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学还阅读了:[兰州大学考研真题免费下载] [兰州大学历年保研笔试/面试真题汇.pdf] [兰州大学预推免信息汇总表.xls] [兰州大学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兰州大学研究生分数线]
[兰州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兰州大学考研难吗]
[兰州大学研究生院]
[兰州大学考研群]
[兰州大学研究生学费]
[兰州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历年汇总)]
[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历史文化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2021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通知
为了促进全国高等院校优秀大学生的交流,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计划于2021年7月18 -20日在甘肃兰州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夏令营各项活动将根据疫情情况及学校有关政策另行通知。
一、活动安排
1. 活动时间:2021年7月18 -20日;
2. 活动地点:兰州大学研究生院观云楼;
3. 学员人数:共20人(具体以实际录取人数为准);
4. 活动内容:
专家讲座:聘请校内外专家莅临讲座;
师生座谈:开展学习与科研信息交流等活动;
实地参观: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大学校史馆等。
二、申请资格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遵纪守法;
2.全国高校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中国史、世界史等本科专业三年级本科生(2022年应届毕业生),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潜质;
3.对敦煌学、历史文献学、中国西北区域史、丝绸之路研究有浓厚兴趣,学习成绩优异,专业基础扎实;毕业于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专业成绩和综合成绩名列前茅者优先考虑;
4.英语水平良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其他类型外语考试成绩优秀;
5.身心健康,报名人员均需提供国家防疫健康码,到校后主动向工作人员展示。
三、申请方式
1.报名网址:登录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官网查看通知报名,网址:http://history.lzu.edu.cn/;
2.报名时间:2021年6月18 -30日;
四、申请材料
提交材料扫描件电子版:
1.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申请表1份(从报名网站下载打印,本人亲笔签字,所在学院签章),见附件1;
2.个人陈述材料1份(请用约1500字介绍学术背景、在所申请的专业曾经作过的研究工作以及攻读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计划等,本人亲笔签字);
3.专家推荐信2份,见附件2。需要2位副教授(含)以上职称专家分别推荐(从学院网站下载打印,专家签字);
4.本科前5学期成绩单1份(学校教务部门盖章)及本人所在学院出具的成绩排名证明;
5.英语水平证明1份(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TOEFL成绩、GRE成绩、GMAT成绩等复印件);
6.学生证复印件;
7.其他材料1份,包括学术论文、获奖证书等复印件。
特别说明:材料1-6是必须提交项,7是可选提交项。请将相应材料按照以上顺序,制作成pdf文件,并于2021年6月30日之前发送至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夏令营专用邮箱。邮箱:lzdxlsxialingying@163.com。
注:请自觉保证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我院夏令营组委会将对材料进行认真复核,材料如有不实将取消录取资格。
五、材料审核
1.申请资料的审核与资格的审定具体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负责,将组织专家组审核评估申请者提供的各项材料,择优确定夏令营营员名单,经审核通过的夏令营营员名单于2021年7月5日前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院官网上公布,未被接收为营员者,不再另行通知。
2.本次夏令营具体活动安排将另行通知。符合防疫要求的条件下,夏令营活动将优先采用线下方式进行,住宿申请可能需要营员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包括疫苗接种的证明等),请营员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六、现场报到
经批准接收的营员请按照具体日程安排按时报到,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本次夏令营,请于2021年7月10日前联系相关老师。
报到时间:7月17日
报到地点:东方大酒店(兰州大学研究生院正对面)
报到所需材料:请营员将纸质材料按照(1)-(7)的顺序排列,装订成册,在封面写明“报名材料—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夏令营—专业—姓名—本科学校—联系方式”,并交由现场工作人员核验身份。
七、选拔考核
1.选拔考核成绩计算:按照专业素质考察确定最终成绩排名。
2.结果公示及相关政策:根据选拔考核成绩排名情况,确定优秀营员名单,并颁发“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优秀营员”证书。
3.获得优秀营员资格者,可优先享受以下政策:
(1)取得所在学校推免资格的优秀营员,经体检合格,可直接接收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2年推荐免试研究生;
(2)部分未取得所在学校推免资格的优秀营员,第一志愿报考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参加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达到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相关学科复试分数线者,复试、体检合格,可优先录取。
(3)申请材料学院将统一销毁,恕不退回。
八、其他事项
1. 营员必须遵守防疫相关要求和兰州大学有关规章制度以及夏令营纪律,服从工作人员安排,并按时参加夏令营期间的各项活动。
2. 历史文化学院将为营员提供夏令营期间的食宿、人身保险费。住宿提供双人标间,要求双人入住。异地学校学生交通费用由营员本人自行承担。
3. 营员报到时需携带身份证、学生证。
4. 在营期间,营员必须遵守兰州大学的相关规定和2021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相关规定。
5. 营员前来参加夏令营活动,需告知所在学校和家人知晓情况,并注意出行安全。
6. 营员报名请考虑好自己的时间安排,被录取后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放弃。
7. 其他未尽事宜,请拨打电话咨询。
九、联系方式
1.单位名称: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单位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嘉峪关西路3号兰州大学一分部
3.邮政编码:730020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师资力量
