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学还阅读了:[清华大学考研真题免费下载] [清华大学历年保研笔试/面试真题汇.pdf] [清华大学预推免信息汇总表.xls] [清华大学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清华大学研究生分数线]
[清华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清华大学考研难吗]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清华大学考研群]
[清华大学研究生学费]
[清华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历年汇总)]
[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航天航空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清华大学保研:2020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推免接收调剂生信息
一、接收调剂专业信息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项目名称 |
082500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1、原报考清华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或报考本院的直博、直硕的学生,符合原来报考院系或本院综合考核条件,并参加原学科的综合考核环节,但未被航发院或被本院系录取的学生。
2、调剂复试名单确定的基本原则为:按照名额与专业需求择优选择。9月16日下午17点以前接到电话通知学生可参加9月17日上午的面试。其他同学不再通知,报名材料不再退回
三、日程安排
1、9月16日上午12:00以前到清华大学西主楼4区4层408室
资格审查:1. 调剂申请表、有效身份证、在校生学生证;2. 提交研究生培养办公室收存的以下材料:身份证复印件、学生证复印件(应届生)、大学期间成绩单原件、考生自述(包括政治表现、外语水平、业务和科研能力、研究计划)
2、面试安排:9月17日 上午9:00面试(地点:另行通知)。
四、录取办法
总成绩计算办法:考核小组对考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品德、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潜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基础知识、相关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复试面试成绩由面试小组成员分别按满分100分当场打分,平均分为考生的面试成绩,按总成绩排序,择优录取。
五、备注信息
1、不论是否录取,所交材料含成绩单一律不予退还,未进行资格审查或资格审查未通过的考生一律不予录取;2、本次调剂的学生如若被清华大学录取为2020年硕士研究生,由航空发动机研究院进行学生培养工作。
六、其他
咨询电话:010-62771763
咨询地点:清华大学西主楼4区4层408室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热物理简介
工程热物理
现研究方向为如下四个方面:
(1) 航天航空领域热科学与技术研究。如航天航空器推进技术,航天飞行器及其载荷的热控制与热管理,航天航空材料热物性及其测试技术等。
(2) 能源领域热科学与技术研究。如节能技术,余热回收,能源环境、经济、效率评估,清洁燃烧技术等。
(3) 传热基础研究。如强化传热新理论、微纳米传热、分子动力学模拟等。
(4) 燃烧基础研究。如催化燃烧、湍流多相流动与燃烧、清洁燃烧基础等。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固体力学介绍
1、固体力学
固体力学所的科学研究工作一贯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方针。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围绕固体力学领域以及力学与物理、化学、材料、生物、信息等交叉领域有重要理论意义的科学前沿问题,计算和实验两个方向也配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针对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重要意义的重大工程和应用问题,结合的主要领域有航空航天、海洋、能源、机械、汽车、石化、土木水利、石油勘探、武器装备等。ISM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微纳米力学;
● 智能和功能材料与结构力学;
● 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
● 损伤、疲劳、断裂和重大工程评价;
● 航天航空结构力学;
● 计算力学及其应用;
● 实验力学及其应用。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宇航技术系简介
宇航技术研究中心
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高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在世界航天科技发展进程中,大学一直发挥着突出的作用。通过参与航天科研项目,使师生得到高新科技的实践经验,可以培养师资、带动学科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清华大学宇航技术研究中心以微型卫星 (质量小于100 kg)作为进入航天领域的切入点。微型卫星具有高新技术含量大、集成度高、体积小、研制周期短、研制经费低和功能密度大等特点。其研制涉及机械、力学、电子信息、光学、热能和材料等学科,可带动多学科发展。
1998年9月16日成立了清华大学宇航技术研究中心,以发展微型卫星为切入点,更加深入地进行航天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通过发展航天科技,一方面带动电子、精仪、自控、力学、材料、热能和机械等多个学科的交融增长,提高师生的爱国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将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航天高科技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今后,还将发展新一代用于科学实验、技术创新及实际应用的微型卫星和纳卫星,把它们作为对我国航天事业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继续进行国际合作,加快发展步伐,探索出一条以高新技术和创新为特点,在微型化和智能化方面有所突破,对军事和民用均有实用价值的航天技术发展之路。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动力学系简介
工程动力学研究所
工程动力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Dynamics and Control)包括动力学与控制、振动与控制和计算动力学三个研究室、以及振动实验室和地震波勘探开发研究所。针对航空航天、国防和石油等领域重大工程中动力学问题,开展基础理论、数值模拟、实验技术和工程应用的研究,例如深空探测,非开普勒轨道控制,大型柔性充液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旋转机械在线监测诊断系统,空间站动力学参数的在轨识别,500米口径大型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强冲击载荷作用下材料与结构力学行为的多尺度、多介质、多物理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新型撞击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理论建模与分析,核设备强度分析与安全评价;弹性波衍射层析成像、小波去噪、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预测裂缝性油气藏、坝体地震地质分析等。
