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导师:张璐

发布时间:2021-11-20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导师:张璐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导师:张璐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导师:张璐 正文

[导师姓名]
张璐

[所属院校]
华南农业大学

[基本信息]
导师姓名:张璐
性别:
人气指数:1694
所属院校:华南农业大学
所属院系: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职称:副教授
导师类型:硕导
招生专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态学、农艺与种业、风景园林、农艺与种业(非全日制)、风景园林(非全日制)
研究领域:森林生态学,城市林业



[通讯方式]
办公电话:85280263
电子邮件:zhanglu@scau.edu.cn
通讯地址: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森林生态教研室

[个人简述]
个人简介
张璐,女,1973年8生,贵州省习水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95年7月参加工作,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生态学会会员,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校级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和森林气象学等课程教学工作。曾指导硕士研究生获华南农业大学首届研究生文献综述大赛农林类一等奖。主持科研项目12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作为副主持或主要参加人员参与科研项目16项。获《中国林业教育》优秀作者称号、第九届中国林业经济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排名第1)、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7)和2014年度江门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3)。在ScientificReports,plantandsoil,PakistanJournalofBotany,,生态学报、林业科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第1、第2和第3起草人的3项广东省地方标准已颁布实施,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1部。
获奖荣誉
1.张璐.广东第一峰石崆崆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格局研究.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生物多样性奖学金.2003。
2.张璐(7/13).东莞城市森林生态建设模式构建和评价研究.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011年。
3.张璐(1/2).第九届中国林业经济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基于聚类和排序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研究》。
4.张璐(3/7).江门市市区园林绿地植物群落及其生态效益研究.江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
4.2010年3月获《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颁发的2009年度《中国林业教育》优秀作者。

