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微信,为你答疑,送资源
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正文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1994年6月18日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2012年6月21日第八次修订)为使我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规范培养过程,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等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规定,结合河北联合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条例相关的规定,特制定本总则。
一、培养目标
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 科学作风严谨,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学风、团结协作的精神;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并进行科技交流与写作。
4. 积极参加体育锻练,具有健康的体格。
二、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设置提倡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与交叉,鼓励发展新兴边缘学科。既要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又能把握学科发展前沿,能够体现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设置研究方向应具备以下条件:
1. 有学术带头人和结构较合理的学术梯队;
2. 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学术成果;
3. 能开出本研究方向的主要课程和相关课程;
4. 有培养硕士研究生需要的经费、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及其它条件。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安排上,不同专业,可以有不同的安排,但从事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1年(不包括申请论文答辩的时间)。我校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5年(其中医学类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其中医学类为6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2.5年(其中医学类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其中医学类为6年)。在职攻读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其中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全部课程学习应在入学起1.5年内完成,从事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原则为:宽口径、厚基础,着力培育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重视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注意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课程水平的区别与衔接。硕士研究生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考核方式、课内外学时数、学分及主要参考书目等。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硕士研究生所修课程总学分应达到28-34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7学分,非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1学分。
1. 学位课程
学位课是指能体现本学科主要特点的课程,原则上应相对稳定。其设置应根据各学科专业、各类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要求而定,注意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整体功能,并按一级学科范围内相关的二级学科进行拓宽。
学位课程包括:
(1)1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2)4-6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3)1门外国语课。
2. 非学位课程
非学位课程中的必修课程,是结合研究方向的特点,为硕士研究生所确定的主干专业课程。非学位课程中的选修课程,是根据研究方向的要求,为硕士研究生开设扩宽知识结构,反映现代科技水平和学术前沿的课程。包括:
(1)必修课
各专业根据专业需要设置其必修课程。
(2)选修课
各专业根据专业需要设置其选修课程,但要包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兴学科(学术前沿)和边缘学科的发展而开设的内容新、学时少的选修课程。硕士研究生可根据专业学习的要求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一定的课程,鼓励跨学科选修。
3. 补修课程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2门以上本科生的主干专业课程,通过相应的考核记入考核成绩,但不计学分。
4. 必修环节
实践环节和学术报告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经历的环节,考核不合格者不能申请论文答辩。
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社会调查等,一般安排在前三学期内完成,内容由导师(组)根据情况统筹安排,由研究生本人写出教学实践报告,由导师进行考核并写出评语,按通过、不通过给出考核结果。由研究生秘书汇总,将考核结果统一报送研究生学院培养管理办公室。
学术报告的学分可通过研究生本人做课题研究或进展报告、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环节来获得。各学院根据学科实际情况和研究生的类别的特点对研究生作报告和听报告的次数(不得少于4次)和层次提出具体要求。
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1. 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和开题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专业学位)完成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由学院或系组织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由考核小组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后方能继续进行课题研究。
2. 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专业学位)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考核合格者,可继续进行研究工作。考核不合格者,可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 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或系(部)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在工作量、创新点(性)、系统性、学术意义及应用价值、论文写作方面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并据学位论文水平写出是否同意答辩的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 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硕士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及评审办法》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 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学位论文开题、论文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9个月。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第一部分
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授权学科由19个一级学科和6个二级学科组成。19个一级学科为:应用经济学(0202)、外国语言文学(0502)、数学(0701)、机械工程(0802)、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冶金工程(0806)、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土木工程(0814)、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矿业工程(0819)、安全科学与工程(0837)、基础医学(1001)、临床医学(1002)、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中医学(1005)、护理学(1011)、工商管理(1202)、公共管理(1204)、设计学(1305)。
6个二级学科为:工程力学(080104)、热能工程(080702)、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081601)、地质工程(081803)、口腔临床医学()。
一、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我校目前共有十九个一级学科,即:应用经济学(0202)、外国语言文学(0502)、数学(0701)、机械工程(0802)、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冶金工程(0806)、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土木工程(0814)、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矿业工程(0819)、安全科学与工程(0837)、基础医学(1001)、临床医学(1002)、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中医学(1005)、护理学(1011)、工商管理(1202)、公共管理(1204)、设计学(1305)
外国语言文学
(专业代码:0502)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外国语言文学,是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我校于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0年获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本学科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语言教学实践及中西方语言文化的认识比较,侧重于语言应用理论,如教学理论及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时促进语言应用实践的提高。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 应用语言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利用语言学对语言本质的揭示,探讨外语教学规律,依托应用语言学理论,开展对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 翻译理论与实践
本研究方向主要通过对国内外翻译理论的研究,从符号学和逻辑学角度探讨中外文互译中语言和文化交流内涵。
3. 特殊用途英语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语言学尤其是应用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探讨用于特殊目的的英语的学习理论与方法。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能从事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的高级教学人才,以及我国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级口、笔译专门人才。具体包括:
1.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品行端正,作风正派,遵纪守法,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 掌握广博而坚实的语言学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英语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熟悉汉语语言文化,有熟练的汉语表达能力;能胜任高校教学、专业翻译等方面工作。
3. 对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
4.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第二外国语,具有较高的口、笔译能力及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的能力。
5. 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从事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1年(不包括申请论文答辩的时间)。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因特殊情况可申请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硕士研究生所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7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外国语言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1)第二外语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本课程旨在使研究生较系统的学习英语以外的一门外语(包括日语、法语、俄语等)。作为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第二外语,要求掌握基本的法语词汇及语法的理论及应用方法。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扩展自己的科研视野,促进文化交流,通过大量实践和模拟练习,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2)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
普通语言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讲授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语言的基本概念、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语音学(包括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和听觉语音学)、音位学(包括音位和超切分音位)、语法学(包括形态学和句法学)、传统语法与现代语言学、现代语法、语义学和语用学、语言变异、语言演变等。
(3) 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应用语言学课程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学位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和语言习得、语言教学领域有影响力的主要理论和流派,比较全面地掌握语言教学的主要方法,为学生将来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4)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在对普通语言学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了解语篇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关系、语篇的信息结构;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从语篇的角度全面把握语言知识,提高语篇知识的学习意义,提高专业技能,能自如地进行对外交流。
(5)英美文学(British & American Literature)
本课程运用文学分析的方法让研究生阅读数篇文学文本,了解二十世纪英、美现代和后现代派的文学思潮及其作品特点,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翻译理论与实践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
本课程旨在对研究生进行翻译理论的教学和实践的指导。作为理论教学,该课程要求学生熟悉国内外主要翻译流派,掌握一些广为接受的翻译技巧,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在翻译练习实践中,该课程的教学将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翻译和一定量的文学翻译。
(7)论文写作(Paper Writing)
本课程使研究生具备现代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熟悉英语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了解当今世界上论文写作所涉及到的前沿研究领域,能够运用研究方法对现有写作文章作出批判的分析、讨论并针对相应文章提出自己的问题。使研究生敢于质疑当前被认可的理论,观点或看法。然后通过阅读、思考、分析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利用论据论述并支持自己的论点,写出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学术论文。
(8)英语演讲与辩论(Public Speaking and Debating in English)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有关英语演讲与辩论的要领,策略,技巧及其发展历史,通过大量多媒体资料的观摩和课堂实践,学会演讲稿的写作方法,逐步培养,训练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和用英语进行流利演讲与思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富有逻辑地,艺术性地,策略性地,感人地,幽默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成功地说服听众。
(9)科研方法(Research Methods)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科研方法的理论框架,采访、观察、问卷、调查测量等搜集科研数据的方法,研究数据分析的模式等。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研究生理解科研的本质,评论和批评不同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发展研究的能力和技巧。
(10)句法学(Syntax)
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当代句法学研究的主流理论和研究方法。学习生成语法学派最成熟的句法理论,包括句子成分的各种移位现象、论元结构和投射原则等。使学生对当代句法学研究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所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对语言中普遍的句法现象作出解释、独立进行研究的能力。
(10)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课程是英语专业研究生的一门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认识人类交际活动的重要性,丰富性,复杂性;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数学
(专业代码: 0701 )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数学是一门在非常广泛意义下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根本特点是从自然现象的量的侧面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并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数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又是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工具。
我校数学学科于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本学科坚持“凝练方向、突出特色、强化优势”的建设原则,在并行计算、数据挖掘、计算几何、生物信息统计、偏微分方程及应用、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一定的学术优势与特色。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 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
本研究方向以工程技术领域的数据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为研究对象,主要应用模糊数学、粗糙集理论、概念格和P-集合等理论与方法,研究模糊数据挖掘、规律发现、信息检索、海量数据分析、大数据处理等问题。重点针对特定数据挖掘领域的挖掘算法、挖掘模型进行理论研究和试验仿真。本方向结合神经网络、贝叶斯网络等理论方法,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业控制之中,研究规律挖掘结果对智能控制的影响,目的在于研究和探索数学应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2. 应用数理统计
本研究方向从理论上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联系各领域实际研究如何收集、分析和使用随机数据,研究现代统计学与数学方法,并将最新理论成果应用于农业、工程、医学、航天,特别是生物信息等领域的数据处理实践。本方向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理论研究的同时重点将数理统计应用于实际。特别是在非线性数据分析方法、非参数统计、比较基因组统计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3.数值计算及应用
本研究方向以边界元数值算法为对象,应用粗粒度并行设计方法,构建并行边界元算法理论体系;以多元散乱数据和随机数据为对象,研究径向基函数拟合的自适应选点方法及随机样条逼近方法。利用数学理论研究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解法,通过算法设计程序,与计算机紧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本方向在并行计算、计算几何、数据分析和微分方程数值求解等科学计算前沿领域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并积极拓展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运筹与优化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从可行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理论与方法,包括模型建立、最优化算法构造及其计算机实现。以经济管理、工程及最优控制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和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建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学模型为手段,探讨用各种最优化理论和方法,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为目的。在最优化、最优控制和不确定规划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方向特色。
5.偏微分方程及应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利用分析、几何、泛函等非线性理论工具研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正则性、稳定性等问题,及其在拟正则映射、微分流形、障碍控制问题等方面的应用,是非线性数学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数学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熟悉所研究方向国际、国内最新研究动态,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相关行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策划等工作,具有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能胜任经济建设中工程技术、高新科技领域、政府、企业等管理部门决策咨询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从事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一年(不包括申请论文答辩的时间)。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因特殊情况可申请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型,非学位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硕士研究生所修课程总学分应达到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7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 主要课程简介
(1)高等数值分析(Advanced Numerical Analysis):
本课程包含了计算数学传统领域中许多新算法,也涉及到计算数学的一些新兴领域。主要内容包括:矩阵论中的若干问题,Rn中的变分原理和算法,Rn中的Galerkin原理及算法,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变分原理与边值问题,以及多重网格方法简介等。
(2)现代统计分析方法(The Methods of Modern statistical Analysis):
本课程内容包括多元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目的是让研究生掌握更多的统计方法,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会利用统计软件包(SAS,SPSS)处理数据,分析数据。要求研究生理解、掌握多元正态总体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综合评价的常用方法,并会用于实际问题。
(3)矩阵分析(Topics in Matrix Analysis):
本课程主要讲授线性空间、线性变换、Jordan标准形、正规矩阵、矩阵分解、范数、矩阵函数、矩阵级数、函数矩阵、矩阵代数方程、矩阵微分方程等有关知识。
(4)最优化理论与方法(Optim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
本课程研究的问题是在众多的方案中如何寻找最优方案,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理论与求解方法。研究内容包括无约束优化计算、约束优化计算及动态优化计算等相关知识。
(5)应用泛函分析(Applied Functional Analysis):
本课程主要讲解空间理论、算子理论及其在泛函方程领域的有关应用。
(6)模糊粗糙集导论(Theory of Fuzzy Rough Sets):
本课程通过模糊集合、模糊数学分析、模糊矩阵、模糊关系、模糊关系方程与粗糙集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研究模糊模式识别、模糊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实际应用等。使研究生掌握使用模糊集和粗糙集处理模糊的、精确-不精确的、完备-不完备的数据的方法,训练学研究生严密的科学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生物信息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Bioinformatics):
本课程介绍生物学基本知识(细胞、染色体、核酸、蛋白质、基因等);基因组与蛋白质网络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基因测序方法、基因组的比对、进化树的构造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等。
(8)不确定规划理论及应用(Uncertain Programm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本课程在确定型运筹学所研究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如何针对在管理科学、运筹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等很多领域中存在的人为的或客观不确定环境下如何建立并优化问题模型。主要讲授不确定规划的理论、算法以及在可靠性优化、设备选取址、机器排序、车辆调度、关键路问题等方面的应用。
(9)随机过程(Stochastic Process):
本课程是现代概率论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求研究生掌握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及最常见的应用,了解随机过程的研究方法,掌握二阶矩过程的均方微积分、马尔可夫过程的基本理论、平稳过程的基本理论、鞅和鞅表示、维纳过程、Ito定理、随机微分方程等理论和方法。
(10)贝叶斯统计(Bayesian Statistics):
本课程系统介绍贝叶斯统计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使研究生能用贝叶斯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11)微分方程及其解法(Numerical Methods fo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本课程主要介绍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差分格式的构造和性态分析;椭圆型方程的差分方法;抛物型方程的差分方法;双曲型方程的差分方法。使研究生掌握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单步和多步差分方法,椭圆型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抛物型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双曲型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学会分析各种计算方法的收敛条件和收敛速度。
(12)模糊数据挖掘(Fuzzy Data Mining):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掌握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几种数据挖掘策略及每种策略的适用时机;如何通过几种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模型来解决问题;重点掌握使用模糊集、粗糙集进行数据挖掘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工程实际中进行应用。
(13)索伯列夫空间(Sobolev Space)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索伯列夫空间及广义函数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广义函数的定义、基本性质及其傅里叶变换,索伯列夫空间的定义、基本性质、逼近定理、延拓定理、内插定理、嵌入定理、迹定理、分数次空间简介等,以及在椭圆型方程上的应用,二阶椭圆算子的特征值与特征函数。
(14)偏微分方程现代理论( Theory of Modern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种常见方程(如 Laplace 方程、热方程、波动方程等)的一些重要结果和常用的的求解方法(特征线法、 Fourier 变换、 Laplace变换、 Hopf-Cole 变换、幂级数法等)及解的表达公式;线性微分方程(二阶椭圆型方程、线性发展方程)及其理论基础( Sobolev 空间、半群理论等);各种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及其理论基础(变分法,守恒律系统, Hamilton-Jocobi 方程等)。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机械工程
(专业代码:0802)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机械工程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研究和解决机械装备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和维护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我校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于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包括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三个二级学科。近年来,本学科紧密围绕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需求发展建设,建有唐山市重点实验室和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承担了唐山市装备制造发展建设的很多重大工程项目,为河北省特别是唐山市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学科主要有以下研究方向:
1. 机构学与机械动力学
本研究方向采用机械设计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围绕机械产品与装备的运动学、动力学、强度、可靠性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和开发。主要包括:机械系统的动态设计、计算机仿真、强度设计、振动控制、运动控制、机械优化设计、新型机构的分析与设计等内容,以改善机械设备结构,开发高效率、高速度、高精度、高寿命、低噪音的新型产品,提高机械装备能力和水平。
2.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本研究方向以机械制造技术,以数字化设计为基础,研究机械设备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方法及其建模,模拟产品的设计、分析、装配、制造等过程。主要包括三维建模、装配分析、优化设计、系统集成、产品信息管理、虚拟设计与制造、智能设计和优化设计、逆向工程、CAE软件应用及其二次开发等。
3. 先进制造技术
本研究方向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现代管理理论等,主要研究用于直接生产实体产品的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包括切削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微细制造技术、先进成型技术、先进热处理与表面处理技术、以及再制造技术等。重点研究绿色切削加工技术中的刀具技术与润滑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工艺,纳米制造理论、方法及应用,以及再制造技术。
4. 机电系统测控技术
本研究方向以测控技术为手段,重点开展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工程领域各类参数的测试与控制、机电设备的控制、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机电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测试精度理论研究及误差补偿、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测控系统的研发、机电液一体化系统的研发、数字信号分析与数字信号处理等。
5. 机器人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机器人机构学、机器人控制技术和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重点研究机器人机构创新与理论,结合生产应用研发新型工业机器人;研究机器人智能控制理论和控制方法;研究工业机器人应用和加工技术。
二、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而宽广的机械工程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熟知并能熟练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技术开展本学科的科研与应用开发工作,深入了解学科的进展、动向和最新发展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一定的科技写作能力。能胜任与机械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科技管理等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从事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一年(不包括申请论文答辩的时间)。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因特殊情况可申请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1)现代控制工程(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
本课程是在研究生已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的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能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了解现代控制理论与经典控制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并为学习其它有关学科打下必要的基础。
(2)测试信号分析(Testing Signal Analysis)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的概念、信号的时域分析及频域描述、Z变换、离散傅立叶变换、快速傅立叶变换及滤波器等。该课程主要使研究生掌握测试信号分析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信号的方法,以使研究生达到在工程技术领域里应用信号分析技术的能力。
(3)现代设计方法(Modern Design Technique)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究生掌握现代设计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技术,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能应用具体的现代设计方法解决产品设计中的主要问题。要求研究生掌握优化设计常用的优化方法,并掌握可靠性设计方法。
(4)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使研究生了解制造领域的新技术,包括材料成型、加工、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系统构造及系统管理等,把握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奠定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知识平台。
(5)机械振动(Machinery Vibration)
本课程是机械工程基础课程之一,该学科借助数学、力学基础理论、计算机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各种振动现象的机理和规律,主要介绍机械振动学中的基本理论。
(6)超精密加工技术(Super Precison Machining Technology)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金刚石刀具超精密切削、精密磨削和超精密磨削、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机床设备、精密研磨和抛光、精密特种加工、精密加工中的测量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的支撑环境。
(7)机电系统动力学(Mechano-Electric system Dynamics)
本课程从能量观点出发,研究物体运动在电磁场中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用机电一体化观点对机电动态系统进行建模、分析与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动力学基础、系统方程的建立方法、非线性机电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系统的优化设计。
(8)机械故障诊断学(Mechanical Fault Diagnosis)
本课程研究的是机器或机组运行状态的变化在诊断信息中的反映。主要内容包括机械系统动态信息处理和状态识别、典型机械零部件的故障监测及诊断等。
(9)机器人技术(Robot Technology)
本课程介绍国内外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和动态,讲解机器人机构学分析、控制技术等基础知识,通过科研实例介绍机器人创新设计、研发和应用的基本技能。
(10)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Computer-Controlled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本课程主要介绍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内容包括:计算机控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信号的采样与保持,采样控制理论,数字PID控制算法,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等。
(11)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Experimental Design and Data Processing)
本课程是以概率论、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误差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经济、科学地安排试验并合理地分析、处理试验数据,从而得到预期试验结果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几种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正交试验设计、信噪比实验设计等)及几种试验数据分析方法(极差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12)CAD/CAM/CAPP(CAD/CAM/CAPP)
本课程将系统学习CAD/CAM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关键技术及应用范围;CAD/CAM的集成技术;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产品设计人才。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进行CAD/CAM系统规划与实施的能力;掌握CAD/CAM三维设计制造软件;熟悉CAD/CAM系统集成设计方法;为学生奠定设计制造一体化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
(13)现代数控技术(Modern CNC Technology)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数控编程理论和方法、G代码和M代码基本使用方法、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编程特点、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CNC功能、软硬件组成、CNC工作原理、国际著名数控系统介绍、伺服系统工作原理、伺服驱动元件结构特点介绍、位置测量元件结构特点介绍、伺服系统设计等。
(14)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分析(Elasticity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弹性力学的基本假定;平面问题的基本理论;平面问题的直角坐标解答;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有限单元法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等。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分析课程掌握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分析与计算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提供力学理论基础。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05 )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3个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的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致力于先进材料与相关器件的研究开发,揭示材料物理本质及其演变规律,为材料的微结构设计、性能预测及制备工艺优化与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学学科主要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致力于材料的性能优化、工艺优化及新材料开发与合理应用。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以钢铁材料成型为主,主要研究材料加工过程中的理论、工艺、设备和金属组织性能控制问题,特色是以金属材料加工工艺与加工设备相结合,金属材料成型与组织性能控制相结合,开发金属材料加工成型的新工艺和新方法。
本一级学科拥有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两个省重点学科,拥有“河北省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室”、“ 河北省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冶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
1. 高性能水泥基材料
水泥水化理论及水泥水化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高性能混凝土化学外加剂研究;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环境友好材料的研究。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优化水泥基材料的组成,改善水泥基材料的性能,提高水泥基材料的使用寿命,降低环境负荷。
2. 先进陶瓷材料
以各种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硅化物为基质,采用精密控制的制备工艺,经适当配料、成型和高温烧结等方法,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新一代结构陶瓷材料。在日用陶瓷的基础上,通过优化$ S" J8 m" N5 h) y: b组成、性能、制造工艺,分析特定的精细组织结构和性能, % _8 o6 [5 O8 k如高强度、高硬度、耐磨、耐腐蚀、耐高温和抗热振性等。
3. 新型高温结构材料
以新型高温结构材料与新型高温功能材料的合成制备的物化反应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固体物理、物理化学、结晶化学等基础理论,进行材料反应合成过程的热力学研究,建立陶瓷材料合成及烧结过程的模型,进行材料反应合成过程的动力学机理、特性、影响因素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反应合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表征研究。
4. 高分子材料
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新技术和新原理、高性能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理论和技术、纳米材料、多组分多相高分子材料以及聚合物合成与改性等。
5. 功能材料
以具有特定功能的元素或化合物为添加剂,以组装具有特定结构及优异光学、电学、磁学以及生物医学功能的复合材料为导向,通过调变客体的种类、优化合成配比及复合条件,制备特殊稳定的功能陶瓷材料、相关涂层与复合膜、电极材料以及各种功能元器件等。
6. 金属塑性成型的计算机模拟
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金属材料在塑性成型过程中的受力和变形,以期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和计算效率,开发相应的计算软件。
7. 轧钢新技术与工艺优化
研究钢铁轧制新技术、新工艺,寻求最优化的工艺条件,以期获得钢材的最优性能、最低能耗等。
8. 连铸连轧工艺及理论
研究钢的连铸凝固理论及铸坯质量控制,连铸连轧过程中的数学模拟及自动控制。
9. 金属的强韧化与组织性能
研究提高金属强韧性能的新途径,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的基本原理。
10. 新材料及材料微观结构设计
利用计算机对真实的系统进行模拟“实验”、提供实验结果、指导新材料研究。材料设计中的计算机模拟对象遍及从材料研制到使用的全过程,包括合成、结构、性能、制备和使用等。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在材料科学基础、金属物理、现代塑性变形理论等方面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所研究领域具有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近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学科的进展和动向。熟识各种新型材料的开发、加工和测试分析技术;能运用计算机、先进实验技术方法进行一般材料加工工程实验研究。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论文在理论上应有新见解,在方法或技术上有改进。学位获得者可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科研、教学、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从事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1年(不包括申请论文答辩的时间)。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因特殊情况可申请提前毕业。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在校学习全部课程,论文选题报告、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和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内完成,但鼓励和提倡同生产或科研单位组成双导师双基地的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硕士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型,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 主要主要课程简介
(1)材料科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Inorganic Materials Science)
本课程通过讲授及课堂讨论使研究生掌握有关晶体学基础、固体材料的结构、晶体中的缺陷、晶体的范性形变、材料热力学、相图、界面、固体中的扩散、凝固与结晶、回复与再结晶、扩散型相变及马氏体相变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本课程重在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加工工艺之间的各种关系,使研究生学会应用基本理论分析材料在加工与使用中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今后从事开发新材料、研究新工艺等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界面物理化学(Interface Physical Chemistry)
本课程内容为溶液表面性质,液-液,固-液,固-气界面性质以及影响这些界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因素、理论、实验。介绍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应用以及胶体溶液的制备。课程重点在于讨论表面张力、表面热力学基础、附加压力、毛细现象、蒸汽压与曲率的关系、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等;掌握测液体表面张力的原理、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吉布斯界面划分及吸附公式、溶液表面吸附层、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性、微乳液及乳状液的制备等。
(3)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 (Modern Analysis Method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本课程是为材料学专业研究生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现代主要分析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及应用,掌握常见测试技术所获信息的解释和分析方法,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材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4) 水泥结构与性能(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ement)
本课程从水泥基材料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地研究水泥熟料化学与水化化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水泥基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水泥及水泥基材料科学的理论知识,为进行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5) 陶瓷结构与性能(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eramic)
本课程了解陶瓷材料制备工艺方法、材料组成、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共性规律,逐步形成材料性能设计与裁减的思路,掌握陶瓷材料的研究方法。
