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西华师范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西华师范大学学姐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培养方案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相互作用和基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各学科的重要基础。以物理学基础科学为中心,与材料科学、通信技术及微波技术等相互渗透,注重理科与工科相结合,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下设理论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核天体物理等六个二级学科。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专业高层次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体要求是: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作风正派。
2. 具有踏实、严谨、刻苦的治学作风,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研究学科、专业最新动态和各种先进理论,能使用和开发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管理教学软件。
3. 有扎实的物理基础和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物理学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掌握研究物质的微观及宏观现象所用的模型和方法等专业理论及相关的数学与计算方法,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备从事前沿课题研究的能力。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计算机达到合格标准。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
4. 具有健康体魄,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和良好的科研道德、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研究方向
1. 理论物理(070201)
(1)研究内容:黑洞热力学,引力场方程的解,暗物质、暗能量宇宙学、有限温度量子场论、夸克物质理论及ADS/CFT等领域。
(2)研究特色:结合当前理论物理的研究热点课题,对黑洞的经典与量子理论、高维引力场方程解、暗物质、暗能量主导的宇宙学以及ADS/CFT对偶进行研究。对黑洞物理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 原子与分子物理(070203)
(1)研究内容:将成熟的理论方法(量子力学理论、原子分子结构理论、统计热力学理论、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理论)与微观分析实验相结合,借助当前较强的计算能力,探索原子分子高激发振动态的本质和其物理图像,研究部分气体分子高激发振动能级及其宏观热力学性质(如内能、熵、焓、化学势、吉布斯函数等等);研究新型固态储氢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储氢性能之间的本质联系,探索和解决在先进能源材料、催化材料、以及纳米器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方面的关键理论性问题,从原子与分子层次上设计新的材料,研究材料的新特性。
(2)研究特色:将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的理论和最新实验相结合,充分发挥原子分子物理其基础性强的学科优势,注重与化学、与材料交叉,将统计热力学理论、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理论与微观分析实验相结合,开展对体系的高激发振-转能量和宏观热力学性质的精确描述;借助当前相关的计算程序软件,对新型固体材料中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过程、物理现象进行直观的模拟、描述和计算,揭示表现实验当中无法取得的细节,揭示材料与其储氢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金属催化剂的本质特征和催化机理,为新型固态储氢材料的实际应用获得理论支持和技术突破。
3. 凝聚态物理(070205)
(1)研究内容:含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离子晶体的光磁性质、顺磁共振谱;晶体缺陷和晶格局域畸变导致新型材料晶体的光磁性质变化;高压物理、稀土物理、缺陷与相变物理、薄膜和纳米材料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模拟金属、合金、陶瓷中的初级辐照损伤,分析级联中缺陷的产生,缺陷形成机制以及缺陷团的形成;材料的相变机制和热物理性质。
(2)研究特色:注重物理与化学交叉,理论研究和实验结合,创立了双旋一耦合系数模型的自旋哈密顿理论;考虑晶体强共价性对谱学特性的影响和贡献;借助现有的实验仪器(晶体生长炉、镀膜仪等)制备材新并进行性能测试研究。
4. 光学(070207)
(1)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光信号调制、传输、探测、处理等光纤通信及光电子理论与技术,偏振模色散控制与补偿;光子晶体光纤的结构设计;光纤射频传输;光学模数转换理论与方法;集成光电子器件结构设计、数字分析与仿真;微波光电子器件研究与设计;光调制解调器件设计;基于长周期波导光栅的新型光滤波器设计。
(2)研究特色:将光学与信息学相结合,研究基于光纤传输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致力于整合现有的多种有线、无线接入网络,并设计开发相关的光电器件,瞄准信息光学研究热点,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
5. 无线电物理(070208)
(1)研究内容:主要研究计算电磁学、复杂媒质电磁辐射、散射与逆散射以及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研究内容涉及复杂媒质及结构问题的电磁理论与算法、各种用途的电磁材料以及多种媒质的宏观及微观电磁特性、射频微波器件及系统设计。
(2)研究特色:本专业将无线电传输技术、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控制理论等结合起来,形成多学科的综合,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结合起来,本专业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与本地企业联合攻关,解决无线电物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6. 核天体物理(0702Z1)
(1)研究内容:恒星内部物理,恒星晚期演化与超新星爆发,核合成及元素丰度分析;变星观测与研究,星系厚度测定等。
(2)研究特色:本研究方向涉及理论物理,核物理与天体物理交叉领域,理论研究与高能物理实验及天文观测数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三、学制
学制一般为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6年,第一学年加深并拓宽专业理论知识;阅读本专业方向指定的必读书及参考书;外语及计算机通过考核。第二学年选定主要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学科研究动态;开始进行学位论文的准备工作;完成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任务。第三学年写出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四、培养方式
1. 采取导师负责制与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以德育为先导、严格管理,不断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坚持课堂讲授与教师个别指导并重,自学与集体讨论并重,公共课采用讲授方式,专业课采用课堂讲授、自学、集体讨论相结合方式,同软件有关课程则采用讲授及学生具体实践相结合方式,学习资料由导师指定,限期学完,每学完一门专业课,学生都必须写出一篇论文,论文必须有自己的见解。
3.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织硕士生参加科学实验、教学实践和社会调查,培养其独立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学期参加系学生分会组织的学术讨论会;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在省级以上刊物正式发表至少一篇以上论文。
五、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
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类。学生在进校的前三学期,必须学习完所有课程,总学分26-32学分即可作调研和论文的开题报告(详见附表)。根据研究的需要及经费情况,鼓励学生外出跟其他导师学习,扩大研究方向。后三学期主要为学生完成毕业学位论文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高质量、高水准的完成学位论文,同时参加教学实践,掌握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技能。
培养环节参见《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说明》。
六、专业实践(含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学术活动)
研究生应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完成任务情况,由导师考核评定科研能力并写出评语。研究生随导师听课,参加教学实践工作,讲授教材部分章节。社会实践则组织学生到科研部门或其他有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或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加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社会考察调研活动,最后由专业组或有关单位作出考评。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1)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持有一种专业敏感,能够对问题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等形成方向性判断;
(2)独立查阅国内外学术文献,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3)能够对文献综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逻辑归纳并有所提炼和升华;
(4)能够进行独立的进行研究设计和思考,具备基本的调查方法和研究问题能力,并且能够提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看法和观点;
(5)拥有比较成熟信息处理、文字驾驭和表述能力。
(6)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一定数量的科研活动,包括承担导师或导师组的部分科研任务。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必须在省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以上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
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论题有现实针对性或理论价值;立论正确,方法科学,观点新颖,有独到见解;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理论和政策观点的阐述能自圆其说。
(2)通篇内容要体现上述“科研能力与水平”的要求,能够准确地归纳和描述论文选题(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必备的基础理论、前沿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能够体现本研究方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能够反映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
(3)字数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不低于1.5万字),参考文献不能少于40篇,(外文参考文献要求不少于10篇);能虚心接受导师或导师组的意见进行修改。
八、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1必读书目
[1] 赵敏光.晶体场和电子顺磁共振理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2] 赵敏光.配位场理论方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3] 赵敏光,余万伦.晶体场理论-不可约张量算符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4] 游效曾.物质结构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5] 周公度,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 徐光宪.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89
