各级精品课程(群)10余门;各级教材建设10余部,其中1部教材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2部教材为省重点建设教材。2017年,机械工程专业通过认证协会专业认证,专业已达到工程教育国际标准,具备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各类国际级竞赛奖项5项,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90余项,4件发明作品被央视报道。毕业生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初次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常年列学校前三。
学院设有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激光制造与特种加工技术研究所、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所及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科研机构。现有科技部激光加工机器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激光加工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程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俄罗斯(温州大学)超快激光先进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浙江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温州市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激光与光电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参与)、浙江省高端激光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参与)、中国机械工业“激光精细加工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科技平台的承建单位、温州市激光制造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温州市机械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温州市激光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和温州市汽车工程研发中心等省市科技平台的承建单位,并建立了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温州分中心、温州大学—宏秀电气技术研究所、温州大学—沃诚电动车研究院等产学研机构。机电工程学院作为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温州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温州激光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在激光加工机器人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学科影响。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为浙江省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浙江省本科院校合格教学实验室”称号。学院与合兴集团联合申报的“温州大学-合兴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学院还建立了温州市院士工作站、温州大学院士工作站,指导我院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以及引领相关团队的发展。
学院以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浙南科技城海创园)为基础,积极参与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的建设工作,同时与平阳县人民政府、温州欧利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成功签署共建温州大学平阳智能制造研究院,通过校地合作,发挥我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开展激光技术应用与装备研发和新材料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推动温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2019年,研究院广泛开展区域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共60余家企业88个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1项,服务收入1749余万元。
学院近年来承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863高科技发展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省重大专项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70项,厅局级项目近90项,外来科研经费达30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EI等索引收录160余篇,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温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通过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学院机械工程学科获温州大学“十二五学科提升计划”重中之重B类学科建设立项。2013年,我院牵头承担的激光与光电学科被学校列为特色学科进行建设。2015年,机械工程学科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2017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通过浙江省审核,学科整体实力进入全国排名前30% 。
学院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与学校“十三五”规划中国际化大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国际化,充分发挥温州大学首批全英文国际化专业的优势,同时借助于激光加工机器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学科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促进学院的国际化工作实现质的飞跃。与国际知名的故障诊断领域的专家团队-丰田利夫团队(日本诊断工学研究所)、德国耶拿科技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全南大学、韩国木浦大学、韩国机器人国家重点实验室、俄罗斯萨马拉大学等国外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为国际科技合作和教育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学院坚持“务实创新、和谐进取”的时代精神,按照学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而努力奋进。
(2020年3月)
添加温州大学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温州大学考研分数线、温州大学报录比、温州大学考研群、温州大学学姐、温州大学考研真题、温州大学专业目录、温州大学排名、温州大学保研、温州大学公众号、温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温州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