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招生

湖北民族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湖北民族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湖北民族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文学与传媒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招生
文艺学 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5-04-20 16:23:38.0  来源:      点击数:1134
 
   
一、培养目标
本硕士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适应新世纪社会需要和文化建设需要的文艺学专业优秀人才。要求掌握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历史和现状,有独立从事文艺学或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或文化工作的能力。
本硕士点毕业的研究生授予文学硕士学位,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文艺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科学研究、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或教学工作的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本专业相关资料,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能较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
二、研究方向
(一)文艺批评
(二)中国文化与文论
(三)文艺与传媒
(四)少数民族文艺学
(五)文学人类学
(六)语言文化与比较诗学
(七)文化产业
三、学习年限
本硕士点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提前毕业和延长学习时间的硕士研究生按照《湖北民族学院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相关要求执行。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硕士点课程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总学分不少于42分,其中学位课程至少22学分,学术活动3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其余为选修课程学分。学位课程的考核必须以考试方式进行。(课程具体设置见附件1)
硕士研究生必须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用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修完所有的课程学分。专业学位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按18学时1学分计算。
(一)公共学位课程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文社科管理类专业)36学时,2学分。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
3.第一外国语(英语)192学时,5学分。
4.公共学位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由学校统一组织开课。
5.公共学位课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调整。
(二)专业学位课程
本硕士点一般开设4-6门专业学位课,专业学位课每门一般为2-3学分,要求至少修满13学分。
(三)选修课
1.本硕士点开设不低于12门的方向选修课,每门课程为2学分。
2.本硕士点开设5-6个研究方向,每一研究方向设置2-3门研究方向必修课程,其它学分可以以学科内跨方向选修课程的方式获得;也可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但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学分不能超过选修课总学分的30%。
3.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跨专业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2至3门,补修课程不计学分。未补修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四)学术活动3学分
学术活动包括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等。参加本学科学术会议并提交学术论文计2学分,没有提交学术论文计1学分;在学术活动上作一次专题报告计0.5学分;参加学术讲座达到10次以上计1学分。
(五)实践活动2学分
研究生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和其他实践活动。全日制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教学实践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教学实践包括给本、专科学生讲课、辅导、批阅作业、组织课堂讨论、实习试讲、辅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结束后,应填写《实践活动报告表》,经考核合格,记2学分。
凡在大专院校从事一年以上教学工作或有二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可免修实践活动。
五、中期考核
第四学期由文艺学硕士点所在二级学院有关领导、专业导师及有关教师组成中期考核小组,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对其思想政治表现及日常操行进行评价,并检查其课程学习的学分和成绩是否满足要求,决定是否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独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衡量标志。
(一)硕士研究生在论文撰写开始前要进行中文及外文文献资料阅读(不少于20篇)和综述、生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于第三学期内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广泛听取意见,经导师同意、导师组审定后,方可制定论文工作实施计划,开始撰写论文。
(二)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三)硕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论点、结论和建议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内容应体现出作者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反映出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较熟练的技能;应具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科研或技术成果;符合学术规范要求。
(四)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前必须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一篇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发表论文应为第一作者(或独撰),且第一署名单位为湖北民族学院。
(五)本硕士点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不得少于三万字。
七、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及导师组职责按照《湖北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和《湖北民族学院关于实行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制的暂行规定》相关要求执行。
 
