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课资料
西华师范大学 | 优惠价 | 原价 | 选择 |
---|---|---|---|
西华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资料 | ¥220 | ¥400 | |
西华师范大学705中外文学+807文学理论与评论写作考研真题 | ¥198 | ¥480 | |
西华师范大学706古代汉语+805现代汉语考研真题 | ¥198 | ¥480 | |
西华师范大学706古代汉语+815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 ¥198 | ¥480 | |
西华师范大学903/西华师范大学学科语文903考研/复试真题 | ¥205 | ¥305 | |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
95%的同学还阅读了:[西华师范大学考研真题免费下载] [西华师范大学历年保研笔试/面试真题汇.pdf] [西华师范大学预推免信息汇总表.xls] [西华师范大学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华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华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西华师范大学考研群]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西华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文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0501)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硕士学位授权点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专业高层次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体要求是: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勇于探索的学风;熟悉和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发展历史,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查询、阅读和使用文献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
3.具有独立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的重大问题的能力;能够成为胜任教学、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计算机达到合格标准。
4.坚持锻炼身体,磨炼顽强的意志。
二、研究方向
1.文艺学(050101)
(1)文艺美学:以文学艺术特殊的审美性质和特殊的审美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基本问题、命题、规律展开研究,揭示文艺作品及其创造和接受这三个方面的审美特性和审美规律。
(2)中国文化与文论: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文学理论、美学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文学艺术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层面,重新解读、阐释、评价历代文论经典、文论家、文论范畴和命题,进而揭示其中国特色与当代价值。
(3)西方文化与文论:以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文学理论、美学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文学艺术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层面,重新解读、阐释、评价西方文论经典、文论家、文论范畴和命题,进而揭示其西方特色及其对中国文论建设的意义。
(4)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以西方文化理论及其在文艺研究中的批评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文艺学的发展现实,凸显文艺学的跨学科特色,研究西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中的重要理论家、重要问题和命题,展开审美文化、大众文化中的个案研究,从跨学科的角度推进文艺学的理论建设和批评实践。
2.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050102)
(1)对外汉语教学:本研究方向以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实践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既注重教学实践又关注相关理论,以培养能够在海内外的高等院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胜任汉语教学工作的学生为目标。
本研究方向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二语习得”规律,探索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汉语学习以及能力评估和水平测试,创造出国交流机会、培养非沉浸式教学的汉语教学成效。需要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能胜任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2)理论语言学与语言规划:本研究方向致力于把汉语研究实际和普通语言学的理论结合起来,全面分析、研究100多年来有代表性的语言学理论,探索我们自己的理论语言学研究之路。适当关注语言学史研究,但并不局限于“往后看”,更关注语言学理论的“向前走”问题。语言规划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注重结合国家的宏观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起到作为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桥梁”的作用。
本研究方向研究现代语言学的相关流派、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注重提高语言理论水平、增加观察语言现象的学术敏感,了解语言学的相关学术前沿问题。不忽视、不轻视理论研究,不舍弃、不排斥应用实践,尽量使理论和应用能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应用:本研究方向旨在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社会语言学可以从社会来研究语言,又可以从语言来研究社会。社会语言学还可以对语言应用做出贡献。
本研究方向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有:通过新词新语研究来探讨社会文化,在社会心理学的指导下探索语言的使用,把石刻文献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词典学理论和辞典编纂,等等。随着研究内容的多元化,可以适时增加、调整部分研究内容。
3.汉语言文字学(050103)
(1)辞典学:重点研究辞典学理论、辞典编纂的一般规律。
(2)近代汉语研究:重点研究近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探寻其在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3)词汇学:重点研究汉语词汇的特征、词义的性质与训释的方法。
4.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4)
(1)唐宋文献整理与研究:以唐宋文学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古代文献整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在古籍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作家作品研究。
(2)汉魏南北朝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研究汉魏南北朝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家及文学现象的文献基础及其意义。
(3)巴蜀文献整理与研究:立足巴蜀,以古代巴蜀各类文献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巴蜀地区以及全国的文化建设服务。
(4)元明清文献整理与研究:以唐宋元明清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与古代文学研究结合起来,系统学习古代文献整理的理论和方法,以此为基础,研究宋元明清文学的基本理论和问题。
5.中国古代文学(050105)
(1)先秦两汉文学:主要研究本阶段辞赋、诗歌、散文的艺术成就,认识在纯文学概念尚未形成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认识此期文学与哲学、史学交相融合的特点。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文学:主要研究本阶段诗歌、散文、词及小说的成就,认识此阶段文学创作由自发走向自觉并在诗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过程,以及新兴的小说、词等文学体式的发展状况。
(3)宋元明清文学:主要研究诗词、小说、戏曲、散文的成就,认识本阶段文学的发展由以士大夫为中心的雅文学向以市民为中心的俗文学的转变,以及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词曲、戏剧、小说等文体的发展演变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
6.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
(1)作家与文本研究:培养学生从个案入手进行文学史研究的能力,重点研究20世纪以来的重要作家与作品,以“点”带“面”,由此探寻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轨迹。
(2)文学思潮与文学史研究:重点研究“五四”迄今的文学思潮与文学史现象,进而探寻其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规律。
(3)文学与文化研究:以近年来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研究”的方法,对文学史现象进行新的阐释。
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
(1)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主要研究基督教和佛教与二十世纪欧美文学、中国文学的关系。重点是基督教及《圣经》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分析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宗教价值以及某些宗教作品中的文学性质,以此来说明二者之间的相通性。
(2)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立足于跨国家、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学科背景,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学科发展、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目的在于促进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及不同人文学科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并培育具有跨文化与跨学科反省能力的人文研究者。