[7] Slater J C.Quantum theory of atomic structure[M].Mcgraw-Hill,New York-Toronto- London, 1960.
[8] Griffith J S.The theory of Transition-metal Ions.[M].London: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1.
[9] Sugano S, Tanabe Y, Kamimura H.Multiplets of Transition-metal Ions in Crystal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0
[10] Ballhausen C J.Introduction to ligand field theory[M]. McGraw-Hill, New York, 1962.
[11] Schlufer H L , Gliemann G.Basic principle of ligand field theory[M]. Wiely Interscience,London,New York,Sydney,Toronto,1969.
[12] Gerd Keriser.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光纤通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3] 王江平等译,(美)帕勒里斯著.光纤通信[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14] Jeff Hecht. Understanding Fiber Optics(光纤通信原理、系统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5] 原荣.光纤通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6] 王延恒,王黎明.光纤通信系统与光纤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17] L. G. 卡座夫斯基著,张肇仪等译.光纤通信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18] (美国)亚里夫著//陈鹤鸣. 现代通信光电子学(第五版)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9] S.O. Kasap, Optoelectronics and photonic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光电子学与光子学的原理及应用) [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0] 石顺祥 陈国夫 .非线性光学[M].西安: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2003.
[21] 沈元壤著,顾世杰译,非线性光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2] F.T.阿雷克,E.O.舒尔茨-杜菠依斯.非线性光学和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23] 马冰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24] 王增和,电磁场与电磁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5] 盛振华,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26] 梁昆淼,数学物理方法(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7] 张克潜,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
[28] Reinhold Ludwig, Pavel Bretchko, RF circuit design: theory and application[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9] E.U. 康登, H. 奥达巴西,原子结构,科学出版社,1989
[30] 谢希德,陆 栋,固体能带理论,復旦大学出版社,2007.
[31] 黄时中,原子结构理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32] 朱正和,余华根,分子结构与分子势能函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
[33]连汉雄.电磁场理论的数学方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4] 王朴中,石长生.天线理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5] 查理(美)等.电磁场问题的有限元解法[M].科学出版社.2007
[36]王增和,电磁场与电磁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37] 梁昆淼.数学物理方法(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8] 张克潜.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报1994年
[39] S.西尔菲主编,蒋贤扎等译,微波天线理论与设计[M].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1989.
[40]S.西尔菲主编,蒋贤扎等译.微波天线理论与设计[M].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6.
[41]盛剑虹等.电磁场的数值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5
[42] 张立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及其应用[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43]顾畹仪,李国瑞.光纤通信系统[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4]张宝富等.宽带光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5]李玉权,光通信原理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6]ADS应用详解-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7] 吴镇扬.数字信号处理的原理与实现[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8] 曹雪虹,张宗橙.信息论与编码[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9] 曾庆勇.微弱信号检测[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50] [美]Rculph Chauaing.DSP原理及其C编程开发技术[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1] 马建国,孟宪元.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基础[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2] [美] John G.Proakis,张力军,张宗橙,郑宝玉等.数字通信(第四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选读书目(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
[1] 唐敖庆,配位场理论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79
[2] 李志林,材料物理,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 徐元植,实用电子磁共振波谱学——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4] 张建中,顺磁共振方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义,1998
[5] 张建中,孙存谱,磁共振教程,合肥:中国科大出版社,1996
[6] 张建中,赵保路,自旋标记ESR波谱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7] 裘祖文,电子自旋共振波谱,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8]  Yu, K. N. et. al., Moden Applications of EPR/ESR: From Biophysics to Materials Science, Springer Verlag, 1998.
[9] 张建中,生物医学中的磁共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 Gerd Keriser.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光纤通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1] 张宝富等.全光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12] 张宝富等.宽带光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3] 乐孜纯 张明 全必胜 .光网络实用组网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2008.
[14] Rajiv Ramaswami,Kumar N. Sivarajan.Optical Networks:A Practical Perspective[M].California:MorganKaufmann Publishers, Inc.,2003.
[15] 李玉权,光通信原理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6] Pallab Bhattacharya, Semiconductor Optoelectronic Devices (Second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1997
[17] 廖承恩,微波技术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18] Bhag Singh Guru,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ory fundamentals[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9] 徐国昌,光电子物理基础[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0] 黄德修,半导体光电子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21] P.L.Knight, W.J.Firth .The Elements of Nonlinear Optics[M].1991
[22] Robert W. Boyd .Nonlinear Optics[M].. Academic Press, INC,1992
[23] 导论:M.Zeilik: Introductory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4th ed.)(Brooks/Cole 1998) 
[24] 辐射理论G.B.Rybicki and A.P.Lightman:Radiation Process in Astrophysics (John Wiley and Sons, 1979)
[24]恒星结构与演化R.Kippenharn and A.Weige:Stellar Structure and Evolution(Springer 1990) 
[25] 星系天文学Binney & Merrifield, Galactic astronomy 
[26]星际介质L.Spitzer:Physical Proesses in the Interstellar Medium(John Wiley and Sons 1978) 
[27] 致密星:S.L.Shapiro and S.Teukolsky:Black Holes, White Dwarfs, and Neutron Stars (John Wiley and Sons 1982) 
[28] 活动星系核J.H.Krolik:Active Galactic Nuclei(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29] 高能天体物理Longair, High-energy astrophysics (2nd edition: 2 vols) 
[30] 宇宙学与结构形成E.W.Kolb and M.S.Turner:The Early Universe(Addison-Wesley 1989) 
[31] 流体与等离子体天体物理
[32] Choudhuri, The physics of fluids and plasmas: an introduction for astrophysicis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3] 宇宙线R.Schlickeiser:Cosmic Ray Astrophysics(Springer、2002)
[34] 观测基础Lena, Observational astrophysics ;黄佑然 许敖敖 唐玉华 宣焕灿,实测天体物理学(1987)
[35] 数据分析理论:李惕碚,实验的数据处理;丁月蓉 郑大伟,天文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1990
