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考研网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考研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考研

中央财经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相关专业

中央财经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全部资料 ¥380 ¥598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中央财经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因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中央财经大学是一个不错的学校,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请各位准备报考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考研的同学注意: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的数据。因为每年都有不少人报考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考研,竞争激烈,所以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的考研人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 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另外考研派也会为大家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考研的参考书目、考研大纲、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等联系方式。希望你考取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考研是个孤独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祝愿各位考研的学生好好复习备考,来年上个985/211,实现自己的名校研究生梦想。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考研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考研研究方向
01.金融理论与政策
02.国际金融 
03.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 
04.金融史 王广谦,男,汉族,1955年9月生,中共党员,山东人。中央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1979年9月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1983年7月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1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专业,1996年7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986年9月-1989年9月借调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做咨询研究工作,1987年4月-1987年6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任教,1987年评为讲师,1988年任副教授,1992任教授。并于1988年、1993年分别担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1996年学校更名后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2003年6月起任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主要社会职务: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经济学总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经济管理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方向: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经济与金融发展等。2001、2005年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82年以来,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及相关文章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金融体制改革和货币问题研究》、《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主编)、《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主编)、《中国金融改革:历史经验与转型模式》(合著)等10余部,主编教材《中央银行学》、《金融中介学》、《金融市场学》、《当代西方金融理论》等4部。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并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部委级奖励。 姚遂,1945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 1966 年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 1968 年至 1978 年在中国人民银行西宁市支行工作, 1978 年至 1979 年在青海财贸学校任教, 1979 年至今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任教。 1996 年— 2003 年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讲授课程有:《货币银行学》,《财政与金融》,《金融概论》。 1992 年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货币银行学》课程主讲教师。 1995 年开设《中西方金融思想比较》讲座。

  主要著述有:主编《货币银行学》( 1999 年中国金融出版社),专著《中国金融思想史》(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4 年版)等。  欢迎查看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导师贺强简介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导、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
  电子邮件:heqiang1952@sina.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

  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创立了国内第一家证券期货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国内著名的金融证券专家。担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政协信息局特聘信息员、北京市政府参事、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投资协会理事、中国金融学年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评“2006年中国金融业杰出贡献专家”,并被评为2008年“十大最亲民的预测家”之一。200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10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教育背景
  1982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

工作经历
  1982年至今,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职务。
  1994年至今,创立国内第一家证券期货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讲授课程
  《证券投资学》、《金融理论与政策专题》、《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科研情况
  贺强教授长期从事股份制与金融证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总计主编22部、合作编写9部,共31部著作。同时发表有关证券市场的论文400多篇。主持与参与了国家自然课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六项。1995年获得了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研究成果—专著《中国企业改制与证券市场运作》于1996年获得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奖;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研究成果—专著《我国经济周期、政策周期与股市周期互动关系研究》于2004年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要社会兼职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 委员
  北京市人民政府 参事
  中国金融学会 理事
  中国投资协会 理事
  中国金融学年会 常务理事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 理事

荣誉和奖励
  2010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200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2006年,获中国金融(专家)年会组织委员会及中金网评选的“中国金融业杰出贡献专家”;
  2004年,获“校优秀教师”称号;
  2000年,获华为研究生培养基金优秀教师奖;
  1996年,获“涌金”青年教师学术奖;
  1993年,获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为进一步探索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模式改革,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将于2018年7月15日至18日举办第七届“全国卓越金融学子夏令营”,欢迎有志于就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项目的优秀学子报名参加交流活动。 
一、学校与学院简介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大学,由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三方共建,是国家“双一流”建设、“211工程”建设和首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长期以来,学校秉持“忠诚、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传承“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是组建于1951年的中央财政学院金融系。在65年的发展历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两万余名金融、保险和贸易等领域的专门人才。金融学院拥有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团队。近年来学院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教学成果,包括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与年度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和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及其他部委科研项目等,为国家金融发展、金融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院所属的金融学科于2002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定并成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的重要支撑学科,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二, 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并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并列全国第一。
二、研究生教育项目
我校金融学科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起步较早,中央财政学院金融系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之初就开办了货币银行专业研究生班,为新中国早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等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金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核心专业课为基础、学术交流活动为依托、金融业界实习实训为辅助的人才培养系统架构。目前设有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两个本科和学术型硕士专业。同时,这两个专业均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生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金融学博士专业的研究方向有:货币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银行管理、资本市场与公司金融、金融史和金融思想史,以及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金融工程博士专业的研究方向有:金融资产定价与金融风险管理。
2010年教育部批准金融学院设立“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主要培养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深入了解宏观经济和金融部门的实际运行状况,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在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管理和实务操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金融硕士现设有银行管理、量化投资与证券管理、公司金融与金融工程、金融科技等培养方向。
三、研究生奖助体系
研究生奖助体系由学校和学院两个层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组成。校级奖助体系由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科研奖励计划、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与入学“绿色通道”、教育基金会奖助基金和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的鸿儒奖学金等组成,其中科研奖励计划包括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励、博士研究生重点选题支持计划、研究生访学(国内外)研究资助计划、研究生学术交流(国内外)资助计划、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资助计划等;研究生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和学校助学金;教育基金会奖助基金则包括涌金奖励基金、成心奖励基金等近40项。金融学院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包括院级研究生导师科研基金、人保奖学金、融金弘德爱心基金等,并提供学术科研交流活动的经费支持。此外,研究生还可申请国家、北京市和学校公派留学等出国留学交流项目资助。
被我校正式录取为硕博连读项目的推免生,入学第一年享受一等学业奖学金,同时也可申请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其它奖学金。
四、全国卓越金融学子夏令营
“全国卓越金融学子夏令营”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于2012年创办,为全国优秀金融学子提供短期学习和交流的高端平台。夏令营秉承“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理念,以“创造、分享、交流、合作”为主题,通过讲座、研讨、团队活动等形式,为广大优秀学子提供开拓视野、提升价值、展示风采、增进友谊的机会,也为德才兼备、崇尚学术、富于创新、敢于创业的金融学子提供免试攻读金融学/金融工程硕博连读研究生和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机会。
五、第七届全国卓越金融学子夏令营计划
(一)夏令营活动安排
本届夏令营计划招收营员190名。根据夏令营的综合考核成绩,学院将在研究生院核定的接收推免名额内依次给予部分优秀营员进入2019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博连读项目与专业学位项目学习的研究生候选人资格。获得候选人资格的营员,须获得所在本科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并经我校接收推免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方能最终确定取得推荐免试攻读我校上述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本届夏令营拟举办时间、地点与入营人数如下:
金融学/金融工程专业硕博连读项目营员
2018年7月15-18日      30人,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
金融硕士(不含金融科技方向),专业学位项目营员 
2018年7月15-18日      100人,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
金融硕士(金融科技方向),专业学位项目营员   
2018年7月15-18日      60人,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
特别提示:(1)凡是有意向申请推免至金融学院的学生(申请支教保研的同学除外),务必积极报名参加本年度组织的此次夏令营活动。在今年9-10月份正式开展研究生推免和接收工作期间,仅当通过夏令营选拔并最终录取的推免生总数未达到学校下达的接收计划总数时,金融学院方会另行组织一次接收推免研究生(包括学术型硕博连读项目、学术型普通硕士项目和金融硕士项目三类)的考核,该考核的具体安排另行通知。(2)学院从2019年起,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项目中单设金融硕士(金融科技方向),主要面向本科主修为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科学、自动化、物理、数学等相关专业进而具有较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生,该方向培养方案突出金融科技特色,与项目的其他培养方向存在差异,旨在夯实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熟悉金融科技的前沿动态,更好地满足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中不断增长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
    (二)报名条件
申请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201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
(1)对于有意愿选择金融学/金融工程专业硕博连读项目、金融硕士项目(非金融科技方向)的学生,应以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为主,非经管类应届本科毕业生要求具有较好的数理、经济与金融基础,其中第二学位为经济类专业或辅修经济类专业课程、选修过相关经济学类课程者优先考虑;
(2)对于有意愿选择金融硕士项目(金融科技方向)的学生,一般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应用与信息管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网络工程、通信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信息安全等专业为主,其中第二学位为经济类专业或辅修经济类专业课程、选修过相关经济学类课程者优先考虑。(夏令营期间学院将针对金融硕士(金融科技方向)的入营营员进行专项考核。)
2.前五学期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列所在专业前10%(含)以内,或平均成绩在88分(含)以上,来自985与211工程院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生学分绩点排名列所在专业的前20%(含)以内;科研潜力和专业素质突出者(通过科研成果、学业竞赛获奖等材料评定),学分绩点排名可以适当放宽;
3.在金融学、金融工程或金融科技相关领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潜质,并有志于从事金融研究或金融行业实务工作;
4.两名熟悉申请人情况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进行推荐;对于申请硕博连读项目、非金融科技方向金融硕士项目的学生,推荐教师中至少有一人为经济学门类的专业教师;申请金融科技方向金融硕士项目的学生,如在本科阶段修读过经济学门类的专业课程,应获得主修专业领域和经济学门类专业领域各一名专业教师的推荐,但如未在本科课堂上修读过经济学门类相关课程,两名推荐教师可均为本人主修专业门类的专业教师;
5.国家大学英语六级(CET-6)成绩要求,硕博连读申请者要求500分(含)以上;专硕申请者要求480分(含)以上。
(三)申请方式
申请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网上报名,填写有关材料;第二步,准备以下10项纸版材料。要求网上信息真实、填报内容与纸版材料严格一致,纸版材料入营时带到学校审查。
材料准备阶段:
考生登陆夏令营报名网站,注册后如实填写相关报名信息,并上传所需支撑材料原件的扫描件。以下为需要准备的纸版材料:
1.《中央财经大学第七届“全国卓越金融学子夏令营”报名推荐表》(附件1),手写签字,并加盖所在院系公章;
2. 个人陈述(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已有研究成果、未来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不超过2000字);
3.专家推荐信两封(附件2)
4.证明科研潜力的成果,包括:
① 参营论文、案例或调研报告(申请学术型研究生项目的学生提供论文,论文内容为经济金融领域问题研究,字数10000字左右,申请专业型学位(非金融科技方向)研究生项目的同学,提交案例或调研报告,字数不少于7000字;申请专业型学位(金融科技方向)研究生项目的同学应提交一份证明自身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的相关成果,成果具体形式不限。参营论文、案例、调研报告或其他形式成果的封面见附件3)。
② 其他证明科研能力的研究成果;
5.本科前五个学期的成绩单和成绩排名(见附件4),需加盖教务部门公章;
6.学业竞赛的获奖证书各一份(按申请时系统中所填列的顺序);
7.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单,欢迎提供TOEFL、IELTS、GRE等其他英语水平成绩证明;
8.申请者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
9.申请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学号页、注册页);
10.由申请人、申请人监护人手写签字的《安全责任书》(附件5);
特别说明:网申系统上传附件格式为pdf,单个文件大小不超过2M,文件内容需与纸版入营材料严格一致。
相关报名材料提交:
申请人在入营报到时提交1、2、3、5、10项原件,第4、6、7、8、9项可提交复印件,第10项需提交由申请者本人、申请者监护人均签字的《安全责任书》一式三份。
(四)申请程序
1.网上报名,报名链接http://vclass.cufe.edu.cn/camp
报名时间:
金融学/金融工程专业硕博连读    2018年5月2日 - 5月28日
金融硕士(不含金融科技方向)   2018年5月2日 - 5月28日
金融硕士(金融科技方向)       2018年5月2日 - 6月15日
5月2日8:00开始,夏令营网报系统正式对外开放。申请人也可以通过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官方网站进入夏令营网报系统,注册完成后按照提示填写相关信息,确认所填信息完整无误后,进行提交,申请人未确认提交前,可对所填信息进行修改,并注意保存,一经确认提交,将不得进行修改。
2.入营审核通知
进入夏令营的营员将通过报名系统反馈,夏令营具体日程安排将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网站公布,请报名者注意查看入营须知的通知,所有入选营员需要在报名系统中规定时间内回复确认是否能如期参加夏令营。
(五)营员权利与义务
1.所有营员在营期间需遵守《营员守则》,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入营及离营手续,完成夏令营出勤要求,有违反纪律或中途退出者,则不再拥有夏令营选拔候选资格;
2.组委会将为营员提供夏令营期间的统一住宿(免费),但交通费及饮食费自理;
3.夏令营期间,营员可凭所发临时校园卡,享受学校提供的相关服务。
(六)考核办法
金融学/金融工程硕博连读生推免的选拔采取论文宣讲及交流和综合能力面试(含英语口语、专业基础和潜力)相结合的方式。
金融专业学位硕士(非金融科技方向和金融科技方向)推免生的选拔采取笔试与面试(含英语、专业基础和潜力)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金融专业学位硕士(非金融科技方向)的笔试内容涉及数学(含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和经济金融基础;金融专业学位硕士(金融科技方向)的笔试内容涉及数学(含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和金融科技基础(涵盖了计算机编程、经济金融基本知识、统计和金融科技材料阅读分析等内容)。
(七)联系方式和相关信息
中央财经大学“第七届全国卓越金融学子夏令营”组委会设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校内主教学楼915室)。邮政编码:100081
联 系 人:龚老师
联系电话:010-62289313 (接受咨询时间为: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仅接受学生本人咨询,不接受家长咨询。)
夏令营相关信息请关注以下网站公告栏:
中央财经大学主页:http://www.cufe.edu.cn/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主页:http://sf.cufe.edu.cn/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主页:http://gs.cufe.edu.cn/
 
