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安徽农业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安徽农业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安徽农业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来自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安徽农业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你的考研报考有用。
以下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错误,可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更新或删除。建议导师将更新的简历尤其对研究生招生的要求发送给我们,以便考研学子了解导师的情况。(导师建议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续随时更新网页或发布调剂信息。考研派网站和APP流量巨大)查看联系方式>>。
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可用 Ctrl+F 进行搜索)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张文明
姓名:张文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5年3月
职称:副教授
学院:农学院
研究方向:
张文明, 男,1965年3月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种子教研室主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兼07农学1、2班班主任。
1985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学院农学专业,留校任教。主要承担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作物种子学》、《种子贮藏加工学》、《作物种子专题》、研究生《高级种子学》等课程的教学及实习任务,主持校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教学研究项目7项,副主编《种子生物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种子检验学》(全国高等学校农林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种子生产学》(全国高等学校农林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种子贮藏加工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作物种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种子学实验技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参编《种子生物学》(全国高等学校农林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种子贮藏加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现代种子经营和管理》(安徽农业大学“十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农作物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种植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先后获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成功竞赛、优秀毕业生论文(设计),“三育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学生辅导员、优秀教师、优秀网上评论员等荣誉,主持完成的“种子学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8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0多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杨烈
姓名:杨烈
性别:男
出生年月:
职称:副教授
学院:农学院
研究方向:
杨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草学会草坪学会会员,中国林业化学除草学会华东分会秘书长,安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1993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草原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考入四川农大草业科学专业草坪方向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在上海农科院植保所工作。2002-2005年在四川农业大学攻读草业科学专业资源与育种方向博士学位,从事鹅观草遗传多样性及节节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研究。2005~2007年,在四川大学植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进行基因克隆及转基因功能验证研究。2007年回本校参加工作至今,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和科研。主要研究方向为草坪管理、草类种质资源及育种,并取得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至今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编书籍2本,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王敏
姓名:王敏
性别:女
出生年月:
职称:教授
学院:农学院
研究方向:
1978.2-1982.1:安徽农业大学,学士;1985.9-1988.7:南京农业大学,硕士;1982.1-2003.6:安徽科技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2003.7至今:安徽农业大学,教授;2004.2-2005.2:澳大利亚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中心,访问学者。1995年入选安徽省高校第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996年获省教委颁发的陈香梅教育奖,1997年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曾宪梓教育奖,2006年获安徽农业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和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称号。
主要教学经历与成果:
1. 讲授过作物育种学、试验统计方法、生物统计、专业英语、农业系统工程等本科生课程和高级作物育种学、数量遗传学、农业试验统计分析等研究生课程。
2.《作物遗传育种原理》重点课程建设,省级重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主持,1999-2000。
3. 作物遗传育种原理教学改革与建设,第一完成人,校教学成果特等奖、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11
4. 农学本科示范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完成人,校教学成果特等奖、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12