[36] ADS应用详解-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7] Frank Gross, Smart antenna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8] 彭芳麟,数学物理方程的MATLAB解法与可视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9] John D.Kraus, Ronald J. Marhefka, Antennas[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0]A Design Approch Digital System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Gregory L.Mos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ill,Inc 1991
[41]A simple approach to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 Craig Marven and Gillian Ewers. New York : Wiley, c1996.
[42Biomedical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C-language examples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for the IBM PC Willis J. Tompkins editor.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c1995.
[43]Understanding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Richard G. Lyons. China Machine Press 2005.
[44]Real-time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 implementations, applications, and experiments with the TMS320C55X / Sen M. Kuo, Bob H. L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
[45]Real-time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Implementations, Applications And Experiments With The Tms320c55x, 2nd Edition By.Kuo United Kingdom John Wiley & Sons 20060101
[46]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Roy Blake. Beijing :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 2002.
[47]A first course in wavelets with Fourier analysis .Albert Boggess, Francis J. Narcowich . Beijing :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 2002.
[48]Signals and systems . Simon Haykin, Barry Van Veen. Beijing : Pub.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3.
[49]Introduction to digital communication . Rodger E. Ziemer, Roger L. Peterson. Beijing : Publishing House of mechanical Industry ; 2004.
[50]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 a practical approach .Emmanuel C. Ifeachor, Barrie W. Jervis. Pub.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3.
[51]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using MATLAB . Rafael C. Gonzalez, Richard E. Woods, Steven L. Eddins. Beijing : Pub.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c2004.
[52]Digital 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 Tamal Bose ; with Francois Meyer contributing Chapter 10 and Mei-Qin Chen contributing the Appendix.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3期刊
[1] 中国科学各辑.月刊.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1992,1起
[2] 科学通报.旬刊.中国科学杂志社.自2000,1起
[3] 物理学报(中国物理).月刊.中国物理学会. 自1986,1起
[4] 理论物理通讯. 月刊.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自2000,1起
[5] 化学物理学报. 双月刊.中国物理学会自1998,1起
[6] 结构化学. 双月刊..中国科学院,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1999,1起
[7] 计算物理. 双月刊.中国核学会. 自2003,1起
[8] 波谱学杂志. 季刊.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自1992,1起
[9] 人工晶体学报. 双月刊.中国硅酸盐学会. 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和中非人工晶体研究院
[10] 量子学报.双月刊.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自1996,1起
[11] 光学学报.月刊.中国光学学会,上海光机所.自1981,1起。
[12] 中国激光.月刊.中国光学学会.自1974,1起.
[13] 中国光学快报.月刊.中国光学学会.自2003,1起.
[14] 应用光学.中国兵工学会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五研究所.自1980,1起.
[15] 激光技术.双月刊.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自1971,1起。
[16] 发光学报.月刊.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自2004,1起。
[17] 激光杂志.双月刊.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自1975,1起。
[18] 量子光学学报.季刊.山西省物理学会.自1980,1起。
[19] 激光与红外.月刊.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自1971,1起。
[20] 红外与激光工程.双月刊.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八所.自1972,1起。
[21]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双月刊.天津理工大学. 自2005,1起.
[22] 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双月刊.中国光学学会.自1992,1起。
[23]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月刊.中国物理学会. 自1992,1起
[24]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Weekly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自1960,1起
[25] Applied Physics B-Lasers and Optics .Semimonthly. Springer自1992,1起
[26]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Weekly.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自1990,1起
[27]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Liquids .Bimonthly. Taylor & Francis Ltd自1992,1起
[28] Physics of the Solid State .Monthly. MAIK NAUKA/INTERPERIODICA/SPRINGER. 自1992,1起
[29] Physics Review B. Weekly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自1960,1起
[30] Physics Review Letters. Weekly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自1960,1起
[31] 光学学报.月刊.中国光学学会,上海光机所.自1981,1起。
[32] 中国激光.月刊.中国光学学会.自1974,1起.
[33] 中国光学快报.月刊.中国光学学会.自2003,1起.
[34] 应用光学.中国兵工学会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五研究所.自1980,1起.
[35] 光子学报.月刊.中国光学学会. 自1980,1起.
[36] 光电子.激光.月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中国光学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天津理工大学. 自1990,1起.
[37]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双月刊.天津理工大学. 自2005,1起.
[38] 激光技术.双月刊.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自1971,1起。
[39] 发光学报.月刊.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自2004,1起。
[40] 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双月刊.中国光学学会.自1992,1起。
[41] 激光杂志.双月刊.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自1975,1起。
[42] 量子光学学报.季刊.山西省物理学会.自1980,1起。
[43] 激光与红外.月刊.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自1971,1起。
[44] 红外与激光工程.双月刊.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八所.自1972,1起。
[45] 光电子技术.季刊.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自1981,1起。
[46] 量子电子学报.双月刊.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自1984,1起。
[47]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双月刊.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中国光学学会.自1982.1起。
[48] 光学仪器.双月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 、中国光学学会工程光学专业委员会.自2000.1起。
[49] Applied Optics.月刊.OSA(美国光学学会)。
[50]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月刊.OSA(美国光学学会)
[51] Journal of Light wave Technology.月刊.OSA(美国光学学会)
[52] IEEE Journal Quantum Electronics.月刊.OSA(美国光学学会)
[53] IEEE Journal Selected Topic Quantum Electronics.月刊.OSA(美国光学学会)
[54] Optics Express. 月刊.OSA(美国光学学会)
[55] Optics Letter.月刊.OSA(美国光学 学会)
[56]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月刊.(RAA)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981.1起
[57] 天文学报.季刊.中国天文学会. 1981.1起
[58] 天文学进展.季刊.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天文学会). 1983起
[59]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月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81.1起.
[60] Astrophysics(APP)(美国)
[61] Astrophysics Letter(APPL)(美国)
[62] astronomy & astrophysics(荷兰)
[63] Physics Review(PR)(美国)
[64] Physics Review Letter(PRL) (美国)
[65] 微波学报. 季刊. 中国电子学会. 自1980,1起。
[66] 电波科学学报. 双月. 中国电子学会. 自1986,1起。
[67] 电子学报. 月刊. 中国电子学会. 自1962,1起。
[68] 中国科学. 月刊. 中国科学院. 自2000,1起。
[69]  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 月刊. IEEE Inc. (电机及电子学工程师联合会)
[70]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半月刊.  John Wiley and Sons.
 