(本规定适用于全日制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从2014级开始执行,由研究生处负责解释。)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年轻专业。专业自2009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学生300余人。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6人。实验教师4人,“双师型”教师5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践创新能力突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拥有“湖北省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民族文艺创作与传播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等省级实践教学平台,以及电视节目演播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电视节目播控实验室、虚拟演播室、实验电视台等完备的专业实验实训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突出三个方面特色:一是人文特色,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学习与人文素养提升相结合,充分利用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科背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创新、创意和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地域特色,将恩施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浸润到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视野投向地方社会与文化。三是民族特色,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纳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体系中,在民族文化土壤中挖掘宝贵的创作源泉。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广播电视传播机构和文化艺术部门,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与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运用广播电视媒介传播先进文化和民族文化,能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导演、撰稿、制作以及主持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传媒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主要学习文学、艺术、大众传播和广播电视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制作、主持等方面的专业系统训练,全面深入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和制作流程的基本技能。
主干学科: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课程:电视摄像、摄影艺术、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影视照明技术、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电视节目与频道策划、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艺术、DV创作训练、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广告创意创作、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文艺理论、艺术概论等。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相近专业:文学、新闻学与传播学
学生成果: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高度注重双创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学生认同度和社会美誉度。每年均有20余人进入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外内著名高校深造。在校学子积极参与社会各级各类赛事,成绩斐然。历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人数达到50余人。获其他省部级传媒类专业创新奖项20余项,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编辑出版学专业是湖北民族大学于21世纪初创办的主干专业之一。2004年开办本科,2008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人才培养:本专业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秉承通才教育与专才培养相结合的培养目标,结合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和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着重培养适应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需要,熟悉民族地区文化传播规律,能在平面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新媒体制作与传播等文化创意产业及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内容编创与制作、全媒体运营管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平面媒体编辑、新媒体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出版物设计与制作、数字多媒体作品赏析、视觉传播、非线性编辑、出版法规等。
专业实训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出版物设计与制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等。
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传播学、新闻学
主要实践环节:1、编辑出版业务见习;2、暑期社会实践;3、毕业实习;4、毕业论文(设计)。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系统讲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及助教7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3人。现有双师型教师4人,能充分满足本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需要。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地厅级项目20余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论文20余篇。
专业特色:构建了“以大文化理性为内核,以全媒体技术为支撑,以编辑出版专业素养为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一是在课程设置中,坚持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多种技能融合的理念,构建突出岗位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二是形成了“内外协同、仿真与全真交叉衔接”的实践教学模式。三是将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形成了“集双学位、多证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规格体系。四是以项目为依,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五是通过课程实践和假期实训的形式,鼓励学生深入武陵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提升学生民族文化挖掘与传播的能力。
实践教学:(1)依托校园文化媒体与文化资源,大部分学生任职于院报、电视台、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等校媒平台,成为了学校宣传领域的学生骨干力量;(2)紧密结合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校企共建合作方式,与恩施日报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恩施电视台联合建设恩施州文化传媒中心省级实习实训基地,这是迄今为止武陵山片区最大的文化传媒中心。(3)本专业实验实训平台主要包括平面媒体编辑实验室、非线性网络编辑实验室、全媒体实验室等,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4)吸纳业界优势师资进行授课。自2016年迄今,本专业依托湖北省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交流“QR”项目,聘请业界老师为学生讲授专业实践课程,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明显提高。(5)以赛促学,将与大赛相对应的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整个教学过程根据竞赛的要求进行设计。(6)项目孵化,组建“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虚拟班,实行动态考核与选拔),组织专业导师群对有进取意识、有责任担当、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育。
学生成果: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术、技能证书考试,取得证书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80%以上。专业每年考取研究生的比率达到10%左右,主要集中在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国内高校。13级的高欣同学、14级的贾儒同学进入了澳洲悉尼大学继续进行学业深造。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高校电子书创作大赛、“韬奋杯”全国大学出版创意大赛等多项赛事中获奖;学生组织的以“书香荆楚,文化恩施”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获得了州委宣传部的高度肯定,现已成为学校的精品校园品牌活动。学生主持并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10余项,其中省级项目2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招生就业:编辑出版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每年计划招生人数60人。学生就业率在 95%以上,主要面向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传媒行业,如报纸、杂志、图书、网站、电视台、电台及文化公司等相关行业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二是在一些企业做内刊编辑和宣传工作。三是在文化宣传部门从事文化传播工作。四是去党政机关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五是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工作。