    为了考生可以更方便的了解院校推免推免工作,中公考研小编为大家分享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9年推免夏令营通知!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为进一步探索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模式改革,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将于2018年7月15日至18日举办第七届“全国卓越金融学子夏令营”,欢迎有志于就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项目的优秀学子报名参加交流活动。
    一、学校与学院简介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大学,由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三方共建,是国家“双一流”建设、“211工程”建设和首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长期以来,学校秉持“忠诚、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传承“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是组建于1951年的中央财政学院金融系。在65年的发展历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两万余名金融、保险和贸易等领域的专门人才。金融学院拥有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团队。近年来学院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教学成果,包括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与年度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和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及其他部委科研项目等,为国家金融发展、金融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院所属的金融学科于2002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定并成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的重要支撑学科,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二,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并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并列全国第一。
    二、研究生教育项目
    我校金融学科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起步较早,中央财政学院金融系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之初就开办了货币银行专业研究生班,为新中国早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等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金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重要专业课为基础、学术交流活动为依托、金融业界实习实训为辅助的人才培养系统架构。目前设有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两个本科和学术型硕士专业。同时,这两个专业均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生教育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金融学博士专业的研究方向有:货币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银行管理、资本市场与公司金融、金融史和金融思想史,以及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金融工程博士专业的研究方向有:金融资产定价与金融风险管理。
    2010年教育部批准金融学院设立“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主要培养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深入了解宏观经济和金融部门的实际运行状况,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在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管理和实务操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金融硕士现设有银行管理、量化投资与证券管理、公司金融与金融工程、金融科技等培养方向。
    三、研究生奖助体系
    研究生奖助体系由学校和学院两个层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组成。校级奖助体系由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科研奖励计划、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与入学“绿色通道”、教育基金会奖助基金和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的鸿儒奖学金等组成,其中科研奖励计划包括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励、博士研究生重点选题支持计划、研究生访学(国内外)研究资助计划、研究生学术交流(国内外)资助计划、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资助计划等研究生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和学校助学金教育基金会奖助基金则包括涌金奖励基金、成心奖励基金等近40项。金融学院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包括院级研究生导师科研基金、人保奖学金、融金弘德爱心基金等,并提供学术科研交流活动的经费支持。此外,研究生还可申请国家、北京市和学校公派留学等出国留学交流项目资助。
    被我校正式录取为硕博连读项目的推免生,入学第一年享受一等学业奖学金,同时也可申请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其它奖学金。
    四、全国卓越金融学子夏令营
    “全国卓越金融学子夏令营”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于2012年创办,为全国优秀金融学子提供短期学习和交流的高端平台。夏令营秉承“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理念,以“创造、分享、交流、合作”为主题,通过讲座、研讨、团队活动等形式,为广大优秀学子提供开拓视野、提升价值、展示风采、增进友谊的机会,也为德才兼备、崇尚学术、富于创新、敢于创业的金融学子提供免试攻读金融学/金融工程硕博连读研究生和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机会。
    五、第七届全国卓越金融学子夏令营计划
    (一)夏令营活动安排
    本届夏令营计划招收营员190名。根据夏令营的综合考核成绩,学院将在研究生院核定的接收推免名额内依次给予部分优秀营员进入2019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博连读项目与专业学位项目学习的研究生候选人资格。获得候选人资格的营员,须获得所在本科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并经我校接收推免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方能最终确定取得推荐免试攻读我校上述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本届夏令营拟举办时间、地点与入营人数如下:
    金融学/金融工程专业硕博连读项目营员
    2018年7月15-18日30人,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
    金融硕士(不含金融科技方向),专业学位项目营员
    2018年7月15-18日100人,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
    金融硕士(金融科技方向),专业学位项目营员
    2018年7月15-18日60人,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
    特别提示:(1)凡是有意向申请推免至金融学院的学生(申请支教推免的同学除外),务积极报名参加本年度组织的此次夏令营活动。在今年9-10月份正式开展研究生推免和接收工作期间,仅当通过夏令营选拔并最终录取的推免生总数未达到学校下达的接收计划总数时,金融学院方会另行组织一次接收推免研究生(包括学术型硕博连读项目、学术型普通硕士项目和金融硕士项目三类)的考核,该考核的具体安排另行通知。(2)学院从2019年起,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项目中单设金融硕士(金融科技方向),主要面向本科主修为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科学、自动化、物理、数学等相关专业进而具有较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生,该方向培养方案突出金融科技特色,与项目的其他培养方向存在差异,旨在夯实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熟悉金融科技的前沿动态,更好地满足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中不断增长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
    (二)报名条件
    申请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201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
    (1)对于有意愿选择金融学/金融工程专业硕博连读项目、金融硕士项目(非金融科技方向)的学生,应以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为主,非经管类应届本科毕业生要求具有较好的数理、经济与金融基础,其中第二学位为经济类专业或辅修经济类专业课程、选修过相关经济学类课程者优先考虑
    (2)对于有意愿选择金融硕士项目(金融科技方向)的学生,一般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应用与信息管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网络工程、通信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信息安全等专业为主,其中第二学位为经济类专业或辅修经济类专业课程、选修过相关经济学类课程者优先考虑。(夏令营期间学院将针对金融硕士(金融科技方向)的入营营员进行专项考核。)
    2.前五学期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列所在专业前10%(含)以内,或平均成绩在88分(含)以上,来自985与211工程院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生学分绩点排名列所在专业的前20%(含)以内科研潜力和专业素质突出者(通过科研成果、学业竞赛获奖等材料评定),学分绩点排名可以适当放宽
    3.在金融学、金融工程或金融科技相关领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潜质,并有志于从事金融研究或金融行业实务工作
    4.两名熟悉申请人情况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进行推荐对于申请硕博连读项目、非金融科技方向金融硕士项目的学生,推荐教师中至少有一人为经济学门类的专业教师申请金融科技方向金融硕士项目的学生,如在本科阶段修读过经济学门类的专业课程,应获得主修专业领域和经济学门类专业领域各一名专业教师的推荐,但如未在本科课堂上修读过经济学门类相关课程,两名推荐教师可均为本人主修专业门类的专业教师
    5.国家大学英语六级(CET-6)成绩要求,硕博连读申请者要求500分(含)以上专硕申请者要求480分(含)以上。
    (三)申请方式
    申请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网上报名,填写有关材料第二步,准备以下10项纸版材料。要求网上信息真实、填报内容与纸版材料严格一致,纸版材料入营时带到学校审查。
    材料准备阶段:
    考生登陆夏令营报名网站,注册后如实填写相关报名信息,并上传所需支撑材料原件的扫描件。以下为需要准备的纸版材料:
    1.《中央财经大学第七届“全国卓越金融学子夏令营”报名推荐表》(附件1),手写签字,并加盖所在院系公章
    2.个人陈述(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已有研究成果、未来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不超过2000字)
    3.专家推荐信两封(附件2)
    4.证明科研潜力的成果,包括:
    ①参营论文、案例或调研报告(申请学术型研究生项目的学生提供论文,论文内容为经济金融领域问题研究,字数10000字左右,申请专业型学位(非金融科技方向)研究生项目的同学,提交案例或调研报告,字数不少于7000字申请专业型学位(金融科技方向)研究生项目的同学应提交一份证明自身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的相关成果,成果具体形式不限。参营论文、案例、调研报告或其他形式成果的封面见附件3)。
    ②其他证明科研能力的研究成果
    5.本科前五个学期的成绩单和成绩排名(见附件4),需加盖教务部门公章
    6.学业竞赛的获奖证书各一份(按申请时系统中所填列的顺序)
    7.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单,欢迎提供TOEFL、IELTS、GRE等其他英语水平成绩证明
    8.申请者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
    9.申请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学号页、注册页)
    10.由申请人、申请人监护人手写签字的《安全责任书》(附件5)
    特别说明:网申系统上传附件格式为pdf,单个文件大小不超过2M,文件内容需与纸版入营材料严格一致。
    相关报名材料提交:
    申请人在入营报到时提交1、2、3、5、10项原件,第4、6、7、8、9项可提交复印件,第10项需提交由申请者本人、申请者监护人均签字的《安全责任书》一式三份。
    (四)申请程序
    1.网上报名,报名链接http://vclass.cufe.edu.cn/camp
    报名时间:5月2日-5月28日。5月2日8:00开始,夏令营网报系统正式对外开放。申请人也可以通过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官方网站进入夏令营网报系统,注册完成后按照提示填写相关信息,确认所填信息完整无误后,进行提交,申请人未确认提交前,可对所填信息进行修改,并注意保存,一经确认提交,将不得进行修改。
    2.入营审核通知
    进入夏令营的营员将通过报名系统反馈,夏令营具体日程安排将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网站公布,请报名者注意查看入营须知的通知,所有入选营员需要在报名系统中规定时间内回复确认是否能如期参加夏令营。
    (五)营员权利与义务
    1.所有营员在营期间需遵守《营员守则》,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入营及离营手续,完成夏令营出勤要求,有违反纪律或中途退出者,则不再拥有夏令营选拔候选资格
    2.组委会将为营员提供夏令营期间的统一住宿(免费),但交通费及饮食费自理
    3.夏令营期间,营员可凭所发临时校园卡,享受学校提供的相关服务。
    (六)考核办法
    金融学/金融工程硕博连读生推免的选拔采取论文宣讲及交流和综合能力面试(含英语口语、专业基础和潜力)相结合的方式。
    金融专业学位硕士(非金融科技方向和金融科技方向)推免生的选拔采取笔试与面试(含英语、专业基础和潜力)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金融专业学位硕士(非金融科技方向)的笔试内容涉及数学(含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和经济金融基础金融专业学位硕士(金融科技方向)的笔试内容涉及数学(含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和金融科技基础(涵盖了计算机编程、经济金融基本知识、统计和金融科技材料阅读分析等内容)。
    (七)联系方式和相关信息
    中央财经大学“第七届全国卓越金融学子夏令营”组委会设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校内主教学楼915室)。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人:龚老师
    联系电话:010-62289313(接受咨询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仅接受学生本人咨询,不接受家长咨询。)
    夏令营相关信息请关注以下网站公告栏:
    中央财经大学主页:http://www.cufe.edu.cn/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主页:http://sf.cufe.edu.cn/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主页:http://gs.cufe.edu.cn/
金融学 [020204]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中央财经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金融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2]经济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应用经济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金融理论与政策(02)国际金融与金融组织研究
(03)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
(04)金融史
(05)公司金融与行为金融
招生人数: 11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801)经济学
备  注: 本专业招生计划仅供参考,以国家下达计划后最终公布为准
马丽娟,1963 年出生,汉族,北京市人。现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学习经历
  2000年-2004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8年-1991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2年-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财金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主要工作经历
  自1986年以来,一直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2003年5月-12月,在英国阿斯顿大学阿斯顿商学院(Aston Business School, Aston Univ.)做高访学者;
  2003年7月,参加由英国国际事务皇家学院(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在伦敦Chatham House组织召开的“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 Strategy in China”研讨会。
  2002年8月参加世界银行远程视频研讨会议,做该次会议的中国区Site Facilitator(会议协调员),负责介绍中国信用评级发展现状,组织中国分会场。