(3)欧美文学研究:主要是掌握欧美文学的发展历史、加强对欧美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以及对文学批评方法的运用;主要内容为古希腊、罗马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9世纪文学、20世纪文学。
三、学制
一般为2—3年,最长不超过4年。第一、二学期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基础;阅读本专业方向指定的必读书及参考书;公共必修课及专业必修课的学习。第三学期学习专业选修课程。第四学期主要参加实践研究活动,围绕研究方向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位论文的准备工作;完成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任务。第五、六学期写出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四、培养方式
1.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个人负责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师组学术群体的作用,依靠学术群体开出必修和选修的课程,让研究生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再由导师分别承担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
2.采取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真阅读任课教师布置的参考书和代表性论文,写出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任课导师应对其认真检查和评改。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织研究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进行科学研究,三年学习期间,在省级学术刊物(正刊)发表本学科领域内以第一作者、西华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的学术论文一篇(含一篇)以上。
五、课程设置计划
1.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总学分31学分以上(详见附表)。
2.课程学习以一级学科内的专业必修课与二级学科内的专业选修课学习为主,辅之以一级学科内跨专业课程选修、经典文献阅读。要求每个专业的研究生必须选修2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其它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并根据本专业确定的经典文献阅读书目、按照考核要求提交至少2份读书报告,作为资格审查的条件之一。
3.同等学历或跨专业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2门本科课程,只记成绩,不算学分,作为资格审查的条件之一,但如果没有这2次选修成绩,不能参加开题。
4.课程考核包括考试和考察两种。必修课一律为考试,选修课可以考试也可以考察,三年中考试课程一般不得少于六门。
5.课程经考试或考察合格(专业课必须达到70分为合格,其余课程达到60分为合格),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
六、必修环节
本专业实行学分制,总学分总学分在31学分以上。其中学位公共课程计7学分,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共计20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文献阅读2学分。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方可毕业。 本专业硕士生的中期分流考核,一般定在修满学分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之前。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作结业处理。
七、专业实践(含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学术活动)
(1)专业实践活动(含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及学术活动等):组织研究生到党政机关、科研单位或其他有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要求研究生参加教学实习,讲授教材部分内容,学术型研究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教学实习,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实习;研究生应关心和了解学科的进展,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在校期间听取本专业的学术报告不少于10次,或为本院研究生或本科生主讲一次学术报告(主讲一次可抵听讲3次)。(2学分)
(2)文献阅读:阅读本专业相关文献(2学分)
(3)论文发表: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必须在省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以上(含一篇)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
八、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1)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持有一种专业敏感,能够对问题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等形成方向性判断;
(2)独立查阅国内外学术文献,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3)能够对文献综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逻辑归纳并有所提炼和升华;
(4)能够进行独立的进行研究设计和思考,具备基本的调查方法和研究问题能力,并且能够提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看法和观点;
(5)拥有比较成熟信息处理、文字驾驭和表述能力。
(6)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一定数量的科研活动,包括承担导师或导师组的部分科研任务。
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选题有现实针对性或理论价值;立论正确,方法科学,观点新颖,有独到见解;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理论和政策观点的阐述能自圆其说。
(2)通篇内容要体现上述“科研能力与水平”的要求,能够准确地归纳和描述论文选题(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必备的基础理论、前沿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能够体现本研究方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能够反映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
(3)字数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3~5万字),参考文献不能少于40篇,(外文参考文献要求不少于10篇);能虚心接受导师或导师组的意见进行修改。
(4)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第二学期开学时向导师提交选题范围,导师签字后交学院存档。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至少一年。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察文献搜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必须符合规范和要求,开题报告会必须公开进行。如果开题报告没有通过,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按照开题报告会小组专家要求,在一个月内再次提交经过修改或重新选题的开题报告。专业学位应于第二学期五月下旬完成开题,其它要求与学术型相同。
(5)毕业论文开题通过后,应于本年度九月份提交论文写作报告,十月底进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十二月份向导师提交毕业论文初稿,并在研究生办公室登记,次年三月三十一日定稿,逾期则作延期答辩处理。论文写作报告导师签字后学院存档,并作为论文送审资格进行审查。
九、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1.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读)
[1] 范文澜. 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 冯天瑜等. 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版
[4] 梯利. 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7月版
[5]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
[6] 特雷·伊格尔顿.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7] 周宪. 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8] 王运熙、顾易生.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9] 杜书瀛,钱竞. 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版
[10] 韦勒克. 文学理论,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年11月版
[11] 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8月版
[12]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6月版
[13] 胡经之等. 西方20世纪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月版
[14] 吴枫. 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2年10月版
[15] 潘树广. 中国古典文献及其检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16] 李致忠. 古书版本鉴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17] 赵振铎. 训诂学纲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版
[18] 来新夏. 古典目录学,中华书局,1991年版
[19] 陈 垣. 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2004年版
[20] 陈垣. 史讳举例,中华书局,2004年版
[21]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 ,1980年11月版