目前,学院有教职员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94人,教辅人员13人。教师中有教授39人,副教授31人,青年研究员2人,讲师22人,另有外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人;博士学位获得者82人;有博士生导师28人(兼职博导4人),硕士生导师6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中央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甘肃省领军人才7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2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民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联系方式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联系方式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嘉峪关西路3号兰州大学一分部衡山堂308室
电话: 0931-8913714邮编: 730020 Email:lsxb@lzu.edu.cn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介绍
历史文化学院简介
系、学院历史沿革:
1931年4月,据教育部第380号公文,甘肃大学改为省立甘肃学院,省立甘肃学院奉教育部令,将文学系改为文史系,王德生任系主任。
1938年7月,《修正省立甘肃学院大纲》经教育部批准备案。据该组织大纲,省立甘肃学院设文史系、教育系、医学专修科,其中文史系学制为四年,系主任邓春膏。
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7月15日教育部发文准设文理、法、医三学院,文理学院先设历史系等8个系。
1948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兰州大学文理学院正式分为文学院、理学院。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历史学、英国语言文学、俄文、边疆语文5系。
1959年,甘肃省教育厅通过了《关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合并于甘肃师大和兰州艺术学院的方案》,历史系并入师大。
1961年,江隆基就任兰州大学校长后致力于恢复兰大文科各系的工作。7月25日,高教部发文甘肃省教育厅并抄送兰州大学,同意兰州大学恢复文科。根据高教部及甘肃省委意见,兰州大学恢复历史系,设历史学专业。
2004年2月,根据《兰州大学组建学院暂行办法》,在原历史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09年11月4日,成立民族学研究院,处级建制。
经2015年12月3日,原历史文化学院和民族学研究院合并,组建新的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沿革:
1946年8月,设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招生。
1982年9月,世界史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1993年9月,旅游专业(大专)开始招生。
2001年9月,民族学本科专业正式招生。
2002年9月,旅游管理学专业旅游文化方向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2003年9月,博物馆专业开始招生。
2012年旅游管理学专业停止招生。
学科建设
学院以科研和教学为基础,将学科建设视为学院工作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学院现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敦煌学研究所、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学科1个(民族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1个(历史文献学),省级重点学科2个(民族学、中国史),甘肃省优势学科2个(民族学、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中国史(敦煌学)、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民族学、中国史),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民族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历史学),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历史学),学院设有5个本科专业(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民族学)。
师资队伍
目前,学院有教职员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94人,教辅人员13人。教师中有教授39人,副教授31人,青年研究员2人,讲师22人,另有外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人;博士学位获得者82人;有博士生导师28人(兼职博导4人),硕士生导师6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中央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甘肃省领军人才7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2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民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人才培养
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完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中国史、民族学学科领域,已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培育体系,培养体系完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办学格局,形成了重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和重视科学研究的良好传统。学院以“赵俪生奖学金”、“跬步计划”及《史学纵横》《九色鹿》《清声》三个院内学生刊物为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先后出版了《晓龙集萃》《萃英论史》《史学论丛》等本科生学术研究论文集。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学术探索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自第一届全国历史学基地“史学新秀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学生的论文每届评选均有获奖,2012年度学院2010级学生罗冠群参评论文获全国史学新秀奖一等奖,2014年度历史学基地班2010级学生毛伟林和历史学基地班2012级学生周芳琴获全国史学新秀奖二等奖;考古学硕士杨童舒连续两次获得“李济考古学奖”;1名博士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名博士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4名博士生获得甘肃省优秀博士论文。全院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优良学风已经形成,学院本科生考研率、就业率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院共培养本科生5000余名,研究生1500余名。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晖,原暨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纪宗安教授,全国劳动模范、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彭长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吴玉贵、赵文洪,著名实业家王瑞琴等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科学研究