5.《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副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2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研究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应用诱变技术和生物技术创新小麦种质资源和培育新品种。
主要科研项目:
1.安徽沿淮、淮北地区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开发应用,主持,省教育厅项目(1995-1998)
2.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小麦重要性状遗传分析,主持,省教育厅项目(1998-2000)
3.小麦抗旱性状的遗传与育种价值研究,主持,省教育厅项目(2001-2003)
4.安徽主要旱粮作物抗旱品种筛选及节水技术研究,主持,省科技厅年度重点项目(04023042)
5.小麦抗赤霉病种质创新技术研究,主持,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06KJ055A)
6.小麦抗旱性品种筛选及种质创新,主持,省人才开发专项基金项目(2007Z022)
7.Exploration of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nd cross-species comparison approaches for cloning the barley Yd2 virus resistance gene, project in Australian Centre for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 参加,(2004-2005)
8.安徽省弱筋小麦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参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2005]51号文)
9.优质高产专用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培育,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1A02)
10.淮北麦区小麦高赖氨酸转基因新品种(系)培育,参加,农业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8002-016B)
主要科研成果:
1.《安徽江淮地区小麦高产、优质、低耗模式化栽培研究与应用》,第二完成人,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
2.《大豆重要性状的遗传与选择研究》,第一完成人,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
3.《高产优质小麦“皖麦21号”的选育与推广》,第一完成人,安徽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
4.《麦、豆重要性状的遗传研究》,第一完成人,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997
5.《安徽主要旱粮作物抗旱品种筛选及节水技术研究》,第一完成人,省级鉴定成果,2007
6. 选育小麦品种:皖麦21号。
代表性论文论著:
1.Wang Min, Gai Junyi, Ma Yuhua. Analysis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and co-variation among hybrid generations in soybean.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90, 13(1): 25-31(in chinese)
2.王敏.小麦杂种世代的生育期与产量的遗传关系.遗传,1996,18(2):11-14
3.王敏,姚维传.小麦灌浆特性的遗传研究Ⅰ遗传模型及基因效应.遗传,1996,18(5):23-26
4.王敏,姚维传.白粒小麦穗发芽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种子,1997(3):19-21
5.王敏,姚维传.小麦籽粒灌浆性状的轮回选择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20(3):7-12
6.Yao Weichuan,Zhang Congyu, Wang Min. Studies On the combining ability of grain filling traits of wheat.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1, 24(1):9-12(in chinese)
7.王敏, 姚维传, 张从宇, 吴晓亮. 小麦抗旱性的形态性状及初生根解剖结构研究. 种子,2002(6):14-1
8.王敏, 张从宇, 马同富, 姚维传.大豆品种苗期抗旱性研究.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26(3):29-32
9.Zhang Congyu, Wang Min*, Zhang Zixue, Cui Guangrong, Hu Nengbing. Biological effects of 60Co-γ ray, laser and their combination treatment on wheat.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8,22(3):253-255(in chinese)
10.章忠贵,李明浩,史文娟,王敏*.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研究.种子,2008,27(4):17-20
11.Zhang Congyu, Wang Min*, Zhang Zixue, Cui Guangrong ,Hu Nengbing. Mutagenic effect of 60Co-γ ray and Ar+ treatment on wheat and POD isoenzyme analysis. Acta Laser Biology Sinica, 2008(6):780-786(in chinese)
12.朱守晶,张从宇,王敏*.60Coγ辐射处理普通小麦M3代性状变异分析.种子,2009,28(4):92~94,97
13.吴美金,王敏*.赤霉菌粗毒素鉴定小麦赤霉病抗性的研究.种子,2009,28(8):38~41
14.Wu Meijin, Wang Min*, Zhang Congyu. Studies on induction and screening of scab-resistant mutants in wheat. Acta Laser Biology Sinica,2009,18(6):746-750(in chinese)
15.吴美金,张从宇,王敏*.赤霉菌粗毒素胁迫对小麦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168-172
16.Han Jie, Zhao Pin, Zhang Congyu, Wang Min*. Studies on variation to drought resistance of wheat M3 population radiated by 60Co-γ at seedling stage. 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2011, 31(1):229-233(in chinese)
17.王敏.《安徽麦作学》第四章安徽小麦良种的选育,安徽科技出版社,2009.12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董召荣
姓名:董召荣
性别:男
出生年月:
职称:教授
学院:农学院
研究方向:小麦玉米高产栽培与生理生态、农牧结合耕作制度和农业生态系统。
耕作与农业生态教研室主任,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草学学科硕士点和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学习经历
1979.9-1983.7: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学士;1994.9-1998.7: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硕士。
职称、职务经历:
1990年晋升讲师;1995年晋升副教授;2002年晋升教授。先后担任粮耕作教研室副主任,耕作与农业生态教研室主任。
