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培养方案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微信,为你答疑,送资源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培养方案 正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数理和力学基础,具有系统而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力学试验技能和计算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研能力的,能够在力学及相邻学科从事科研、教学、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的高层次、创新性专门人才。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力学一级学科下设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该专业主要从事一般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工程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是目前力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该专业尤其注重结合动力学、计算力学、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现代控制理论,对各种工程系统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土木、机械、车辆制造、航空航天和智能机器人等工程领域。
近5年来,该学科点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以及企业攻关项目,开展了活跃的国际交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多篇重要研究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发展了动力学理论,促进了力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并解决了一些大型工程系统的建模与数值仿真方面的难题。
主要研究方向:
01 分析结构力学与辛数学方法
02 动力学与最优控制
03 随机振动及非线性振动
04 复杂系统与多体系统动力学
固体力学
固体力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力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以连续介质力学为基础,研究固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变形、运动、破坏等力学行为及其规律的定量描述;研究固体介质中力学与热、电、磁、相变等物理过程的耦合效应;以及通过它的界面与流体,如血管与血液流动、土体与土孔隙中水和气流动的相互作用。固体力学更是一门技术学科,特别在计算机与计算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它对推动航天、土木、水利、机械、材料、地质、能源、环境和生物等工程领域的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大连理工大学固体力学专业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共有博士生指导教师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钟万勰教授。近年来该学科主持和承担了数十项国家重要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三项、面上项目二十余项、国家攀登项目的子项目两项、以及欧共体等资助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多项。代表性的专著有“应用力学对偶体系”、“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计算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辛弹性力学“、“非线性有限元”、“结构分析光测力学”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主要研究方向:
01应用力学的辛数学方法
02 多孔多相介质力学
03 计算固体力学与耦合问题数值方法
04 破坏力学
05 工程流变学与颗粒材料力学
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是研究各种静止和运动条件下流体规律的科学。现代流体力学主要的研究手段包括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数值计算,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该学科点多年来主要研究的领域有:非线性波浪与物体的相互作用理论及计算;流体力学的计算方法;哈密顿体系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斯托克斯流的一般理论及解析解;污染物质在不饱和土壤中迁移的实验与数值模拟;流动过程中流体的混合以及质量、热量传递过程的强化技术;非定常管流的数值模拟;湍流的数值模拟;流体流动稳定性分析等。近年来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欧洲共同体国际科学合作基金项目。此外,承担了一些重要的工程项目的研究工作,解决了许多工程中的关键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
01 流体力学中的辛技术及应用
02 磁流体中智能机器鱼机理与优化设计
03 流动的稳定性分析及湍流模拟
04 流体的混合及热质传递强化技术
05 港口海岸工程及海洋工程
06 计算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学科,运用现代力学的知识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其研究领域几乎涉及所有的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土木、机械、水利、造船、材料、化工、能源、环境和生物等。并且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信息、材料、生命、电子等新兴学科和战略高技术产业,对工程力学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研究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展和深入。
工程力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同相关学科结合,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技术,研究工业装备和工程结构中的关键力学问题以及多学科交叉问题,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先进的数值分析技术、试验技术、先进的设计方法和理论,以及实现这些理论和技术的软件平台和实现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学科点组建于1957年,依托于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一级学科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教学设备条件先进,师资力量强。师资队伍包括程耿东教授和欧进萍教授两位中科院院士、18名博士生导师,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国家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教育部及其它部省级一、二等奖30余项。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八六三、九七三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一批重要科研项目,出版和发表学术著作和高水平论文几百篇(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主要研究方向:
01 工程结构多学科优化与反问题
02 结构与多学科耦合系统仿真软件与应用
03 先进材料与结构性能表征与现代设计理论
04 工程结构动力分析与控制
05 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与健康诊断
计算力学
计算力学是力学的重要分支,它是根据力学中的理论,利用现代计算环境和各种数值方法,解决科学和工程实际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横贯力学的各个分支,在航天、航空、机械、土木、生物医学等工程领域有重要应用,也是与信息、材料、生命等新兴学科交叉的有力工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上述领域以及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对计算力学的人才都有强烈的需求。
本学科于1987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1997年学科调整后并入工程力学专业,2003年再次自主设立,目前已经发展为国际知名的计算力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针对国民经济和重大工程问题中的关键力学及相关耦合问题,以数值计算和仿真为主要手段,开展计算力学和工程科学计算中的科学问题、关键算法以及大规模计算工程软件的核心技术/工程应用问题等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结构与多学科分析和优化理论及应用;计算力学的基本理论、数值方法及应用;计算力学与大规模工程和科学计算软件系统。
本专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适应面宽,计算和软件能力突出、面向工程的高层次计算力学人才。
学科点近3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等奖项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目前在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863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本学科在基础理论、软件研发、工程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国内处于领先,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主要研究方向:
01 工程优化与反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应用
02 多场与多尺度耦合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应用
03 现代有限元方法、计算建模与科学计算可视化
04交缘与交叉学科中的关键力学问题
05计算流体力学
岩土与环境力学
岩土与环境力学是岩土工程、岩土环境工程的基础学科。以它们为背景发展的多孔多相介质力学构成了现代岩土力学与岩土-环境力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同时也是对能模型化为多孔多相介质的混凝土、地下油层、蜂窝状功能材料、生物骨架等工程材料中力学及以力学为中心的耦合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它与建筑、水利、水电、交通、铁路、海洋、石油、采矿、环境、材料、结构、生物、军事甚至航天等工程领域都密切相关,是对上述各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基础理论学科。
本专业依托工程力学系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五位博士生导师,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的合作联系。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一项、国家杰出青年项目一项、国家973项目及其子课题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余项、欧共体等资助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三项。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高校自然科学奖三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多场多相条件下岩土介质的非线性力学特性、岩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岩土工程监测与调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主要研究方向:
01多孔多相材料中非线性力学及耦合问题
02 环境土力学
03 岩土力学试验测试技术与土的本构关系
04 岩石力学、地下工程与边坡工程
05 土壤渗流
动力学与控制
该专业主要从事复杂系统的动力学分析、计算及控制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着眼于开展面向学科前沿与工程实际需求的交叉学科研究,培养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该学科是目前应用力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该专业尤其注重结合动力学、计算力学、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现代控制理论,对各种工程系统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土木、机械、车辆制造、航空航天和智能机器人等工程领域。
近5年来,该专业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以及企业攻关项目,开展了活跃的国际交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多篇重要研究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发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动力学与控制理论与计算方法,促进了力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并解决了一些大型工程系统的建模与数值仿真方面的难题。钟万勰院士是《动力学与控制学报》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
01工程结构振动分析、控制与优化
02 智能材料与结构控制
03 机器人系统动力学
04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
应用与实验力学
应用实验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学科,是力学与工程相结合的重要纽带,运用现代力学的知识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 其研究领域几乎涉及所有的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土木、机械、水利、造船、材料、化工、能源、环境和生物等。应用实验力学重点在应用和实验两个方面,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能在理论、实验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出开创性成果的综合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应用实验力学是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该学科依托于工程力学系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较悠久的研究历史和良好基础,建立了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队伍,拥有较完善的实验设备与仪器。能在宏观、细观等不同层次上,进行跨学科的数值模拟和力学实验。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八六三、九七三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近40项,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5项,出版有代表性的专著和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近三年各类科研经费累计达到1000余万,目前在研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经费总计500余万元。应用实验力学硕士点欢迎力学、机械、土木、材料、生物等相近专业的考生。
主要研究方向:
01材料和结构在特殊环境下的力学行为
02 岩土和环境力学实验测试技术及基础理论研究
03 海洋工程抗振技术与实验监测技术
04 爆炸力学、冲击动力学、爆破工程、爆炸加工
05 大型工业装备故障诊断、强度与可靠性分析
生物与纳米力学
生物与纳米力学是力学与生物和微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运用现代力学、微纳米技术、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与人体健康和微纳科技领域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 其研究领域涉及到力学、医药、生物、机械、材料、电子、控制、测量、微纳科技等领域。该硕士点依托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从微纳观到宏观的各种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包括宏/微/纳米尺度的测量与观察仪器、纳米力学测试仪器、新材料和结构等各种力学性能的测试和人临床检测设备与仪器。生物与纳米力学重点在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面,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勇于创新科学精神,能在理论、实验和应用等研究方面出开创性成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生物与纳米力学是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是一门富有朝气的新兴学科。该学科依托于工程力学系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队伍,拥有较完善的实验设备与仪器。能在宏观、细观等不同层次上,进行跨学科的数值模拟和力学实验。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八六三、九七三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近30余项,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6项,出版有代表性的专著和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近三年各类科研经费累计达到600余万,目前在研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生物与纳米力学硕士点欢迎力学、生物、医学、材料、微电子等相近专业的考生。
主要研究方向:
01生物器官生物力学模型及新材料应用研究
02分子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
03微纳米与多尺度力学研究
04生物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其多功能化
航空航天力学与工程
航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航空航天科技对于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重大科技专项研究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力学学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力学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多复杂而困难的力学问题,航空航天技术的突破需要发展新理论和新方法,并解决一批关键力学问题。例如:飞行器结构和材料新构型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可变体结构设计,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与热防护等问题。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对航空航天力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突出。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力学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现有中科院院士2人。航空航天力学与工程是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该学科依托于工程力学系、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航空航天学院,有较悠久的研究历史和良好基础,建立了以7位博士生导师为主的学术队伍,拥有较完善的实验设备与仪器。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八六三、九七三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近40项,出版有代表性的专著和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近三年各类科研经费累计达到720余万,目前在研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经费总计740余万元。
该专业培养既有深厚基础理论,又能处理复杂工程问题,有很强综合能力的航空航天力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01飞行器结构优化设计
02 先进材料与结构
03 气动与热防护
04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
05 航空航天推进技术
三、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博士研究生导师可根据课题需要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协助工作,也可吸收学有专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指导小组。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中期考核、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进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博士研究生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工作需要及个人的特点适当安排学习若干课程,以拓宽专业基础、掌握开拓性、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方法。鼓励博士研究生跨学科选修专业课程。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四、学习年限
1、非定向委培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4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定向、委培)的基本学制为3-5年;直接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年(含学习课程1年);硕博连读(含提前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2年)。2、申请学位最长年限统一为6~8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6~8年(含休学时间)。
3、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博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
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博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6年;再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履行上述同样手续,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8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不低于8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论文工作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研究生需阅读10篇有关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后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等关键问题。
博士研究生、直接攻博研究生原则上在入学后第3学期(最迟不超过第4学期)、硕博连读研究生在第5学期(最迟不超过第6学期)。博士生开题由各学科专业组织,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进行。
2、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应在其开题以后6个月以上进行,内容包括已经取得的阶段工作成果、存在问题及后续具体工作计划等内容。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由各学部(学院)自行制定考核办法和组织考核。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检查课程学习的学分是否满足要求,论文研究的进展情况等。
3、学术活动
研究生学习期间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记录学术活动内容和收获。博士生至少参加1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际或国内学术活动并做学术报告。博士生完成学部(学院)规定的学术活动要求(即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总次数≥23次,本人主讲次数≥5次),即获得4学分。
4、发表学术论文。
在研究工作基础上,至少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有正式录用函)3篇以上学术论文,但在我校主办的同一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只以该期刊一篇论文计,并且须至少满足如下两个条件之一:(1)在SCI收录的境外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或录用论文一篇;(2)在EI收录的境外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并在其它中文或英文(国内或国外)的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在修完必要的学分后,学生必须开展相对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从文献阅读,选题,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计算机编程和(或)实验,大型商业软件的学习与熟练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参与科研项目并独立完成和编写一定分量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后撰写符合学位论文要求的毕业论文。博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可以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也可以是高新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和相当的工作量。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并反映作者在本门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按学校有关要求执行。
八、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n 钟万勰, 应用力学的辛数学方法.应用力学的辛数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n 程耿东,工程优化设计基础. 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n 姚伟岸、钟万勰,辛弹性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n 黄筑平,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n 胡海昌,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81;
n 王勖成,邵敏,有限元法基本原理与数值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n 林家浩, 张亚辉, 随机振动的虚拟激励法. 科学出版社, 2004;
n 王仁,熊祝华,黄文彬,塑性力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98;
n 土的工程性质,黄文熙主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n 土工原理与计算,殷宗泽,钱家欢,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n 雷志栋,土壤水动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n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工研究所,土工试验技术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n Fredlund,D.G., Rahardjo,H.,非饱和土土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n Thomas H Courtney,材料的力学行为;
n 吴凤林等,力学实验 基础和流体力学部分 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n 苏先基等,力学实验 固体力学部分 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n 陶祖莱主编,生物力学导论,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0;
n 云大真 于万明著,结构分析光测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n 张兆顺,崔桂香 著,流体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n 王英,谢晓晴,李海英 著,流体力学实验,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n 张廷芳 著,计算流体力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n 陆金甫,关治 著,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n 张亚辉,林家浩,结构动力学基础,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n 洪嘉振,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n J.C.Simo and T.Hughes Computational Inelasticity, Springer-Verlag, NY, 1998;
n E.W.Billington, Introduction to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Adam and Boston Ltd., 1986;
n K.L Johnson, Contact Mechan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n J. B. Burl, Linear Optimal Control - and Methods, Addison-Wesley Longman, 1998;
n A.E. Bryson, Dynamic Optimization. Addison Wesley, 1999;
n J.L. Junkins, Kim Y., Introduction to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Flexible Structures, AIAA, 1993
n M. Green, D.J.N. Limebeer, Linear Robust Control,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1995
n L.E. Malvern, Introduction to the Mechanics of a Continuum medium, Prentice-Hall Inc., 1969;
n M.A. Crisfiel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Volume 1: Essentials, Joun Wiley & Sons, 1991
n M.A.Crisfiel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Volume 2: Advanced topics, Wiley, 1997
n C. Zienkiewicz, R.L. Taylor,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5th Edition, Volume 1,2,3、,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0
n AIAA Journal
n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
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n Archive for Rational Mechanics and Analysis
n Coastal Engineering
n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n Computational Material Science
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n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n Computers and Fluids
n Continuum Mechanics and Thermodynamics
n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n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n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n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n Geotechnique
n 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Geometry & Application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 Mass Transfer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ethod in Fluid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 Geomechanics Abstracts
n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mechanics
n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n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n Journal of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n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n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n Journal of Hydrolytic Engineering