(6) 耐火材料结构与性能(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Refractory Materials)
本课程从耐火材料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地研究耐火材料的宏观和微观基本理论,了解耐火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耐火材料科学的理论知识,为进行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7) 高分子材料物理与化学(Polymer 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
本课程主要讲授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聚合机理、聚合动力学、热力学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反应等内容,讲授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内容主要包括高分子链的结构、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高分子的溶液性质、高聚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高聚物的分子运动、高分子的力学性质、高分子的高弹性、高分子的力学松弛、高分子的电学性质及其它性质,为从事高分子材料的设计、改性、加工及应用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进一步掌握扎实的高分子物理及化学的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熟悉高分子化学领域新的理论、方法、聚合物及应用等。
(8)结构化学(Structural chemistry)
本课程以电子构型和几何构型为两条主线,系统讲授三种理论和三类结构:量子理论和原子结构、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结构、点阵理论和晶体结构。为研究生打下三方面基础:量子化学基础、对称性原理基础、结晶化学基础。这些基础对于建立微观结构概念和原理、掌握现代测试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现代测试方法进行介绍,使研究生对测试原理及仪器设备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要求重点掌握量子力学基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及固体结构等基本理论,同时将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核磁共振谱、光电子能谱等现代测试方法与基本原理形成一个应用知识模块加以学习,从而深入理解物质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9)现代塑性加工力学(Mechanics of Modern Plastic deformation)
本课程主要用现代的数学—力学方法来解塑性加工中的力能参数、变形参数和应力应变在工件内的分布以及与此有关的其它问题。
(10)金属物理(Metal Physics)
本课程主要介绍金属材料的晶体缺陷以及晶体缺陷对晶体性能的影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金属材料结构缺陷的种类、作用、影响以及通过改变结构缺陷改变材料性能的途径和方法。
(11)材料加工新技术(New Techniques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本课程主要包括金属材料各种轧制成形的新技术、新工艺。短流程生产工艺特点,中厚板、热轧带钢、冷轧带钢、型材、棒线材以及钢管的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同时对金属材料的其它成形方法也做介绍。
(12)合金固态相变(Metallic Solid-state Phase Transformation)
合金固态相变主要讲述固态相变的热力学、动力学、晶体学、组织学、性能学等,重点是固态相变的物理实质和相变机理,它是进行金属材料科学研究及工程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合金固态相变的基本理论和相变机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冶金工程
(专业代码:0806)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冶金工程学科包括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是按冶金技术及产品的两大门类划分的专业,冶金物理化学是冶金工程的应用理论基础。冶金工程学科所属三个专业形成一个整体,并与材料学科、环境学科、矿业学科、控制学科、计算机学科、工程热物理学科等工程学科及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冶金工程学科是河北联合大学优势特色学科,是河北省唯一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培养能力的冶金工程学科。冶金学科现为省级优秀重点学科、河北省燕赵学者特聘岗位、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等,学科所属实验室——现代冶金技术实验室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科师资力量雄厚。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 资源综合利用与原料优化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二次资源、复合共生矿综合利用,各种原料烧结过程的矿相形成规律、最佳配比,炼铁原料的结构优化。
2. 炼铁原理与工艺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煤基直接还原铁的理论和工艺,炉料高温性能、高炉喷吹煤气,高炉专家系统,为提高高炉生产效率提供技术平台。
3. 冶金过程热力学与动力学
应用冶金物理化学、冶金反应工程学等基础理论,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和钢铁工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钢铁冶金的工艺和理论性研究,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大力促进理论成果的应用。
4. 凝固理论与钢质量控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钢的连铸凝固理论,纯净度及钢质量控制,外场与多外场(电场、磁场、声场、微波、微重力等)作用下的冶金物理化学基础研究。
5. 炼钢新技术与品种钢冶炼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超纯净钢冶金过程相关基础理论,高温、多元、多相、多组成的物理化学基础,有害元素去除与钢成分和纯净度的精准控制,氧化物冶金及夹杂物分离与超净化等理论与技术研究。
6. 有色金属提取及应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熔盐理论和熔盐电解,耐高温、耐磨蚀、抗氧化材料的制备理论与技术研究以及有色金属复杂矿综合利用。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在物理化学、冶金反应工程学、凝固理论、金属学等方面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所研究领域具有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近代冶金工程学科的进展和动向;能运用计算机、先进实验技术方法进行一般冶金工程实验研究;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可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技术或管理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从事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1年(不包括申请论文答辩的时间)。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因特殊情况可申请提前毕业。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在校学习全部课程,论文选题报告、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和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内完成,但鼓励和提倡同生产或科研单位组成双导师双基地的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 主要课程简介
(1)冶金传输理论(Principle of Metallurgical Transmission)
本课程内容包括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场论与张量运算,微元平衡法与通用微分方程组,层流中的传递过程,湍流中的传递过程,多相传输规律,数值计算法等。
(2)冶金物理化学Ⅱ(Physical chemistry in Metallyrgy Ⅱ)
本课程内容包括冶金熔体热力学性质,冶金反应热力学分析,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冶金反应动力学分析。
(3)冶金过程热力学Ⅱ(Thermodynamics of Metallurgy process Ⅱ)
本课程内容包括冶金熔体的性质与结构、冶金溶液理论模型、相图的获得与应用、活度的计算与应用、体系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平衡体系的热力学分析。
(4)冶金过程动力学Ⅱ(Kinetics of Metallurgy process Ⅱ)
本课程内容包括冶金过程动力学基础(化学反应动力学及传质理论)、冶金过程多相(气—固、气—液、固—液、固—固、液—液)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模型及其应用。
(5)现代炼铁学(Advanced ironmaking)
本课程内容包括钢铁冶金技术发展动态,高炉长寿技术(耐火材料、设计、钒钛矿护炉等),高炉喷煤,高炉专家系统等。
(6)现代炼钢学(Advanced steelmaking)
本课程内容包括钢铁冶金技术发展动态,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转炉溅渣护炉技术,转炉冶炼自动控制,近终型连铸,准沸腾钢连铸等。
(7)现代有色冶金学(Modern nonferrous metallurgy)
本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轻金属、重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冶金的新方法、新理论、新工艺等。
(8)冶金物理化学进展(Topic on Physical chemistry of Metallurgy)
本课程通过选择发表在国内外最高级别的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的有关论文推荐给研究生阅读参考,或通过邀请国内著名专家讲学,或通过组织校内的或校际的学术交流研讨等形式,使研究生了解冶金物理化学各领域(冶金过程热力学、冶金过程动力学、冶金熔体、相图、计算热力学、冶金物理化学实验研究方法等)的前沿,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科代码:0811)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控制科学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研究各应用领域内的共性问题,即为了实现控制目标,应如何建立系统的模型,分析其内部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而与各应用领域的密切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
本学科针对钢铁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中的各类复杂控制问题,研究和发展新的控制理论、检测原理和控制技术,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四个二级学科。本一级学科培养方案设置的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 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
主要研究复杂系统的理论、方法与体系结构,复杂系统先进控制算法及应用技术,复杂系统的综合智能控制,复杂系统的多指标优化与多目标决策,流程工业计划与调度的建模优化方法以及现代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重点是面向钢铁、化工、建材、机械等行业的复杂工业系统,研究该领域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
2. 检测技术及智能装置
以光学、机械、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热工量、成分量、机械量、环境监测、三维检测等远程、在线测试方法;研发各种先进的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的光机电一体化仪器设备,对仪器的精度设计、优化设计及可靠性设计等领域展开研究;研究基于数据融合、人工神经网络等原理的仪器设备故障实时在线诊断技术。
3.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主要研究数字图像处理、图像分析与理解、图像特征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视觉测量与控制、智能控制技术、智能Agent等相关前沿性、基础性的算法、理论及应用。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是该方向的一个研究特色。人工智能和智能系统方面主要从事人工神经网、模糊控制等智能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强调的是各种智能方法的交叉及其在工业过程控制方面的应用。
4. 管理-控制综合自动化
主要研究工业综合自动化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企业全局优化和管理的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体系架构及整体解决方案、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法、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规范、工业综合自动化信息集成及支撑技术、优化控制方法等;研究工业生产过程管理与决策,包括企业管理与决策、企业资源计划理论、方法及技术、实时调度与优化等。
5. 系统预测、性能评估与决策
以决策分析理论、运筹学原理和综合集成方法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建模与仿真技术、决策支持技术、信息技术和综合集成技术,建立防灾减灾、灾害预报、灾害心理救助与重建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大型工程、厂矿企业、城市建设等领域所面临的复杂系统的建模、仿真和集成及其应用。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旨在为国家培养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求实、创新、进取、协作的科研道德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掌握扎实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能熟练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技术开展本学科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对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各类实际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分析、设计及应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胜任高等院校教学、科学研究或科技管理等工作。
1. 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身心健康,品行优良,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2. 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熟练地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与管理过程中,并能独立进行相关工程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等工作。
3. 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基础和科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4.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掌握一门以上外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并能撰写论文摘要。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从事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1年(不包括申请论文答辩的时间)。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因特殊情况可申请提前毕业。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在校学习全部课程,论文选题报告、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和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内完成,但鼓励和提倡同生产或科研单位组成双导师双基地的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2. 主要课程简介
(1)最优化原理与最优控制
本课程主要介绍最优化方法中的线性规划、无约束优化方法、约束最优方法、多目标优化、动态规划等和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问题中的应用、极大值原理、最短时间控制、最省燃料控制及其综合方法,线性二次型最优调节器及有补偿输入的线性最优调节器,线性最优伺服系统的综合方法及应用,多级决策过程和离散动态规划,离散线性二次型最优调节器和离散状态观测器综合方法与应用,Hamiton-Jacobi方程和连续动态规划。
(2) 线性系统理论
本课程主要介绍线性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各种模型之间的变换,线性系统运动规律分析,稳定性分析,观测器和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以及多项式矩阵理论,矩阵分式描述,传递函数矩阵的结构特性等复频域基本知识。
(3)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本课程主要介绍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基础理论和数据处理方法,详细讲解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的分析与处理方法、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与合成方法、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动态测试基本概念、随机过程的估计等内容。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土木工程
(专业代码:0814)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土木工程学科为我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目前包括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三个二级学科。涉及地震学、气象学、爆炸学、水利学、地质学、工程材料、工程结构的静动力分析、结构的抗灾防灾性能、破坏损伤机理、修复加固技术学、城市和工业的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及水处理工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众多学科,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积极作用。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 城市与工程防灾减灾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城市与工程防御和减轻地震、洪水、风、地面塌陷等自然灾害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各类灾害的并发性及相关影响,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城市发展和灾害损失评价的动态分析模式和方法,多种灾害相关性和并发概率的分析和计算方法,综合成灾模式和破坏效应及城市减灾适用技术,以地下管道破坏为重点的城市管网工程防灾减灾设计准则和方法、灾害预测及防灾减灾的工程措施等。
2. 区域工程环境与信息系统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地震灾害、山地灾害、特殊岩土地质灾害、岩溶地质与矿井地质灾害的地质基础、成灾机制,成灾环境、灾害区划、防灾减灾措施、防护工程对策,勘察、检测新技术等;并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防灾规划和防灾决策分析中的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研究城市或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可能遭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地面运动特征分析和抗震防灾规划方法与实用技术,城市防灾决策分析和防灾资源优化配置分析技术,基于防灾的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强度和建筑布局优化分析技术,遥感数据的空间分析技术,城市与生命线工程破坏的关键因子分析技术,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等。
3. 结构抗震及振动控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各类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结构反应分析方法与试验技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和计算分析的准则方法与能力,隔震、减震措施与方法,工程结构健康诊断,结构损伤失效理论和评估方法等。
4. 工程结构抗灾与建筑隔震减震
本研究方向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手段研究建筑、桥梁等工程结构抵御各种灾害(地震、火、风、腐蚀等)的能力和提高其抗灾能力的措施。倡导积极的抗震方法-隔震、减震和控振技术,将需要隔震的建筑或桥梁与基础之间设置减振器或隔振器,减小或隔离地震作用;使工程结构的振动响应大大降低。
5.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及可靠性评定
本研究方向以微破损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修复技术和可靠性评定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利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对结构进行加固,并在统计学理论方面,对现行的各种检测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6. 给水及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结合国内外给水处理现状,研究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生活或工业用水处理技术以及生活或工业废水的处理理论与技术。
7. 给水排水工程系统及其优化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系统理论为主,研究给水排水工程的管道系统;输配水的系统及其优化理论和方法。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初步的了解;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能从事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设计或其它工程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从事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1年(不包括申请论文答辩的时间)。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因特殊情况可申请提前毕业。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在校学习全部课程,论文选题报告、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和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内完成,但鼓励和提倡同生产或科研单位组成双导师双基地的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2. 主要课程简介
(1)结构动力学
本课程主要研究单自由度系统、多自由度系统及具有分布质量和弹性的系统,简单介绍有限元法。为进一步研究结构抗震、抗风等动力分析与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
(2)钢筋混凝土原理及分析(Theory of e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本课程主要究钢筋混凝土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基本理论,跟踪学习相关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介绍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计算方法。
(3)抗震工程学
本课程主要研究地震工程理论及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介绍地震工程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强震地面运动和设计反应谱,结构抗震设计与抗震加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4)弹塑性力学
本课程主要研究在达到弹性极限之前和超过弹性极限之后,物体在外力和其他外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和内力的分布规律。
(5)水的理化处理原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活性炭吸附理论与技术、传质及曝气理论与技术、常规分离过程与膜分离理论与技术。
(6)水的生物处理原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应用微生物生物化学、废水生物化学处理理论、活性污泥法理论与技术、生物膜法理论与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法理论与技术、废水的生物脱氮与除磷技术。
(7) 高等传热学
本课程是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之一。课程主要从机理角度阐述热传导、对流换热、热辐射及强化传热的基本原理,着重讲解描述流动与换热问题的基本方程及求解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即热传导(主要讲授热传导基本原理及数学描写、分离变量法、Duhamel 定理法及Green 函数法等)、对流换热(主要讲授对流换热的基本数学方程、边界层假定及边界层方程、层流外部边界层的流动与换热、管内层流强制对流、自然对流换热、湍流流动与换热简介、相变换热简介等)、辐射换热(主要讲授表面辐射特性、角系数、漫表面间的辐射换热、存在其它热传递方式时的辐射换热、吸收性介质的辐射换热等)。
(8)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
本课程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a.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给出描述流体流动现象的基本方程组;b.层流流动的解析;c.介绍湍流现象、湍流附面层理论和湍流模型;d.介绍流体流动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基本原理;e.介绍流体力学在冶金工程方面的应用实例。本课程特点是深化流体力学的理论,介绍最新进展和结合工程实践进行分析实例模型。
(9)高等水力学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紊流基础、扩散理论、剪切流中的离散、分层流。
(10)工程结构可靠度
本课程主要介绍结构分析中的可靠度理论、方法和应用。课程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从随机概率分析的角度来处理力学和结构问题。
(11)结构试验与数据处理
本课程是主要介绍结构试验的理论知识;结构试验的工作程序;制定试验方案的准则;结构试验的设计原理;模型试验;静力、动力荷载试验的过程;各类结构性能参数的量测技术;试验数据处理;检验结构性能等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
(12)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本课程主要介绍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破坏理论,混凝土弹性-脆性开裂模型和混凝土弹塑性模型,详细论述了混凝土裂缝模型、钢筋和粘结模型以及混凝土徐变数值分析方法。
(13)工程项目管理与风险分析方法
本课程主要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去认识工程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实行有效地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管理工作。
(14)高等水处理生物学
本课程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形态、掌握微生物的生理特性、控制以及利用微生物的技术方法,掌握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在水体净化和水处理中的作用机理,熟悉水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和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技术,了解水处理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方向。
(15)水处理试验理论与设计
本课程主要介绍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在实验中通过模型操作、运转,仪器操作,水化学项目的分析测试、处理数据、写实验报告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独立实验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实验知识,科研基本技能和测试技能。
(16) 高等工程热力学
工程热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不仅为以后学习有关专业课打下基础,而且是今后在涉及能源特别是热能的各领域中深入研究、开发、创新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在原有工程热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热力学的基本规律,提高热力系统分析的科学研究能力。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化学工程与技术
(专业代码:0817)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一门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各类过程工业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基本规律的应用技术学科。它融合了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等工程和工艺学科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本学科以过程工业为背景和研究对象,学科内容体现基础与应用并重,包括基础理论、产品研制、工艺开发、过程设计、系统模拟与优化等。本学科对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资源和能源的洁净利用、新材料的开发和环境污染的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学科随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基础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和完善,新工艺和工程技术不断创新和开发,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不断萌生和发展。
主要研究方向有:
1. 煤化工新技术及下游产品开发
开展低能耗、低污染炼焦新工艺和低热值煤脱灰脱水技术的研究,开发配煤、炼焦专家系统,提出以甲醇为龙头的碳一化学品多联产技术和焦化废水处理新方法。重点研究煤炭焦化新工艺、洁净煤技术、煤液化及气化技术以及煤化工产品深加工的新技术,开发甲醇、二甲醚等的生产技术。
2. 材料电化学
在电化学传感器、高能电池材料和其它新型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方面展开研究,运用材料化学和电化学理论进行材料和传感器的设计,研究材料和传感器的制备工艺、传感器的性能以及响应机理,探索其在环境检测、生产控制以及其它领域推广、应用中的科学问题。探索新型电极材料体系,研究其组成、制备工艺、结构和形貌对电池的容量以及循环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现有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容量和循环寿命;研究新型电解液添加剂,改善电池的性能。研究新型能源材料体系及其组成、制备工艺和结构对材料储能性能的影响。
3. 精细化学品合成
本方向主要研究有机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及应用技术,针对精细化工行业所需的国内紧缺的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学品的合成、提取、分离、工艺优化、产品品质的提升开展研究,重点研究涂料,可生物降解的阻垢剂、缓蚀剂、絮凝剂,以及用于机械加工的切削液等。以天然资源淀粉、纤维素、甲壳素、腐植酸等为原料,研究和开发环境友好的陶瓷生产用添加剂、高吸附性高分子功能材料、表面活性剂、油田化学品。研究功能配合物和结构新颖配合物的可控合成方法。
4. 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
运用物理化学、表面科学等理论,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通过吸附、脱附、表面性质等来研究反应动力学和催化机理,揭示催化剂组成、结构与催化作用本质的关系。开展新型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催化性能方面的研究。重点探索催化新材料在煤化工、精细化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催化反应与分离一体化集成技术;研究光催化剂的制备、光催化空气净化和水处理以及多相光催化反应动力学。
二、培养目标
1.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里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德优良,身体健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掌握化工生产技术、合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 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应用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5. 硕士论文在理论上应有新见解,在方法和技术上有创新点。
6. 能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设计以及其它工程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从事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1年(不包括申请论文答辩的时间)。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因特殊情况可申请提前毕业。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在校学习全部课程,论文选题报告、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和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内完成,但鼓励和提倡同生产或科研单位组成双导师双基地的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 主要课程简介
(1)高等催化技术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各类工业催化剂和催化过程,工业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催化剂的失活、再生和寿命评价。要求学生掌握催化作用规律;理解催化作用的化学本质;熟悉工业催化技术要求和特性;熟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技术表征手段;熟悉工业催化剂的设计、开发程序。
(2)新型分离技术
本课程主要包括特殊精馏(恒沸精馏、萃取精馏和反应精馏)、结晶、吸附与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就、分离技术的集成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新型分离技术的原理、设备及其应用。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高等化工热力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流体的热力学,相平衡理论,统计热力学基础,流体的P-V-T关系,混合物的逸度,溶液理论,活度系数关联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有关流体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工相平衡等方面的理论及其在化学、化工等领域中的应用。
(4)高等有机化学
本课程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介绍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立体化学原理、有机反应机理、亲核取代反应、加成与消除反应、羰基化合物的反应、分子重排反应、芳香亲电和亲核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周环反应、自由基和有机光化学反应、多步骤有机合成路线设计,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5)功能材料科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有功能材料的科学基础(晶体学基础及材料性能、高分子基础)、金属功能材料(超导材料、贮氢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水晶态合金、磁性材料)、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光学材料、精细功能陶瓷、功能转换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试剂及固相合成、高分子催化剂、固定化酶及高分子螯合剂、感光及导电性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药物),使学生了解各种功能材料的制备原理及应用,获得较广泛的功能材料的基础知识。
(6)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本课程系统介绍固体催化剂的基本分析测试方法和最新的物理测试技术,包括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所用仪器,装置特点,操作的技术要点,应用实例及方法的有效范围,为学生奠定催化剂制备与表征方面的理论基础。
(7)煤综合利用新技术
本课程主要介绍煤综合利用的新技术,包括煤的焦化(单种弱粘结性煤的室式炼焦、废塑料与煤共焦化、无烟煤炼焦炉及其炼焦方法)、气化(地下煤炭气化新工艺、煤(焦)连续气化及精制合成气的方法、用水煤气或半水煤气生产城市煤气的工艺及甲烷化反应器)、液化(煤的液化方法、煤炭液化新工艺、煤液化催化剂的制造方法)及煤炭化工的新工艺及其应用,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煤炭加工的前景及发展方向。
(8)精细合成新方法
本课程主要结合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及应用化学的学科特点,讲授精细合成新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反应及其在精细产品在合成上的应用,包括金属有机化合物参与的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稀土金属有机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不对称合成反应精细有机合成、组合化学、微波促进和无水无氧操作技术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和了解这些精细合成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以及在精细合成中的应用,并通过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的新进展、新方法以及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有关实例,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获得提高。
(9)电化学测试技术
电化学测试是基于动力学方法研究电化学过程特征的基本方法,本课程将通过对电化学基本研究方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电化学过程研究的原理和常用技术方法,为电化学过程研究奠定基础。本课程包括方法理论介绍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其中理论介绍部分通过对电极过程动力学的概要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常用电化学研究方法的原理,以及实验结果的解析,并通过对一些研究实例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电极过程原理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应用;实验研究则通过对常用电化学仪器和方法的使用,使学生掌握电化学研究主要仪器的使用,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解析掌握电化学原理。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矿业工程
(专业代码:0819)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矿业工程是关于自然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程与管理技术,它对人类社会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其赖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具有重要作用。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包括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两个二级学科。采矿工程针对矿山开采深度不断加大、破碎岩体增多、地质条件逐步恶化的复杂开采环境,应用现代采矿学、岩石力学、工程灾害学、现代测试试验技术、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科学等技术理论研究安全高效开采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艺理论与技术。矿物加工工程是根据矿物性质的差异,运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原理及方法对矿物资源进行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学科。
矿业工程主要的相邻学科有:地质工程、工程力学、安全工程、冶金工程、测绘工程、矿山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工程以及岩土工程等。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
1. 采矿工艺理论与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金属矿床、煤矿及其它矿产资源露天、地下及露天转地下安全高效开采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技术等。运用采矿学、工程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和数值方法等理论知识研究并实现对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采的工艺与技术,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采掘工业,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该方向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露天转地下覆盖层机理及形成技术研究成果突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荣获2011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
2. 矿山岩石力学与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矿山岩体力学、软岩工程力学、高等岩石力学等理论为指导,利用物理模拟、数值分析、岩石力学实验、现场测试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研究矿山开采过程中引起的地表塌陷、边坡滑坡、巷道变形失稳、岩层移动、冲击地压及岩爆等灾害的防治理论与技术。
3. 数字矿山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运筹学、矿山地质学、信息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应用为手段,通过对矿山的所有空间和有用属性数据进行数字化存储、传输、表述和深加工,为矿产资源评估、矿山规划、开拓设计、生产安全和决策进行模拟、仿真和过程分析提供新的技术平台和工具。
4. 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生态学、土壤学、采矿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矿区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的研究;以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针对矿业开发密集地区景观生态特征,研究矿业开发密集地区景观重建的途径及模式;利用现代监测技术,进行矿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的研究。
5. 矿物分选理论与工艺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矿物加工过程中的矿物分选机理,开发矿物加工新工艺、新设备及新型选矿药剂,实现对矿物的有效分选及回收利用。
6. 产资源综合利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多金属共生、伴生等矿产资源的分选技术以及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矿山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进行科学治理,实现综合回收及再生利用。
7. 新型矿物材料
本研究方向从矿物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种天然矿物的可利用性和可加工性,合成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矿物材料制备工艺技术,包括矿物原料深加工技术、矿物改性技术、矿物材料制备新工艺等。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矿业工程学科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实验技术与手段以及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能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有关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选修课程。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原则上都要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因特殊情况可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在校学习全部课程,论文选题报告、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和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内完成,但鼓励和提倡同生产或科研单位组成双导师双基地的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1)高等采矿学(Advanced Mining Engineering)
本课程主要讲授露天、地下及露天转地下开采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了解国内外采矿现状及前沿动态,介绍复杂难采矿体的开采技术,数字矿山新技术,特殊采矿新技术(包括海洋采矿、化学(溶浸)采矿等),了解新型、智能化、大型化采矿设备研制与应用状况等。
(2)高等岩体力学(Advanced Rock Mechanics)
本课程主要讲授岩石的力学特性,岩石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地应力,岩石力学问题有限元法,天然岩体中的渗流,岩体工程随机分析及可靠性设计,不连续岩体力学,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在岩体工程中的应用,岩爆分析,岩石声学性质等内容。
(3)矿产资源经济学(Mineral Resources Economic)
本课程主要学习矿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矿业投资项目评价、矿产品供求与价格分析,矿山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矿山企业经营参数优化,矿业投入产出分析,价值工程原理以及在矿业中的应用。
(4)软岩支护理论与技术(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Soft Rock support Engineering)
本课程主要讲授软岩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稳定性技术和方法,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软岩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有关软岩工程设计与施工方面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施工技术,了解软岩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认识软岩工程在能源开采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为今后从事该领域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5)充填采矿新技术
本课程主要讲授充填采矿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充填体力学基础理论、充填料浆流动特性、现代充填工艺等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从事矿山充填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在掌握充填采矿技术基本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针对具体充填开采问题独立思考,并为其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和理论学习奠定基础。
(6)数字矿山(Computer Application in Mining Engineering )
本课程主要学习矿业工程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使学生能够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把矿山的所有空间和有用属性数据实现数字化存储、传输、表述和深加工,应用于各个生产环节与管理和决策之中,掌握使矿山生产方案优化、管理高效和决策科学化的手段,使学生了解矿山生产基础信息数字化、生产过程虚拟化、管理控制一体化、决策处理集成化等数字矿山特点,为今后从事该领域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7)数值分析(Numerical annalysis)
本课程主要讲授系统地阐述了数值分析的基本知识,介绍了各种数值计算方法。地阐述了数值分析的基本知识,介绍了各种数值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数值计算的基本概念和误差分析、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数值微分及理查森外推法、数值积分、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回归分析方法等内容。
(8)高等矿物加工学(Advanced Miner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本课程内容是对矿物加工专业本科生所学主要专业课(磁选、浮选、重选)的加深、拓宽和补充。主要讲授国内外矿物加工科技与工艺的最新进展,反映近年来矿物加工工程学科领域中对微细粒难选矿物与物料分离、提纯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新设备。
(9)矿物材料学(New Mineral Materials)
本课程主要讲授利用天然矿物或固体废弃物为原材料制备矿物材料方面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介绍矿物精细提纯、表面改性、超细粉碎等深加工及复合加工方法及原理,还介绍各种新型矿物材料的开发及应用。
(10)表面与胶体化学
本课程主要讲授胶体与表面化学的基本概念、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凝胶、界面现象和吸附、常用吸附、结构性能和改性、表面活性剂、乳状液和高分子溶液,并介绍相关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如超细颗粒、分形理论、LB膜、胶束催化、炭分子筛等。
(11)矿物加工现代测试技术(Moder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on Mineral Procession)
本课程主要讲授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矿物加工学科中的广泛应用,介绍几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及其测试原理、相应测试方法的特点等。
(12)浮选溶液化学
本课程主要讲授浮选药剂在溶液中的溶解、解离与缔合平衡,矿物溶解、解离与表面电荷平衡及浮选剂与矿物相互作用的各种平衡关系,对溶液平衡计算的有关知识及其浮选应用进行系统介绍。
