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学还阅读了:[安徽师范大学考研真题免费下载] [安徽师范大学历年保研笔试/面试真题汇.pdf] [安徽师范大学预推免信息汇总表.xls] [安徽师范大学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
[安徽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安徽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师范大学考研群]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历年汇总)]
[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2021年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已公布
2021年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已公布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单已公布若对公示名单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与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
经教育部信息公开平台审核通过后才能正式确定。如在审核中发现有不合格考生,将通知考生本人。请考生保持有效电话畅通且及时关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相关信息公告。
2021年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如下: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联系方式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联系方式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
邮编:241002
电话:5910900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 学科简介
本学科拥有新闻学、广告学和网络新媒体等本科专业, 2006年获批传播学硕士点;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2015年获得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予权。新闻学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研究、电视纪录片研究、传媒经营与管理研究为主要研究领域。传播学方向重点研究传播思想史、媒介批评、网络传播、新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大众传媒的道德冲突与伦理选择、移动媒体与社交媒体传播等领域。
本学科依托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平台资源,发挥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学科较为齐全的传统优势,确立“人文与科学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办学定位,坚持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利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发展契机,通过强化师资队伍与资源,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增强科学研究水平,为安徽新闻传播事业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本学科在省内外的影响和声誉,力争把本学科打造成省内领先、跻身国内学科前四十名,建设成为高层次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务研究基地。本学科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为依托,实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构建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四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体系。整合新闻传播学类的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与戏剧影视学类的相关专业的力量,开辟文化传播和区域文化研究等方向,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依托中央驻皖媒体、省级主流媒体、地市主要媒体和学校媒体,构建四级专业实习基地体系。在教育部2012—2015年A类期刊发表数量的排名中,本学科在全国189所高校中排名并列第52位、全国师范类高校第12位。
学科方向设置
(一)新闻理论与实务
本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研究、电视纪录片研究、传媒经营与管理研究为主要研究领域。
(二)传播理论与实务
本方向重点研究传播思想史、媒介批评、网络传播、新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大众传媒的道德冲突与伦理选择、移动媒体与社交媒体传播等领域。
(三)跨文化传播与区域文化传播
本方向以传媒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为基础,开展媒介文化与传媒产业发展研究,重点研究传媒生产、消费属性、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等,开辟区域文化传播研究领域。
二、培养目标
具有宽阔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规范的学术训练,熟悉新闻传播实践,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独立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创造型人才。具体包括:
(一)对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有比较系统的阅读和掌握;
(二)对于新闻传播的知识有系统掌握和透彻理解,能创造性从事新闻实践工作;
(三)对于本专业、本领域的研究及其成果,有全面和深入掌握;
(四)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及方法论基础,并能够合理运用;
(五)对于学术、学术研究、学术规范有深刻理解,恪守学术道德;
(六)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研究方向
四、学习年限
研究生学业年限包括基本修业年限(学制)和最长学习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
最长学习年限,3年制硕士研究生为5年(含休学)。
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可申请延期毕业但不得超过最长学习年限,每次申请期限为六个月或一年。
在达到在校学习时间的最长期限时,应以毕业、结业、肄业和退学处理等形式之一终止学籍,并办理离校手续。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研究生培养原则上可跨方向调整,并实行学分制。在指导方法上,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及研究生个人的特长与才能,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研究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
2.研究生课程讲授方式要有针对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专题式、报告式、评价式的教学方式,可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实验有机结合,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导师和导师组要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安全稳定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研究生的突发事件。
六、培养流程与要求
1、制订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特点,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必须在培养方案范围内制定,一经确定,要切实执行,不得随意变动。如需修改,必须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应在第3学期末完成。学位点根据选题情况,成立由3-5名导师组成的审查小组,听取研究生汇报,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目标,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3、中期考核
按照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根据本学科点现状和研究生规模,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中期前完成(每年5月底前)。
A、考核在学院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各专业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学院(学科)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B、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C、如实填写相关表格,由考核小组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明确意见,考核结果及时通知本人。
D、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成绩分流: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特别优秀者,可以进一步推荐硕博连读。
中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末改正者中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4、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成立4-5位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全面负责本院研究生的论文中期进展和检查考核工作,重点检查论文进展和学术规范。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
5、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
定稿付印之前,必须对论文的真实性加以检查,学位论文需通过研究生院统一组织的外审。答辩完成,经由院系及研究生院的毕业资格、条件的全面审核,方可颁发学位证书。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1.课程设置分为7类: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 ②公共素养课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④专业核心课(学位必修)⑤方向拓展课⑥跨学科课⑦补修课。
2.课程学分为31-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2学分。分配如下:
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已开设4门(7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类)或自然辩证法概论(理科类)18学时1学分,英语阅读与写作,36学时2学分,英语口语36学时2学分;
②公共素养课,暂未开设。
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9学分,按一级学科设置。(一级学科发展研究前沿、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等)
④方向核心课(学位必修)6学分,面向一级学科设置。
⑤方向拓展课6学分。
⑥跨学科课3学分
⑦补修课不计学分。同等学力与跨专业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具体课程、选修方式与考核由各学院自行安排。)
八、必修环节(暂不计学分)
1、学术活动
研究生需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在学习期间作学术报告至少1次,听学术报告、讲座等至少10次。
2、实践活动
每位硕士研究生参加社会和技能实践形式不限,包括本科教学工作、媒体及相关单位实习等。鼓励在读期间为不同类型的媒体撰写新闻稿、制作广告作品。实践活动结束后,导师根据实践内容、方法及效果加以评定。
九、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1)论文选题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理论前提可靠。
(2)论文的切入口要小,原则上不能以全中国、全世界(即使某一方面的全中国、全世界)作为选题的起点。
(3)论文必须有关选题的文献检索,检索要追溯到选题的起点文献;要有对选题涉及的代表性学术专著和专论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论述选定选题的学术意义。
(4)论文必须以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相关学术理论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理论支撑,且在文中体现出运用了自己所选择的学术理论。
论据要可靠、充分、前后一致。不能无论据地主观得出结论或不证自明。不能把教科书关于某一理论的介绍文字直接作为学术理论的论据;不能以经验总结、工作报告和随笔杂感替代学术论述;不能以文艺作品作为论据来证明或证伪真实社会中的传播现象。
(5)论文的核心学术概念要明确、严谨、有效,原则上只能来自学科内公认的学术论著对概念的阐释,不能将生活中的大白话充当学术概念。除了语文考证,不能将普通字典、词典、网络百科的解释作为学术研究的论据。
(6)选择的研究方法可以是实证研究,也可以是人文—哲学—历史的研究方法。要以可靠、有效作为标准,来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7)除了少数涉及中国古代的选题,论文必须有适量的外文参考文献,且文中要体现确实参考了某些外文文献。
(8)引文和注释要符合写作要求的规定,引证全面,不断章取义和歪曲引用。
2、质量要求
(1)选题或问题的提出,对于本学科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启示;或通过科学论证而获得的新认识或结论,对本学科某一方面发展有所启示;或所提供的分析角度或研究方法,对本学科某一方面发展有所启示。
(2)论文的论证部分能够成为论文的主体。只叙述问题或情况,提不出问题,没有核心观点,没有论证成分的文章(教材章节、领导报告、宣传文章、工作总结、新闻通讯等),不能视为合格的学位论文。
(3)论文的基本理论依据或前提可靠,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符合规范,研究的数据、论据客观、可靠、前后一致。
(4)至少应在具有CN正式刊号的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本学科拥有新闻学、广告学和网络新媒体等本科专业, 2006年获批传播学硕士点;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2015年获得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予权。新闻学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研究、电视纪录片研究、传媒经营与管理研究为主要研究领域。传播学方向重点研究传播思想史、媒介批评、网络传播、新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大众传媒的道德冲突与伦理选择、移动媒体与社交媒体传播等领域。