我院在敦煌学、丝绸之路、西北区域史、民族学、西北少数民族史、俄国中亚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学院科研团队建设成绩斐然,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取得突破,科研经费有了大幅增加,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全院教师共发表论著1200余篇(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创新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文物局重大委托项目15项,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项目、国际交流项目160余项,承担科研项目经费近5000万元,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数十项,名列全校文科前茅。敦煌学、民族学是兰州大学985、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学院创办有敦煌学专业期刊《敦煌学辑刊》和民族学专业期刊《中国民族学》。
获奖情况:
1995年历史系袁林教授的《西北灾荒史》获中宣部表彰的“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1999年樊保良教授的《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荣获1999年度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5年王冀青著《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日记考释》获第六届甘肃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2006年《赵俪生文集(六卷本)》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历史学一等奖, 2006年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2013年,杨建新教授等主编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郑炳林主编、耿昇译《法国汉学研究丛书(10册)》、宁强著《敦煌石窟寺研究》两种著作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
2016年,闫丽娟教授的著作《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及其问题研究》获得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18年,武沐、金燕红《13—19世纪河湟多民族走廊历史文化研究》、白玉冬《九姓鞑靼游牧王国史研究(8—11世纪)》获得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徐黎丽、孙秀君《民族志文本写作的中国价值》、宗喀·漾正冈布、巨浪《当代流动人口大潮下化隆卡力岗、群廓尔、甘都等三地“斡回”文化认同变迁研究》获得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田烨、李晓婉、解庆艳、张一靓《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返迁现象分析——基于浙江省杭州市、义乌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调查报告》获得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三等奖。
2019年,刘永明《敦煌本道教〈十戒经〉考论》、焦若水《变迁中的社区权力与秩序》、杨文炯《甘肃省伊斯兰教苏菲门宦现状的调查研究》、阿旺嘉措《安多南部流传的恰那什巴苯教仪轨主持者神主莱坞研究》获得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杨红伟《清朝循化厅藏族聚居区之权力机制》、张景峰《敦煌阴氏与莫高窟研究》获得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陈志刚《明清川藏茶道的市场与社会》、武沐、金燕红《13—19世纪河湟多民族走廊历史文化研究》、李静、赵伟《中国节日志·春节(甘肃卷)》、宗喀·漾正冈布、巨浪《当代流动人口大潮下化隆卡力岗、群廓尔、甘都等三地“斡回”文化认同变迁研究/藏回(斡回):藏人穆斯林的文化认同变迁》获得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对外交流合作
学院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国际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近五年,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九州大学、东洋文库,俄罗斯东方文献研究所,法国国家图书馆、远东研究中心,英国国家图书馆,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土耳其语言学院、伊勒德兹科技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还多措并举,积极推进与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大学的人员互访、人才培养,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承办各类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举办大型学术考察活动,通过对外合作交流,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了学院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加快了学院的国际化发展,增强了长远发展的后劲。
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合作,扩大学科学术影响力。目前已与国家博物馆、华中师大近代中国研究所、社科院近代中国研究所、经济所初步建立合作机制;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乔治城大学建立师生互访;聘请乔治城大学教授为客座教授;世界史海外实习基地(卡塔尔)正在建设中。
本科教学
学院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1年在教育部基地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07年教育部实施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历史学专业被评为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学院开展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调整,实行小班教学,力争培养一批具有扎实人文素养和过人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历史学基地班(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少而精的史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培养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特点。