[科研工作]
工作经历
副教授,12/2007-至今: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森林生态教研室
讲师,7/2006-12/2007: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森林生态教研室
讲师,12/2000-9/2001:贵州大学农学院气象学教研室
助教,7/1995-12/2000:贵州大学农学院气象学教研室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广东省生态学会会员
科研项目
[1]珍稀濒危植物观光木野外调查、繁育和救护研究.国家林业局其它项目.20160601-20190631.
[2]粗木质残体对森林土壤表层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机理研究(2015A03031340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0801-20180801.
[3]珠三角近自然城市森林群落构建关键技术研究(2013B020305009).广东省科技计划农业领域项目.20140901-20161231.
[4]近自然城市森林群落关键技术构建与推广(2014GA780055).科技部“十二五”农村领域科技计划预备项目库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01406-201512.国科星火办〔2014〕1号文.
[5]土沉香种质资源分布及利用策略研究.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01308-201412.
[6]红背桂苗木分级与栽培技术规程(2013-DB-18).广东省地方标准制(修)订林业项目.2014.5.9-2015.12.31.
[7]创新型《森林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G11048).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改革与研究一般项目.2011.09-2012.12.
[8]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藤本植物多样性与垂直格局.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2006.12-2008.6.
[9]PBL教学模式在林学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和实践.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改革与研究一般项目.2008.05-2010.5.0.3万元.校内卡号:4400-K08107
[10]东莞森林生态系统污染修复乡土植物筛选研究.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资助项目.2009.03-2010.12.
[11]东莞城市森林生态建设模式构建后续研究.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资助项目.2009.01-2010.12.
[12]不同演替序列森林群落粗死木质残体组成和碳贮量(2009K026).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科学基金项目2010.01-2011.06.
[13]广东第一峰石坑崆CWD碳库动态及其机理研究(945106420100371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研究启动项目.2009.10-2011.10.
发表论文
[1]LuZhang*,DingMa.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SoilTemperatureinTaxodiumDistichumShelterbeltsinChina.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ergyEngineering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EEEP2016).IOPPublishing.IOPConf.Series:EarthandEnvironmentalScience.2017,52(012051):1-5.doi:10.1088/1755-1315/52/1/012051
[2]LuZhang*,DingMa,Xiao-LiJing,Zhi-YaoSu.TopographiccontrolsonthedistributionofindigenousrhododendronsinthesouthernslopeoftheNanlingmountains,SouthChina.PakistanJournalofBotany.2016,48(6):2367-2374
[3]敬小丽,张璐*,杜伟静,苏志尧.南岭山地森林群落冠层结构对林下野生花卉的影响.西南农业学报.2015,28(2):833-838.(*为通讯作者)
[4]李佩瑗,胡砚秋,张璐,苏志尧,王祥林.城市公园木本植物群落的叶面积指数与辐射消减效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3):78-83
[5]叶永昌,敬小丽,刘颂颂,莫罗坚,张璐,苏志尧.东莞市人居生态林透光率及遮荫效应.北方园艺,2015,39(5):89-92.
[6]崔佳玉,张璐,翁殊斐,苏志尧.城市树木养护与树艺学:欧美的做法及启示.中国城市林业,2014,12(6):58-62.
[7]崔佳玉,张璐,苏志尧.美国风景园林本科教育及其启示.广东园林,2014,(6):10-16
[8]YongwenZhou,PeiyuanLi,DecaiShen,LuojianMo,SongsongLiu,LuZhang*.SpeciesCompositionandCarbonAccountingforLandscapeTreesinUrbanParksofDongguan,China.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TransTechPublications,Switzerland.ISSN9783037855508.2014,1010-1012,1907-1911(*为通讯作者)
[9]张璐,敬小丽,苏志尧,杜伟静.南岭山地杜鹃花沿海拔梯度的分布及其园林应用前景.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35(2):73-77.
[10]敬小丽,杜伟静,苏志尧,张璐*.南岭山地森林群落冠层结构与立木多度的关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5):59-65(*为通讯作者).
[11]张璐,苏志尧.高等院校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森林生态学实验教学为例.中国林业教育.2014,32(3):76-78.
[12][10]张璐,苏志尧.基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森林生态学为例.高等农业教育.2014,5(5):55-57.
[13]杜伟静,苏志尧,张璐*.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枯立木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3,42(6):531-537(*为通讯作者).
[14]曾焕忱,李文斌,张建,韩锡君,温汉华,张璐*.广东东莞银瓶山自然保护区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及其引种潜力分析.亚热带植物科学.2013,42(4):345-349(*为通讯作者).
[15]王祥林,张妍,张璐,苏志尧.江门市城区行道树碳储量.广东园林.2013,35/155(4):62-65.
[16]LuZhang,ZhiyaoSu,XianglinWang.TemporalandSpatialPatternsofTemperatureandHumidityinTaxodiumdistichumShelterbeltsofJiangmen,SouthChina.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2013,610-613:1150-1154.
[17]YanZhang,LuZhang,DongSunandZhiyaoSu.SoilOrganicCarbonPoolsunderDifferentLandUsePatternsalongDongjiangRiverValleyofGuangdongProvince,China.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2012,550-553:2094-2099.
[18]柯娴氡,张璐,苏志尧.粤北亚热带山地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28(2):151-156.
[19]张璐,贺立静,区余端,苏志尧.南岭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枯立木数量特征分析.福建林学院学报,2012,32(1):64-69.
[20]柳泽鑫,张璐,区余端,孙东,苏志尧.冰灾后粤北常绿阔叶林粗死木质残体的组成与结构.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31(4):18-23.
[21]贺立静,张璐,苏志尧.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保护条件下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32(1):73-77.
