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研究生招生

三峡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三峡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三峡大学学姐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材料与化工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研究生招生
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的联系方式
地址:湖北省 宜昌市 大学路8号
邮政编码:443002
电话:0717-6397505

化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具有政治素养与使命感,具有宽广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掌握化学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具备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文献阅读、学术交流能力,初步具备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以及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工具。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全日制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非全日制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三、研究方向
 
1.无机化学:
 
主要围绕能源环保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开展功能配合物化学以及光电功能无机材料的研究,深化对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认识,以所需性能为导向,设计、合成与组装目标化合物体系,重点研究其组装策略、复合途径、可控合成与相应性能之间的深刻关系。
 
2.有机化学:
 
主要研究天然产物及生物活性分子的提取分离、结构签定、合成及利用;有机荧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检测;不对称催化技术与绿色合成方法研究;药物合成工艺与原料药研究。
 
3.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主要围绕光-电-化学能的转换与储存,交叉形成能源化学方向,系统开展能源材料的化学结构设计、调控、能量存储与转换机制等研究,开展各种新型电池中涉及的催化剂以及电池材料的设计。
 
4.分析化学:
 
针对药品、食品、环境、生命体系等复杂样品,研究现代高效率、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分离、富集及分析方法,并研究现代分析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模块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修课要求
 
 开课学期
 
 备注
 
 公共
 基础课
 
 090000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考试
 
 必修
 
 1
 
 7学分
 
 0900000003
 
 自然辩证法
 
 16
 
 1
 
 考试
 
 必修
 
 1
 
 1400000001
 
 第一外国语(英语)
 
 64
 
 4
 
 考试
 
 必修
 
 2
 
 学科
 基础课
 
 
 0407030001X
 
 化学前沿
 
 16
 
 1
 
 考查
 
 必修
 
 1
 
 不低于11学分
 
 0407030002X
 
 现代分析技术
 
 32
 
 2
 
 考试
 
 必修
 
 1
 
 0407030003X
 
 专业英语与科技论文写作
 
 32
 
 2
 
 考试
 
 必修
 
 1
 
 0407030004X
 
 高等物理化学
 
 48
 
 3
 
 考试
 
 必修
 
 1
 
 0407030005X
 
 高等无机化学
 
 48
 
 3
 
 考试
 
 选修
 
 1
 
 0407030006X
 
 高等有机化学
 
 48
 
 3
 
 考试
 
 选修
 
 1
 
 学科
 专业课
 
 0407030007X
 
 配位化学
 
 32
 
 2
 
 考查
 
 选修
 
 2
 
 不低于6学分
 
 0407030008X
 
 电化学
 
 32
 
 2
 
 考查
 
 选修
 
 2
 
 0407030009X
 
 催化化学
 
 32
 
 2
 
 考查
 
 选修
 
 2
 
 0407030010X
 
 高等有机合成
 
 32
 
 2
 
 考查
 
 选修
 
 2
 
 0407030011X
 
 高等有机结构分析
 
 32
 
 2
 
 考查
 
 选修
 
 2
 
 0407030012X
 
 高分子化学
 
 32
 
 2
 
 考查
 
 选修
 
 2
 
 0407030013X
 
 药物合成工艺
 
 32
 
 2
 
 考查
 
 选修
 
 2
 
 0407030014X
 
 天然药物化学
 
 32
 
 2
 
 考查
 
 选修
 
 2
 
 0407030015X
 
 计算化学与分子设计
 
 32
 
 2
 
 考查
 
 选修
 
 2
 
 公共
 选修课
 
 
 
 
 研究生院统一公布
 
 
 
 
 
 
 
 
 
 
 
 不低于2学分
 
 
 
 
 
 
 
 
 
 
 
 
 
 
 
 
 
 
 
 
 
 
 
 
 
 实践环节
 
 0407030016X
 
 科研实践
 
 
 
 3
 
 
 
 必修
 
 
 
 不低于
 5学分
 
 0407030017X
 
 学术交流
 
 
 
 1
 
 
 
 必修
 
 
 
 0000000020X
 
 教学实践
 
 
 
 1
 
 
 
 选修
 
 
 
 0000000020X
 
 社会实践
 
 
 
 1
 
 
 
 选修
 
 
 
 0000000020X
 
 助管和学生辅导员
 
 
 
 1
 
 
 
 选修
 
 
 