社会兼职: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立体农业分会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草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安徽作物学会理事、安徽生态与湿地保护协会理事。科技部农业科技入户安徽省小麦专家组成员,安徽省玉米产业体系专家,安徽省115小麦创新团队成员。
主要教学经历与成果:
1.讲授过农业生态学、耕作学、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生态农业工程等本科生和高级农业生态学、可持续农业理论、草业科学研究进展等研究生课程。
2.承担《农业生态学》安徽省教育厅省级精品课程, 第一完成人, 2009-2014年
3.安徽农业大学教学比赛3等奖,2008年
4.农业生态学原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参编,2011
5.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参编,2011
6.作物逆境与调控,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7.农业发展原理,参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8.农作学,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9.作物栽培学,参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为小麦玉米高产栽培与生理生态、农牧结合耕作制度和农业生态系统。
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沿淮低洼地农林牧结合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09BADA6B06)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产业功能耦合与现代乡村社区管理支撑技术研究与集成(2008BAD96B12)
3.国家粮食丰产工程项目:淮北地区旱作茬小麦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2006BAD02A06-19)
4.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优质小麦新品种“安农8729-10”综合增产技术
5.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现代农作制模式构建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6.安徽省科技厅攻关项目:皖北旱作小麦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7.安徽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皖西南地区草原保护模式与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获奖成果
1.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33”综合增产技术,第一完成人, 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1等奖,2002
2.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第三完成人, 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2
3.安徽优质牧草高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第二完成人, 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
4.牧草品种选育与高产技术集成示范,第一完成人, 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2010
5.科技部振华科技扶贫奖, 2004
主持选育的小麦新品种
皖麦68(皖麦2010001),半冬性中筋小麦新品种,2010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代表性论文论著:
1.黄国勤,董召荣 编著.农家生态旅游百问百答,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董召荣 参编.中国旱区农业,王立祥主编,江苏科技出版社,2009
3.董召荣 参编,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杜青林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董召荣 参编,安徽小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
5.董召荣 参编,2007-2008年安徽省农业科技入户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安徽科技出版社,2006 6.董召荣 参编,安徽农业抗灾生产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周可金
姓名:周可金
性别:男
出生年月:
职称:教授
学院:农学院
研究方向:
学习经历
1984.9-1988.7: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学士;1988.9-1991.6: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硕士;2006.9-2009.12: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博士,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 官春云教授。
职称、职务经历:
1994年晋升讲师;1999年晋升副教授;2007年晋升教授。先后担任经济作物栽培教研室副主任,农学院综合实验室主任,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
社会兼职
安徽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专家,安徽省作物学会理事,安徽省油菜产业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民主促进会安徽农业大学总支副主委,合肥市政协委员。
多次获民进安徽省直优秀会员,民进省委会授予2008、2009年度参政议政暨信息工作特别奖。
主要教学经历与成果:
1.讲授过农业概论、农业标准化概论、作物栽培学、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技能等本科生和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研究生课程
2.《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第二完成人,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12
3.《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二完成人,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6
4.实行三个转变、三个结合和三个循环深化“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校教学成果三等奖,第四完成人,2001.11
5、《作物栽培学Ⅱ》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第一完成人,校优秀多媒体课件,2003年
6.《作物栽培学》获 “十五”规划优秀教材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5.12
7. 国家规划教材《现代作物栽培学》国家规划教材 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8
8. 国家规划教材《农业概论(第二版)》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11