(13)非金属矿深加工
本课程主要介绍非金属矿的选矿工艺、矿物深加工、矿物精选提纯工艺、超细粉碎工艺及分级、矿物改性、矿产开发利用等内容,并介绍各种非金属矿深加工的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37 )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安全科学与工程是公共安全的主要支撑学科,涉及自然灾害、灾害事故、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是研究各种工业灾害发生原因与过程,灾害防治,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分析与评估,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设计与生产等问题等有关理论、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的综合性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
1.矿山安全理论与技术
针对矿业开发中重大灾害的成因、预测预报理论以及防治对策等关键问题,采用地质学、地球物理探测和采矿工程学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顶板冒落与冲击地压等突发性动力灾害成灾机理;研究煤炭开采中的瓦斯赋存及运移规律、煤层自然发火规律及其防治理论与技术、矿山重大灾害应急救援与事故分析理论与技术,为矿业开发中重大灾害事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2.安全管理与评价
针对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根据有关的法津、法规、技术标准的规定,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不同工艺环节所特有的危险源及其危害性,进行安全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事故致因理论,危险源辩识、评价与控制理论,系统可靠性及安全运行理论,研究适应不同工矿企业特点的安全生产理论以及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和控制措施,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
3. 工业与城市安全工程
本研究方向针对我国工业生产和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中的安全问题,以综合防灾理论、灾害学、城市管理学、灾难避难疏散理论等多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工业安全防治和城市灾害预防措施,提高抗灾能力,开展发生灾害时避难、救援、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4.职业安全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工矿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分析与防治技术理论及实践,保障作业人员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5.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本研究方向以工程地质学为基础,应用岩石力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由矿业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提出灾害治理对策和环境修复方案。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扎实的工科基础知识与安全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与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安全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掌握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实验技术与手段以及计算机技术,完成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科研课题;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能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有关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选修课程。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原则上都要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因特殊情况可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在校学习全部课程,论文选题报告、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和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内完成,但鼓励和提倡同生产或科研单位组成双导师双基地的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安全科学与工程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2. 主要课程简介
(1)高等安全工程学(Higher Safety Engineering)
主要学习安全工程科学基础理论,安全工程技术和方法,包括安全科学哲学基础与方法论、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设备工程和安全经济等内容。
(2)通风安全学(Ventilation and Safety)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通风与安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通风优化设计、灾害防治等。
(3)系统安全理论(System Safety Theory)
主要学习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预测技术、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危险控制技术方面的内容。
(4)安全生产管理与技术(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本课程主要学习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事故统计与分析、事故调查与处理、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安全管理体制级事故应急管理等相关内容;学习机械电气、交通运输、矿山、建筑工程施工、危险化学品等行业的安全生产技术,以及防火防爆、特种设备等安全技术。
(5)矿山安全理论与技术(Mine Safety Theory and Technology)
本课程主要讲授国内外矿山安全及技术工程的最新发展,其中包括矿井火灾防治、矿井粉尘防治技术、矿井瓦斯防治及煤与瓦斯突出的预测预报等内容。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二、二级学科培养方案
我校目前共有六个二级学科,即:工程力学(080104)、热能工程(080702)、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081601)、地质工程(081803)、口腔临床医学()。
工程力学
(专业代码:080104)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学科,已成为土木、水利、机械、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矿山、交通、环境保护、材料与加工、自动化技术、农业、生物、海洋、船舶、石油化工、航空与航天及国防建设等工程科学的基础。我校工程力学学科于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主要研究固体力学理论的工程应用问题,侧重于与抗力、荷载和结构可靠性相关的实用技术。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 结构动力分析及工程应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建筑、水工、桥梁等各种工程结构在环境荷载作用下(包括地震、火、风、腐蚀等)的受力特性、动力响应、结构性能及其工程应用。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研究高效隔震减振装置和耗能器及其机理,以便在工程实际中推广应用。
2. 结构损伤及强度测试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结构强度检测技术和评定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寻求一条最佳的技术途径,在测试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结构造成的损伤,降低测试成本,提高检测精度。针对不同检测水平还将对合格性评定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既有较高置信度又便于操作的评定方案,以便更好地为工程实际服务。
3. 结构加固与修复
本研究方向主要针对建筑当中由于设计原因或灾害造成损伤以致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结构,通过理论分析、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寻求经济有效的加固和修复技术,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确保安全。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牢固掌握工程力学理论,具有运用工程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设计或其它工程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有关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选修课程。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原则上都要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因特殊情况可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在校学习全部课程,论文选题报告、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和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内完成,但鼓励和提倡同生产或科研单位组成双导师双基地的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8~22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 主要课程简介
(1)弹塑性力学(Elastoplastic mechanics)
本课程主要研究在达到弹性极限之前和超过弹性极限之后,物体在外力和其他外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和内力的分布规律。
(2)结构动力学(Dynamics of structure)
本课程主要研究单自由度系统、多自由度系统及具有分布质量和弹性的系统,简单介绍有限元法。为进一步研究结构抗震、抗风等动力分析与设计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3)随机振动(Random vibration)
本课程主要介绍随机振动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承受随机载荷的机械与结构系统的稳定性、响应及可靠性。其教学目的在于为研究生在改善机械与结构系统在随机环境中工作的可靠性方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4)抗震工程学
本课程主要研究地震工程理论及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介绍地震工程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强震地面运动和设计反应谱,结构抗震设计与抗震加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热能工程
(专业代码:080702)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热能工程是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下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一。热能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工业能源系统、燃料燃烧技术、能量传递、转换与利用及其对环境影响的原理、方法和相关设备的设计、运行和控制等,主要从事工业热工设备与控制技术,热过程的模型化及计算机仿真,工业热能系统工程,能源利用及环保技术、制冷与低温技术等研究方向,研究开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冶金、动力、电力、机械、轻工和化工等产业部门。热能的生产、转换及利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本学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具有深刻影响。热能工程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批准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热工设备节能与能源高效利用
研究热工设备节能与能源利用的原理与技术,探讨运行参数、结构参数对热力设备节能率的影响规律和能源综合利用规律,提高燃料效率以及减少资源消耗,为有效利用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2. 清洁燃烧与污染物控制
研究高效洁净燃烧理论与技术,探讨常规、新型燃烧方式下的能量转换规律,探讨燃料燃烧与污染物排放、控制的机理与规律,为提高燃烧效率、优化燃烧设备性能、控制燃烧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理论指导与工程应用依据。
3. 冶金过程系统节能
研究冶金系统的二次能源回收与利用回收,延长设备使用时间,节水、节电、简化工序,以系统论的观点解决冶金系统节能问题。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生产系统能源消耗,进行钢铁联合企业的能源系统优化,预测钢铁工业或企业未来年份的能耗值。
4. 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利用关键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研究新能源转换过程的高效传热技术、控制技术、储能技术等,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5. 电站热力设备优化运行与控制
研究电站热能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运行特性、优化设计、安全经济运行、节能改进、自动控制等有关的理论和试验分析,为提高电站热能动力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提供理论指导,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电厂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试验研究水平。
6. 建筑节能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物中机电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节能情况。通过深入研究,大力发展和推广外墙保温、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地源热泵、热管和相变蓄热材料等新型建筑节能技术,在不断提高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的同时,降低建筑耗能总量,有效缓解能源的供需矛盾。
7. 制冷空调技术
研究制冷空调新型环保工质替代技术,设计并开发性能优良的循环设备,优化制冷空调循环模式以及提高系统性能等内容。该领域的深入开展,为降低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和构建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提供基础。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知识,掌握近代物理化学实验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丰富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实践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在热能工程领域做出具有学术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及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适合于在与热能相关的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或生产部门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有关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选修课程。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原则上都要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因特殊情况可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在校学习全部课程,论文选题报告、论文中期报告、论文预答辩和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和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内完成,但鼓励和提倡同生产或科研单位组成双导师双基地的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硕士研究生所修课程总学分应达到28-34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 主要课程简介
(1) 高等传热学(Advanced Heat Transfer)
本课程是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之一。课程主要从机理角度阐述热传导、对流换热、热辐射及强化传热的基本原理,着重讲解描述流动与换热问题的基本方程及求解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即热传导(主要讲授热传导基本原理及数学描写、分离变量法、Duhamel 定理法及Green 函数法等)、对流换热(主要讲授对流换热的基本数学方程、边界层假定及边界层方程、层流外部边界层的流动与换热、管内层流强制对流、自然对流换热、湍流流动与换热简介、相变换热简介等)、辐射换热(主要讲授表面辐射特性、角系数、漫表面间的辐射换热、存在其它热传递方式时的辐射换热、吸收性介质的辐射换热等)。
(2)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Advanced 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本课程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a.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给出描述流体流动现象的基本方程组;b.层流流动的解析;c.介绍湍流现象、湍流附面层理论和湍流模型;d.介绍流体流动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基本原理;e.介绍流体力学在冶金工程方面的应用实例。本课程特点是深化流体力学的理论,介绍最新进展和结合工程实践进行分析实例模型。
(3) 高等燃烧学 (Advanced Combustion Theroy)
本课程作为热能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技术基础课之一,主要研究燃料燃烧过程中热能的释放、转换和利用的机理和规律,介绍各种燃料的燃烧机理,火焰组织、结构,强化燃烧方法,燃烧计算等。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在原有燃烧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燃烧的规律和控制燃烧方法,提高燃烧科学研究能力。
(4) 高等工程热力学(Advanced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工程热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不仅为以后学习有关专业课打下基础,而且是今后在涉及能源特别是热能的各领域中深入研究、开发、创新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在原有工程热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热力学的基本规律,提高热力系统分析的科学研究能力。
(5)传热与流体流动的数值计算(Numeral Simulation on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本课程作为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课程主要内容分四个部分:a.解析描述传热过程的控制方程及其离散化方程方法;b.用差分方法求解流动和传热问题;c.用有限元法求解流动和传热问题;d.数值计算专题研究实例。本课程特点是用计算机语言及编程技术求解流动和传热中的实际问题,这是热能工程学科的必要工具之一,用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6)气固两相流及其流态化工程(Gas-solid Two-phase Flow and Combustion )
本课程作为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讲述颗粒特性、气固两相流相间作用力、气固两相流动的松弛过程、颗粒的沉降运动及终端沉降速度、管内气固两相流动和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旋转运动及离心分离理论、气固流态化理论、气固两相流动的现代计算模型、气固两相流动的实验方法与测试技术、涉及燃烧的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基本概念和理论、湍流状态下的混合与传质、着火以及稳定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气体和液体燃料的燃烧、碳燃烧化学动力学以及煤粉火炬燃烧、燃料燃烧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7) 工业节能基础(Industrial Energy Conservation Basic Theory)
本课程作为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本课程针对能源利用中亟需解决的节能与环保问题,主要讨论:能源转换热力学原理及能量平衡;热电联合生产;蒸汽燃气联合循环;余热利用技术;传热强化技术;烟气中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硝技术。
(8)新能源应用技术(Technology of Renewable Energy)
本课程为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通过课堂讲授、参观实习及施工场地实地考察、作业、自习、辅导、答疑等,使学生掌握太阳能利用、沼气池结构及施工、检测,以及地热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技术有较熟练掌握。
(9)现代测试技术概论(Generality of Moder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检测技术及仪表方面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仪表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检测系统构成的一般理论,掌握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和成分等重要过程参数的主要测量原理和方法,常用机械量和电量测量方法及仪表,以及常用信号传输转换技术和显示仪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设计和分析过程工业一般检测系统和仪表,以及从控制系统整体出发如何选择传感器及测量环节。
(10)煤的清洁燃烧技术(Clean Combustion Technology of Coal)
该课程重点讲述中国能源与环境现状、煤炭气化、煤的液化、煤的加工与利用、高效低污染发电技术、煤燃烧中硫氧化物的生成及控制基本原理、煤燃烧中NOx的生成及控制。
(11)现代控制理论基础(Elementary Theory of Modern Control)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方法,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状态可控性、可测性和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掌握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并能对线性控制系统的运动行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基本的最优控制方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解决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为工业控制系统开发与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12)先进制冷技术(Advanced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当前先进制冷技术的研究进展,掌握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微型制冷、涡流管制冷、吸附式制冷、吸收式制冷等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冷系统的设计与优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先进制冷技术解决我国当前工业过程和人机环境的关系,为先进制冷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13)发电厂热力设备的优化运行(Optimized operation of thermal equipment of power plant)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火电厂经济运行技术的研究进展,掌握火电厂经热力系统经济性分析与诊断原理和最优化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锅炉设备及系统和汽轮机设备及系统的优化运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优化方法和技术解决电厂实际问题,为火电厂的优化设计和运行奠定理论基础。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代码:0812)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研究计算机结构与组成以及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它包括科学与工程技术两方面,两者互相作用、高度融合,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突出特点。主要相邻学科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于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
研究下一代计算机网络协议、下一代互联网网络体系结构、网络通信协议的安全问题和QoS、网络上应用系统的通信和数据交换、网络上多媒体信息的通信、无线网络通信及网络应用系统的架构、网络应用中的密码学和认证体系、安全系统的规范设计。
2.多媒体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知识处理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模式识别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
3.数据库技术与智能信息系统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应用、网络工业应用与管理、大型数据库网络管理应用、管理信息及办公自动化、智能控制、软件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信息安全、Internet与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智能信息处理。
4.计算机智能控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新型PID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控制局域网(含现场总线)技术、数字图象处理技术等有关过程控制策略、远距离过程控制技术等进行应用开发研究。以及将专家系统、信息融合、神经网络等技术应用于大型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中,着重对大型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方法等开展应用研究。
5.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嵌入式计算在网络控制平台技术中的应用、移动计算、多媒体通信与网络、Agent技术及应用网格计算、计算机集群系统等。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能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解决计算机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及应用系统开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在学习中必须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有关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选修课程。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原则上都要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因特殊情况可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在校学习全部课程,论文选题报告、论文中期报告、论文预答辩和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和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内完成,但鼓励和提倡同生产或科研单位组成双导师双基地的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 主要课程简介
(1)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s Processing)
本课程主要研究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相应的算法及这些算法的软硬件实现,包括数字滤波器的指标要求、实现结构及DSP系统,为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分布计算技术(Distributing Compute Technology)
本课程主要针对分布式异构网络计算环境下,企业级信息系统的集成、分布式系统建模与仿真、电子商务、企业虚拟制造系统方面技术进行研究,采用分布式对象计算技术CORBA/OMG、COM/DCOM进行软件的组件化研究,对于分布式系统中的异构数据库集成、对象的定位机制、消息接发机制、分布式事务处理、系统的可伸缩性问题以及工程化的CORBA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以实现软件的可重用性、互操作性和跨平台性集成。
(3)高级计算机网络(Advance Computer Network)
本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算法、协议和一些前沿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拥塞控制、路由算法与协议、路由器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IPv6协议、组播算法与协议、服务质量控制、MPLS协议和网络安全。通过课程讲授和研究生自学论文使研究生理解目前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
(4)高级操作系统(Advance Operating System)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体会操作系统的组织和实现过程,掌握操作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科学、系统地训练研究生的系统开发能力,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专业代码:081601)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二级学科,研究地球及外层形体的形状、大小、重力场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理论和方法。并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的测量应用,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和城市建设等领域。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为我校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 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应用
主要以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为基础,结合INSAR技术和小波分析技术进行区域地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地基GPS数据反演水汽含量进行GPS气象学数据处理算法和应用研究。
2.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
主要研究地理信息系统二维、三维基础数据模型、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决策支持模型;进行空间分析、数据存储、空间数据可视化、空间数据库的知识发现等算法研究;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框架。
3. 摄影测量与遥感
研究辐射光谱、成像几何与影像信息的理论基础,以及航空和卫星影像数据处理、分析和解译;研究近景(地面)摄影测量中的数字相机的快速检校新算法,数字影像精确匹配问题,以及在工业生产过程自动监测和土木工程建筑物(如桥梁和隧道)形变监测、国土资源调查、自然灾害与环境监测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4. 变形监测理论与灾害预测
主要研究地表、矿山、建筑物、道路、管线和工业设备等变形监测的基本理论,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方法,对引起形变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预测可能由此引起的灾害。
二、培养目标
1.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德良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
2. 具有坚实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近代3S理论与技术的进展与动态;掌握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的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方法;具有组织和进行科研工作和工程生产的能力。
3. 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能适应专业工作的需要。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有关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选修课程。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原则上都要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因特殊情况可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在校学习全部课程,论文选题报告、论文中期报告、论文预答辩和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和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内完成,但鼓励和提倡同生产或科研单位组成双导师双基地的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 主要课程简介
(1)现代大地测量学(Modern Geodesy)
本课程主要讲授地球重力场的基础理论、物理大地测量理论、技术及应用;空间大地测量理论、技术与应用;大地测量时空基准的建立和维持以及现代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理论、方法及应用;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及进展。
(2)现代测量数据处理(Modern Surveying Data Processing )
本课程在经典平差基础上,主要讲授自由网平差,秩亏自由平差,稳健估计的模型和理论。介绍了残差的可靠性检验、粗差探测、数据回归分析的方法,常用的数据处理和预测的方法及测量实际应用案例讲解。
(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Remote Sens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本课程主要讲授遥感数字图像的增强处理、多时像、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数据的融合、遥感图像的彩色变换、图像运算、遥感图像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等不同遥感图像处理的算法的原理,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改进奠定基础。
(4)高级地理信息系统(Advanc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本课程主要讲授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最新进展,地理空间与空间数据及其模型结构、质量、元数据等内容和理论问题;空间数据处理的有关内容及其方法;空间信息模型分析,空间建模理论,分析空间模型结构及其实现问题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表现与地图制图;结合实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其应用。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地质工程
(专业代码:081803 )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本学科以自然科学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质结构与地质背景涉及的工程问题为主要对象,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技术、数学地质方法、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手段,科学研究与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地质问题、所需各类矿产资源、水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主要的相邻学科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学、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本学科主要的研究方向为:
1. 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本研究方向以工程地质学、灾害地质学为基础,应用3S技术、数值模拟技术以及动力学分析、数理统计分析和社会经济评价等方法,分析各种地质灾害产生的背景,确定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对地质灾害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防治措施。
2. 工程地质
本研究方向通过综合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岩石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先进的3S技术、数值模拟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分布和形成变化规律及成因,研究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测试技术和方法以及对其不良性质进行改善、补强等。
3.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与地下水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地质灾害及环境问题。基于对地下水的赋存、运动、水文地球化学等理论的研究,应用地下水探测及模拟技术,用于解决矿井开发、工程建设遇到的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地质灾害问题及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等问题。
4. 固体矿产普查与勘探
本研究方向在对各类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结构构造及物质组成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球化学理论及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找矿等现代测试技术,研究成矿流体的来源,探讨矿床的成因机理,丰富和发展现代成矿理论,为矿产勘探开发服务。
5. 沉积地质与沉积矿产
本研究方向以沉积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微体古生物学、古海洋学的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找矿探测、遥感技术等,开展海洋固体矿产资源与海洋环境、海洋油气地质、油气开发地质、混合沉积等领域的研究,探讨沉积矿产的成因、分布规律、沉积环境的演化,以及油气盆地演化与充填、油气运移与成藏,为沉积能源及固体沉积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的获得者应掌握工程地质学、计算机高级语言、现代矿床学、高等岩石学、岩土力学等方面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较好的了解,能够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实验技术与手段以及计算机技术,完成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科研课题;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能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有关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选修课程。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原则上都要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因特殊情况可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在校学习全部课程,论文选题报告、论文中期报告、论文预答辩和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和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内完成,但鼓励和提倡同生产或科研单位组成双导师双基地的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1)地球科学进展(Proceeding of Geosciences)
本课程主要研究国内外地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进展,评述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主题的研究态势,介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信息,推动高新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促进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的科学研究。
(2)高等构造地质学(Advanced Tectonics)
高等构造地质学主要课程内容包括大地构造学说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两部分。大地构造学主要讲述地球岩石圈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包括岩石圈构造、大地构造基本理论及其研究历史。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讲述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古生代以来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区域构造分析的理论及方法基础,认识我国区域地质历史阶段,为地质工程课题研究奠定专业基础。
(3)成因矿物学(Genetic Mineralogy)
成因矿物学是研究矿物成因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本课程主要讲述矿物及其共生组合的形成和变化的条件和过程,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矿物的成分、结构、形态、物性等标型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矿物及其共生组合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规律,矿物成分、结构、形貌、物性等的分析测试方法,矿物地质温度计和地质压力计对其形成环境的表征,不同体系(封闭体系、开放体系)条件下,矿物的稳定范围和彼此替代顺序的共生分析,重点介绍黄铁矿、石英、石榴石、辉石、角闪石、云母、长石等矿物(族)在成因上的宏观标志和微观信息,以及其成因信息在成岩作用和成矿作用中的地质意义。
(4)高等岩石学( Advanced Petrology)
高等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产状、分布、成因、演化历史和它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的学科。岩石学的研究要求掌握岩相学、区域地质学资料,厘清岩石组合、岩石的物质组分、岩石形成条件和岩石的构造历史,并从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来阐明其内在联系和发生的根本原因,从全球构造观点总结分析岩浆建造、变质建造和沉积建造的时空分布规律。
(5)现代矿床学(Modern Study on Ore Deposits)
现代矿床学是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研究矿床形成与分布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地质学科。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广泛参阅国内外文献,参与学术交流,瞄准学科前沿,在掌握各类典型矿床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成矿作用及其分布规律上,熟习现代矿床学的基本成矿理论、研究方法和发展状况。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利用其掌握的知识进行矿产勘查或对矿床进行综合地质勘查和技术经济评价。
(6)能源地质学(Energy Geology)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石油、天然气(包括煤层气)、油页岩、煤、地下热水、放射性等能源矿产的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及成藏规律,了解各种能源矿产的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煤炭、放射性等能源矿产的世界储产形势和研究现状。石油的组成、原始物质来源及成因;生油岩、储集层、盖层的概念、特征、评价指标;石油运移、成藏机理;生储盖组合类型;圈闭、油气藏特征及其度量参数;油气藏破坏的因素及破坏产物;油气成藏规律及其时空分布。煤的物理性质及其岩石组成;煤的化学组成、工艺性质及煤质评价指标;成煤原始物质、植物遗体堆积环境、成煤因素、成煤过程; 煤变质作用类型及其地质特征; 聚煤环境及煤富集规律。天然气的概念与分类;煤层气赋存特征、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及其储集特征;煤层气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及富集特征。地下热水、油页岩及放射性等能源矿产的特点、成矿规律。
(7)沉积地质学(Sedimentary Geology)
主要讲授沉积地质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主要内容为沉积环境、沉积相、沉积古地理、沉积盆地等。包括沉积相的识别标志;陆相(冲积扇、河流、湖泊环境)、过渡相(三角洲)、海相(滨岸、浅海、半深海与深海)沉积环境特点、沉积作用、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各事件沉积(风暴沉积、浊流沉积、地震和海啸沉积等)的事件过程、沉积作用、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古地理的概念及古地理图的编图内容和方法;沉积盆地和历史大地构造等。要求学生掌握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古地理和沉积盆地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沉积地质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8)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处理技术(Micropaleontology and fossils disposal technology)
微体古生物学是依据化石微小这个共同特点,对其采用一套特殊的方法、技术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微体古生物学这门独立的学科。本课程讲授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微体古生物学内容、任务及研究意义;(2)常见微体化石门类:钙质超微化石、有孔虫、沟鞭藻、硅藻、孢粉、介形虫、放射虫及牙形石的特征、分类;(3)微体古生物学的应用;(4)微体化石的采样、处理和分析方法。本课程主要为古气候和环境研究、生物地质研究、能源矿产的勘探和开发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
(9)地质统计学及应用(Geological Statistics)
本课程主要学习矿业工程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使学生能够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把矿山的所有空间和有用属性数据实现数字化存储、传输、表述和深加工,应用于各个生产环节与管理和决策之中,掌握使矿山生产方案优化、管理高效和决策科学化的手段,使学生了解矿山生产基础信息数字化、生产过程虚拟化、管理控制一体化、决策处理集成化等数字矿山特点,为今后从事该领域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10)矿产资源经济学(Mineral Resources Economic)
本课程主要学习矿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矿业投资项目评价、矿产品供求与价格分析,矿山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矿山企业经营参数优化,矿业投入产出分析,价值工程原理以及在矿业中的应用。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应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成果。
(2)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工作量,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完成如下环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工作量,应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1)拟选课题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4)选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本人理论及实际工作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5)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考核小组组成:(1)政治思想、健康状况考核小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组成;(2)业务考核小组由学院主管院长、导师、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组成。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选题报告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第二部分
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有翻译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和工程硕士三类。工程硕士包含12个学科即:机械工程(085201)、材料工程(085204)、冶金工程(085205)、动力工程(085206)、控制工程(085210)、计算机技术(085211)、建筑与土木工程(085213)、测绘工程(085215)、化学工程(085216)、地质工程(085217)、矿业工程(085218)、安全工程(085224)。
翻译硕士
(专业代码:0551)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即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实施的全国专业学位教育。MTI教育是一种职业养成过程,是一种精英教育。
MTI职业指向性明确,着重实践性与实用性,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该专业分为口译、笔译两大方向,口译主要分为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笔译分为外翻中和中翻外,按照应用领域可细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学大纲设定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三、学习年限
全脱产学习2.5年。
四、培养方式