本学科依托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平台资源,发挥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学科较为齐全的传统优势,确立“人文与科学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办学定位,坚持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利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发展契机,通过强化师资队伍与资源,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增强科学研究水平,为安徽新闻传播事业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本学科在省内外的影响和声誉,力争把本学科打造成省内领先、跻身国内学科前四十名,建设成为高层次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务研究基地。本学科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为依托,实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构建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四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体系。整合新闻传播学类的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与戏剧影视学类的相关专业的力量,开辟文化传播和区域文化研究等方向,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依托中央驻皖媒体、省级主流媒体、地市主要媒体和学校媒体,构建四级专业实习基地体系。在教育部2012—2015年A类期刊发表数量的排名中,本学科在全国189所高校中排名并列第52位、全国师范类高校第12位。
学科方向设置
(一)新闻理论与实务
本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研究、电视纪录片研究、传媒经营与管理研究为主要研究领域。
(二)传播理论与实务
本方向重点研究传播思想史、媒介批评、网络传播、新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大众传媒的道德冲突与伦理选择、移动媒体与社交媒体传播等领域。
(三)跨文化传播与区域文化传播
本方向以传媒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为基础,开展媒介文化与传媒产业发展研究,重点研究传媒生产、消费属性、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等,开辟区域文化传播研究领域。
二、培养目标
具有宽阔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规范的学术训练,熟悉新闻传播实践,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独立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创造型人才。具体包括:
(一)对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有比较系统的阅读和掌握;
(二)对于新闻传播的知识有系统掌握和透彻理解,能创造性从事新闻实践工作;
(三)对于本专业、本领域的研究及其成果,有全面和深入掌握;
(四)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及方法论基础,并能够合理运用;
(五)对于学术、学术研究、学术规范有深刻理解,恪守学术道德;
(六)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研究生导师 (博导注明) |
核心课程 |
1 | 新闻学 | 主要研究新闻史论、新闻业务和媒介经营管理。重点研究当代新闻理论的前沿问题、主流媒体报道实践以及融合新闻等。目的是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卓越新闻人才。 | 沈正赋、陈新平、丁云亮、胡靖、肖叶飞、桂万保 | 媒介批评研究、网络与新媒体、广告传播研究 |
2 | 传播学 | 主要研究传播理论与实务。重点研究网络传播、广告传播以及信息技术应用。力图通过学科交叉和知识整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专门学术人才。 | 马梅、袁立庠、芮宏明、翟光勇、焦庆争、沈幼平 |
四、学习年限
研究生学业年限包括基本修业年限(学制)和最长学习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
最长学习年限,3年制硕士研究生为5年(含休学)。
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可申请延期毕业但不得超过最长学习年限,每次申请期限为六个月或一年。
在达到在校学习时间的最长期限时,应以毕业、结业、肄业和退学处理等形式之一终止学籍,并办理离校手续。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研究生培养原则上可跨方向调整,并实行学分制。在指导方法上,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及研究生个人的特长与才能,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研究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
2.研究生课程讲授方式要有针对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专题式、报告式、评价式的教学方式,可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实验有机结合,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导师和导师组要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安全稳定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研究生的突发事件。
六、培养流程与要求
1、制订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特点,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必须在培养方案范围内制定,一经确定,要切实执行,不得随意变动。如需修改,必须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应在第3学期末完成。学位点根据选题情况,成立由3-5名导师组成的审查小组,听取研究生汇报,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目标,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3、中期考核
按照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根据本学科点现状和研究生规模,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中期前完成(每年5月底前)。
A、考核在学院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各专业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学院(学科)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B、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C、如实填写相关表格,由考核小组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明确意见,考核结果及时通知本人。
D、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成绩分流: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特别优秀者,可以进一步推荐硕博连读。
中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末改正者中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4、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成立4-5位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全面负责本院研究生的论文中期进展和检查考核工作,重点检查论文进展和学术规范。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
5、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
定稿付印之前,必须对论文的真实性加以检查,学位论文需通过研究生院统一组织的外审。答辩完成,经由院系及研究生院的毕业资格、条件的全面审核,方可颁发学位证书。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1.课程设置分为7类: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 ②公共素养课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④专业核心课(学位必修)⑤方向拓展课⑥跨学科课⑦补修课。
2.课程学分为31-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2学分。分配如下:
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已开设4门(7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类)或自然辩证法概论(理科类)18学时1学分,英语阅读与写作,36学时2学分,英语口语36学时2学分;
②公共素养课,暂未开设。
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9学分,按一级学科设置。(一级学科发展研究前沿、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等)
④方向核心课(学位必修)6学分,面向一级学科设置。
⑤方向拓展课6学分。
⑥跨学科课3学分
⑦补修课不计学分。同等学力与跨专业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具体课程、选修方式与考核由各学院自行安排。)
八、必修环节(暂不计学分)
1、学术活动
研究生需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在学习期间作学术报告至少1次,听学术报告、讲座等至少10次。
2、实践活动
每位硕士研究生参加社会和技能实践形式不限,包括本科教学工作、媒体及相关单位实习等。鼓励在读期间为不同类型的媒体撰写新闻稿、制作广告作品。实践活动结束后,导师根据实践内容、方法及效果加以评定。
九、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1)论文选题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理论前提可靠。
(2)论文的切入口要小,原则上不能以全中国、全世界(即使某一方面的全中国、全世界)作为选题的起点。
(3)论文必须有关选题的文献检索,检索要追溯到选题的起点文献;要有对选题涉及的代表性学术专著和专论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论述选定选题的学术意义。
(4)论文必须以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相关学术理论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理论支撑,且在文中体现出运用了自己所选择的学术理论。
论据要可靠、充分、前后一致。不能无论据地主观得出结论或不证自明。不能把教科书关于某一理论的介绍文字直接作为学术理论的论据;不能以经验总结、工作报告和随笔杂感替代学术论述;不能以文艺作品作为论据来证明或证伪真实社会中的传播现象。
(5)论文的核心学术概念要明确、严谨、有效,原则上只能来自学科内公认的学术论著对概念的阐释,不能将生活中的大白话充当学术概念。除了语文考证,不能将普通字典、词典、网络百科的解释作为学术研究的论据。
(6)选择的研究方法可以是实证研究,也可以是人文—哲学—历史的研究方法。要以可靠、有效作为标准,来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7)除了少数涉及中国古代的选题,论文必须有适量的外文参考文献,且文中要体现确实参考了某些外文文献。
(8)引文和注释要符合写作要求的规定,引证全面,不断章取义和歪曲引用。
2、质量要求
(1)选题或问题的提出,对于本学科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启示;或通过科学论证而获得的新认识或结论,对本学科某一方面发展有所启示;或所提供的分析角度或研究方法,对本学科某一方面发展有所启示。
(2)论文的论证部分能够成为论文的主体。只叙述问题或情况,提不出问题,没有核心观点,没有论证成分的文章(教材章节、领导报告、宣传文章、工作总结、新闻通讯等),不能视为合格的学位论文。
(3)论文的基本理论依据或前提可靠,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符合规范,研究的数据、论据客观、可靠、前后一致。
(4)至少应在具有CN正式刊号的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于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有:
(1)广播电视艺术学: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媒介、广播剧、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音乐电视、影视广告等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创作规律及发展趋势。以艺术学视角、历史分析与技术评价相结合为特色,研究广播电视的视听语言传达艺术、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与艺术呈现等。
(2)艺术(戏剧与影视)文化学:主要研究戏剧与影视艺术的基本规律、历史发展及文化价值。以艺术美学视角、历史研究方法与哲学阐释路径相结合为特色,分析戏剧与影视的历史形态、地域现象、文化产业与事业,以及戏剧与影视作品生产的文化生态、文化心理、审美规律及文化意义等。
(3)视听传达艺术:主要研究戏剧与影视艺术中视听传达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创作规律、艺术效果及社会意义。以美术学视角、数字媒介与艺术分析相结合为特色,研究戏剧与影视艺术中的造型艺术与技术、听觉艺术与技术、摄影艺术与实务、动画艺术与实务等。
(4)戏剧戏曲学:主要研究戏剧戏曲理论及中西戏剧戏曲历史,以文学、叙事学、历史研究方法分析中西戏剧戏曲的理论与实践,重视中西戏剧流派、戏剧戏曲样式及走向研究等,重视地方戏曲黄梅戏的研究。
(二)师资队伍和著名学者
师资后备力量较强。学位点现有硕导12人、博导1人,教授5人,副教授7人,另外有团队骨干成员11人。成员以年轻人居多,35岁以下9人,36岁至45岁10人,在吻合戏剧与影视学这一新兴学科特点的同时,更展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与乐观的发展前景。
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位点负责人杨柏岭教授系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二等奖2项。广播电视艺术学二级学位点负责人赵昊教授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摄影专委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获郎静山摄影艺术金像奖、安徽摄影贡献奖等,发表论文20余篇、作品近百幅,出版合著2部,主持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项目等10项。艺术(戏剧与影视)文化学二级学位点负责人秦宗财教授兼任安徽省江南徽商研究院副秘书长、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教育部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近30篇。视听传达艺术二级学位点负责人刘刚教授系中国高教学会摄影专委会理事、安徽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新媒体工作委员会理事,发表论文11篇,出版合著2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6项。
(三)主要实验室和设备
学位点所在新闻与传播学院系全国十所首批试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之一,拥有演播厅、动画、摄影、影视等27个专业实验室及传媒电视台。这些平台为极重业务能力的戏剧与影视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四)代表性课题和主要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乾嘉以降词史演进的文化学考察、徽州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融合研究、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互动:以徽州出版与徽商为中心。教育部、文化部项目:独龙族民俗艺术研究、良友画报与民国时期摄影研究、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构研究等。
(五)已培养研究生情况及就业方向
现已培养研究生21名(毕业),主要就业方向为高等教育单位、文化宣传企事业单位。
二、培养目标
(一)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追求真理,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具备较为全面的文史哲素养,对戏剧与影视艺术的生产过程、创作规律有一定的了解,系统掌握戏剧与影视艺术的专业知识与创作基本技巧,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戏剧与影视艺术研究、创作实践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能力,能在文化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戏剧与影视学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工作,也可进一步攻读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