9. 《作物栽培学》副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1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新品种、新技术、养分管理及其生理生态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油菜机械化相配套的新技术及其开发应用,在油菜化学催熟及生育调控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在经济作物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
主要科研项目:
1. 沿淮低洼地农业减灾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子课题:高效经济作物新品种筛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DA6B01)
2. 花生优质安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21B04)
3. 优质油菜产业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安徽2009)
4.经济实用型缓释BB肥研制与应用, 省“十一五”攻关计划面上项目(08010302174)
5. 安徽省中药材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 加拿大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合作项目(Anhui 17)
6. 棉花养分特性研究及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 加拿大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合作项目(Anhui 19)
7.安徽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安徽省农委、省财政厅(2010-2015)
主要科研成果:
◆获奖成果
1.天长市油菜-小麦轮作综合增产技术示范区,第一完成人, 获安徽省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三等奖(1999)
2. 硒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影响及富硒技术研究, 第一完成人, 获合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
3. 肥东县油料作物综合增产技术示范区,第四完成人, 获安徽省农村科技奖三等奖(2000)
4、花生高产栽培钾肥效应与平衡施肥研究,第一完成人, 获校科技成果三等奖(2003)
3、智能农业信息网络技术研究与应用,第五完成人, 获合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
◆ 选育花生新品种
1. 农花1号(皖品鉴登字第060500)
2. 庐花10号(皖品鉴登字第1005003)
代表性论文论著:
1.ZHOU Kejin, XING Jun, LIU lei, LU Wei (2007), Straw mulching effects on Agro-ecosystem and yield component of Rapeseed(B. napus L.) under no-tillage condi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ruciferous Oilseed Crops Prod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rapeseed congress. Wuhan, China, March 26-30. Science Press USA Inc
2.Zhang zhenqian, Xiao gang, Tan Tailong, Zhou kejin, Guan Chunyun(2010). Advances in normalized cDNA library and its applications, Agr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3.ZHOU Ke-jin,XIAO Wen-na,ZHANG Li-gan,Lei Hong-ling,MA Cheng-ze. Effect of balanced fertilizing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Bo Chrysanthemum(2008),Editor, Li Hua-dong, Plant nutrient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iangxi People Press
4.Zhou Ke-jin, Guan Chun-yun, Xiao Wen-na(2010). Effects of two chemical ripeners on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of pods in rapeseed, Chin J. Oil Crop Sci.
5.ZHOU Ke-jin, NIU Yun-sheng , XU Cheng-bao, et al(2005). Influence of phosphate fertilization and inter/mix cropping with milk vetch on rape physiology,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Chinese)
6.Zhou Ke-jin, Guan Chun-yun, Xiao Wen-na, et al (2009). Effect s of chemical ripeners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ods and rapeseed quality and yield. Acta Agronomica Sinica (in Chinese)
7.Zhou Ke-jin, Xiao Wen-na, Guan Chun-yun(2009). Analysis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of Pods for Different Winter Rapeseed Varieties (Brassica napus L.). Chin J. Oil Crop Sci. (in Chinese)
8.Zhou Ke-jin, Xiao Wen-na, Guan Chun-yun(2009). Effects of chemical ripeners on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antioxidant enzyme system of rapeseed pods.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in Chinese)
9.ZH0U Ke-jin,XING Jun,BO Yu-hong, et al (2005).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effects of inter-and mixed cropping rape with milk vetch. Chinese J. of Applied Ecology (in Chinese)
10.XIAO Wen-na, ZHOU Ke-jin*(2010). Effect of different chemical ripening agent s on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y and yield and quality in rape seed. Journal of Northwest A &F University(Nat. Sci. Ed ) (in Chinese)
11.ZHOU Ke-jin, LEI Hong-ling, XIAO Wen-na, ZHANG Li-gan(2008). Concentration and Conformation of Sulfur within Peanut Leaves in Response to Sulfur Supply. Plant Nutri and Fert Sci(in Chinese)