n Journal of Hydrolytic Research
n Journal of Fluids of Structures
n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n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n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n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n Mechanics of Materials
n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 Nanotechnology
n Nature
n Optical Engineering
n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n Ocean Engineering
n Physics of Fluid
n Physical Review B
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 Science
n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n Soil and Foundation
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n Strain
n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n 固体力学学报(中文版)
n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n 光学技术
n 光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
n 力学学报(中文版)
n 力学学报(英文版)
n 力学与实践
n 应用数学与力学
n 应用力学学报
n 水动力学进展
n 中国科学
n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n 岩土工程学报
n 岩土力学
n 实验力学
九、论文评审与答辩
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博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学科点长意见: 院系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点长签字: 主席签字:
日期: 日期:
附:课程设置表
总学分不低于14 学分;公共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学分 要求 |
||
必 修 课 |
公共 必修课 |
3070310010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
36 | 2 | 秋、春 | 考试 | ≥4学分 | |
3100010010 |
口语交流III(基础口语表达) Oral English Communication II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
3100010020 |
口语交流IV(学术交流) Academic English Communication IV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
3100010030 |
阅读与写作III(基础读写技能)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I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
3100010040 |
阅读与写作IV(全球化研究,西方文学、哲学经典)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V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
2070110059 |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Papers Writing and Academic Standards (硕士已修博士免修) |
16 | 1 | 秋 | 考查 | ||||
大类及专业基础课 | 3120020010 |
高等数值分析 Modern Computational Methods |
32 | 2 | 秋 | 考试 | ≥4学分 | ||
3120020020 |
应用泛函分析 Applied Functional Analysis |
32 | 2 | 秋 | 考试 | ||||
3120020030 |
非线性分析 Nonlinear Analysis |
32 | 2 | 秋 | 考试 | ||||
选 修 课 |
专业 选修课 |
2040120023 |
连续介质力学 Continuum Mechanics |
48 | 2.5 | 秋 | 考试 | ≥6学分 | |
2040120033 |
高等流体力学 Fluid Mechanics |
48 | 2.5 | 秋 | 考试 | ||||
2040130019 |
力学中的泛函分析与变分原理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Variational Principles in Mechanics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130029 |
结构优化理论和方法 Theory and Method fo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
48 | 2.5 | 秋 | 考试 | ||||
2040130039 |
计算动力学(一) Computational Dynamics(1)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130049 |
计算动力学(二) Computational Dynamics(2)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130059 |
有限元及数值方法 Finite Element and Numerical Methods |
48 | 2.5 | 春 | 考试 | ||||
2040130069 |
弹塑性力学 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
48 | 2.5 | 春 | 考试 | ||||
2040130079 |
现代实验力学 Moder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
48 | 2.5 | 秋 | 考试 | ||||
2040130089 |
固体力学(一) Solid Mechanic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130099 |
固体力学(二)-破坏力学基础 Solid Mechanics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130109 |
非线性动力学 Nonlinear Dynamics |
48 | 2.5 | 春 | 考试 |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学分 要求 |
|
选 修 课 |
专业 选修课 |
2040130119 |
计算流体力学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
48 | 2.5 | 春 | 考试 | ≥6学分 |
2030230103 | 高等土力学 | 48 | 2.5 | 秋 | 考试 | |||
公共 选修课 |
3070350020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f classics of Marx, Engels and Lenin |
18 | 1 | 春 | 考查 | ||
2130050009 |
体育 Sports Curriculum |
16 |
不计 学分 |
秋 | ||||
2070350089 |
研究生人格发展和情绪管理 Personal Developments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s |
16 | 秋 |
力学
(专业代码:0801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本专业着力夯实学生的数学理论基础,对学生力学建模、分析、计算和实验技能进行全面训练,并注重培养学生在力学相关计算软件应用、研究与开发的能力。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数学及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前沿动态,具备在力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继续深造或从事科研、教学、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力学一级学科下设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该专业主要从事一般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工程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是目前力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该专业尤其注重结合动力学、计算力学、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现代控制理论,对各种工程系统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土木、机械、车辆制造、航空航天和智能机器人等工程领域。
近5年来,该学科点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以及企业攻关项目,开展了活跃的国际交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多篇重要研究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发展了动力学理论,促进了力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并解决了一些大型工程系统的建模与数值仿真方面的难题。
主要研究方向:
01 分析结构力学与辛数学方法
02 动力学与最优控制
03 随机振动及非线性振动
04 复杂系统与多体系统动力学
固体力学
固体力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力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以连续介质力学为基础,研究固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变形、运动、破坏等力学行为及其规律的定量描述;研究固体介质中力学与热、电、磁、相变等物理过程的耦合效应;以及通过它的界面与流体,如血管与血液流动、土体与土孔隙中水和气流动的相互作用。固体力学更是一门技术学科,特别在计算机与计算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它对推动航天、土木、水利、机械、材料、地质、能源、环境和生物等工程领域的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大连理工大学固体力学专业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共有博士生指导教师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钟万勰教授。近年来该学科主持和承担了数十项国家重要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三项、面上项目二十余项、国家攀登项目的子项目两项、以及欧共体等资助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多项。代表性的专著有“应用力学对偶体系”、“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计算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辛弹性力学“、“非线性有限元”、“结构分析光测力学”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主要研究方向:
01应用力学的辛数学方法
02 多孔多相介质力学
03 计算固体力学与耦合问题数值方法
04 破坏力学
05 工程流变学与颗粒材料力学
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是研究各种静止和运动条件下流体规律的科学。现代流体力学主要的研究手段包括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数值计算,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该学科点多年来主要研究的领域有:非线性波浪与物体的相互作用理论及计算;流体力学的计算方法;哈密顿体系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斯托克斯流的一般理论及解析解;污染物质在不饱和土壤中迁移的实验与数值模拟;流动过程中流体的混合以及质量、热量传递过程的强化技术;非定常管流的数值模拟;湍流的数值模拟;流体流动稳定性分析等。近年来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欧洲共同体国际科学合作基金项目。此外,承担了一些重要的工程项目的研究工作,解决了许多工程中的关键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
01 流体力学中的辛技术及应用
02 磁流体中智能机器鱼机理与优化设计
03 流动的稳定性分析及湍流模拟
04 流体的混合及热质传递强化技术
05 港口海岸工程及海洋工程
06 计算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学科,运用现代力学的知识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其研究领域几乎涉及所有的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土木、机械、水利、造船、材料、化工、能源、环境和生物等。并且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信息、材料、生命、电子等新兴学科和战略高技术产业,对工程力学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研究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展和深入。
工程力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同相关学科结合,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技术,研究工业装备和工程结构中的关键力学问题以及多学科交叉问题,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先进的数值分析技术、试验技术、先进的设计方法和理论,以及实现这些理论和技术的软件平台和实现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学科点组建于1957年,依托于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一级学科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教学设备条件先进,师资力量强。师资队伍包括程耿东教授和欧进萍教授两位中科院院士、18名博士生导师,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国家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教育部及其它部省级一、二等奖30余项。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八六三、九七三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一批重要科研项目,出版和发表学术著作和高水平论文几百篇(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主要研究方向:
01 工程结构多学科优化与反问题
02 结构与多学科耦合系统仿真软件与应用
03 先进材料与结构性能表征与现代设计理论
04 工程结构动力分析与控制
05 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与健康诊断
计算力学
计算力学是力学的重要分支,它是根据力学中的理论,利用现代计算环境和各种数值方法,解决科学和工程实际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横贯力学的各个分支,在航天、航空、机械、土木、生物医学等工程领域有重要应用,也是与信息、材料、生命等新兴学科交叉的有力工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上述领域以及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对计算力学的人才都有强烈的需求。
本学科于1987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1997年学科调整后并入工程力学专业,2003年再次自主设立,目前已经发展为国际知名的计算力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针对国民经济和重大工程问题中的关键力学及相关耦合问题,以数值计算和仿真为主要手段,开展计算力学和工程科学计算中的科学问题、关键算法以及大规模计算工程软件的核心技术/工程应用问题等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结构与多学科分析和优化理论及应用;计算力学的基本理论、数值方法及应用;计算力学与大规模工程和科学计算软件系统。
本专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适应面宽,计算和软件能力突出、面向工程的高层次计算力学人才。
学科点近3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等奖项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目前在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863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本学科在基础理论、软件研发、工程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国内处于领先,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主要研究方向:
01 工程优化与反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应用
02 多场与多尺度耦合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应用
03 现代有限元方法、计算建模与科学计算可视化
04交缘与交叉学科中的关键力学问题
05计算流体力学
岩土与环境力学
岩土与环境力学是岩土工程、岩土环境工程的基础学科。以它们为背景发展的多孔多相介质力学构成了现代岩土力学与岩土-环境力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同时也是对能模型化为多孔多相介质的混凝土、地下油层、蜂窝状功能材料、生物骨架等工程材料中力学及以力学为中心的耦合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它与建筑、水利、水电、交通、铁路、海洋、石油、采矿、环境、材料、结构、生物、军事甚至航天等工程领域都密切相关,是对上述各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基础理论学科。
本专业依托工程力学系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五位博士生导师,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的合作联系。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一项、国家杰出青年项目一项、国家973项目及其子课题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余项、欧共体等资助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三项。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高校自然科学奖三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多场多相条件下岩土介质的非线性力学特性、岩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岩土工程监测与调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主要研究方向:
01多孔多相材料中非线性力学及耦合问题
02 环境土力学
03 岩土力学试验测试技术与土的本构关系
04 岩石力学、地下工程与边坡工程
05 土壤渗流
动力学与控制
该专业主要从事复杂系统的动力学分析、计算及控制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着眼于开展面向学科前沿与工程实际需求的交叉学科研究,培养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该学科是目前应用力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该专业尤其注重结合动力学、计算力学、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现代控制理论,对各种工程系统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土木、机械、车辆制造、航空航天和智能机器人等工程领域。
近5年来,该专业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以及企业攻关项目,开展了活跃的国际交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多篇重要研究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发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动力学与控制理论与计算方法,促进了力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并解决了一些大型工程系统的建模与数值仿真方面的难题。钟万勰院士是《动力学与控制学报》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
01工程结构振动分析、控制与优化
02 智能材料与结构控制
03 机器人系统动力学
04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
应用与实验力学
应用实验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学科,是力学与工程相结合的重要纽带,运用现代力学的知识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 其研究领域几乎涉及所有的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土木、机械、水利、造船、材料、化工、能源、环境和生物等。应用实验力学重点在应用和实验两个方面,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能在理论、实验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出开创性成果的综合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应用实验力学是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该学科依托于工程力学系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较悠久的研究历史和良好基础,建立了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队伍,拥有较完善的实验设备与仪器。能在宏观、细观等不同层次上,进行跨学科的数值模拟和力学实验。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八六三、九七三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近40项,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5项,出版有代表性的专著和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近三年各类科研经费累计达到1000余万,目前在研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经费总计500余万元。应用实验力学硕士点欢迎力学、机械、土木、材料、生物等相近专业的考生。
主要研究方向:
01材料和结构在特殊环境下的力学行为
02 岩土和环境力学实验测试技术及基础理论研究
03 海洋工程抗振技术与实验监测技术
04 爆炸力学、冲击动力学、爆破工程、爆炸加工
05 大型工业装备故障诊断、强度与可靠性分析
生物与纳米力学
生物与纳米力学是力学与生物和微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运用现代力学、微纳米技术、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与人体健康和微纳科技领域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 其研究领域涉及到力学、医药、生物、机械、材料、电子、控制、测量、微纳科技等领域。该硕士点依托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从微纳观到宏观的各种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包括宏/微/纳米尺度的测量与观察仪器、纳米力学测试仪器、新材料和结构等各种力学性能的测试和人临床检测设备与仪器。生物与纳米力学重点在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面,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勇于创新科学精神,能在理论、实验和应用等研究方面出开创性成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生物与纳米力学是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是一门富有朝气的新兴学科。该学科依托于工程力学系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队伍,拥有较完善的实验设备与仪器。能在宏观、细观等不同层次上,进行跨学科的数值模拟和力学实验。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八六三、九七三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近30余项,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6项,出版有代表性的专著和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近三年各类科研经费累计达到600余万,目前在研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生物与纳米力学硕士点欢迎力学、生物、医学、材料、微电子等相近专业的考生。
主要研究方向:
01生物器官生物力学模型及新材料应用研究
02分子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
03微纳米与多尺度力学研究
04生物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其多功能化
航空航天力学与工程
航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航空航天科技对于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重大科技专项研究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力学学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力学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多复杂而困难的力学问题,航空航天技术的突破需要发展新理论和新方法,并解决一批关键力学问题。例如:飞行器结构和材料新构型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可变体结构设计,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与热防护等问题。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对航空航天力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突出。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力学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现有中科院院士2人。航空航天力学与工程是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该学科依托于工程力学系、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航空航天学院,有较悠久的研究历史和良好基础,建立了以7位博士生导师为主的学术队伍,拥有较完善的实验设备与仪器。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八六三、九七三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近40项,出版有代表性的专著和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近三年各类科研经费累计达到720余万,目前在研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经费总计740余万元。
该专业培养既有深厚基础理论,又能处理复杂工程问题,有很强综合能力的航空航天力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01飞行器结构优化设计
02 先进材料与结构
03 气动与热防护
04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
05 航空航天推进技术
三、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中期、答辩、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而且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硕士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四、学习年限
1、基本学制3年。2、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4年(含休学时间)。
3、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
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硕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4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1学分。对跨专业考入且缺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4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考核通过后每门计1学分,考试成绩合格计入选修课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论文工作必修环节
1、开题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研究生需阅读5篇有关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后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等关键问题。
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学部(学院)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检查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状况、帮助学生把握学位论文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应在第4学期末进行。各类研究生中期考核由各学部(学院)自行制定考核办法并组织考核。
3、学术活动
研究生学习期间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记录学术活动内容和收获。
学术型硕士生完成学部(学院)规定的学术活动要求,即获得2学分的论文学分(即学术型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12次,本人主讲次数≥2次、由指导教师或导师组负责对其学术报告进行考核)。
4、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答辩前硕士生至少以大连理工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硕士生为第二作者可同等计算)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含大连理工大学网络学刊),或参加国际、国内(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表1篇学术论文。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在修完必要的学分后,学生必须开展相对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从文献阅读,选题,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计算机编程和(或)实验,大型商业软件的学习与熟练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参与科研项目并独立完成和编写一定分量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后撰写符合学位论文要求的毕业论文。学位论文要求具有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计划,反映系统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学术探索,具有一定的科学上的前沿性和重大实际工程的应用价值。论文应具有较丰富的工作量,有明确而可信的研究结论。论文的撰写应符合科技文献的编写规范,具有良好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文字表达精炼准确,外文摘要等的编写合乎要求。
八、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1、主要参考书目n 钟万勰, 应用力学的辛数学方法.应用力学的辛数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n 程耿东,工程优化设计基础. 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n 姚伟岸、钟万勰,辛弹性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n 黄筑平,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n 胡海昌,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81;
n 王勖成,邵敏,有限元法基本原理与数值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n 林家浩, 张亚辉, 随机振动的虚拟激励法. 科学出版社, 2004;
n 王仁,熊祝华,黄文彬,塑性力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98;
n 土的工程性质,黄文熙主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n 土工原理与计算,殷宗泽,钱家欢,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n 雷志栋,土壤水动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n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工研究所,土工试验技术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n Fredlund,D.G., Rahardjo,H.,非饱和土土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n Thomas H Courtney,材料的力学行为;