主要科研成果
  出版有个人专著《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中介》,主编教材《信托与融资租赁》、《金融市场、工具与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教程》,参编教材《金融中介学》,参与编著《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曾先后在《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加了“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演进与金融发展的总量及结构分析”等教育部重大课题研究。 教育背景
  1987.9--1991.6 南开大学金融系金融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94.9--1997.6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货币银行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1.9--2005.6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9.2—2009.8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访问学者

  讲授课程
  本科层次:《金融学》、《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
  研究生层次:《金融学Ⅱ》

  研究领域
  货币理论与政策、货币金融学说史、货币市场

  参与和主持的科研项目
  《中国全社会资金监测与调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问题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中国金融结构的理论与对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研究项目;
  《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教育部资助课题;
  《加入WTO对首都金融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中国金融发展中的创新与监管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与社科研究基地项目;
  《中国银行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央财经大学121人才工程青年博士发展基金项目。
  《中国货币市场的结构与效率问题研究》,中央财经大学校级课题;

  代表性科研成果
  第二著者专著:《中国金融改革中的货币供求与机制转换》,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个人专著:《货币市场结构变迁的效应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主编教材:《金融理论与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译著:《金融市场与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参编专著:《金融体制改革和货币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参编专著:《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参编专著:《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参编教材:《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
  参编研究生教材:《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9月;
  论文:《双重职能视角的中国货币需求总量的测算》,《金融研究》(实务版)2007年第11期;
  论文:《金融结构的评价标准与分析指标研究》,《金融研究》2005年第4期;
  论文:《中国大陆货币市场结构变迁的效应分析》,台湾淡江大学主办的2007海峡两岸财经趋势研讨会参会论文;
  论文:《金融机构“大而不倒”中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8期;
  论文:《从市场功能看我国和货币市场结构的合理性》,《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
  论文:《对外开放进程中银行业发展的比较研究与借鉴》,《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论文:《从供求理论的发展脉络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选择》《当代财经》2002第10期。
金融学 [020204]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中央财经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2]经济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应用经济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数理金融(02)金融工程
招生人数: 4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803)经济学综合
备  注: 本专业招生计划仅供参考,以国家下达计划后最终公布为准

中国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系
  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86-10)62288103
  电子邮件:lj@cufe.edu.cn

教育背景
  1983本科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金融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3.9—1985.1: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进修硕士研究生学位课;
  1984.9—1985.7:在北京大学经济系进修西方经济学;
  1997年研究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金融专业),获经济学博士位。

工作经历
  1970年上山下乡到浙江生产建设兵团;
  1975-79年在浙江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工作;
  1983年至今任教于中央财经大学。其中,1986—1987年曾借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咨询研究工作。

讲授课程
  ●本科:《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概论》、《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西方经济学》等;
  硕士研究生:《金融学Ⅱ》、《金融理论与政策》、《当代西方金融理论比较研究》等。
  博士研究生:《中外金融理论源流研究》、《金融理论前沿》、《高级金融学》等。

研究领域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理论、金融创新与监管、金融结构与发展、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等。

担(兼)任职务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
  教育部金融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金融学会理事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安徽大学兼职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1990年起兼任国家开放大学《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主讲教师;
  1997年起兼任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主讲教师;
  1998年起兼任中共中央党校《货币银行学》主讲教师。

