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湖南农业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2021湖南农业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微信,为你答疑,送资源
2021湖南农业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正文
一、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全书简称《历史决议》)指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观点,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并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应运而生,它的形成包含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中国的一个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人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列宁预言,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毛泽东曾经用英、法、德、美、日等国家的历史发展说明:“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邓小平结合中国的情况指出:“我们也是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现实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初步探索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入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五、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领导我们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党的十四大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十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指出:“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作出的独创性贡献,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三步走”战略、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国两制”、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表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七、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发展观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党的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推动着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发展完善。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第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第四,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第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七,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第八,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第九,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第十,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这些历史性成就带来了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内涵: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意义: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第三,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新时代的精神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2、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3、奋力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1、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三步走”战略目标、两个阶段战略安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贯彻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第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2、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髙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第一,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第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四,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4、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第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第三,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第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第五,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第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第三,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第四,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第五,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五)建设美丽中国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
2、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第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必须在全社会、全领域、全过程都加强节约,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第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第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第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3、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一,推进绿色发展。第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第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第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十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第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第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
1、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入民福祉方向前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强调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3、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方针。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3、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第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第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四)全面从严治党
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第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第二,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第三,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3、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第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第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第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第四,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第五,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十二、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1、习近平强军思想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2、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3、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深入推进练兵备战。
(二)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
2、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坚持全国一盘棋。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战略规划。突出重点领域。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十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1、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
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还要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第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第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
中国政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世界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第二,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第三,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第四,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
十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历史表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第二,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第三,这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2、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3、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一是增强学习本领。二是增强政治领导本领。三是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四是增强科学发展本领。五是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六是增强群众工作本领。七是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八是增强驾驭风险本领。
湖南农业大学
添加湖南农业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湖南农业大学考研分数线、湖南农业大学报录比、湖南农业大学考研群、湖南农业大学学姐微信、湖南农业大学考研真题、湖南农业大学专业目录、湖南农业大学排名、湖南农业大学保研、湖南农业大学公众号、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湖南农业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hunau/cankaoshumu_382191.html
推荐阅读
-
2021湖南农业大学普通生物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普通生物学考试是湖南农业大学所招收生物与医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
日期:11-27 阅读量:24316 -
2021湖南农业大学公共政策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公共政策是为湖南农业大学招收公共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日期:11-27 阅读量:24882 -
2021湖南农业大学鱼类生态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鱼类生态学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渔业类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鱼类生态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
日期:11-27 阅读量:23317 -
2021湖南农业大学园艺植物栽培学与育种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大
一、考试性质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园艺植物栽培学与育种学》)是为招收园艺学研究领域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
日期:11-27 阅读量:24119 -
2021湖南农业大学作物育种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作物育种学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艺与种业领域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
日期:11-27 阅读量:21024 -
2021湖南农业大学信息化概论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信息化概论》是报考农业工程的农业信息工程方向、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农业信息技术方向的考试科目,《信息化概论》入学考试是为招收农业信息工程和农业信息技术方向的研……
日期:11-27 阅读量:21050 -
2021湖南农业大学兽医临床诊断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兽医临床诊断学》作为湖南农业大学招收专业学位硕士兽医硕士的考试业务课二,其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兽医专业所要求的对动物疾病进行科学诊查判断的技能与学识水平。……
日期:11-27 阅读量:24268 -
2021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农业推广学学考试是为我校工程类专业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农业知识综合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农业推广学的基……
日期:11-27 阅读量:24169 -
2021湖南农业大学机械设计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本门课程考试的主要内容是机械设计总论、机械零件的强度、连接设计、机械传动、轴系零部件等。注重考察考生是否已经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它的评价标准是使高校优……
日期:11-27 阅读量:24155 -
2021湖南农业大学生物资源学导论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本考试是一种测试应试者生物资源学基本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水平考试。《生物资源学导论》适用于湖南农业大学招收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农业硕士专业硕士生的入学考试。考试范围……
日期:11-27 阅读量:22386 -
2021湖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土地资源学》作为湖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教育部授权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培养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考察考生对……
日期:11-27 阅读量:23711 -
2021湖南农业大学饲料与饲养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饲料与饲养学》考试是为湖南农业大学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
日期:11-27 阅读量:22270 -
2021湖南农业大学农村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农村公共管理是为湖南农业大学招收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农村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基……
日期:11-27 阅读量:24471 -
2021湖南农业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自然地理学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
日期:11-27 阅读量:23553 -
2021湖南农业大学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生物统计学考试是为湖南农业大学招收生物信息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自命题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生物统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
日期:11-27 阅读量:23413 -
2021湖南农业大学园林生态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本考试是一种测试应试者专业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主要为普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知识。考查目标《园林生态学》作为湖南农业大学招收风景园林学科学硕士园林植物……
日期:11-27 阅读量:22933 -
202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概论(一)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本考试是测试应试者农学基本知识与综合运用能力的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作物栽培学基础知识、作物育种学基本知识,具体而言包括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
日期:11-27 阅读量:24728 -
2021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生理、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逆境生理等研究内容。《植物生理学》(科目代码:)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
日期:11-27 阅读量:22696 -
2021湖南农业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土壤与植物营养学作为湖南农业大学招收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硕士生以及农业硕士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农业资源利用方向的专业知识考试,其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
日期:11-27 阅读量:22079 -
2021湖南农业大学电工电子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电工电子学考试是为我校工程类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基础理论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
日期:11-27 阅读量:2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