1. 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2. 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等教学模式:口译课程运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如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开展,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笔译课程采用项目翻译、学生自主训练、教师课堂讲评等教学方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生,经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同意,可申请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的方式修完某些课程、通过学校统一的课程考试方式取得学分。
3. 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至少有10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
4. 导师制: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编审共同指导。
五、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翻译硕士研究生所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
本课程旨在引导研究生全面认识翻译、理解翻译,对翻译基本理论问题有所了解,加深对翻译职业性质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翻译观,提高翻译技能。
(2)基础口译(Preliminary Interpretation)
本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语言知识和英/汉口译表达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交际能力,特别是口译能力,并能大体掌握口译的若干基本技巧。
(3)基础笔译(Preliminary Translation)
本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语言知识和英/汉笔译表达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交际能力,特别是笔译能力,并能大体掌握笔译的若干基本技巧。
(6)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
本课程旨在引导研究生对文学翻译的本质进行探索,构建和发展相关理论,从而更清晰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文学翻译活动的本质。
(7)英语演讲与辩论(Public Speaking and Debating in English)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有关英语演讲与辩论的要领,策略,技巧及其发展历史,通过大量多媒体资料的观摩和课堂实践,学会演讲稿的写作方法,逐步培养,训练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和用英语进行流利演讲与思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富有逻辑地,艺术性地,策略性地,感人地,幽默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成功地说服听众。
(8)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课程是英语专业研究生的一门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认识人类交际活动的重要性,丰富性,复杂性;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学生任选一种,字数均以汉字计算):
1、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
2、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实验报告。
3、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学位论文采用匿名评审,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七、学位授予
翻译硕士研究生所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按规定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机械工程
(领域代码:085201)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工程领域,是与人类社会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应用非常广泛的工程领域。机械工程领域主要研究现代机械设计及制造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将现代设计与优化方法、先进制造技术直接应用于机械产品的开发和改进,并与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设计工程等工程领域及力学学科密切相关。
本领域主要研究方向:
1. 机构学与机械动力学
本研究方向采用机械设计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围绕机械产品与装备的运动学、动力学、强度、可靠性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包括:机械系统的动态设计、计算机仿真、强度设计、振动控制、运动控制、机械优化设计、新型机构的分析与设计等内容,以改善机械设备结构,开发高效率、高速度、高精度、高寿命、低噪音的新型产品,提高机械装备能力和水平。
2.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机械制造技术,以数字化设计为基础,研究机械设备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方法及其建模,模拟产品的设计、分析、装配、制造等过程。主要包括三维建模、装配分析、优化设计、系统集成、产品信息管理、虚拟设计与制造、智能设计和优化设计、逆向工程、CAE软件应用及其二次开发等。
3. 先进制造技术
主要研究用于直接生产实体产品的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主要包括切削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微细制造技术、先进成型技术、先进热处理与表面处理技术、以及再制造技术等。重点研究绿色切削加工技术中的刀具技术与润滑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工艺,纳米制造理论、方法及应用,以及再制造技术。
4. 机电系统测控技术
本研究方向以机械工程为背景,以测控技术为手段,重点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机械工程领域各类参数的测试与控制、机电设备的控制、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机电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测试精度理论研究及误差补偿、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测控系统的研发、机电液一体化系统的研发、数字信号分析与数字信号处理等。
5. 机器人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机器人机构学、机器人控制技术和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重点研究机器人机构创新与理论,结合生产应用,研发新型工业机器人;研究机器人智能控制理论和控制方法;研究工业机器人应用和加工技术。
二、培养目标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机械工程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和应用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其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 主要课程简介
(1)现代控制工程(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
本课程是在研究生已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的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能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了解现代控制理论与经典控制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并为学习其它有关学科打下必要的基础。
(2)测试信号分析(Testing Signal Analysis)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的概念、信号的时域分析及频域描述、Z变换、离散傅立叶变换、快速傅立叶变换及滤波器等。该课程主要使研究生掌握测试信号分析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信号的方法,以使研究生达到在工程技术领域里应用信号分析技术的能力。
(3)现代设计方法(Modern Design Technique)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究生掌握现代设计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技术,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能应用具体的现代设计方法解决产品设计中的主要问题。要求研究生掌握优化设计常用的优化方法,并掌握可靠性设计方法。
(4)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使研究生了解制造领域的新技术,包括材料成型、加工、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系统构造及系统管理等,把握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奠定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知识平台。
(5)机械振动(Machinery Vibration)
本课程是机械工程基础课程之一,该学科借助数学、力学基础理论、计算机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各种振动现象的机理和规律,主要介绍机械振动学中的基本理论。
(6)超精密加工技术(Super Precison Machining Technology)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金刚石刀具超精密切削、精密磨削和超精密磨削、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机床设备、精密研磨和抛光、精密特种加工、精密加工中的测量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的支撑环境。
(7)机电系统动力学(Mechano-Electric system Dynamics)
本课程从能量观点出发,研究物体运动在电磁场中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用机电一体化观点对机电动态系统进行建模、分析与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动力学基础、系统方程的建立方法、非线性机电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系统的优化设计。
(8)机械故障诊断学(Mechanical Fault Diagnosis)
本课程研究的是机器或机组运行状态的变化在诊断信息中的反映。主要内容包括机械系统动态信息处理和状态识别、典型机械零部件的故障监测及诊断等。
(9)机器人技术(Robot Technology)
本课程介绍国内外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和动态,讲解机器人机构学分析、控制技术等基础知识,通过科研实例介绍机器人创新设计、研发和应用的基本技能。
(10)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Computer-Controlled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本课程主要介绍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内容包括:计算机控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信号的采样与保持,采样控制理论,数字PID控制算法,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等。
(11)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Experimental Design and Data Processing)
本课程是以概率论、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误差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经济、科学地安排试验并合理地分析、处理试验数据,从而得到预期试验结果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几种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正交试验设计、信噪比实验设计等)及几种试验数据分析方法(极差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12)CAD/CAM/CAPP(CAD/CAM/CAPP)
本课程将系统学习CAD/CAM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关键技术及应用范围;CAD/CAM的集成技术;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产品设计人才。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进行CAD/CAM系统规划与实施的能力;掌握CAD/CAM三维设计制造软件;熟悉CAD/CAM系统集成设计方法;为学生奠定设计制造一体化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
(13)现代数控技术(Modern CNC Technology)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数控编程理论和方法、G代码和M代码基本使用方法、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编程特点、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CNC功能、软硬件组成、CNC工作原理、国际著名数控系统介绍、伺服系统工作原理、伺服驱动元件结构特点介绍、位置测量元件结构特点介绍、伺服系统设计等。
(14)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分析(Elasticity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弹性力学的基本假定;平面问题的基本理论;平面问题的直角坐标解答;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有限单元法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等。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分析课程掌握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分析与计算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提供力学理论基础。
五、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专业型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材料工程
(领域代码:085204)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材料工程是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工程领域,专门培养从事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材料的制备、材料特性分析和改性、材料的有效利用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 水泥基材料工程
本研究方向从材料的物理化学行为与规律,揭示水泥基材料成分、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水泥水化理论及水泥水化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外加剂对水泥及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环境友好材料的研究。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优化水泥基材料的组成,改善水泥基材料的性能,提高水泥基材料的使用寿命,降低环境负荷。
2. 陶瓷材料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功能陶瓷材料和传统陶瓷工艺两方面的研究。应用固体物理、结晶化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功能陶瓷材料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对性能的影响,提出新的理论,开发出具有新功能的产品。利用现代理论及技术,提升传统陶瓷生产工艺水平,节能降耗,提高产品档次。
3. 耐火材料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高温氧化物、非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等)以及金属.氧化物一非氧化物复相材料。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利用凝胶注模成型技术、金属塑性结合相技术以及逆反应烧结技术等制备材料;(2)应用基础理论,建立材料合成及烧结过程的模型,进行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的分析研究;(3)对材料的组成、显微结构及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材料高温使用过程的损毁机理;(4)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陶瓷材料。
4. 高分子材料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合金化、高性能化、功能化技术与应用、高分子材料的共混与复合、增韧材料,增强材料,阻燃材料等新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理论与技术等。
5. 材料加工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钢及有色金属合金的凝固理论及铸造工艺、压力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研究与设计。本方向的特色是以金属材料加工工艺与加工设备相结合,金属材料成形与组织性能控制相结合,开发金属材料加工成形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在金属材料加工的工程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培养适应现代材料成形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材料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和应用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其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本领域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 主要主要课程简介
(1)材料科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Inorganic Materials Science)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研究生掌握有关晶体学基础、固体材料的结构、晶体中的缺陷、晶体的范性形变、材料热力学、相图、界面、固体中的扩散、凝固与结晶、回复与再结晶、扩散型相变及马氏体相变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本课程重在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加工工艺之间的各种关系,使研究生学会应用基本理论分析材料在加工与使用中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今后从事开发新材料、研究新工艺等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 界面物理化学(Interface Physical Chemistry)
本课程内容为溶液表面性质,液-液,固-液,固-气界面性质以及影响这些界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因素、理论、实验。介绍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应用以及胶体溶液的制备。课程重点在于讨论表面张力、表面热力学基础、附加压力、毛细现象、蒸汽压与曲率的关系、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等;掌握测液体表面张力的原理、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吉布斯界面划分及吸附公式、溶液表面吸附层、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性、微乳液及乳状液的制备等。
(3)热工工程(Thermodynamic and Technical Engineering)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研究生了解物体流动与形变规律,掌握材料流变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应用、各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流变性能、热工工程的基础知识及工程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生分析解决热工问题的能力,为从事生产与科研奠定基础。重点内容为:气体流动与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装置及窑炉系统,热量传递的几种方式,质量传递和对流传质。
(4)粉体工程(Introduction to Powder Technology)
本课程是研究粉体物料基本性质和加工处理技术的综合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粉体的基本形态、粉体的表征与测量,粉体的堆积与填充,粉体流变学,粉体的粉碎,分级、分离,混合。造粒、运输、贮存等。通过课程学习,使研究生从粉体的基本性质出发,熟悉和掌握粉体制备和处理的基本理论,为以后从事粉体工程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5)聚合物反应工程(Polymerization Reaction Engineering)
本课程主要讲解主要讨论聚合反应反应工程、聚合过程分析及聚合体系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聚合反应工程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聚合反应器行为及其放大方法的基本概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6)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Polymer processing project)
以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等课程为基础,融入流变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的核心知识体系。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共性加工方法和技术特点,会用流变学理论分析加工过程原理,熟知聚合物加工过程和制品质量的控制方法等基本概念、理论和工艺,为学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改性和应用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7)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Modern Analysis Techniques for Inorganic Materials)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研究生掌握有关X-射线衍射仪、德拜粉末照相机、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仪、X射线波谱仪、差热分析仪、热重分析、热膨胀分析、综合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仪等现代分析仪器所依据的基础理论、仪器的基本原理、设备构造、使用和分析方法以及在无机材料方面的应用。本课程的重点在于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在无机材料方面的应用,使研究生掌握各种分析方法,为今后从事开发新材料、研究新工艺等工作,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
(8) 水泥结构与性能(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ement)
本课程从水泥基材料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地研究水泥熟料化学与水化化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水泥基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水泥及水泥基材料科学的理论知识,为进行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9) 陶瓷结构与性能(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eramic)
本课程了解陶瓷材料制备工艺方法、材料组成、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共性规律,逐步形成材料性能设计与裁减的思路,掌握陶瓷材料的研究方法。
(10) 耐火材料结构与性能(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Refractory Materials)
本课程从耐火材料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地研究耐火材料的宏观和微观基本理论,了解耐火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耐火材料科学的理论知识,为进行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11)高分子化学及物理(Polymer Physics and Chemistry)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高分子的结构,高分子聚合物的性能,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运动,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微观结构,物理性能,机械性能,用途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掌握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研究生联系实际考虑问题的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或进一步深造以及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现代塑性加工力学(Mechanics of Modern Plastic deformation)
本课程主要用现代的数学—力学方法来解塑性加工中的力能参数、变形参数和应力应变在工件内的分布以及与此有关的其它问题。
(13)合金固态相变(Alloy Solid-state Phase Transformation)
合金固态相变主要讲述固态相变的热力学、动力学、晶体学、组织学、性能学等,重点是固态相变的物理实质和相变机理,它是进行金属材料科学研究及工程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合金固态相变的基本理论和相变机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14)连铸连轧工艺及理论(Technics and Theory of Continuous Casting and Rolling)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介绍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流程的工艺过程以及有关的理论问题,连铸连轧是轧钢生产的发展方向。对典型的连铸机形式进行了分析,对连铸连轧生产线的布置及轧机选型、热装直接轧制、薄板坯连铸连轧等工艺和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五、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专业型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冶金工程
(领域代码:085205)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冶金工程领域是研究从矿石等资源中提取金属或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的加工、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的工程技术领域。
冶金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是国家实力和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及科技的发展对冶金工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推动着冶金学科和工程技术的发展。
冶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汲取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的新成就进行充实、更新和深化的,在冶金热力学、冶金动力学、冶金反应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应用计算机逐步实现冶金全流程进行系统最优设计和自动控制。
冶金与许多学科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发展。冶金工程涉及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等专业方向,以培养冶金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组织、提高产品质量、性能等方面的技术、工程或管理高级人才为目标。
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 资源综合利用与原料优化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二次资源、复合共生矿综合利用,各种原料烧结过程的矿相形成规律、最佳配比,炼铁原料的结构优化。
2. 炼铁原理与工艺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煤基直接还原铁的理论和工艺,炉料高温性能、高炉喷吹煤气,高炉专家系统,为提高高炉生产效率提供技术平台。
3. 冶金过程热力学与动力学
应用冶金物理化学、冶金反应工程学等基础理论,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和钢铁工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钢铁冶金的工艺和理论性研究,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大力促进理论成果的应用。
4.凝固理论与钢质量控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钢的连铸凝固理论,钢的纯净度以及钢质量控制问题,外场与多外场(电场、磁场、声场、微波、微重力等)作用下的冶金物理化学基础研究。
5. 炼钢新技术与品种钢冶炼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超纯净钢冶金过程相关基础理论,高温、多元、多相、多组成的物理化学基础,有害元素去除与钢成分和纯净度的精准控制,氧化物冶金及夹杂物分离等基础理论及冶金工艺研究。
6. 有色金属提取及应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熔盐理论和熔盐电解,耐高温、耐磨蚀、抗氧化材料的制备以及有色金属复杂矿综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7. 金属材料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钢及有色金属合金的凝固理论及铸造工艺、压力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研究与设计。
二、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冶金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冶金工程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和应用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我校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制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鼓励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其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主要课程简介
(1)冶金传输理论(Principle of Metallurgical Transmission)
本课程主要介绍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壳体平衡法与一维定态传递,场论与张量运算,微元平衡法与通用微分方程组,层流中的传递过程,湍流中的传递过程,整体平衡法及其应用,数值计算法等。
(2)冶金物化Ⅱ(Physical chemistry in Metallurgy Ⅱ)
本课程主要介绍冶金熔体热力学性质,冶金反应热力学分析,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冶金反应动力学分析。
(3)现代塑性加工力学(Mechanics of Modern Plastic deformation)
本课程主要用现代的数学—力学方法来解塑性加工中的力能参数、变形参数和应力应变在工件内的分布以及与此有关的其它问题。
(4)合金固态相变(Alloy Solid-state Phase Transformation)
合金固态相变主要讲述固态相变的热力学、动力学、晶体学、组织学、性能学等,重点是固态相变的物理实质和相变机理,它是进行金属材料科学研究及工程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合金固态相变的基本理论和相变机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5)连铸连轧工艺及理论(Technics and Theory of Continuous Casting and Rolling)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介绍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流程的工艺过程以及有关的理论问题,连铸连轧是轧钢生产的发展方向。对典型的连铸机形式进行了分析,对连铸连轧生产线的布置及轧机选型、热装直接轧制、薄板坯连铸连轧等工艺和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6)现代炼铁学(Advanced iron-making)
本课程内容包括钢铁冶金技术发展动态,高炉长寿技术(耐火材料、设计、钒钛矿护炉等),高炉喷煤,高炉专家系统等。
(7)现代炼钢学(Advanced steel-making)
本课程内容包括钢铁冶金技术发展动态,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转炉溅渣护炉技术,转炉冶炼自动控制,近终型连铸,准沸腾钢连铸等。
五、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专业型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动力工程
(领域代码:085206)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动力工程是研究工程领域中能源转换、传输和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一次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排放,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工程技术领域。本领域涉及动力工程及热工装置的设计、制造运行、控制、试验研究的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和研究方法。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主要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从事该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和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紧密联系能源转换、过程节能和污染物质排放控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热工设备节能与能源高效利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热工设备节能与能源利用的原理与技术,探讨运行参数、结构参数对热力设备节能率的影响规律和能源综合利用规律,提高燃料效率以及减少资源消耗,为有效利用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2. 清洁燃烧与污染物控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高效洁净燃烧理论与技术,探讨常规、新型燃烧方式下的能量转换规律,探讨燃料燃烧与污染物排放、控制的机理与规律,为提高燃烧效率、优化燃烧设备性能、控制燃烧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理论指导与工程应用依据。
3. 冶金过程系统节能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冶金系统的二次能源回收与利用回收,延长设备使用时间,节水、节电、简化工序,以系统论的观点解决冶金系统节能问题。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生产系统能源消耗,进行钢铁联合企业的能源系统优化,预测钢铁工业或企业未来年份的能耗值。
4. 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利用关键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研究新能源转换过程的高效传热技术、控制技术、储能技术等,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5. 电站热力设备优化运行与控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电站热能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运行特性、优化设计、安全经济运行、节能改进、自动控制等有关的理论和试验分析,为提高电站热能动力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提供理论指导,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电厂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试验研究水平。
6. 建筑节能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物中机电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节能情况。通过深入研究,大力发展和推广、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地源热泵、热管和相变蓄热材料等新型建筑节能技术,在不断提高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的同时,降低建筑耗能总量,有效缓解能源的供需矛盾。
7. 制冷空调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制冷空调新型环保工质替代技术,设计并开发性能优良的循环设备,优化制冷空调循环模式以及提高系统性能等内容。该领域的深入开展,为降低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和构建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提供基础。
二、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动力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动力工程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和应用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其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主要主要课程简介
(1) 高等传热学(Advanced Heat Transfer)
本课程是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之一。课程主要从机理角度阐述热传导、对流换热、热辐射及强化传热的基本原理,着重讲解描述流动与换热问题的基本方程及求解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即热传导(主要讲授热传导基本原理及数学描写、分离变量法、Duhamel 定理法及Green 函数法等)、对流换热(主要讲授对流换热的基本数学方程、边界层假定及边界层方程、层流外部边界层的流动与换热、管内层流强制对流、自然对流换热、湍流流动与换热简介、相变换热简介等)、辐射换热(主要讲授表面辐射特性、角系数、漫表面间的辐射换热、存在其它热传递方式时的辐射换热、吸收性介质的辐射换热等)。
(2)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Advanced 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本课程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a.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给出描述流体流动现象的基本方程组;b.层流流动的解析;c.介绍湍流现象、湍流附面层理论和湍流模型;d.介绍流体流动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基本原理;e.介绍流体力学在冶金工程方面的应用实例。本课程特点是深化流体力学的理论,介绍最新进展和结合工程实践进行分析实例模型。
(3) 高等燃烧学 (Advanced Combustion Theroy)
本课程作为热能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技术基础课之一,主要研究燃料燃烧过程中热能的释放、转换和利用的机理和规律,介绍各种燃料的燃烧机理,火焰组织、结构,强化燃烧方法,燃烧计算等。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在原有燃烧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燃烧的规律和控制燃烧方法,提高燃烧科学研究能力。
(4) 高等工程热力学(Advanced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工程热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不仅为以后学习有关专业课打下基础,而且是今后在涉及能源特别是热能的各领域中深入研究、开发、创新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在原有工程热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热力学的基本规律,提高热力系统分析的科学研究能力。
(5)传热与流体流动的数值计算(Numeral Simulation on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本课程作为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课程主要内容分四个部分:a.解析描述传热过程的控制方程及其离散化方程方法;b.用差分方法求解流动和传热问题;c.用有限元法求解流动和传热问题;d.数值计算专题研究实例。本课程特点是用计算机语言及编程技术求解流动和传热中的实际问题,这是热能工程学科的必要工具之一,用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6)气固两相流及其流态化工程(Gas-solid Two-phase Flow and Combustion )
本课程作为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讲述颗粒特性、气固两相流相间作用力、气固两相流动的松弛过程、颗粒的沉降运动及终端沉降速度、管内气固两相流动和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旋转运动及离心分离理论、气固流态化理论、气固两相流动的现代计算模型、气固两相流动的实验方法与测试技术、涉及燃烧的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基本概念和理论、湍流状态下的混合与传质、着火以及稳定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气体和液体燃料的燃烧、碳燃烧化学动力学以及煤粉火炬燃烧、燃料燃烧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7) 工业节能基础(Industrial Energy Conservation Basic Theory)
本课程作为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本课程针对能源利用中亟需解决的节能与环保问题,主要讨论:能源转换热力学原理及能量平衡;热电联合生产;蒸汽燃气联合循环;余热利用技术;传热强化技术;烟气中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硝技术。
(8)新能源应用技术(Technology of Renewable Energy)
本课程为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通过课堂讲授、参观实习及施工场地实地考察、作业、自习、辅导、答疑等,使学生掌握太阳能利用、沼气池结构及施工、检测,以及地热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技术有较熟练掌握。
(9)现代测试技术概论(Generality of Moder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检测技术及仪表方面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仪表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检测系统构成的一般理论,掌握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和成分等重要过程参数的主要测量原理和方法,常用机械量和电量测量方法及仪表,以及常用信号传输转换技术和显示仪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设计和分析过程工业一般检测系统和仪表,以及从控制系统整体出发如何选择传感器及测量环节。
(10)煤的清洁燃烧技术(Clean Combustion Technology of Coal)
该课程重点讲述中国能源与环境现状、煤炭气化、煤的液化、煤的加工与利用、高效低污染发电技术、煤燃烧中硫氧化物的生成及控制基本原理、煤燃烧中NOx的生成及控制。
(11)现代控制理论基础(Elementary Theory of Modern Control)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方法,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状态可控性、可测性和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掌握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并能对线性控制系统的运动行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基本的最优控制方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解决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为工业控制系统开发与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12)先进制冷技术(Advanced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当前先进制冷技术的研究进展,掌握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微型制冷、涡流管制冷、吸附式制冷、吸收式制冷等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冷系统的设计与优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先进制冷技术解决我国当前工业过程和人机环境的关系,为先进制冷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13)发电厂热力设备的优化运行(Optimized operation of thermal equipment of power plant)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火电厂经济运行技术的研究进展,掌握火电厂经热力系统经济性分析与诊断原理和最优化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锅炉设备及系统和汽轮机设备及系统的优化运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优化方法和技术解决电厂实际问题,为火电厂的优化设计和运行奠定理论基础。
五、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专业型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控制工程
(领域代码:085210)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控制工程以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为基础,以系统为主要对象,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传感器和执行器等部件,运用控制原理和方法组成系统,通过信息与能量/物质的转换,以达到或实现预期的目标。
控制工程领域涉及工业、农业、军事等几乎所有的国民经济和国防领域,与国家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电子、机械、冶金、化工、能源、交通、现代制造业及生产系统、工程施工及生产系统等行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控制工程领域主要培养从事现代工业、农业、国防自动化控制设备与装置、自动化控制过程与系统研究、设计、开发、管理、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过程控制
主要以生产过程为对象,应用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研究控制对象的建模及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方法,解决生产实际中各类复杂控制问题。
2.运动控制
主要研究现代交直流传动系统在冶金、矿山、机械、纺织等领域的应用。应用控制理论和控制方法,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器、直流控制器等装置,设计运动控制系统,实现速度、位置等参数的控制。
3.检测技术及智能装置
主要以传感和测量理论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研究热工量、机械量、成分量等测量方法,设计智能化、网络化、多功能化、集成化的仪器仪表,并研究智能仪表及装置在工业生产、环境监测、安全监测等领域中的应用问题。
4.系统集成技术
主要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将各种装置与系统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控制与管理,为企业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完整解决方案。
5.信息化技术
主要研究信息技术在企业、政务等方面的应用。应用数据库、网络、信息安全等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构建ERP、CRM、MIS、SOA、电子商务、企业网站及网上办公系统等综合信息化平台。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控制工程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和应用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其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 主要课程简介
(1)最优化原理与最优控制
本课程主要介绍最优化方法中的线性规划、无约束优化方法、约束最优方法、多目标优化、动态规划等和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问题中的应用、极大值原理、最短时间控制、最省燃料控制及其综合方法,线性二次型最优调节器及有补偿输入的线性最优调节器,线性最优伺服系统的综合方法及应用,多级决策过程和离散动态规划,离散线性二次型最优调节器和离散状态观测器综合方法与应用,Hamiton-Jacobi方程和连续动态规划。
(2) 线性系统理论
本课程主要介绍线性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各种模型之间的变换,线性系统运动规律分析,稳定性分析,观测器和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以及多项式矩阵理论,矩阵分式描述,传递函数矩阵的结构特性等复频域基本知识。
(3)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本课程主要介绍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基础理论和数据处理方法,详细讲解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的分析与处理方法、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与合成方法、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动态测试基本概念、随机过程的估计等内容。
五、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专业型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计算机技术
(领域代码:085211)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计算机技术是研究计算机结构与组成以及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它包括科学与工程技术两方面,两者互相作用、高度融合,这是计算机技术学科的突出特点。主要相邻学科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软件工程与集成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是以软件工程化与集成技术构筑具有互操作性,可重用性,移植性的开放式软件集成平台为目标,研究软件的开发方法及软件的界面、服务和数据三个层次中的软件技术,包括面向对象,可视化等软件开发方法,以及软件接口的标准化、分布式数据服务、软件组件化等软件集成技术。