荣誉和奖励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4年)
  全国首届百位“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003年)。
  全国首批国家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主持人(2003)
  全国首批国家网络精品课程《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主持人(2007)
  首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2007)
  首批国家资源共享课《金融学》主持人(2013)
  首批国家级MOOC课程《金融学》主持人(2014)
  北京市首批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主持人(2003)
  “北京市教学名师奖”(2003)
  “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06)
  “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优秀主讲教师”(教育部电教司、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99)
  “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3)
  “金融学杰出教师奖”(2015)

  专著:《金融创新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1月),于2000年获得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编的专著《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2006年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文:《中国金融市场效率与发展战略刍议》(《财贸经济》1995第7期),1998年获得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文:《我国现行货币政策手段的效果分析与改革对策》(《财贸经济》1996第9期),于1998年获得中国金融学会第四届优秀论文三等奖。
  论文:《中国货币运行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获得中国金融学会第九届优秀论文一等奖(2011.12)。
  论文:“差异性金融结构“互嵌”式“耦合”效应——基于泛北部湾区域金融合作的实证”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11)(合作者:范祚军、谢巧燕)
  著作:《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1992年获得全国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财政部财政部第二届财政系统大、中专优秀教材荣誉奖;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首届院校“金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参著的专著:《中国证券市场》,王广谦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1996年获得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参著的专著:《经济体制改革与货币政策》,王佩真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1996年获得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副主编的专著:《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刘光第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1998年获得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参著的专著:《“一国两制”下的货币金融比较研究》,王佩真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2000年获得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编的教材《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主编的教材《货币银行学》(世界经济出版社2003),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主持的教改项目“《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获得2005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持的教改项目“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机制创新与实践”获得2009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编的教材《金融学》获得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2015)。
  参编的教材:《货币银行学》,俞天一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参加的课题《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获2001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编的教材《货币银行学》(世界经济出版社2000),获得中央党校“优秀音像教材奖”。

完成与承担课题  
  1991年参与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证券市场》(骨干成员);
  1993年参与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稳定货币问题》(骨干成员);
  1994年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深化金融改革,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骨干成员);
  1995年完成中国金融学会课题《中国的改革、增长与商业银行问题》(主持人之一);
  1995年参与完成财政部课题《中国国债市场》(骨干成员);
  1996年完成国家“八五”重点课题《我国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协助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刘光第教授主持);
  1998年参与完成财政部课题《中国内地和香港金融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骨干成员);
  2001年主持完成中央财经大学科研课题《中国金融发展与稳定性问题研究》;
  2003年主持完成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加入WTO对首都金融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04年主持完成教育部规划项目“中国金融结构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2004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宏观管理研究”课题。
  2005年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子课题“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货币供求与均衡问题研究”。
  2007年主持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合作课题“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研究
  2008年主持台州商业银行委托的横向课题“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和“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研究
  2009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金融监管制度优化设计研究”子课题“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与金融结构变迁实践问题研究”
  2010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防范资产型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新框架研究”
  2011年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中国金融发展中的创新与监管研究”
  2012年主持国家开发银行委托的横向课题“中国银行业境外发展战略研究”。
  2012年主持天津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首批课题:“科技金融:理论演进与滨海实践”
  2014年主持中央财经大学重大科研课题培育项目(基础理论类):“金融发展中的结构变迁研究”
  2015年主持“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基于金融结构视角的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研究

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学术著作

 

 

 

教材与工具书

 

金融学 [020204]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中央财经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
所属学院:金融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2]经济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应用经济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金融理论与政策
02.国际金融与金融组织研究
03.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
04.金融史
05.公司金融与行为金融
招生人数: 31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3数学三
801经济学
备  注: 复试笔试科目专业课:金融学
序号 学院 专业代码 专业 复试线 所属门类
3 金融学院 20204 金融学 379 经济学

应展宇,教授,经济学博士
  男,汉族,1976年2月出生,浙江宁海人,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一直任教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比较金融体制以及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等。
  联系地址: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邮编:100081
  电子邮箱:yzhy@cufe.edu.cn;zhanyuying@263.net

教育背景
  2000.9——2003.7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金融学专业)
  1997.9——2000.6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金融学专业)
  1993.9——1997.6  上海财经大学财务金融学院攻读经济学学士学位(金融学专业)

工作经历
  2010.9至今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2006.8—2010.6  中央财经大学,院长助理
  2005.9—2010.9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2003.10—2005.8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

讲授课程
  金融市场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程);金融市场学Ⅱ(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证券投资学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中国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研究:1978-2007年》(N0.08CJL003)
  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参与):《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问题研究》,王广谦教授主持,2004年度(子课题1和总报告)
  教育部重大哲学社科攻关项目(参与):《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 ,黄达教授主持,2003年度(子课题5)
  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基金项目(参与):《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问题》(王广谦教授主持,2000-2004年)
  教育部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参与):《现代金融体系中的资本市场》,吴晓求教授主持。

代表性学术专著
  《储蓄-投资转化中的资本市场——功能视角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金融改革:历史经验与转型模式》(与王广谦、江世银合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

代表性学术论文(按时间为序,除另行标注外均独立完成)
  外文
  1、《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Ratio in term of Stock:1992-2006》,《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in English),2010,5(3),pp.430-444(Springer,该刊被EconLit, REPEC,INSPEC和SCOPUS等 收录)
  2、《Analysi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vestment banking in China》(In Japanese),《Chinese Capital Markets Research》,2010 Vol.4-1, pp.52-62
  3、《What is the “China Model” of Financial Reform》(in English), China Economist, 2008 (5), pp.55-64

  中文
  1、《中美金融市场结构比较:功能和演进视角的一个多维考察》,《国际金融研究》,2010(9),pp.87-96
  2、《功能视角下投资银行组织形式变迁的回顾与前瞻》,《国际金融研究》,2009(7),pp.56-64(2009年12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全文转载)
  3、《存量视角下的中国金融中介比率测度:1992-2006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4),pp.49-55
  4、《中国资本市场证券供给政策的回顾与战略反思》,《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3),pp.50-56
  5、《存在金融体制改革的“中国模式”吗》(第一作者),《世界经济》,2008(2),pp.40-54
  6、《国际资本流动与转轨国家金融体系的重构》,《国际经济评论》,2007(6),pp.26-29
  7、《合成型资产证券化:创新视角的一个经济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pp.77-86
  8、《美国商业银行治理:政治经济视角的一个历史考察》,《国际金融研究》,2007(6),pp.32-41(该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体制改革》全文转载)
  9、《中国内地公司香港上市:实证分析与理论反思》,《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1),pp.38-45(该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证券与投资》全文转载)
  10、《变革中的欧洲金融体系:1980-2000》,《世界经济》,2005(7),pp.3-14
  11、《市场主导还是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变迁的金融契约分析》(和吴晓求和汪勇祥合作),《财贸经济》,2005(6),pp.3-10
  12、《经济运行中的中国股票市场:功能视角》,《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2),pp.69-73
  13、《内地和香港股票市场的互动:必要性和渠道研究》(和李悦合作),《亚太经济》,2005(3)
  14、《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政策分析》,《财贸经济》,2004(10),pp.33-38
  15、《流动性提供中的银行与市场:一个比较分析框架》,《世界经济》,2004(9),pp.49-59
  16、《股权分裂、激励问题与股利政策》,《管理世界》,2004(7),pp.108-119
  17、《关于重新设立中国国债期货的若干问题》(与吴晓求合作),《财贸经济》,2003(10),pp.35-42
  18、《激励机制与资本结构:理论与中国实证》(与吴晓求合作),《管理世界》,2003(5),pp.5-14(该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9、《论金融发展中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调整》,《经济评论》,2003(5),pp.77-81
  20、《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研究》(与吴晓求、宋清华合作),《管理世界》,2001(7),pp.78-89
  21、《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1(7)

教材
  1、《证券投资学》(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度国家精品教材),吴晓求主编,本人协助主编统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证券投资学》(研究生用,教育部推荐教材),赵锡军主编,本人协助主编设计大纲并统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译著
  《技术分析:从A到Z》,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社会兼职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
  《世界经济》、《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等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专家

荣誉和奖励
  2009年,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8年,中央财经大学涌金教师学术奖
  2006年,中央财经大学涌金青年教师学术奖
  2006年,中央财经大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金融学 [020204]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中央财经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
所属学院: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2]经济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应用经济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数理金融
02.金融工程
招生人数: 12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3数学三
803经济学综合
备  注: 复试笔试科目专业课:
应用经济学学科综合
联系方式
  中国 北京 海淀 学院南路39号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86-10) 62280688
  传真:(86-10) 62288607
  电子邮件:liqingzhang2000@hotmail.com; zhlq@cufe.edu.cn

  摘要
  现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曾在荷兰蒂尔堡大学、世界银行学院、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财经教育分会金融专业协作组主任委员、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主席、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中国证监会第12届发审会委员、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研究内容涉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账户开放、金融自由化、全球经济失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经济全球化、汇率制度和货币国际化等。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金融研究》和《国际金融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本(包括主编和合著)。
  近年来,作为亚洲经济专家会议(AEP)成员、亚欧经济论坛(AEEF)成员、德国开发研究院(GDI)中国地区协调人等,曾赴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挪威、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澳大利亚、巴西、香港和台湾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公开演讲。

  教育背景
  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世界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国际金融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6年在荷兰蒂尔堡大学(Tilburg University)进修经济学和国际金融。

  工作经历
  1987年至今,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助教(1987-90)、讲师(1990-94)、副教授(1994-99)和教授(1999-目前)职务。
  1995年2-5月,在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 at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做访问学者。
  2004年9月-2005年5月,在美国皮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 做高级访问研究员。
  2005年5月-9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环球研究院(Earth Institute at 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 做高级访问研究员。
  2009年2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和亚洲研究院(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讲学。