[22]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版
[23] 陈保亚.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4] 刘坚.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5] 徐大明. 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
[26] 岑麒祥. 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27] 胡明扬. 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 赵元任. 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9] 高名凯. 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0] 徐通锵. 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 罗常培、王均. 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年12月版
[32] 董少文. 语音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33] 王洪君.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34] 陈昌来. 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5] (清)马建忠. 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9月版
[36]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8月版
[37]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6月版
[38]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12月版
[39]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6月版
[40] 马庆株. 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版
[41] 陆俭明、沈阳.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42] 王念孙. 广雅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版
[43] 王引之. 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44]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2月版
[45] 郝懿行. 尔雅义疏,中国书店,1982年9月版
[46] 钱绎. 方言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5月版
[47]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版
[48] 石肆壬译. 词典学论文选择,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9] 裘锡圭. 文字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0] 何九盈.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51] 何九盈.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商务印书馆2008年8月版
[52] 龚千炎. 中国语法学史稿,语文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53] 司马迁. 史记,中华书局,1972年版
[54] 刘昫.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55] 潘树广. 中国古典文献及其检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版
[56] 三家注. 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57] 李善注. 文选,中华书局, 1997年11月版
[58] 沈德潜. 古诗源,华夏出版社,1998年1月版
[59] 马茂元. 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版
[60] 唐圭璋. 宋词三百首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 钱锺书.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
[62] 王起. 中国历代戏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63] 方孝岳. 中国文学批评,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版
[64]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8月版
[65] 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
[66] 陆侃如、冯沅君. 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2月版
[67] 张庚、郭汉城. 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出版社,1980年4月版
[68] 杨伯峻.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
[69] 杨伯峻. 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出版
[70]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71] 朱熹. 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版
[72] 洪子诚著.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三联书店,2002年8月版
[73] 南帆.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版
[74] 温儒敏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75] 叶继元. 学术规范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76] 杨义. 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3卷本,1986年9月版
[77] 陈平原. 20世纪中国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78]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8月版
[79] 王铁仙. 新时期文学二十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
[80] 温儒敏.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81] 季羡林.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2] 乐黛云、陈跃红.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
[83] 陈惇、孙景尧. 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84] 孟昭毅. 比较文学通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85] 辜正坤. 中西诗歌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6] 杨义. 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87] 曹顺庆. 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 曹顺庆. 中西比较诗学史,巴蜀书社,2008年版
[89] 胡经之.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6月版
[90][美]哈罗德·布罗姆. 如何读,为什么读,黄灿然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1月
[91][美]科林·布朗. 基督教与西方思想,查常评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92] 于荣胜. 日本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
[93] 蒋维乔. 中国佛教史,上海书店,1989年8月版
[94]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共五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8月版
[95] [英]罗素. 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版
[96] 海伦加德纳. 宗教与文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
2.选读书目(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
[1]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版
[2]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2月版
[3]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63年6月版
[4] 柏拉图. 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9月版
[5]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 诗学·诗艺,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3月版
[6] 康德. 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7] 黑格尔. 美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8] 塞尔登. 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 托多罗夫. 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 什克洛夫斯基. 散文理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11] 巴赫金. 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
[12]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13] 王洪君.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4]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5] 苏培成. 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6] 符淮青. 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17] 刘叔新. 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10月版