2.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本研究方向以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为基础,建立分布式运行的系统结构,对网络并行计算、分布式多媒体技术、网络管理、网格计算等开展研究。
3.数据库及其应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通过对传统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Web数据库以及其它各种新型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侧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多媒体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多媒体信息管理技术、多媒体输入与输出技术、多媒体存储和检索技术、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多媒体通信与分布应用技术、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开发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应用系统的开发工具、系统集成技术以及多媒体高级形式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等。
5.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本研究方向主要运用人工智能、信息理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主要研究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其应用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基于内容检索技术、图像与视频压缩、图像加密与数字水印、运动目标识别与跟踪、文字处理与识别、人的身份识别、智能交通系统以及可视化技术等。
6.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新型PID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控制局域网(含现场总线)技术、数字图象处理技术等有关过程控制策略、远距离过程控制技术等进行应用开发研究。以及将专家系统、信息融合、神经网络等技术应用于大型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中,着重对大型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方法等开展应用研究。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和应用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其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 主要课程简介
(1)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s Processing)
本课程主要研究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相应的算法及这些算法的软硬件实现,包括数字滤波器的指标要求、实现结构及DSP系统,为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分布计算技术(Distributing Compute Technology)
本课程主要针对分布式异构网络计算环境下,企业级信息系统的集成、分布式系统建模与仿真、电子商务、企业虚拟制造系统方面技术进行研究,采用分布式对象计算技术CORBA/OMG、COM/DCOM进行软件的组件化研究,对于分布式系统中的异构数据库集成、对象的定位机制、消息接发机制、分布式事务处理、系统的可伸缩性问题以及工程化的CORBA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以实现软件的可重用性、互操作性和跨平台性集成。
(3)高级计算机网络(Advance Computer Network)
本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算法、协议和一些前沿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拥塞控制、路由算法与协议、路由器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IPv6协议、组播算法与协议、服务质量控制、MPLS协议和网络安全。通过课程讲授和研究生自学论文使研究生理解目前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
(4)高级操作系统(Advance Operating System)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体会操作系统的组织和实现过程,掌握操作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科学、系统地训练研究生的系统开发能力,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专业型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建筑与土木工程
(专业代码:085213)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为我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涉及地震学、气象学、爆炸学、水利学、地质学、工程材料、工程结构的静动力分析、结构的抗灾防灾性能、破坏损伤机理、修复加固技术学、城市和工业的给水工程、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众多学科,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积极作用。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中的边缘学科,涉及地震学、气象学、爆炸学、水利学、地质学和工程材料学等众多学科,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积极作用。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能力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通过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防工程和人防工程的防护能力。目前所研究的灾害种类包括:地震、风、偶然性爆炸、失控物体撞击等具有动态特征的灾害,火灾以及地质等其它灾害。主要研究各类灾害的成灾机理,毁损效应,各类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在灾害作用下的破坏机理、结构反应分析方法与试验技术,防灾减灾的设计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灾害荷载引起的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2. 结构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手段研究建筑、桥梁等工程结构抵御各种灾害(地震、火、风、腐蚀等)的能力和提高其抗灾能力的措施。倡导积极的抗震方法-隔震、减震和控振技术,将需要隔震的建筑或桥梁与基础之间设置减振器或隔振器,减小或隔离地震作用;使工程结构的振动响应大大降低;以微破损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修复技术和可靠性评定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利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对结构进行加固,并在统计学理论方面,对现行的各种检测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分析计算,对结构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从而在保证结构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减小初始造价,获得经济效益。
3. 市政工程
市政工程学科主要以城市和工业的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与运行为研究对象,围绕水的收集、处理、输送等工程和系统展开研究,包括与这些工程系统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运行管理与过程控制等。
4. 工程管理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城市管理与治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灾害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评估等。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和应用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其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主要课程简介
(1)结构动力学
本课程主要研究单自由度系统、多自由度系统及具有分布质量和弹性的系统,简单介绍有限元法。为进一步研究结构抗震、抗风等动力分析与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
(2)钢筋混凝土原理及分析
本课程主要究钢筋混凝土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基本理论,跟踪学习相关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介绍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计算方法。
(3)抗震工程学
本课程主要研究地震工程理论及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介绍地震工程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强震地面运动和设计反应谱,结构抗震设计与抗震加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4)弹塑性力学
本课程主要研究在达到弹性极限之前和超过弹性极限之后,物体在外力和其他外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和内力的分布规律。
(5)水的理化处理原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活性炭吸附理论与技术、传质及曝气理论与技术、常规分离过程与膜分离理论与技术。
(6)水的生物处理原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应用微生物生物化学、废水生物化学处理理论、活性污泥法理论与技术、生物膜法理论与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法理论与技术、废水的生物脱氮与除磷技术。
(7)高等水力学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紊流基础、扩散理论、剪切流中的离散、分层流。
(8)工程结构可靠度
本课程主要介绍结构分析中的可靠度理论、方法和应用。课程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从随机概率分析的角度来处理力学和结构问题。
(9)结构试验与数据处理
本课程是主要介绍结构试验的理论知识;结构试验的工作程序;制定试验方案的准则;结构试验的设计原理;模型试验;静力、动力荷载试验的过程;各类结构性能参数的量测技术;试验数据处理;检验结构性能等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
(10)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本课程主要介绍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破坏理论,混凝土弹性-脆性开裂模型和混凝土弹塑性模型,详细论述了混凝土裂缝模型、钢筋和粘结模型以及混凝土徐变数值分析方法。
(11)工程项目管理与风险分析方法
本课程主要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去认识工程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实行有效地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管理工作。
(12)高等水处理生物学
本课程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形态、掌握微生物的生理特性、控制以及利用微生物的技术方法,掌握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在水体净化和水处理中的作用机理,熟悉水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和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技术,了解水处理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方向。
(13)水处理试验理论与设计
本课程主要介绍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在实验中通过模型操作、运转,仪器操作,水化学项目的分析测试、处理数据、写实验报告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独立实验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实验知识,科研基本技能和测试技能。
(14) 高等传热学
本课程是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之一。课程主要从机理角度阐述热传导、对流换热、热辐射及强化传热的基本原理,着重讲解描述流动与换热问题的基本方程及求解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即热传导(主要讲授热传导基本原理及数学描写、分离变量法、Duhamel 定理法及Green 函数法等)、对流换热(主要讲授对流换热的基本数学方程、边界层假定及边界层方程、层流外部边界层的流动与换热、管内层流强制对流、自然对流换热、湍流流动与换热简介、相变换热简介等)、辐射换热(主要讲授表面辐射特性、角系数、漫表面间的辐射换热、存在其它热传递方式时的辐射换热、吸收性介质的辐射换热等)。
(15)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
本课程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a.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给出描述流体流动现象的基本方程组;b.层流流动的解析;c.介绍湍流现象、湍流附面层理论和湍流模型;d.介绍流体流动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基本原理;e.介绍流体力学在冶金工程方面的应用实例。本课程特点是深化流体力学的理论,介绍最新进展和结合工程实践进行分析实例模型。
(16) 高等工程热力学
工程热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不仅为以后学习有关专业课打下基础,而且是今后在涉及能源特别是热能的各领域中深入研究、开发、创新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在原有工程热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热力学的基本规律,提高热力系统分析的科学研究能力。
五、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专业型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测绘工程
(领域代码:085215)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测绘工程是以地球及其相关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地理信息为研究对象,研究与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量测、采集、显示、管理、分析和利用的工程领域。本专业培养掌握空间测量、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及地图编制等方面基础理论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空间定位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遥感信息分析与环境监测、变形监测技术与分析。
1. 空间定位技术与应用
主要研究GNSS控制网投影变形理论及技术应用、基于载波相位测量的GNSS区域差分和广域差分技术和应用、基于GNSS和GSM的矿山沉降监测的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2.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
主要进行空间数据获取、管理、分析、可视化和应用为主线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及其在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3. 遥感信息分析与环境监测
主要进行环境分析、区域综合研究、动态监测预报、计算机快速决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监测城市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如洪水与森林、农作物病虫害)的实用遥感系统,并开展干涉雷达(InSAR)等技术的地表三维重建、大范围精密地表形变(包括滑坡、城市沉降和地壳形变)探测和气象变化监测的研究。
4. 变形监测技术与分析
主要研究地表、矿山、建筑物、道路、管线和工业设备等变形监测中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技术和理论,对引起形变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各种工程、设施、设备等的运营提供技术支持。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和应用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其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1)现代大地测量学(Modern Geodesy)
本课程主要讲授地球重力场的基础理论、物理大地测量理论、技术及应用;空间大地测量理论、技术与应用;大地测量时空基准的建立和维持以及现代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理论、方法及应用;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及进展。
(2)现代测量数据处理(Modern Surveying Data Processing )
本课程在经典平差基础上,主要讲授自由网平差,秩亏自由平差,稳健估计的模型和理论。介绍了残差的可靠性检验、粗差探测、数据回归分析的方法,常用的数据处理和预测的方法及测量实际应用案例讲解。
(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Remote Sens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本课程主要讲授遥感数字图像的增强处理、多时像、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数据的融合、遥感图像的彩色变换、图像运算、遥感图像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等不同遥感图像处理的算法的原理,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改进奠定基础。
(4)高级地理信息系统(Advanc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本课程主要讲授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最新进展,地理空间与空间数据及其模型结构、质量、元数据等内容和理论问题;空间数据处理的有关内容及其方法;空间信息模型分析,空间建模理论,分析空间模型结构及其实现问题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表现与地图制图;结合实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其应用。
五、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专业型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化学工程
(领域代码:085216)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共同规律和应用技术的工程领域,涵盖基本无机与有机化工、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材料化工、冶金化工、环境工程、环境监测、工业消防与安全和公共安全等行业。它以化学工程学科为指导,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涉及产品研制、工艺开发、过程设计、系统模拟、装备强化、操作控制、环境保护、生产管理等内容。化学工程领域既是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领域,又与信息、生物、材料、计算机、资源、能源、海洋、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相互渗透,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目前化学工程领域正向集约化、连续化、高效化、自动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化学工程领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为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本学科一直致力于化工领域的学术前沿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已经形成了4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 煤化工新技术及下游产品开发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低能耗、低污染炼焦新工艺和低热值煤脱灰脱水技术的研究,开发配煤、炼焦专家系统,提出以甲醇为龙头的碳一化学品多联产技术和焦化废水处理新方法。重点研究煤炭焦化新工艺、洁净煤技术、煤液化及气化技术以及煤化工产品深加工的新技术,开发甲醇、二甲醚等的生产技术。
2. 材料电化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在电化学传感器、高能电池材料和其它新型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方面展开研究,运用材料化学和电化学理论进行材料和传感器的设计,研究材料和传感器的制备工艺、传感器的性能以及响应机理,探索其在环境检测、生产控制以及其它领域推广、应用中的科学问题。探索新型电极材料体系,研究其组成、制备工艺、结构和形貌对电池的容量以及循环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现有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容量和循环寿命;研究新型电解液添加剂,改善电池的性能。研究新型能源材料体系及其组成、制备工艺和结构对材料储能性能的影响。
3. 精细化学品合成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石油产品和煤化工产品为原料,不断探索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新理论,改进和开发新工艺、新品种,重点研究环境友好、节能的精细化学品合成新工艺,开发环保型缓蚀剂、涂料及胶粘剂。以天然资源淀粉、纤维素、甲壳素、腐植酸等为原料,研究和开发环境友好的陶瓷生产用添加剂、高吸附性高分子功能材料、表面活性剂、油田化学品。研究功能配合物和结构新颖配合物的可控合成方法。
4. 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运用物理化学、表面科学等理论,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通过吸附、脱附、表面性质等来研究反应动力学和催化机理,揭示催化剂组成、结构与催化作用本质的关系。开展新型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催化性能方面的研究。重点探索催化新材料在煤化工、精细化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催化反应与分离一体化集成技术;研究光催化剂的制备、光催化空气净化和水处理以及多相光催化反应动力学。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本领域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在业务上应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化学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进行本领域技术开发与创新的能力;具有担负本领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能力;能熟练阅读本领域的科技资料与文献;应胜任企业需求,促进企业发展,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其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化学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2. 课程简介
(1)高等催化技术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各类工业催化剂和催化过程,工业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催化剂的失活、再生和寿命评价。要求学生掌握催化作用规律;理解催化作用的化学本质;熟悉工业催化技术要求和特性;熟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技术表征手段;熟悉工业催化剂的设计、开发程序。
(2)新型分离技术
本课程主要包括特殊精馏(恒沸精馏、萃取精馏和反应精馏)、结晶、吸附与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就、分离技术的集成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新型分离技术的原理、设备及其应用。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高等化工热力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流体的热力学,相平衡理论,统计热力学基础,流体的P-V-T关系,混合物的逸度,溶液理论,活度系数关联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有关流体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工相平衡等方面的理论及其在化学、化工等领域中的应用。
(4)高等有机化学
本课程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介绍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立体化学原理、有机反应机理、亲核取代反应、加成与消除反应、羰基化合物的反应、分子重排反应、芳香亲电和亲核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周环反应、自由基和有机光化学反应、多步骤有机合成路线设计,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5)功能材料科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有功能材料的科学基础(晶体学基础及材料性能、高分子基础)、金属功能材料(超导材料、贮氢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水晶态合金、磁性材料)、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光学材料、精细功能陶瓷、功能转换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试剂及固相合成、高分子催化剂、固定化酶及高分子螯合剂、感光及导电性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药物),使学生了解各种功能材料的制备原理及应用,获得较广泛的功能材料的基础知识。
(6)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本课程系统介绍固体催化剂的基本分析测试方法和最新的物理测试技术,包括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所用仪器,装置特点,操作的技术要点,应用实例及方法的有效范围,为学生奠定催化剂制备与表征方面的理论基础。
(7)煤综合利用新技术
本课程主要介绍煤综合利用的新技术,包括煤的焦化(单种弱粘结性煤的室式炼焦、废塑料与煤共焦化、无烟煤炼焦炉及其炼焦方法)、气化(地下煤炭气化新工艺、煤(焦)连续气化及精制合成气的方法、用水煤气或半水煤气生产城市煤气的工艺及甲烷化反应器)、液化(煤的液化方法、煤炭液化新工艺、煤液化催化剂的制造方法)及煤炭化工的新工艺及其应用,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煤炭加工的前景及发展方向。
(8)精细合成新方法
本课程主要结合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及应用化学的学科特点,讲授精细合成新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反应及其在精细产品在合成上的应用,包括金属有机化合物参与的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稀土金属有机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不对称合成反应精细有机合成、组合化学、微波促进和无水无氧操作技术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和了解这些精细合成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以及在精细合成中的应用,并通过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的新进展、新方法以及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有关实例,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获得提高。
(9)电化学测试技术
电化学测试是基于动力学方法研究电化学过程特征的基本方法,本课程将通过对电化学基本研究方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电化学过程研究的原理和常用技术方法,为电化学过程研究奠定基础。本课程包括方法理论介绍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其中理论介绍部分通过对电极过程动力学的概要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常用电化学研究方法的原理,以及实验结果的解析,并通过对一些研究实例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电极过程原理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应用;实验研究则通过对常用电化学仪器和方法的使用,使学生掌握电化学研究主要仪器的使用,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解析掌握电化学原理。
五、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专业型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化学工程
(领域代码:085216)
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共同规律和应用技术的工程领域,涵盖基本无机与有机化工、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材料化工、冶金化工、环境工程、环境监测、工业消防与安全和公共安全等行业。它以化学工程学科为指导,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涉及产品研制、工艺开发、过程设计、系统模拟、装备强化、操作控制、环境保护、生产管理等内容。化学工程领域既是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领域,又与信息、生物、材料、计算机、资源、能源、海洋、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相互渗透,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目前化学工程领域正向集约化、连续化、高效化、自动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本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
1. 煤化工新技术及下游产品开发
开展低能耗、低污染炼焦新工艺和低热值煤脱灰脱水技术的研究,开发配煤、炼焦专家系统,提出以甲醇为龙头的碳一化学品多联产技术和焦化废水处理新方法。重点研究煤炭焦化新工艺、洁净煤技术、煤液化及气化技术以及煤化工产品深加工的新技术,开发甲醇、二甲醚等的生产技术。
2. 材料电化学
在电化学传感器、高能电池材料和其它新型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方面展开研究,运用材料化学和电化学理论进行材料和传感器的设计,研究材料和传感器的制备工艺、传感器的性能以及响应机理,探索其在环境检测、生产控制以及其它领域推广、应用中的科学问题。探索新型电极材料体系,研究其组成、制备工艺、结构和形貌对电池的容量以及循环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现有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容量和循环寿命;研究新型电解液添加剂,改善电池的性能。研究新型能源材料体系及其组成、制备工艺和结构对材料储能性能的影响。
3. 精细化学品合成
以石油产品和煤化工产品为原料,不断探索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新理论,改进和开发新工艺、新品种,重点研究环境友好、节能的精细化学品合成新工艺,开发环保型缓蚀剂、涂料及胶粘剂。以天然资源淀粉、纤维素、甲壳素、腐植酸等为原料,研究和开发环境友好的陶瓷生产用添加剂、高吸附性高分子功能材料、表面活性剂、油田化学品。研究功能配合物和结构新颖配合物的可控合成方法。
4. 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
运用物理化学、表面科学等理论,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通过吸附、脱附、表面性质等来研究反应动力学和催化机理,揭示催化剂组成、结构与催化作用本质的关系。开展新型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催化性能方面的研究。重点探索催化新材料在煤化工、精细化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催化反应与分离一体化集成技术;研究光催化剂的制备、光催化空气净化和水处理以及多相光催化反应动力学。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本领域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在业务上应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化学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进行本领域技术开发与创新的能力;具有担负本领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能力;能熟练阅读本领域的科技资料与文献;应胜任企业需求,促进企业发展,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其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 主要课程简介
(1)高等催化技术
本课程要求掌握催化作用规律;理解催化作用的化学本质;熟悉工业催化技术要求和特性;熟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技术表征手段;熟悉工业催化剂的设计、开发程序。主要内容包括: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各类工业催化剂和催化过程,工业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催化剂的失活、再生和寿命评价。
(2)新型分离技术
新型分离技术课程的主要包括特殊精馏(恒沸精馏、萃取精馏和反应精馏)、结晶、吸附与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就、分离技术的集成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新型分离技术的原理、设备及其应用。
(3)高等化工热力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有关流体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工相平衡等方面的理论及在化学及化工等领域中的应用。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流体的热力学,相平衡理论,统计热力学基础,流体的P-V-T关系,混合物的逸度,溶液理论,活度系数关联式。
(4)高等有机化学
本课程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关系, 主要介绍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介绍了立体化学原理、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亲核取代反应、加成与消除反应、羰基化合物的反应、分子重排反应、芳香亲电和亲核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周环反应、自由基和有机光化学反应、多步骤有机合成路线设计,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5)功能材料科学
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各种功能材料的制备原理以及应用,使学生获得较广泛的功能材料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有功能材料的科学基础(晶体学基础及材料性能、高分子基础)、金属功能材料(超导材料、贮氢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水晶态合金、磁性材料)、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光学材料、精细功能陶瓷、功能转换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试剂及固相合成、高分子催化剂、固定化酶及高分子螯合剂、感光及导电性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药物)。
五、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专业型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地质工程
(领域代码:085217)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是所有工科地质类专业合并成一个大专业。本工程领域包括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等几个主要二级学科。研究领域包括:各类矿产资源预测、勘查、评价及开发理论、技术与方法;有关地球探测技术与信息获取、分析、解释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的调查、评价、监测、保护、地质灾害整治的方法与技术。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集地质、资源、技术、经济和环境综合研究为一体,培养应用型及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 地质灾害预测与评价
本研究方向以工程地质学、灾害地质学为基础,应用3S技术、数值模拟技术以及动力学分析、数理统计分析和社会经济评价等方法,分析各种地质灾害产生的背景,确定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对地质灾害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防治措施。
2. 工程地质
本研究方向通过综合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岩石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先进的3S技术、数值模拟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分布和形成变化规律及成因,研究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测试技术和方法以及对其不良性质进行改善、补强等。
3.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与地下水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地质灾害及环境问题。基于对地下水的赋存、运动、水文地球化学等理论的研究,应用地下水探测及模拟技术,用于解决矿井开发、工程建设遇到的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地质灾害问题及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等问题。
4. 固体矿产普查与勘探
本研究方向在对各类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结构构造及物质组成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球化学理论及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找矿等现代测试技术,研究成矿流体的来源,探讨矿床的成因机理,丰富和发展现代成矿理论,为矿产勘探开发服务。
5. 沉积地质与沉积矿产
本研究方向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现代古生物学、古海洋学的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找矿探测、遥感技术等,开展沉积盆地数字模拟,判别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类型,探讨沉积矿产的成因、分布规律,以及油气盆地、聚煤盆地的成盆地质背景、盆地演化与充填过程、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研究,为能源及沉积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和应用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本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其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本领域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攻读本领域工程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地质工程领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
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Ⅱ | 必修 | |
外语 | 基础英语 | 104 | 4 | Ⅰ、Ⅱ | 必修 | |
英语口语听力 | 40 | 2 | Ⅰ、Ⅱ | 必修 | ||
计算方法 | 60 | 3 | Ⅰ | 必修 | ||
数理统计 | 40 | 2 | Ⅰ | 必修 |
课程 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
工程地质学 | 40 | 2 | Ⅰ |
必修 (任选2门) |
|
地球科学进展 | 40 | 2 | Ⅰ | |||
高等构造地质学 | 40 | 2 | Ⅰ | |||
高等岩体力学 | 40 | 2 | Ⅰ | |||
高等岩石学 | 40 | 2 | Ⅱ | 选修 | ||
非 学 位 课 |
专业英语 | 20 | 0 | Ⅲ | 必修 |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Ⅰ | 选修 |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40 | 2 | Ⅰ | 选修 | ||
运筹学 | 40 | 2 | Ⅱ |
必修 (任选1门) |
||
模糊数学 | 26 | 1 | Ⅱ | |||
数理方程 | 40 | 2 | Ⅱ | |||
随机过程 | 40 | 2 | Ⅱ | |||
应用 (工程) 模块 |
地质灾害预测与评价 | 40 | 2 | Ⅱ |
必修 (任选1门) |
|
沉积地质学 | 40 | 2 | Ⅱ | |||
地球化学勘查 | 40 | 2 | Ⅱ | |||
有限差分与有限元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工艺矿物学 | 30 | 1.5 | I | 选修 | ||
矿井水害防治理论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层序地层学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地下水资源与评价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地质统计学及应用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地球物理找矿 | 30 | 1.5 | Ⅱ | 选修 | ||
综合 素养 |
知识产权 | 40 | 2 | Ⅱ | 选修 | |
信息检索 | 20 | 1 | Ⅱ | 选修 | ||
科技论文写作 | 20 | 1 | Ⅱ | 选修 | ||
矿产资源经济学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实践 训练 |
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 | 30 | 1.5 | Ⅱ | 必修 | |
现代矿床学 | 30 | 1.5 | Ⅱ | 选修 | ||
补修 课程 |
普通地质学 | 40 | 2.5 | Ⅱ | ||
结晶学与矿物学 | 56 | 3.5 | Ⅰ | |||
构造地质学 | 64 | 4.0 | Ⅱ | |||
水文地质学 | 24 | 1.5 | Ⅰ | |||
必修 环节 |
实践环节 | 1 | Ⅲ | |||
学术报告 | 1 | Ⅰ-Ⅴ | ||||
文献检索与开题报告 | 2 | Ⅲ |
2. 主要课程简介
(1)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
本课程主要讲授基础岩石学、矿物学,土的物质组成及基本物理性质,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岩体工程分类,活断层与能动断层,地震工程基础,主要对边坡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地下洞室稳定性、坝基渗透稳定性等进行研究并介绍基本的治理方法,掌握区域工程地质评价的一般理论。
(2)高等构造地质学(Advanced Tectonics)
高等构造地质学主要课程内容包括大地构造学说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两部分。大地构造学主要讲述地球岩石圈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包括岩石圈构造、大地构造基本理论及其研究历史。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讲述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古生代以来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区域构造分析的理论及方法基础,认识我国区域地质历史阶段,为地质工程课题研究奠定专业基础。
(3)地质灾害预测与评价(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
该课程系统介绍了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根据地质灾害的界定范围,详细介绍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等主要灾种的特点、形成背景与机理、主要影响因素和发育规律,探讨了不同灾害类型的基本评价方法。通过学习,了解主要灾害类型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主要灾害的基本预测与评价方法,并能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 (Groundwater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iques)
地下水数值模拟是各种数值方法在水文地质计算中的应用,是目前定量研究地下水水资源量的重要手段。本课程主要介绍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基本概念、简要原理和主要任务,介绍地下水相关数值模拟软件,通过相关软件的学习,了解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5)沉积地质学(Sedimentary Geology)
主要讲授沉积地质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主要内容为沉积环境、沉积相、沉积古地理、沉积盆地等。包括沉积相的识别标志;陆相、过渡相、海相的沉积环境特点、沉积作用、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各事件沉积的事件过程、沉积作用、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古地理的概念及古地理图的编图内容和方法;沉积盆地和历史大地构造等。要求学生掌握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古地理和沉积盆地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沉积地质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6)地质统计学及应用(Geological Statistics )
地质统计学是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以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来研究那些展布于空间并呈现出一定的随机性和结构性的自然现象的科学。是统计方法在地质学中的应用。本课程主要学习地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软件,使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研究地质变量,如孔隙度、渗透率、厚度、品位等空间变量的变化特征,确定其空间分布格局与相关关系。
(7)矿产资源经济学(Mineral Resources Economic)
本课程主要学习矿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矿业投资项目评价、矿产品供求与价格分析,矿山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矿山企业经营参数优化,矿业投入产出分析,价值工程原理以及在矿业中的应用。
五、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专业型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矿业工程
(领域代码:085218)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矿业工程是关于自然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发并有效加工利用的科学与工程技术,是研究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发与利用、矿物有效加工与分选理论与技术的工程领域,培养从事矿山开采技术理论、工艺和流程研究,矿山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矿山作业安全监测与防护,矿山环境管理和整治、矿物分选技术及工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 采矿工艺与技术
本研究方向采用工程岩体力学、采矿学、工程地质学、数值方法等理论知识,深入研究金属矿床、煤矿及其它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采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进行复杂难采矿体的开采方式、开采方法等研究。
2. 矿山岩石力学与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矿山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软岩工程力学等理论为指导,利用物理模拟、数值分析、岩石力学实验、现场测试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研究矿山开采过程中引起的地表塌陷、边坡滑坡、巷道变形失稳、岩层移动、冲击地压及岩爆等灾害的重大灾害的成因、预测预报理论以及防治对策。
3. 矿山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生态学、土壤学、采矿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矿区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的研究;以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针对矿业开发密集地区景观生态特征,研究矿业开发密集地区景观重建的途径及模式;利用现代监测技术,进行矿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的研究。
4. 矿物分选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本研究方向根据矿物的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性质,综合运用各种矿物加工技术对各种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回收、深加工及高效利用,致力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难选矿石的分选及回收利用、非金属矿产加工利用等方向的研究。
5. 新型矿物材料
本研究方向从矿物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种天然矿物的可利用性和可加工性,合成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矿物材料制备工艺技术,包括矿物原料深加工技术、矿物改性技术、矿物材料制备新工艺等。
二、培养目标
矿业工程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矿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矿业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和应用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其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 主要课程简介
(1)现代采矿技术(Advanced Mining Engineering)
本课程主要讲授露天开采、地下开采及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的新工艺、新技术,矿山开采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包括采矿场应力分析与监测以及岩体支护的新方法等)、复杂难采矿体的开采技术进展等。
(2)矿物加工新技术
本课程主要讲授国内外矿物加工科技与工艺的最新进展,反映近年来矿物加工工程学科领域中对微细粒难选矿物与物料分离、提纯的新技术、新工艺,包括粉体工程、新型浮选药剂及最新浮选工艺、重力选矿和磁电选矿技术的新进展
(3)数字矿山(Computer Application in Mining Engineering)