主要课程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通论、历史文选、史学概论等。采取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学习和科研创新的指导。毕业生基本为研究生后备军。
历史学类(含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3个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史学人才和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新生入学后第一年统一学习历史学类基础课和公共课,二年级学生再依照自己的志愿选择专业。
毕业生的相当一部分为研究生生源,也适宜从事教学、科研、文化交流、行政管理等工作。
民族学:民族学专业根据民族学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科发展的新态势,通过系统的学科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全面地理解、掌握民族学学科知识体系,熟练运用民族志理论与田野调查方法和技术,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知识新颖,知识结构合理,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良好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人才,不仅具备进一步深造与从事民族学科学研究的良好素质,而且能够胜任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工作、民间社团组织等方面的管理、服务工作。
主要课程:民族学通论、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历史与文化、世界文明史、中国民族志、世界民族志、民族学研究方法、宗教学概论。
1938年7月,《修正省立甘肃学院大纲》经教育部批准备案。据该组织大纲,省立甘肃学院设文史系、教育系、医学专修科,其中文史系学制为四年,系主任邓春膏。
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7月15日教育部发文准设文理、法、医三学院,文理学院先设历史系等8个系。
1948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兰州大学文理学院正式分为文学院、理学院。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历史学、英国语言文学、俄文、边疆语文5系。
1959年,甘肃省教育厅通过了《关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合并于甘肃师大和兰州艺术学院的方案》,历史系并入师大。
1961年,江隆基就任兰州大学校长后致力于恢复兰大文科各系的工作。7月25日,高教部发文甘肃省教育厅并抄送兰州大学,同意兰州大学恢复文科。根据高教部及甘肃省委意见,兰州大学恢复历史系,设历史学专业。
2004年2月,根据《兰州大学组建学院暂行办法》,在原历史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09年11月4日,成立民族学研究院,处级建制。
经2015年12月3日,原历史文化学院和民族学研究院合并,组建新的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沿革:
1946年8月,设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招生。
1982年9月,世界史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1993年9月,旅游专业(大专)开始招生。
2001年9月,民族学本科专业正式招生。
2002年9月,旅游管理学专业旅游文化方向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2003年9月,博物馆专业开始招生。
2012年旅游管理学专业停止招生。
学科建设
学院以科研和教学为基础,将学科建设视为学院工作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学院现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敦煌学研究所、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学科1个(民族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1个(历史文献学),省级重点学科2个(民族学、中国史),甘肃省优势学科2个(民族学、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中国史(敦煌学)、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民族学、中国史),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民族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历史学),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历史学),学院设有5个本科专业(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民族学)。
师资队伍
目前,学院有教职员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94人,教辅人员13人。教师中有教授39人,副教授31人,青年研究员2人,讲师22人,另有外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人;博士学位获得者82人;有博士生导师28人(兼职博导4人),硕士生导师6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中央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甘肃省领军人才7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2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民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人才培养
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完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中国史、民族学学科领域,已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培育体系,培养体系完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办学格局,形成了重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和重视科学研究的良好传统。学院以“赵俪生奖学金”、“跬步计划”及《史学纵横》《九色鹿》《清声》三个院内学生刊物为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先后出版了《晓龙集萃》《萃英论史》《史学论丛》等本科生学术研究论文集。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学术探索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自第一届全国历史学基地“史学新秀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学生的论文每届评选均有获奖,2012年度学院2010级学生罗冠群参评论文获全国史学新秀奖一等奖,2014年度历史学基地班2010级学生毛伟林和历史学基地班2012级学生周芳琴获全国史学新秀奖二等奖;考古学硕士杨童舒连续两次获得“李济考古学奖”;1名博士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名博士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4名博士生获得甘肃省优秀博士论文。全院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优良学风已经形成,学院本科生考研率、就业率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院共培养本科生5000余名,研究生1500余名。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晖,原暨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纪宗安教授,全国劳动模范、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彭长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吴玉贵、赵文洪,著名实业家王瑞琴等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科学研究