[18] 利奇. 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19] 皮锡瑞. 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
[20] 钱 穆. 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1] 梁启超.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台湾中华书局,1986年版
[22]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23] 郑樵. 通志略,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24] 邓宗荣. 社科中文工具书使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5]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6]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27]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28] 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9] 王先谦. 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30] 梁启雄. 韩子浅解,中华书局,1960年版
[31] 黄节. 谢康乐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2] 李方直. 谢宣城诗注,万有图书公司,1979年版
[33] 钱仲联. 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4] 倪 璠. 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5] 沈德潜. 唐诗别裁,中华书局,1964年版
[36] 高步瀛. 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7] 高步瀛. 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8]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
[39] 龙榆生. 东坡乐府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版
[40] 王文诰.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41] 李庆甲. 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2] 龙榆生. 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3] 胡云翼. 宋词选,中华书局,1962年版
[44] 唐圭璋. 全宋词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5] 臧懋循. 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
[46] 王起. 元明清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47] 李文初等. 中国山水诗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8] 胡国瑞.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49] 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版
[50] 程千帆. 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版
[51] 吴组缃. 宋元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2] 邓绍基. 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53] 郭英德. 明清传奇史,江苏古藉出版社,1999年5月版
[54] 严迪昌. 清词史,江苏古藉出版社,1990年版
[55] 郭豫适. 红楼梦研究小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1月版
[56] 章太炎. 国学讲演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12月版
[57](德)黑格尔著. 历史哲学,上海书店,1999年9月版
[58](英)帕特里克·加登纳. 历史解释的性质,文津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9] 何兆武.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60]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4月版
[61]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62]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4月版
[63] 米歇尔·福柯著. 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1998,年6月版
[64] 翦伯赞. 史料与史学,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版
[65] 戴燕. 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66](英)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3月版
3.期刊(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读)
[1] 中国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 世界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大学
[3] 当代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4] 语言教学与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5] 语言科学, 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6] 语言文字应用,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7] 汉语学报, 华中师范大学
[8] 方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9] 语言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
[10] 古汉语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11] 语文研究,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12] 对外汉语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13] 汉语史学报,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14]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15] 南开语言学刊, 南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化学院
[16] 语言学论丛,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17] 语言研究集刊, 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
[18] 中国文字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19] 中文信息学报,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20]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中国标准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
[21]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22] 文学评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23] 文学遗产,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24] 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
[25] 外国文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26] 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
[2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
[28] 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大
[29] 文史,中华书局
[30] 文献,国家图书馆
[31] 古籍整理与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东北师大
[32] 中国韵文学刊,中国韵文学会,湘潭大学
[33] 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学院
[34] 明清小说研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35] 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36] 文艺争鸣,吉林省文联
[37] 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协会
[38] 诗刊,中国作家协会
[39] 中国比较文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40] 世界文学,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学科教学)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硕士学位授权点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高层次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体要求是: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比较系统地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勇于探索的学风;熟悉和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历史,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查询、阅读和使用文献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
3.具有独立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计算机达到合格标准。
4.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语文学科教学论:重点研究语文学科教育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
三、学制