  现任职务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术团体和机构任职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财经教育分会金融学专业协调组主任委员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金融学会理事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组委会主席
  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
  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亚洲经济专家论坛(Asian Economic Panel)成员
  《金融研究》杂志编委
  《国际金融研究》杂志编委
  《国际经济评论》杂志编委
  《金融论坛》杂志编委
  《国际金融》杂志编委
  《中国外汇管理》杂志学术委员

  荣誉和奖励
  2013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201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入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
  2005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4-2005年,获中美富布莱特基金奖学金(高级研究学者);
  2005年,《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不稳定——基于发展中国家相关经验的研究》一书获中央财经大学2002-2005年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2001年获中央财经大学“安盛-国卫奖励基金”优秀教学奖;
  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第3、4期)获中国金融学会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2000年获中央财经大学“涌金奖励基金”青年学术奖;
  1999年获中央财经大学“华为奖励基金”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1992-1998年,多项科研成果获中中央财经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励;
  1996年被评为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1994、1995、199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991年、1992年,“适度外债规模问题”(《经济研究》1988年第8期)一文先后获中国金融学会首届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中国金融教育基金“金晨杯”优秀论文奖。

  讲授课程
  国际金融(本科)、国际金融体系(研究生)、国际金融专题研究(研究生)、国际货币金融理论前沿(博士生)、中国经济与国际金融(留学生)等。

  研究领域和专长
  国际金融体系、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货币自由兑换、外债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发展与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中国对外金融理论与政策等。

  承担课题
  教育部2014年重大攻关项目“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和风险防范”,(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年应急项目“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主持)
  教育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应急课题重大项目“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和结构调整”,(主持)。
  北京市2009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人文社科项目“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主持)。
  教育部2008年度“双语教学示范工程《国际金融》课程”,(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2005年度项目“我国外汇储备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课题“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政策”子课题“金融开放与人民币汇率改革”,(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3年度应急课题“汇率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主持)。
  教育部“十五”科研规划课题“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主持)。
  财政部“九五”科研规划课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开放”,(主持)。
  中央财经大学1997年科研课题“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研究”,(主持)。
  国家外汇管理局重点课题“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子课题主持人)。
  教育部教育教改课题“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骨干成员)。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科研课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挑战”,(骨干成员)。
  中荷国际交流项目“中国金融改革20年回顾”,(骨干成员)。
  财政部“八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国经济增长波动及政策选择”,(骨干成员)。
  国家发改委合作课题“人民币汇率研究”,(骨干成员)。

  学术论文(部分)
  “对外举债必须考虑经济增长能力” 《金融研究》(87、3)
  “适度外债规模问题” 《经济研究》(88、8)
  “中国的外债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1988.10.30》
  “外债管理的目标、政策和体制”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89、3)
  “论外债规模的控制” 《金融研究》(89、8)
  “亚洲国家的金融变革” 《亚太研究》(93、6)
  “过渡时期中国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95.11)
  “《核心原则》将产生深远影响” 《金融时报》(97.8.8)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国际金融研究》(98.1)
  “关于外资流入的经济学分析” 《国际经济评论》(98.3-4)
  “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 《国际金融研究》(98.3/4)
  “用系统论观点看全球经济一体化”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98.6)
  “亚洲国家如何走出困境” 《中国外汇管理》(99.3)
  “论国际游资的经济影响” 《宏观经济研究》(99.5)
  “智利的资本账户开放:一个从失败走向相对成功的案例” 《国际金融研究》(99.5)
  “国际游资的监管及制约因素” 《国际经济合作》(99.5)
  “国际游资:特征、规模和成因”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99.6)
  “论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利益和代价” 《世界经济》(99.8)
  “异常的成功----印尼资本账户开放” 《国际贸易》(99.10)
  “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性框架” 《国际金融研究》(99.11)
  “加入WTO后中国外汇管理的进一步改革” 《国际金融研究》(2000.5)
  “关于现代金融的一些理论思考”,载《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王广谦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调整的长周期特征及其对中国的潜在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3.1)
  “警惕国际游资流入:判断和对策”,《中国外汇管理》(2003.9)
  “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求是》(2003年11月下半月)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形成与缓解”, 《社会科学战线》(双月刊,2003.6)
  “关注我国国际收支的持续扩大”,《国际金融研究》(2004.1)
  “人民币汇率制度:现状、改革方向和近期对策”,《国际金融研究》(2004.10)
  “调节国际收支顺差 防止外汇储备过度积累”,《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2月3日)。
  “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业开放及其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7.3)
  “从结构性角度看全球经济失衡”,《中国金融》(2007年6月)
  “如何看待中国资本管制政策的调整”,《国际经济评论》(2007.10)
  “评IMF新决定及其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8.1)
  “中国对外经济的失衡与调整”,《国际金融研究》(2008.1)
  “应该如何看待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9)
  “出口是否促进了异质性企业生产率的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10.4)
  “量化宽松Ⅱ冲击与中国的政策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11.1)
  “G20峰会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中国外汇》 2011年第23期
  “资本账户应渐进、有选择开放” 《中国外汇》 2012年第9期
  “外汇储备管理与实际汇率制度选择”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
  “先内后外,审慎开放” 《财经》 2012年3月19日
  “金融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中国外汇》 2012年第13期
  “转变政府职能 化解产能过剩” 《中国外汇》 2013年第15期
  “深化金融改革的顺序” 《中国外汇》 2014年第5期

  学术著作
  《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复苏、结构调整与制度变革》,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金融发展:机遇与挑战》,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汇率制度变革: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不稳定:基于发展中国家相关经验的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理论、政策和经验》,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中国经济增长波动与政策选择》,副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
  《中国经济大趋势:1995年》(刘佩琼主编),参著,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
  《动荡•调整•展望----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的经济学思考》(高成兴主编),参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000年国际金融报告》(王雪冰主编),参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001年国际金融报告》(刘明康主编),参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004年国际金融报告》(华庆山主编),参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教材与工具书
  《国际金融》(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国际贸易概论》,主编, 中国财经出版社1993 和1998
  《中国经济大辞库•金融卷》(戴相龙主编),分卷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国际金融百科全书》(王传纶主编),分卷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
  《国际金融原理》,合著,学苑出版社1989
  《国际金融导论》,合著,中国财经出版社199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理论》(刘光第主编),参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
  《货币银行学》(张玉文主编),参编,中国财经出版社1992和1994
  《金融概论(修订版)》(王佩真主编),参编,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

In English
(1) PAPERS AND PRESENTATIONS
"Confronting WTO: Thoughts on Further Reform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System", World Economy and China' (in English), No.4, 2000, Beijing.
"Financial Reform in China: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Plan and Market", Co-author, Shaker Publishing, 2001, Maastricht, Netherlands.
"China's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Economy: Repercussions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Co-author, the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KIEP), 2002, Seoul, Korea.
"Coping with China's Balance of Payments: Why and How"? World Economy and China, No 4, 2004, Beijing.
“Effect of China’s Rise on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Economic Changes and Restructuring, with Zhixian Sun, Springer, October, 2008
“China’s Policy Responses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Efficacy and Risks”, September, 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Berlin, 2009.
"The Reform of Foreign Exchange Regime in China: Review and Prospect", Conference Paper, 14th Australasian Finance & Banking Conference, December 17-19, 2001, Sydney, Australia.
“China's Experience with External Trade Reform”, Coauthor, Conference Paper, UNDP Project,February 27-28, 2003, Hanoi.
“China’s External Imbalance: Diagnose and Prescription”, paper presented on the conference "New Monetary and Exchange-Rate Arrangements for East Asia", May 22-27, 2006, Bellagio, Italy.
“Should China Accelerate its Liberalization of Capital Account?”, June 25-26,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gulation, China Task Force, IPD of Columbia University, Manchester.
“Is the Pessimism on Chinese Economy Warranted?”, Article for East Asia Forum,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February 20, 2009, Canberr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auses and its Impacts on China”, Conference Paper and Open Speech, March 22-23, 2009, AEP, Jakarta,
“Reform of the Global Reserve Currency Regime: Some Issues and the Choices for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ward a World Reserve System”, organized by 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 in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Friedrich-Ebert-Stiftung, Conference Paper, November 6, 2009, New York.
“China’s Adjustme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Growth Strategies for Asian Economies” run by Faculty of Economics &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Malaya on, Conference Paper, November 24-25, 2009, Kuala Lumpur.
“Towards a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Why and How?”, Open Speech, Regional Outlook Forum 2010,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anuary 7, 2010, Singapore.
“A Chinese Perspective on Structural Reform in East Asia”, note for the Asia G20 Roundtable Discussion on “Rebalancing Asian Growth: Challenges of Structural Reform and the Role of Exchange-Rate Policies”, October 4, 2010, Seoul.
“Towards a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Why and How?”, Presentation for the workshop on “Trade Policies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rganized by DAAD Partnership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udies and University of Jordan, November 2-5, 2010, Amman.
“Reform of Global Reserve System and China’s Choice”, Presentation on “Reforming the Global Monetary System” jointly run by School of Finance with CUFE and the 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 with Columbia University, March 18-19, 2011, Beijing.
“Reformin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 Chinese Perspective”, Presentation and Open Speech, on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Reforms & Agendas” run by Kore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Asian Development Bank, March 22, 2011, Seoul.
“Regional Financi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 (with Jie Li), 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June, 2011, Berlin.
“Global Imbalance and Its Rebalance”, Open Speech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Asia’s Turning Point” jointly run by ADB-KIEP-SNU, June 30, 2011, Seoul.
“Reforming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Why and How?”, Presentation on ADBI-IEA Panel Sessi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Architecture: Asian Perspective”, The Triennial Worl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4-8 July 2011, Beijing.
“The Role of Capital Control in Dealing with the Surge of Capital Inflows in EMs”, Note for conference on “Managing the Capital Account and Regulating the Financial Sector: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 August 23-24, 2011, Rio de Janeiro, Brazil.
“Do Hot Money Inflows Fuel Asset Bubbles in China?” (with Zhigang Huang), Paper on “Financial Stability in Emerging Markets: Dealing with Global Liquidity” jointly run by School of Finance with CUFE, 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and GIZ, October 21, 2011, Beijing.
“Towards a Stabl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Speech on the Shadow G20 Workshop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cy Advisory Group (IPAG) “Threats to the Global Economy: Debt, Currency, Banking and Structural Change”, jointly run by ADB and Earth Institute with Columbia University, 29-30 October 2011, Reid Hall, Pari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and its Possible Impacts”, Japan Daiwa Institute Panel Discussion, Nov 28, 2011.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the Past and Shaping the Future” (with Xiaofen Tan), in “A New Economic Growth Engine for China” (edited by Wing Thye Woo and others), World Scientific Press, June, 2012
“China’s Financial Reform and its Lessons to Myanmar”, lecture to senior officials in Myanmar Central Bank, July 5, 2012.
“Towards a New Norm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Why and How?”, speech at the 15th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 run by Korea Financial News, April 23-24, 2014, Seoul.
“Reformin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A Chinese perspective”, 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dited by Sung Jin Kang and Yung Chul Park, Routledge Press, February, 2015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 (with Kunyu Tao), in “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 Achievements,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edited by Barry Eichengreen and Masahiro Kawai),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nd Asian Development Bank, February, 2015.