 
 
 
物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
学院 物电学院 学科代码 0702 学科名称 物理学
研究
方向
01.理论物理 02. 原子分子物理 03.凝聚态物理
04. 光 学 05. 无线电物理 06. 核天体物理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核方式 任课教师 备注
学位课程 公共
必修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考试   全校
  第一外国语(含学位英语、期末英语、英语听说) 144 4 1、2 考试   除英语外
专业
必修课
  数值分析 51 3 1 考试 罗杨平 方向
1、2、3、6
  高等量子力学 51 3 1 考试 蒋青权
  量子统计物理 51 3 2 考试 谌家军
  信号检测与处理 51 3 1 考试 代显志 方向4、5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 51 3 1 考试 刘汉奎
  无线系统的微波与射频设计 51 3 2 考试 王云秀
非学位课 专业
选修课
(至少选修3门)
  广义相对论 51 3 1 考试 吴双清 1
  黑洞物理学 51 3 3 考试 杨树政 1
  量子场论 51 3 2 考试 吴双清 1
  学科前沿讲座 51 3 3 考核 吴双清 1
  天体物理学 51 3 1 考试 罗志全 1、6
  群论基础 51 3 2 考试 任维义 1、2、3
  原子与分子结构理论 51 3 2 考试 任维义 2
  量子化学 51 3 3 考查 陈太红 2
  密度矩阵理论 51 3 3 考查 任维义 2
  电子顺磁共振理论 51 3 2 考试 陈太红 3
  固体理论 51 3 2 考试 曾体贤 3
  晶体场理论 51 3 3 考查 陈太红 3
  光纤通信网络 51 3 2 考试 刘汉奎 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51 3 2 考试 刘汉奎 4
  光子学导论 51 3 2 考试 张谦述 4
  非线性光学 51 3 3 考试 刘汉奎 4
  光波导理论与技术 51 3 3 考试 张谦述 4
  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应用 51 3 2 考试 肖顺文 5
  无线传感器网络 51 3 2 考试 戚淮兵 5
  微波通信工程 51 3 3 考试 王云秀 5
  恒星物理 51 3 2 考试 张  洁 6
  天文数据处理 51 3 3 考试 罗杨平 6
  天体辐射机制 51 3 2 考试 刘门全 6
               