一般为2—3年,最长不超过4年。第一、二学期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基础;阅读本专业方向指定的必读书及参考书;完成公共必修课及专业必修课的学习。第三学期学习专业选修课程。第四学期主要参加实践研究活动,围绕研究方向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位论文的准备工作;完成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任务。第五、六学期写出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四、培养方式
1.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个人负责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师组学术群体的作用,依靠学术群体开出必修和选修的课程,让研究生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再由导师分别承担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工作。
2.采取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真阅读任课教师布置的参考书和代表性论文,写出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任课导师应对其认真检查和评改。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织研究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进行科学研究,三年学习期间,在省级学术刊物(正刊)发表本学科领域内以第一作者、西华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的学术论文一篇以上。
五、课程设置计划
1.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总学分31学分以上(详见附表)。
2.课程学习以一级学科内的专业必修课与二级学科内的专业选修课学习为主,辅之以一级学科内跨专业课程选修、经典文献阅读。要求每个专业的研究生必须选修2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其它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并根据本专业确定的经典文献阅读书目、按照考核要求提交至少2份读书报告,作为资格审查的条件之一。
3.同等学历或跨专业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2门本科课程,只记成绩,不算学分,作为资格审查的条件之一,但如果没有这2次选修成绩,不能参加开题。
4.课程考核包括考试和考察两种。必修课一律为考试,选修课可以考试也可以考察,三年中考试课程一般不得少于六门。
5. 课程经考试或考察合格(专业课必须达到70分为合格,其余课程达到60分为合格),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
六、必修环节
本专业实行学分制,总学分总学分31学分以上。其中学位公共课程计7学分,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共计22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文献阅读2学分。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方可毕业。 本专业硕士生的中期分流考核,一般定在修满学分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之前。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作结业处理。
七、专业实践(含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学术活动)
(1)专业实践活动(含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及学术活动等)。组织研究生到党政机关、科研单位或其他有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要求研究生参加教学实习,讲授教材部分内容,学术型研究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教学实习,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实习;研究生应关心和了解学科的进展,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在校期间听取本专业的学术报告不少于10次,或为本院研究生或本科生主讲一次学术报告(主讲一次可抵听讲3次)。(2学分)
(2)文献阅读。阅读本专业相关文献。(2学分)
(3)论文发表。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必须在省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以上(含一篇)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0学分)
八、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1)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持有一种专业敏感,能够对问题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等形成方向性判断;
(2)独立查阅国内外学术文献,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3)能够对文献综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逻辑归纳并有所提炼和升华;
(4)能够进行独立的进行研究设计和思考,具备基本的调查方法和研究问题能力,并且能够提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看法和观点;
(5)拥有比较成熟信息处理、文字驾驭和表述能力。
(6)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一定数量的科研活动,包括承担导师或导师组的部分科研任务。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必须在省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以上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
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论题有现实针对性或理论价值;立论正确,方法科学,观点新颖,有独到见解;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理论和政策观点的阐述能自圆其说。
(2)通篇内容要体现上述“科研能力与水平”的要求,能够准确地归纳和描述论文选题(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必备的基础理论、前沿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能够体现本研究方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能够反映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
(3)字数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3~5万字),参考文献不能少于40篇,(外文参考文献要求不少于10篇);能虚心接受导师或导师组的意见进行修改。
(4)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第二学期开学时向导师提交选题范围,导师签字后交学院存档。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至少一年。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察文献搜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必须符合规范和要求,开题报告会必须公开进行。如果开题报告没有通过,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按照开题报告会小组专家要求,在一个月内再次提交经过修改或重新选题的开题报告。专业学位应于第二学期五月下旬完成开题,其它要求与学术型相同。
(5)毕业论文开题通过后,应于本年度九月份提交论文写作报告,十二月份向导师交毕业论文初稿,次年三月中旬定稿。论文写作报告导师签字后学院存档,并作为论文送审资格进行审查。
九、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1.必读书目:
语文教科书:建议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册;也可以根据今后的就业意向选读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美]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 良方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6] 刘国正,顾黄初,章熊.中国语文教育丛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7]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李海林. 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9] 王尚文.语感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0] 张正君.当代语文教育流派概观[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选读书目
[1] 瞿葆奎 教育学文集·课程(上、中、下)[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中、下)[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 王策三.教学论稿[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4] 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 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6]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 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 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0] 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1] 王松泉,钱威. 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 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3] [美]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4] [美]小威廉姆 E·多尔.王红宇译. 后现代课程观[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5] [美]艾伦•C. 奥恩斯坦, 费朗西斯•P. 汉金斯.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 柯森等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期刊
[1]《教育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月刊.