工程动力学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5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高工2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部委级科技奖励十几项。本所承担的全校基础课"理论力学"是学校的一类课、国家精品课,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室主要从事航天动力学、制导与控制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针对深空探测、太阳帆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卫星编队飞行、大型挠性充液航天器等工程任务,开展轨迹优化、非开普勒轨道控制、姿-轨-结构耦合、刚-弹-液耦合等科学问题研究。研究室的目标是,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前沿,应用基础研究为我国未来航天任务提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支撑,为国家培养综合型优秀航天人才。
振动与控制研究室的前身是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郑兆昌教授领导的振动研究室. 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机械/工程结构中的动力学理论及和方法。研究的项目涉及:航空航天工程(直升机、火箭及其发射系统、航天器、空间站、微重力结构);海洋工程(海洋平台、浅海人工岛和深海立管);运输机械(车辆系统, 自卸车等);动力工程(大型汽轮发电机、航空发动机、三峡水轮发电机;核反应堆、工程管道);旋转机械在线监测诊断系统,用于武钢轧机; 空间站动力学参数的在轨识别;大型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问题。
计算动力学研究室主要从事计算力学基本理论、数值方法及其在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强冲击载荷作用(如高速碰撞、冲击和爆炸)下材料与结构力学行为的多尺度、多介质(刚体、固体、流体)、多物理场耦合(力、热、化学、电磁)数值分析方法(无网格法及粒子类方法、有限元法及扩展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计算冲击动力学、计算爆炸力学、新型轻质防护吸能材料、超高速碰撞动力学、微纳米力学及多尺度分析、高性能计算和大型工程结构分析等,在航天航空、国防、机械、土木、能源、交通等工程领域有广阔的应用背景。
研究室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课题、863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关于无网格数值方法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200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相关论文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获第6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研究室自主研发了大型三维无网格物质点法数值仿真系统MPM3D,可有效求解超高速碰撞、爆炸、侵彻等传统数值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
地震波勘探开发研究室致力于力学和应用地球物理交叉学科研究,运用动力学理论研究及应用地球物理专业中的有关方法技术,为提高应用地球物理技术的勘探精度服务。十多年来,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国家教委基金、清华大学校内基础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四川石油管理局、青海油田、Schlumberger公司等单位的多项课题,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振动实验室成立于1956年,面积319平米,是清华大学强度与振动中心(校一级实验室)、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1年前)和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一个分室(2002年后),是北京市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合格实验室(2001)。先后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12门,包括振动理论、振动量测、随机振动与非线性振动、模态分析技术与应用、工程振动试验与分析、转子动力学、非线性振动、弹性力学及有限元等。实验室立足于解决工程中的振动难题,主要研究方向有:模态分析、损伤识别、结构振动与控制、非线性系统辨识、航空结构动力学。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动力学系简介
工程动力学研究所
工程动力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Dynamics and Control)包括动力学与控制、振动与控制和计算动力学三个研究室、以及振动实验室和地震波勘探开发研究所。针对航空航天、国防和石油等领域重大工程中动力学问题,开展基础理论、数值模拟、实验技术和工程应用的研究,例如深空探测,非开普勒轨道控制,大型柔性充液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旋转机械在线监测诊断系统,空间站动力学参数的在轨识别,500米口径大型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强冲击载荷作用下材料与结构力学行为的多尺度、多介质、多物理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新型撞击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理论建模与分析,核设备强度分析与安全评价;弹性波衍射层析成像、小波去噪、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预测裂缝性油气藏、坝体地震地质分析等。
工程动力学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5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高工2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部委级科技奖励十几项。本所承担的全校基础课"理论力学"是学校的一类课、国家精品课,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室主要从事航天动力学、制导与控制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针对深空探测、太阳帆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卫星编队飞行、大型挠性充液航天器等工程任务,开展轨迹优化、非开普勒轨道控制、姿-轨-结构耦合、刚-弹-液耦合等科学问题研究。研究室的目标是,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前沿,应用基础研究为我国未来航天任务提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支撑,为国家培养综合型优秀航天人才。
振动与控制研究室的前身是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郑兆昌教授领导的振动研究室. 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机械/工程结构中的动力学理论及和方法。研究的项目涉及:航空航天工程(直升机、火箭及其发射系统、航天器、空间站、微重力结构);海洋工程(海洋平台、浅海人工岛和深海立管);运输机械(车辆系统, 自卸车等);动力工程(大型汽轮发电机、航空发动机、三峡水轮发电机;核反应堆、工程管道);旋转机械在线监测诊断系统,用于武钢轧机; 空间站动力学参数的在轨识别;大型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问题。
计算动力学研究室主要从事计算力学基本理论、数值方法及其在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强冲击载荷作用(如高速碰撞、冲击和爆炸)下材料与结构力学行为的多尺度、多介质(刚体、固体、流体)、多物理场耦合(力、热、化学、电磁)数值分析方法(无网格法及粒子类方法、有限元法及扩展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计算冲击动力学、计算爆炸力学、新型轻质防护吸能材料、超高速碰撞动力学、微纳米力学及多尺度分析、高性能计算和大型工程结构分析等,在航天航空、国防、机械、土木、能源、交通等工程领域有广阔的应用背景。