(三)具有创新精神, 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勇于实践,能在演艺演出单位、广播电视台、影视制作单位、网络新媒体等戏剧与影视文化制作、播出单位进行艺术创作、创意策划等工作。
(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掌握信息获取技能,密切关注国内外戏剧、广播、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的内容生产的发展变化。
(五)了解戏剧与影视学理论研究的各种方法,了解戏剧与影视艺术的历史、现状、趋势与前沿课题,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硕士学术水平。
(六)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新信息传播技术环境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三、研究方向
四、学习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
最长学习年限,3年制硕士研究生为5年(含休学)、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博士阶段为5年(含休学)和普通博士研究生为6年(含休学)。
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可申请延期毕业但不得超过最长学习年限,每次申请期限为六个月或一年。
在达到在校学习时间的最长期限时,应以毕业、结业、肄业和退学处理等形式之一终止学籍,并办理离校手续。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一)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按学科研究方向组成导师指导小组集体培养。
(二)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及研究生个人的特长与才能,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研究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导师多方面了解所指导的硕士生的知识结构、学术特长、研究兴趣、能力基础等具体情况,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并督促检查其实施。
(三)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的方式。既要使硕士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要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四)导师应指导研究生学习有关课程,指导学位论文选题,检查科学研究进展情况,帮助解决科研中的困难,适时地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认真审阅学位论文,切实把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
(五)研究生课程讲授方式要有针对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专题式、报告式、评价式的教学方式,可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实验有机结合,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本学科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学院、学位点和指导教师要求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必须赴广播电视媒体、影视制作公司、文化制作公司等文化单位进行戏剧与影视学的专业实践,进行戏剧作品、影视作品、广播电视节目、影视文化项目的策划、研发、生产等实践活动。
(六)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风教育贯穿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要加强教书育人的工作,引导研究生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六、培养流程与要求
(一)制订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特点,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必须在培养方案范围内制定,一经确定,要切实执行,不得随意变动。如需修改,必须履行相关手续。
(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应在第3学期完成。学位点根据选题情况,成立由3-5名导师组成的审查小组,听取研究生汇报,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三)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中期前完成(5月底前)。
1、考核在学院统一组织领导下,由本学位点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学院负责人、一二级学位点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2、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水准如何;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等是否完成。没有完成的,必须限期补足,否则不能进入申请毕业环节。
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3、填写相关表格,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结论性意见。
4、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成绩分流: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中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末改正者中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四)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在第五学期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戏剧与影视学根据每届招生数字,可以采取一级点统一组织考核,也可以分二级点进行组织考核。每个考核小组必须由4-5位专家组成,全面负责本学科研究生的论文中期进展和检查考核工作,重点检查论文进展和学术规范。
(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
申请毕业的研究生,必须在答辩学期开学后第三周进行预答辩,按学校规定时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定稿。定稿付印之前,须先自行对论文的真实性加以检查,导师须在这一过程中严加督促和指导。论文外审合格后,进行答辩,时间一般在5月底或6月初。论文外审不合格者,将视情况延期答辩、延期毕业。
按学校相关文件要求进行毕业资格审核,同时本学位点要求研究生在具有CN正式刊号的学术刊物发表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以上,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研究生,经院教授委员会研究决定上报校学位委员会。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7类: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 ②公共素养课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④专业核心课(学位必修)⑤方向拓展课⑥跨学科课⑦补修课。
(二)学分要求
课程学分为31-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2学分。分配如下:
1、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已开设4门(7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类)18学时1学分,英语阅读与写作,36学时2学分,英语口语36学时2学分;
2、公共素养课,暂未开设。
3、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9学分,按一级学科设置。
4、方向核心课(学位必修)6学分,面向一级学科设置。
5、方向拓展课6学分。
6、跨学科课3学分
7、补修课不计学分。同等学力与跨专业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
八、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需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在学习期间作学术报告至少1次,听学术报告、讲座等至少10次。毕业审核时要提交学术报告文稿,听报告与讲座的笔记材料。学位点秘书提供讲座和报告的学生签到表。导师签字,学位点负责人签字。
2、实践活动
分为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等。
专业实践:大力加强专业实践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每位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组成主创团队,策划创作完成一个戏剧与影视作品,长短不限,参加国内相关大学生戏剧节、影像节比赛,在毕业审核时以光盘上交并提交实践创作阐述,导师签字,学位点负责人签字。
社会实践: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考核其完成情况是否合格。
九、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 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具有一定的创新。
综述所选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关研究的材料与方法、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空白区;需要进一步开展和加强的研究工作;不少于3000字。
2. 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应当用规范汉字进行撰写,除古汉语研究中涉及的古文字和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之外,均采用简体中文撰写。
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3万字(版面字数)。论文须用计算机打印,字迹应清晰,标点符号应正确使用。
学位论文基本结构应包括三大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具体结构如下:
(1)前置部分,一般应包括:封面、独创性声明、致谢(要强调对已有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感谢)、摘要页(包括中外文摘要)、目录页、插图和附表清单(如有)。(2)主体部分,一般应包括:文献综述、正文、结论。(3)结尾部分,一般应包括:参考文献、附录(可根据需要决定)、索引(可根据需要决定)、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至少应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封底。具体的字体、字号、字数、行间距等要求可由各学位授权点自行详细规定。
学位论文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规范学术引用格式。学位论文中的引文标注可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可采用脚注,也可采用尾注,但全文必须统一。
3. 成果创新性要求
学位论文应当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在论点、论证、论据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对本学科发展或文化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
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三学期确定论文选题,并作开题报告,第五学期初组织论文中期检查,第五学期12月至翌年1月论文定稿,第六学期开学初第3周由学院和学位点组织预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前(每年3月底)修改完善论文定稿,并提交答辩小组,然后由学院和学位点组织外审、答辩。
本学科于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有:
(1)广播电视艺术学: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媒介、广播剧、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音乐电视、影视广告等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创作规律及发展趋势。以艺术学视角、历史分析与技术评价相结合为特色,研究广播电视的视听语言传达艺术、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与艺术呈现等。
(2)艺术(戏剧与影视)文化学:主要研究戏剧与影视艺术的基本规律、历史发展及文化价值。以艺术美学视角、历史研究方法与哲学阐释路径相结合为特色,分析戏剧与影视的历史形态、地域现象、文化产业与事业,以及戏剧与影视作品生产的文化生态、文化心理、审美规律及文化意义等。
(3)视听传达艺术:主要研究戏剧与影视艺术中视听传达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创作规律、艺术效果及社会意义。以美术学视角、数字媒介与艺术分析相结合为特色,研究戏剧与影视艺术中的造型艺术与技术、听觉艺术与技术、摄影艺术与实务、动画艺术与实务等。
(4)戏剧戏曲学:主要研究戏剧戏曲理论及中西戏剧戏曲历史,以文学、叙事学、历史研究方法分析中西戏剧戏曲的理论与实践,重视中西戏剧流派、戏剧戏曲样式及走向研究等,重视地方戏曲黄梅戏的研究。
(二)师资队伍和著名学者
师资后备力量较强。学位点现有硕导12人、博导1人,教授5人,副教授7人,另外有团队骨干成员11人。成员以年轻人居多,35岁以下9人,36岁至45岁10人,在吻合戏剧与影视学这一新兴学科特点的同时,更展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与乐观的发展前景。
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位点负责人杨柏岭教授系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二等奖2项。广播电视艺术学二级学位点负责人赵昊教授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摄影专委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获郎静山摄影艺术金像奖、安徽摄影贡献奖等,发表论文20余篇、作品近百幅,出版合著2部,主持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项目等10项。艺术(戏剧与影视)文化学二级学位点负责人秦宗财教授兼任安徽省江南徽商研究院副秘书长、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教育部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近30篇。视听传达艺术二级学位点负责人刘刚教授系中国高教学会摄影专委会理事、安徽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新媒体工作委员会理事,发表论文11篇,出版合著2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6项。
(三)主要实验室和设备
学位点所在新闻与传播学院系全国十所首批试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之一,拥有演播厅、动画、摄影、影视等27个专业实验室及传媒电视台。这些平台为极重业务能力的戏剧与影视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四)代表性课题和主要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乾嘉以降词史演进的文化学考察、徽州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融合研究、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互动:以徽州出版与徽商为中心。教育部、文化部项目:独龙族民俗艺术研究、良友画报与民国时期摄影研究、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构研究等。