 0000000020X
 
 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
 
 
 
 1
 
 
 
 选修
 
 
 
 补修课
 
 0407030021X
 
 结构化学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需补修且不计学分
 
 0407030022X
 
 分析化学
 
 
 
 
 
 
 
 
 
 
 
 
学分要求:化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5学分,实践环节不少于5学分。
 
五、实践环节(实践内容、实践方式、时间及学分、要求与考核等)
 
实践环节包括科研实践、学术交流、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科研实践、学术交流为必选项),实践环节总共不少于5学分,具体要求如下:
 
(一)科研实践
 
研究生就读期间,需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课题,从事社会调查、科学实验、科学研究等工作,参加研究组的组会和研讨会,撰写文献综述报告、研究论文等,鼓励用英文汇报讨论和撰写论文,由导师和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认定,计3分。
 
(二)学术交流
 
研究生就读期间,参加校内学术会议或讲座不少于12次,并在校内外公开做报告1次以上,鼓励导师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由导师和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认定,合格者计1学分。
 
(三)教学实践
 
研究生就读期间,根据需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实践的时间不少于1个月,其中承担课堂教学任务应控制在2~4学时。授课前研究生要跟班听课2周,听课期间要认真做好记录、答疑、批改作业等辅导工作,上课时指导教师要亲自听课并做具体指导和评价工作。教学实践结束,硕士生要填写教学实践考核表,计1学分。
 
(四)社会实践
 
研究生就读期间,可根据学习、科研和工作需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填写社会实践考核表,由相应的组织者或导师与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认定,一次活动计1学分。
 
(五)助管和学生辅导员
 
强化研究生协调、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承担学校职能部门、各学院管理部门的辅助管理、实验室管理、学生咨询服务等工作,不少于6个月,由相应的组织者或导师与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认定,计1学分。
 
(六)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
 
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类学科竞赛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参加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活动并获得奖项者,计1学分,由相应的组织者或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认定。
 
六、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充分发挥集体指导和团队培养的优势,有利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硕士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坚持科教结合,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研究生培养,重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加强研究生的系统科研训练。
 
(二)积极搭建研究生培养国际、国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联合培养、学分互认、海外实习、短期交流等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进程,鼓励并创造条件资助硕士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研修。
 
(三)研究生入学后两周内,应在导师(组)指导下,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录入到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个人培养计划应包括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与科研训练、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同时打印纸质版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两份,经导师、学位点负责人签字后交学院存档,学生个人留存一份,培养计划一经确定不允许随意改动。
 

 
七、中期考核(考核方式、时间及内容等)
 
中期考核是研究生按照个人培养计划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规定环节获得规定学分后,进入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对研究生品质、专业情况进行的全面考核。一般在第四学期内完成,它是检查、督促研究生加强自身修养,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培养质量的有效机制,中期考核以答辩形式进行,考核内容主要有1、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安排进行;2、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结果;3、目前存在的或预期可能出现的问题;4、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中期考核评议结果为“合格”或“不合格”两种。中期检查合格者,根据考核组意见,继续进行论文研究与写作工作。中期考核未合格者将不能进入学位论文工作,根据考核组提出的整改意见,其导师应及早调整方案,可于3个月后再次申请检查。
 

 
八、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选题要求、学位论文形式及标准、论文答辩及授位要求等)
 
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既是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一)论文选题
 
硕士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和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现状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课题选择尽可能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研究课题选择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基础研究,也可以是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研究等,但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理论意义或实践应用价值。
 
(二)论文开题
 
相关要求遵照《三峡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规定(暂行)》执行。
 
(三)论文中期检查
 
为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及时发现学位论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加强论文中期检查。相关要求遵照《三峡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规定(暂行)》执行。
 
(四)论文撰写和质量保障
 
规范学位论文撰写,遵照《三峡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印制规格的规定》执行;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关于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遵照《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办法(试行)》(三峡大研[2018]5号执行。
 
(五)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时,在满足其他培养要求外,科研成果需在本学科以下类别期刊中至少公开发表1篇论文:
 
(1)SCI或EI源刊;
 
(2)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
 
(3)三峡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指导期刊。
 
为规范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核和保证学位授予质量,遵照《三峡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认定标准(暂行)(三峡大研〔2014〕28号)、《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办法(试行)》(三峡大研[2018]5号)、《三峡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核实施办法(暂行)》(三峡大研〔2018〕7号)、《三峡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三峡大研〔2014〕27号) 等文件相关规定执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环节,论文全文重复率不得高于30%。
 

 
九、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主要经典著作
 
  1.     F.A. Carey, R.J. Sundberg.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第五版(2010)
 
  1.     J. March. AdvanceOrganic Chemistry:reactions,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 第四版(1992)
 
  1.     陈慧兰等 编,《理论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     王茹 著,《高等无机化学》,科学出版社,2012
 
  1.     项斯芬 著,《中级无机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     F.A. Cotton, G. Wilkison, C.A. Murillo, M. Bochmann,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6th Ed. A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9.
 