n 吴凤林等,力学实验 基础和流体力学部分 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n 苏先基等,力学实验 固体力学部分 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n 陶祖莱主编,生物力学导论,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0;
n 云大真 于万明著,结构分析光测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n 张兆顺,崔桂香 著,流体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n 王英,谢晓晴,李海英 著,流体力学实验,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n 张廷芳 著,计算流体力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n 陆金甫,关治 著,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n 张亚辉,林家浩,结构动力学基础,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n 洪嘉振,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n J.C.Simo and T.Hughes Computational Inelasticity, Springer-Verlag, NY, 1998;
n E.W.Billington, Introduction to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Adam and Boston Ltd., 1986;
n K.L Johnson, Contact Mechan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n J. B. Burl, Linear Optimal Control - and Methods, Addison-Wesley Longman, 1998;
n A.E. Bryson, Dynamic Optimization. Addison Wesley, 1999;
n J.L. Junkins, Kim Y., Introduction to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Flexible Structures, AIAA, 1993
n M. Green, D.J.N. Limebeer, Linear Robust Control,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1995
n L.E. Malvern, Introduction to the Mechanics of a Continuum medium, Prentice-Hall Inc., 1969;
n M.A. Crisfiel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Volume 1: Essentials, Joun Wiley & Sons, 1991
n M.A.Crisfiel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Volume 2: Advanced topics, Wiley, 1997
n C. Zienkiewicz, R.L. Taylor,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5th Edition, Volume 1,2,3、,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0
2、重要学术期刊
n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
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n Archive for Rational Mechanics and Analysis
n Coastal Engineering
n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n Computational Material Science
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n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n Computers and Fluids
n Continuum Mechanics and Thermodynamics
n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n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n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n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n Geotechnique
n 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Geometry & Application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 Mass Transfer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ethod in Fluid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 Geomechanics Abstracts
n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mechanics
n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n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n Journal of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n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n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n Journal of Hydrolytic Engineering
n Journal of Hydrolytic Research
n Journal of Fluids of Structures
n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n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n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n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n Mechanics of Materials
n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 Nanotechnology
n Nature
n Optical Engineering
n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n Ocean Engineering
n Physics of Fluid
n Physical Review B
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 Science
n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n Soil and Foundation
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n Strain
n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n 固体力学学报(中文版)
n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n 光学技术
n 光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
n 力学学报(中文版)
n 力学学报(英文版)
n 力学与实践
n 应用数学与力学
n 应用力学学报
n 水动力学进展
n 中国科学
n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n 岩土工程学报
n 岩土力学
n 实验力学
n J.of composite materials
n J.of composite structure
n J.of composi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 J.of composites (A) and/or (B)
n J.of reinforced plastics
n J.of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n International J. damage mechanics
n J.of smart material and structures
n 复合材料学报
n
九、论文评审与答辩
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学部学位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学科点长意见: 院系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点长签字: 主席签字:
日期: 日期:
附:课程设置表
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必修课不低于21学分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 要求 |
||
必 修 课 |
公共 必修课 |
207031001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36 | 2 | 秋 | 考试 |
6 学分 |
|
2100010011 |
口语交流I(基础口语表达) Oral English Communication 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16 | 1 | 秋 | 考试 | |||
2100010021 |
口语交流II(学术交流) Academic English Communication II |
16 | 1 | 秋 | 考试 | ||||
2100010033 |
阅读与写作I(基础读写技能)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32 | 2 | 春 | 考试 | |||
2100010043 |
阅读与写作II(全球化研究、西方文学、哲学经典)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I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70110059 |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Papers Writing and Academic Standards |
16 | 1 | 秋 | 考查 | ||||
大类 基础课 |
2040120023 |
连续介质力学 Continuum Mechanics |
48 | 2.5 | 秋 | 考试 | ≥15学分 | ||
2040120033 |
高等流体力学 Fluid Mechanics |
48 | 2.5 | 秋 | 考试 | ||||
2040120013 |
有限元方法与应用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
48 | 2.5 | 春 | 考试 | ||||
专业 基础课 |
2040130019 |
力学中的泛函分析与变分原理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Variational Principles in Mechanics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130029 |
结构优化理论和方法 Theory and Method fo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
48 | 2.5 | 秋 | 考试 | ||||
2040130039 |
计算动力学(一) Computational Dynamics(1)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130049 |
计算动力学(二) Computational Dynamics(2)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130059 |
有限元及数值方法 Finite Element and Numerical Methods |
48 | 2.5 | 春 | 考试 | ||||
2040130069 |
弹塑性力学 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
48 | 2.5 | 春 | 考试 | ||||
2040130079 |
现代实验力学 Moder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
48 | 2.5 | 秋 | 考试 | ||||
2040130089 |
固体力学(一) Solid Mechanic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130099 |
固体力学(二)-破坏力学基础 Solid Mechanics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130109 |
非线性动力学 Nonlinear Dynamics |
48 | 2.5 | 春 | 考试 | ||||
2040130119 |
计算流体力学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
48 | 2.5 | 春 | 考试 | ||||
2030230103 | 高等土力学 | 48 | 2.5 | 秋 | 考试 |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 要求 |
|
选修课 |
专业 选修课 |
2040140011 |
板壳力学 Mechanics of Plate and Shell |
32 | 2 | 春 | 考查 |
≥10学分 |
2040140021 |
爆炸焊接原理 Principle of Explosive Welding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140031 |
爆炸实验力学 Explorati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140041 |
波动分析 Foundation of Stress Wave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140051 |
传质与传热学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140061 |
弹塑性动力学 Elastic-plastic Dynamics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140071 |
多体系统动力学 Dynamics of Multibody Systems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140081 |
非线性有限元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140091 |
先进复合材料和结构力学 Mechanics of Advanced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140101 |
高超声速气动热与热防护 Hypersonic Aeroheating and Thermal Protection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140111 |
工程CAE软件系统 CAE Software System in Engineering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140121 |
工程结构振动控制 Vibration Control i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140131 |
高等光力学 Advanced Photomechanics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140141 |
张量分析 Tensor analysis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140151 |
应用力学的辛数学方法 Symplectic solution methodology in applied mechanics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140161 |
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reliability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140171 |
实验流体力学 Experimental Fluid Mechanics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140181 |
工程流体力学计算与分析 Computation and Analysis of Engineering Fluid Dynamics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140191 |
柔性结构动力学与控制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Flexible structure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140201 |
工程结构设计与分析基础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 |
32 | 2 | 秋 | 考查 |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 要求 |
|
选修课 |
专业 选修课 |
2040430021 |
湍流理论与数值模拟 Turbulence Theor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
32 | 2 | 春 | 考查 |
≥10学分 |
2040140221 |
拓扑优化与材料设计 Topology Optimization and Material Design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140231 |
微/纳米力学及纳米表面工程 Micro/Nanomechanics and Nano-Surface Engineering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140241 |
细观力学 Micromechanics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140251 |
现代结构抗震设计专题 Advances in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140271 |
转子动力学 Rotordynamics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140281 |
非饱和土力学 Unsaturated Soil Mechanics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140291 |
土力学研究与探索 Study and Exploration on Soil Mechanics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140301 |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Foundation of Modern Control Theory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140311 |
实验土力学 Experimental Soil Mechanics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140321 |
边界元法与无网格法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and Meshless Method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140331 |
流体力学中的解析方法 Analytical methods in fluid mechanics |
32 | 2 | 春 | 考查 | |||
2110020019 |
近代物理基础 Modern Physics: Fundamental |
48 | 2.5 | 秋 | 考试 | |||
补修 课程 |
1040141030 | 弹性力学 | 64 | 1 | 秋 | 考试 | ||
1040141080 | 结构力学 | 48 | 1 | 春 | 考试 | |||
1040141100 | 流体力学 | 48 | 1 | 春 | 考试 | |||
1040141160 | 振动力学 | 32 | 1 | 春 | 考试 | |||
公共 选修课 |
207015002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
18 | 1 | 春 | 考查 |
必选 2选1 |
|
2070350031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
18 | 1 | 春 | 考查 | |||
2130050009 |
体育 Sports Curriculum |
16 | 秋 | 不计学分 | ||||
2070350089 |
研究生人格发展和情绪管理 Personal Developments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s |
16 | 秋 |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专业代码:0824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造船技术研究、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国防军工事业等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要求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博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学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以及国际学术的前沿发展动态,能提出本学科中重大的前沿研究课题和方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并能独立地进行国际交流;具备较强的工程设计和实验能力,能掌握现代测试技术、信息分析手段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具备本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有独立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组织和承担一定规模的科研和工程产品研发工作,具有开拓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实力雄厚,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和轮机工程3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本学科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拥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拖曳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设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转化一等奖2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5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国际重要索引刊物SCI、EI和ISTP索引的有150余篇,出版了20部学术专著和教材。本学科与日本广岛大学和英国哥拉斯哥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设立德国劳氏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和日本常石造船公司的研究生奖学金。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依托辽宁和环渤海地区造船与航运基地,与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相关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了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了“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取得了突出的科技转化合作成果。批准成立了“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辽宁省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和“大连市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学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开展高层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包含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二级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是培养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总体设计、制造工艺、结构性能和流体力学性能的高层次人才的学科;轮机工程是集船舶热、机、电和自动化于一体的,从事船舶动力装置设计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学科;水声工程是培养从事水下声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规律,以及利用声波作为信息载体实现水下信息检测和传输研究的高层次人才的学科。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加快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国防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下设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船舶与海洋平台设计及数字化技术研究
2、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制造与管理技术研究
3、结构失效、振动和噪声机理、预报及控制研究
4、水动力学及水下爆炸研究
5、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轮机工程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故障诊断及CAD
2、船舶柴油机排放及电子控制
3、动力装置可靠性与模糊评判
4、动力装置仿真技术
5、油船装卸油仿真
水声工程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水下结构振动与声辐射
2、舰船水下噪声机理、预报及控制
3、噪声源识别和定位
4、水下目标识别与探测技术
5、水下信道和物理场研究
三、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博士研究生导师可根据课题需要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协助工作,也可吸收学有专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指导小组。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中期考核、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进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团队合作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博士研究生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工作需要及个人的特点适当安排学习若干课程,以拓宽专业基础、掌握开拓性、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方法。鼓励博士研究生跨学科选修专业课程。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四、学习年限
1、非定向委培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4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定向、委培)的基本学制为3-5年;直接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年(含学习课程1年);硕博连读(含提前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2年)。2、申请学位最长年限统一为6~8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6~8年(含休学时间)。
3、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博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
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博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6年;再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履行上述同样手续,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8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1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8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论文工作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研究生需阅读50篇有关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后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等关键问题。
博士研究生、直接攻博研究生原则上在入学后第3学期(最迟不超过第4学期)、硕博连读研究生在第5学期(最迟不超过第6学期)。博士生开题由各学科专业组织,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进行。
2、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应在其开题以后6个月以上进行,内容包括已经取得的阶段工作成果、存在问题及后续具体工作计划等内容。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由各学部(学院)自行制定考核办法和组织考核。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检查课程学习的学分是否满足要求,论文研究的进展情况等。
3、学术活动
研究生学习期间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记录学术活动内容和收获。博士生至少参加1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际或国内学术活动并做学术报告。博士生完成学部(学院)规定的学术活动要求(即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总次数≥23次,本人主讲次数≥5次),即获得4学分。
4、发表学术论文。
在研究工作基础上,至少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见刊有正式录用函1篇)3篇以上学术论文,但在我校主办的同一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只以该期刊一篇论文计,并且至少满足如下三个条件之一:(1)在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或录用论文一篇;(2)在E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并在其它中文或英文(国内或国外)的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3)在SCI收录的国内一级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在修完必要的学分后,学生必须在本专业范围内开展相对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从文献阅读,选题,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计算机编程和(或)实验,大型商业软件的学习与熟练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参与科研项目并独立完成和编写一定分量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后撰写符合学位论文要求的毕业论文。博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可以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也可以是高新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和相当的工作量。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并反映作者在本门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按学校有关要求执行。
八、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1、主要参考书目n 纪卓尚,油船总体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7-5611-0977-6,1994
n 余建星,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可靠性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ISBN 7-5618-1382-1,2001
n 赵国藩,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7-5611-1111-8,1996
n 刘人怀,板壳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 7-111-02378-1,1990
n 徐芝纶,弹性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7-04-002892-1,1990
n 黄德波,船舶工程专业英语,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ISBN 7-81073-116-5,2001
n 朱英富等,舰船隐身技术,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ISBN 7-81073-509-8,2003
n C. C. Fuller, et. al., Active Control of Vibration, Academic Press, ISBN-13: 978-0122694417, 1997
n 孙丽萍,船舶结构有限元分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ISBN 7-81073-532-2,2004
n IACS, Common structure rules for double hull oil tankers
n 侯保荣,海洋腐蚀环境理论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 ISBN7-03-007055-0,1999
n 朝倉祝治,《腐蚀事例和对策技术》(日文), 1995
n 叶家玮,现代造船技术概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7-5623-1691-0,2001
n 李树范,纪卓尚,王世连,运输船可行性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7-5611-0298-4/U•10,1990.6
n 姚德源,王其政,统计能量分析原理及其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7-81013-990-8/C•68, 1997