(2) COMMENTS
Comment on "On the Renminbi: The Choice between Adjustment under a Fixed Exchange Rate and Adjustment under a Flexible Rate" by Jeffrey Frankel, AEA meeting, Jan 6, 2006, Boston.
Comment on "What East Asian Countries should do to address global saving-investment imbalances" by Anwar Nasution, AEP meeting, March 20, 2006, Seoul.
Comment on "Whither Should the Asian Financial Integration Go?" by Yong-Chul Park, AEP, September 29, 2006, Tokyo.
Comment on “China: Learning From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by Yongding Yu, Conference on “Ten Years after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Vulnerabilities of East Asia”, February 26-27, 2007, Bangkok.
Comment on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Crises, and Economic Growth” by Inkoo Lee and Jong-Hyup Shin, AEP, April 9-10, 2007, Washington D.C.
Comment on “Ten Challenges China is Facing with”, December 7-8, AEP, 2007, Tokyo.
Comment on “Optimal Amount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by Hongzhong Liu, AEP, April 25-26, 2008, Seoul.
Comment on “Causes and Remedies of China’ External Imbalances” by Huang Yiping and Tao Kunyu, AEP, March 23-24, 2010, Seoul.
Comment on “The Global Impact of Chinese Growth” by Ippei Fujiwara, Keisuke Otsu and Masashi Saito,AEP, September 12-13, 2010, Tokyo.
Comments on Masahiro Kawai’s Paper at the Reserve Currency Reform Workshop by ADBI and CCIEE, November 26, 2010, Beijing.
Comments on “Rebalancing and Sustaining Growth in the PRC” by Ligang Song, at ADB and CCER Conference on “Middle Income Trap China is Facing With”, February 25, 2011, Beijing.
Comments on “Policy Cooperation in the Euro area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by Stefan Collignon, ADBI annual conference, November 2, 2011,Tokyo.
Comments on “Global Economic Slowdown & Debt Sustainability in the US, Europe & Japan” by Sandro Momigliano, Jun Saito and Jacob Kirkegaard, December 9-10, 2011, Seoul.
为进一步探索高层次学术型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模式改革,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将于2021年7月下旬通过网络远程考核选拔的方式,举办第十届“全国卓越金融学子夏令营”,欢迎有志于就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项目的优秀学子报名参加交流选拔活动。 
一、学校与学院简介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大学,由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三方共建,是国家“双一流”建设、“211工程”建设和首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长期以来,学校秉持“忠诚、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传承“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与新中国同龄。70多年来学院秉持“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三万余名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形成了“以金融学为主体、金融工程与金融科技为两翼、金融安全工程为引擎”的学科体系。金融学院拥有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团队。近年来学院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教学成果,包括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与年度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和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及其他部委科研项目等,为国家金融发展、金融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院金融学科于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包括金融学在内的应用经济学2007年获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获得A+成绩,并入选国家一流学科。2019年金融安全工程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作为主要建设单位支撑我校国家金融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得立项。 
二、研究生教育项目
我校金融学科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起步较早,中央财政学院金融系在20世纪50年代成立之初就开办了银行、保险研究生班,系国内最早的金融研究生教育基地,为新中国早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等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大社会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学院作为国内首批金融工程专业建设院校,在资产定价、银行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领域也培养一批高水平研究生;近年来学院更是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积极探索金融与信息、计算机等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开展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学院形成了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高层次金融人才为目标,以核心专业课为基础、学术交流活动为依托、金融业界实习实训为辅助的研究生培养架构。
目前学院招收金融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科技三个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中金融科技硕博点系国内率先自主设置。金融学专业博士的研究方向包括货币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银行管理、资本市场与公司金融、金融史和金融思想史等;金融工程专业博士的研究方向包括金融资产定价与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科技专业博士的研究方向包括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金融安全工程与监管科技等。 
三、研究生奖助体系
研究生奖助体系由学校和学院两个层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组成。校级奖助体系由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科研奖励计划、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与入学“绿色通道”等组成;金融学院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包括院级研究生导师科研基金、人保奖学金、姚遂助学金等,并提供学术科研交流活动的经费支持。此外,研究生还可申请国家、北京市和学校公派留学等出国留学交流项目资助。
四、夏令营计划与活动安排
(一)活动计划
本届夏令营活动拟在2021年7月下旬通过网络远程方式举行(具体日程安排请关注我院网站)。计划招收学术项目营员80名,其中金融学 50人;金融工程 15人,金融科技 15人(各专业名额将视报名情况调整)。
根据夏令营的综合考核成绩,学院将在研究生院核定的接收推免名额内依次给予优秀营员进入2022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术项目学习的研究生候选人资格。获得候选人资格的营员,须获得所在本科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经我校接收推免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取得推荐免试攻读我校上述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说明:(1)学术型研究生项目包括学术型硕士项目、硕博连读项目和直博生项目。三种形式入营材料与考核方式是一致的,届时视营员报考志愿、申报材料与入营表现综合评分,由学院夏令营工作组分别推荐录取为直博生、硕博连读或普通学术型硕士项目。(2)凡是有意向申请推免至金融学院的学生(申请支教保研的同学除外),务必积极报名参加本年度组织的此次夏令营活动。在本年度9-10月份正式开展研究生推免和接收工作期间,仅当通过夏令营选拔并最终录取的推免生总数未达到学校下达的接收计划总数时,金融学院方会另行组织一次接收推免研究生的考核,该考核的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二)报名条件
申请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未受过任何处分,无任何考试作弊、 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记录及其他违法违纪记录,对学术研究或科学实践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2022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申请金融学、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数理、经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基础;申请金融科技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经济金融法等方面的知识基础。对于跨专业的申请者,若有第二学位为经济类专业或辅修经济类专业课程、选修过相关经济学类课程者优先考虑;
3.前五学期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列所在专业前20%(含)以内 ,或平均成绩在88分(含)以上,科研潜力和专业素质突出者学分绩点排名可以适当放宽;
4.在金融学、金融工程或金融科技相关领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潜质,并有志于从事金融研究或金融行业实务工作;
5.两名熟悉申请人情况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进行推荐;对于申请金融学/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推荐教师中至少有一人为经济学门类的专业教师;申请金融科技专业的学生,如在本科阶段修读过经济学门类的专业课程,应获得主修专业领域和经济学门类专业领域各一名专业教师的推荐,但如未在本科课堂上修读过经济学门类相关课程,两名推荐教师可均为本人主修专业门类的专业教师;
6.国家大学英语六级(CET-6)成绩要求480分(含)以上。 
(三)申请方式
网上报名时间:2021年6月23日 - 7月7日24:00,电子版材料(邮件)提交时间:2021年6月23日-7月7日24:00。
报名方式分三步:第一步,网上报名,填写有关材料;第二步,邮件发送11项入营材料电子版;第三步,等待入营审核结果。网上报名和提交电子版材料缺一不可,否则视为报名未成功或放弃报考资格,同时要系统填报内容与邮件发送材料内容信息真实并严格一致。 
第一步:网上报名
6月23日夏令营网报系统链接:https://yzgl.cufe.edu.cn:30369/cufeXs/index
注册完成后按照提示填写相关信息,确认所填信息完整无误后,进行提交,申请人未确认提交前,可对所填信息进行修改,并注意保存,一经确认提交,将不得进行修改。 
第二步:提交电子版材料
1.《中央财经大学第十届“全国卓越金融学子夏令营”报名推荐表》(附件1),手写签字,并加盖所在院系公章后扫描;
2. 个人陈述(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已有研究成果、未来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不超过2000字);
3.专家推荐信两封(附件2);
4.证明科研潜力的成果,包括:
① 参营论文,论文内容应为专业相关领域的问题研究(金融学、金融工程专业应为经济、金融类的论文;金融科技专业可以是本科专业领域内的论文),字数10000字左右。参营论文封面见附件3;
② 其他证明科研能力的研究成果;
5.本科前五个学期的成绩单和成绩排名(见附件4)原件彩色扫描件或彩色照片,需加盖教务部门公章;
6.学业竞赛的获奖证书各一份(按申请时系统中所填列的顺序);
7.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单原件扫描件或彩色照片,欢迎提供TOEFL、IELTS、GRE等其他英语水平成绩证明;
8.申请者本人身份证扫描件(正反面);
9.申请者本人学生证扫描件(学号页、注册页),如学生证注册不完整,需出具学信网上下载的《学籍在线验证报告》,且上须注明预计毕业时间为2022年6月-8月;
10.由申请人手写签字的《中央财经大学推免生线上远程考试规则》《诚信承诺书》(附件5);
11. 其他有必要补充说明的材料(自选项)。 
以上材料均需要为原件的扫描件,按“五位报名号(报名系统中给出)-申请人姓名-材料序号-材料名称.pdf/JPG”命名后统一提报。材料列表如下:
(1)五位报考编号-申请人姓名-材料1-推荐表.pdf/JPG;
(2)五位报考编号-申请人姓名-材料2-个人陈述.pdf/JPG;
(3)五位报考编号-申请人姓名-材料3-专家推荐信.pdf/JPG;(两封推荐信,请扫描到同一个文件中)
(4)五位报考编号-申请人姓名-材料4-科研成果.pdf/JPG;(若有多项成果,请做到同一个文件中,默认第一个成果为代表性成果)
(5)五位报考编号-申请人姓名-材料5-成绩单.pdf/JPG;(若成绩排名是单独的文件,请和成绩单做到同一个文件中)
(6)五位报考编号-申请人姓名-材料6-学业竞赛类证书.pdf/JPG;
(7)五位报考编号-申请人姓名-材料7-英语六级成绩单.pdf/JPG;
(8)五位报考编号-申请人姓名-材料8-身份证.pdf/JPG;(正反面要在1页)
(9)五位报考编号-申请人姓名-材料9-学生证.pdf/JPG;(需要学号页和注册页)
(10)五位报考编号-申请人姓名-材料10-诚信承诺书.pdf/JPG;
(11)五位报考编号-申请人姓名-材料11-补充说明材料.pdf/JPG; 
特别说明:
1.以上材料形成1个压缩包,压缩包命名:五位报考编号-申请人姓名-申请专业名称-夏令营申请材料.rar/zip,在7月7日24:00前发送至邮箱shuoshi_cufejr@163.com,请勿重复提交。
2.考生所提交的材料将作为夏令营资格审查的依据,请考生务必完整、准确、清晰提供,考生如提供任何虚假、错误材料和信息,无论何时一经发现将根据相关规定取消考生优胜者资格或录取资格。
3.所有纸质版材料请先妥善保存,待我院通知收取时再提交;所有申请材料将不予退还。 
第三步:等待入营审核结果。组委会将在夏令营活动开始前一周内通过网站查询或电话、短信等方式,告知申请人入营审核结果。 
(四)营员权利与义务。所有营员在营期间需遵守《营员守则》和《夏令营诚信承诺书》等活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网上报道和入营手续,按学院要求参加夏令营各项活动,有违反纪律或中途退出者,则不再拥有夏令营选拔候选资格; 
(五)考核办法。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科技学术型推免生的选拔采取成果宣讲(含交流、演示)和综合能力面试(含英语口语、专业基础和潜力)相结合的方式。 
五、联系方式
中央财经大学“第十届全国卓越金融学子夏令营”组委会设在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院3号楼121室)。邮政编码:102206.
联系人:蒋老师
联系电话:010-61776290(接受咨询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仅接受学生本人咨询,不接受家长咨询。)
夏令营相关信息请关注以下网站公告栏: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主页:http://sf.cufe.edu.cn/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考研的各位同学,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录取名单终于公布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是一个不错的专业,希望各位今年的考研分数线能过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下面是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进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复试的基本要求线,后者是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包含了初试复试的综合成绩。本文是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内容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相关网站,如有出入请以中央财经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为准。
 