12.ZHOU Ke-jin, XU Zhi-ling, WU Qi-zhi, XU Cheng-bao (2005). Study of Discrepancy of Physiology and Ecology between Three Pod-types on Peanut. Journal of Peanut Science
13.周可金,夏英萍 编著. 花生新品种与栽培新技术,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
14.王荣富,周可金 编著. 生物化工产品生产技术,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
15.周可金 参编,安徽油菜,郑之宽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16.周可金 参编,安徽花生,张华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
17.周可金 参编,东南地区农作系统的养分管理与环境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
18.周可金 参编,中国东南地区农林复合系统中的植物营养与施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陈多璞
姓名:陈多璞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3年
职称:教授
学院:农学院
研究方向:
男,1943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农学专业,同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水稻育种,参加育成并通过省级审定的水稻品种6个,获得省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各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武立权
姓名:武立权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5年
职称:副教授
学院:农学院
研究方向:
武立权:男,1975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作物栽培学教研室主任,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水稻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主要从事水稻逆境生理与分子教学与科研工作教育背景
2004.9- 2007.12 安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联合培养)作物学 博士;
2001.9-2004.7 安徽农业大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硕士;
1997.9-2001.7 安徽农业大学 农学 学士。
工作经历
2004.7-2006.8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助 教
2006.7-2008.8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讲 师
2008.10-今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副教授.栽培教研室主任
主持的科研项目
1.沿淮地区水稻可持续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90万,(2011BAD16B06),2011-2015
2.水稻高产轻简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7万,2012
3.沿淮低洼地中低产田稻麦两熟制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子专项, 45万,2009-2011
4.江淮地区中低产田水稻.小麦生产能力提升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省“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 40万,2009-2011
5.水稻叶色突变体叶绿体发育与基因定位的研究,省教育厅自然科学资金重点项目, 4万,2009-2010
6.不同施氮量引起水稻功能叶片光合效率差异机理的研究,省教育厅青年人才资金, 1万, 2009-2011
7.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0万,2009
8.水稻新品种与轻简化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0万,2010
参加的科研项目
1.单季中稻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第1参加人(负责田间试验),90万,2006-2010
2.沿淮低洼地农业减灾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参加(本人负责水稻试验与示范),1980.0万,2009-2011
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
1.《作物栽培学》研究型.创新性实验课的探讨,安徽农业大学,2009-2012
2.《作物栽培学》研究型.创新性实践课程开设模式探讨,安徽农业大学,2009-2011
主要获奖成果
1.优质水稻生产主要环节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研究,2004,安徽省科技进步3等奖,第4完成人
2.淠史杭灌区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2008,安徽省科技进步3等奖,第3完成人
3.安徽单季稻水肥精确管理技术研究,2006年省级科技成果,第2完成人
4.安徽省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2008,省级科技成果,第6完成人
5.单季中稻“阶段栽培法”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2010,省级科技成果,第2完成人
表彰
1.先进科技工作者,安徽省科技厅,2007
2.先进科技工作者,安徽省科技厅,2008
3.先进科技工作者,安徽省科技厅,2010
出版教材与专著
1.《安徽稻作学》,参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1
2.《作物栽逆境与调控》,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十一五”规划教材)
制定省级地方标准
1.沿淮低洼地旱稻机直播生产技术(2011年审定)
1.沿淮麦茬稻旱播旱管生产技术 (DB34/T1228-2010)
2.单季杂交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规程(DB34/T685-2007)
3.沿淮机插水稻优质高产生产技术(DB34/T588-2006)
发表论文
1.Liquan Wu, Ruiqing Li, Qingyao Shu.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Albino Green-Revertible Mutant G9 in Rice,Crop science,2011,21:2706-2715
2.武立权,沈圣泉,王荣富,舒庆尧.黄叶水稻突变体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核农学报,2007,25(5):425-429
3.武立权,王荣富,吴殿星,舒庆尧.水稻黄叶突变体剑叶衰老与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核农学报,2008,22(1):1-4.
4.武立权,黄义德,张四海,高军. 淠史杭灌区水稻“浅湿灌溉”与“浅灌深蓄”技术的节水效应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33(4):537-541.
5.武立权,黄义德,王荣富,黄正来.旱作水稻品质性状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33(4):542-546..