  1.     朱文祥等 编,《中级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1993。
 
  1.     唐宗薰 著,《中级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     魏荣宝 著,《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1.  裴文 著,《高等有机化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  荣国斌 著,《高等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  傅相锴 著,《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  汪秋安 著,《高等有机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  R. Silverstein 著,《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解析》,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  宁永成 著,《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  刘粤惠 著,《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  陈晶曦 著,《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1.  易大年 著,《核磁共振波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  丛浦珠 著,《质谱学在天然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1.  苏克曼 著,《波谱解析法》,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  陈耀祖 著,《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  邵荣,吕慧华,许伟 等编,《新编化学化工专业英语》,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  夏淑萍,邓珞华 著,计算机文献检索[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  俞庆森,朱龙观 著,《分子设计导论》,北京蓝色畅想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  张万年 著,《现代药物设计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1.  仇缀百 著,《药物设计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  Gisbert Schneider, Karl-Heinz Baringhaus著,唐赟 译,《药物分子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1.  徐筱杰,侯廷军,乔学斌,章威 著,《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  朱瑞新 著,《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基本方法原理概要与实践详解》,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  Neal G. Anderson著,《Practical Process Research & Development》, ISBN13: 9780120594757, 出版社:Academic Press
 
  1.  安德森 著,胡文浩,郜志农 等译,《实用有机合成工艺研发手册》,科学出版社,ISBN:9787030298058,2011
 
  1.  赵德明 著,《有机合成工艺》,浙江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8099417,2012
 
  1.  王延吉,赵新强 著,《绿色催化过程与工艺》,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122202963,2015
 
  1.  朱永法,姚文清,宗瑞隆 著,《光催化:环境净化与绿色能源应用探索》,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122211552,2015
 
  1.  赵刚 等著,《绿色有机催化》,ISBN:9787801646804,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1.  丁奎岭,范青华 编,《不对称催化新概念与新方法》,ISBN:9787122035233,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  布拉塞 著,《工业规模的不对称催化》,ISBN:7562818770,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1版
 
  1.  杨辉,卢文庆著,《应用电化学》,科学出版社,2007
 
  1.  樊美公,姚建年,佟振合 等著,《分子光化学与光功能材料科学》,科学出版社,2007
 
  1.  孙世刚 等著,《电化学丛书:电催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专业学术期刊
 
Nature, Science, ACS, RSC, Elsevier, Wiley, 中文学术期刊网等数据库化学相关期刊杂志。
 

学院拥有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博士为骨干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9人,教师博士率达95%,平均年龄38岁,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1人;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湖北省杰出青年、校教学名师等10余人。
学院以功能团队为构建基本单元,采取研究团队-研究方向-研究平台-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六位一体、教学-科研-服务功能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学院凝练了功能晶态材料与无机化学、能源材料与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与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基复合材料与材料加工工程等学科方向,成立了13个功能团队,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5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各类横向合作项目60余项,获发明专利200余项,在Acc.Chem. Res.、Coord Chem. Rev.、J. Am. Chem. Soc.、Angew.Chem.Int.Ed.、Adv. Mater.、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ACS Catal.、Chem. Mater.、J.Mater.Chem.A、Small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一、二、三等奖励18项;在石墨基材料研究方面获得了宜昌市企业的认可,联合获批国家和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三峡大学石墨烯研究院,拥有新型石墨负极材料生产技术的知识产权,建有中试生产线,并放大生产;在光伏材料、金属陶瓷材料、新型建材领域具有一些核心专利,与多个企业联合研发;在精细有机化工领域,建成两个省级研发中心,拥有20余个精细有机化工产品的生产技术,与多个化工企业联合攻关,形成了较强的服务能力。 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是三峡大学核心学院之一。2014年1月,三峡大学顺应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现有的两个工程学科组合拳优势,助力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组建了材料与化工学院。经过6年多的建设与发展,材料与化工学院已成为支撑三峡大学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大学进程中办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
 