(五)已培养研究生情况及就业方向
现已培养研究生21名(毕业),主要就业方向为高等教育单位、文化宣传企事业单位。
二、培养目标
(一)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追求真理,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具备较为全面的文史哲素养,对戏剧与影视艺术的生产过程、创作规律有一定的了解,系统掌握戏剧与影视艺术的专业知识与创作基本技巧,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戏剧与影视艺术研究、创作实践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能力,能在文化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戏剧与影视学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工作,也可进一步攻读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
(三)具有创新精神, 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勇于实践,能在演艺演出单位、广播电视台、影视制作单位、网络新媒体等戏剧与影视文化制作、播出单位进行艺术创作、创意策划等工作。
(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掌握信息获取技能,密切关注国内外戏剧、广播、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的内容生产的发展变化。
(五)了解戏剧与影视学理论研究的各种方法,了解戏剧与影视艺术的历史、现状、趋势与前沿课题,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硕士学术水平。
(六)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新信息传播技术环境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三、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研究生导师 (博导注明) |
核心课程 |
1 |
广播电视 艺术学 |
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媒介、广播剧、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音乐电视、影视广告等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创作规律及发展趋势。以艺术学视角、历史分析与技术评价相结合为特色,研究广播电视的视听语言传达艺术、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与艺术呈现等。 | 赵昊、许凌虹、孙亮、吴来安等 |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题、影视美学专题、视听传达艺术专题 |
2 | 艺术(戏剧与影视)文化学 | 主要研究戏剧与影视艺术的基本规律、历史发展及文化价值。以艺术美学视角、历史研究方法与哲学阐释路径相结合为特色,分析戏剧与影视的历史形态、地域现象、文化产业与事业,以及戏剧与影视作品生产的文化生态、文化心理、审美规律及文化意义等。 | 秦宗财、杨柏岭(博导)、冯明荣、沈喜彭、秦枫等 | |
3 | 视听传达艺术 | 主要研究戏剧与影视艺术中视听传达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创作规律、艺术效果及社会意义。以美术学视角、数字媒介与艺术分析相结合为特色,研究戏剧与影视艺术中的造型艺术与技术、听觉艺术和技术、摄影艺术与实务、动画艺术与实务等。 | 刘刚、丁薇、李化来等 |
四、学习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
最长学习年限,3年制硕士研究生为5年(含休学)、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博士阶段为5年(含休学)和普通博士研究生为6年(含休学)。
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可申请延期毕业但不得超过最长学习年限,每次申请期限为六个月或一年。
在达到在校学习时间的最长期限时,应以毕业、结业、肄业和退学处理等形式之一终止学籍,并办理离校手续。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一)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按学科研究方向组成导师指导小组集体培养。
(二)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及研究生个人的特长与才能,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研究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导师多方面了解所指导的硕士生的知识结构、学术特长、研究兴趣、能力基础等具体情况,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并督促检查其实施。
(三)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的方式。既要使硕士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要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四)导师应指导研究生学习有关课程,指导学位论文选题,检查科学研究进展情况,帮助解决科研中的困难,适时地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认真审阅学位论文,切实把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
(五)研究生课程讲授方式要有针对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专题式、报告式、评价式的教学方式,可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实验有机结合,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本学科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学院、学位点和指导教师要求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必须赴广播电视媒体、影视制作公司、文化制作公司等文化单位进行戏剧与影视学的专业实践,进行戏剧作品、影视作品、广播电视节目、影视文化项目的策划、研发、生产等实践活动。
(六)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风教育贯穿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要加强教书育人的工作,引导研究生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六、培养流程与要求
(一)制订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特点,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必须在培养方案范围内制定,一经确定,要切实执行,不得随意变动。如需修改,必须履行相关手续。
(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应在第3学期完成。学位点根据选题情况,成立由3-5名导师组成的审查小组,听取研究生汇报,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三)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中期前完成(5月底前)。
1、考核在学院统一组织领导下,由本学位点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学院负责人、一二级学位点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2、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水准如何;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等是否完成。没有完成的,必须限期补足,否则不能进入申请毕业环节。
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3、填写相关表格,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结论性意见。
4、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成绩分流: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中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末改正者中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四)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在第五学期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戏剧与影视学根据每届招生数字,可以采取一级点统一组织考核,也可以分二级点进行组织考核。每个考核小组必须由4-5位专家组成,全面负责本学科研究生的论文中期进展和检查考核工作,重点检查论文进展和学术规范。
(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
申请毕业的研究生,必须在答辩学期开学后第三周进行预答辩,按学校规定时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定稿。定稿付印之前,须先自行对论文的真实性加以检查,导师须在这一过程中严加督促和指导。论文外审合格后,进行答辩,时间一般在5月底或6月初。论文外审不合格者,将视情况延期答辩、延期毕业。
按学校相关文件要求进行毕业资格审核,同时本学位点要求研究生在具有CN正式刊号的学术刊物发表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以上,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研究生,经院教授委员会研究决定上报校学位委员会。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7类: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 ②公共素养课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④专业核心课(学位必修)⑤方向拓展课⑥跨学科课⑦补修课。
(二)学分要求
课程学分为31-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2学分。分配如下:
1、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已开设4门(7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类)18学时1学分,英语阅读与写作,36学时2学分,英语口语36学时2学分;
2、公共素养课,暂未开设。
3、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9学分,按一级学科设置。
4、方向核心课(学位必修)6学分,面向一级学科设置。
5、方向拓展课6学分。
6、跨学科课3学分
7、补修课不计学分。同等学力与跨专业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
八、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需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在学习期间作学术报告至少1次,听学术报告、讲座等至少10次。毕业审核时要提交学术报告文稿,听报告与讲座的笔记材料。学位点秘书提供讲座和报告的学生签到表。导师签字,学位点负责人签字。
2、实践活动
分为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等。
专业实践:大力加强专业实践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每位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组成主创团队,策划创作完成一个戏剧与影视作品,长短不限,参加国内相关大学生戏剧节、影像节比赛,在毕业审核时以光盘上交并提交实践创作阐述,导师签字,学位点负责人签字。
社会实践: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考核其完成情况是否合格。
九、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 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具有一定的创新。
综述所选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关研究的材料与方法、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空白区;需要进一步开展和加强的研究工作;不少于3000字。
2. 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应当用规范汉字进行撰写,除古汉语研究中涉及的古文字和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之外,均采用简体中文撰写。
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3万字(版面字数)。论文须用计算机打印,字迹应清晰,标点符号应正确使用。
学位论文基本结构应包括三大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具体结构如下:
(1)前置部分,一般应包括:封面、独创性声明、致谢(要强调对已有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感谢)、摘要页(包括中外文摘要)、目录页、插图和附表清单(如有)。(2)主体部分,一般应包括:文献综述、正文、结论。(3)结尾部分,一般应包括:参考文献、附录(可根据需要决定)、索引(可根据需要决定)、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至少应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封底。具体的字体、字号、字数、行间距等要求可由各学位授权点自行详细规定。
学位论文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规范学术引用格式。学位论文中的引文标注可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可采用脚注,也可采用尾注,但全文必须统一。
3. 成果创新性要求
学位论文应当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在论点、论证、论据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对本学科发展或文化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
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三学期确定论文选题,并作开题报告,第五学期初组织论文中期检查,第五学期12月至翌年1月论文定稿,第六学期开学初第3周由学院和学位点组织预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前(每年3月底)修改完善论文定稿,并提交答辩小组,然后由学院和学位点组织外审、答辩。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适应当代新媒介环境和传媒产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技能和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与传播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与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与传播职业道德。
2、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新闻与传播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满足新技术变革对新闻与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掌握基本的数字化操作技术。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制
该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接受部分保送生),采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学习与培养方式。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三、培养方式