n 张廷芳,计算流体力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7-5611-0558-4,1992
n 王国强,董世汤,船舶螺旋桨理论与应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n 刘应中,船舶在波浪上的运动理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
n 刘应中,船舶兴波阻力理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n 邱大洪,波浪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n 王言英,格林函数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及其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n 马涅采夫,船舶不沉性理论,国防工业出版社,ISBN 15034、1576,1977
n 吴鸿庆,结构有限元分析,中国铁道出版社,ISBN 7-113-03873-5,2002
n 王伯雄,测试技术基础,清华大学,ISBN 7-302-06267-6/TH107,2003
n K J Bathe,Finite Element Procedures,Prentice Hall,ISBN 0-13-301458-4,2005
n 孔德仁,工程测试技术,科学出版社,ISBN 7-03-012529-0,2004
n 蔡萍,现代检测技术与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7-04-010812-7,2001
n 江彦桥,海洋船舶防污染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ISBN 7313024835,2000
n 陈国钧,曾凡明,现代舰船轮机工程,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ISBN 7-81024-734-4, 2001
n 刘伯胜等,水声学原理,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ISBN 7-81007-245-5,1993
n P.C.Etter,水声建模与仿真(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ISBN 7-121-01425-4,2005
n 杜功焕等,声学基础(第2版),南京大学出版社,ISBN 7-305-03631-5, 2001
n 张海澜,理论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978-7-04-020686-9, 2007
n A. D. Pierce, Acoustics,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ISBN 0-88318-612-8, 1989
n Finn B. Jensen et al., Computational ocean acoustics, Springer-Verlag, ISBN 1-56396-209-8, 2000
n E. G. Williams, Fourier acoustics: sound radiation and nearfield acoustical holography, Academic Press, ISNG-0-12-753960-3, 1999
n 陈佐一,流体激振,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 7-302-02906-7/TK24,1998
n Robert D. Blevins, Flow-induced vibration,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SBN 0-442-20828-6,1977
n 何祚镛,赵玉芬,声学理论基础,国防工业出版社
n 何祚镛,结构振动与声辐射,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ISBN 7-81073-210-2,2001
n 马大猷,现代声学理论基础,科学出版社,ISBN 7-03-011964-9,2003
n M. P. 诺顿,工程噪声和振动分析基础,航空工业出版社,ISBN7-80046-550-0/G088,1993
2、重要学术期刊
n Ship Technology Research,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time Engineering,
n Selected Paper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and Marine Engineers,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
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n The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n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n 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
n 中国造船
n 船舶工程
n 海洋工程
n 水运工程
n 造船技术
n 船舶力学
n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n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n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n 工程力学,中国力学学会
n Naval Architect
n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
n 力学进展
n 计算机工程
n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n 系统工程学报
n 测试技术学报
n 测控技术
n 中国测试技术
n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n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n Applied Acoustics
n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coustics
n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n Acta Acustica united with Acustica
n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 声学学报
n 振动工程学报
n 振动与冲击
n 应用声学
n 声学技术
九、论文评审与答辩
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博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学科点长意见: 院系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点长签字: 主席签字:
日期: 日期:
附:课程设置表
总学分不低于14 学分;公共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学分 要求 |
|||
必 修 课 |
公共 必修课 |
3070310010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
36 | 2 | 秋、春 | 考试 | ≥4学分 | ||
3100010010 |
口语交流III(基础口语表达) Oral English Communication II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
3100010020 |
口语交流IV(学术交流) Academic English Communication IV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
3100010030 |
阅读与写作III(基础读写技能)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I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
3100010040 |
阅读与写作IV(全球化研究,西方文学、哲学经典)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V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
2070110059 |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Papers Writing and Academic Standards (硕士已修博士免修) |
16 | 1 | 秋 | 考查 | |||||
大类及专业基础课 | 3120020010 |
高等数值分析 Modern Computational Methods |
32 | 2 | 秋 | 考试 | ≥4学分 | |||
3120020020 |
应用泛函分析 Applied Functional Analysis |
32 | 2 | 秋 | 考试 | |||||
3120020030 |
非线性分析 Nonlinear Analysis |
32 | 2 | 秋 | 考试 | |||||
选 修 课 |
专业 选修课 |
3040240010 |
船舶设计方法论 Ship Design Methodology |
32 | 2 | 春 | 考试 | |||
3040240020 |
微分求积法 Differential Quadrature Methods |
32 | 2 | 秋 | 考试 | 此课删除 | ||||
3040240030 |
现代造船工艺进展 Contemporary Evolvement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
32 | 2 | 春 | 考试 | ≥6学分 | ||||
3040240040 |
水下结构振动与声辐射 Underwater structural vibration and acoustic radiation |
32 | 2 | 秋 | 考试 | |||||
公共 选修课 |
3070350020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f classics of Marx, Engels and Lenin |
18 | 1 | 春 | 考查 | ||||
2130050009 |
体育 Sports Curriculum |
16 |
不计 学分 |
秋 | ||||||
2070350089 |
研究生人格发展和情绪管理 Personal Developments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s |
16 | 秋 |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专业代码:0824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造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国防军工事业等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能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实验能力,掌握基本测试技术、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独立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实力雄厚,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和轮机工程3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拥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拖曳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设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转化一等奖2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5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国际重要索引刊物SCI、EI和ISTP索引的有150余篇,出版了20部学术专著和教材。本学科与日本广岛大学和英国哥拉斯哥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设立德国劳氏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和日本常石造船公司的研究生奖学金。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依托辽宁和环渤海地区造船与航运基地,与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相关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了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了“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取得了突出的科技转化合作成果。批准成立了“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辽宁省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和“大连市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学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开展高层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下设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船舶与海洋平台设计及数字化技术研究
2、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制造与管理技术研究
3、结构失效、振动和噪声机理、预报及控制研究
4、水动力学及水下爆炸研究
5、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轮机工程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故障诊断及CAD
2、船舶柴油机排放及电子控制
3、动力装置可靠性与模糊评判
4、动力装置仿真技术
5、油船装卸油仿真
水声工程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水下结构振动与声辐射
2、舰船水下噪声机理、预报及控制
3、噪声源识别和定位
4、水下目标识别与探测技术
5、水下信道和物理场研究
三、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中期、答辩、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而且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硕士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四、学习年限
1、基本学制3年。2、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4年(含休学时间)。
3、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
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硕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4年。
五、课程学分要求与设置
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1学分。对跨专业考入且缺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4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考核通过后每门计1学分,考试成绩合格计入选修课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论文工作必修环节
1、开题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研究生需阅读30篇有关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后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等关键问题。
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学部(学院)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检查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状况、帮助学生把握学位论文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应在第4学期末进行。各类研究生中期考核由各学部(学院)自行制定考核办法并组织考核。
3、学术活动
研究生学习期间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记录学术活动内容和收获。
学术型硕士生完成学部(学院)规定的学术活动要求,即获得2学分的论文学分(即学术型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12次,本人主讲次数≥2次、由指导教师或导师组负责对其学术报告进行考核)。
4、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答辩前硕士生至少以大连理工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硕士生为第二作者可同等计算)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含大连理工大学网络学刊),或参加国际、国内(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表1篇学术论文。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全面训练的一个培养阶段,也是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文献阅读、调研、选题、开题报告、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撰写论文等。
硕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具体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论文选题。文献阅读量不少于50篇。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主要参考文献。开题报告须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参加的论证会上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才能进入论文阶段。
学位论文工作是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学位论文工作必须是在导师(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或以研究生团队模式来协作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清晰、层次分明,能体现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具有的宽广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阐明论文工作的目的、意义、成果和工程应用价值。学位论文要求、答辩和学位申请程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理暂行实施办法》。
执行大连理工大学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
执行《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
八、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1、主要参考书目n 纪卓尚,油船总体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7-5611-0977-6,1994
n 余建星,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可靠性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ISBN 7-5618-1382-1,2001
n 赵国藩,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7-5611-1111-8,1996
n 刘人怀,板壳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 7-111-02378-1,1990
n 徐芝纶,弹性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7-04-002892-1,1990
n 黄德波,船舶工程专业英语,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ISBN 7-81073-116-5,2001
n 朱英富等,舰船隐身技术,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ISBN 7-81073-509-8,2003
n C. C. Fuller, et. al., Active Control of Vibration, Academic Press, ISBN-13: 978-0122694417, 1997
n 孙丽萍,船舶结构有限元分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ISBN 7-81073-532-2,2004
n IACS, Common structure rules for double hull oil tankers
n 侯保荣,海洋腐蚀环境理论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 ISBN7-03-007055-0,1999
n 朝倉祝治,《腐蚀事例和对策技术》(日文), 1995
n 叶家玮,现代造船技术概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7-5623-1691-0,2001
n 李树范,纪卓尚,王世连,运输船可行性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7-5611-0298-4/U•10,1990.6
n 姚德源,王其政,统计能量分析原理及其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7-81013-990-8/C•68, 1997
n 张廷芳,计算流体力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7-5611-0558-4,1992
n 王国强,董世汤,船舶螺旋桨理论与应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n 刘应中,船舶在波浪上的运动理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
n 刘应中,船舶兴波阻力理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n 邱大洪,波浪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n 王言英,格林函数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及其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n 马涅采夫,船舶不沉性理论,国防工业出版社,ISBN 15034、1576,1977
n 吴鸿庆,结构有限元分析,中国铁道出版社,ISBN 7-113-03873-5,2002
n 王伯雄,测试技术基础,清华大学,ISBN 7-302-06267-6/TH107,2003
n K J Bathe,Finite Element Procedures,Prentice Hall,ISBN 0-13-301458-4,2005
n 孔德仁,工程测试技术,科学出版社,ISBN 7-03-012529-0,2004
n 蔡萍,现代检测技术与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7-04-010812-7,2001
n 江彦桥,海洋船舶防污染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ISBN 7313024835,2000
n 陈国钧,曾凡明,现代舰船轮机工程,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ISBN 7-81024-734-4, 2001
n 刘伯胜等,水声学原理,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ISBN 7-81007-245-5,1993
n P.C.Etter,水声建模与仿真(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ISBN 7-121-01425-4,2005
n 杜功焕等,声学基础(第2版),南京大学出版社,ISBN 7-305-03631-5, 2001
n 张海澜,理论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978-7-04-020686-9, 2007
n A. D. Pierce, Acoustics,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ISBN 0-88318-612-8, 1989
n Finn B. Jensen et al., Computational ocean acoustics, Springer-Verlag, ISBN 1-56396-209-8, 2000
n E. G. Williams, Fourier acoustics: sound radiation and nearfield acoustical holography, Academic Press, ISNG-0-12-753960-3, 1999
n 陈佐一,流体激振,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 7-302-02906-7/TK24,1998
n Robert D. Blevins, Flow-induced vibration,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SBN 0-442-20828-6,1977
n 何祚镛,赵玉芬,声学理论基础,国防工业出版社
n 何祚镛,结构振动与声辐射,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ISBN 7-81073-210-2,2001
n 马大猷,现代声学理论基础,科学出版社,ISBN 7-03-011964-9,2003
n M. P. 诺顿,工程噪声和振动分析基础,航空工业出版社,ISBN7-80046-550-0/G088,1993
2、重要学术期刊
n Ship Technology Research,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time Engineering,
n Selected Paper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and Marine Engineers,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
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n The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n 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
n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n 中国造船
n 船舶工程
n 海洋工程
n 水运工程
n 造船技术
n 船舶力学
n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n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n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n 工程力学,中国力学学会
n Naval Architect
n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
n 力学进展
n 计算机工程
n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n 系统工程学报
n 测试技术学报
n 测控技术
n 中国测试技术
n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n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n Applied Acoustics
n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coustics
n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n Acta Acustica united with Acustica
n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 声学学报
n 振动工程学报
n 振动与冲击
n 应用声学
n 声学技术
九、论文评审与答辩
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学科点长意见: 院系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点长签字: 主席签字:
日期: 日期:
附:课程设置表
总学分不低于 32学分;学位必修课不低于21学分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 要求 |
||
必 修 课 |
公共 必修课 |
207031001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36 | 2 | 秋 | 考试 |
6 学分 |
|
2100010011 |
口语交流I(基础口语表达) Oral English Communication 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16 | 1 | 秋 | 考试 | |||
2100010021 |
口语交流II(学术交流) Academic English Communication II |
16 | 1 | 秋 | 考试 | ||||
2100010033 |
阅读与写作I(基础读写技能)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32 | 2 | 春 | 考试 | |||
2100010043 |
阅读与写作II(全球化研究、西方文学、哲学经典)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I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70110059 |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Papers Writing and Academic Standards |
16 | 1 | 秋 | 考查 | ||||
大类 基础课 |
2110020023 |
近代物理实验 Modern Physics Experiment |
32 | 2 | 秋 | 考试 | ≥15学分 | ||
2120020023 |
优化方法 optimization method |
32 | 2 | 秋 | 考试 | ||||
2120020033 |
数理方程 [Equations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 |
48 | 2.5 | 秋 | 考试 | ||||
2120020013 |
矩阵与数值分析 [Matrix and Numerical Analyses] |
48 | 2.5 | 秋 | 考试 | ||||
2120020043 |
数理统计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
32 | 2 | 秋 | 考试 | ||||
专业 基础课 |
2040230013 |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设计技术 [Advanced Design Technology of Ship & Ocean Structure]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230021 |
船舶结构分析理论 Theory of Ship Structure Analysis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230033 |
先进造船技术 [Modern Ship Production Technology]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30043 |
船舶水动力性能分析及其应用 [Hydrodynamic Performances of Ship and Applications]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230051 |
现代舰船轮机工程 [Modern Marine Engine Engineering]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230061 |
声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Acoustics]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230071 |
水声学原理 [Principles of Underwater Acoustics] |
32 | 2 | 春 | 考试 | ||||
选修课 |
专业 选修课 |
2040240011 |
船舶与海洋工程经济论证 [Ship & Ocean Engineering Technical and Economic Feasibility] |
32 | 2 | 春 | 考查 |
≥10学分 |
|
2040240021 |
船舶破损稳性 [Ship Damage Stability]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240031 |
船舶高等结构动力学 [Advanced structural dynamics of ship]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240041 |
计算流体力学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
32 | 2 | 春 | 考查 |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 要求 |
|
选修课 |
专业 选修课 |
2040240053 |
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 [Wav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for Engineering] |
32 | 2 | 春 | 考试 |
≥10学分 |
2040240061 |
船舶推进理论及应用 [Marine Propeller Propulsiv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240073 |
结构模态实验及参数识别 [Structural Modal Experiment and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083 |
船舶结构振动和噪声控制 [Vibration and Noise Control for Ship structure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091 |
船舶结构可靠性原理及应用 [Ship Structural Reliabil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240103 |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强度评估理论与方法 [Strength Assessment Theory and Methods of Ship and Marine Structure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113 |
船舶防污染控制技术 [Marine Pollution Prevention Technology]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123 |
船舶CAD与软件开发 [Ship CAD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133 |
船舶制造工艺力学 [Mechanics in Ship Fabrication]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143 |