学院建有化学工程系、材料工程系、材料科学系等3个教学系,开办化学工程与工艺、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3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湖北省一流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金属材料工程两个专业是湖北省新兴战略产业专业;设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主导)、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600余人,硕士生130余人,留学生30余人;本科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稳居三峡大学各学院前列。
 
学院拥有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博士为骨干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9人,教师博士率达95%,平均年龄38岁,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1人;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湖北省杰出青年、校教学名师等10余人。
 
学院拥有地方高校能源和环境材料化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储能新材料湖北省工程实验室、三峡大学材料化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无机非金属晶态与能源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宜昌市重点、省级培育)、校企共建新型石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宜昌区域非金属功能材料研发综合服务中心,2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和4个校企省级研究中心,1个本科教学实验中心,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5个本科实习及就业基地。
 
学院以功能团队为构建基本单元,采取研究团队-研究方向-研究平台-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六位一体、教学-科研-服务功能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学院凝练了功能晶态材料与无机化学、能源材料与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与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基复合材料与材料加工工程等学科方向,成立了13个功能团队,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5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各类横向合作项目60余项,获发明专利200余项,在Acc.Chem. Res.、Coord Chem. Rev.、J. Am. Chem. Soc.、Angew.Chem.Int.Ed.、Adv. Mater.、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ACS Catal.、Chem. Mater.、J.Mater.Chem.A、Small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一、二、三等奖励18项;在石墨基材料研究方面获得了宜昌市企业的认可,联合获批国家和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三峡大学石墨烯研究院,拥有新型石墨负极材料生产技术的知识产权,建有中试生产线,并放大生产;在光伏材料、金属陶瓷材料、新型建材领域具有一些核心专利,与多个企业联合研发;在精细有机化工领域,建成两个省级研发中心,拥有20余个精细有机化工产品的生产技术,与多个化工企业联合攻关,形成了较强的服务能力。
 
学院着力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学院已与国内外20余所高校的对口专业学院、研究团队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了较好合作成效。学院以“包容·诚信弘毅·感恩”为院训,秉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氛围好”的材化荣耀,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合作兴院、创新引院、和谐聚院”的发展理念,积极谱写“守望相助、有为创位”的发展旋律,确保学院在“公平和谐、创新向上”的氛围中提质进位,努力快速建成区域特色双一流学院的目标。
办公室:0717-6397670
邮 箱:16392634@qq.com
  【接收专业】

  材料工程(专业代码085204):接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化学(专业代码:070300):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方向接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1、能源环保功能晶态材料

  本方向以面向能源环保领域的晶态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宏观性质(光、电、能源气体存储、太阳燃料(产氢、温室气体转化)光催化材料、光电转化和污染物去除)与微观结构、形貌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主线,开展研究工作,为晶态材料功能导向的结构设计、可控制备和性能调控提供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材料体系,重点实现其在新能源利用、环境治理、能源存储和转化等领域的应用。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多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PMOFs):新能源气体存储、催化、化学传感;?无机半导体复合材料:太阳燃料催化、气敏传感、超级电容器;?金属有机框架源材料(MOFs源):电催化、光催化、气敏传感、电化学储能。

  联系人:赵君,联系方式:13507206810,junzhao08@126.com

  网页:http://clyhg.ctgu.edu.cn/ldsktz/index.php

  2、动力与储能电池材料

  本方向长期致力于锂离子电池等储能电池新型电极材料结构设计、合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以宜昌地区丰富的磷矿、石墨矿及铁矿等矿产资源为原料,积极开展高附加值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和超级电容器用复合材料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在读研究生13人,已毕业研究生均在国内著名能源材料企业或研究机构(如上海杉杉科技、东莞新能源、深圳贝特瑞、亿纬锂能等)从事研发工作。本方向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它省部级及企业横向课题6项。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并被评为湖北高校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名奖。

  联系人:杨学林,联系方式:13972604202,xlyang@ctgu.edu.cn

  网页:http://newenergy.ctgu.edu.cn

  3、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

  本方向长期致力于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结合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宜昌市无机功能材料聚集中心的发展目标,以揭示材料设计、合成、制备及器件组装与性能的依存关系为主线,探索提升材料及器件性能的新工艺和新途径。本方向主要围绕Si基及C/Si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材料的设计、可控合成、器件表面界面调控及性能优化开展系统研究工作。