(一)课程教学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教学密切联系我国新闻传播业和国际同行业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重视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将教师讲授、专题讲座、研究生集体研讨、案例分析、模拟演练、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在全面提升学生新闻传播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校媒合作,共同培养。利用部校共建和校媒合作平台,与新闻传播机构及管理部门共建培养基地、共商培养方案、共建核心课程、共建“双师”队伍、共同指导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联合指导和培养,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兼职导师为辅。
(三)指导教师以师生互选方式确定,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
(四)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全日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含专业实习),非全日制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方向拓展课和实践技能课。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学新闻与传播学本科基础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7学分)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②英语阅读与写作(2学分)
③英语口语(2学分)
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二)专业课
1、学科基础课(7学分)
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学分)
②新闻与传播理论(3学分)
③媒介伦理与法规(3学分)
2、专业核心课(8学分)
①报刊理论与实践(2学分)
②广播电视理论与实践(2学分)
③网络与新媒体(2学分)
④广告与传媒经济(2学分)
3、方向拓展课(6学分)
①媒介批评研究(2学分)
②新闻与传播系列讲座(1学分)
本专业学生另从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学科学术硕士课程中选修与本学位点课程内容不重复的2门课程,不少于3学分。
4、实践技能课(6学分)
①传播技术应用(2学分)
②专业实习(4学分)
应届本科毕业生及未在新闻与传播行业工作满1年以上的历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本专业学位期间,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已在新闻与传播行业工作满1年以上的历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本专业学位期间,不安排专业实践,但应按实践教学的要求提交相关作品及心得报告。
实践教学考核的依据是所在实习单位开出的相关鉴定材料及本人的实践总结报告。实习表现、实习总结报告经导师组成的评定小组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实习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进入学位论文写作和答辩环节。
课程设置与安排详见附表:《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面向新闻与传播业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综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也可以是调研报告、策划案、案例分析、专业作品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理论研究论文须2万字左右,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又要有一定的社会应用价值;以调研报告、策划案、案例分析、专业作品和毕业设计等形式作为学位论文的,文字成果不少于1万字、音视频作品不少于20分钟,且须提供说明由学生本人具体实施的过程、成效及反思的报告。
评价学位论文水平主要考查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其内容是否有独创性的见解,或看其已经产生的实际价值和社会影响。
全日制学生在第二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形式与题目,第三学期开学初提交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通过开题论证后方可撰写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第四学期开学初进行预答辩。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等工作按《安徽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和《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执行。
六、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安徽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七、就业去向
新闻单位、媒介组织、广告公司、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新闻与传播专业岗位。
(一)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适应当代新媒介环境和传媒产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技能和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与传播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与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与传播职业道德。
2、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新闻与传播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满足新技术变革对新闻与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掌握基本的数字化操作技术。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制
该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接受部分保送生),采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学习与培养方式。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三、培养方式
(一)课程教学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教学密切联系我国新闻传播业和国际同行业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重视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将教师讲授、专题讲座、研究生集体研讨、案例分析、模拟演练、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在全面提升学生新闻传播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校媒合作,共同培养。利用部校共建和校媒合作平台,与新闻传播机构及管理部门共建培养基地、共商培养方案、共建核心课程、共建“双师”队伍、共同指导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联合指导和培养,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兼职导师为辅。
(三)指导教师以师生互选方式确定,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
(四)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全日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含专业实习),非全日制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方向拓展课和实践技能课。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学新闻与传播学本科基础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7学分)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②英语阅读与写作(2学分)
③英语口语(2学分)
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二)专业课
1、学科基础课(7学分)
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学分)
②新闻与传播理论(3学分)
③媒介伦理与法规(3学分)
2、专业核心课(8学分)
①报刊理论与实践(2学分)
②广播电视理论与实践(2学分)
③网络与新媒体(2学分)
④广告与传媒经济(2学分)
3、方向拓展课(6学分)
①媒介批评研究(2学分)
②新闻与传播系列讲座(1学分)
本专业学生另从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学科学术硕士课程中选修与本学位点课程内容不重复的2门课程,不少于3学分。
4、实践技能课(6学分)
①传播技术应用(2学分)
②专业实习(4学分)
应届本科毕业生及未在新闻与传播行业工作满1年以上的历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本专业学位期间,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已在新闻与传播行业工作满1年以上的历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本专业学位期间,不安排专业实践,但应按实践教学的要求提交相关作品及心得报告。
实践教学考核的依据是所在实习单位开出的相关鉴定材料及本人的实践总结报告。实习表现、实习总结报告经导师组成的评定小组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实习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进入学位论文写作和答辩环节。
课程设置与安排详见附表:《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面向新闻与传播业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综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也可以是调研报告、策划案、案例分析、专业作品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理论研究论文须2万字左右,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又要有一定的社会应用价值;以调研报告、策划案、案例分析、专业作品和毕业设计等形式作为学位论文的,文字成果不少于1万字、音视频作品不少于20分钟,且须提供说明由学生本人具体实施的过程、成效及反思的报告。
评价学位论文水平主要考查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其内容是否有独创性的见解,或看其已经产生的实际价值和社会影响。
全日制学生在第二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形式与题目,第三学期开学初提交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通过开题论证后方可撰写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第四学期开学初进行预答辩。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等工作按《安徽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和《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执行。
六、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安徽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七、就业去向
新闻单位、媒介组织、广告公司、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新闻与传播专业岗位。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非全日制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非全日制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更好地适应广播电视转型与升级时期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推进新闻与传播学院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保证培养质量,结合相关文件精神,以及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我院广播电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基本原则
广播电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体现出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特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应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培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掌握与应对广播电视转型与升级的方法和手段。
二、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专业学位是与广播电视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一线操盘与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与实操能力,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应用所学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够用一门外语阅读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更新。
三、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媒体经营与管理,媒体产业价值链的策划与运营,大型活动的策划与运营,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与运营,媒体平台的搭建与运营。
四、培养方式
攻读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进院不离岗的方式,由学院与广播电视单位或部门合作培养,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集中学习一年,在院学习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6个月。后两年主要在工作岗位上,参加大中型项目的实践活动,结合工作岗位选修专业课程。学位论文由学院导师和广播电视单位或机构具有高级专业职称人员联合指导。
五、学制
该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接受部分保送生),采用非全日制学习与培养方式。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的原则。根据广播电视领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注重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方法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聘请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广播电视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参与培养方案和课程框架设计;参与部分教学工作;建立专业实践或合作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的紧密联系。
课程设置和实践性环节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专业课和必修实训环节。实践课程应符合安徽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课程基本要求及相关的全国专业学位教指委的文件规定。所修课程均要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取得学分。
(二)学分要求