6.武立权,黄义德,肖幼,周虹.淠史杭灌区水稻水分生产函数与优化灌溉制度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33(3):297-301.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魏凤珍
姓名:魏凤珍
性别:女
出生年月:
职称:教授
学院:农学院
研究方向:
1986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学院农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安徽省东至县农牧局工作,1992.9~1995.7年在安徽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攻读硕士,获农学硕士学位, 同年留校任教。1997年11月-12月在浙江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高级研修班,获结业证书。2001年8月晋升副教授,2004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2007.9-2008.7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当国内访问学者,获国内访问学者证书。2009年11月晋升教授。
主要教学经历与成果:
主讲课程有《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杂草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设计》等。参编农学本科专业教材《作物栽培学》一部。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农田(包括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玉米、油菜、草坪等作物田)杂草识别及防除、牧草饲料作物(包括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菊科牧草等的)栽培技术、作物生理生态及作物栽培与耕作的研究工作。
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花后短暂高温渍水逆境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机理及其氮素调控(2010年,项目编号:31071356,第三参加人)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作物减灾应变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科技部,( 2009BADA6B03-2),第一主持人
3.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皖南山区茶草复合生态系统效益、机理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安徽省教育厅.(2003KJ029zd),第一主持人
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安徽课题:江淮平原区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2007BAD89B10).第三参加人
5.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花后高温渍水逆境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机理的研究.安徽省科技厅.(070411013).第二参加人
6.安徽省农业科技开发项目:怀远县小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第三参加人
7.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稻类旱作节水机理与节水栽培技术规程.安徽省教育厅.(2004KJ157zd),第二参加人
8.“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淮北旱茬小麦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 .安徽省科技厅.(2006BAD02A06),主要参加人
9.安徽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科研基金:小麦抗倒机理与防倒新技术的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 第二参加人
主要科研成果:
1.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稻类旱作技术研究,排名9
2.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技术集成与应用 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 排名5
代表性论文论著:
1.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2010, 30(1):123-128
2.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年前冻害和茎秆抗倒性能影响的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2010, 26(4):696-699
3.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作物学报,2008,34(6): 1080-1085
4.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土壤渍水逆境对冬小麦N、P、K素营养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06,20(3) :162-165
5.氮肥运筹技术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2007 ,22(1):26-29
6.氮肥运筹模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调控效应的研究.中国粮油学报,2009,24(1):11-15
7.土壤渍水对孕穗期冬小麦氮磷钾营养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 , 2007,23(6):556-560
8.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小麦氮素营养及产量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 ,2006,22(9):127-129
9.孕穗至灌浆期土壤渍水对冬小麦N、P、K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34(2):208-21
10.农业高校中专科生思政教育工作方法探索.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18(2):89-91
11.沿淮地区生态条件分析与稻茬麦应变抗逆栽培技术规程.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11):3196-3197
12.新麦18特征特性与亩产550kg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14): 4158-4160
13.小麦抗寒性的影响因素及小麦冻害的防御与补救措施.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10):2078-2080
14.氮肥运筹对不同穗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调控效应的研究.安徽农学通报 2007,13(17):53-54,40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黄正来
姓名:黄正来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3年6月
职称:教授
学院:农学院
研究方向:
1963年6月生,1985年7月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科研与科技服务工作。现任研究生学院第一(农学院)党支部书记,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所所长,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安徽省“115”小麦创新团队成员;2009元月至2010年12月曾挂职任铜陵市郊区副区长。主讲《作物栽培学》、《农学概论》等农学类本专科生与硕士研究生课程;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20多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和奖励8项,安徽省及安徽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4次,科技部“十一五”粮丰工程先进个人1次;发表论文30多篇。
主要教学经历与成果:
主讲课程:
作物栽培学总论(本科)、作物栽培学(本科)、农业概论(本科)、农学概论(本科)、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研究生)、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题(研究生)。
教学成果:
1.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校级教学成果1等奖,2003