以下是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名单,成绩从高到底,供准备报考该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参考:
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主教楼9层 邮编:100081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 丁香园1号楼3层 邮编:102206
为确保 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的安全性、公平性、科学性,为保证考生生命安全健康,切实保障招考质量,学院专门成立招生考试工作小组,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招考工作。根据教育部、北京市关于博士生招生考试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及《关于印发《中央财经大学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制定本细则。
一、考试原则
1.坚持“公平公正、客观评价、择优录取、宁缺毋滥”原则;
2.坚持全面考查,突出对专业基础、科研潜质、研究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3.坚持以人为本,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切实做好考试过程中的疫情防控工作;
4.严肃考风考纪,坚决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严惩不怠。
二、考试方式和内容
项目 时间 地点 参加考生 备注
现场报到资格审查 5月13日(周四)下午14:00-17:00 中关村资本大厦511-12室 获得考核资格的考生 携带材料见下。
专业基础课笔试 5月13日(周四)晚上19:20-21:20 按照学校统一安排 非定向就业考生
 
请考生携带身份证原件和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入场
专业课笔试 5月16日(周日)
上午8:30-10:00
中财大厦三层报告厅 获得考核资格的考生 请考生携带身份证原件和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入场
科研基础和潜质面试与英语听说测试 5月16日(周日)
上午10:15-17:00
中财大厦二层案例教室 获得考核资格的考生 科研基础和潜质面试由2分钟中文自我介绍、随机抽题并回答、测试教师与考生问答等环节组成,测试时长25分钟。
外语听说测试由随机抽题并回答、测试教师与考生问答等环节组成,测试时长5分钟。
 
*注:请考生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参加考试,已完成疫苗接种(最后一针接种)满2周以上者(即手机“北京健康宝”小程序—健康服务预约查询中查询疫苗接种结果为“疫苗接种完成”满2周以上),可免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现场报到资格审查时携带材料如下:
1.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应届生提供学生证原件和复印件
3.第二批资格审查材料原件(见附件)和专家推荐信(两份)
4.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成绩单(需加盖就读单位教务部门公章或档案保管单位公章)
5.个人简历(1000字以内;含学习及学术研究经历,从高中起不得中断;重点说明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工作、研究经历及相关成果等)
6.科研情况一览表
7.外语免试考生携带外语能力证明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8.报考定向就业(全日制)的考生须提交定向单位人事部门开具的、同意考生在我校基本学习年限(4年)内脱产学习证明。

三、招生名额
普通计划非定向考生招生名额共8人,其中金融学专业5人,金融工程专业1人,金融科技专业2人。普通计划定向就业考生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招生名额由学校统一下达。

四、计分与录取原则
(一)计分原则
外语和资格评定阶段得分不计入总成绩。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每个科目的满分均为100分,笔试总分200分;科研基础和潜质面试满分为100分,外语听说能力测试成绩满分为100分。
考生总成绩满分为100分,计算公式:
总成绩=(基础课笔试成绩+专业课笔试成绩)*0.2+(科研基础和潜质面试成绩*90%+外语听说能力测试成绩*10%)*0.6
(二)录取原则
1.在各招生计划内,报考同一专业的普通计划非定向考生在专业总招生名额内统一录取。普通计划定向就业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如进入复试,按学校的招生名额单独排序录取。
2.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课笔试成绩任何一门低于最低划线分数,不予录取。
3.科研基础和潜质面试成绩或者外语听说能力测试成绩任何一门低于 60 分者,不予录取。
4.资格审查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提供虚假资格审查材料和考试材料者,不予录取。
6.考生须按照我校统一要求参加体检,体检不符合上述文件要求者,不予录取。

五、违规处理
考生应诚信考试。提前认真阅读《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以及中央财经大学和我院发布的相关招考信息。须知晓: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行为;为他人实施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行为;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考试的试题、答案的行为;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行为都将触犯刑法。对在考试过程中,违反诚信、违反应试相关规定者,无论何时,一经发现,将取消考试成绩或录取资格,触犯法律的,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并记入《考生考试诚信档案》。入学后3个月内,我校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六、学院对外联系和咨询方式
1.学院官方网站:http://sf.cufe.edu.cn
2.接受考试咨询邮箱:boshi_cufejr@163.com
3.学院考试咨询电话:010-83030764\010-61776290
专业名称:金融学     专业代码:020204     门类/类别:经济学     学科/类别:应用经济学

开设专业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南开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沈阳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东北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海事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 苏州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州大学 厦门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工商学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大学 中南大学 湘潭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商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深圳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大学 海南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延安大学 西安财经学院 兰州大学 兰州财经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专业解析:

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金融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各领域货币与资本运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兼具很强的理论性与实务性、微观与宏观、国别性与全球性特点的综合性学科。它对各国和全球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全局有着重大影响。本学科是在原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和保险学基础上调整形成的。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先进金融理论与方法的引入,大大丰富和扩展了我国金融新兴学科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在各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发展前景广阔。