公共
选修课
(至少选1门)
  第二外国语 51 1.5 1 考试   选课人数50人以上开课
  自然辩证法 18 1 1 考试  
  计算机应用 51 1.5 1 考试  
  必修
环节
  专业实践(含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学术活动)   2 2~4 考查    
  前沿文献剖析   2 1~4 考查    
  论文发表            
  补修
(本科)
课程
  普通物理     1 考查 陈太红 跨专业或同等学力补修(按方向选两门)
  理论物理     1 考查 张 洁
  现代电路理论     1 考查 陈元莉
  电磁仿真工具应用     1 考查 王云秀
  电动力学     1 考查 罗志全
  统计力学     1 考查 陈太红
  理论力学     1 考查 雷洁红
  量子力学     1 考查 蒲瑾
应修总学分 26-34
 
 
 
 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物理)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学物理课程专任教师。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物理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1.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提出的业务条件),按专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2.入学考试: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报考者需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其中学位基础课为各学科方向研究生均必须研修的课程,专业必修课分专业设置,各4~5门,选修课每生选修3~4门。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
  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36 2 1  
  教育学原理 34 2 1  
  课程与教学论 34 2 1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34 2 1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34 2 1  
  基础英语 51 2 1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
专业必修课根据学科教学(物理)方向特点,全面、系统地介绍本学科方向基础知识,体现专业特色和应用特色,充分反映本学科前沿研究。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
  物理课程与教材分析 34 2 2 李卫平
  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51 3 2 李卫平
  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 34 2 2 徐平川
  物理学基础与前沿专题 51 3 1 罗志全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选修3-4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34 2 1 戚淮兵
  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34 2 2 代 伟
  物理实验设计 34 2 2 代 伟
  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34 2 2 陈元莉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教学实践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科研实践要求将课程学习、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形成理论升华。
五、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利用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实施教育实践活动。由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同时聘任中小学有经验的高级教师共同指导,实行双导师制。
六、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一定的理论意义。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由导师组共同把好学位论文的选题关,组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会。
2.导师将采取面谈、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指导学位论文的全过程。指导教师将对所指导的学位论文质量承担指导责任。论文必须严格符合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质量标准。
3.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认真组织论文答辩,严格答辩程序,尊重学术规范,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其中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4.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它
非师范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不计学分。跨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
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学科代码 045105 学科名称 学科教学(物理)
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物理)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核方式 任课教师 备注
学位课程 公共
必修课
  基础英语 51 2 1 考试    
  政治理论 36 2 1 考试  
  教育学原理 34 2 1 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 34 2 1 考试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34 2 1 考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34 2 1 考试  
专业
必修课
  物理课程与教材分析 34 2 2 考试 李卫平  
  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51 3 2 考试 李卫平
  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 34 2 2 考查 徐平川
  物理学基础与前沿专题 51 3 1 考查 罗志全
非学位课程 专业 选修课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34 2 2 考查 戚淮兵 选修3-4门课
 
  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34 2 2 考查 代 伟
  物理实验设计 34 2 2 考查 代 伟
  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34 2 2 考查 陈元莉
  补修课   教育学           非师范类补修
  心理学          
  学科教学论          
  物理学史           跨专业补修(任选两门)
  普通物理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教学实践 专业实践(含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学术活动)   8        
应修总学分 ≥36
 
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学科教学论)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专业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物理教育和物理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师德优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踏实、严谨、刻苦的治学作风,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研究学科、专业最新动态和各种先进理论,能使用和开发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管理教学软件。
3.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熟悉国内外课程和教学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承担高校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普通物理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也能在中学物理教学和物理教学科研工作中起到骨干和带头作用。
4.坚持锻炼身体,磨炼顽强的意志。
二、研究方向
1.物理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1)内容:包括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构和物理学理论结构关系,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融合,物理习题的编制与解答,物理教学中的科学与美学,生活经验与物理教学,物理学的应用与物理知识教学等物理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
(2)特色:视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从物理角度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将此作为物理教育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2.物理教育现实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内容:研究随着社会发展,物理学自身的发展以及物理教育理论的发展而在物理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当前主要研究中学物理新课程。
(2)特色: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发现和认识物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可行有效的解决措施。
3.教育物理问题研究
(1)内容:包括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各种物理教材及考试中)的各种疑难教育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特色:以坚实而全面物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从而居高临下面对中学物理教学,着重解决在中学物理教育界具有普遍性的难度较大争议较多的教育物理问题。
三、学制
2-6年,一般为3年。第一学年加深并拓宽专业理论知识;阅读本专业方向指定的必读书及参考书;外语及计算机通过考核。第二学年选定主要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学科研究动态;开始进行学位论文的准备工作;完成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任务。第三学年写出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四、培养方式
1.采取导师负责制与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以德育为先导、严格管理,不断
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坚持课堂讲授与教师个别指导并重,自学与集体讨论并重,公共课采用讲授方式,专业课采用课堂讲授、自学、集体讨论相结合方式,同软件有关课程则采用讲授及学生具体实践相结合方式,学习资料由导师指定,限期学完,每学完一门专业课,学生都必须写出一篇课程论文,论文必须有自己的见解。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织硕士生参加科学实验、教学实践和社会调查,培养其独立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学期参加系学生分会组织的学术讨论会;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在省级以上刊物正式发表至少一篇以上论文。
五、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
课程分公共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所学课程不得少于26学分(详见附表)。
六、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
第3-4学期参加本科教学实践工作和一定的社会调查工作。由专业组指定研究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加教学活动,讲授教材部分章节。社会实践则组织学生到科研部门或其他有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或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加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社会考察调研活动,最后由专业组或有关单位作出考评。
七、学位论文及答辩
1.在第四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确定论文选题。
2.学位论文题目由导师和学生共同选定,学位论文要有自己的见解,毕业设计要有应用价值。
3.论文应在第五学期基本定稿,其间导师要定期检查进度及质量;第六学期送出评阅并进行答辩,由院学位委员会审查后授予硕士学位。
八、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1.著作
一般课程与教学理论
[1]《课程新论》(廖勋哲)
[2]《教学论纲》(张楚庭)
科学课程与教学理论
[1]《学科教学论基础》(钟启泉主编)
[2]《理科教育展望》(钟启泉主编)
[3]《物理教育展望》(钟启泉主编)
[4]《中国物理教育史》 (骆炳贤编)
科学哲学
[1]《科学研究的艺术》(张巨青主编)
[2]《自然辩证法概论》(刘大椿主编)
物理学史
[1]《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著)
[2]《物理定律的本性》(R.P.费曼著)
教育物理
[1]《新编高中物理奥赛指导》(范小辉编著)
[2]《新编高中物理实用题典》(范小辉编著)
2.期刊
一般教育期刊
[1]《课程.教材.教法》(课程教材研究所)
[2]《教育研究》(中央教科所)
[3]《教师教育研究》(华东师大、北师大)
[4]《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学会)
物理教学期刊
[1]《大学物理》(中国物理学会主办)
[2]《中学物理》(高中版)(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
[3]《物理教学》(华东师大主办)
[4]《物理教师》(苏州大学主办)
[5]《中学物理教学参考》(陕西师大主办)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学科教学论)
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
学院 物电学院 学科代码 040102 学科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方向 01.物理学科教学论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核
方式
任课教师 备注
学位课程 公共
必修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
36 2 1 考试    
  研究生英语 144 4 1、2 考试  
专业
必修课
  教育学原理 51 2 1 考试    
  教育心理学 51 2 1 考试  
  教育科研方法 51 2 1 考试  
  物理教学论 34 2 2 考试 李卫平
  物理方法论 34 2 1 考试 李卫平
非学位课程 专业 选修课   中学物理疑难问题研究 51 3 3 考试 李卫平 至少修
3
  物理教学实验设计 51 3 2 考查 代伟
  物理教育史 34 2 3 考查 王志红
  物理学前沿与中学物理专题 34 2 3 考查 罗志全
  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34 2 2 考查 陈元莉
  物理教学软件设计 34 2 3 考试 戚淮兵
公共
选修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至少修
1门
  第二外国语 51 1.5 1    
  计算机应用 51 1.5 1 考试  
  必修
环节
  专业实践(含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科研实践)   2 2~4 考查    
  文献阅读   2 1~4 考查  
  论文发表          
  补修(本科)课程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40     考查 王志红 跨专业或同等学力补修(任选三门)
  普通物理 240     考查 徐平川
  物理学史 40     考查 王志红
  理论物理概论 120     考查 罗志全
应修总学分 26—34