研究室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课题、863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关于无网格数值方法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200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相关论文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获第6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研究室自主研发了大型三维无网格物质点法数值仿真系统MPM3D,可有效求解超高速碰撞、爆炸、侵彻等传统数值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
地震波勘探开发研究室致力于力学和应用地球物理交叉学科研究,运用动力学理论研究及应用地球物理专业中的有关方法技术,为提高应用地球物理技术的勘探精度服务。十多年来,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国家教委基金、清华大学校内基础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四川石油管理局、青海油田、Schlumberger公司等单位的多项课题,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振动实验室成立于1956年,面积319平米,是清华大学强度与振动中心(校一级实验室)、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1年前)和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一个分室(2002年后),是北京市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合格实验室(2001)。先后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12门,包括振动理论、振动量测、随机振动与非线性振动、模态分析技术与应用、工程振动试验与分析、转子动力学、非线性振动、弹性力学及有限元等。实验室立足于解决工程中的振动难题,主要研究方向有:模态分析、损伤识别、结构振动与控制、非线性系统辨识、航空结构动力学。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固体力学研究所 简介
固体力学研究所
概况
固体力学研究所(英文简称ISM,前身为固体力学教研室)正式成立于1999年,是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学科的主要依托单位。该学科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张维、杜庆华、黄克智等教授创建的,是全国首批博士点和重点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以优异的成绩带动整个力学一级学科获评全国第一名。ISM现有一支素质优秀、充满活力、年龄结构合理的老中青年学术研究队伍,共有教授17名,副教授8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黄克智教授和杨卫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杨卫教授、郑泉水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郑泉水教授、陈常青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其中B类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以及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共9名。
科学研究
ISM的科学研究一贯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方针,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围绕固体力学领域以及交叉领域有重要理论意义的科学前沿问题;在应用研究方面,面向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重要意义的重大工程和应用问题。现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微纳米力学、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力学、疲劳损伤和断裂力学、航天航空结构力学、计算力学及其应用、实验力学及其应用等。ISM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在宏微观断裂力学、材料本构关系、理性力学、计算固体力学、先进力学实验技术、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力学、微纳米力学等领域取得了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成果,无论在固体力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国际期刊,还是在最著名的22种固体力学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都与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大学不相上下。近年来,曾先后主持制定多项国家标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2年至今,主持和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和近20项省部级等科技成果奖和20多项人才奖励,以及国际学术奖多项。
人才培养
ISM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在本科生培养方面,负责主办清华学堂计划——“钱学森力学班”,所承担的“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均为国家精品课程,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范钦珊教授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此外,还有多门北京市和清华大学的本科生课程。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关于重点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博士生培养的项目获得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理工科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特等奖;1999年自今,ISM共有13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创新性的专业人才。
展望
ISM正致力于发展成为面向力学基础和重大工程研究的创新基地和优秀人才的培养摇篮。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师资
截止2017年1月,在编人员共计12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5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5人;讲师、助研10人;工程实验系列12人;教育职员4人兼职、双聘教授20人;非事业编制人员78人;在站博士后57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电话:010-62782434 传真:010-6278898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简介
1、学科体制及研究机构的发展