我院在敦煌学、丝绸之路、西北区域史、民族学、西北少数民族史、俄国中亚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学院科研团队建设成绩斐然,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取得突破,科研经费有了大幅增加,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全院教师共发表论著1200余篇(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创新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文物局重大委托项目15项,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项目、国际交流项目160余项,承担科研项目经费近5000万元,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数十项,名列全校文科前茅。敦煌学、民族学是兰州大学985、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学院创办有敦煌学专业期刊《敦煌学辑刊》和民族学专业期刊《中国民族学》。
获奖情况:
1995年历史系袁林教授的《西北灾荒史》获中宣部表彰的“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1999年樊保良教授的《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荣获1999年度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5年王冀青著《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日记考释》获第六届甘肃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2006年《赵俪生文集(六卷本)》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历史学一等奖, 2006年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2013年,杨建新教授等主编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郑炳林主编、耿昇译《法国汉学研究丛书(10册)》、宁强著《敦煌石窟寺研究》两种著作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
2016年,闫丽娟教授的著作《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及其问题研究》获得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18年,武沐、金燕红《13—19世纪河湟多民族走廊历史文化研究》、白玉冬《九姓鞑靼游牧王国史研究(8—11世纪)》获得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徐黎丽、孙秀君《民族志文本写作的中国价值》、宗喀·漾正冈布、巨浪《当代流动人口大潮下化隆卡力岗、群廓尔、甘都等三地“斡回”文化认同变迁研究》获得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田烨、李晓婉、解庆艳、张一靓《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返迁现象分析——基于浙江省杭州市、义乌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调查报告》获得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三等奖。
2019年,刘永明《敦煌本道教〈十戒经〉考论》、焦若水《变迁中的社区权力与秩序》、杨文炯《甘肃省伊斯兰教苏菲门宦现状的调查研究》、阿旺嘉措《安多南部流传的恰那什巴苯教仪轨主持者神主莱坞研究》获得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杨红伟《清朝循化厅藏族聚居区之权力机制》、张景峰《敦煌阴氏与莫高窟研究》获得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陈志刚《明清川藏茶道的市场与社会》、武沐、金燕红《13—19世纪河湟多民族走廊历史文化研究》、李静、赵伟《中国节日志·春节(甘肃卷)》、宗喀·漾正冈布、巨浪《当代流动人口大潮下化隆卡力岗、群廓尔、甘都等三地“斡回”文化认同变迁研究/藏回(斡回):藏人穆斯林的文化认同变迁》获得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对外交流合作
学院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国际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近五年,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九州大学、东洋文库,俄罗斯东方文献研究所,法国国家图书馆、远东研究中心,英国国家图书馆,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土耳其语言学院、伊勒德兹科技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还多措并举,积极推进与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大学的人员互访、人才培养,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承办各类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举办大型学术考察活动,通过对外合作交流,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了学院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加快了学院的国际化发展,增强了长远发展的后劲。
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合作,扩大学科学术影响力。目前已与国家博物馆、华中师大近代中国研究所、社科院近代中国研究所、经济所初步建立合作机制;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乔治城大学建立师生互访;聘请乔治城大学教授为客座教授;世界史海外实习基地(卡塔尔)正在建设中。
本科教学
学院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1年在教育部基地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07年教育部实施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历史学专业被评为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学院开展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调整,实行小班教学,力争培养一批具有扎实人文素养和过人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历史学基地班(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少而精的史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培养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特点。