[22]区余端,王华南,张璐,苏志尧.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下植物分布的地形相关性武汉植物学研究,2009,27(1):41-46.
[23]区余端,赖树雄,张璐,苏志尧.亚热带山地森林不同保护条件下的物种多样性.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9(2):74-78.
[24]王瑛,陈北光,张璐.广州越秀公园景观格局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9(1):68-72.
[25]赖树雄,区余端,苏志尧,张璐.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保护条件下林分的组成和立木结构.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8,16(4):315-320.
[26]张璐,苏志尧,陈北光,李镇魁.广东石坑崆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林业科学研究,2007,20(5):598-603.
[27]张璐,苏志尧,李镇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β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7,15(6):506-511.
[28]张璐,苏志尧,陈北光,李镇魁.广东石坑崆森林群落植物区系成分的垂直分布格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27(5):40-43.
[29]LuZhang,ZhiyaoSu.Workinharmonywithnature-Co-managementofNanlingNationalNatureReserve.LivingForest,2007,(12),28-31
[30]张璐,苏志尧,李镇魁,陈北光.广东石坑崆森林植物生活型谱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8(2):78-82
[31]LuZhang,ZhiyaoSu,BeiguangChen.InterspecificrelationshipsintheforestcommunitydominatedbyPinuskwangtungensis,anendangeredspeciesendemictoChina.FrontiersofForestryinChina,2007,2,(2):128-135.1673-3517
[32]张璐,李镇魁,苏志尧,陈北光.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8(3):71-75
[33]张璐,苏志尧.森林生态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和对策.中国林业教育,2007,(4):73-75
[34]王付民,张璐,陈杖榴.有机胂添加剂对蛋白核小球藻及大型蚤的急性毒性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8(2):103-106
[35]王付民,张璐,陈杖榴.浮萍生物富集洛克沙胂与阿散酸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7,46(4):79-83
[36]张璐,苏志尧,陈北光.中国特有植物华南五针松群落的种间关系研究.生态学报.2006,26(4):1063-1072ISSN:1000-0933
[37]杨沅志,张璐,陈北光,苏志尧.珍稀濒危植物广东松的群落特征.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7(2):70-73
[38]夏杰,张璐,陈北光,苏志尧.南岭广东松林植物区系及生态特征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7(2):78-82
[39]张中峰,张璐,陈北光,谢正生.南岭广东松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7(2):74-77,103
[40]Fu-MinWang,Zhang-LiuChen,LuZhang,Yan-LingGao,Yong-XueSun.Arsenicuptakeandaccumulationinrice(OryzasativaL.)atdifferentgrowthstagesfollowingsoilincorporationofroxarsoneandarsanilicacid.PlantandSoil.2006,285(1-2):359-367ISSN:0032-079X
[41]张璐,苏志尧*,陈北光.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研究进展.山地学报.2005,23(6):736-743.ISSN1008-2186
[42]张璐,苏志尧,倪根金.民族植物学的应用研究溯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35-39.
[43]张璐,杨加志,曾曙才,苏志尧,饶纪腾.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气负离子水平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5(3):26-28.
[44]刘惠明,林伟强,张璐.景观动态概述.广东林业科技,2004,20(1):67-70.1006-4427
[45]林伟强,刘惠明,张璐.广东帽峰山次生林主要种群种间联结性研究.生态科学,2004,23(1):42-46.ISSN1008-8873
[46]张璐,林伟强,陈北光,苏志尧,谢正生.广州帽峰山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4(3):53-56
[47]张璐,谢正生,陈北光,林伟强,张伟良.广州帽峰山主要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成分分析.生态科学.2002,21(4):320-323.
[48]张璐,林伟强.森林小气候观测研究概述.广东林业科技.2002,9(4):52-56.
[49]张璐,葛锦华,张邦琨.毕节高产玉米地合理密植的小气候效应分析.贵州气象.2000,24(3):32-35.
[50]张璐,苏志尧.PBL模式在林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和实践[A].李大胜,廖明.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238-241ISBN:9787811352962
[51][49]LuZhang,ZhiyaoSu,BeiguangChen.SpeciesCompositionandCommunityStructureinaNaturalForestofPinuskwangtungensisinNanlingNationalNatureReserve,Guangdong,China.PaperforIUCN/WCPAEA-5.Hongkong.2005,6.
[52]张邦琨,张璐,陈芳,余世洪.不同生态条件对玉米田间小气候和产量的影响.中国农业气象.1999,20(3):33-37.
[53]林丽红,张璐.黔西北山区高产稻田密植的小气候效应试验研究.中国农业气象.1998,9(6):24-26.
[54]张邦琨,张璐,陈芳等.不同生态玉米高产群体的小气候效应分析.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8,17(5):267-273.
[55]张邦琨,张璐,陈官文.水稻田间小气候特征与生产潜力研究.贵州气象.1998,22(5):13-16,25.
科研创新
1)红背桂苗木培育与栽培技术规程.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196-2017.排名第1.2017年3月10日发布,2017年6月10日实施.
2)生态公益林样地调查技术规程.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1389-2014.排名第2.2014年8月18日发布,2014年11月18日实施.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3)林业生态术语.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552-2008.排名第3.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8年7月11日发布,2008年10月1日实施.

[教育背景]
1991-1995广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气象专业农学学士学位
2001-2006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硕博连读理学博士学位
华南农业大学

添加华南农业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华南农业大学考研分数线、华南农业大学报录比、华南农业大学考研群、华南农业大学学姐微信、华南农业大学考研真题、华南农业大学专业目录、华南农业大学排名、华南农业大学保研、华南农业大学公众号、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华南农业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华南农业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huanannongyedaxue/yanjiushengdaoshi_534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