[2]《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月刊.
[3] 全球教育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月刊.
[4]《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月刊.
[5]《语文建设》. 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月刊.
[6]《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月刊.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专任教师。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 (12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3、教育学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 (10学分)
1、语文课程与教材分析(2学分)
2、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
3、语文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
4、语文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3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 (6学分)
1、基础教育改革研究(2学分)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2学分)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
4、中外教育简史(2学分)
5、教育政策与法规(1学分)
6、语文学习理论与方法(2学分)
7、中国语文教育理论(2学分)
8、比较语文教育研究(2学分)
9、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学分)
10、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学分)
11、汉语言文字专题(1学分)
12、 文学经典鉴赏 (2学分)
(各培养单位可视具体情况加设2-4门课程。)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五、教学方式
1、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教育实习、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
2、导师对学生既进行专业学习指导,也作育人和管理工作,并定期检查。学生可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工作。
3、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在课程学习上,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着重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以及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5、每位研究生在在读期间还应参与中小学一线教研活动或听讲学院学术讲座6次以上,或为本院研究生或本科生主讲1次学术报告(主讲一次可抵听讲3次)。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它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不计学分。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八、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语文教科书(必读)
建议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册;也可以根据今后的就业意向选读其他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二)必读书目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 张楚廷:《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3]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4] 倪文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初中、高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5]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育家成长丛书·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于漪、钱梦龙、窦桂梅、高万祥、李镇西、程红兵、李吉林等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三)选读书目
[1]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版。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 郑金洲等:《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4] 李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版。
[5] 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6] 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版。
[7] 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后期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8] 《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9]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10] 刘国正、顾黄初、章熊:《中国语文教育丛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1]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2]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3]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4] 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5] 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四)期刊
[1] 《教育研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月刊
[2] 《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月刊
[3] 《语文教学通讯》(A刊和B刊),山西师范大学,月刊
[4] 《中学语文教学》 首都师范大学,月刊
[5] 《语文建设》 语言文字报刊社,月刊
[6] 《语文学习》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月刊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职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课程专任教师与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本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学科教育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培养范围
我校在职教育硕士“学科教学”领域包含12个专业,具体如下:
(1)学科教学·思政(045102)
(2)学科教学·语文(045103)
(3)学科教学·数学(045104)
(4)学科教学·物理(045105)
(5)学科教学·化学(045106)
(6)学科教学·生物(045107)
(7)学科教学·英语(045108)
(8)学科教学·历史(045109)
(9)学科教学·地理(045110)
(10)学科教学·音乐(045111)
(11)学科教学·体育(045112)
(12)学科教学·美术(045113)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以在职学习为主。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课程学习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自学与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学分制。主要利用各个寒暑假进行授课和指导论文。前2年以课程学习为主,第4个假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进行论文开题报告,第5个假期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第3学年学位论文工作时间,在校不少于三个月)。学位论文答辩在第3学年下期进行,6月完成学位授予工作。第5、6个假期适当安排选修课。每个假期集中面授时间不少于5--6周(25--30天)。在职攻读学习总时间不超过4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 (12学分)
1、基础英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
3、教育学原理(2学分)
4、教育心理学(2学分)
5、现代教育技术(2学分)
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学分)
以上课程各专业均须开设。
(二)专业必修课 (10学分)