主要课程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通论、历史文选、史学概论等。采取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学习和科研创新的指导。毕业生基本为研究生后备军。
历史学类(含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3个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史学人才和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新生入学后第一年统一学习历史学类基础课和公共课,二年级学生再依照自己的志愿选择专业。
毕业生的相当一部分为研究生生源,也适宜从事教学、科研、文化交流、行政管理等工作。
民族学:民族学专业根据民族学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科发展的新态势,通过系统的学科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全面地理解、掌握民族学学科知识体系,熟练运用民族志理论与田野调查方法和技术,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知识新颖,知识结构合理,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良好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人才,不仅具备进一步深造与从事民族学科学研究的良好素质,而且能够胜任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工作、民间社团组织等方面的管理、服务工作。
主要课程:民族学通论、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历史与文化、世界文明史、中国民族志、世界民族志、民族学研究方法、宗教学概论。
2016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研复试细则
为保证我院硕士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顺利进行,结合学校相关文件,联系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复试对象
1.2016年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第一志愿报考历史文化学院且符合学院复试最低分数控制线的考生。
2.申请第二志愿调剂历史文化学院且已经通过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同意参加复试的考生。
二、复试通知
1.一志愿复试考生登录历史文化学院网站查看考生复试名单,考生可联系学院确认本人复试信息。
2.二志愿调剂考生,由学院电话通知本人复试资格及复试安排。
三、所有考生报到时需提交的有关证件及材料。
1.参加复试的所有考生,在复试报到时必须提供《准考证》、《居民身份证》、《毕业证》(应届本科毕业生提供《学生证》,毕业证入学时查验)等证件原件(有学位证书的考生还需提供《学位证》),并向学院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毕业证》(或《学生证》)、《学位证》等证件复印件一份。
2.提供大学阶段成绩单一份(应届考生由所在学校教务部门提供并加公盖章;非应届考生由考生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
3.有正式工作单位的在职考生,在复试报到时还须提供其在职单位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并注明是否在职培养。
4.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在复试报到时还须递交定向地区或原单位同意定向培养的书面证明。
定向培养书面证明:对少数民族应届本科毕业考生,由同意定向培养考生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县级以上人事部门出具;对工作单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由考生所在工作单位人事部门出具。
5.被列为“国防生”计划的考生,在复试报到时还须出具驻推荐学校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
6.对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报到时还须提供其报考专业对同等学力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书面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7.享受“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国家加分政策的考生,在复试报到时还须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原件。
四、复试报费考试费。
凡参加复试环节的所有考生均须交纳复试报名考试费。根据甘发改收费[2010]1915号收费标准,笔试科目(含同等学力加试)30元/门/生,外国语口语及听力测试费20元/生。
五、复试安排
历史文化学院复试工作时间为3月25日—3月28日;
报到时间:3月25日(星期五)上午10:00;报到地点:历史文化学院(兰州大学一分部衡山堂305室);
复试实行差额复试,择优录取;
复试由笔试、专业面试、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三部分组成;
笔试按“兰州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的备注科目进行闭卷考试,满分100分,时间3小时。
专业面试内容包括专业素质考核、外语水平考核(含外语口语、听力测试)。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包括个人情况陈述及面试考核。
六、体检安排
所有参加复试考生必须进行体检;
时间:3月28日(星期一)上午9:00;
地点:兰州大学校医院;
要求:空腹、携带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及体检费;
考生请在体检表上“单位”一栏内注明历史文化学院;
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执行。
七、复试日程
八、总成绩计算和录取原则
1.考生复试总成绩由初试成绩与复试成绩按照以下权重求和;
复试总成绩=初试成绩总分÷5*50%+复试笔试成绩*20%+面试成绩(满分100分,其中外语口语及听力占20分)*30%
2.最终录取研究生按全体参加复试考生的复试总成绩分专业方向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根据招生规模依次确定拟录取名单(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统一复试后单独排序,单独录取);
3.笔试成绩+面试成绩<120分者不予录取,不参加排序;
4.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九、注意事项
考生往返路费、复试期间的食宿自理。
学院地址(报名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嘉峪关西路3号。兰州大学一分部衡山堂3楼历史文化学院办公室。
学院联系电话:0931-8913704
E-mail:lishixiy@lzu.edu.cn。
十、信息公开及投诉
历史文化学院将通过学院网站和公告栏等方式公示招生考试情况,考生如对招生考试过程有异议,可向学院招生领导小组反映或致电09318913704。也可发送邮件至lishixiy@lzu.edu.cn.