在本科金融专业下设有金融理论教研室和应用金融教研室,拥有一批从事金融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师资,并且在相关学科,如会计学、企业管理设有硕士点,在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等本科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从而为相关课程的开设和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从事金融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共有19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2人,其余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其中有3位教师有从事金融工作的经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3位教师担任过相关专业与金融有关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具有较好的硕士生培养经验。近年来,金融专业教师发表了百余篇科研论文。


  培养目标:
本学科之旨在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和较高的精神文明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要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金融学原理和较系统的金融专门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金融经济问题观察分析能力、货币政策实施能力和从事金融具体工作能力;毕业后可承担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具体工作和中高层次的金融管理实务工作。

  研究方向:
  金融专业硕士学位下设两个研究方向:
  1、 公司金融
  2、 金融市场与金融管理 

  

此专业大学排名:

0202 应用经济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66 所,本次参评5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55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A+
3 10034 中央财经大学 A+
4 1003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
5 10173 东北财经大学 A
6 10272 上海财经大学 A
7 10384 厦门大学 A
8 10003 清华大学 A-
9 10055 南开大学 A-
10 10246 复旦大学 A-
11 10421 江西财经大学 A-
12 10422 山东大学 A-
13 1052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A-
14 10651 西南财经大学 A-
15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6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17 1003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B+
18 10070 天津财经大学 B+
19 10140 辽宁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84 南京大学 B+
22 10286 东南大学 B+
23 10335 浙江大学 B+
24 10353 浙江工商大学 B+
25 10456 山东财经大学 B+
26 10486 武汉大学 B+
27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28 10532 湖南大学 B+
29 10558 中山大学 B+
30 10559 暨南大学 B+
31 11482 浙江财经大学 B+
32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B
33 10011 北京工商大学 B
34 10125 山西财经大学 B
35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36 10247 同济大学 B
37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B
38 10273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B
39 10280 上海大学 B
40 10327 南京财经大学 B
41 10357 安徽大学 B
42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B
4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44 10593 广西大学 B
45 10611 重庆大学 B
46 10689 云南财经大学 B
47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B-
48 10240 哈尔滨商业大学 B-
49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50 10285 苏州大学 B-
51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B-
52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B-
53 10378 安徽财经大学 B-
54 10385 华侨大学 B-
55 10475 河南大学 B-
56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57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B-
58 10610 四川大学 B-
59 10730 兰州大学 B-
60 11799 重庆工商大学 B-
61 1184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B-
62 90026 军事经济学院 B-
63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C+
64 10207 吉林财经大学 C+
65 10403 南昌大学 C+
66 10427 济南大学 C+
67 10459 郑州大学 C+
68 10484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C+
69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C+
70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71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C+
72 10592 广东财经大学 C+
73 10697 西北大学 C+
74 10766 新疆财经大学 C+
75 11560 西安财经学院 C+
76 11646 宁波大学 C+
77 11832 河北经贸大学 C+
78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C
79 10075 河北大学 C
80 10126 内蒙古大学 C
81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C
82 10276 华东政法大学 C
83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84 10295 江南大学 C
85 10299 江苏大学 C
86 10320 江苏师范大学 C
87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88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C
89 10589 海南大学 C
90 10652 西南政法大学 C
91 10656 西南民族大学 C
92 10671 贵州财经大学 C
93 10673 云南大学 C
94 10741 兰州财经大学 C
95 11287 南京审计大学 C
96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C
97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C-
98 10053 中国政法大学 C-
99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100 10069 天津商业大学 C-
101 10139 内蒙古财经大学 C-
102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103 10602 广西师范大学 C-
104 10657 贵州大学 C-
105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C-
106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C-
107 10759 石河子大学 C-
108 11664 西安邮电大学 C-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202 应用经济学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66 所,本次参评5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55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A+
3 10034 中央财经大学 A+
4 1003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
5 10173 东北财经大学 A
6 10272 上海财经大学 A
7 10384 厦门大学 A
8 10003 清华大学 A-
9 10055 南开大学 A-
10 10246 复旦大学 A-
11 10421 江西财经大学 A-
12 10422 山东大学 A-
13 1052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A-
14 10651 西南财经大学 A-
15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6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17 1003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B+
18 10070 天津财经大学 B+
19 10140 辽宁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84 南京大学 B+
22 10286 东南大学 B+
23 10335 浙江大学 B+
24 10353 浙江工商大学 B+
25 10456 山东财经大学 B+
26 10486 武汉大学 B+
27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28 10532 湖南大学 B+
29 10558 中山大学 B+
30 10559 暨南大学 B+
31 11482 浙江财经大学 B+
32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B
33 10011 北京工商大学 B
34 10125 山西财经大学 B
35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36 10247 同济大学 B
37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B
38 10273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B
39 10280 上海大学 B
40 10327 南京财经大学 B
41 10357 安徽大学 B
42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B
4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44 10593 广西大学 B
45 10611 重庆大学 B
46 10689 云南财经大学 B
47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B-
48 10240 哈尔滨商业大学 B-
49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50 10285 苏州大学 B-
51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B-
52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B-
53 10378 安徽财经大学 B-
54 10385 华侨大学 B-
55 10475 河南大学 B-
56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57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B-
58 10610 四川大学 B-
59 10730 兰州大学 B-
60 11799 重庆工商大学 B-
61 1184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B-
62 90026 军事经济学院 B-
63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C+
64 10207 吉林财经大学 C+
65 10403 南昌大学 C+
66 10427 济南大学 C+
67 10459 郑州大学 C+
68 10484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C+
69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C+
70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71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C+
72 10592 广东财经大学 C+
73 10697 西北大学 C+
74 10766 新疆财经大学 C+
75 11560 西安财经学院 C+
76 11646 宁波大学 C+
77 11832 河北经贸大学 C+
78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C
79 10075 河北大学 C
80 10126 内蒙古大学 C
81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C
82 10276 华东政法大学 C
83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84 10295 江南大学 C
85 10299 江苏大学 C
86 10320 江苏师范大学 C
87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88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C
89 10589 海南大学 C
90 10652 西南政法大学 C
91 10656 西南民族大学 C
92 10671 贵州财经大学 C
93 10673 云南大学 C
94 10741 兰州财经大学 C
95 11287 南京审计大学 C
96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C
97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C-
98 10053 中国政法大学 C-
99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100 10069 天津商业大学 C-
101 10139 内蒙古财经大学 C-
102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103 10602 广西师范大学 C-
104 10657 贵州大学 C-
105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C-
106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C-
107 10759 石河子大学 C-
108 11664 西安邮电大学 C-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金融学专业学校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中国人民大学 A+ 8 中山大学 A 15 上海交通大学 A
2 北京大学 A+ 9 厦门大学 A 16 东北财经大学 A
3 西南财经大学 A+ 10 暨南大学 A 17 南京大学 A
4 南开大学 A+ 11 湖南大学 A 1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A
5 复旦大学 A+ 1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 19 清华大学 A
6 上海财经大学 A 13 武汉大学 A 20 同济大学 A
7 中央财经大学 A 14 西安交通大学 A      
 
B+等(30个):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天津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上海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西南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新疆财经学院、广东商学院、河南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广西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财经大学
 
 
B等(30个):宁波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青岛大学、深圳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云南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学院、兰州商学院、郑州大学、安徽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工商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北大学
 
 
C等(20个):名单略
    2015-2016年金融学专业学校排名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中国人民大学 5★ 181
2 西南财经大学 5★ 181
3 中央财经大学 5★ 181
4 南开大学 5★ 181
5 厦门大学 5★ 181
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 181
7 复旦大学 5★ 181
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5★ 181
9 上海财经大学 5★ 181
10 武汉大学 4★ 181
11 东北财经大学 4★ 181
12 暨南大学 4★ 181
13 北京大学 4★ 181
14 天津财经大学 4★ 181
15 吉林大学 4★ 181
16 中山大学 4★ 181
17 辽宁大学 4★ 181
18 上海交通大学 4★ 181
19 浙江工商大学 4★ 181
20 西安交通大学 4★ 181
 

金融学专业考研科目:
政治 英语 数学或者专业课。这个看各个学校决议金融学专业课的初试考的比例多,就掌权势巨子性最高的金融联考来说就要考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有的学校还要考据券投资学以及保险学,但一般大部分数照旧考前三项加考据券以及保险的学校比例少!专业课方面详细科目还要看考什么学校详细而定。必考科目政治,英语,数学,另外从2011年起开始取消金融联考,开始各学校单独命题,得看你具体报考什么学校才知道金融的专业课考什么。
 
金融学考研参考书:
金融学分为专业硕士和科学硕士,科学硕士的参考书较多,西方经济学参考书与往年一样,即:
1.《微观经济学》(第六版) (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宏观经济学》(第七版)(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著,范家骧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融学部分为: 
1、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黄燕君、何嗣江:《新编国际金融》(第2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戴志敏:《证券投资学--理论、实践与案例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专业硕士只需看第一本即可,但是西方经济学一样。
金融学不考国际经济学。
 
金融学研究生就业方向:
1)商业性质的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工商、建设、农业银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2)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如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保险等;
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5)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一些政策性银行,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等;
11)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出版传播机构等。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中央财经大学考研分数线、中央财经大学报录比、中央财经大学考研群、中央财经大学学姐、中央财经大学考研真题、中央财经大学专业目录、中央财经大学排名、中央财经大学保研、中央财经大学公众号、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央财经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中央财经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考研 推荐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学姐


加学姐,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中央财经大学考研网由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购买指南 发货信息 关于我们 - 研究生兼职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