船舶先进焊接技术及应用 [Advanced Welding Technic and Application in Ship Fabrication]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153 |
现代造船精度控制及测量技术 [Accuracy Control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 of Modern Shipbuilding]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161 |
水声测量技术 [Underwater Sou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171 |
流致振动 Flow Induced Vibration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183 |
船舶结构分析软件及模型化 [Engineering Software for Ship Structure Analysi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193 |
船舶振动与噪声测试技术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n Ships] |
32 | 2 | 春 | 考查 | |||
补修 课程 |
1040240010 |
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 (Introduction to Naval Architecture & Ocean Engineering) |
32 | 1 | 春 | 考试 | ||
1040240040 |
浮体静力学 (Statics of Floating Body) |
32 | 1 | 春 | 考试 | |||
1040240110 |
船舶设计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Ship Design) |
40 | 1 | 秋 | 考试 | |||
公共 选修课 |
207015002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
18 | 1 | 春 | 考查 |
必选 2选1 |
|
2070350031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
18 | 1 | 春 | 考查 |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 要求 |
|
选修课 |
专业 选修课 |
2130050009 |
体育 Sports Curriculum |
16 | 秋 | 不计学分 | ||
2070350089 |
研究生人格发展和情绪管理 Personal Developments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s |
16 | 秋 |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专业代码:430124授予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船舶设计与建造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总体要求是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能为基本出发点,以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工程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本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有独立思考分析科学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既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又能够独立地承担本专业学科中较为主要的工程设计工作、应用软件开发和实验研究任务,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本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实力雄厚,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和轮机工程3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拥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拖曳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设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转化一等奖2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5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国际重要索引刊物SCI、EI和ISTP索引的有150余篇,出版了20部学术专著和教材。本学科与日本广岛大学和英国哥拉斯哥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设立德国劳氏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和日本常石造船公司的研究生奖学金。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依托辽宁和环渤海地区造船与航运基地,与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相关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了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了“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取得了突出的科技转化合作成果。批准成立了“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辽宁省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和“大连市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学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开展高层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 船舶与海洋平台设计及数字化技术研究
2、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制造与管理技术研究
3、 结构失效、振动和噪声机理、预报及控制研究
4、 水动力学及水下爆炸研究
5、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三、培养方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为主,重点进行工程实践、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同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注重硕士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四、学习年限
1、基本学制为2年。2、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4年(含休学时间)。
3、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
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硕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4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18学分,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论文工作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研究生需阅读30篇有关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后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等关键问题。
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学部(学院)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
2、实践环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在校内外有条件的实践单位或部门进行不少于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实习实践时间由导师安排。完成实践环节且经考核通过后,即获得6学分的论文学分。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在修完必要的学分后,学生必须开展相对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从文献阅读,选题,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计算机编程和(或)实验,大型商业软件的学习与熟练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参与科研项目并独立完成和编写一定分量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后撰写符合学位论文要求的毕业论文。硕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具体研究内容,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并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文献阅读量不少于30篇。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主要参考文献。开题报告须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参加的论证会上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才能进入论文阶段。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计划,反映系统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学术探索,具有一定的科学上的前沿性和重大实际工程的应用价值。论文应具有较丰富的工作量,有明确而可信的研究结论。论文的撰写应符合科技文献的编写规范,具有良好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文字表达精炼准确,外文摘要等的编写合乎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必须是在导师(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执行《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大连理工大学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
八、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1、主要参考书目n 纪卓尚,油船总体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n 李树范,纪卓尚,王世连,运输船可行性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n 黄德波,船舶工程专业英语,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n 徐芝纶,弹性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n 刘人怀,板壳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n K J Bathe,Finite Element Procedures,Prentice Hall,2005
n 孙丽萍,船舶结构有限元分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n IACS, Common structure rules for double hull oil tankers
n C. C. Fuller, et. al., Active Control of Vibration, Academic Press, 1997
n 侯保荣,海洋腐蚀环境理论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 1999
n 叶家玮,现代造船技术概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n 王国强,董世汤,船舶螺旋桨理论与应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n 刘应中,船舶在波浪上的运动理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
n 刘应中,船舶兴波阻力理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n 邱大洪,波浪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n 王言英,格林函数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及其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n 马涅采夫,船舶不沉性理论,国防工业出版社,1977
n 王伯雄,测试技术基础,清华大学,2003
n 孔德仁,工程测试技术,科学出版社,2004
n 蔡萍,现代检测技术与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重要学术期刊
n Naval Architect
n Ship Technology Research
n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n 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time Engineering
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n Marine Structure
n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n 中国造船
n 船舶工程
n 海洋工程
n 水运工程
n 造船技术
n 船舶力学
n 中国舰船研究
n 船舶
n 海船工程
n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n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n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n 计算机工程
n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n 系统工程学报
n 测试技术学报
n 测控技术
n 中国测试技术
n 振动与冲击
n 振动工程学报
九、论文评审与答辩
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学科点长意见: 院系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点长签字: 主席签字:
日期: 日期:
附:课程设置表
总学分不低于26 学分;必修课不低于18学分;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 | ||
必 修 课 |
公共必修课 | 207031001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36 | 2 | 秋 | 考试 | 6学分 | |
2100010033 |
阅读与写作I(基础读写技能)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32 | 2 | 秋 | 考试 | |||
2100010043 |
阅读与写作II(全球化研究、西方文学、哲学经典)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I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70110062 |
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 property |
16 | 1 | 秋 | 考试 | ||||
2070110072 |
信息检索 Information Retrieval |
16 | 1 | 秋 | 考试 | ||||
大类基础课 | 2120020023 |
优化方法 optimization method |
32 | 2 | 秋 | 考试 | ≥12学分 | ||
2120020033 |
数理方程 [Equations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 |
48 | 2.5 | 秋 | 考试 | ||||
2120020013 |
矩阵与数值分析 [Matrix and Numerical Analyses] |
48 | 2.5 | 秋 | 考试 | ||||
2120020043 |
数理统计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
32 | 2 | 秋 | 考试 | ||||
专业基础课 | 2040230013 |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设计技术 [Advanced Design Technology of Ship & Ocean Structure]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230043 |
船舶水动力性能分析及其应用 [Hydrodynamic Performances of Ship and Applications]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230033 |
先进造船技术 [Modern Ship Production Technology]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183 |
船舶结构分析软件及模型化 [Engineering Software for Ship Structure Analysi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103 |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强度评估理论与方法 [Strength Assessment Theory and Methods of Ship and Marine Structures] |
32 | 2 | 春 | 考试 |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 | |
选修课 |
专业 选修课 |
2040240053 |
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 [Wav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for Engineering] |
32 | 2 | 春 | 考试 | ≥8学分 |
2040240123 |
船舶CAD与软件开发 [Ship CAD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113 |
船舶防污染控制技术 [Marine Pollution Prevention Technology]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153 |
现代造船精度控制及测量技术 [Accuracy Control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 of Modern Shipbuilding]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073 |
结构模态实验及参数识别 [Structural Modal Experiment and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083 |
船舶结构振动和噪声控制 [Vibration and Noise Control for Ship structure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193 |
船舶振动与噪声测试技术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n Ships]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240143 |
船舶先进焊接技术及应用 [Advanced Welding Technic and Application in Ship Fabrication]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133 |
船舶制造工艺力学 [Mechanics in Ship Fabrication]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202 |
造船供应链管理 [Shipbuild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240041 |
计算流体力学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240212 |
船舶参数化设计 [Parametic Ship Design] |
32 | 2 | 春 | 考试 | |||
公共 选修课 |
2130050009 |
体育 Sports Curriculum |
16 | 秋 |
不计 学分 |
|||
2070350089 |
研究生人格发展和情绪管理 Personal Developments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s |
16 | 秋 |
车辆工程
(专业代码:080204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能够运用现代科技知识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要求本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内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车辆的现代设计理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测试技术和必要的实验技能,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及文献,能较熟练地掌握工程主流软件的应用,能够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和学术创新的能力。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主要从事汽车结构现代化设计制造,汽车车身工程,汽车材料工程,汽车电子控制及智能化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多年来在车身数字化设计制造、汽车涂装、汽车工业装备自动化控制、重型汽车车架与前后桥及客车骨架的现代化设计等方面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先后完成国家、省和企业的108、154T矿用汽车,高速公路客车,豪华客车等设计研究工作。研制了汽车自动变速箱检测试验台、电动助力转向试验台。本硕士点先后出版了“重型汽车现代化设计”教授专著,“代用燃料”、“汽车安全行驶与事故分析”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与故障诊断”等三本专著,先后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阶梯轴最佳设计”等四项研究获国家专利,该硕士点教师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其它省部级奖项若干。目前,正承担国家863 攻关项目和国家973项目以及与国内外重要汽车企业的合作项目。本学科点现拥有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中心装备有包括汽车底盘测功机、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仪、车身扭转及局部刚度试验台、发动机测试系统等在内的一批重要仪器设备,可以完成与本专业相关的多种实验和测试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车辆数字化工程研究汽车车身、底盘及零部件的数字化建模、力学仿真分析、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工程技术。
2.汽车车身工程研究
3.汽车电子工程(含智能车辆)研究电动汽车的匹配技术、动力总成及电动机的控制技术;研究智能车辆的环境感知、路径规划、物流系统、主动安全及路径跟踪控制理论研究及关键技术。
4.汽车材料工程研究环保、可回收汽车内饰材料、水性纳米汽车涂装漆、超高强碳纤维汽车承载外饰材料技术等。
5.汽车轻量化工程研究汽车轻量化制造相关的链接(粘接、铆接、焊接)技术,金属和高分子材料零部件冷热成形工艺及模具制造技术。
三、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博士研究生导师可根据课题需要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协助工作,也可吸收学有专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指导小组。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中期考核、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进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博士研究生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工作需要及个人的特点适当安排学习若干课程,以拓宽专业基础、掌握开拓性、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方法。鼓励博士研究生跨学科选修专业课程。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四、学习年限
1、非定向委培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4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定向、委培)的基本学制为3-5年;直接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年(含学习课程1年);硕博连读(含提前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2年)。2、申请学位最长年限统一为6~8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6~8年(含休学时间)。
3、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博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
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博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6年;再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履行上述同样手续,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8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8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论文工作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研究生需阅读50篇有关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后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等关键问题。
博士研究生、直接攻博研究生原则上在入学后第3学期(最迟不超过第4学期)、硕博连读研究生在第5学期(最迟不超过第6学期)。博士生开题由各学科专业组织,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进行。
2、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应在其开题以后6个月以上进行,内容包括已经取得的阶段工作成果、存在问题及后续具体工作计划等内容。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由各学部(学院)自行制定考核办法和组织考核。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检查课程学习的学分是否满足要求,论文研究的进展情况等。
3、学术活动
研究生学习期间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记录学术活动内容和收获。博士生至少参加1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际或国内学术活动并做学术报告。博士生完成学部(学院)规定的学术活动要求(即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总次数≥23次,本人主讲次数≥5次),即获得4学分。
4、发表学术论文。
在研究工作基础上,至少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见刊有正式录用函1篇)3篇以上学术论文,但在我校主办的同一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只以该期刊一篇论文计,并且至少满足如下三个条件之一:(1)在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或录用论文一篇;(2)在E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并在其它中文或英文(国内或国外)的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3)在SCI收录的国内一级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在修完必要的学分后,学生必须开展相对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从文献阅读,选题,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计算机编程和(或)实验,大型商业软件的学习与熟练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参与科研项目并独立完成和编写一定分量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后撰写符合学位论文要求的毕业论文。博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可以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也可以是高新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和相当的工作量。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并反映作者在本门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按学校有关要求执行。
八、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1、主要参考书目n Dave Crolla,喻凡等 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n 崔胜民,现代汽车系统控制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n 林忠钦,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仿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n 付梦印,邓志红,刘彤,智能车辆导航技术,科学出版社,2009
n 常青,车辆导航定位方法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n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科学出版社,2007
n UML与Rational Rose从入门到精通, 电子工业出版社
n 张金柱等,汽车工程专业英语,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n 王绍銧, 夏群生, 李建秋等,汽车电子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版,2005
n 杨凤珍,动力机械测试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n 徐云龙,纳米材料学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n 李凤生,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n 皮特·斯壮,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n 张玉龙,纳米复合材料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n 沈新元,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n 刘人怀,板壳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n 史玉升等,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n 陆刚等,现代车用材料应用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n 周达飞等,汽车用塑料:塑料在汽车中的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n 李尹熙,汽车用非金属材料,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n 张志军,汽车内饰设计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n 耿耀宗,环境友好涂料配方与制造工艺,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2、重要国内学术期刊
n 《应用数学和力学》
n 《力学学报》
n 《计算力学学报》
n 《空气动力学学报》
n 《振动与冲击》
n 《汽车工程》
n 《汽车技术》
n 《公路交通科技》
n 《车用发动机》
n 《振动与噪声》
n 《振动工程学报》
n 《振动、测试与诊断》
n 《工程力学》
n 《固体力学学报》
n 《机械强度》
n 《农业机械学报》
n 《机械工程学报》
n 《中国机械工程》
n 《机械科学与技术》
n 《机械设计》
n 《仪器仪表学报》
n 《机械传动》
n 《机械设计与制造》
n 《起重运输机械》
n 《电机与控制学报》
n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型学学报》
n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n 《动力工程》
n 《车用发动机》
n 《汽车电器》
n 《微计算机信息》
n 《机械制造》
n 《天津汽车》
n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n 《机电信息》
n 《内燃机》
n 《汽车工业研究》
n 《电测与仪表》
n 《自动化仪表》
n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n 《功能材料》
n 《钢铁研究学报(中文、英文版)》
n 《金属学报》
n 《物理学报》
n 《微特电机》
n 《功能材料》
n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n 《高分子材料学报》
n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n 《复合材料学报》
n 《纤维复合材料》
n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n 《中国科学》
n 《纳米科技》
n 《涂料工业》
n 《现代涂料与涂装》
n SAE, ASME 论文
n Int. J.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n Int. J.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n Int. J. of Vehicle Design
n Int. J. of Vehicle Safety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Systems Modeling and Testing
n J of Mater Proc Tech
n Int. J. of Mech. Sci.