广播电视学专业始建于1996年开设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科专业;2001年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提升为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2012年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为广播电视学专业;是我院创办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新闻传播类专业。2015年获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2017年参与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多层次办学格局以及相对稳定、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广播电视学专业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以“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为目标,建构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立足国家媒介融合发展战略,对接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培养适应现代广播电视及视听新媒体事业发展前景和现实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备广博文化知识和敏锐社会观察力,可胜任广播电视机构及其它媒体采写编评工作,以及现代视听新媒体内容产制与运营、企事业单位宣传与策划工作,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素养和技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传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广播电视概论、网络新媒体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采访与报道、新闻摄影、电视摄像、电视编辑、纪录片创作、新闻评论、融合新闻学、广播节目策划与创编、电视节目类型与策划、新媒体视听节目制作、广告理论与实务。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新闻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
    主要实践环节:1、新闻实习 2、新闻见习  3、社会调查  4、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设计作品制作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博士及在读博士7人,双师型教师6人。能充分满足本专业理论与实验实践教学需要。近年來,专任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地厅级项目2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学、科研论文近百篇。2名教师获校级“教学明星”奖,两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质、精品课程。
    学生成果:广播电视学专业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尤其注重以成果为导向的专业实践训练,并率先实行毕业设计改革,是取得学生成果最多最为丰富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依托“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省级重点示范中心”“湖北省民族文艺创作与传播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两大省级实践创新平台,以及电视节目演播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电视节目播控实验室、虚拟演播室、湖北民族大学电视台、文学与传媒学院实验电视台和恩施州文化传媒中心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等完备的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取得了丰硕的学生实践成果。
近年来,学生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卫视、湖北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国家和省级电视媒体发表电视新闻、影视作品200余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民族报、南方日报、南方周末、湖北日报等国家级和省级媒体发稿1000余篇。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7项,其中二等奖3项。省级奖项18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在《湖北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中获奖1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
植根民族文化沃土,发挥专业实践优势,本专业学生先后拍摄制作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纪录片作品,《回家过年》《守望苗语》《走进普米年》《老人与年》等多部纪录片先后入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四川金熊猫国际电影节。2015届毕业设计作品——纪录片《春花上学》荣获第四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大学生微纪录片大赛最高奖——“项目大奖”,以及第五届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评委推荐奖,第六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金鹏最佳纪实短片”、“最佳大学生微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纪实短片”四项提名。2016届毕业设计作品《独家老人》,入围“第五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之最佳大学生作品奖(授奖部门: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
招生就业:面向全国招生,每年计划招生人数40人。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及各类媒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能胜任新闻采编、文案策划、影视制作、新媒体运营、媒体管理、文化传播等实际工作。同时每年有大量学生通过考研、留学等形式继续深造,学生就业率在90%以上。历届毕业生中先后有多名被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印刷学院、上海大学等重点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每年考取研究生的比率达15%左右。
新闻学专业是湖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教育的主干专业之一。1994年开办新闻学专科专业,2015年开办新闻学本科专业。借助文学与传媒学院优势学科集群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依托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一级学科硕士点提升人才培养层次。2017年获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
培养目标: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传播事业需要,具备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具备全媒体新闻采编制作与传播能力且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新闻评论、影像拍摄与制作、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理论与实务、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介伦理与法规等。
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