本课程主要学习矿业工程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使学生能够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把矿山的所有空间和有用属性数据实现数字化存储、传输、表述和深加工,应用于各个生产环节与管理和决策之中,掌握使矿山生产方案优化、管理高效和决策科学化的手段,使学生了解矿山生产基础信息数字化、生产过程虚拟化、管理控制一体化、决策处理集成化等数字矿山特点,为今后从事该领域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4)现代矿产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ineral Resources Planning)
本课程主要讲授矿产资源规划理论的主要思想,介绍矿产资源规划的要求、理论基本框架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重点讲授矿产资源的战略评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公平与效益、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技术创新对矿业发展的影响、矿业结构调整方向、矿业组织和矿产资源规划的保证体系。
(5)矿产资源经济学(Mining Technology Economic)
本课程主要学习矿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矿业投资项目评价、矿产品供求与价格分析,矿山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矿山企业经营参数优化,矿业投入产出分析,价值工程原理以及在矿业中的应用。
(6)矿山生态重建理论与技术(Mining Environment Geology)
本课程主要介绍矿山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土地资源与土壤环境问题、水资源与矿山地质环境、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矿产资源及其特征、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能源与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征、环境地质调查及评价。
(7)软岩支护理论与技术(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Soft Rock support Engineering)
本课程主要讲授软岩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稳定性技术和方法,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软岩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有关软岩工程设计与施工方面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施工技术,了解软岩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认识软岩工程在能源开采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为以后从事该领域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8)充填采矿新技术
本课程主要讲授充填采矿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充填体力学基础理论、充填料浆流动特性、现代充填工艺等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从事矿山充填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在掌握充填采矿技术基本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针对具体充填开采问题独立思考,并为其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和理论学习奠定基础。
(99)矿物加工现代测试技术(Moder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on Mineral Procession)
本课程主要讲授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矿物加工学科中的广泛应用,介绍几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及其测试原理、相应测试方法的特点等。
(10)浮选溶液化学
本课程主要讲授浮选药剂在溶液中的溶解、解离与缔合平衡,矿物溶解、解离与表面电荷平衡及浮选剂与矿物相互作用的各种平衡关系,对溶液平衡计算的有关知识及其浮选应用进行系统介绍。
(11)非金属矿深加工
本课程主要介绍非金属矿的选矿工艺、矿物深加工、矿物精选提纯工艺、超细粉碎工艺及分级、矿物改性、矿产开发利用等内容,并介绍各种非金属矿深加工的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
五、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专业型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安全工程
(领域代码:085224 )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安全工程是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发生的各种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成就,辨识和预测生产、生活活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损失的工程领域。该领域主要是培养从事安全工程领域高级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专业人才,以及从事安全相关系统设计及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安全工程与技术
掌握安全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业、城市和矿山的火灾、爆炸以及煤矿瓦斯等各种灾害事故发生的机理、演化过程、影响因素和发生规律;研究灾害事故的预测、预报和预防理论与技术;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灾害防治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借鉴相关学科的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安全技术领域中的难题。
2.安全管理与评价
针对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根据有关的法津、法规、技术标准的规定,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不同工艺环节所特有的危险源及其危害性,进行安全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事故致因理论,危险源辩识、评价与控制理论,系统可靠性及安全运行理论,研究适应不同工矿企业特点的安全生产理论以及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和控制措施,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
3.工业通风与除尘
针对我国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运用气固两相流、表面化学、矿井通风学等理论,开展工业通风与除尘等方面的系列研究。
4.职业安全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工矿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分析与防治技术理论及实践,保障作业人员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5.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本研究方向以工程地质学为基础,应用岩石力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由矿业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提出灾害治理对策和环境修复方案。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安全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安全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和应用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其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8~34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7~21学分。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 主要课程简介
(1)高等安全工程学(Higher Safety Engineering)
主要学习安全工程科学基础理论,安全工程技术和方法,包括安全科学哲学基础与方法论、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设备工程和安全经济等内容。
(2)通风安全学(Ventilation and Safety)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通风与安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通风优化设计、灾害防治等。
(3)系统安全理论(System Safety Theory)
主要学习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预测技术、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危险控制技术方面的内容。
(4)职业卫生学(Vocationalhygienics)
主要学习职业卫生基本概念和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以及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危害控制、个体防护等相关知识。
(5)安全评价理论与应用(Safety Assess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本课程主要讲授安全评价的基本原则、目的、要求、程序和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危险、危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6)安全生产管理与技术(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本课程主要学习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事故统计与分析、事故调查与处理、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安全管理体制级事故应急管理等相关内容;学习机械电气、交通运输、矿山、建筑工程施工、危险化学品等行业的安全生产技术,以及防火防爆、特种设备等安全技术。
(7)安全管理信息系统(Safe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围绕安全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重点讲解安全信息概论与管理技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软硬件环境、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等内容,结合多个应用实例阐述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8)矿山安全理论与技术(Mine Safety Theory and Technology)
本课程主要讲授国内外矿山安全及技术工程的最新发展,其中包括矿井火灾防治、矿井粉尘防治技术、矿井瓦斯防治及煤与瓦斯突出的预测预报等内容。
五、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专业型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确定课题方向的基础上,要求查阅近10年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并阅读30-60篇以上。选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五周内(一般9月底之前)完成。书面选题报告要求0.5-1.0万字,打印装订成册,于开题后两周内,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处理。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
考核结果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继续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工作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5.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一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第三部分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我校目前拥有11个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即:机械工程(085201)、材料工程(085204)、冶金工程(085205)、动力工程(085206)、控制工程(085210)、计算机技术(085211)、建筑与土木工程(085213)、测绘工程(085215)、化学工程(085216)、矿业工程(085218)、安全工程(085224)。
机械工程
(领域代码:085201)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工程领域,是与人类社会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应用非常广泛的工程领域。机械工程领域主要研究现代机械设计及制造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将现代设计与优化方法、先进制造技术直接应用于机械产品的开发和改进,并与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设计工程等工程领域及力学学科密切相关。本领域主要研究方向:
1. 机械系统优化设计
本研究方向以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解决各种工程优化问题的应用技术。为工程设计提供一种科学设计方法,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机械系统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指导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开发相关的优化设计软件。寻求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和进行产品改进设计的有效方法。
2.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机械制造技术,以数字化设计为基础,研究机械设备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方法及其建模,模拟产品的设计、分析、装配、制造等过程。主要包括三维建模、装配分析、优化设计、系统集成、产品信息管理、虚拟设计与制造、智能设计和优化设计、逆向工程、CAE软件应用及其二次开发等。
3. 先进制造技术
主要研究用于直接生产实体产品的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包括切削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微细制造技术、先进成型技术、先进热处理与表面处理技术、以及再制造技术等。重点研究绿色切削加工技术中的刀具技术与润滑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工艺,纳米制造理论、方法及应用,以及再制造技术。
4. 机电一体化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对象是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执行机构、控制器、检测装置、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此专业以现代控制理论、现代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为基础,重点研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制造、应用中的检测、诊断、控制和仿真等问题。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掌握从事本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 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联合指导。
3.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课程设置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7学分。
(1)现代控制工程(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
本课程是在研究生已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的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能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了解现代控制理论与经典控制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并为学习其它有关学科打下必要的基础。
(2)测试信号分析(Testing Signal Analysis)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的概念、信号的时域分析及频域描述、Z变换、离散傅立叶变换、快速傅立叶变换及滤波器、有限长信号的频谱分析等。该课程主要使研究生掌握测试信号分析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信号的方法,以使研究生达到在工程技术领域里应用信号分析技术的能力。
(3)现代设计方法(Modern Design Technique)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究生掌握现代设计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技术,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能应用具体的现代设计方法解决产品设计中的主要问题。要求研究生掌握优化设计常用的优化方法及,并掌握可靠性设计方法。
(4)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使研究生了解制造领域的新技术,包括材料成型、加工、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系统构造及系统管理等,把握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奠定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知识平台。
(5)润滑技术(Lubrication Technology)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润滑系统中相关的润滑技术。内容主要包括摩擦、磨损及润滑的基本理论,齿轮传动装置的润滑,金属切削加工润滑,润滑系统和集中润滑系统的设计计算,固体润滑,润滑剂润滑性能测试。
(6)质量工程学(Quality Engineering)
本课程系统讲述统计质量控制、可靠性分析与设计、产品质量规划、三次设计等产品设计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系统掌握和应用现代质量工程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的能力。
(7)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分析(Elasticity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弹性力学的基本假定;平面问题的基本理论;平面问题的直角坐标解答;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有限单元法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等。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分析课程掌握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分析与计算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提供力学理论基础。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①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②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③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④应用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
⑤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⑥工程设计与实施;
⑦应用软件研究与设计。
工程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领域近10年的30篇以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工程硕士生以书面(0.5~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选题作报告,开题报告应就选题的科学根据、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科学论证。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要求至少由5名学校导师或企业导师以及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人员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组成,评审小组对报告内容提问和质疑,并根据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的书面质量、报告质量和回答问题情况提出具体意见,通过后方能继续进行课题研究。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及“中期考核情况表”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或系组织进行,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在工作量、论文(设计等)创新性、研究(设计等)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设计等)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写作方面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工程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后,至少在答辩前2周将论文送有关同行专家进行评阅,评阅完成后按规定程序进行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技术职称的专家、博士学位获得者等5人组成,成员中至少要有1位专家来自企业,至少应包括1名论文(设计等)评阅人(匿名评审论文除外),导师不得担任所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通过者,经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材料工程
(领域代码:085204)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材料工程是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工程领域,专门培养从事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材料的制备、材料特性分析和改性、材料的有效利用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水泥基材料工程
本研究方向从材料的物理化学行为与规律,揭示水泥基材料成分、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水泥水化理论及水泥水化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外加剂对水泥及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环境友好材料的研究。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优化水泥基材料的组成,改善水泥基材料的性能,提高水泥基材料的使用寿命,降低环境负荷。
2.陶瓷材料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功能陶瓷材料和传统陶瓷工艺两方面的研究。应用固体物理、结晶化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功能陶瓷材料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对性能的影响,提出新的理论,开发出具有新功能的产品。利用现代理论及技术,提升传统陶瓷生产工艺水平,节能降耗,提高产品档次。
3.耐火材料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高温氧化物、非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等)以及金属.氧化物一非氧化物复相材料。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利用凝胶注模成型技术、金属塑性结合相技术以及逆反应烧结技术等制备材料;(2)应用基础理论,建立材料合成及烧结过程的模型,进行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的分析研究;(3)对材料的组成、显微结构及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材料高温使用过程的损毁机理;(4)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陶瓷材料。
4.高分子材料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合金化、高性能化、功能化技术与应用、高分子材料的共混与复合、增韧材料,增强材料,阻燃材料等新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理论与技术等。
5. 材料加工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钢及有色金属合金的凝固理论及铸造工艺、压力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研究与设计。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以金属材料加工工艺与加工设备相结合,金属材料成形与组织性能控制相结合,开发金属材料加工成形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在金属材料加工的工程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培养适应现代材料成形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掌握从事本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 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联合指导。
3.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课程设置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7学分。
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重在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加工工艺之间的各种关系,使研究生学会应用基本理论分析材料在加工与使用中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今后从事开发新材料、研究新工艺等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 界面物理化学(Interface Physical Chemistry)
本课程内容为溶液表面性质,液-液,固-液,固-气界面性质以及影响这些界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因素、理论、实验。介绍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应用以及胶体溶液的制备。课程重点在于讨论表面张力、表面热力学基础、附加压力、毛细现象、蒸汽压与曲率的关系、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等;掌握测液体表面张力的原理、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吉布斯界面划分及吸附公式、溶液表面吸附层、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性、微乳液及乳状液的制备等。
(3)热工工程(Thermodynamic and Technical Engineering)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研究生了解物体流动与形变规律,掌握材料流变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应用、各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流变性能、热工工程的基础知识及工程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生分析解决热工问题的能力,为从事生产与科研奠定基础。重点内容为:气体流动与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装置及窑炉系统,热量传递的几种方式,质量传递和对流传质。
(4)粉体工程(Introduction to Powder Technology)
本课程是研究粉体物料基本性质和加工处理技术的综合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粉体的基本形态、粉体的表征与测量,粉体的堆积与填充,粉体流变学,粉体的粉碎,分级、分离,混合。造粒、运输、贮存等。通过课程学习,使研究生从粉体的基本性质出发,熟悉和掌握粉体制备和处理的基本理论,为以后从事粉体工程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5)聚合物反应工程(Polymerization Reaction Engineering)
本课程主要讲解主要讨论聚合反应反应工程、聚合过程分析及聚合体系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聚合反应工程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聚合反应器行为及其放大方法的基本概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6)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Polymer processing project)
以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等课程为基础,融入流变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的核心知识体系。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共性加工方法和技术特点,会用流变学理论分析加工过程原理,熟知聚合物加工过程和制品质量的控制方法等基本概念、理论和工艺,为学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改性和应用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7)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Modern Analysis Techniques for Inorganic Materials)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研究生掌握有关X-射线衍射仪、德拜粉末照相机、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仪、X射线波谱仪、差热分析仪、热重分析、热膨胀分析、综合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仪等现代分析仪器所依据的基础理论、仪器的基本原理、设备构造、使用和分析方法以及在无机材料方面的应用。本课程的重点在于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在无机材料方面的应用,使研究生掌握各种分析方法,为今后从事开发新材料、研究新工艺等工作,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
(8) 水泥结构与性能(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ement)
本课程从水泥基材料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地研究水泥熟料化学与水化化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水泥基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水泥及水泥基材料科学的理论知识,为进行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9) 陶瓷结构与性能(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eramic)
本课程了解陶瓷材料制备工艺方法、材料组成、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共性规律,逐步形成材料性能设计与裁减的思路,掌握陶瓷材料的研究方法。
(10) 耐火材料结构与性能(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Refractory Materials)
本课程从耐火材料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地研究耐火材料的宏观和微观基本理论,了解耐火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耐火材料科学的理论知识,为进行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11)高分子化学及物理(Polymer Physics and Chemistry)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高分子的结构,高分子聚合物的性能,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运动,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微观结构,物理性能,机械性能,用途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掌握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研究生联系实际考虑问题的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或进一步深造以及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现代塑性加工力学(Mechanics of Modern Plastic deformation)
本课程主要用现代的数学—力学方法来解塑性加工中的力能参数、变形参数和应力应变在工件内的分布以及与此有关的其它问题。
(13)合金固态相变(Alloy Solid-state Phase Transformation)
合金固态相变主要讲述固态相变的热力学、动力学、晶体学、组织学、性能学等,重点是固态相变的物理实质和相变机理,它是进行金属材料科学研究及工程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合金固态相变的基本理论和相变机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14)连铸连轧工艺及理论(Technics and Theory of Continuous Casting and Rolling)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介绍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流程的工艺过程以及有关的理论问题,连铸连轧是轧钢生产的发展方向。对典型的连铸机形式进行了分析,对连铸连轧生产线的布置及轧机选型、热装直接轧制、薄板坯连铸连轧等工艺和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①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②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③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④应用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
⑤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⑥工程设计与实施;
⑦应用软件研究与设计。
工程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领域近10年的30篇以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工程硕士生以书面(0.5~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选题作报告,开题报告应就选题的科学根据、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科学论证。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要求至少由5名学校导师或企业导师以及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人员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组成,评审小组对报告内容提问和质疑,并根据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的书面质量、报告质量和回答问题情况提出具体意见,通过后方能继续进行课题研究。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及“中期考核情况表”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或系组织进行,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在工作量、论文(设计等)创新性、研究(设计等)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设计等)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写作方面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工程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后,至少在答辩前2周将论文送有关同行专家进行评阅,评阅完成后按规定程序进行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技术职称的专家、博士学位获得者等5人组成,成员中至少要有1位专家来自企业,至少应包括1名论文(设计等)评阅人(匿名评审论文除外),导师不得担任所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通过者,经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冶金工程
(领域代码:085205)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冶金工程领域是研究从矿石等资源中提取金属或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的加工、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的工程技术领域。
冶金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是国家实力和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及科技的发展对冶金工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推动着冶金学科和工程技术的发展。
冶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汲取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的新成就进行充实、更新和深化的,在冶金热力学、冶金动力学、冶金反应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应用计算机逐步实现冶金全流程进行系统最优设计和自动控制。
冶金与许多学科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发展。冶金工程涉及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等专业方向,以培养冶金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组织、提高产品质量、性能等方面的技术、工程或管理高级人才为目标。
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 资源综合利用与原料优化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二次资源、复合共生矿综合利用,各种原料烧结过程的矿相形成规律、最佳配比,炼铁原料的结构优化。
2. 炼铁原理与工艺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煤基直接还原铁的理论和工艺,炉料高温性能、高炉喷吹煤气,高炉专家系统,为提高高炉生产效率提供技术平台。
3. 冶金工程热力学与动力学
应用冶金物理化学、冶金反应工程学等基础理论,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和钢铁工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钢铁冶金的工艺和理论性研究,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大力促进理论成果的应用。
4. 凝固理论与钢质量控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钢的连铸凝固理论,纯净度及钢质量控制,外场与多外场(电场、磁场、声场、微波、微重力等)作用下的冶金物理化学基础研究。
5. 炼钢新技术与品种钢冶炼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超纯净钢冶金过程相关基础理论,高温、多元、多相、多组成的物理化学基础,有害元素去除与钢成分和纯净度的精准控制,氧化物冶金及夹杂物分离等基础理论及冶金工艺研究。
6. 有色金属提取及应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熔盐理论和熔盐电解,耐高温、耐磨蚀、抗氧化材料的制备以及有色金属复杂矿综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7. 金属材料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钢及有色金属合金的凝固理论及铸造工艺、压力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研究与设计。
二、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钢铁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1. 本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本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应在物理化学、冶金反应工程学、凝固理论、金属学等方面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所研究领域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现代冶金工程学科的进展和动向;能运用先进实验技术方法和计算机知识,进行一般冶金领域实验研究和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外文资料。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 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全部课程学习应在入学起1.5年内完成,攻读学位期间在校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必须进校完成。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课程设置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7学分。
冶金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 程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学 位 课 |
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Ⅱ | 必修 |
基础英语 | 144 | 4 | Ⅰ、Ⅱ | 必修 | |
计算方法 | 60 | 3 | Ⅰ | 必修 | |
数理统计 | 40 | 2 | Ⅰ | 必修 | |
冶金传输理论 | 50 | 2.5 | Ⅰ |
必修 (任选1门) |
|
现代塑性加工力学 | 60 | 3 | Ⅰ | ||
冶金物化Ⅱ | 50 | 2.5 | Ⅰ |
必修 (任选1门) |
|
合金固态相变 | 40 | 2 | Ⅱ | ||
连铸连轧工艺及理论 | 30 | 1.5 | Ⅱ |
必修 (任选1~2门) |
|
现代炼铁学 | 30 | 1.5 | Ⅱ | ||
现代炼钢学 | 30 | 1.5 | Ⅱ | ||
非 学 位 课 |
专业英语 | 20 | 1 | Ⅲ | 必修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40 | 2 | Ⅰ | 必修 | |
知识产权 | 40 | 2 | Ⅰ | 必修 | |
信息检索 | 20 | 1 | Ⅱ | 必修 |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Ⅰ | 选修 | |
科技论文写作 | 20 | 1 | Ⅱ | 选修 | |
技术经济学 | 40 | 2 | Ⅱ | 选修 | |
烧结球团过程理论 | 30 | 1.5 | Ⅱ | 选修 | |
非高炉炼铁 | 30 | 1.5 | Ⅱ | 选修 | |
高炉喷煤 | 30 | 1.5 | Ⅱ | 选修 | |
计算机在冶金中的应用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凝固理论 | 30 | 1.5 | Ⅱ | 选修 | |
炉外精炼的理论与实践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冶金熔体 | 30 | 1.5 | Ⅱ | 选修 |
课程 类别 |
课 程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非 学 位 课 |
冶金环保与节能 | 30 | 1.5 | Ⅱ | 选修 |
计算传热学计算流体力学 | 40 | 2 | Ⅱ | 选修 | |
钢质量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冶金流程工程学 | 30 | 1.5 | Ⅱ | 选修 | |
虚拟测试系统 | 40 | 2 | Ⅱ | 选修 | |
电化学理论与测试技术 | 40 | 2 | Ⅱ | 选修 | |
材料组织性能控制 | 30 | 1.5 | Ⅱ | 选修 | |
轧制过程数学模型 | 30 | 1.5 | Ⅱ | 选修 | |
轧制计算机辅助工程 | 30 | 1.5 | Ⅱ | 选修 | |
现代冶金分析技术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必修 环节 |
文献检索与开题报告 | 2 | |||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 2 |
2.课程简介
(1)冶金传输理论(Principle of Metallurgical Transmission)
本课程主要介绍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壳体平衡法与一维定态传递,场论与张量运算,微元平衡法与通用微分方程组,层流中的传递过程,湍流中的传递过程,整体平衡法及其应用,数值计算法等。
(2)冶金物化Ⅱ(Physical chemistry in Metallurgy Ⅱ)
本课程主要介绍冶金熔体热力学性质,冶金反应热力学分析,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冶金反应动力学分析。
(3)现代塑性加工力学(Mechanics of Modern Plastic deformation)
本课程主要用现代的数学—力学方法来解塑性加工中的力能参数、变形参数和应力应变在工件内的分布以及与此有关的其它问题。
(4)合金固态相变(Alloy Solid-state Phase Transformation)
合金固态相变主要讲述固态相变的热力学、动力学、晶体学、组织学、性能学等,重点是固态相变的物理实质和相变机理,它是进行金属材料科学研究及工程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合金固态相变的基本理论和相变机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5)连铸连轧工艺及理论(Technics and Theory of Continuous Casting and Rolling)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介绍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流程的工艺过程以及有关的理论问题,连铸连轧是轧钢生产的发展方向。对典型的连铸机形式进行了分析,对连铸连轧生产线的布置及轧机选型、热装直接轧制、薄板坯连铸连轧等工艺和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6)现代炼铁学(Advanced iron-making)
本课程内容包括钢铁冶金技术发展动态,高炉长寿技术(耐火材料、设计、钒钛矿护炉等),高炉喷煤,高炉专家系统等。
(7)现代炼钢学(Advanced steel-making)
本课程内容包括钢铁冶金技术发展动态,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转炉溅渣护炉技术,转炉冶炼自动控制,近终型连铸,准沸腾钢连铸等。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①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②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③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④应用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
⑤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⑥工程设计与实施;
⑦应用软件研究与设计。
工程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领域近10年的30篇以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工程硕士生以书面(0.5~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选题作报告,开题报告应就选题的科学根据、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科学论证。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要求至少由5名学校导师或企业导师以及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人员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组成,评审小组对报告内容提问和质疑,并根据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的书面质量、报告质量和回答问题情况提出具体意见,通过后方能继续进行课题研究。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及“中期考核情况表”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或系组织进行,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在工作量、论文(设计等)创新性、研究(设计等)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设计等)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写作方面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工程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后,至少在答辩前2周将论文送有关同行专家进行评阅,评阅完成后按规定程序进行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技术职称的专家、博士学位获得者等5人组成,成员中至少要有1位专家来自企业,至少应包括1名论文(设计等)评阅人(匿名评审论文除外),导师不得担任所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通过者,经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动力工程
(专业代码:085206)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动力工程是研究工程领域中能源转换、传输和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一次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排放,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工程技术领域。本领域涉及动力工程及热工装置的设计、制造运行、控制、试验研究的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和研究方法。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主要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从事该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和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紧密联系能源转换、过程节能和污染物质排放控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热工设备节能与能源高效利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热工设备节能与能源利用的原理与技术,探讨运行参数、结构参数对热力设备节能率的影响规律和能源综合利用规律,提高燃料效率以及减少资源消耗,为有效利用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2. 清洁燃烧与污染物控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高效洁净燃烧理论与技术,探讨常规、新型燃烧方式下的能量转换规律,探讨燃料燃烧与污染物排放、控制的机理与规律,为提高燃烧效率、优化燃烧设备性能、控制燃烧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理论指导与工程应用依据。