十一、未尽事宜按照兰州大学有关文件执行。
2016年兰州大学考研历史文化学院报考人数统计
报考专业 | 报考总人数 | 其中: | |||||||
报考学院名称 | 代码 | 名称 | 统考(联考) | 推荐免试 | 单考 |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 强军计划 | 大学生士兵计划 | |
历史文化学院 | 30401 | 民族学 | 21 | 20 | 1 | 0 | 0 | 0 | 0 |
历史文化学院 | 30402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 2 | 2 | 0 | 0 | 0 | 0 | 0 |
历史文化学院 | 30404 | 中国少数民族史 | 4 | 3 | 1 | 0 | 0 | 0 | 0 |
历史文化学院 | 30421 | 民族社会学 | 6 | 5 | 1 | 0 | 0 | 0 | 0 |
历史文化学院 | 30422 | 藏学 | 4 | 3 | 1 | 0 | 0 | 0 | 0 |
历史文化学院 | 60100 | 考古学 | 17 | 14 | 3 | 0 | 0 | 0 | 0 |
历史文化学院 | 60200 | 中国史 | 129 | 122 | 7 | 0 | 0 | 0 | 0 |
历史文化学院 | 60221 | 敦煌学 | 21 | 20 | 1 | 0 | 0 | 0 | 0 |
兰州大学2016年历史文化学院拟录取硕士研究生名单公示
兰州大学2016年历史文化学院拟录取硕士研究生名单公示
录取专业
|
姓名
|
考生编号
|
初试成绩
|
复试成绩
|
综合成绩 |
备注
|
060100考古学 | 刘橙橙 |
107306021806661
|
318
|
140
|
68
|
|
060100考古学 | 李进 |
107306021806663
|
332
|
160
|
74
|
|
060100考古学 | 陈月莹 |
107306021806667
|
333
|
179
|
78
|
|
060100考古学 | 郭颖珊 |
107306021806669
|
343
|
171
|
77
|
|
060100考古学 | 吴清艳 |
107306021806671
|
340
|
160
|
74
|
|
060100考古学 | 杨博皓 |
107306021806672
|
382
|
152
|
77
|
|
060200中国史 | 郭芫君 |
100026114116911
|
305
|
161
|
72
|
|
060200中国史 | 王茜 |
104866112015187
|
327
|
161
|
73
|
|
060200中国史 | 曹秋婷 |
106106060300014
|
312
|
165
|
74
|
|
060200中国史 | 范英杰 |
107306021806673
|
356
|
178
|
80
|
|
060200中国史 | 陆畅 |
107306021806687
|
317
|
172
|
75
|
|
060200中国史 | 王璐 |
107306021806688
|
315
|
168
|
74
|
|
060200中国史 | 刘继豪 |
107306021806705
|
342
|
162
|
76
|
|
060200中国史 | 孔令劭 |
107306021806706
|
331
|
170
|
75
|
|
060200中国史 | 冯永芳 |
107306021806708
|
373
|
171
|
80
|
|
060200中国史 | 杨文娜 |
107306021806709
|
338
|
186
|
81
|
|
060200中国史 | 孙佳音 |
107306021806715
|
333
|
164
|
75
|
|
060200中国史 | 丁迎果 |
107306021806716
|
376
|
174
|
82
|
|
060200中国史 | 魏睿骜 |
107306021806718
|
341
|
172
|
77
|
|
060200中国史 | 张玉 |
107306021806719
|
333
|
167
|
76
|
|
060200中国史 | 陈焱 |
107306021806720
|
345
|
173
|
78
|
|
060200中国史 | 王望旺 |
107306021806726
|
308
|
148
|
69
|
|
060200中国史 | 孙小燕 |
107306021806728
|
353
|
170
|
78
|
|
060200中国史 | 阎莉蓉 |
107306021806729
|
304
|
143
|
67
|
|
060200中国史 | 赵咏秋 |
107306021806730
|
332
|
180
|
78
|
|
060200中国史 | 臧文昱 |
107306021806745
|
313
|
151
|
70
|
|
060200中国史 | 贾永刚 |
107306021806746
|
336
|
167
|
75
|
|
060200中国史 | 王新辰 |
107306021806758
|
359
|
167
|
78
|
|
060200中国史 | 李奇 |
107306021806760
|
365
|
166
|
78
|
|
060200中国史 | 赵丽君 |
107306021806761
|
357
|
182
|
81
|
|
060200中国史 | 王恩波 |
107306021806763
|
361
|
178
|
81
|
|
060200中国史 | 杨春 |
107306021806769
|
323
|