课程实行学分制。非全日制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方向拓展课和实践技能课。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本科基础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7学分)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②英语阅读与写作(2学分)
③英语口语(2学分)
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二)专业课
1、学科基础课(6学分)
①广播电视传播研究方法论(2学分)
②广播电视经典理论研究(2学分)
③广播电视前沿发展趋势与研究专题(2学分)
2、专业核心课(9学分)
①广播电视内容产品研究(2学分)
②广播电视受众分析(2学分)
③广播电视数据研究(2学分)
④广播电视与媒体社会化潮流(2学分)
⑤广播电视大型活动制造研究(1学分)
3、方向拓展课(6学分)
①广播电视平台化发展(2学分)
②广播电视价值链延伸研究(2学分)
③学术写作、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1学分)
④广播电视行业最新技术(1学分)
4、实践技能课(6学分)
①策划能力提升评估(2学分):学生读研期间,在教师指导下以所在媒体机构为平台,全案完成研究方向的实操项目,并取得相应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实训实行项目制运作、依据项目的客观成果进行评估的实践考核模式。
②综合业务实操能力评估(4学分)
策划能力提升和综合业务能力提升评估考核将依据第三方提供的收视收听率报告和财务经营数据报告进行,由所在单位开出的相关鉴定材料及本人的实践总结报告作为基本参考,经导师组成的业内专家评定小组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实操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进入学位论文写作和答辩环节。
七、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面向广播电视艺术业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运用所学广播电视艺术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综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开题报告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修环节,开题报告应符合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开选题报告内容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工作条件(经费、设备等)、预期达到的水平、存在的问题等。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查阅不少于25篇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写出不少于五千字的书面报告,并应在由导师、广播电视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参加的选题报告会上进行报告。
学位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也可以是调研报告、策划案、案例分析、专业作品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理论研究论文须2万字以上,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又要有一定的社会应用价值。以调研报告、策划案、案例分析、专业作品和毕业设计等形式作为学位论文的,必须有广播电视机构采用的评估报告。
评价学位论文水平主要考查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其内容是否有独创性的见解,或看其已经产生的实际价值和社会影响。
非全日制学生最迟在第三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形式与题目,写出论文工作计划,并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论证。通过开题论证后方可撰写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剽窃和一切不端的学术行为。行文中应做到概念清楚、层次分明、文字简练。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第四学期开学初进行预答辩。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等工作按《安徽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和《安徽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执行。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广播电视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学位论文等规定培养环节,通过论文评审和答辩,经安徽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广播电视学硕士专业学位。
九、其它
1.培养方案须经院学位分委会讨论并经所在学部委员会审议通过。
2.本规定从公布之日起施行,原学院其它文件规定与本文件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基本原则
广播电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体现出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特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应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培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掌握与应对广播电视转型与升级的方法和手段。
二、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专业学位是与广播电视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一线操盘与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与实操能力,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应用所学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够用一门外语阅读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更新。
三、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媒体经营与管理,媒体产业价值链的策划与运营,大型活动的策划与运营,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与运营,媒体平台的搭建与运营。
四、培养方式
攻读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进院不离岗的方式,由学院与广播电视单位或部门合作培养,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集中学习一年,在院学习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6个月。后两年主要在工作岗位上,参加大中型项目的实践活动,结合工作岗位选修专业课程。学位论文由学院导师和广播电视单位或机构具有高级专业职称人员联合指导。
五、学制
该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接受部分保送生),采用非全日制学习与培养方式。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的原则。根据广播电视领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注重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方法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聘请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广播电视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参与培养方案和课程框架设计;参与部分教学工作;建立专业实践或合作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的紧密联系。
课程设置和实践性环节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专业课和必修实训环节。实践课程应符合安徽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课程基本要求及相关的全国专业学位教指委的文件规定。所修课程均要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取得学分。
(二)学分要求
课程实行学分制。非全日制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方向拓展课和实践技能课。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本科基础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7学分)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②英语阅读与写作(2学分)
③英语口语(2学分)
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二)专业课
1、学科基础课(6学分)
①广播电视传播研究方法论(2学分)
②广播电视经典理论研究(2学分)
③广播电视前沿发展趋势与研究专题(2学分)
2、专业核心课(9学分)
①广播电视内容产品研究(2学分)
②广播电视受众分析(2学分)
③广播电视数据研究(2学分)
④广播电视与媒体社会化潮流(2学分)
⑤广播电视大型活动制造研究(1学分)
3、方向拓展课(6学分)
①广播电视平台化发展(2学分)
②广播电视价值链延伸研究(2学分)
③学术写作、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1学分)
④广播电视行业最新技术(1学分)
4、实践技能课(6学分)
①策划能力提升评估(2学分):学生读研期间,在教师指导下以所在媒体机构为平台,全案完成研究方向的实操项目,并取得相应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实训实行项目制运作、依据项目的客观成果进行评估的实践考核模式。
②综合业务实操能力评估(4学分)
策划能力提升和综合业务能力提升评估考核将依据第三方提供的收视收听率报告和财务经营数据报告进行,由所在单位开出的相关鉴定材料及本人的实践总结报告作为基本参考,经导师组成的业内专家评定小组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实操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进入学位论文写作和答辩环节。
七、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面向广播电视艺术业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运用所学广播电视艺术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综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开题报告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修环节,开题报告应符合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开选题报告内容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工作条件(经费、设备等)、预期达到的水平、存在的问题等。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查阅不少于25篇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写出不少于五千字的书面报告,并应在由导师、广播电视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参加的选题报告会上进行报告。
学位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也可以是调研报告、策划案、案例分析、专业作品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理论研究论文须2万字以上,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又要有一定的社会应用价值。以调研报告、策划案、案例分析、专业作品和毕业设计等形式作为学位论文的,必须有广播电视机构采用的评估报告。
评价学位论文水平主要考查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其内容是否有独创性的见解,或看其已经产生的实际价值和社会影响。
非全日制学生最迟在第三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形式与题目,写出论文工作计划,并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论证。通过开题论证后方可撰写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剽窃和一切不端的学术行为。行文中应做到概念清楚、层次分明、文字简练。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第四学期开学初进行预答辩。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等工作按《安徽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和《安徽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执行。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广播电视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学位论文等规定培养环节,通过论文评审和答辩,经安徽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广播电视学硕士专业学位。
九、其它
1.培养方案须经院学位分委会讨论并经所在学部委员会审议通过。
2.本规定从公布之日起施行,原学院其它文件规定与本文件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日制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日制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能和一定艺术造诣的高层次应用型广播电视专门人才。培养适应新型主流媒体、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制作公司、高等院校、广播电视机构、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等单位所需,能够胜任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管理、运营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本方向要求学生学习广播电视艺术理论,把握影视制作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索技术的发展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风格、样式、创作理念的影响,关注全媒时代广播电视制作的新理念,探索广播电视制作的理念与手段在多元传播时代发挥出的作用。
(二)基本要求
1、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及一切优秀的人文社科理论指导自己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实践,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强烈的事业心;
2、治学态度严谨,掌握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 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勇于实践,能在演艺演出单位、广播电视台、影视制作单位、网络新媒体等戏剧与影视文化制作、播出单位进行艺术创作、创意策划等工作。
3、具备在本专业领域内进行独立创作的能力以及拓展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熟悉本领域内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外语能够达到进行国际专业交流和阅读专业文献的水平。掌握基本的数字化操作技术。
5、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二、学制