3. 冶金过程系统节能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冶金系统的二次能源回收与利用回收,延长设备使用时间,水、节电、简化工序,以系统论的观点解决冶金系统节能问题。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生产系统能源消耗,进行钢铁联合企业的能源系统优化,预测钢铁工业或企业未来年份的能耗值。
4. 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利用关键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研究新能源转换过程的高效传热技术、控制技术、储能技术等,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5. 电站热力设备优化运行与控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电站热能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运行特性、优化设计、安全经济运行、节能改进、自动控制等有关的理论和试验分析,为提高电站热能动力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提供理论指导,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电厂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试验研究水平。
6. 建筑节能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物中机电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节能情况。通过深入研究,大力发展和推广外墙保温、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地源热泵、热管和相变蓄热材料等新型建筑节能技术,在不断提高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的同时,降低建筑耗能总量,有效缓解能源的供需矛盾。
7. 制冷空调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制冷空调新型环保工质替代技术,设计并开发性能优良的循环设备,优化制冷空调循环模式以及提高系统性能等内容。该领域的深入开展,为降低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和构建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提供基础。
二、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电力企业和钢铁企业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1. 本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 掌握热能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热能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和应用等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 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全部课程学习应在入学起1.5年内完成,攻读学位期间在校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必须进校完成。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课程设置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7学分。
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 程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学 位 课 |
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Ⅱ | 必修 |
基础英语 | 144 | 4 | Ⅰ、Ⅱ | 必修 | |
计算方法 | 60 | 3 | Ⅰ | 必修 | |
数理统计 | 40 | 2 | Ⅰ | 必修 | |
高等传热学 | 60 | 3 | Ⅰ | 必修 | |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 | 40 | 2 | Ⅰ | 必修 | |
高等工程热力学 | 40 | 2 | Ⅱ | 必修 | |
非 学 位 课 |
专业英语 | 20 | 1 | Ⅲ | 必修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40 | 2 | Ⅰ | 必修 | |
知识产权 | 40 | 2 | Ⅰ | 必修 | |
信息检索 | 20 | 1 | Ⅱ | 必修 |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Ⅰ | 选修 | |
科技论文写作 | 20 | 1 | Ⅱ | 选修 | |
技术经济学 | 40 | 2 | Ⅱ | 选修 | |
高等燃烧学 | 40 | 2 | Ⅱ | 必修 | |
传热与流体流动的数值计算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工业节能基础 | 30 | 1.5 | Ⅱ | 选修 | |
气固两相流动与流态化工程 | 30 | 1.5 | Ⅱ | 选修 | |
新能源应用技术 | 30 | 1.5 | Ⅱ | 选修 | |
现代测试技术概论 | 30 | 1.5 | I | 选修 | |
煤的清洁燃烧技术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发电厂热力设备的优化运行 | 30 | 1.5 | Ⅱ | 选修 | |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先进制冷技术 | 30 | 1.5 | Ⅱ | 选修 | |
数理方程 | 40 | 2 | Ⅱ | 选修 | |
必修 环节 |
文献检索与开题报告 | 2 | |||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 2 |
2.课程简介
(1) 高等传热学(Advanced Heat Transfer)
本课程是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之一。课程主要从机理角度阐述热传导、对流换热、热辐射及强化传热的基本原理,着重讲解描述流动与换热问题的基本方程及求解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即热传导(主要讲授热传导基本原理及数学描写、分离变量法、Duhamel 定理法及Green 函数法等)、对流换热(主要讲授对流换热的基本数学方程、边界层假定及边界层方程、层流外部边界层的流动与换热、管内层流强制对流、自然对流换热、湍流流动与换热简介、相变换热简介等)、辐射换热(主要讲授表面辐射特性、角系数、漫表面间的辐射换热、存在其它热传递方式时的辐射换热、吸收性介质的辐射换热等)。
(2)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Advanced 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本课程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a.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给出描述流体流动现象的基本方程组;b.层流流动的解析;c.介绍湍流现象、湍流附面层理论和湍流模型;d.介绍流体流动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基本原理;e.介绍流体力学在冶金工程方面的应用实例。本课程特点是深化流体力学的理论,介绍最新进展和结合工程实践进行分析实例模型。
(3) 高等燃烧学 (Advanced Combustion Theroy)
本课程作为热能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技术基础课之一,主要研究燃料燃烧过程中热能的释放、转换和利用的机理和规律,介绍各种燃料的燃烧机理,火焰组织、结构,强化燃烧方法,燃烧计算等。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在原有燃烧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燃烧的规律和控制燃烧方法,提高燃烧科学研究能力。
(4) 高等工程热力学(Advanced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工程热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不仅为以后学习有关专业课打下基础,而且是今后在涉及能源特别是热能的各领域中深入研究、开发、创新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在原有工程热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热力学的基本规律,提高热力系统分析的科学研究能力。
(5)传热与流体流动的数值计算(Numeral Simulation on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本课程作为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课程主要内容分四个部分:a.解析描述传热过程的控制方程及其离散化方程方法;b.用差分方法求解流动和传热问题;c.用有限元法求解流动和传热问题;d.数值计算专题研究实例。本课程特点是用计算机语言及编程技术求解流动和传热中的实际问题,这是热能工程学科的必要工具之一,用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6)气固两相流及其流态化工程(Gas-solid Two-phase Flow and Combustion )
本课程作为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讲述颗粒特性、气固两相流相间作用力、气固两相流动的松弛过程、颗粒的沉降运动及终端沉降速度、管内气固两相流动和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旋转运动及离心分离理论、气固流态化理论、气固两相流动的现代计算模型、气固两相流动的实验方法与测试技术、涉及燃烧的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基本概念和理论、湍流状态下的混合与传质、着火以及稳定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气体和液体燃料的燃烧、碳燃烧化学动力学以及煤粉火炬燃烧、燃料燃烧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7) 工业节能基础(Industrial Energy Conservation Basic Theory)
本课程作为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本课程针对能源利用中亟需解决的节能与环保问题,主要讨论:能源转换热力学原理及能量平衡;热电联合生产;蒸汽燃气联合循环;余热利用技术;传热强化技术;烟气中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硝技术。
(8)新能源应用技术(Technology of Renewable Energy)
本课程为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通过课堂讲授、参观实习及施工场地实地考察、作业、自习、辅导、答疑等,使学生掌握太阳能利用、沼气池结构及施工、检测,以及地热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技术有较熟练掌握。
(9)现代测试技术概论(Generality of Moder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检测技术及仪表方面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仪表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检测系统构成的一般理论,掌握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和成分等重要过程参数的主要测量原理和方法,常用机械量和电量测量方法及仪表,以及常用信号传输转换技术和显示仪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设计和分析过程工业一般检测系统和仪表,以及从控制系统整体出发如何选择传感器及测量环节。
(10)煤的清洁燃烧技术(Clean Combustion Technology of Coal)
该课程重点讲述中国能源与环境现状、煤炭气化、煤的液化、煤的加工与利用、高效低污染发电技术、煤燃烧中硫氧化物的生成及控制基本原理、煤燃烧中NOx的生成及控制。
(11)现代控制理论基础(Elementary Theory of Modern Control)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方法,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状态可控性、可测性和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掌握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并能对线性控制系统的运动行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基本的最优控制方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解决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为工业控制系统开发与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12)先进制冷技术(Advanced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当前先进制冷技术的研究进展,掌握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微型制冷、涡流管制冷、吸附式制冷、吸收式制冷等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冷系统的设计与优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先进制冷技术解决我国当前工业过程和人机环境的关系,为先进制冷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13)发电厂热力设备的优化运行(Optimized operation of thermal equipment of power plant)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火电厂经济运行技术的研究进展,掌握火电厂经热力系统经济性分析与诊断原理和最优化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锅炉设备及系统和汽轮机设备及系统的优化运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优化方法和技术解决电厂实际问题,为火电厂的优化设计和运行奠定理论基础。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①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②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③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④应用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
⑤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⑥工程设计与实施;
⑦应用软件研究与设计。
工程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领域近10年的30篇以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工程硕士生以书面(0.5~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选题作报告,开题报告应就选题的科学根据、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科学论证。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要求至少由5名学校导师或企业导师以及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人员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组成,评审小组对报告内容提问和质疑,并根据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的书面质量、报告质量和回答问题情况提出具体意见,通过后方能继续进行课题研究。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及“中期考核情况表”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或系组织进行,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在工作量、论文(设计等)创新性、研究(设计等)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设计等)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写作方面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工程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后,至少在答辩前2周将论文送有关同行专家进行评阅,评阅完成后按规定程序进行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技术职称的专家、博士学位获得者等5人组成,成员中至少要有1位专家来自企业,至少应包括1名论文(设计等)评阅人(匿名评审论文除外),导师不得担任所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通过者,经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控制工程
(领域代码:085210)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控制工程以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为基础,以系统为主要对象,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传感器和执行器等部件,运用控制原理和方法组成系统,通过信息与能量/物质的转换,以达到或实现预期的目标。
控制工程领域涉及工业、农业、军事等几乎所有的国民经济和国防领域,与国家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电子、机械、冶金、化工、能源、交通、现代制造业及生产系统,工程施工及生产系统等行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控制工程领域主要培养从事现代工业、农业、国防自动化控制设备与装置、自动化控制过程与系统研究、设计、开发、管理、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过程控制
主要以生产过程为对象,应用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研究控制对象的建模及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方法,解决生产实际中各类复杂控制问题。
2.运动控制
主要研究现代交直流传动系统在冶金、矿山、机械、纺织等领域的应用。应用控制理论和控制方法,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器、直流控制器等装置,设计运动控制系统,实现速度、位置等参数的控制。
3.检测技术及智能装置
以传感和测量理论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研究热工量、机械量、成分量等测量方法,设计智能化、网络化、多功能化、集成化的仪器仪表,并研究智能仪表及装置在工业生产、环境监测、安全监测等领域中的应用问题。
4.系统集成技术
主要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将各种装置与系统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控制与管理,为企业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完整解决方案。
5.信息化技术
主要研究信息技术在企业、政务等方面的应用。应用数据库、网络、信息安全等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构建ERP、CRM、MIS、SOA、电子商务、企业网站及网上办公系统等综合信息化平台。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掌握从事本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 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全部课程学习应在入学起1.5年内完成,攻读学位期间在校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必须进校完成。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课程设置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7学分。
2. 课程简介
(1)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本课程系统讲述智能控制理论、发展概况、研究对象、基本结构、主要特点及主要技术;简要讲述PID改进算法;智能控制理论技术包括模糊逻辑控制、专家控制、遗传算法等。其中模糊控制部分在简要介绍模糊集合及模糊逻辑推理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了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模糊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以及自适应模糊控制等;遗传算法部分重点讲述其工作原理、基本算法、算法改进及应用举例等。
(2)线性系统理论
本课程主要介绍线性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各种模型之间的变换,线性系统运动规律分析,稳定性分析,观测器和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以及多项式矩阵理论,矩阵分式描述,传递函数矩阵的结构特性等复频域基本知识。
(3)过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
本课程主要讲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其在测控自动化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详细讲述工业对象自动测、控系统的设计规范及工程设计的内容步骤,将所学专业课系统的应用于实际过程的自动化设计,整合各门专业课的工程应用,缩短专业知识向实际工程设计的时间。
(4)嵌入式系统与虚拟仪器
本课程主要讲解嵌入式系统和虚拟仪器,详细讲述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嵌入式软件开发、虚拟仪器的组成、虚拟仪器技术发展方向、LabVIEW编程方法和虚拟仪器应用软件设计技巧。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① 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② 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③ 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④ 应用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
⑤ 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⑥ 工程设计与实施;
⑦ 应用软件研究与设计。
工程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领域近10年的30篇以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工程硕士生以书面(0.5~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选题作报告,开题报告应就选题的科学根据、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科学论证。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要求至少由5名学校导师或企业导师以及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人员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组成,评审小组对报告内容提问和质疑,并根据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的书面质量、报告质量和回答问题情况提出具体意见,通过后方能继续进行课题研究。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及“中期考核情况表”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或系组织进行,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在工作量、论文(设计等)创新性、研究(设计等)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设计等)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写作方面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工程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后,至少在答辩前2周将论文送有关同行专家进行评阅,评阅完成后按规定程序进行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技术职称的专家、博士学位获得者等5人组成,成员中至少要有1位专家来自企业,至少应包括1名论文(设计等)评阅人(匿名评审论文除外),导师不得担任所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通过者,经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计算机技术
(领域代码:085211)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计算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理论、各种应用技术以及工程方法,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很好地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工程领域,它在生产实践以及各种工程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领域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与其它领域紧密相关的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等。
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软件工程与集成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是以软件工程化与集成技术构筑具有互操作性,可重用性,移植性的开放式软件集成平台为目标,研究软件的开发方法及软件的界面、服务和数据三个层次中的软件技术,包括面向对象,可视化等软件开发方法,以及软件接口的标准化、分布式数据服务、软件组件化等软件集成技术。
2.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本研究方向以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为基础,建立分布式运行的系统结构,对网络并行计算、分布式多媒体技术、网络管理、网格计算等开展研究。
3.数据库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传统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Web数据库以及其它各种新型数据库技术的研究,掌握本方向最新的数据库理论与技术。本研究方向在数据库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侧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多媒体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多媒体信息管理技术、多媒体输入与输出技术、多媒体存储和检索技术、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多媒体通信与分布应用技术、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开发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应用系统的开发工具、系统集成技术以及多媒体高级形式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等。
5.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主要研究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结合人工智能、信息理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对其应用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基于内容检索技术、图像与视频压缩、图像加密与数字水印、运动目标识别与跟踪、文字处理与识别、人的身份识别、智能交通系统以及可视化技术等。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掌握从事本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工程硕士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工程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全部课程学习应在入学起1.5年内完成,攻读学位期间在校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必须进校完成。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课程设置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7学分。
2. 课程简介
(1)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s Processing)
本课程主要研究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相应的算法及这些算法的软硬件实现,包括数字滤波器的指标要求、实现结构及DSP系统,为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分布计算技术(Distributing Compute Technology)
本课程主要针对分布式异构网络计算环境下,企业级信息系统的集成、分布式系统建模与仿真、电子商务、企业虚拟制造系统方面的技术进行研究,采用分布式对象计算技术CORBA/OMG、COM/DCOM进行软件的组件化研究,对于分布式系统中的异构数据库集成、对象的定位机制、消息接发机制、分布式事务处理、系统的可伸缩性问题以及工程化的CORBA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以实现软件的可重用性、互操作性和跨平台性集成。
(3)高级计算机网络(Advance Computer Network)
本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算法、协议和一些前沿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拥塞控制、路由算法与协议、路由器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IPv6协议、组播算法与协议、服务质量控制、MPLS协议和网络安全。通过课程讲授和研究生自学论文使研究生理解目前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
(4)高级操作系统(Advance Operating System)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体会操作系统的组织和实现过程,掌握操作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科学、系统地训练研究生的系统开发能力,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①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②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③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④应用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
⑤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⑥工程设计与实施;
⑦应用软件研究与设计。
工程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领域近10年的30篇以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工程硕士生以书面(0.5~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选题作报告,开题报告应就选题的科学根据、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科学论证。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要求至少由5名学校导师或企业导师以及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人员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组成,评审小组对报告内容提问和质疑,并根据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的书面质量、报告质量和回答问题情况提出具体意见,通过后方能继续进行课题研究。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及“中期考核情况表”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或系组织进行,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在工作量、论文(设计等)创新性、研究(设计等)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设计等)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写作方面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工程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后,至少在答辩前2周将论文送有关同行专家进行评阅,评阅完成后按规定程序进行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技术职称的专家、博士学位获得者等5人组成,成员中至少要有1位专家来自企业,至少应包括1名论文(设计等)评阅人(匿名评审论文除外),导师不得担任所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通过者,经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建筑与土木工程
(专业代码:085213)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建筑与土木工程是基本建设的重要工程领域,是研究和创造人类生活需求的形态环境和各类工程设施的建造与完善。作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不仅涉及区域与城市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设计,而且还涉及各类工程设施与环境的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从学科上划分,该工程领域涉及两大学科: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工程领域的主要范围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装饰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建筑材料、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建筑经济与管理等。
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 结构工程
结构工程是土木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与工程结构相关的各种问题,如工程结构的静、动力分析;结构的抗灾防灾性能、破坏、损伤机理;修复加固技术等。研究内容包括:工程结构抗灾与建筑隔震减震、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及可靠性评定、工程结构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等。
2.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中的边缘学科,涉及地震学、气象学、爆炸学、水利学、地质学和工程材料学等众多学科,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积极作用。主要研究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工程安全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结构与生命线的工程抗震、防灾工程地质与城市灾害地质。
3. 市政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水的收集、处理、输送等工程和系统展开研究,包括与这些工程系统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运行管理与过程控制等。
4. 工程管理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城市管理与治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灾害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评估等。
二、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1. 本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本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应掌握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工程硕士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工程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全部课程学习应在入学起1.5年内完成,攻读学位期间在校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必须进校完成。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课程设置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7学分。
2. 主要课程简介
(1)结构动力学
本课程主要研究单自由度系统、多自由度系统及具有分布质量和弹性的系统,简单介绍有限元法。为进一步研究结构抗震、抗风等动力分析与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
(2)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
本课程主要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基本理论,跟踪学习相关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介绍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计算方法。
(3)高等水力学
本课程主要介绍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紊流基础、扩散理论、剪切流中的离散、分层流。研究生通过学习,重点掌握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流体运动的知识,为学习专业课及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4)抗震工程学
本课程主要研究地震工程理论及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介绍地震工程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强震地面运动和设计反应谱,结构抗震设计与抗震加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5)胶体与表面化学
本课程要求研究生了解胶体的性质与制备,熟练掌握胶团结构、胶体电学性质、光学性质、动力性质,会制备胶体溶液与乳状液,掌握表面张力、表面功及表面吉布斯函数、润湿作用、润湿现象及其分类,润湿角及杨氏方程,了解弯曲液面附加压力,熟练掌握拉普拉斯方程、毛细现象,熟练掌握开尔文公式、亚稳态和新相生成、吸附作用、固体表面吸附作用、等温吸附,掌握溶液表面吸附作用、吉布斯吸附等温式、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6)水的理化处理原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活性炭吸附理论与技术、传质及曝气理论与技术、常规分离过程与膜分离理论与技术。
(7)水的生物处理原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应用微生物生物化学、废水生物化学处理理论、活性污泥法理论与技术、生物膜法理论与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法理论与技术、废水的生物脱氮与除磷技术。
(8)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理论
本课程主要介绍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规划与布置、用水量与排水量的计算与预测、管网的水力计算与水质分析、管网系统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管网系统的模拟与仿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
(9)工程结构可靠度
本课程主要介绍结构分析中的可靠度理论、方法和应用。课程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从随机概率分析的角度来处理力学和结构问题。
(10)结构试验与数据处理
本课程是主要介绍结构试验的理论知识;结构试验的工作程序;制定试验方案的准则;结构试验的设计原理;模型试验;静力、动力荷载试验的过程;各类结构性能参数的量测技术;试验数据处理;检验结构性能等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
(11)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本课程主要介绍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破坏理论,混凝土弹性-脆性开裂模型和混凝土弹塑性模型,详细论述了混凝土裂缝模型、钢筋和粘结模型以及混凝土徐变数值分析方法。
(12)工程项目管理与风险分析方法
本课程主要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去认识工程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实行有效地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管理工作。
(13)高等水处理生物学
本课程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形态、掌握微生物的生理特性、控制以及利用微生物的技术方法,掌握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在水体净化和水处理中的作用机理,熟悉水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和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技术,了解水处理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方向。
(14)水处理试验理论与设计
本课程主要介绍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在实验中通过模型操作、运转,仪器操作,水化学项目的分析测试、处理数据、写实验报告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独立实验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实验知识,科研基本技能和测试技能。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①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②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③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④应用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
⑤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⑥工程设计与实施;
⑦应用软件研究与设计。
工程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领域近10年的30篇以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工程硕士生以书面(0.5~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选题作报告,开题报告应就选题的科学根据、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科学论证。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要求至少由5名学校导师或企业导师以及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人员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组成,评审小组对报告内容提问和质疑,并根据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的书面质量、报告质量和回答问题情况提出具体意见,通过后方能继续进行课题研究。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及“中期考核情况表”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或系组织进行,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在工作量、论文(设计等)创新性、研究(设计等)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设计等)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写作方面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工程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后,至少在答辩前2周将论文送有关同行专家进行评阅,评阅完成后按规定程序进行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技术职称的专家、博士学位获得者等5人组成,成员中至少要有1位专家来自企业,至少应包括1名论文(设计等)评阅人(匿名评审论文除外),导师不得担任所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通过者,经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测绘工程
(领域代码:085215)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测绘工程是以地球及其相关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地理信息为研究对象,研究与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量测、采集、显示、管理、分析和利用的工程领域。本专业培养掌握空间测量、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及地图编制等方面基础理论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 空间定位技术与应用
主要研究GNSS控制网投影变形理论及技术应用、基于载波相位测量的GNSS区域差分和广域差分技术和应用、基于GNSS和GSM的矿山沉降监测的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2.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
主要进行空间数据获取、管理、分析、可视化和应用为主线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及其在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3. 遥感信息分析与环境监测
主要进行环境分析、区域综合研究、动态监测预报、计算机快速决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监测城市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如洪水与森林、农作物病虫害)的实用遥感系统,并开展干涉雷达(InSAR)等技术的地表三维重建、大范围精密地表形变(包括滑坡、城市沉降和地壳形变)探测和气象变化监测的研究。
4. 变形监测技术与分析
主要研究地表、矿山、建筑物、道路、管线和工业设备等变形监测中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技术和理论,对引起形变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各种工程、设施、设备等的运营提供技术支持。
二、培养目标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掌握测绘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工程硕士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工程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全部课程学习应在入学起1.5年内完成,攻读学位期间在校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必须进校完成。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 课程设置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7学分。
测绘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 程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非 学 位 课 |
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 | 30 | 1.5 | Ⅱ | 选修 |
开采沉陷预计与分析 | 30 | 1.5 | Ⅱ | 选修 | |
精密工程测量技术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卫星导航定位 | 30 | 1.5 | Ⅱ | 选修 | |
空间数据库原理与技术 | 30 | 1.5 | Ⅱ | 选修 | |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 | 30 | 1.5 | Ⅱ | 选修 | |
资源环境遥感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必修 环节 |
文献检索与开题报告 | 2 | |||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 2 |
课程 类别 |
课 程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学 位 课 |
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Ⅱ | 必修 |
基础英语 | 144 | 4 | Ⅰ、Ⅱ | 必修 | |
计算方法 | 60 | 3 | Ⅰ | 必修 | |
数理统计 | 40 | 2 | Ⅰ | 必修 | |
高等化工热力学 | 40 | 2 | I | 必修 | |
新型分离技术 | 40 | 2 | II | 必修 | |
高等催化技术 | 40 | 2 | II | 必修 | |
非 学 位 课 |
专业英语 | 20 | 1 | Ⅲ | 必修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40 | 2 | Ⅰ | 必修 | |
知识产权 | 40 | 2 | Ⅰ | 必修 | |
信息检索 | 20 | 1 | Ⅱ | 必修 |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Ⅰ | 选修 | |
科技论文写作 | 20 | 1 | Ⅱ | 选修 | |
技术经济学 | 40 | 2 | Ⅱ | 选修 | |
精细合成新方法 | 30 | 1.5 | II | 必修 | |
功能材料科学 | 30 | 1.5 | II | 选修 | |
电化学测试技术 | 30 | 1.5 | II | 必修 | |
近代仪器分析与研究方法 | 30 | 1.5 | I | 选修 | |
高等煤化学 | 30 | 1.5 | II | 选修 | |
煤的气化与液化 | 30 | 1.5 | II | 选修 | |
炼焦新技术 | 30 | 1.5 | II | 选修 | |
环境工程 | 30 | 1.5 | II | 选修 | |
必修 环节 |
文献检索与开题报告 | 2 | |||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 2 |
2. 课程简介
(1)现代大地测量学(Modern Geodesy)
本课程主要讲授地球重力场的基础理论、物理大地测量理论、技术及应用;空间大地测量理论、技术与应用;大地测量时空基准的建立和维持以及现代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理论、方法及应用;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及进展。
(2)现代测量数据处理(Modern Surveying Data Processing )
本课程在经典平差基础上,主要讲授自由网平差,秩亏自由平差,稳健估计的模型和理论。介绍了残差的可靠性检验、粗差探测、数据回归分析的方法,常用的数据处理和预测的方法及测量实际应用案例讲解。
(3)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本课程主要讲授遥感数字图像的增强处理、多时像、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数据的融合、遥感图像的彩色变换、图像运算、遥感图像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通过熟悉国外专业软件,掌握各种图像处理的操作模块,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奠定基础。
(4)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GIS)
主要讲授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软件架构、功能、系统应用及发展趋势等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与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主流GIS软件应用技术。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1. 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1)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2)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3)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4)应用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