各培养单位应开设5-6门专业必修课程,每门课程2-3学分。课程设置应强调实践性,兼顾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应拓宽和加深学科专业基础,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科学方法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课程:参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教学”各专业培养方案执行。
(三)专业选修课
各培养单位应开设若干门选修课程,每门课程1-2学分。课程设置应加强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专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
具体课程:参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教学”各专业培养方案执行。
(四)教育实践研究
教育实践研究可采用工作总结、教学设计、教育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生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撰写一篇教育实践研究报告,字数不少于8000字。
五、教学要求
各培养单位要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自学与指导等不同学习方式的关系。应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采取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学习的考查与考试可通过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任教的实际表现应作为考查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长期从教的职业理想和信念。课程教学应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宜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自学、行动学习、模拟教学和实践考察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应注重案例教学。应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养成,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注重实践反思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要立足基础教育实践,注重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或教育教学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不少于于1.5万字。
(二)学位论文评审应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按一定比例进行双盲评审,严格答辩程序,保证论文质量。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名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三)学生修满规定课程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点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历史悠久,学术底蕴深厚。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肇始于1943年墨学家伍非百先生创建西山书院文学系之时,迄今已有70余年历史,现为省级重点学科。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全国首批硕士点之一,下设先秦汉魏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4个研究方向。本硕士点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2名,其中5人具有博士学位。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学缘结构合理,教师主要毕业于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
近年来,本硕士点共出版学术著作近2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余项省级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教育部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四川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四川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项、四川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项。
经过几代学人30余年的努力,该硕士点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在文学文化学、古代文学与学术等方面的研究成绩突出,其成果在学界处于领先水平。该硕士点已建设成为学术梯队合理、专业特色鲜明、学科资源丰富、科研成果丰硕、人才培养成效明显的学科,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本硕士点自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共培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其中部分毕业生考取了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其中已有2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近10人已成为博导。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面向全国招生,欢迎各位考生报考本学位点。
本硕士点负责人为蒋玉斌教授,导师为蒋玉斌教授、曾良教授、周晓琳教授、孙宝教授、方新蓉教授、唐爱明副教授、胡燕副教授。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介绍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语文学科教学论方向)主要面向高等师范院校、省市教育科研机构、教育传媒出版机构及基础教育一线培养具有较强的语文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本硕士点于2000年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迄今为止,已招收培养16届、逾百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目前有教授(研究员)2人,副教授4人;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博士1人,硕士4人。近年来,本专业导师共主持教育部和四川省社科项目5项,主持地厅级课题8项,在《光明日报》、《教育学报》、《教育发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术界》、《文艺争鸣》等理论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相关著作、教材10部,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多项。本专业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语文教材研究、文学教育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有着较为丰厚的学术积淀。
本硕士点负责人为陈勇博士,导师为陈勇博士、陈树生教授、梁玉敏教授、粟斌副教授、曾洪军副教授、杜二敏副教授。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点介绍
文艺学学科团队从中西方文化传统出发关注文学理论、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学术前沿,注重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纳入西方思想史的视野和脉络予以重新考察,着力研究全球化运动中文化(文学)生产方式的演变,注重从中国现实出发展开对中国文学理论传统的再发现与再阐释,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视觉呈现与文化工业等问题。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项,在《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学》、《文艺争鸣》、《当代文坛》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教材1部。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文艺学学科团队自1997年开始挂靠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培养文艺美学和文学批评方面的硕士生,毕业学生50余名,具有指导硕士生的丰富经验和良好学术水平。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研究领域各具特色。现有导师7人,分别来自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 6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刘进教授、李长生博士、刘麒麟博士等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文学)理论为核心,厘清西方文化理论的传统与脉络,在现代性批判的视域中展开对文化(文学)批评理论的学术研究,关注中国文化产业实践中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策略等现实问题;刘玉平教授、杨红旗教授、李媛博士等以中国文化传统为背景,立足中国文学艺术经验,展开对中国文化(文学)理论传统的研究;王小娟博士等立足于中国文化产业的现实经验,以影像文化、传媒文化为核心,以传媒文化与传媒效果研究为核心,以传媒理论在当下传媒文化研究领域的适用性研究为突破点,展开对中国文化产业具体的经验研究、实践分析与文化批评。