一、研究方向与特色
本学科方向主要从事黑洞与引力物理、宇宙学以及与天体物理密切相关领域的一些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黑洞热力学、霍金辐射、全息、AdS/CFT对应性、引力场方程的解、超引力、暗能量宇宙学、引力透镜等课题。黑洞物理、暗能量宇宙加速膨胀是当前理论物理和宇宙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对其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刻地理解时空本性、物质的基本结构和宇宙的形成及演化等基本问题。我们在相关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水平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二、师资力量
目前,从事该方向研究的科研人员共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3人(杨树政教授、吴双清教授、蒋青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人(李中华教授、陈德友博士),在读博士1名(兰小刚讲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1人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该课题组与哈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校有密切的学术交流与长期合作关系。5年以来,在国际权威专业杂志Phys.Rev.LettPhys. Rev. D, JHEP, JCAP, Nucl. Phys. B, Phys. Lett. B, Class. Quant. Grav.等期刊上发表了SCI论文150余篇,论文他引的总次数已超过2000次,其中一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07)”。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基金编号:10675051107730081097505811005086111780181127515711205125),省部级基金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
三、研究生培养及去向
    本课题组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和科研水平受到同行专家的肯定,已经连续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多人已经获得博士学位。本方向与电子科技大学有长期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合作。硕士生毕业后,直接去就业的单位有:沈阳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博士生(联合培养)毕业后有数人先后去美国、巴西等国外大学以及国内其他科研院校做访问学者或者博士后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与特色
     信息光学硕士点是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点。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信息光学研究团队注重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既研究光通信、光纤传输网络和光电信信息处理中的重要前沿问题,又致力于将光学技术、传感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研制光、机、电结合的功能单元模块和小系统,已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科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光通信与光信息传输与处理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光纤ROF技术的现代智能交通系统网络的构建和优化等相关技术与实现。研究射频信号的全光产生技术与器件,获得其在光纤传输网络、光纤传感网络及光纤通信中的应用理论与技术。
      研究特色:光纤射频传输技术将非线性光学、光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研究光纤传输网中产生和传输射频信号的相关问题。它是构建下一代高速综合宽带网的最具前途的解决方案之一,也是近十年来的国际研究热点。
二)、微波光子学——微波信号光学模数转换方法
      研究内容:研究高速信号的光学采样原理与实现方法;研究高速信号光学量化原理与实现方法;研制实现光学采样和量化的单元功能。
      研究特色:将光学技术与光电信息处理技术结合,研究用光学方法实现模数转换的相关问题,提高模数转换的采样速率,解决高速信号模数转换的电子瓶颈,是国际研究热点与难点。
(三)、微纳光子学——新型集成光滤波器
      研究内容:研究利用长周期波导光栅的波长选择性来实现光滤波器的理论;长周期波导光栅滤波器的设计制作。
      研究特色:集成光滤波器是信息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基础性器件之一,是构建未来智能光网络的基础,主要应用于WDM系统中实现高速光突发交换和分组交换。课题组采用耦合模理论研究长周期波导光栅滤波器的滤波理论,采用集成光波导理论与技术来实现滤波器的设计与制作,本方向的研究与国际同步。
二、师资力量
     拥有一支长期从事光学和光电子方向研究的科研团队,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课题组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半导体研究所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工作。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5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生导师7人。近年来共承担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与地方企业和部队合作横向项目2项,总经费160余万元。在Optics Communications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 PIER、光学学报、光子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了180篇科研论文,其中,5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
三、     研究生培养
     已培养9名研究生,部分毕业生到上海交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和浙江大学电信学院攻读光电子方向的博士学位,到中兴公司从事研发工作,以及到高校任教。
四、     就业去向
     硕士学位获得者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高新技术开发、技术支持及管理工作。
 一、研究方向与特色
     凝聚态物理属于物理学二级学科,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凝聚态物理课题组注重物理与化学的交叉,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应用开发相结合,注重在交叉学科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了较为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科研主要集中在晶体掺杂、缺陷与相变物理、薄膜制备方面的研究。
(一)多重态与自旋哈密顿理论
     1)研究内容:用多重态与自旋哈密顿理论计算和解释顺磁金属离子晶体的吸收光谱和顺磁共振谱。研究掺杂引起的缺陷和晶格局域畸变对新型晶体材料光磁性质的变化、晶体中的共价效应对其谱学特性的影响等,进而对实验观测数据进行统一解释。
     2)研究特色:注重物理与化学交叉,理论研究和实验结合,充分发挥其基础性强的学科优势,注重在交叉学科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了较为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创立了双旋一耦合系数模型的自旋哈密顿理论;考虑晶体强共价性对谱学特性的影响和贡献。
(二)计算凝聚态物理
     1)研究内容: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计算机模拟金属、合金、陶瓷中的初级辐照损伤,分析晶体中缺陷的产生,缺陷形成机制以及缺陷团的形成;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结合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氧化钒薄膜和氧化钒单晶的力学、电学、光学和磁性质,以及材料的相变机制;用解析的方法,利用各种形式的近似势函数研究固体和流体状态方程和热物理性质。
     2)研究特色:与计算科学和材料科学交叉,借助成熟的商业计算软件,从原子与分子层次上设计新材料。
(三)新材料制备与表征:
     1)该方向拥有真空镀膜实验室。该实验室拥有大型设备DMD450型真空镀膜机一台。真空系统,加热系统稳定,可用于制备薄膜材料、如光伏材料CdSe等。真空镀膜实验室现有的配套实验室和设备有:霍尔效应仪器,金相显微镜,精加工实验室,清洗实验室,烘箱,干涉仪,光学显微镜,计算机等,固定资产达100余万。
     2)特色:本课题组相关研究方向是近年来国外一直探索和关注的前沿热点课题,将理论与实验结合,探索新材料及其特性,并与无人机研究实验室能有机结合,探索飞行器隔热,抗氧化和太阳能材料,进一步促进凝聚态物理理论和实验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到工程的转换,将在地质灾害,国土资源勘探等领域发挥较大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师资力量
      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拥有一支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科研团队,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该课题组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工作。该学科方向有一个团结协作、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5人,其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硕士生导师5人。
、研究生培养
      10年来持续招收硕士研究生20余名,其中先后有7名学生属于和中国工程院、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肯定。近五年来在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Aapply Physics LetterSCI源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部分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广泛引用。
、就业去向
     本硕士点研究生毕业后,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择业范围较广:包括高校,公司,科研单位以及国家事业单位等。部分情况如下表所示:

 
姓名 毕业时间 单位 职务
陈仕品 2003 西华师范大学 副教授、博士、副院长
冯文林 2005 重庆理工大学 教授、博士、系主任
曾体贤 2006 西华师范大学 副教授、博士
詹勇军 2007 南玻集团(成都) 品控部经理,工程师
王秩伟 2008 中国科学院 博士
张菲 200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张素银 2007 苏州大学 博士
明道广 2008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部门经理,工程师
陈伟 2010 聚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工程师
宋经纬 2010 中山大学 博士在读
林华平 2009 上海大学 博士
宋平 2009 中芯国际 工程师
 彭松山  2009  映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工程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专业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物理教育和物理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师德优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踏实、严谨、刻苦的治学作风,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研究学科、专业最新动态和各种先进理论,能使用和开发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管理教学软件。
3、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熟悉国内外课程和教学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承担高校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普通物理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也能在中学物理教学和物理教学科研工作中起到骨干和带头作用。
4、坚持锻炼身体,磨炼顽强的意志。
二、研究方向
1、物理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1)内容:包括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构和物理学理论结构关系,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融合,物理习题的编制与解答,物理教学中的科学与美学,生活经验与物理教学,物理学的应用与物理知识教学等物理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
2)特色:视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从物理角度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将此作为物理教育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2、物理教育现实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内容:研究随着社会发展,物理学自身的发展以及物理教育理论的发展而在物理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当前主要研究中学物理新课程。
2)特色: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发现和认识物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可行有效的解决措施。
3、教育物理问题研究
1)内容:包括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各种物理教材及考试中)的各种疑难教育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特色:以坚实而全面物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从而居高临下面对中学物理教学,着重解决在中学物理教育界具有普遍性的难度较大争议较多的教育物理问题。
    三、培养特色
1、注重夯实梳理物理基础知识(包括物理实验),为将来从事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打下全面而坚实的物理基础,也同时增强就业竞争力。为此专门开设了《中学物理疑难问题研究》、《物理实验设计与制作》等课程;
2、注重涉及物理教学的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方法论、物理学的工程技术应用等方面知识的拓展,为将来从事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达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作好充分的准备。为此专门开设了《自然辩证法》、《物理科学方法论》、《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等课程。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专业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物理教育和物理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师德优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踏实、严谨、刻苦的治学作风,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研究学科、专业最新动态和各种先进理论,能使用和开发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管理教学软件。
3、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熟悉国内外课程和教学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今后能够在中学物理课程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均起到骨干和带头作用。
4、坚持锻炼身体,磨炼顽强的意志。
二、研究方向
1、物理教育现实问题的实践研究
1)内容:研究随着社会发展,物理学自身的发展以及物理教育理论的发展而在物理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当前主要研究研究如何在物理理论与教学理论指导下实际解决物理新课程中的涉及到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构和物理学理论结构关系,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融合,物理习题的编制与解答,物理教学中的科学与美学,生活经验与物理教学,物理学的应用与物理知识教学等物理教育的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2)特色: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发现和认识物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可行有效的解决措施。
2、教育物理问题研究
1)内容:包括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各种物理教材及考试中)的各种疑难教育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特色:以坚实而全面物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从而居高临下面对中学物理教学,着重解决在中学物理教育界具有普遍性的难度较大争议较多的教育物理问题。
    三、培养特色
1、注重夯实梳理物理基础知识(包括物理实验),为将来从事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打下全面而坚实的物理基础,也同时增强就业竞争力。为此专门开设了《中学物理疑难问题研究》、《物理实验设计与制作》等课程;
2、注重涉及物理教学的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方法论、物理学的工程技术应用等方面知识的拓展,为将来从事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达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作好充分的准备。为此专门开设了《自然辩证法》、《物理科学方法论》、《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等课程。
 