  联系人:孙小华,联系方式:13986769803

  4、光伏材料与器件

  光伏材料与器件团队所在的太阳能研究所实验室主要致力于各类太阳能电池的研发、超级电容器的制备及光伏发电电力系统相关问题的研究。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在读研究生14人。本方向主持和完成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湖北省科技厅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以及与企业合作横向项目十余项。实验室拥有从材料制备、电池组装到性能分析的整套设备,有对光伏电池玻璃镀膜实现增透自洁除尘的中试化生产线。团队有基于新能源微电网研究的2011省级协同创新科研平台、中央财政专项资助的光伏增透自洁材料与镀膜工程实验室及太阳能研究所校级研究平台。课题组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密苏里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及国内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有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课题组目前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曾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

  联系人:谭新玉,肖婷

  联系方式:15872592999,18986817550, husttanxin@mail.tsinghua.edu.cn

  5、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是我校较早开展的研究领域之一,主要研究方向:?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基础研究以材料热力学、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现代材料制备技术,研究材料成分、组织、性能之间关系;工程应用面向切削刀具、模具耐磨材料、汽车超高强度用钢和高温合金。实验室拥有较为完善的材料制备、测试和表征设备。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其中教授3人,在读研究生15名。研究工作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省部级部门和企业的资助,承担纵、横向项目30余项,三大检索论文1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部分科研成果已转化为工业应用。研究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联系人:丰平、戴雷

  联系方式:Tel:13997700627,13197326390, QQ:574602757,281863227

  6、功能陶瓷与新型建材

  以有色金属氧化物为研究对象,探索设计和制备新型高性能磁控溅射靶材与透明导电薄膜材料,通过元素掺杂和烧结机理研究,实现高性能溅射靶材低成本制备和新型功能玻璃的性能调控。结合材料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需求,致力于新型类钙钛矿复合氧化物电介质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探索性能优异的系列新型介电功能材料或发现物理上新现象。着眼于高温功能陶瓷材料与器件长期稳定性,立足于混合离子电子导体高温化学稳定、机械稳定性研究,开发面向高温透氧膜、固体燃料电池的新型混合离子电子导体材料,以实现节能减排和能源高效利用。

  联系人:孙宜华,联系方式:13872496451  sunny.hust@ctgu.edu.cn

  7、化工新材料

  氟精细化工新材料—在深入研究氟聚合物结构对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化学制备工艺-微结构-性能协同关系,探索新的聚合及改性工艺,保证聚氟材料制备过程的可控性和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开发新的氟聚合物,主要从事特种含氟单体、含氟精细化学品、含氟新材料关键技术开发。磷精细化工新材料—主要从事工程塑料、聚酯纤维含磷阻燃剂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高端电子级系列磷化学品生产技术研究。?硅精细化工新材料—开展有机硅单体设计、硅橡胶、硅油、硅树脂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有性能好、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有机硅新产品。主要从事新型有机硅单体与功能聚合物的设计与开发、新型或特种有机硅功能材料的研发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

  联系人:李德江,联系方式:15971636579  QQ:839009166

  【奖助与激励机制】

  1、国家奖学金:硕士研究生20000元/年;

  2、国家助学金:硕士研究生6000元/年/生;

  3、学业奖学金:新生一等奖学金12000元/年,二等8000元/年,三等4000元/年;

  4、单项奖学金:覆盖面30%以上;

  5、助研津贴:所在研究团队根据学生科研业绩评定发放;

  6、对家庭困难、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可提供一定的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和协助助学贷款。

  7、设有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用于资助有一定科研基础、可望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体现学科交叉和学科创新的选题。

  8、设有硕士学位论文培优基金,用于资助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

  【备注】

  有疑问,请致电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

  联系人:林老师

  电话:0717-6397670  linzhi@ctgu.edu.cn  QQ:16392634

添加三峡大学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三峡大学考研分数线、三峡大学报录比、三峡大学考研群、三峡大学学姐、三峡大学考研真题、三峡大学专业目录、三峡大学排名、三峡大学保研、三峡大学公众号、三峡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三峡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三峡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三峡大学研究生学姐


加学姐,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三峡大学考研网由三峡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三峡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三峡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