本硕士点负责人为刘进教授,导师为刘进教授、刘玉平教授、杨红旗教授、王小娟副教授、李媛副教授、李长生副教授。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专业学位硕士点介绍
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制两年。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硕士点于2010年正式招生,迄今已招收硕士生240人,毕业88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中小学、教育传媒机构等。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团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科研成果。目前该学科共有校内硕士生导师4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8人,拥有博士学位者27人。近年来,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1项。另外,本学科还聘请了中小学一线知名专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19人担任校外导师。
本学科依托文学院,在中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语言教学研究、文学教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中小学语文教育作出了贡献。
本硕士点负责人为陈勇博士,校内导师为陈勇博士、陈树生教授、梁玉敏教授、刘进教授、康健教授、杨小平教授、王胜明教授、蒋玉斌教授、傅宗洪教授、邱永旭教授、刘玉平教授、薄守生教授、傅学敏教授、何希凡教授、杨红旗教授、张霞教授、郑海涛教授、邓春琴副教授、杜二敏副教授、方新蓉副教授、傅华副教授、甘秋霞副教授、韩斌育副教授、赖慧玲副教授、李仕华副教授、李媛副教授、胡燕副教授、罗建新副教授、廖德明副教授、罗文军副教授、强中华副教授、粟斌副教授、唐爱明副教授、王小娟副教授、吴继刚副教授、徐强副教授、严正道副教授、杨敏副教授、杨勇副教授、余作胜副教授、曾晓舸副教授、曾洪军副教授、周芸芳副教授、朱力副教授。
校外导师为衡智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祥文(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陈斌(语文特级教师)、李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仲卫国(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杨明(语文特级教师)、高正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程晓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龙绍明(语文特级教师)、陆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陈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梅绍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何翔宇(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马荣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胡雪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邓燕林(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刘晓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杜金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卿平海(语文特级教师)。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介绍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肇始于1943年梁启超弟子著名墨学家伍非百先生创建西山书院文学系之时。历川北大学、南充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经周虚白、郑临川、牟家宽、傅平骧、杨世明、何承桂、胡嗣坤、佘正松等几代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和辛勤耕耘,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良好的学术传统,在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巴蜀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以及唐宋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等方面形成突出特色和优势。先后出版了《巴蜀文化大典》《巴蜀方志艺文篇目汇录索引》《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巴蜀艺文五种》等大型巴蜀文化研究工具书,整理出版了《司马相如集校注》《扬雄集校注》《陈尧佐诗辑佚注析》《蜀中广记校证》《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文同集编年校注》《刘长卿集编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贾岛诗集笺注》《杜荀鹤诗笺注》《高适诗选评》《司空曙诗集校注》等重要著作,先后获国家古籍整理二等奖1项、国家图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四川省政府二等奖3项、四川省政府三等奖6项、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文学遗产》《音乐研究》《文献》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导师团队老中青结合,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现有导师8人,分别来自四川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7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具有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后学习经历,国家社科基金评委1人,博士生导师1人,一级学会副会长1人。
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30余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60余人。一半以上毕业生在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四川理工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嘉应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外教育机构任教,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成都市司法局、重庆市公安局、九江市计生委、南充市委组织部等党政机关和部队工作。其中,博士和硕士生导师26人,大校军衔1人,处级干部13人。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自199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文学院较早招收研究生的专业,至今已经毕业十四届共300余名学生。本专业有雷家仲、杨业瑞、张承意、胡学富等老一辈学者,他们开启了本专业的历史,在现代作家、现当代文学思潮、当代文学批评等多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积淀了丰富的本学科研究的历史。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中青年学科骨干的引进,尤其是在招收硕士研究生以后,本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目前,本学科有导师8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3人,有5人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分别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高校。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本学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的发掘与整理、中国现当代诗歌、戏剧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学科导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先后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4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参编专著、教材、辞典等近40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等本专业高级别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在本专业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中,有部分现在就职于四川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另有部分毕业生就职于部队、行政机关及知名中学。
本专业注重对外学术交流,先后邀请张炯、黄修己、吴福辉、胡明、孟繁华、刘勇、赵稀方、李怡、王家新等国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还先后邀请冯铁、岩佐昌璋等海外汉学家来校讲学。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