该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接受部分保送生),采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学习与培养方式。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三、培养方式
(一)课程教学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以课程学习为主,采取面授、自学、讨论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本专业的实践能力。课程教学密切联系广播电视艺术学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重视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将教师讲授、专题讲座、研究生集体研讨、案例分析、模拟演练、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广播电视实操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在全面提升学生广播电视学专业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校媒合作,共同培养。利用部校共建和校媒合作平台,与广播电视机构及管理部门共建培养基地、共商培养方案、共建核心课程、共建“双师”队伍、共同指导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联合指导和培养,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兼职导师为辅。
(三)与专业创作实践紧密结合,聘请高水平的业界专家配合指导实践类课程,针对学生个性需求,加强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全日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含专业实习),非全日制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方向拓展课和实践技能课。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本科基础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7学分)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②英语阅读与写作(2学分)
③英语口语(2学分)
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二)专业课
1、学科基础课(7学分)
①广播电视艺术研究方法论(1学分)
②影视艺术经典理论研究(3学分)
③影视技术专题(3学分)
2、专业核心课(8学分)
①影视创作与制作(2学分)
②广播电视理论与实践(2学分)
③广播电视类型研究(2学分)
④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专题(2学分)
3、方向拓展课(6学分)
①网络影视内容专题(2学分)
②广播电视艺术学系列讲座(1学分)
本专业学生另从戏剧与影视学等相近学科学术硕士课程中选修与本学位点课程内容不重复的2门课程,不少于3学分。
4、实践技能课(6学分)
①专业实训(2学分):学生读研期间,在教师指导下以学院传媒与艺术综合实验中心和创意与创业实践教育中心为平台,联合不同方向、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拍视听作品如专题片、纪录片、谈话节目、晚会、艺术片、剧情片等广播电视节目和作品开展联合作业;实行目标化设计、项目制运作、创制成果评估的实践教学模式。
②专业实习(4学分)
应届本科毕业生及未在广播电视行业工作满1年以上的历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本专业学位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已在广播电视行业工作满1年以上的历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本专业学位期间,不安排专业实践,但应按实践教学的要求提交相关作品及心得报告。
实践教学考核的依据是所在实习单位开出的相关鉴定材料及本人的实践总结报告。实习表现、实习总结报告经导师组成的评定小组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实习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进入学位论文写作和答辩环节。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面向广播电视艺术业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运用所学广播电视艺术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综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也可以是调研报告、策划案、案例分析、专业作品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理论研究论文须2万字以上,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又要有一定的社会应用价值。以调研报告、策划案、案例分析、专业作品和毕业设计等形式作为学位论文的,文字成果不少于1万字、广播电视作品不少于20分钟,且须提供说明由学生本人具体实施的过程、成效及反思的报告。
评价学位论文水平主要考查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其内容是否有独创性的见解,或看其已经产生的实际价值和社会影响。
全日制学生最迟在第二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形式与题目,写出论文工作计划,并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论证。通过开题论证后方可撰写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剽窃和一切不端的学术行为。行文中应做到概念清楚、层次分明、文字简练。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第四学期开学初进行预答辩。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等工作按《安徽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和《安徽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执行。
六、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安徽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广播电视学硕士专业学位。
七、就业去向
新闻单位、影视公司、互联网平台、广告公司、管理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广播电视相关专业岗位。
(一)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能和一定艺术造诣的高层次应用型广播电视专门人才。培养适应新型主流媒体、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制作公司、高等院校、广播电视机构、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等单位所需,能够胜任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管理、运营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本方向要求学生学习广播电视艺术理论,把握影视制作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索技术的发展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风格、样式、创作理念的影响,关注全媒时代广播电视制作的新理念,探索广播电视制作的理念与手段在多元传播时代发挥出的作用。
(二)基本要求
1、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及一切优秀的人文社科理论指导自己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实践,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强烈的事业心;
2、治学态度严谨,掌握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 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勇于实践,能在演艺演出单位、广播电视台、影视制作单位、网络新媒体等戏剧与影视文化制作、播出单位进行艺术创作、创意策划等工作。
3、具备在本专业领域内进行独立创作的能力以及拓展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熟悉本领域内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外语能够达到进行国际专业交流和阅读专业文献的水平。掌握基本的数字化操作技术。
5、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二、学制
该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接受部分保送生),采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学习与培养方式。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三、培养方式
(一)课程教学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以课程学习为主,采取面授、自学、讨论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本专业的实践能力。课程教学密切联系广播电视艺术学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重视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将教师讲授、专题讲座、研究生集体研讨、案例分析、模拟演练、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广播电视实操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在全面提升学生广播电视学专业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校媒合作,共同培养。利用部校共建和校媒合作平台,与广播电视机构及管理部门共建培养基地、共商培养方案、共建核心课程、共建“双师”队伍、共同指导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联合指导和培养,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兼职导师为辅。
(三)与专业创作实践紧密结合,聘请高水平的业界专家配合指导实践类课程,针对学生个性需求,加强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全日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含专业实习),非全日制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方向拓展课和实践技能课。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本科基础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7学分)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②英语阅读与写作(2学分)
③英语口语(2学分)
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二)专业课
1、学科基础课(7学分)
①广播电视艺术研究方法论(1学分)
②影视艺术经典理论研究(3学分)
③影视技术专题(3学分)
2、专业核心课(8学分)
①影视创作与制作(2学分)
②广播电视理论与实践(2学分)
③广播电视类型研究(2学分)
④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专题(2学分)
3、方向拓展课(6学分)
①网络影视内容专题(2学分)
②广播电视艺术学系列讲座(1学分)
本专业学生另从戏剧与影视学等相近学科学术硕士课程中选修与本学位点课程内容不重复的2门课程,不少于3学分。
4、实践技能课(6学分)
①专业实训(2学分):学生读研期间,在教师指导下以学院传媒与艺术综合实验中心和创意与创业实践教育中心为平台,联合不同方向、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拍视听作品如专题片、纪录片、谈话节目、晚会、艺术片、剧情片等广播电视节目和作品开展联合作业;实行目标化设计、项目制运作、创制成果评估的实践教学模式。
②专业实习(4学分)
应届本科毕业生及未在广播电视行业工作满1年以上的历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本专业学位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已在广播电视行业工作满1年以上的历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本专业学位期间,不安排专业实践,但应按实践教学的要求提交相关作品及心得报告。
实践教学考核的依据是所在实习单位开出的相关鉴定材料及本人的实践总结报告。实习表现、实习总结报告经导师组成的评定小组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实习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进入学位论文写作和答辩环节。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面向广播电视艺术业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运用所学广播电视艺术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综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也可以是调研报告、策划案、案例分析、专业作品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理论研究论文须2万字以上,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又要有一定的社会应用价值。以调研报告、策划案、案例分析、专业作品和毕业设计等形式作为学位论文的,文字成果不少于1万字、广播电视作品不少于20分钟,且须提供说明由学生本人具体实施的过程、成效及反思的报告。
评价学位论文水平主要考查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其内容是否有独创性的见解,或看其已经产生的实际价值和社会影响。
全日制学生最迟在第二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形式与题目,写出论文工作计划,并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论证。通过开题论证后方可撰写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剽窃和一切不端的学术行为。行文中应做到概念清楚、层次分明、文字简练。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第四学期开学初进行预答辩。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等工作按《安徽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和《安徽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执行。
六、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安徽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广播电视学硕士专业学位。
七、就业去向
新闻单位、影视公司、互联网平台、广告公司、管理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广播电视相关专业岗位。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位点的介绍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拥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是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和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现有目录外一个二级博士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意识形态建设,同时有“文艺学(文化传播)”博士招生方向。新闻传播学科点的建设起步较早、基础扎实。传播学学科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由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等专职教师、研究人员组成,拥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现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传播学与新闻学两个二级学科。