(5)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6)工程设计与实施;
(7)应用软件研究与设计。
工程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领域近10年的30篇以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工程硕士生以书面(0.5-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选题作报告,开题报告应就选题的科学根据、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科学论证。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要求至少由5名学校导师或企业导师以及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人员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组成,评审小组对报告内容提问和质疑,并根据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的书面质量、报告质量和回答问题情况提出具体意见,通过后方能继续进行课题研究。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2. 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及“中期考核情况表”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3. 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或系组织进行,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在工作量、论文(设计等)创新性、研究(设计等)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设计等)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写作方面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 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工程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后,至少在答辩前2周将论文送有关同行专家进行评阅,评阅完成后按规定程序进行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技术职称的专家、博士学位获得者等5人组成,成员中至少要有1位专家来自企业,至少应包括1名论文(设计等)评阅人(匿名评审论文除外),导师不得担任所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通过者,经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化学工程
(领域代码:085216)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共同规律和应用技术的工程领域,涵盖基本无机与有机化工、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材料化工、冶金化工、环境工程、环境监测、工业消防与安全和公共安全等行业。它以化学工程学科为指导,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涉及产品研制、工艺开发、过程设计、系统模拟、装备强化、操作控制、环境保护、生产管理等内容。化学工程领域既是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领域,又与信息、生物、材料、计算机、资源、能源、海洋、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相互渗透,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目前化学工程领域正向集约化、连续化、高效化、自动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化学工程领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为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本学科一直致力于化工领域的学术前沿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已经形成了4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 煤化工新技术及下游产品开发
开展低能耗、低污染炼焦新工艺和低热值煤脱灰脱水技术的研究,开发配煤、炼焦专家系统,提出以甲醇为龙头的碳一化学品多联产技术和焦化废水处理新方法。重点研究煤炭焦化新工艺、洁净煤技术、煤液化及气化技术以及煤化工产品深加工的新技术,开发甲醇、二甲醚等的生产技术。
2. 材料电化学
在电化学传感器、高能电池材料和其它新型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方面展开研究,运用材料化学和电化学理论进行材料和传感器的设计,研究材料和传感器的制备工艺、传感器的性能以及响应机理,探索其在环境检测、生产控制以及其它领域推广、应用中的科学问题。探索新型电极材料体系,研究其组成、制备工艺、结构和形貌对电池的容量以及循环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现有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容量和循环寿命;研究新型电解液添加剂,改善电池的性能。研究新型能源材料体系及其组成、制备工艺和结构对材料储能性能的影响。
3. 精细化学品合成
以石油产品和煤化工产品为原料,不断探索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新理论,改进和开发新工艺、新品种,重点研究环境友好、节能的精细化学品合成新工艺,开发环保型缓蚀剂、涂料及胶粘剂。以天然资源淀粉、纤维素、甲壳素、腐植酸等为原料,研究和开发环境友好的陶瓷生产用添加剂、高吸附性高分子功能材料、表面活性剂、油田化学品。研究功能配合物和结构新颖配合物的可控合成方法。
4. 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
运用物理化学、表面科学等理论,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通过吸附、脱附、表面性质等来研究反应动力学和催化机理,揭示催化剂组成、结构与催化作用本质的关系。开展新型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催化性能方面的研究。重点探索催化新材料在煤化工、精细化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催化反应与分离一体化集成技术;研究光催化剂的制备、光催化空气净化和水处理以及多相光催化反应动力学。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掌握从事本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 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全部课程学习应在入学起1.5年内完成,攻读学位期间在校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必须进校完成。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课程设置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7学分。
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 程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学 位 课 |
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Ⅱ | 必修 |
基础英语 | 144 | 4 | Ⅰ、Ⅱ | 必修 | |
计算方法 | 60 | 3 | Ⅰ | 必修 |
课程 类别 |
课 程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学 位 课 |
数理统计 | 40 | 2 | Ⅰ | 必修 |
安全生产管理与技术 | 40 | 2 | Ⅱ | 必修 | |
通风安全学 | 40 | 2 | Ⅱ | 必修 | |
系统安全理论 | 40 | 2 | Ⅱ | 必修 | |
非 学 位 课 |
专业英语 | 20 | 1 | Ⅲ | 必修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40 | 2 | Ⅰ | 必修 | |
知识产权 | 40 | 2 | Ⅰ | 必修 | |
信息检索 | 20 | 1 | Ⅱ | 必修 |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Ⅰ | 选修 | |
科技论文写作 | 20 | 1 | Ⅱ | 选修 | |
技术经济学 | 40 | 2 | Ⅱ | 选修 | |
安全行为与心理学 | 30 | 1.5 | Ⅱ | 必修 | |
事故预防原理 | 30 | 1.5 | Ⅱ | 选修 | |
职业卫生学 | 30 | 1.5 | Ⅱ | 选修 | |
人机工程学 | 30 | 1.5 | Ⅱ | 选修 | |
事故应急技术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安全评价理论与应用 | 30 | 1.5 | Ⅱ | 选修 | |
系统可靠性分析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必修 环节 |
文献检索与开题报告 | 2 | |||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 2 |
2. 课程简介
(1)高等催化技术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各类工业催化剂和催化过程,工业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催化剂的失活、再生和寿命评价。要求学生掌握催化作用规律;理解催化作用的化学本质;熟悉工业催化技术要求和特性;熟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技术表征手段;熟悉工业催化剂的设计、开发程序。
(2)新型分离技术
本课程主要包括特殊精馏(恒沸精馏、萃取精馏和反应精馏)、结晶、吸附与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就、分离技术的集成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新型分离技术的原理、设备及其应用。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高等化工热力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流体的热力学,相平衡理论,统计热力学基础,流体的P-V-T关系,混合物的逸度,溶液理论,活度系数关联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有关流体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工相平衡等方面的理论及其在化学、化工等领域中的应用。
(4)煤的气化与液化
煤的气化与液化技术可以使煤利用的污染减少,并使其价值最大化。本课程主要介绍煤的气化和液化原理、工艺流程、设备及技术的应用前景,使学生深刻体会煤的气化与液化技术对于平衡我国的能源结构、解决石油短缺、保证能源安全稳定供给的重要意义。
(5)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本课程系统介绍固体催化剂的基本分析测试方法和最新的物理测试技术,包括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所用仪器,装置特点,操作的技术要点,应用实例及方法的有效范围,为学生奠定催化剂制备与表征方面的理论基础。
(6)精细合成新方法
本课程主要结合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及应用化学的学科特点,讲授精细合成新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反应及其在精细产品在合成上的应用,包括金属有机化合物参与的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稀土金属有机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不对称合成反应精细有机合成、组合化学、微波促进和无水无氧操作技术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和了解这些精细合成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以及在精细合成中的应用,并通过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的新进展、新方法以及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有关实例,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获得提高。
(7)电化学测试技术
电化学测试是基于动力学方法研究电化学过程特征的基本方法,本课程将通过对电化学基本研究方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电化学过程研究的原理和常用技术方法,为电化学过程研究奠定基础。本课程包括方法理论介绍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其中理论介绍部分通过对电极过程动力学的概要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常用电化学研究方法的原理,以及实验结果的解析,并通过对一些研究实例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电极过程原理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应用;实验研究则通过对常用电化学仪器和方法的使用,使学生掌握电化学研究主要仪器的使用,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解析掌握电化学原理。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①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②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③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④应用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
⑤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⑥工程设计与实施;
⑦应用软件研究与设计。
工程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领域近10年的30篇以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工程硕士生以书面(0.5~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选题作报告,开题报告应就选题的科学根据、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科学论证。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要求至少由5名学校导师或企业导师以及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人员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组成,评审小组对报告内容提问和质疑,并根据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的书面质量、报告质量和回答问题情况提出具体意见,通过后方能继续进行课题研究。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及“中期考核情况表”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或系组织进行,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在工作量、论文(设计等)创新性、研究(设计等)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设计等)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写作方面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工程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后,至少在答辩前2周将论文送有关同行专家进行评阅,评阅完成后按规定程序进行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技术职称的专家、博士学位获得者等5人组成,成员中至少要有1位专家来自企业,至少应包括1名论文(设计等)评阅人(匿名评审论文除外),导师不得担任所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通过者,经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矿业工程
(领域代码:085218)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矿业工程是关于自然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发并有效加工利用的科学与工程技术,是研究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发与利用、矿物有效加工与分选理论与技术的工程领域,培养从事矿山开采技术理论、工艺和流程研究,矿山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矿山作业安全监测与防护,矿山环境管理和整治、矿物分选技术及工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 采矿工艺与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金属、煤炭及其它矿产资源地下及露天开采的高产高效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研究提高各种有益矿物的回收率,减少贫化的新技术。利用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实现高产高效矿井、采场的新工艺及新的巷道布置及支护方式。运用现代采矿技术,研究复杂难采矿体和“三下”矿体的开采技术等。
2. 矿山岩石力学与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矿山岩体力学、软岩工程力学、高等岩石力学等理论为指导,利用物理模拟、数值分析、岩石力学实验、现场测试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研究矿山开采过程中引起的地表塌陷、边坡滑坡、巷道变形失稳、岩层移动、冲击地压及岩爆等灾害的防治理论与技术。
3. 矿山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生态学、土壤学、采矿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矿区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的研究;以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针对矿业开发密集地区景观生态特征,研究矿业开发密集地区景观重建的途径及模式;利用现代监测技术,进行矿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的研究。
4. 矿物分选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本研究方向根据矿物的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性质,综合运用各种矿物加工技术对各种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回收、深加工及高效利用,致力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难选矿石的分选及回收利用、非金属矿产加工利用等方向的研究。
5. 新型矿物材料
本研究方向从矿物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种天然矿物的可利用性和可加工性,合成
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矿物材料制备工艺技术,包括矿物原料深加工技术、矿物改性技术、矿物材料制备新工艺等。
6.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本研究方向以工程地质学为基础,应用遥感地质学、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岩石圈动力学、地震地质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系统论、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人类行为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由矿业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形成机制、影响因素,提出灾害治理对策和环境修复方案。
7. 矿产资源开发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方向主要运用现代矿产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通过研究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区域矿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潜力和资源安全,研究资源资产管理和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系统研究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战略与规划。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掌握从事本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 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全部课程学习应在入学起1.5年内完成,攻读学位期间在校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必须进校完成。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课程设置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7学分。
矿业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2. 课程简介
(1)现代采矿技术(Advanced Mining Engineering)
本课程主要讲授露天开采、地下开采及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的新工艺、新技术,矿山开采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包括采矿场应力分析与监测以及岩体支护的新方法等)、复杂难采矿体的开采技术进展等。
(2)矿物加工新技术
本课程主要讲授国内外矿物加工科技与工艺的最新进展,反映近年来矿物加工工程学科领域中对微细粒难选矿物与物料分离、提纯的新技术、新工艺,包括粉体工程、新型浮选药剂及最新浮选工艺、重力选矿和磁电选矿技术的新进展
(3)数字矿山(Computer Application in Mining Engineering)
本课程主要学习矿业工程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使学生能够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把矿山的所有空间和有用属性数据实现数字化存储、传输、表述和深加工,应用于各个生产环节与管理和决策之中,掌握使矿山生产方案优化、管理高效和决策科学化的手段,使学生了解矿山生产基础信息数字化、生产过程虚拟化、管理控制一体化、决策处理集成化等数字矿山特点,为今后从事该领域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4)现代矿产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ineral Resources Planning)
本课程主要讲授矿产资源规划理论的主要思想,介绍矿产资源规划的要求、理论基本框架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重点讲授矿产资源的战略评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公平与效益、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技术创新对矿业发展的影响、矿业结构调整方向、矿业组织和矿产资源规划的保证体系。
(5)矿产资源经济学(Mining Technology Economic)
本课程主要学习矿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矿业投资项目评价、矿产品供求与价格分析,矿山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矿山企业经营参数优化,矿业投入产出分析,价值工程原理以及在矿业中的应用。
(6)矿山生态重建理论与技术(Mining Environment Geology)
本课程主要介绍矿山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土地资源与土壤环境问题、水资源与矿山地质环境、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矿产资源及其特征、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能源与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征、环境地质调查及评价。
(7)软岩支护理论与技术(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Soft Rock support Engineering)
本课程主要讲授软岩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稳定性技术和方法,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软岩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有关软岩工程设计与施工方面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施工技术,了解软岩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认识软岩工程在能源开采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为以后从事该领域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8)充填采矿新技术
本课程主要讲授充填采矿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充填体力学基础理论、充填料浆流动特性、现代充填工艺等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从事矿山充填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在掌握充填采矿技术基本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针对具体充填开采问题独立思考,并为其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和理论学习奠定基础。
(9)矿物加工现代测试技术(Moder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on Mineral Procession)
本课程主要讲授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矿物加工学科中的广泛应用,介绍几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及其测试原理、相应测试方法的特点等。
(10)浮选溶液化学
本课程主要讲授浮选药剂在溶液中的溶解、解离与缔合平衡,矿物溶解、解离与表面电荷平衡及浮选剂与矿物相互作用的各种平衡关系,对溶液平衡计算的有关知识及其浮选应用进行系统介绍。
(11)非金属矿深加工
本课程主要介绍非金属矿的选矿工艺、矿物深加工、矿物精选提纯工艺、超细粉碎工艺及分级、矿物改性、矿产开发利用等内容,并介绍各种非金属矿深加工的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在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矿业领域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矿业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在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①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②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③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④应用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
⑤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⑥工程设计与实施;
⑦应用软件研究与设计。
在职工程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领域近10年的30篇以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在职工程硕士生以书面(0.5~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选题作报告,开题报告应就选题的科学根据、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科学论证。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要求至少由5名学校导师或企业导师以及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人员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组成,评审小组对报告内容提问和质疑,并根据在职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的书面质量、报告质量和回答问题情况提出具体意见,通过后方能继续进行课题研究。考核通过后,在职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考核通过后,在职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及“中期考核情况表”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或系组织进行,对在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在工作量、论文(设计等)创新性、研究(设计等)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设计等)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写作方面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在职工程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后,至少在答辩前2周将论文送有关同行专家进行评阅,评阅完成后按规定程序进行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技术职称的专家、博士学位获得者等5人组成,成员中至少要有1位专家来自企业,至少应包括1名论文(设计等)评阅人(匿名评审论文除外),导师不得担任所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通过者,经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在职工程硕士学位。
安全工程
(领域代码:085224 )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安全工程是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发生的各种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成就,辨识和预测生产、生活活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损失的工程领域。该领域主要是培养从事安全工程领域高级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专业人才,以及从事安全相关系统设计及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安全工程与技术
掌握安全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业、城市和矿山的火灾、爆炸以及煤矿瓦斯等各种灾害事故发生的机理、演化过程、影响因素和发生规律;研究灾害事故的预测、预报和预防理论与技术;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灾害防治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借鉴相关学科的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安全技术领域中的难题。
2.安全管理与评价
针对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根据有关的法津、法规、技术标准的规定,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不同工艺环节所特有的危险源及其危害性,进行安全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事故致因理论,危险源辩识、评价与控制理论,系统可靠性及安全运行理论,研究适应不同工矿企业特点的安全生产理论以及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和控制措施,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
3.工业通风与除尘
针对我国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运用气固两相流、表面化学、矿井通风学等理论,开展工业通风与除尘等方面的系列研究。
4.职业安全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工矿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分析与防治技术理论及实践,保障作业人员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5.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本研究方向以工程地质学为基础,应用岩石力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由矿业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提出灾害治理对策和环境修复方案。
二、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掌握从事本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 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全部课程学习应在入学起1.5年内完成,攻读学位期间在校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必须进校完成。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1.课程设置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7学分。
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 程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学 位 课 |
数理统计 | 40 | 2 | Ⅰ | 必修 |
安全生产管理与技术 | 40 | 2 | Ⅱ | 必修 | |
通风安全学 | 40 | 2 | Ⅱ | 必修 | |
系统安全理论 | 40 | 2 | Ⅱ | 必修 | |
非 学 位 课 |
专业英语 | 20 | 1 | Ⅲ | 必修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40 | 2 | Ⅰ | 必修 | |
知识产权 | 40 | 2 | Ⅰ | 必修 | |
信息检索 | 20 | 1 | Ⅱ | 必修 |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Ⅰ | 选修 | |
科技论文写作 | 20 | 1 | Ⅱ | 选修 | |
技术经济学 | 40 | 2 | Ⅱ | 选修 | |
安全行为与心理学 | 30 | 1.5 | Ⅱ | 必修 | |
事故预防原理 | 30 | 1.5 | Ⅱ | 选修 | |
职业卫生学 | 30 | 1.5 | Ⅱ | 选修 | |
人机工程学 | 30 | 1.5 | Ⅱ | 选修 | |
事故应急技术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安全评价理论与应用 | 30 | 1.5 | Ⅱ | 选修 | |
系统可靠性分析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必修 环节 |
文献检索与开题报告 | 2 | |||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 2 |
课程 类别 |
课 程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学 位 课 |
数理统计 | 40 | 2 | Ⅰ | 必修 |
安全生产管理与技术 | 40 | 2 | Ⅱ | 必修 | |
通风安全学 | 40 | 2 | Ⅱ | 必修 | |
系统安全理论 | 40 | 2 | Ⅱ | 必修 | |
非 学 位 课 |
专业英语 | 20 | 1 | Ⅲ | 必修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40 | 2 | Ⅰ | 必修 | |
知识产权 | 40 | 2 | Ⅰ | 必修 | |
信息检索 | 20 | 1 | Ⅱ | 必修 |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Ⅰ | 选修 | |
科技论文写作 | 20 | 1 | Ⅱ | 选修 | |
技术经济学 | 40 | 2 | Ⅱ | 选修 | |
安全行为与心理学 | 30 | 1.5 | Ⅱ | 必修 | |
事故预防原理 | 30 | 1.5 | Ⅱ | 选修 | |
职业卫生学 | 30 | 1.5 | Ⅱ | 选修 | |
人机工程学 | 30 | 1.5 | Ⅱ | 选修 | |
事故应急技术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安全评价理论与应用 | 30 | 1.5 | Ⅱ | 选修 | |
系统可靠性分析 | 30 | 1.5 | Ⅱ | 选修 | |
必修 环节 |
文献检索与开题报告 | 2 | |||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 2 |
2. 课程简介
(1)安全生产管理与技术(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本课程主要学习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事故统计与分析、事故调查与处理、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安全管理体制级事故应急管理等相关内容;学习机械电气、交通运输、矿山、建筑工程施工、危险化学品等行业的安全生产技术,以及防火防爆、特种设备等安全技术。
(2)通风安全学(Ventilation and safety)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通风与安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通风优化设计、灾害防治等。
(3)系统安全理论(System safety theory)
主要学习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预测技术、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危险控制技术方面的内容。
(4)职业卫生学(Vocationalhygienics)
主要学习职业卫生基本概念和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以及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危害控制、个体防护等相关知识。
(5)安全评价理论与应用(Safety Assess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本课程主要讲授安全评价的基本原则、目的、要求、程序和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危险、危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6)技术经济学(Technology Economic)
本课程主要学习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项目评价、产品供求与价格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企业经营参数优化,投入产出分析,价值工程原理及应用。
(7)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
本课程主要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矿井生产过程中,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在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和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协调及统一,从而全面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人们防灾抗灾的能力,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要求。
(8)安全管理信息系统(Safe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围绕安全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重点讲解安全信息概论与管理技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软硬件环境、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等内容,结合多个应用实例阐述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①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②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③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④应用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
⑤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⑥工程设计与实施;
⑦应用软件研究与设计。
工程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领域近10年的30篇以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工程硕士生以书面(0.5~1.0万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选题作报告,开题报告应就选题的科学根据、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科学论证。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要求至少由5名学校导师或企业导师以及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人员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组成,评审小组对报告内容提问和质疑,并根据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的书面质量、报告质量和回答问题情况提出具体意见,通过后方能继续进行课题研究。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开题报告评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书面(0.8-1.0万字)和讲述方式两种方式,对其论文作中期进展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学院或系组成由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要形成决议并填写《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阶段中期考核情况表》。考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生须上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及“中期考核情况表”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学院留存,一份由研究生学院备案。
3.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或系组织进行,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在工作量、论文(设计等)创新性、研究(设计等)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设计等)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写作方面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工程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后,至少在答辩前2周将论文送有关同行专家进行评阅,评阅完成后按规定程序进行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技术职称的专家、博士学位获得者等5人组成,成员中至少要有1位专家来自企业,至少应包括1名论文(设计等)评阅人(匿名评审论文除外),导师不得担任所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通过者,经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华北理工大学
添加华北理工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华北理工大学考研分数线、华北理工大学报录比、华北理工大学考研群、华北理工大学学姐微信、华北理工大学考研真题、华北理工大学专业目录、华北理工大学排名、华北理工大学保研、华北理工大学公众号、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华北理工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hebeiligongdaxue/yanjiushengyuan_261121.html
推荐阅读
-
华北理工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考研招生报考须知
一、报考条件按教育部《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文件中报名条件要求执行。二、、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制:()全日制:除经济学院、理学院个学院各专业、管理学院……
日期:09-29 阅读量:21463 -
2021k考研华北理工大学拟录取名研究生单公示
附件:华北理工大学年硕士研究生第一批复试成绩及拟录取结果……
日期:05-20 阅读量:22974 -
华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华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一级学科序号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所在学院冶金工程冶金与能源学院矿业工程矿业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院……
日期:05-17 阅读量:2752 -
2020年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一志愿考生复试通知
一、一志愿考生复试名单:以我校复试前正式公布的名单为准,详见二、一志愿考生复试时间:年月日,请相关考生做好复试的各项准备工作,按时参加复试,我校不再另行通知,未按时参加复试……
日期:04-28 阅读量:2105 -
华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课程设置
华北理工大学全面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精神,结合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将学校体育课程设置……
日期:04-27 阅读量:2149 -
华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联系方式
办公室电话:招生及教务管理科电话:学生工作办公室电话:教育科电话:对外汉语国际教育电话:传真:邮箱:……
日期:04-27 阅读量:255 -
华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升本)本专业培养计算机研究、运行、应用、维护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学习:英语、工程数学、电路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
日期:04-27 阅读量:257 -
华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系方式
办公室新华道校区第四教学楼招生办公室远程教育办公室教学管理科培训管理科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学籍管理科考试管理科……
日期:04-27 阅读量:270 -
华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简介
华北理工大学是全国开办继续教育较早的普通高校之一。年开始招收专科层次的成人教育学员。年起开办各类在职进修班、中短期培训班、专业证书班等成人培训教育。年起全面开展成人高等学历……
日期:04-27 阅读量:282 -
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申报通知
各学院(部门):为进一步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发展,积极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现将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工作通知如下:一、申报……
日期:04-27 阅读量:292 -
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联系方式
邮箱地址……
日期:04-27 阅读量:2167 -
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简介
华北理工大学于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是河北省开展研究生教育较早的高校之一。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具备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
日期:04-27 阅读量:2183 -
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精神卫生硕士点简介
、精神卫生硕士点简介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是我校较早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属于学校重点发展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学科特色,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师资队伍本专业……
日期:04-27 阅读量:2191 -
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精神医学专业简介
精神医学专业是临床医学的分支,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心理学及精神病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技能,具有一般医疗技能和处理常见的心理障碍、行为障碍、精神疾病及相关疑……
日期:04-27 阅读量:267 -
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简介
应用心理学专业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心理学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将心理学理论、技术应用于相关领域,……
日期:04-27 阅读量:276 -
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地址:唐山市建设南路号邮编: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
日期:04-27 阅读量:2186 -
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简介
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前身为年成立的华北煤炭医学院心理学系;年,河北理工大学与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后更名为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年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目前是河北省高校中……
日期:04-27 阅读量:263 -
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简介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它涉及美术、雕塑、建筑、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装饰艺术、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
日期:04-27 阅读量:2144 -
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简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副教授人,博士人。教学体系完整,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以适应国际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该……
日期:04-27 阅读量:2157 -
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简介
产品设计专业是我院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副教授人,博士人。办学条件优越,拥有完善的教学设备和工艺实习场地,为学生创造了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该专业多位毕……
日期:04-27 阅读量: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