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考研报名之暑期规划内外因要兼顾
更新时间:2020-12-08 13:24:26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考研报名
Add 研究生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为你免费答疑
【考研派 okaoyan.com】 为大家提供2015年考研报名之暑期规划内外因要兼顾,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
暑期过后,离2015考研网上报名就不远了。对于考生来说,暑期不仅是斟酌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最好阶段,也是最后阶段。之前没有想好报哪个志愿,以公共课复习为主的考生,最晚要在开学后做出抉择,并开始复习目标院校的专业课。那么在这个暑期,考生要怎样为9月底10月初的网报“热身”呢?
从自身出发是决定因素
院校、专业选择对考研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生开学后即将面临网上报名,所以暑期即要明确报考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在落榜的考生中,72.3%的人是因为当初的院校专业定位过高或者不合自身实际从而导致失败;此外,在每年被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有近27.8%的考生本可以上更高层次的院校,因报考目标不合理未能如愿。目标确定基本原则是先定专业再定院校,结合自身和外在两大方面来考虑,做出合理的选择。
选择院校专业从自身出发,首先要考虑兴趣。专业选择要从兴趣出发,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往往更容易成功。没有人不渴望成功,同样,没有人愿意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所以,考生要仔细考虑自己的兴趣到底是什么。其次是能力。有了兴趣,考生也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所及,这可能更多关系到跨专业的问题。有很多考生的本科专业不是自己向往的,希望通过考研来调整专业方向。这就需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情况,如果能力允许,那么就要勇敢地向着自己的兴趣专业前进;如果能力有限,可以选择相对容易的兴趣专业,顺利考取之后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多方面涉猎,实现“曲线救国”。最后考虑发展。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也是要考虑的,因为研究生专业可能就是未来要伴随考生一生的工作方向。不要被眼前的“冷热景象”所蒙蔽,一定要综合考虑,充分分析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外在因素也要兼顾
“内因是决定因素”,但外在因素也不可忽视。考生在从自身出发的同时,要跳出来宏观地去看待一些外在因素。比如对于城市的考虑。每个考生在备考之初就已经有了憧憬,有人向往沿海发达城市,有人中意文化厚重的历史名城,有人留恋青葱岁月的大学城市,有人希望回到亲人齐聚的家乡城市等。每个人的需求不同,选择也就有差别。事实上,考生在照顾到个人需求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考虑外部大环境,考虑到未来职业的发展环境。每种选择都有它的利弊,就看考生如何权衡。
再者是文化。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从大方向来说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气质,从小方面来说学术氛围浓不浓会关系到考生自身的发展。就像清华被誉为理工的天地,而北大是文史的圣殿一样。考生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质、个人文化素养。
最重要的一点,考生要考虑到目标院校的报考难易程度。这既包括专业招生名额、推荐免试人数、往年报录比分析、分数线等数据信息,也包括专业课参考书、往年试题难度、复试环节等考试难度分析。
报考志愿要“三步走”
和高考不同的是,研考只有一个志愿,多数考生面对的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可以说,选择志愿是个风险很大的博弈过程。报考志愿的决策可以分解为三个基本步骤:形成专业选择意向;确定目标院校;两者结合,综合考虑,确定志愿。
专业和院校的不同搭配形成了报考的4种基本模式:本专业本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跨专业本校报考,跨专业跨校报考。不同报考模式复习备考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是不同的。考生最好不要随便换专业,但是可以在大类之内选择微调。考生可以在假期中关注招生简章,了解专业方面的信息。
考生今后的就业方向是选择专业时首要的考虑因素。考生要在假期里认真思考3个问题:自己对什么专业了解最多;对哪个研究领域最擅长;所报专业的导师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如何,影响力大的导师对考生今后的就业和学术研究有很大帮助。
在选择院校方面,一般情况下,学校的选择还是要高一些。知名度高的学校初试不一定会拉开太大的差距,可复试会比较残酷,考生要有心理准备。
考生在选择志愿时要在心中对院校排好名次,根据自身实力填报志愿。
考生在暑期要抓紧时间,一方面是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客观衡量自身竞争力,为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院校专业“热身”。
从自身出发是决定因素
院校、专业选择对考研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生开学后即将面临网上报名,所以暑期即要明确报考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在落榜的考生中,72.3%的人是因为当初的院校专业定位过高或者不合自身实际从而导致失败;此外,在每年被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有近27.8%的考生本可以上更高层次的院校,因报考目标不合理未能如愿。目标确定基本原则是先定专业再定院校,结合自身和外在两大方面来考虑,做出合理的选择。
选择院校专业从自身出发,首先要考虑兴趣。专业选择要从兴趣出发,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往往更容易成功。没有人不渴望成功,同样,没有人愿意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所以,考生要仔细考虑自己的兴趣到底是什么。其次是能力。有了兴趣,考生也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所及,这可能更多关系到跨专业的问题。有很多考生的本科专业不是自己向往的,希望通过考研来调整专业方向。这就需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情况,如果能力允许,那么就要勇敢地向着自己的兴趣专业前进;如果能力有限,可以选择相对容易的兴趣专业,顺利考取之后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多方面涉猎,实现“曲线救国”。最后考虑发展。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也是要考虑的,因为研究生专业可能就是未来要伴随考生一生的工作方向。不要被眼前的“冷热景象”所蒙蔽,一定要综合考虑,充分分析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外在因素也要兼顾
“内因是决定因素”,但外在因素也不可忽视。考生在从自身出发的同时,要跳出来宏观地去看待一些外在因素。比如对于城市的考虑。每个考生在备考之初就已经有了憧憬,有人向往沿海发达城市,有人中意文化厚重的历史名城,有人留恋青葱岁月的大学城市,有人希望回到亲人齐聚的家乡城市等。每个人的需求不同,选择也就有差别。事实上,考生在照顾到个人需求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考虑外部大环境,考虑到未来职业的发展环境。每种选择都有它的利弊,就看考生如何权衡。
再者是文化。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从大方向来说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气质,从小方面来说学术氛围浓不浓会关系到考生自身的发展。就像清华被誉为理工的天地,而北大是文史的圣殿一样。考生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质、个人文化素养。
最重要的一点,考生要考虑到目标院校的报考难易程度。这既包括专业招生名额、推荐免试人数、往年报录比分析、分数线等数据信息,也包括专业课参考书、往年试题难度、复试环节等考试难度分析。
报考志愿要“三步走”
和高考不同的是,研考只有一个志愿,多数考生面对的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可以说,选择志愿是个风险很大的博弈过程。报考志愿的决策可以分解为三个基本步骤:形成专业选择意向;确定目标院校;两者结合,综合考虑,确定志愿。
专业和院校的不同搭配形成了报考的4种基本模式:本专业本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跨专业本校报考,跨专业跨校报考。不同报考模式复习备考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是不同的。考生最好不要随便换专业,但是可以在大类之内选择微调。考生可以在假期中关注招生简章,了解专业方面的信息。
考生今后的就业方向是选择专业时首要的考虑因素。考生要在假期里认真思考3个问题:自己对什么专业了解最多;对哪个研究领域最擅长;所报专业的导师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如何,影响力大的导师对考生今后的就业和学术研究有很大帮助。
在选择院校方面,一般情况下,学校的选择还是要高一些。知名度高的学校初试不一定会拉开太大的差距,可复试会比较残酷,考生要有心理准备。
考生在选择志愿时要在心中对院校排好名次,根据自身实力填报志愿。
考生在暑期要抓紧时间,一方面是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客观衡量自身竞争力,为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院校专业“热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