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由摄影专业、动画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等专职教师组成,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11人,下设广播影视艺术学、艺术(戏剧与影视)文化学、视听传播艺术三个学科方向。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由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等专职教师及业界专业人士组成,教授4人,副教授10人,业界专家10人(均为正高职称)。
广播电视(专业学位)于2017年设置,本学位点梯队合理、学缘结构良好师资队伍,拥有教授3人、副教授10人、业界专家7人(正高4人)。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点在突出广播电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广播电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相互交叉补充,着力体现广播电视艺术的系统完整性和发展创新性,将逐步建设在省内领先,在国内也具有一定影响的硕士学位授权点。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介绍
新闻与传播学院简介
求真 至善 尚美 笃行
求真 至善 尚美 笃行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10年5月,原名传媒学院。2013年,学院入选中宣部、教育部10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单位。2015年1月改为现名。学院现有新闻学、广告学、摄影、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含空乘与礼仪方向)、网络与新媒体等本科专业,以及中韩动画、中英新闻等合作办学形式。新闻学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新闻学、动画、摄影专业为省特色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文艺学(文化传播)”博士招生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意识形态建设”目录外二级点。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91人,硕士研究生190人,博士研究生6人。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员工93人,其中专职教师(含实验系列)78人,正高职11人(含高级记者1人),副高职27人,博士(含在读)38人,博士后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5人,韬奋奖获得者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二级教授1人,特聘教授柔性人才3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四个一批”人才1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坛新秀2人。获得省级一流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省重大教改项目、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等56项省级质量工程;承担了1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30余项应用研究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学院建有安徽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学院是中网联网络传播专业委员会首批成员单位,拥有首批“安徽省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基地”;拥有安徽省网络舆情调查与分析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经致科技文化传播有限有公司、安徽师范大学“创意港”省级众创空间、“新时代中国国家品牌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校级科研平台等。学院实验实训中心拥有36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
学院自进入全国首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行列以来,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和安徽师范大学以建设一流新闻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这一目标,共建管理体系、共商培养方案、共建核心课程、共建双师队伍、共建实验基地、共建研究平台,投入了专项资金。学院坚持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和“双一流”建设为牵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坚持“向上向善、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实践育人”的办院理念,凝炼出“求真、至善、尚美、笃行”的院训;大力实施“平台领院、制度立院、内涵兴院、人才强院”战略,构建“部校共建、院媒协同、实践育人”的培养机制,实施“创、采、写、摄、编、播、评、管”一体化教学;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以“人品、特长、贡献”为人才标准,树立以发展意识为导向的价值;不断深化部校共建、推进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培养卓越人才,奋力开创一流新闻学院建设新局面。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硕士研究生复试与录取工作实施细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硕士研究生复试与录取工作实施细
则根据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关于做好我校 2019 年硕士生招生复试与录取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则根据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关于做好我校 2019 年硕士生招生复试与录取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坚持把考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评价的首要因素;着力选拔具有专长及潜力的人才;着力优化生源结构,提高优质生源的录取比例。
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招生录取政策透明、程序公正,切实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二、学院复试与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杨柏岭纪检组长:张师帅副组长:赵昊、宋静、丁云亮成 员:沈正赋、周伍、马梅、刘刚、朱晓凯、陈接峰、吴来安秘 书:陈德洋、朱罗莎、杨帆、高月、刘熠三、复试原则复试名单按达线生源总分从高到低依次确定,复试采用差额复试,差额的比例按照上线生源情况而定,线上生源充足的差额比例为 1:1.2。
专业一志愿合格生源和招生计划数之比小于 1 的各专业接收调剂,调剂根据专业缺额,按照 1:1.5 进入复试。
四、调剂要求1.戏剧与影视学、广播电视(专业学位)暂不接受调剂生。
2.新闻传播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接受调剂生,考生调剂基本条件为:(1)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2)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3)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
(4)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
(5)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不得调剂。
(6)对于申请同一招生单位同一专业、初试科目完全相同的调剂考生,按照考生初试成绩择优遴选进入复试。
所有调剂考生必须通过教育部指定的“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进行。
未通过该系统调剂录取的考生一律无效。
3.不进行破格录取。
4.调剂系统开放时间 3 月 20 日 18:00 到 22 日上午 9:00。
五、复试内容及办法1.英语测试:包括听力测试和口语测试;由学院根据国家、省和学校的有关规定组织执行。
满分 10 分,得分低于 5 分(含 5 分)者不予录取。
2.专业考核:由笔试与综合面试两部分组成,着重考核考生对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
专业笔试时间为 2 小时,满分为 100 分。
专业综合素质面试,题目由考生在预先准备好的题目签中随机抽取;面试满分为 100 分,成绩取复试小组所有老师评分的平均值。
复试科目(专业笔试)如下:序 号 学位类型 专业名称 复试科目(专业笔试) 备注1 学术学位 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 不指定参考书目2 学术学位 戏剧与影视学 影视评论 不指定参考书目3 专业学位 新闻与传播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应用不指定参考书目4 专业学位 广播电视广播电视基础与应用不指定参考书目3.复试成绩:满分为 100 分,其中专业笔试 30 分,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 10 分,综合面试 60 分。
考生必须参加全部项目的考核,否则不予录取。
4.复试过程中须做好复试记录,给出复试评语,明确录取意见,并填写《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复试情况记录表》。
六、录取成绩计算1.一志愿考生总成绩按初试总成绩 50%、复试总成绩 50%计算,计算办法如下:总成绩=初试总成绩(按 100 分制计算)×50%+复试总成绩(按 100 分制计算)×50%。
2.调剂考生总成绩按初试总成绩 20%、复试总成绩 80%计算,计算办法如下:总成绩= 初试总成绩(按 100 分制计算)×20%+复试总成绩(按 100 分制计算)×80%。
七、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是保证入学新生质量的重要工作环节,必须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考核工作。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主要是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内容应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
复试小组应以考生的政治审查表为依据,通过与考生面谈,直接了解考生思想政治情况。
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录。
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八、录取办法1.学院对拟录取考生按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分别由高分到低分排序,优先录取一志愿考生。
2.根据学校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体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3.拟录取名单的确定要经复试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学院复试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并由组长签字盖章后报学校审批。
拟录取名单由研究生学院统一公示。
4.拟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的考生须在被录取前签订定向就业协议,拟录取类别为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的考生录取后发放调档函,拟录取类别为非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的考生不调档案。
5.对于拟录取的二志愿考生,需当场进行调剂系统的“待录取”确认;如不确认,视为放弃录取资格,并书写放弃录取承诺书。
6.下列情况不予录取:(1)报考资格不符合规定者。
(2)体检不符合规定者。
(3)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
(4)复试不合格者(复试成绩得分低于 60 分)。
(5)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得分低于 5 分(含 5 分)者。
九、复试录取要求1.认真组织,坚持原则,公正公平,增加透明度,全程录像,不能走过场。
2.严守纪律,要求所有参加复试人员谨言慎行,不要因复试而引起诉讼。
3.参加面试人员必须是硕士生导师。
不得向考生泄露复试内容,不得暗示考生如何答题,对考生成绩的评定及评语情况也不准泄露。
4.每个学科点原则上应指定 1 名复试秘书,要求认真做好复试记录并留存,以备复查。
5.实行差额复试的专业要召开一次参加复试的全体导师会议,务必做到透明、公正。
十、复试报到注意事项1.报到及资格审查(1)报到地址: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新闻与传播学院 509 研工办(联系电话0553-5910917)。
(2)下载填写《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政治审查表》(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院网站下载)由所在单位审核盖章(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由所在居委会或所属派出所盖章)(3)下载《体格检查表》(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院网站下载),双面打印,填写基本信息粘贴近期免冠 1 寸照片并加盖学院公章。
(4)资格审查材料:应届生:身份证、应届学生证原件(高校教务部门颁发,完整注册)、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省级招生部门开具的证明。
历届生:身份证、毕业证原件、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证件不全或不符合条件者不予录取!收取考生的身份证、毕业证(学生证)复印件及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2.收费按学校规定的收费标准(100 元/生)收取复试费用。
3.体检时间:每天上午 7:00-9:30 抽血(要求空腹),其他项目时间可延长至 12:00。
具体日期请查看《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9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时间安排表》。
地点:芜湖市中医医院新院区(会展中心对面)门诊 5 楼体检中心。
联系电话:5960502。
《体格检查表》(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院网站下载),考生须在体检表上粘贴考生照片并加盖学院公章(报到时统一盖章)。
体检费(50 元/生)由考生直接交给医院;体检后,体检表交给医院。
十一、申诉渠道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 189 号邮编:241002邮箱:517200618@qq.com电话:0553-5910901部门: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院党委书记室十二、本实施细则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未尽事宜由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联系人:陈德洋联系电话:0553—5910917.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二 O 一九年三月二十日
添加安徽师范大学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安徽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安徽师范大学报录比、安徽师范大学考研群、安徽师范大学学姐、安徽师范大学考研真题、安徽师范大学专业目录、安徽师范大学排名、安徽师范大学保研、安徽师范大学公众号、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安徽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