清华大学航空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在机械工程系下设航空研究所,1938年成立航空系,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航空学科的创建和航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50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中,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航空系迁出清华大学,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50年代末,为了发展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技术,清华大学又先后成立了工程力学数学系和自动控制系,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了航天基金,鼓励教师进行有关航天航空领域的科研工作。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根据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清华大学明确提出了积极参与国防科研、发展航天航空学科的目标,并抓住“985计划”的良好契机,在“985”一期建设中对该领域研究进行了高强度投资。1998年,学校成立了跨院系的宇航技术研究中心,“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和“纳星一号”已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发射成功。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院先后开办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等专业,开设了“航天航空与新军事变革”等课程,并通过国防生、定向生等方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适应我国对航天航空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集成并发挥我校多学科综合优势,以整体性、高水平的航天航空科学技术研究为结合点,全面带动各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经过长期酝酿和精心筹备,2004年5月18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School of Aerospace, Tsinghua University)正式成立。
学院在航天航空方面注重与国内外的著名航空航天院校、研究所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院成立之前的2003年,清华大学就与中国一航签订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协议。同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发动机公司在清华大学设立喷气推进联合研究中心。2005年,清华大学-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目前航天航空学院下设航空宇航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心,宇航技术研究中心保持跨学科特色,挂靠航天航空学院。航空宇航工程系下设5个研究所,分别为工程动力学研究所、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和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工程力学系下设4个研究所,分别为固体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
2、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学院的重要目标。自2003年起,校学术委员会同意工程力学系的本科生培养计划改为“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并在同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现有约360名本科生,约380名研究生(180名博士生和200名硕士生),每年从国内外招收90名本科新生。2005年开设的航天员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将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力学和热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专业,具有技术科学类的特点,其专业知识结构是许多产业和各类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是造就可纵览技术发展全局人才的摇篮。为了加强专业与特定工程部门的紧密联系,并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材,2002年开始在工程力学系增设了国防定向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收国防定向生。
在我院的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现有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三个二级学科博土点,有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博土点和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重点学科,且评分最高。2005年,我院增设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点。
3、师资队伍及设施
截止2017年1月,在编人员共计12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5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5人;讲师、助研10人;工程实验系列12人;教育职员4人兼职、双聘教授20人;非事业编制人员78人;在站博士后57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黄克智、过增元;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王永志。
在近期进行航天航空学科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在相对稳定的、重要的优势学术方向上,建立了若干个教师"学术梯队",作为院内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基层学术单元,以保证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院教学、科研和办公设施占地约15000平方米,全院现有固定资产总值约5000万元。
4、学院发展理念和规划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是学校进入航天航空领域的学科平台,组织学校航天航空领域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其基本定位是:(1) 高水平的、整合的航天与航空学科的培育地;(2) 有重大国家需求的航天航空领域的先导性、创新性研究的组织者;(3) 引导清华大学师生为我国的民用和国防航天航空事业贡献力量的主渠道。
航天航空学院发展的理念清楚,“发展力学和热科学学科的优势,创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学院的工作应该做到凝结力量,共同奋斗;凝聚人心,创建和谐;凝练学科,开拓进取,实现“入主流、有特色、上水平”的发展目标。航天航空学院的前15年发展可用一个三步走的目标来加以描述。在第一个五年,完成学科布局,培育多个在航天航空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高层次研究方向,构建成适合承担国家重大航天航空研究需求的学院。在第二个五年,完备学科建设,形成在航天航空领域高端研究占有优势的,从学科发展到重大科研任务组织可一体化运行的实体。在第三个五年,形成可为我国航天航空领域研究起先导作用的、国际知名的研究实体。
添加清华大学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清华大学考研分数线、清华大学报录比、清华大学考研群、清华大学学姐、清华大学考研真题、清华大学专业目录、清华大学排名、清华大学保研、清华大学公众号、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清华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