n J of Applied Physics
n IEEE
n Int. J. of Product Development
n Int. J. of Impact Engineering
n Int. J. of Crashworthiness
n Int. J. of Franklin Institute
n J of Magnetism & Magnetic Materials
n Appl. Phys. Lett.
n ACS、John Wiley、RSC、Elsevier、Springer等数据库内材料、化学类期刊
n Int J.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九、论文评审与答辩
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学部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博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学科点长意见: 院系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点长签字: 主席签字:
日期: 日期:
附:课程设置表
总学分不低于14 学分;公共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学分 要求 |
||
必 修 课 |
公共 必修课 |
3070310010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
36 | 2 | 秋、春 | 考试 | ≥4学分 | |
3100010010 |
口语交流III(基础口语表达) Oral English Communication II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
3100010020 |
口语交流IV(学术交流) Academic English Communication IV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
3100010030 |
阅读与写作III(基础读写技能)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I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
3100010040 |
阅读与写作IV(全球化研究,西方文学、哲学经典)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V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
2070110059 |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Papers Writing and Academic Standards (硕士已修博士免修) |
16 | 1 | 秋 | 考查 | ||||
大类及专业基础课 | 3120020010 |
高等数值分析 Modern Computational Methods |
32 | 2 | 秋 | 考试 | ≥4学分 | ||
3120020020 |
应用泛函分析 Applied Functional Analysis |
32 | 2 | 秋 | 考试 | ||||
3120020030 |
非线性分析 Nonlinear Analysis |
32 | 2 | 秋 | 考试 | ||||
3040330010 |
汽车现代造型与设计 Advanced Design Method for Vehicle Styling |
32 | 2 | 春 | 考查 | ||||
选 修 课 |
专业 选修课 |
2040330019 | 汽车车身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进展 [Development of modern design and manufacture technique of auto-body] | 32 | 2 | 秋 | 考查 | ≥6学分 | |
2040330029 |
现代汽车设计方法 (双语) [Design method of modern cars]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330039 |
车身零部件现代成型/形技术 [Modern mode technique of automobile structural components]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330049 |
汽车电子学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30059 |
汽车高分子材料 [Automotive polymer material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30069 |
车身结构设计与实验方法 [Body structural design and testing method]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30079 |
智能车辆环境感知技术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technique of intelligent vehicle]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40089 |
汽车变体技术 [Morphing technology for vehicle body design] |
32 | 2 | 秋 | 考查 | ||||
公共 选修课 |
3070350020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f classics of Marx, Engels and Lenin |
18 | 1 | 春 | 考查 | |||
2130050009 |
体育 Sports Curriculum |
16 |
不计 学分 |
秋 | |||||
2070350089 |
研究生人格发展和情绪管理 Personal Developments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s |
16 | 秋 |
车辆工程
(专业代码:
一、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运用现代科技知识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要求本领域的工程硕士掌握本学科内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车辆的现代设计理论、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测试技术和必要的实验技能,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及文献,能较熟练地掌握工程主流软件的应用。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主要从事汽车结构现代化设计制造,汽车车身工程,汽车材料工程,汽车电子控制及智能化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多年来在车身数字化设计制造、汽车涂装、汽车工业装备自动化控制、重型汽车车架与前后桥及客车骨架的现代化设计等方面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先后完成国家、省和企业的108、154T矿用汽车,高速公路客车,豪华客车等设计研究工作。研制了汽车自动变速箱检测试验台、电动助力转向试验台。本硕士点先后出版了“重型汽车现代化设计”教授专著,“代用燃料”、“汽车安全行驶与事故分析”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与故障诊断”等三本专著,先后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阶梯轴最佳设计”等四项研究获国家专利,该硕士点教师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其它省部级奖项若干。目前,正承担国家863 攻关项目和国家973项目以及与国内外重要汽车企业的合作项目。本学科点现拥有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中心装备有包括汽车底盘测功机、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仪、车身扭转及局部刚度试验台、发动机测试系统等在内的一批重要仪器设备,可以完成与本专业相关的多种实验和测试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车辆数字化工程研究汽车车身、底盘及零部件的数字化建模、力学仿真分析、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工程技术。
2.汽车车身工程研究-------补充
3.汽车电子工程(含智能车辆)研究电动汽车的匹配技术、动力总成及电动机的控制技术;研究智能车辆的环境感知、路径规划、物流系统、主动安全及路径跟踪控制理论研究及关键技术。
4.汽车材料工程研究环保、可回收汽车内饰材料、水性纳米汽车涂装漆、超高强碳纤维汽车承载外饰材料技术等。
5.汽车轻量化工程研究汽车轻量化制造相关的链接(粘接、铆接、焊接)技术,金属和高分子材料零部件冷热成形工艺及模具制造技术。
三、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中期、答辩、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硕士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一年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同时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此后主要进入课题研究阶段。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四、学习年限
1、基本学制3年。2、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4年(含休学时间)。
3、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
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硕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4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1学分。对跨专业考入且缺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4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考核通过后每门计1学分,考试成绩合格计入选修课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论文工作必修环节
1、开题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研究生需阅读25篇有关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后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等关键问题。
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学部(学院)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检查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状况、帮助学生把握学位论文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应在第4学期末进行。各类研究生中期考核由各学部(学院)自行制定考核办法并组织考核。
3、学术活动
研究生学习期间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记录学术活动内容和收获。
学术型硕士生完成学部(学院)规定的学术活动要求,即获得2学分的论文学分(即学术型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12次,本人主讲次数≥2次、由指导教师或导师组负责对其学术报告进行考核)。
4、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答辩前硕士生至少以大连理工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硕士生为第二作者可同等计算)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含大连理工大学网络学刊),或参加国际、国内(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表1篇学术论文。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在修完必要的学分后,学生必须开展相对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从文献阅读,选题,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计算机编程和(或)实验,大型商业软件的学习与熟练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参与科研项目并独立完成和编写一定分量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后撰写符合学位论文要求的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工作是全面培训硕士生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要求具有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计划,反映系统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学术探索,具有一定的科学上的前沿性和重大实际工程的应用价值。论文应具有较丰富的工作量,有明确而可信的研究结论。论文的撰写应符合科技文献的编写规范,具有良好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文字表达精炼准确,外文摘要等的编写合乎要求。论文研究工作应注重培养硕士生文献查阅与综合能力、理论分析与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目标凝练能力等,并应特别注重培养和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学位论文题目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并由硕士生在研究室或一级学科范围内作选题及预研报告,广泛听取意见。论文选题应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具有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应具有先进性。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论文工作计划,计划经导师和研究室审核同意后实施。在学位论文工作期间,研究生院和学院定期组织检查,由硕士生本人汇报阶段性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必须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答辩通过者,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八、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1、主要参考书目n Dave Crolla,喻凡等 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n 崔胜民,现代汽车系统控制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n 林忠钦,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仿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n 付梦印,邓志红,刘彤,智能车辆导航技术,科学出版社,2009
n 常青,车辆导航定位方法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n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科学出版社,2007
n UML与Rational Rose从入门到精通, 电子工业出版社
n 张金柱等,汽车工程专业英语,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n 王绍銧, 夏群生, 李建秋等,汽车电子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版,2005
n 杨凤珍,动力机械测试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n 徐云龙,纳米材料学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n 李凤生,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n 皮特·斯壮,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n 张玉龙,纳米复合材料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n 沈新元,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n 刘人怀,板壳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n 史玉升等,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n 陆刚等,现代车用材料应用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n 周达飞等,汽车用塑料:塑料在汽车中的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n 李尹熙,汽车用非金属材料,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n 张志军,汽车内饰设计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n 耿耀宗,环境友好涂料配方与制造工艺,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2、重要国内学术期刊
n 《应用数学和力学》
n 《力学学报》
n 《计算力学学报》
n 《空气动力学学报》
n 《振动与冲击》
n 《汽车工程》
n 《汽车技术》
n 《公路交通科技》
n 《车用发动机》
n 《振动与噪声》
n 《振动工程学报》
n 《振动、测试与诊断》
n 《工程力学》
n 《固体力学学报》
n 《机械强度》
n 《农业机械学报》
n 《机械工程学报》
n 《中国机械工程》
n 《机械科学与技术》
n 《机械设计》
n 《仪器仪表学报》
n 《机械传动》
n 《机械设计与制造》
n 《起重运输机械》
n 《电机与控制学报》
n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型学学报》
n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n 《动力工程》
n 《车用发动机》
n 《汽车电器》
n 《微计算机信息》
n 《机械制造》
n 《天津汽车》
n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n 《机电信息》
n 《内燃机》
n 《汽车工业研究》
n 《电测与仪表》
n 《自动化仪表》
n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n 《功能材料》
n 《钢铁研究学报(中文、英文版)》
n 《金属学报》
n 《物理学报》
n 《微特电机》
n 《功能材料》
n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n 《高分子材料学报》
n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n 《复合材料学报》
n 《纤维复合材料》
n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n 《中国科学》
n 《纳米科技》
n 《涂料工业》
n 《现代涂料与涂装》
3、重要的国际学术期刊
n SAE, ASME 论文
n Int. J.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n Int. J.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n Int. J. of Vehicle Design
n Int. J. of Vehicle Safety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Systems Modeling and Testing
n J of Mater Proc Tech
n Int. J. of Mech. Sci.
n J of Applied Physics
n IEEE
n Int. J. of Product Development
n Int. J. of Impact Engineering
n Int. J. of Crashworthiness
n Int. J. of Franklin Institute
n J of Magnetism & Magnetic Materials
n Appl. Phys. Lett.
