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考研/保研免费资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大气科学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航空港校区气象楼
联系电话:028-85966389  
邮政编码:610225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大气科学学科和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最新发展要求、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能够独立进行本学科与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等交叉学科科学研究以及新技术应用的大气科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气象学
2、气候学
3、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4、天气动力学
5、中尺度气象学
6、数值天气预报
7、高原气象学
8、亚洲季风系统
9、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10、应用气象学
11、公共气象服务
12、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
13、环境气象
三、培养方式
大气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均采用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负责制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学位课、非学位课的学习以及必修环节的训练,并取得相应学分。强调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重视讨论班、读书报告会、学术研讨会、前沿讲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探索能力。原则上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或全国性研究生暑期学校(或讲习班)。
四、学制与应修学分
本专业学制为3年。学位课程学分要求18学分,非学位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12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不高于40学分。
五、教学计划
六、考核方式
学位课程均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以百分制评定成绩;非学位课采用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
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学院于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对培养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学位论文开题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满足《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应取得学术成果的基本要求》的要求。
(1)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取得新的成果,对相关的学术研究动态有系统性的了解。
(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力求和国家或省部级研究项目、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以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本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并将审议通过后的开题报告及相关文献阅读综述一并交由系研究生秘书归档保存。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研究工作内容)。学位论文工作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本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院研究生处备案。
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在本学科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新成果。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使用规范的语言,严格按《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的有关规定撰写、印刷和装订。学位论文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等。论文字数以3~4万字为宜。
八、学位论文撰写和学位论文答辩
按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相关规定实施相关工作。
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应在答辩前至少请2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其中至少有1位是外单位的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由本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确定,一般由5人组成,其中外单位的专家不少于1人,论文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
根据《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应取得学术成果的基本要求》中的有关规定,申请硕士学位者应以署名第一,或署名第二(导师署名第一),并且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为第一署名工作单位,至少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由本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决定是否建议授予学位的意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决议及本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本规定由本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解释。

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培养掌握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资源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农业气象科研事业,并用丰富农业气象理论指导生产,降低农业气象灾害损失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农业生产,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与农业资源利用相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
 
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
 
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专业(领域)方向
 
1、气象防灾减灾
 
2、气象资源与社会发展
 
3、气候与气候变化
 
4、公共气象服务
 
三、培养方式
 
1、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一般第一学年学习课程,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开展实践实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本领域业务发展和专业特征的实践实习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实习和技术研发、推广。原则上校外实习为主,校内实习为辅。
 
2、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鼓励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缺因客观原因难以实行双导师制的,可由校内导师指导。
 
四、学制与应修学分
 
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
 
攻读全日制农业硕士的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不高于40学分。其中公共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13学分;领域主干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8学分;选修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7学分;必修环节要求不低于6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五、教学计划
 
六、专业实践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一年的实践实习,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原则上校外实习为主,校内实习为辅。校外可以进行天气预报、大气观测等实习内容,校内可以进行天气分析与预报实习、跟着导师从事科学研究等实习内容。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七、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紧扣气象防灾减灾、气象资源与社会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与管理和气候变化监测预测与评估的专业方向,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资源利用过程中气象为农服务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难度和工作量。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应至少由2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由3~5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
 
为进一步提高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水平,参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应取得学术成果的基本要求》中的有关规定,申请硕士学位者应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署名第一),并且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
 
本规定由本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解释。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农业相关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与农业资源利用相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管理工作的能力,能独立担负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的相关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专业(领域)方向
 
1、气象防灾减灾
 
2、气象资源与社会发展
 
3、气候与气候变化
 
4、公共气象服务
 
三、培养方式
 
1、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各学科综合、较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农业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鼓励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四、学制与应修学分
 
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攻读全日制农业硕士的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不高于40学分。其中公共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13学分;领域主干课程学分要求10学分;选修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7学分;必修环节学分要求6学分,包括专业实践、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文献阅读综述、实践报告等。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五、教学计划
 