170
|
75
|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
060200中国史 | 侯育婧 |
107306021806770
|
323
|
174
|
77
|
|
060200中国史 | 唐万锦 |
107306021806772
|
353
|
176
|
80
|
|
060200中国史 | 李淑荷 |
107306021806773
|
338
|
175
|
78
|
|
060200中国史 | 桑凡 |
107306021806777
|
385
|
176
|
83
|
|
060200中国史 | 王媛媛 |
107306021806787
|
318
|
151
|
70
|
|
060200中国史 | 张慧霞 |
107306021806793
|
306
|
166
|
73
|
|
060200中国史 | 李婧 |
107306021806814
|
370
|
132
|
68
|
|
0602Z1敦煌学 | 葛相明 |
102466210006587
|
318
|
157
|
72
|
|
0602Z1敦煌学 | 张妍婕 |
107306021806691
|
323
|
172
|
75
|
|
0602Z1敦煌学 | 何强林 |
107306021806774
|
358
|
164
|
77
|
|
0602Z1敦煌学 | 瞿鑫 |
107306021806799
|
348
|
171
|
77
|
|
0602Z1敦煌学 | 梅雪 |
107306021806805
|
359
|
165
|
77
|
|
0602Z1敦煌学 | 宋若谷 |
107306021806807
|
325
|
182
|
78
|
|
0602Z1敦煌学 | 赵松山 |
107306021806812
|
371
|
176
|
81
|
|
0602Z1敦煌学 | 杨文博 |
107306021806816
|
324
|
162
|
74
|
|
0602Z1敦煌学 | 段金强 |
107306021806817
|
333
|
165
|
75
|
兰州大学考研历史文化学院联系方式
062历史文化学院 0931-8913704
兰州大学研究生历史文化学院简介
历史文化学院本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9人。拥有历史学、民族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博士点一级学科1个;民族学、历史学硕士点一级学科2个。本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民族学、敦煌学是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及国家级重点学科,主办《敦煌学辑刊》等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
★历史学基地班(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少而精的史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培养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特点。主要课程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历史文选、史学概论、考古学通论等。采取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学习和科研创新的指导。毕业生基本为研究生生源。
★历史学类(含历史学、世界历史、民族学、博物馆学4个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史学人才和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新生入学后,前两年统一学习历史学类基础课和公共课,后两年学生再具体选择专业。注重外语水平、计算机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相当一部分为研究生生源,也适宜从事教学、科研、文化交流、行政管理等工作。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方向):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和多媒体技术,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素养、旅游学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学生授予管理学学位。主要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导游规程、市场营销学和旅行社及饭店经营管理等。
添加兰州大学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兰州大学考研分数线、兰州大学报录比、兰州大学考研群、兰州大学学姐、兰州大学考研真题、兰州大学专业目录、兰州大学排名、兰州大学保研、兰州大学公众号、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兰州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