n ACS、John Wiley、RSC、Elsevier、Springer等数据库内材料、化学类期刊
n Int J.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九、论文评审与答辩
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学部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学科点长意见: 院系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点长签字: 主席签字:
日期: 日期:
附:课程设置表
总学分不低于 32学分;必修课不低于21学分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 要求 |
|||
必 修 课 |
公共 必修课 |
207031001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36 | 2 | 秋 | 考试 |
6 学分 |
||
2100010011 |
口语交流I(基础口语表达) Oral English Communication 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16 | 1 | 秋 | 考试 | ||||
2100010021 |
口语交流II(学术交流) Academic English Communication II |
16 | 1 | 秋 | 考试 | |||||
2100010033 |
阅读与写作I(基础读写技能)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32 | 2 | 春 | 考试 | ||||
2100010043 |
阅读与写作II(全球化研究、西方文学、哲学经典)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I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70110059 |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Papers Writing and Academic Standards |
16 | 1 | 秋 | 考查 | |||||
大类 基础课 |
2120020013 |
矩阵与数值分析 [Matrix and Numerical Analysis] |
48 | 2.5 | 秋 | 考试 | ≥15学分 | |||
2120020023 |
优化方法 [Methods of Optimization]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120013 |
有限元方法与应用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
48 | 2.5 | 春 | 考试 | |||||
专业 基础课 |
2040330019 | 汽车车身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进展 [Development of modern design and manufacture technique of auto-body]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330029 |
现代汽车设计方法 (双语) [Design method of modern cars]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330039 |
车身零部件现代成型/形技术 [Modern mode technique of automobile structural components]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330049 |
汽车电子学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30059 |
汽车高分子材料 [Automotive polymer material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30069 |
车身结构设计与实验方法 [Body structural design and testing method]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30079 |
智能车辆环境感知技术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technique of intelligent vehicle]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30083 |
NVH分析基础 (双语) [Fundamentals of NVH analysi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30103 |
专业英语 [Vehicl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nglish] |
32 | 2 | 春 | 考试 | 此课删除 | ||||
2040330113 |
汽车轻量化材料与工艺 [Lightweight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of automobile] |
32 | 2 | 春 | 考试 |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 要求 |
|
选修课 |
专业 选修课 |
2040340013 |
车身覆盖件成形模拟技术 [Forming simulation technique of automobile panels] |
32 | 2 | 秋 | 考查 |
≥10 学分 |
2040330093 |
数值计算方法及工程应用 [Numerical methods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40023 |
车身三维CAD参数化设计 [Auto-body parametric CAD design]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340033 |
测试技术 [Measurement technology]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340043 |
工程软件底层架构技术 [Engineering softwar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340053 |
智能车辆自主导航控制技术 [Autonomous navigation control technique of intelligent vehicle]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340063 |
汽车安全辅助驾驶技术 [Automobile safety driving assistant technology]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340073 |
车辆MEMS传感器技术 [MEMS sensor technology for automotives]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340083 |
汽车精益生产与运作分析 [Vehicle lean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analysis]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340089 |
汽车变体技术 [Morphing technology for vehicle body design]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340103 |
车辆控制理论基础及应用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vehicle] |
32 | 2 | 春 | 考查 | |||
补修 课程 |
1040340010 | 汽车构造(1) | 32 | 1 | 春 | 考试 | ||
1040340020 | 汽车构造(2) | 32 | 1 | 春 | 考试 | |||
1040340030 | 汽车理论 | 32 | 1 | 秋 | 考试 | |||
1040340040 | 汽车设计 | 44 | 1 | 春 | 考试 | |||
公共 选修课 |
207015002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
18 | 1 | 春 | 考查 |
必选 2选1 |
|
2070350031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
18 | 1 | 春 | 考查 | |||
2130050009 |
体育 Sports Curriculum |
16 | 秋 | 不计学分 | ||||
2070350089 |
研究生人格发展和情绪管理 Personal Developments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s |
16 | 秋 |
车辆工程
(专业代码:430135授予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运用现代科技知识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要求本领域的工程硕士掌握本学科内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先进的汽车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理念,掌握车辆的现代设计理论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测试技术和必要的实验技能,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及文献,能较熟练地掌握工程主流软件的应用。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主要从事汽车结构先进设计与制造,汽车车身工程,汽车电子,汽车材料等学科方向的研究。多年来在车辆数字化、轻量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节能环保与可回收汽车先进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控制与整车技术等方面在国内享有声誉。先后完成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等30余项,汽车行业的高技术开发项目多项。成功研制了无人驾驶智能车辆,制造更节能、更安全车的高强度系列钢板温热成形技术和装备,汽车概念车身智能化CAD/CAE集成软件技术,完全环保的水分散纳米结构汽车涂装漆技术,完全可降解回收的汽车内饰件材料与制备技术,汽车自动变速箱检测试验台,电动助力转向试验台等科研与产业化项目。学院教师和创新团队先后出版“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重型汽车现代化设计”、“代用燃料”、“汽车安全行驶与事故分析”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与故障诊断”等学术专著,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本学科点现拥有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中心装备有包括汽车底盘测功机、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仪、车身扭转及局部刚度试验台、发动机测试系统等在内的一批重要仪器设备,可以完成与本专业相关的多种实验和测试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1. 车辆数字化工程研究汽车车身、底盘及零部件的数字化建模、力学仿真分析、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工程技术。
2. 汽车车身工程研究
3. 汽车电子工程(含智能车辆)研究电动汽车的匹配技术、动力总成及电动机的控制技术;研究智能车辆的环境感知、路径规划、物流系统、主动安全及路径跟踪控制理论研究及关键技术。
4. 汽车材料工程研究环保、可回收汽车内饰材料、水性纳米汽车涂装漆、超高强碳纤维汽车承载外饰材料技术等。
5. 汽车轻量化工程研究汽车轻量化制造相关的链接(粘接、铆接、焊接)技术,金属和高分子材料零部件冷热成形工艺及模具制造技术。
三、培养方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为主,重点进行工程实践、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同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硕士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车辆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实行学分制,第一年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同时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工程硕士生培养以面向工程应用为主,鼓励导师聘请国内汽车企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担任副导师,结合企业实际课题进行联合指导。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将工程实践作为硕士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鼓励学生深入汽车相关企业参加工程实习。学生也可以助研形式参加有关的科研课题工作,培养硕士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四、学习年限
1、基本学制为2年。2、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4年(含休学时间)。
3、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
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硕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4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6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不低于18学分,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论文工作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研究生需阅读10篇有关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后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等关键问题。
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学部(学院)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
2、实践环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在校内外有条件的实践单位或部门进行不少于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实习实践时间由导师安排。完成实践环节且经考核通过后,即获得6学分的论文学分。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在修完必要的学分后,学生必须开展相对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从文献阅读,选题,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计算机编程和(或)实验,大型商业软件的学习与熟练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参与科研项目并独立完成和编写一定分量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后撰写符合学位论文要求的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工作是全面培训硕士生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要求具有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计划,反映系统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学术探索,具有一定的科学上的前沿性和重大实际工程的应用价值。论文应具有较丰富的工作量,有明确而可信的研究结论。论文的撰写应符合科技文献的编写规范,具有良好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文字表达精炼准确,外文摘要等的编写合乎要求。论文研究工作应注重培养硕士生文献查阅与综合能力、理论分析与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目标凝练能力等,并应特别注重培养和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学位论文题目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并由硕士生在研究室或一级学科范围内作选题及预研报告,广泛听取意见。论文选题应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具有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应具有先进性。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论文工作计划,计划经导师和研究室审核同意后实施。在学位论文工作期间,研究生院和学院定期组织检查,由硕士生本人汇报阶段性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必须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答辩通过者,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八、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1、主要参考书目n Dave Crolla,喻凡等 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n 崔胜民,现代汽车系统控制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n 林忠钦,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仿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n 付梦印,邓志红,刘彤,智能车辆导航技术,科学出版社,2009
n 常青,车辆导航定位方法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n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科学出版社,2007
n UML与Rational Rose从入门到精通, 电子工业出版社
n 张金柱等,汽车工程专业英语,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n 王绍銧, 夏群生, 李建秋等,汽车电子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版,2005
n 杨凤珍,动力机械测试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n 徐云龙,纳米材料学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n 李凤生,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n 皮特·斯壮,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n 张玉龙,纳米复合材料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n 沈新元,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n 刘人怀,板壳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n 史玉升等,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n 陆刚等,现代车用材料应用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n 周达飞等,汽车用塑料:塑料在汽车中的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n 李尹熙,汽车用非金属材料,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n 张志军,汽车内饰设计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n 耿耀宗,环境友好涂料配方与制造工艺,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2、重要国内学术期刊
n 《应用数学和力学》
n 《力学学报》
n 《计算力学学报》
n 《空气动力学学报》
n 《振动与冲击》
n 《汽车工程》
n 《汽车技术》
n 《公路交通科技》
n 《车用发动机》
n 《振动与噪声》
n 《振动工程学报》
n 《振动、测试与诊断》
n 《工程力学》
n 《固体力学学报》
n 《机械强度》
n 《农业机械学报》
n 《机械工程学报》
n 《中国机械工程》
n 《机械科学与技术》
n 《机械设计》
n 《仪器仪表学报》
n 《机械传动》
n 《机械设计与制造》
n 《起重运输机械》
n 《电机与控制学报》
n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型学学报》
n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n 《动力工程》
n 《车用发动机》
n 《汽车电器》
n 《微计算机信息》
n 《机械制造》
n 《天津汽车》
n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n 《机电信息》
n 《内燃机》
n 《汽车工业研究》
n 《电测与仪表》
n 《自动化仪表》
n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n 《功能材料》
n 《钢铁研究学报(中文、英文版)》
n 《金属学报》
n 《物理学报》
n 《微特电机》
n 《功能材料》
n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n 《高分子材料学报》
n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n 《复合材料学报》
n 《纤维复合材料》
n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n 《中国科学》
n 《纳米科技》
n 《涂料工业》
n 《现代涂料与涂装》
3、重要的国际学术期刊
n SAE, ASME 论文
n Int. J.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n Int. J.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n Int. J. of Vehicle Design
n Int. J. of Vehicle Safety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Systems Modeling and Testing
n J of Mater Proc Tech
n Int. J. of Mech. Sci.
n J of Applied Physics
n IEEE
n Int. J. of Product Development
n Int. J. of Impact Engineering
n Int. J. of Crashworthiness
n Int. J. of Franklin Institute
n J of Magnetism & Magnetic Materials
n Appl. Phys. Lett.