六、专业实践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一年的实践实习,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原则上校外实习为主,校内实习为辅。校外可以进行天气预报、大气观测等实习内容,校内可以进行天气分析与预报实习、跟随导师从事科学研究等实习内容。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在第4学期完成,中期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学术报告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等环节。
 
八、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紧扣专业方向,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论文字数
 
学位论文字数一般应在2~4万字左右。
 
4、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资源利用过程中气象为农服务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难度和工作量。
 
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
 
本规定由本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解释。
研究生学科简介  
我院大气科学学科始建于1951年,2003年获“气象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气象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支撑学科的“大气科学”本科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四川省首批品牌建设专业,2012年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七,2016年入选四川省“一流学科”。
本学科点瞄准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扣学科和行业趋势,依托气象行业和局省共建、局校合作平台,发挥毗邻青藏高原的地理优势,围绕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复杂地形对灾害性天气气候和资源环境的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以高原气象学为主攻方向,重点在青藏高原天气动力学、复杂地形陆面过程、高原气候与气候变化、区域环境气象与健康以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服务等学科方向,覆盖大气探测、理论研究和业务服务全流程开展特色研究。
 
依托学科开展以下类型研究生培养:
1、全日制学术型硕士
大气科学(三年制)
方向:1.气象学、2.气候学、3.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农业硕士(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三年制)
方向:1.气象防灾减灾、2.气象资源与社会发展、3.气候与气候变化、4.公共气象服务
 
3、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农业硕士(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三年制)
方向:1.气象防灾减灾、2.气象资源与社会发展、3.气候与气候变化、4.公共气象服务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原名成都气象学院气象系,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始于1951年),建设有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学院现有大气科学和应用气象学两个本科专业,大气科学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位点,并开展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在读本科生1500左右,全日制研究生360人,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360余人。“大气科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大气科学专业教学团队”是四川省省级教学团队,“大气科学”专业获批2013年“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立项建设;现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下设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四个二级学科,“气象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
       大气科学本科专业的开办始于1979年,是国务院首批学士学位授权点,是教育部地理科学教指委大气科学分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四川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教育部“2011计划”单位:中国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是中国气象局局校合作气象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之一、火箭军大气科学专业“国防生”培养单位。
       大气科学学院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现有教授22人,博士、副教授49人;其中博导10人、硕导46人,博士66人、在读博士3人。教师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IPCC特聘评议专家、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WCRP中国GEWEX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评审组成员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专家学者。
       目前学院承担科研项目2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横向项目130余项,科研经费约7000万元。获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二十余部。
       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有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有省级标准的气象台天气分析与预报实验室;建设有完备的综合气象观测场;建设有完备的大气模拟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大气数值模拟实验室、应用气象学实验室;建设有四川省气象预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气象预报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气候与环境变化联合实验室、环境气象与健康研究院、四川省气象科普基地、成都市气象科普基地等。     
       大气科学学院一贯重视高品质的教学质量,且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管理严格、治学严谨,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意识。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兰景杯”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人口健康共享杯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普通物理知识竞赛等各项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近年来,大气科学学院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连年保持近100%,人才市场需求旺盛。学院的毕业生在全国气象系统、民航系统和国防系统的气象部门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校友中有院士、杰出青年、气象局领导等。大气科学学院已经为我国气象、国防、民航和环保等科研、教学和业务部门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的气象学术技术带头人、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
据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7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考研参考书目及考试科目已经公布,详情如下:
 
001大气科学学院
考试阶段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初试 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 第六版 (上、下)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初试 农业知识综合一 《植物学》 第二版 金银根主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生态学》 李振基主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土壤学》 第三版 黄昌勇主编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初试 天气学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第四版 朱乾根等编著 气象出版社
初试 天气学基础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第四版 朱乾根等编著 气象出版社
复试 动力气象学 《新编动力气象学》 第二版 李国平编著 气象出版社
复试 数值天气预报 《数值天气预报》 修订版 沈桐立等编著 气象出版社
复试 统计天气预报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 第二版 黄嘉佑编著 气象出版社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大气科学学院联系方式:吴云             028-85965171

添加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考研分数线、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报录比、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考研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姐微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考研真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专业目录、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排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保研、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公众号、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