一、研究方向与特色
原子分子物理属于物理学二级学科,本学科方向是本世纪物理前沿的主要领域,也是国际上十分活跃的、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化学、材料科学等交叉领域。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点主要将成熟的理论方法(原子分子结构理论、统计热力学理论、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理论)与微观分析实验相结合,研究分子高激发振动态的物理行为;探索新型固态储氢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储氢性能之间的本质联系,从原子分子层次上设计和制备新型固态储氢材料,探索和解决在先进能源材料、催化材料、以及纳米器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方面的关键理论性问题。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化学、物理、材料和电子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一)、分子光谱与分子激发态
1)研究内容:运用量子力学理论和统计物理方法,探索双原子分子高激发振动态的本质和其物理图像,研究体系电子态的完全振动能谱和分子离解能,重点研究部分气体分子高激发振动能级及其宏观热力学性质(如内能、熵、焓、化学势、吉布斯函数等等)。
2)研究特色:将代数方法和统计物理相结合,优势互补,在理论上成功地填补了精确计算分子离解能的解析表达式难以推导的缺憾,在应用上圆满地解决了用现代实验技术或精确的量子理论方法获取大多数双原子分子电子态的离解能的困难,为一切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了计算双原子分子电子态的精确分子离解能的物理新方法;为进一步开展对体系的宏观热力学性质的精确研究及其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二)、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质
1)研究内容: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新型固态储氢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储氢性能之间的本质联系,从原子分子层次上设计和制备新型固态储氢材料,探索和解决在先进能源材料、催化材料、以及纳米器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方面的关键理论性问题。
2)研究特色:将成熟的理论方法(统计热力学理论、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理论)与微观分析实验相结合,做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并可借助相关的计算程序软件,对新型固体材料中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过程、物理现象进行直观的模拟、描述和计算,这对于表现实验当中无法取得的细节有显著的优越性,可揭示材料与其储氢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金属催化剂的本质特征和催化机理,为新型固态储氢材料的实际应用获得理论支持和技术突破。
二、 师资力量
该硕士点有一支长期从事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的科研团队,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其中博士3人。目前该点与山东大学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工作,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3名。
三、研究生培养
10年来持续招收硕士研究生共14名,其中先后有7名学生属于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山东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肯定。近五年来在《Molecular Phys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Physical Review A》、《Physica B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等高影响因子的SCI源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部分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广泛引用。
四、就业去向
    本硕士点研究生毕业后,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择业范围较广:包括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国家事业单位等。部分情况如下表所示:
 
 姓名 毕业时间 单位 职务
王文可 2006 山东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
范开敏 2007 电子科技大学 博士在读
王阿署 2008 电子科技大学 博士在读(西班牙)
刘松红 2008 贵州六盘山师范学院 副教授
刘 艳 2008 遂宁市船山区政府办 公务员
吕建良 2009 南充市电视大学 讲师
安心友 201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博士在读

一、研究方向及特色
核天体物理是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是天体物理、理论物理、核物理的交叉学科,主要内容是研究恒星内部核物理过程对恒星结构与演化的影响包括超新星数值模拟及相关核合成、致密星和新星等的热核反应、弱相互作用、星系和宇宙的化学丰度演化以及天文教育等。该硕士点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南京大学天文系、中国科技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等国内的相关天体物理研究机构有长期合作和交流,研究课题一直处在当前学术前沿。
 
二、师资力量及实验室建设
核天体物理学科硕士点现有导师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拥有博士学位4人。现建有省部共建实验室“天文数据处理实验室”,正在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合作,在青海德令哈基地建设西华师范大学mini-Song望远镜,望远镜的使用和维护需要一批学者,欢迎有志于从事天体物理研究的教师或学生加入该团队。
 
三、研究生培养
近十年来持续招收硕士研究生20余名,先后与南京大学、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培养研究生近十名,有多名研究生已获得博士学位。该课题组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已在国内外天文和物理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50篇。
 
四、就业去向
本硕士点研究生毕业后,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择业范围较广:包括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国家事业单位等。部分情况如下表所示:
 
 姓名 毕业时间 单位 学历/职称
孙庆强 2005 淮海工学院 博士、副教授
刘门全 2006 西华师范大学 博士后、副教授
张  洁 2007 西华师范大学 博士、副教授
刘宏林 2008 四川省交通厅 硕士、科长
赖祥军 2008 云南天文台 博士、助理研究员
刘晶晶 2008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硕士、副教授
罗长青 2009 国家天文台 博士、助理研究员
罗杨平 2009 云南天文台 博士
王晓琴 2009 山西证券公司 硕士、职员
李  港 2010 山东大学出版社 硕士、职员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