主要实践环节:新闻业务课程综合技能训练、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人,其中,副教授3人,助教2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双师型教师2人。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1项、湖北省民宗委文化研究课题2项、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3项、湖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项;出版专著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获湖北民族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专业特色:新闻学专业具有突出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本专业教学团队在把握新闻传播业态和高等教育应用转型目标的基础上,准确定位,积极探索,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日渐形成了适合本专业发展的特色道路。
1. 开放办学。(1)与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共享师资,能充分满足专业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的需要。(2)已逐步建立起一支实力强劲的兼职教师队伍,既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授担任客座教授,又有来自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恩施日报传媒集团的业界精英投身新闻传播实务教学一线。
2. 立足实务。(1)借助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文艺创作与传播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两大省级实践创新平台,并与恩施日报传媒集团共建全媒体混合工作室,再加上学院现有的电视编辑、平面媒体编辑、新闻摄影、新闻演播厅、虚拟演播厅等12个实验室,充分保障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与特色化培养。(2)吸纳业界优势师资,强化专业技能教育的实操性。自2016年迄今,本专业已连续三年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交流“QR”项目。通过专业教师到新闻单位挂职交流,新闻单位委派编辑记者到校执教,打通了学界与业界交流渠道,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效果明显。
3.平台构建。(1)借助校内资源,既优先保障基础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升级,又充分依托校园文化媒体与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大部分学生任职于院报、电视台、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等校媒平台,并逐步成长为引领正确舆论、传播健康文化、构建学校形象的中坚力量。(2)联合业界精英与优势资源,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拓展校地校企合作领域,密切产学研深度支撑与融合。现已形成立足湖北、辐射全国且合作稳健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群。
4. 项目依托。(1)充分借力各种人才培育专项项目。现已组建“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组织专班力量对有进取意识、有责任担当、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育。(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参与多学科赛事,既让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不断提炼、在创新竞争中积累经验与信心,又敦促专业教师主动跟进,进行教研教改,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学生成果:自2015年至今,本专业学生在《中国民族报》《恩施日报》及中国大学生网、恩施新闻网等各级媒体发表新闻稿件800余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篇;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20余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7项;获湖北省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招生就业:面向全国招生,每年计划招生人数40人。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各类媒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新闻采编、文化传播、舆论监督、文化产业等工作。另有部分学生将通过考研、留学等形式继续深造。
本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是我校最早开办的专业之一。专业肇始于1938年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的语文教育。81年来,历经恩施师范学校、恩施师专、鄂西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到湖北民族大学五个历史时期,业已成为底蕴厚实、特色鲜明的民族地区人文专业教育重镇。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2012年被遴选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在教育部2012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估中以二级学科文艺学参评,位居民族高校前列。2017年,本专业正式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培养目标:
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拥有较宽厚的多学科知识背景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应用实践能力强;从教技能全面;人格素质发展健全;一专多能、博学多艺;富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改革创新精神。
业务培养要求:
通过本科阶段学习,毕业生应达到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中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基础方法和基本技能,受到从事文化教育、语言文学研究及文化传播工作的基本实践训练,具备在工作中独立思辨以解决客观问题、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能力。
①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和情感认同。能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充分的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②掌握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中学语文学科与其他中学教育学科、以及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③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具备的基本学科理论与知识。具备语言学、文学、文艺学三个专业方向的拓展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专业发展方向意识,培育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兴趣。
④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新时代和大文科教育发展需求,主动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⑤具备在中学语文教学、文学创作、文化创意等工作中独立思辨以解决客观问题、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能力。认识汉语言文学的深厚内涵,具备较为宽阔的学科视野和较为深厚的人文素养。
⑥掌握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比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基础等。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新闻传播学专业
主要实践环节:1、教育见习与实习 2、社会调查 3、毕业论文撰写
师资力量: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特聘“楚天学者”、“彩虹学者”讲座教授各1人;在岗在编教师3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3人,讲师14人,其中博士(含在读)22人。本专业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9项、地厅级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百余篇,其中CSSCI源刊40余篇。获各级各类奖项3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省社科政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专业特色:
立足一个“土”字:关注本土,扎根乡土,凸显土家文化研究特色,在民族语言文学、武陵地区非遗保护等领域具有独特地缘资源优势;