n ACS、John Wiley、RSC、Elsevier、Springer等数据库内材料、化学类期刊
n Int J.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九、论文评审与答辩
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学科点长意见: 院系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点长签字: 主席签字:
日期: 日期:
附:课程设置表
总学分不低于 26 学分;学位必修课不低于18学分;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 | |||
必 修 课 |
公共 必修课 |
207031001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36 | 2 | 秋 | 考试 | 6学分 | ||
2100010033 |
阅读与写作I(基础读写技能)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32 | 2 | 秋 | 考试 | ||||
2100010043 |
阅读与写作II(全球化研究、西方文学、哲学经典)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I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70110062 |
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 property |
16 | 1 | 秋 | 考试 | |||||
2070110072 |
信息检索 Information Retrieval |
16 | 1 | 秋 | 考试 | |||||
大类 基础课 |
2120020013 |
矩阵与数值分析 [Matrix and Numerical Analysis] |
48 | 2.5 | 秋 | 考试 | ≥12学分 | |||
2120020023 |
优化方法 [Methods of Optimization]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120013 |
有限元方法与应用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
48 | 2.5 | 春 | 考试 | |||||
专业 基础课 |
2040330019 | 汽车车身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进展 [Development of modern design and manufacture technique of auto-body]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330029 |
现代汽车设计方法 (双语) [Design method of modern cars]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330039 |
车身零部件现代成型/形技术 [Modern mode technique of automobile structural components]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330049 |
汽车电子学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30059 |
汽车高分子材料 [Automotive polymer material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30069 |
车身结构设计与实验方法 [Body structural design and testing method]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30079 |
智能车辆环境感知技术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technique of intelligent vehicle]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30083 |
NVH分析基础 (双语) [Fundamentals of NVH analysi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30103 |
专业英语 [Vehicl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nglish] |
32 | 2 | 春 | 考试 | 此课删除 | ||||
2040330113 |
汽车轻量化材料与工艺 [Lightweight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of automobile] |
32 | 2 | 春 | 考试 |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 | |
选修课 |
专业 选修课 |
2040340013 |
车身覆盖件成形模拟技术 [Forming simulation technique of automobile panels] |
32 | 2 | 春 | 考查 | ≥8学分 |
2040330093 |
数值计算方法及工程应用 [Numerical methods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340023 |
车身三维CAD参数化设计 [Auto-body parametric CAD design]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340033 |
测试技术 [Measurement technology]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340043 |
工程软件底层架构技术 [Engineering softwar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340053 |
智能车辆自主导航控制技术 [Autonomous navigation control technique of intelligent vehicle]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340063 |
汽车安全辅助驾驶技术 [Automobile safety driving assistant technology]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340073 |
车辆MEMS传感器技术 [MEMS sensor technology for automotives]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340083 |
汽车精益生产与运作分析 [Vehicle lean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analysis]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340089 |
汽车变体技术 [Morphing technology for vehicle body design]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340103 |
车辆控制理论基础及应用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vehicle] |
32 | 2 | 春 | 考查 | |||
公共 选修课 |
2130050009 |
体育 Sports Curriculum |
16 | 秋 |
不计 学分 |
|||
2070350089 |
研究生人格发展和情绪管理 Personal Developments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s |
16 | 秋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专业代码:0825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面向国家航空航天科技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培养能够在国内航空航天科技和工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基础扎实、视野广阔的复合创新型人才。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坚实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学科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了解本学科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工程技术前沿动态;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试验研究等手段分析和解决本领域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清晰阐述和系统总结的能力。能够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制造、管理及相关的工作。二、学科群、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是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具有明显的多学科领域高度综合的特点。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对于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重大科技专项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高级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迫切。本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拥有较完善的专业实验设备与仪器。近三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6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近三年各类科研经费总计2000余万元。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近几年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包括:飞行器气动与推进、高速飞行器热防护、先进飞行器结构与材料、飞行器动力学、飞行器控制与仿真、飞行器人机环境工程。
三、培养方式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课程学习和参与科学研究为主,重点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硕士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有条件的交叉学科、共建学科组织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集体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四、学习年限
1、基本学制3年。2、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4年(含休学时间)。
3、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
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硕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4年。
五、课程学分要求与设置
各工学专业课程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1学分;人文社科、理学、经管学科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3学分。对跨专业考入且缺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4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考核通过后每门计1学分,考试成绩合格计入选修课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论文工作必修环节
1、开题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各学科(群)培养方案应规定研究生阅读有关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的最低数量,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关键问题。
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学部(学院)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检查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状况、帮助学生把握学位论文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应在第4学期末进行。各类研究生中期考核由各学部(学院)自行制定考核办法并组织考核。
3、学术活动
研究生学习期间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记录学术活动内容和收获。
学术型硕士生完成学部(学院)规定的学术活动要求,即获得2学分的论文学分。
4、发表学术论文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在正式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具体要求由各学部(学院)根据本部门学科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具有较高要求的发表学术论文标准。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计划,反映系统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学术探索,具有一定的科学上的前沿性和重大实际工程的应用价值。论文应具有较丰富的工作量,有明确而可信的研究结论。论文的撰写应符合科技文献的编写规范,具有良好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文字表达精炼准确,外文摘要等的编写合乎要求。八、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1、主要参考书目n 陈桂彬,《气动弹性设计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n 刘君、周松柏、徐春光,《超声速流动中燃烧现象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n 杨德全、赵忠生,《边界元理论及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n 杨月诚,《火箭发动机理论基础》,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n 蔡国飙、李家文、田爱梅等,《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n 阮崇智,《现代固体推进技术》,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n 王云,《航空发动机原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n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n 余其铮,《辐射换热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n 刘君、夏智勋,《动力学系统辨识与建模》,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n 杨涤、耿云海、杨旭、李立涛,《飞行器系统仿真与CAD》,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n 胡跃明,《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与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
n 方振平、陈万春、张曙光,《航空飞行器飞行动力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n 刘延柱,《高等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n 刘暾、赵钧,《空间飞行器动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n 李成功、傅恒志、于翘等,《航空航天材料》,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n 杨序纲,《复合材料界面》,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n 袁慎芳,《结构健康监控》,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n Bong Wie, 《Space Vehicle Dynamics and Control》, AIAA Inc, 1998
n M F Modest,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Mcgraw-Hill Press, 2002
n Chin-Teh Sun, 《Mechanics of Aircraft Structure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6
n T H G Megson, 《Aircraft Structures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7
2、重要学术期刊
n AIAA Journal
n Journal of Aircraft
n 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 Power
n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n Journal of Aerospac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 Journal of Spacecraft and Rockets
n Acta Astronautica
n Aircraft Engineering and Aerospace Technology
n Journal of Thermophysics and Heat Transfer
n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n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
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
n Journal of Turbomachinery
n Journal of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n Composi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n Composite Part A & B
n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n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s and Structural Systems
n Composite Structures
n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n Advanced Materials
n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n Chemistry of Material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n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n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n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n 宇航学报
n 航空学报
n 空气动力学学报
n 推进技术
n 航空动力学报
n 固体火箭技术
n 火炸药学报
n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n 飞行力学
九、论文评审与答辩
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经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学科点长意见: 学部(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点长签字: 主席签字:
日期: 日期:
附:课程设置表
总学分不低于 32 学分;必修课不低于 21 学分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 要求 |
||
必 修 课 |
公共 必修课 |
207031001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36 | 2 | 秋 | 考试 |
6 学分 |
|
2100010011 |
口语交流I(基础口语表达) Oral English Communication 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16 | 1 | 秋 | 考试 | |||
2100010021 |
口语交流II(学术交流) Academic English Communication II |
16 | 1 | 秋 | 考试 | ||||
2100010033 |
阅读与写作I(基础读写技能)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32 | 2 | 春 | 考试 | |||
2100010043 |
阅读与写作II(全球化研究、西方文学、哲学经典)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I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70110059 |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Papers Writing and Academic Standards |
16 | 1 | 秋 | 考查 | ||||
大类 基础课 |
2120020013 |
矩阵与数值分析 Matrix and Numerical Analysis |
48 | 2.5 | 秋 | 考试 |
≥15学分 |
||
2120020033 |
数理方程 Equations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
48 | 2.5 | 秋 | 考试 | ||||
2120020023 |
优化方法 optimization method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120013 |
有限元方法与应用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
48 | 2.5 | 春 | 考试 | ||||
2040420033 |
高等流体力学 Advanced Fluid Mechanics |
48 | 2.5 | 秋 | 考试 | ||||
2020520023 |
现代控制工程 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 |
48 | 2.5 | 秋 | 考试 | ||||
专业 基础课 |
2040430011 |
粘性流体力学 Viscous Fluid Flow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430021 |
湍流理论与数值模拟 Turbulence theory and its numerical simulation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430031 |
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430041 |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 Space Vehicle Dynamics and Control |
48 | 2.5 | 春 | 考试 | ||||
2040430051 |
飞行器动力学系统辨识与建模 Dynamic System Identification and Modeling for Flight Vehicle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430061 |
控制系统设计 Control Systems Design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430071 |
飞行器结构分析 Analysis of Aircraft Structure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430081 |
失效分析 Fatigue and Fracture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430091 |
材料物理与化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 Physics and Chemistry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140091 |
先进复合材料和结构力学 Advanced Composite Material and Structural Mechanics |
32 | 2 | 秋 | 考试 |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 要求 |
|
选修课 |
专业 选修课 |
2040130039 |
计算动力学(一) Computational Dynamics(一) |
32 | 2 | 春 | 考试 |
≥10学分 |
2040130049 |
计算动力学(二) Computational Dynamics(二)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130089 |
固体力学(一) Solid Mechanics(一)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140041 |
波动分析 Foundation of Stress Waves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140071 |
多体系统动力学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140191 |
柔性结构动力学与控制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Flexible Structure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140241 |
细观力学 Micro Mechanics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140301 |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Fundamentals of Modern Control Theory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140321 |
边界元法与无网格法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and Meshless Method |
32 | 2 | 秋 | 考试 | |||
2040140101 |
高超声速气动热和热防护 Hypersonic Aeroheating and Thermal Protection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440011 |
火箭与空间推进 Rocket and Spacecraft Propulsion |
32 | 2 | 春 | 考试 | |||
2040440021 |
火箭发动机结构与设计 Design of Rocket Engine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440031 |
高超声速流动与燃烧 Hypersonic Flow and Combustion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440041 |
计算传热学 Computational Heat Transfer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440051 |
流固耦合计算方法 Numerical Method for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440061 |
飞行器系统仿真与CAD Spacecraft System Simulation and CAD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440071 |
最优控制理论与应用 Optimal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440081 |
鲁棒控制 Robust Control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440091 |
非线性系统控制 Nonlinear System Control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440101 |
结构健康监测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440111 |
复合材料界面 Composite Interfaces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40440121 |
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Hypersonic Areodynamics |
32 | 2 | 秋 | 考查 |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 要求 |
|
选修课 |
专业 选修课 |
2040440131 |
气动弹性设计基础 Fundamentals of Aircraft Aeroelastic Design |
32 | 2 | 秋 | 考查 |
≥10学分 |
2040440141 |
飞行器结构设计案例分析 Case Analysis of Flight Vehicle Structure Design |
16 | 1 | 春 | 考查 | |||
2040440151 |
飞行器总体设计专题讲座 Seminar on Spacecraft System Design |
16 | 1 | 春 | 考查 | |||
2040440161 |
高等动力学 Advanced Dynamics |
32 | 2 | 秋 | 考查 | |||
2040440171 |
航空器飞行动力学 Flight Dynamics of Aircraft |
32 | 2 | 春 | 考查 | |||
2060120023 |
系统工程原理 Principl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
48 | 2.5 | 秋 | 考试 | |||
科学研究计算机实用技术 | 增加课程 | |||||||
补修 课程 |
1040440100 |
空气动力学 Aerodynamics |
48 | 1 | ||||
1040440130 |
空间飞行器动力学 Spacecraft Dynamics |
48 | 1 | |||||
1040440160 |
飞行器结构力学 Structural mechanics of aircraft |
32 | 1 | |||||
1040440120 |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Fundamentals of Automatic Control |
48 | 1 | |||||
公共 选修课 |
207015002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
18 | 1 | 春 | 考查 |
必选 2选1 |
|
2070350031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
18 | 1 | 春 | 考查 | |||
2130050009 |
体育 Sports Curriculum |
16 | 秋 | 不计学分 | ||||
2070350089 |
研究生人格发展和情绪管理 Personal Developments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s |
16 | 秋 |
大连理工大学
添加大连理工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大连理工大学大学考研分数线、大连理工大学报录比、大连理工大学考研群、大连理工大学学姐微信、大连理工大学考研真题、大连理工大学专业目录、大连理工大学排名、大连理工大学保研、大连理工大学公众号、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大连理工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dalianligongdaxue/yanjiushengyuan_253109.html
推荐阅读
大连理工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发放通知
各位考生: 根据教育部、辽宁省招考办工作安排,我校2021年录取硕士生的录取通知书将于6月末开始发放(具体时间另行通知),现就确认录取通知书发放方式、邮寄地址、联系电话的相关…… 日期:06-29 阅读量:24651
2021考研大连理工大学拟录取名研究生单公示
各位考生: 我校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已结束,现将拟录取名单与助学金等级评定结果公示,拟录取结果公示详见附件1,助学金等级评定结果公示详见附件2。 公示期至4月30日,公…… 日期:05-21 阅读量:24442
2021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复试录取通知
根据《大连理工大学2021年学术型(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大连理工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办法》文件精神,结合学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做…… 日期:05-17 阅读量:2939
2021年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已公布
各位考生: 我校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已结束,现将拟录取名单与助学金等级评定结果公示,拟录取结果公示详见附件1,助学金等级评定结果公示详见附件2。 公示期至4月30日,公…… 日期:04-27 阅读量:21636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院简介简介
研究院简介 结合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在能源领域相关优势学科的支撑,构建与世界接轨的高水平的新能源科学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于2007年3月23日成立了大连理工大…… 日期:04-20 阅读量:294
大连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联系方式
张德祥 教授、博士生导师 办公电话 办公地点 老管院408 电子邮箱 zhangdx@dlut.edu.cn 杨连生 教授、博士生导师 办公电话 0411-84707554 办公地点 文科楼403 电子邮箱 84707554@163.com 迟景明 教授、博…… 日期:04-20 阅读量:2200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是大连理工大学设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和决策咨询机构,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科学领域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从事直接服务于本校发展的院校研究,…… 日期:04-20 阅读量:2166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于2003年3月,是大连理工大学举办的东北首家按新机制、新模式设立的新型普通本科院校。 学院地处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滨海城市大连,学…… 日期:04-20 阅读量:2160
大连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系方式
大连理工大学联系方式 全国服务热线 全国统一支持服务热线(免长途话费) 400-655-6088 为您提供电话支持服务,及时解决您遇到的问题。 QQ在线答疑 支持服务号码 130076088 请您加为好友,…… 日期:04-20 阅读量:2160
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前身系1952年开办的大连工学院干部补习班,先后接受了东北地区和中南军区以及西北地区保送的大批工农干部来校学习;1956年,学校为满足新中国成立后…… 日期:04-20 阅读量:282
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学院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学院(以下简称中白学院)是大连理工大学配合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全面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国际化水平、构建双一流的重大举措,…… 日期:04-20 阅读量:2119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联系方式
序号 姓名 职称 办公地点 办公电话 邮箱 1 卢湖川 教授 创406 0411-84706720、84708971 lhchuan@dlut.edu.cn 2 杨雪岩 教授 创411 0411-84706044 shine@dlut.edu.cn 3 冯林 教授 创407 0411-84707111 fenglin@dlut.edu.cn 4 贺明…… 日期:04-20 阅读量:2171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简介
创新创业学院是我校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基于创意、创新、创业融合的教育理念,建设四个平台,探索创意激发、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全链条创新创业教…… 日期:04-20 阅读量:2181
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正式成立于2013年3月8日,是大连理工大学国际学生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全校国际学生的招收、培养、管理、汉语教学和培训、 教学科研等工作。国际教育学院…… 日期:04-20 阅读量:2146
大连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简介
体育教学部最早成立于1949年,原名体育教研室,1984年更名为体育教学部,沿用至今。体育教学部承担全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体育研究生培养、体育科研、校体育代表队的训练、群众体育和…… 日期:04-20 阅读量:2150
大连理工大学张大煜学院简介
张大煜学院成立于2016年4月,是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出资建设而成的具有独立物理空间、行政架构和特区机制的学院,采用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 日期:04-20 阅读量:2190
大连理工大学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联系方式
大连理工大学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主校区研究生教育大厦,近北门) 邮编:116024 电话:0411-84706240,…… 日期:04-20 阅读量:2108
大连理工大学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师资概况
截止2019年7月,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拥有教职工36人,其中专任教师30人,包括教授7人、副教授 14人、讲师7人、工程师2人。学院师资队伍中有星海杰青1人、星海青千1人、星海骨干1人,…… 日期:04-20 阅读量:2198
大连理工大学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简称光仪学院)于2017年1月正式成立,是学校为推进双一流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托我校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整合组建的学院,致…… 日期:04-20 阅读量:2178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师资概况
师资概况 截止2017年3月,学院共有教职员工128人,包括教授(研究员)41,副教授(副研究员)44人,讲师14人;实验技术人员20人;行政管理人员9人。 师资队伍中,博士生导师37人,硕士生…… 日期:04-20 阅读量: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