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介绍:兰州兽医研究所
【考研派】为大家提供中国农业科学院介绍:兰州兽医研究所,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
特别推荐:
中国农业科学院介绍:兰州兽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是我国专门从事预防兽医学研究的著名科研单位之一,尤其在草食动物疫病研究上具有传统优势。
一、 方向任务
研究所的发展方向是,以危害严重的动物烈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事动物疫病的病原、诊断、免疫、预防等方面的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解决制约畜牧业的重大畜禽疫病可持续控制问题,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研究所的任务是,担国家重大项目(攀登计划、“863”项目、973项目)、攻关项目,部门和省级的各类重点项目。培养兽医科学高级技术人才;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兽医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优先发展领域,协助国家、部门制定发展规划;为政府控制和消灭畜禽重大疫病决策提供技术咨询。
二、 科研机构设置
所内设有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畜禽病毒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甘肃省生物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人兽共患病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家畜口蹄疫研究室、家畜传染病研究室、家畜寄生虫病研究室。是全国唯一的口蹄疫科学研究、诊断和咨询中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同时,研究所在多种畜禽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诊断和检疫、免疫和防制技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科技队伍壮大:全所现有在职职工292人,其中研究员22人、 副研究员34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0人,博士30人、硕士6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各类专家32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14名。
三、 科研条件
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优越:综合研究楼、寄生虫研究楼、口蹄疫研究楼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平均每个科研人员100平方米以上。拥有电镜、生物反应器、高效液相色谱、超速离心机、蛋白纯化系统、测序仪等国际一流仪器设备,用于烈性传染病研究的P3级实验室2个,符合P3级标准的实验动物舍以及不同标准的实验动物舍。目前正在建设符合P4级标准实验室。
四、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建所至今,先后承担完成各类科研课题500余项,提供科研成果335项,获奖成果96项,其中国家级奖13项,共研制成功诊断制剂、疫(菌)苗及其它兽药新产品计107种,其中诊断制剂86种,疫苗16种,兽药5种。
病毒病的研究以口蹄疫研究为主,并从事猪水泡病、猪瘟、疯牛病、狂犬病、病毒性腹泻、仔猪胃肠炎、绵山羊痘小反刍兽疫、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等病的研究工作。近年来,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尤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病毒遗传变异研究、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诊断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部分进入世界先进领域,四十年来为防制口蹄疫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其它传染病的研究中,重点从事动物衣原体病、支原体病、立克次体病、流行性淋巴管炎、皮癣病、禽霍乱、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牛羊梭菌病、兔巴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李氏杆菌病等研究工作,在动物衣原体病、支原体病以及牛羊梭菌病的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
在寄生虫研究领域包括了蠕虫、原虫、昆虫等整个寄生虫学科。曾对西北地区牛、羊寄生虫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综合防制技术的研究工作,先后重点进行过肝片吸虫病、猪囊尾蚴病、棘球蚴病、多头蚴病、牛羊线虫病、猪旋毛虫病、伊氏锥虫病、蜱传性血液原虫病、鸡兔球虫病、弓形虫病、疥螨病、牛羊蝇蛆病等的研究工作,在牛、羊蠕虫病、蜱传性血液原虫病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处优势地位。
目前,该所面向国家在畜牧业发展、食品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解决猪、牛、羊、鸡等动物疫病的重大科学问题,为有效控制和消灭这类疾病,提高农牧民收入,加速农村经济增长,保障市场肉、蛋、奶品正常供应,防止危险病原侵害人类而引起的恐慌和社会动荡,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 国际合作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先后于世界上20多个国家的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欧盟委员会及其下属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平等互利、成果共享、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合作研究、互派科学家访问、考察、讲学、派遣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的形式,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项目达8项,引进经费约50万元美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单位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盐场堡徐家坪11号
传真:(0931)8340977
电报挂号:4282
邮政编码:730046
中国农业科学院介绍:兰州兽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是我国专门从事预防兽医学研究的著名科研单位之一,尤其在草食动物疫病研究上具有传统优势。
一、 方向任务
研究所的发展方向是,以危害严重的动物烈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事动物疫病的病原、诊断、免疫、预防等方面的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解决制约畜牧业的重大畜禽疫病可持续控制问题,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研究所的任务是,担国家重大项目(攀登计划、“863”项目、973项目)、攻关项目,部门和省级的各类重点项目。培养兽医科学高级技术人才;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兽医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优先发展领域,协助国家、部门制定发展规划;为政府控制和消灭畜禽重大疫病决策提供技术咨询。
二、 科研机构设置
所内设有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畜禽病毒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甘肃省生物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人兽共患病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家畜口蹄疫研究室、家畜传染病研究室、家畜寄生虫病研究室。是全国唯一的口蹄疫科学研究、诊断和咨询中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同时,研究所在多种畜禽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诊断和检疫、免疫和防制技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科技队伍壮大:全所现有在职职工292人,其中研究员22人、 副研究员34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0人,博士30人、硕士6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各类专家32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14名。
三、 科研条件
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优越:综合研究楼、寄生虫研究楼、口蹄疫研究楼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平均每个科研人员100平方米以上。拥有电镜、生物反应器、高效液相色谱、超速离心机、蛋白纯化系统、测序仪等国际一流仪器设备,用于烈性传染病研究的P3级实验室2个,符合P3级标准的实验动物舍以及不同标准的实验动物舍。目前正在建设符合P4级标准实验室。
四、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建所至今,先后承担完成各类科研课题500余项,提供科研成果335项,获奖成果96项,其中国家级奖13项,共研制成功诊断制剂、疫(菌)苗及其它兽药新产品计107种,其中诊断制剂86种,疫苗16种,兽药5种。
病毒病的研究以口蹄疫研究为主,并从事猪水泡病、猪瘟、疯牛病、狂犬病、病毒性腹泻、仔猪胃肠炎、绵山羊痘小反刍兽疫、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等病的研究工作。近年来,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尤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病毒遗传变异研究、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诊断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部分进入世界先进领域,四十年来为防制口蹄疫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其它传染病的研究中,重点从事动物衣原体病、支原体病、立克次体病、流行性淋巴管炎、皮癣病、禽霍乱、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牛羊梭菌病、兔巴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李氏杆菌病等研究工作,在动物衣原体病、支原体病以及牛羊梭菌病的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
在寄生虫研究领域包括了蠕虫、原虫、昆虫等整个寄生虫学科。曾对西北地区牛、羊寄生虫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综合防制技术的研究工作,先后重点进行过肝片吸虫病、猪囊尾蚴病、棘球蚴病、多头蚴病、牛羊线虫病、猪旋毛虫病、伊氏锥虫病、蜱传性血液原虫病、鸡兔球虫病、弓形虫病、疥螨病、牛羊蝇蛆病等的研究工作,在牛、羊蠕虫病、蜱传性血液原虫病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处优势地位。
目前,该所面向国家在畜牧业发展、食品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解决猪、牛、羊、鸡等动物疫病的重大科学问题,为有效控制和消灭这类疾病,提高农牧民收入,加速农村经济增长,保障市场肉、蛋、奶品正常供应,防止危险病原侵害人类而引起的恐慌和社会动荡,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 国际合作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先后于世界上20多个国家的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欧盟委员会及其下属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平等互利、成果共享、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合作研究、互派科学家访问、考察、讲学、派遣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的形式,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项目达8项,引进经费约50万元美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单位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盐场堡徐家坪11号
传真:(0931)8340977
电报挂号:4282
邮政编码:730046