强化一个“师”字:聚焦师范,优化师资,培植师范专业培养特色,建设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和语文学科教育团队,形成独树一帜的师范教学模式;
体现一个“实”字:立足实用,强化实践,培养实干型应用人才,推进人文技术融合、校内校外协同,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区人文教育基地。
学生发展及创新成果:
近年来,毕业生每年考取研究生的比率达到15%左右,其中多名毕业生被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等双一流重点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多项;学生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0余项,出版长篇小说等文艺作品30余部。近两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中共获一等奖6件,二等奖15件,三等奖198件。发表学术论文、文学作品100余篇,并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近10项。
招生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每年计划招生人数120人。学生就业率在93.5%以上,主要去向为中小学教师、选调生、公务员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
恩施州传媒中心研究生工作站是2014年经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主要为满足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而建立,该工作站现有标清数字新闻直播演播室1间、标清新闻演播室1间、300平米综艺演播厅1间、300平米高清新闻直播演播室1间、80平米高清演播室2间、400平米综艺演播厅1间、1000平米综艺演播厅1间。6+2讯道标清数字转播车1台、4讯道小型高清数字转播车 1台、高标清数字非编工作站EDIUS50台、松下高清数字摄像机AG-HPX173MC30台、松下高清数字摄像机AG-HPX260MC5台、松下高清摄像机AG-HPX393 5台、松下标清数字摄像机 AJ-D615MC 10台、松下标清数字摄像机AG-DVC180BMC 20台、索尼高清数字摄像机PMW-EX28010台、索尼标清数字摄像机DSR-PD198P 10台、索尼标清演播室摄像机DXC-D558台、10米摇臂 CamCranes-10MKII1套。总价值1263余万元。
2009年,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成功申报获批为省级示范中心,是湖北民族学院第一个文科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学与传媒学院以此为契机,多方争取资金,高水平建设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以示范中心为基本平台,我院2010年全力以赴,“民族文艺与传播大学生创新基地”代表学校成功申报成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我校第一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基地。2010年,经申报答辩遴选,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被学校确定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培植计划。2014年,中心成果申报获批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专职实验教师4人,兼职实验教师10多人,实验教学队伍稳定,能够满足教学需要。通过实验中心的培养,2001年-2015年,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已出版文学专著30余部,在国家级和省级电视媒体发表电视新闻、DV作品80余部,在国家级和省级媒体发稿3000余篇。有1人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有5人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二等奖;获校级大学生创新成果奖268项;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三等奖1项,湖北省大学生广告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1人获南都奖学金三等奖。
 依托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的平台,新闻传播学学生锻炼了专业实践的本领,提高了新闻实践的能力,采写的新闻作品在全国各大媒体播(刊)发。迄今为止,新闻专业学生在中央、省各级电视台、报刊发稿3000余篇,从不同角度向外界推介了当地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为地方社会和谐发展、民族文化繁荣、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4年,由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与恩施电视台、恩施日报社联合创建申报的恩施州文化传媒中心实习实训基地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成为省级实习实训基地。该基地以恩施州文化传媒中心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为主要依托,充分利用湖北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湖北民族学院民族文艺创作与传播省级大学生创新基地两个平台,2010年以来,新建了音频实验室、摄影棚、电视拉片实验室、录音棚、非线性网络编辑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进一步优化学生实验教学环境,鼓励大学生创新实践。
恩施州文化传媒中心省级实习实训基地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对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结合“3+1”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遵循普通高校新闻传播类、传媒艺术类、戏剧影视类以及全国各省高校相关专业本科教育规律,对接鄂西地区文化与传媒发展,深度融入区域文化产业链,有效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和区域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学院联合媒体单位联办基地的优势,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媒体单位,建设先进的硬件环境;构建新闻传播类、传媒艺术类、戏剧影视类以及全国各省高校相关专业实习实训教学体系,深化媒体单位全程介入新闻传播类、传媒艺术类、戏剧影视类以及全国各省高校相关专业本科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3+1”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现代媒体职业岗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依托媒体单位与高校优势,发挥新闻传播类、传媒艺术类、戏剧影视类以及全国各省高校相关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培训、专业实习、校企事业单位联合科研攻关、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等多重功能,构建起实习实训基地开放共享机制和校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的长效机制、校企事业单位互聘的师资共享机制,以及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和责任共管的分担机制。
本中心充分发挥我院在信息传播领域的研究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立足田野,深入武陵民族地区传媒生态实际,致力于研究文化传播与武陵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机理,研究传播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以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通过建设开放式学术平台不断推进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媒介环境与文化传播创新研究,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增进民族间的文化理解与交流,提升民族文化作为国家和区域“软实力”的综合效益,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

添加湖北民族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湖北民族大学考研分数线、湖北民族大学报录比、湖北民族大学考研群、湖北民族大学学姐微信、湖北民族大学考研真题、湖北民族大学专业目录、湖北民族大学排名、湖北民族大学保研、湖北民族大学公众号、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湖北民族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湖北民族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姐微信


加学姐微信,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湖北民族大学考研网由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