2.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省级教学成果2等奖,2005
3. 种植类专业实习教学实行产学研结合的改革,校级教学成果2等奖,1997
出版教材:
作物栽培学(高等农业院校地方教材,参编),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ISBN7-81066-418-2/S319
主要研究领域:
1. 小麦、大豆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
2. 小麦高产栽培生理生态
3. 小麦抗逆应变栽培生理生态
主要科研项目:
1.沿淮江淮地区稻麦持续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团队,2011.01-2015.12
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土地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土资源部行业专项子课题(201111010-07),2011.01-2013.12
3.沿淮江淮地区水稻茬小麦高产稳产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D02A06-20),2006.01-2010.12
4.小麦-水稻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7BAD89B10-2),2008.01-2010.12
5.稻茬小麦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综合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安徽省农发局土地治理科技项目,2009.07-2010.10
6.小麦高产攻关科学播种技术示范与推广,安徽省农发局土地治理科技项目, 2008.05-2009.10
7.黄淮海冬麦技术集成与示范(安徽),农业部农产品重大推广项目,2007.9-2008.9
8.中强筋小麦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安徽省农发局土地治理科技项目, 2006.05-2007.10
9.合肥地区黑豆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研究,合肥市科技攻关项目,2005.01-2006.12
10.沿淮水旱间作区水稻茬小麦丰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2004.10-2006.06
主要科研成果:
1.沿淮稻茬小麦丰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第1完成人
2.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9完成人
3.淮北东部旱作区小麦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2008年,宿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第4完成人
4.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33综合增产技术,2002年,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第4完成人
5.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2002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8完成人
6.小麦品种淀粉品质及糯性变异的研究,2001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6完成人
7.淮北地区稻麦两熟节本、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技术研究,2000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第3完成人
代表性论文论著:
1.追氮时期对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2010,30(2)342~345
2.秸秆机械全量粉碎还田与密肥调控对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10,40(10):5017~5020
3.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稳定性及其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中国粮油学报,2009,24(2):31~35
4.追施氮肥对皖麦48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6(3):391~395
5.不同栽培措施对扬麦12淀粉糊化参数及其他品质性状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9,39(22):10395~10397
6.浅析小麦冻害机理及栽培措施,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100~101
7.小麦品质性状的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分析,核农学报,2008,22(5):706~711
8.小麦糊化特性参数稳定性分析及其与其他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激光生物学报,2008,17(5):587~592
9.播期、密度和追肥对黑豆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安徽农学通报,2007,13(7):128-129
10.六种基因型草坪草染色体核型分析,草业学报,2006,15(6):109~111
11.菜用大豆品质研究进展,种子,25(1):53-55
12.基因型和播期对不同筋力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33(1):25~29
13.花期追施氮肥对菜用大豆AC10生理指标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激光生物学报,2005,14(3):193~196
14.粳籼稻亚种苗期叶片荧光特性的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0 (1) : 1-5
15.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苗期若干光合特性初探,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0(2):113-116
16.安徽省主要小麦推广品种品质状况分析,粮食与饲料工业,1999,(9):1~2
17.教学进程表的研制与实施,高等农业教育,1999,99(9):63-64
18.延衰剂对小麦开化后物质积累运转的调节效应,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25(4):375~377
19.安徽麦作学,安徽科教出版社,2009,181~198(第十二章、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周桃华
姓名:周桃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1年
职称:副教授
学院:农学院
研究方向:
男,1961年生,中共党员,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作物栽培教研室主任。第七届中国作物学会理事,第五届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七届安徽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棉花专业组成员。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棉麻作物栽培的教学及棉麻高产优质栽培生理生态技术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编写出版教材、著作3部,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以及安徽省高效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主要承担《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栽培学》、《经济作物栽培学》、《农业政策与法规》、《科技写作》等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工作。2001年以来,先后获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走“大别山道路”先进个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安徽省“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安徽农业大学
添加安徽农业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安徽农业大学考研分数线、安徽农业大学报录比、安徽农业大学考研群、安徽农业大学学姐微信、安徽农业大学考研真题、安徽农业大学专业目录、安徽农业大学排名、安徽农业大学保研、安徽农业大学公众号、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安徽农业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